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聞法規律與共同外前行

聞法規律與共同外前行

發布時間: 2022-04-25 21:16:44

㈠ 「大圓滿前行引導文」的原文注釋是什麼

大圓滿前行引導文--普賢上師言教。

華智仁波切 著。索達吉 堪布 譯。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大圓滿龍欽寧提是集廣大班智達派《龍欽七寶藏》及甚深古薩里派《四心滴》二者之密意於一體、即生可獲得金剛持果位之甚深正法。此《大圓滿前行引導文.普賢上師言教》不僅完全包括了三士道次第,而且具有殊勝竅訣要點。因此,諸欲解脫者必須實修。尤其是當今時代許多人不經過前行修煉,卻首先高攀大手印、大圓滿等正行法,以致正法與補特迦羅背道而馳。所以,諸位首先唯一實修此前行至為重要。

㈡ 在聞受《入菩薩行論》的時候,應該注意哪些聞法規

藏傳不是佛教!
寂天的《入菩薩行論》屬外道六識論,都是在毀謗、否認佛教唯識的正理。
如果您不想被誤導,不想受其迷惑而誤造謗法共業!
請速遠離是幸!

㈢ 《大圓滿前行》的內容是什麼這些內容是否只是前行法為什麼

6,《大圓滿前行》的內容是什麼?這些內容是否只是前行法?為什麼?
答:內容分為三個部分:共同外加行、不共內加行,以及教言的支分——捷徑往生法。
此引導文圓滿包含了釋尊八萬四千法門的精要,從理論和實修相結合的角度講,也囊括了兩位全知所傳下來的論典——無垢光尊者的《大圓滿心性休息》和智悲光尊者的《功德藏》,比如無垢光尊者的《大圓滿心性休息》,很多道友也都學過,華智仁波切在《竅訣金鑰》中贊嘆道:「如來諸宗無謬具,如此善說前未有。」它圓滿具足佛教各宗各派的無謬教言,如此善妙的論典,在人類歷史上曠古絕今、前所未有。他還說:「九乘佛皆居此。」所有九乘次第的佛法都居於《心性休息》中。而這些論典的竅訣精要,全部匯集於《大圓滿前行》中。故本論是一切佛法的精要、一切佛法的總綱,依靠它,今生就能獲得圓滿正覺佛果。所以不要以為「這個法是前行啊,不一定殊勝」,實際上它具足一切圓滿的教言,既可以算是前行,也可以算是正行。

7、本論是華智仁波切怎麼樣造的?你對此有哪些感觸?
答:這部論典不是華智仁波切隨隨便便臆造的,而是他按照根本上師如來芽尊者的傳授,一字不漏記錄下來的。他在結文中也說:「我原本十分精通繁冗的詞藻學,也十分善巧繪制詩韻的彩虹圖,可這些並非大恩上師的口傳教言,故而在我的論中未摻雜自己分別念所造的文字。」因此,所有內容均是如來芽尊者的無謬口傳,華智仁波切在其座下聽聞二十五遍以後,才匯集成了這一部《大圓滿前行》。
古大德的聞法精神與我們確實不同。現在有些人不要說聽二十五遍,僅僅聽了三四遍,再聽就覺得不耐煩了——「怎麼要講《大圓滿前行》呀!」這種心態是不合理的。對本論,你也許文字上過得去,但內容不一定完全通達,反復聽聞還是必要的。

8、有些人認為,聞思太多了只會增加分別念,故而聽一兩部法就可以了。這種想法是否正確?請以你自己的體會進行說明。
答:這種想法沒有必要。在蔣揚欽哲旺波尊者的傳記里,說他一輩子聽法七百多函!短暫的一生中,很多人不要說七百多函,連七十函也沒有;不要說七十函,連七本書的傳承也沒有圓滿過。有些人學一兩部論典就滿足了,這種心態要不得,學佛應該有強烈的渴求心,不能得少為足。若是世間的妙欲,大可知足少欲,有一間房子就夠了,沒有必要貪太多,但是對於佛法,應該慾望越大越好——學了一本書肯定不行,還要學一本;這法聽過一次不行,還要再聽一次;五十萬加行修了一次不行,還在再修一次、兩次、三次……
佛法是相融相通的,不可能相違,有些道理聞思一次不一定能生起定解,而通過反復聞思或聞思不同法對同一問題的詮釋而得能全面的了知,或者以前某些方面不清楚,而其它論典又專門對此進行剖析闡述的,道理越聽聞愈明白,這樣經驗大多數人都會有。

㈣ 《法華玄義》和《法華會義》是一本書嗎

不是。
天台宗的歷史傳承
智者大師可說是天台宗的開創者,因其完成「天台三大部」,使本宗思想完備。智者大師的思想承襲於南嶽慧思,慧思又承襲於北齊慧文,這是中土的淵源。又因慧文思想系統來自於龍樹所撰《大智度論》、《中論》,因而遠溯印度龍樹菩薩為初祖。《摩訶止觀》卷一載:「台衡慧文,宗於龍樹。」所謂「台」,即天台智顗。「衡」,即南嶽(衡山)慧思。

一、初祖印度龍樹菩薩
龍樹菩薩,約生於西元一五○至二五○年間,南印度維達婆( Vidarbha 現代比爾哈地區)人,屬於「南俱屍羅國」的婆羅門族。聰明才智,遍學世間學,與至友三人均是「外道」,而且耽迷欲樂,不務正業。後因契友三人均死於亂刀之下,始悟「欲為苦本,眾禍之根,敗德危身」,當下立誓:「若得脫身,當詣沙門,受出家法。」由此至一佛寺,隨上座比丘出家受戒。
龍樹於九十日內遍學三藏典籍,猶未適意,更至喜馬拉雅雪山處,隨一長老僧學習大乘典籍。一生大部份時間停留於南印度的室利巴爾伐陀( Sri Parvata),這也是他弘揚大乘空觀的重要地區。
龍樹為了弘揚正法,曾經幾次與外道鬥法,終於引度外道入佛。又為度化引正王,曾經應征從軍作戰,前後七年間,「不食廩,不取錢」(從軍作義工),而又勇猛多謀。國王終於召見龍樹,展開熱烈辯論,至終,「王乃稽首,伏其法化」,成為佛教的護法仁王。在同一時間,「殿上有萬婆羅門,皆棄束發,受成就戒」。龍樹經七年努力,終於在一日之間度化了國王及貴族上萬人。
根據《大唐西域記》載,中印度憍薩羅國的引正王,為了護持龍樹弘揚的大乘佛教,在該國西南三百里的黑蜂山,建大伽藍,亭台樓閣,巍峨庄嚴,鑄有多尊等身高的金佛。又有千餘僧眾,凈人數百,居住其中。還設有「藏經樓」。
龍樹曾撰《密友書》,寄與娑多婆漢那王(引正王),在我國有三種譯本,其中以義凈所譯《龍樹菩薩勸誡王頌》較為完善。據聞義凈游印度時,曾見兒童背誦這部作品,成人亦作為終身學習要典。連鄰國的佛教徒也遠來參學,提婆菩薩即是其中傑出者。其度化之廣之深,可見一斑。
玄奘大師所說「照耀世界的四個太陽」,其中之一就是龍樹菩薩(其他三者為馬鳴、鳩摩羅多、聖天)。
龍樹菩薩,是印度大乘佛教中觀學派的創始人,有第二佛陀之稱。因他撰寫許多論書,又有「千部論主」美譽。所著論典被中國大乘八大宗派所根據,其中《大智度論》、《中論》等論典,即是天台宗所根據的論書。

二、二祖北齊慧文禪師
慧文禪師,世稱「北齊尊者」,約生於五、六世紀間。渤海(山東)人,俗姓高,年壽不詳。在東魏孝靜帝天平二年(西元五三五年),至北齊文宣帝天保八年(西元五五七年),二十二年間十分活躍。根據《佛祖統記》卷六載:「師在齊高之世,聚徒千百,專業大乘,獨步河淮,時無競化。所入法門,非世可知,學者仰之,以為履地戴天,莫知高厚。」
從可查資料綜合而知:慧文禪師,幼年出家,天資獨悟。一日,閱讀《大智度論》至卷二十七所引「道種智、一切智、一切種智」,恍然大悟,證得「一心三智」的妙旨。又讀《中論》,至卷四《觀四諦品》偈:「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頓悟空有不二的中道義,因而成立了空、假、中三諦一心,也就是「一心三觀」的觀法。
二祖慧文傳法給三祖慧思之後,慧思在「一心三觀」的基礎上,以「十如是」為「諸法實相」。四祖智者大師據此,發展為「一念三千」與「三諦圓融」。

三、三祖南獄慧思禪師
慧思禪師(西元五一五至五七七年),南北朝時代的高僧,武津(今河南上蔡)人,俗姓李。少年即歸崇佛法,尤其喜歡《法華經》,曾持經到冢間讀誦,深受佛陀講說此經,方便度化眾生的慈悲感動,而涕泣不已,當天晚上即夢見普賢菩薩為其摩頂而去。自此智慧大開,不認識的字句經文都能懂得。十五歲出家,二十歲受具足戒,跟隨慧文禪師學習禪法。他白天為眾講說、統理僧事,夜間則坐禪修定。持續十年的時間,每日誦持《法華經》,七年修持「方等懺法」及「常行三昧」,因此奠定深厚的禪定功夫。有一年,坐夏經三七日,獲宿智通,倍加勇猛,遂動八觸,發根本初禪。就在這緊要關頭,忽然四肢軟弱,不能行步,乃自念作觀:「病從業生,業由心起,本無外境,反見心源,業非可得,身如雲影,相有體空。」如是觀已,顛倒想滅,心生清凈,所苦消除,夏安居圓滿,慨嘆尚無所證,自傷昏沈,空過此生,深懷慚愧,就在放身倚向牆壁的一剎那間,竟豁然開悟,「法華三昧」大乘法門,在這一念頃,明達融通。
慧思禪師有感於學道要解行並重,但是當時的佛教界,北方僧眾重視坐禪,不重義理;南方僧眾則重義理,而不喜坐禪。因此,努力提倡「定慧雙修,禪教一致」。
在《天台九祖傳》里記載,慧思禪師一生靈異感應的事跡很多,例如:他在光州大蘇山的十四年當中,為大眾講經說法,聲名遠播,不分遠近,前來歸仰的學徒日益增多,因而遭到惡人的妒忌誹謗,並且多次於食物中下毒加害,但是由於禪師的禪定功夫深厚,均能化險為夷,轉危為安。陳代光大二年(西元五六八年)入南嶽衡山,悟三生行道之跡,能知宿命及一生善惡業相,曾在樹林中掘出過去三世出家為僧時,所居住過的堂宇層壁地基和瓦缽器皿。他預知智者大師與陳國有緣,特別囑咐智者大師到陳國弘法,廣為傳燈化物。從上述種種行誼事跡觀知,慧思禪師確是一位證道的高僧。他受到當朝宣帝的禮遇推崇,尊稱為思大禪師、南獄尊者。著作有:《法華經安樂行義》一卷、《諸法無諍三昧法門》二卷、《隨自意三昧》一卷、《受菩薩戒儀》一卷、《大乘止觀法門》四卷及《四十二字門》二卷。 四、四祖天台智者大師
智者大師(西元五三八至五九七年),陳隋時代的高僧。俗姓陳,字德安。祖籍穎川(今河南許昌),生於荊州華容(今湖南潛江西南)。宿具善根,卧便合掌,坐必面西,見像便禮,逢僧必敬。雙眼重瞳,頗有古帝王之相。年幼時,好往伽藍親近三寶,且能背誦《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十八歲投相州果願寺法緒法師出家,二十歲受具足戒。不久,跟隨慧曠律師學習律藏,兼通大乘方等經典。後入太賢山,誦《法華》、《無量義》、《觀普賢菩薩行法》等諸經,歷二旬,即能通曉其義。
陳天嘉元年(西元五六○年),入光州大蘇山參謁慧思禪師,慧思禪師為其示現普賢道場,講說「四安樂行」,智顗乃於此山修行「法華三昧」。一日,持誦《法華經》至《葯王品》「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豁然大悟,心境明朗。慧思禪師贊嘆說:「這種境界,非你莫證,非我莫識。」自此以後,常令代講解佛法妙義。
光大元年(西元五六七年),三十歲的智者大師受慧思禪師咐囑,辭別大眾,到南朝陳都金陵弘法,居瓦官寺宣講《法華》,標立宗義,判釋經教,演繹禪法,講說修禪次第法門,為天台宗奠定教觀的基礎。八年契理契機的弘法活動,度人無數,上至皇親國戚、達官顯貴,下至一般黎民百姓等,無不欣重頂戴。智者大師與瓦官寺的聲名因此大盛,前來歸仰的學者徒眾也日益增多。其後,智者大師感慨聞法的人雖然很多,但真正悟道的人卻很少。為了免於名聞利養的束縛,與求更上一層的證悟,乃決定隱居天台山繼續用功。
太建七年(西元五七五年),智者大師隱居天台山,十年的頭陀苦行,降魔修道,思想大為轉進。天台西南的華頂峰,就是他悟道的地方。因陳後主多次的懇請,智者大師於至德三年(西元五八五年)再入金陵,於太極殿講《大智度論》及《仁王般若經》,又於光宅寺講《法華經》等。
智者大師一生,曾多次入住天台山及廬山,致力於著書立說,勤於修持禪定。也曾多次進入皇宮大殿,為陳後主說法,為隋煬帝傳授菩薩戒,又至金陵弘法度眾。陳宣帝尊他為國師,隋煬帝尊稱他「智者大師」。其一生建造寺院三十六所,度僧一萬四千人,傳法弟子三十二人,著書一百四十餘卷,大部份由其弟子灌頂記錄整理而成。最重要的有「天台三大部」,即《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訶止觀》。
智者大師將法華思想與龍樹菩薩的教學,以中國獨特的形式加以體系化,並將佛教經典分為五種,將佛陀教化的方法與思想內容分為四種。此綜合性佛教體系的組織,被視為具有代表性的「判教」。此外,依禪觀而修持止觀,也是智者大師獨創的法門。
智者大師禪教一致,行解並重,悲智雙運,福慧雙修,是大乘的菩薩行者,被尊為「智者」,當之無愧。同時他也是將佛學中國化的第一人,最具中國佛教思想特色的天台宗,就是由智者大師完成思想體系的。 五、五祖章安灌頂大師
灌頂大師(西元五六一至六三二年),隋朝僧,臨海章安人,俗姓吳。字法雲,名灌頂。世稱章安大師。七歲從攝靜寺慧拯法師出家,二十歲受具足戒。慧拯圓寂後,於南朝陳後主至德元年,至天台山修禪寺謁智者大師,承習天台教觀。他的特色是慧解超強,一聞不忘,而且能日記萬言,曾長時間隨侍記錄結集智者大師講說的經教,如:天台三大部《法華文句》、《法華玄義》、《摩訶止觀》等,大小部百餘卷。《佛祖統記》的作者志磬大師贊嘆,由於有灌頂記錄結集天台宗的教學,智者大師的智慧菁華能夠流傳於今日。可見灌頂在天台宗的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貢獻。
開皇十七年(西元五九七年),智者大師示寂,灌頂承智者大師遺旨,奉留書及諸信物至揚州謁晉王。晉王因之為智者大師設千僧齋,建造國清寺。
智者大師圓寂後,灌頂承繼天台宗法系,接掌國清、玉泉兩大叢林。隋大業十年(西元六一四年),著《涅盤玄義》、《涅盤經疏》,歷經五年才告完成。時值隋末兵亂,群盜競起,灌頂形容當時為「何年不見兵火,何月不見干戈」、「菜食水齋,冰床雪被」。章安大師晚年駐錫會稽稱心精舍,宣講《法華經》。當時知名高僧嘉祥寺吉藏法師,先前曾疏解《法華》,後聞章安之道,乃廢講散眾,投足請業,法席集一時之盛。除了上述著作外,灌頂編輯有天台宗的宗史《國清百錄》及《智者大師別傳》,並鞏固了天台教團的組織。
唐貞觀六年八月七日,安詳示寂於國清寺,壽七十二。吳越王請諡為「總持尊者」。後人將他比喻為阿難尊者,有結集法藏之功。
灌頂大師圓寂後,時值隋唐交際,佛教其他宗派陸續成立,又受玄奘大師新譯唯識思想及諸多因素的影響,《俱舍論》和「唯識學」非常興盛,華嚴宗、密宗等學說也相繼興隆。禪宗方面有六祖惠能大師的頓悟禪,凈土宗有善導大師集凈土教學之大成,南山律宗亦由道宣律師所創立。
天台宗此時分為國清系和玉泉系兩派。國清系以「止觀」為本,玉泉系則以「戒律」為重。雖然玉泉系的門下比國清系興盛,但《佛祖統記》的作者志磐大師,認為玉泉系不以天台教觀為重,有失法統。國清系從灌頂大師之後,傳給智威、慧威及左溪玄朗,其後是荊溪湛然。在湛然之前的天台宗,大都處於比較保守自修的狀態。

六、六祖法華智威禪師
智威大師(西元?至六八○年),唐代僧。處州(浙江)縉雲人,俗姓蔣,家世業儒。傳其前身為陳代僕射徐陵,曾聞智者大師講經,發願來世童幼出家為僧。因此,在十八歲娶媳婦回家的路途中,遇到一位梵僧,詰問他為何違背昔日所立誓言。智威當下恍然有悟,立即前往天台山國清寺,投章安灌頂大師受具足戒,諮受止觀心要,定慧俱發,證得法華三昧。
高宗上元元年(西元六七四年),至蒼嶺普通山,力修禪觀,以其地狹,難容廣眾,於是又到軒轅煉丹山開荊拓棘,晝講夜禪,手寫藏典,跟隨他習禪者有三百多人,聽講者七百餘人,並分九處安居。從居住的地方到講堂授課,或到禪堂坐禪,需走八十里路,智威大師未曾遲到過,學人徒眾都說他有神足通。智威大師身長九尺,每次登座說法,有紫雲覆頂,恰如雲蓋,非常庄嚴,時人敬稱為「法華尊者」。永隆三年十一月示寂,吳越王追諡「玄達尊者」。嗣法弟子為慧威,與師並稱「二威」;智威稱「大威」,慧威稱「小威」。 七、七祖天宮慧威禪師
慧威(西元六三四至七一三年),唐代僧。婺州東陽(浙江)人,俗姓劉,幼年出家。受具足戒後,謁智威研習天台教學,頓悟三觀之法,時人以「小威」稱呼。最初居住京師天宮寺,世人稱他為「天宮尊者」。後來隱居東陽,謝絕人事,但登門求道者仍不絕於途。高宗時,與智威同為朝散大夫四大師。開元元年示寂,世壽八十。嗣法弟子為左溪玄朗。後吳越王敕賜「全真尊者」諡號。 八、八祖左溪玄朗禪師
玄朗(西元六七三至七五四年),唐代僧。婺州烏傷(浙江義烏縣)人,俗姓傅,為傅大士第六代孫。九歲出家,二十歲敕住東陽清泰寺。受具足戒後,於光州岸律師處修學律儀,至會稽妙喜寺隨印宗禪師研習禪要。後詣東陽天宮寺,從慧威禪師學《法華》等經;又依恭禪師修習「止觀」,並以止觀為入道安心之要。
玄朗大師的性格,喜好山林,曾隱居婺州浦陽縣左溪岩三十餘年,獨坐一龕,麻衣疏食,修頭陀苦行,隨身僅十八件僧物。天寶十三年九月十九日,呼門人曰:「吾六即道圓,萬行無礙,戒為心本,汝等師之。」即端坐長別,吳越王諡號「明覺尊者」。
玄朗大師平日誨人不倦,且勤於講學,天台宗的教法,由他漸漸轉盛。門下有中興天台宗的湛然,與新羅人法融、理應、純英等,名僧輩出。

九、九祖荊溪湛然大師
荊溪湛然大師(西元七一一至七八二年),唐代僧,常州荊溪人。俗姓戚,家世業儒,而獨好佛法。十七歲從金華方岩受天台止觀,二十歲入左溪玄朗之門,研習天台教義,盡得其學。三十八歲於宜興凈樂寺出家,又至越州從曇一律師學律。
天寶九年(西元七五○年),於吳郡開元寺宣講《摩訶止觀》。玄朗示寂後,湛然繼其法席,以中興天台宗自任,提出「無情有性」之說,主張木石等無情之物亦有佛性,由此發展天台教義。一生致力於宏揚天台教觀,講說撰寫,著作極多,有《金剛錍論》、《止觀搜要記》、《法華文句》等多種。時人贊嘆說:「荊溪不生,則圓義將永沒矣!」歷住蘭陵、清涼諸剎,所至之處,四眾景從,德譽廣被。大歷年間,玄宗、肅宗、代宗,優詔連征,皆稱疾不就。晚年歸台嶺,大布而衣,一床而居,以身誨人,耆年不倦。吳越王追諡其為「圓通尊者」,世稱「妙樂大師」。
建中三年二月五日,安詳示寂於佛隴道場,語門人曰:「道無方,性無體,生歟死歟,其旨一貫。歸骨此山,報盡今夕,汝等各自勉之,要與汝等談道而訣。夫一念無相謂之「空」,無法不備謂之「假」,不一不異謂之「中」,在凡為「三因」,在聖為「三德」。熱炷則初後同相,涉海則淺深異流,自利、利人,在此而已,爾其志之!」言訖而化。入室弟子三十九人,道邃、行滿、普門、玄皓、梁肅等最為傑出。道邃傳承湛然大師的衣缽,住持國清寺,並與行滿共同傳法與日僧最澄(返日之後創立日本天台宗,大本山為延歷寺,後世稱為「天台始覺門」)。
湛然之後,天台宗經過會昌法難和唐末五代的戰亂,典籍章疏大多散佚,天台宗再次衰微。
直到宋朝初年,因為江浙一帶的吳越王虔信佛法,派遣使者至高麗請回天台典籍,並經義寂大師的弘傳,才重振宗風。然而卻又因為對智顗《金光明玄義》廣本真偽的看法不同,導致觀點的歧異。義寂大師以下形成兩個派別,一派以義寂的再傳弟子知禮為首,稱之為「山家派」;義寂的另一弟子慈光志因,傳門人晤恩、智圓等,形成另外一派,稱之為「山外派」。兩派時常辯論「真心觀還是妄心觀?色法是否具三千?」等問題。「山外派」的主張有些接近華嚴宗的教觀,被「山家派」斥為不純,不久即衰微。 十、十七祖四明知禮大師
四明知禮大師(西元九六○至一○二八年),俗姓金,字約言。宋太祖建隆元年生於浙江省寧波縣。七歲喪母,依止太平興國寺洪選法師出家,十五歲受具足戒。二十歲隨寶雲義通大師學習天台教觀,甫經一月,便能自講《心經》。未久,名震四方,僧侶雲集。淳化二年(西元九九一年),住持干符寺。至道元年(西元九九五年),晉駐四明山保恩院;大中祥符二年(西元一○○九年),保恩院重建落成,次年奉敕受「延慶寺」寺額,知禮於此專事講懺四十餘年,學徒遍於東南。
知禮與遵式並為「山家派」的中心人物,與「山外派」晤恩系統門下對立達四十年。山外派晤恩曾著《金光明玄義發揮記》,主張《金光明玄義》廣本雖題為智者著,實非真作;並主張「真心觀」,以所觀之境為真心,即「真如」。知禮乃著《扶宗釋難》,以駁斥晤恩所謂《金光明玄義》廣本非真作之說;並主張「妄心觀」,以所
觀之境為「妄心」「六識」。二派間往復論難,即所謂「山家、山外的論爭」。
其時「山家派」的議論大多出自知禮,其往來論議的文章,收於《十義書》、《觀心二百問》等典籍中。《十不二門指要鈔》為其代表作,其他有關於智者《觀音玄義》、《金光明經玄義》等註疏之作,尤以《觀經疏妙宗鈔》等,具獨特的見解,既批判山外派諸說,復宣揚天台的教義。
知禮門下分三流,歷經數代盛行不衰。宋真宗感佩其德,賜號「法智大師」,被尊為天台宗第十七祖。又以長住四明延慶寺,世稱「四明尊者」。天聖六年,稱念「阿彌陀佛」數百聲後示寂,世壽六十九。
生平致力於著述、講說、禮懺、修福。是一位解行並重,福慧雙修的菩薩行者。咸平二年(西元九九九年)以後,講《法華玄義》七遍、《法華文句》八遍、《摩訶止觀》八遍,《大涅盤經疏》一遍、《凈名經疏》二遍、《金光明經玄疏》十遍、《觀音別行玄疏》七遍、《觀無量壽佛經疏》七遍及《金剛錍》等,其數繁多。又禮拜各種懺儀一百多遍。曾經燃指供佛,塑造佛像,興建寺院,不計其數。著作有《金光明經文句記》、《修懺要旨》、《金光明懺儀》等十多種。現今台灣多數佛教寺院每個月固定修持的大悲懺科儀,即是四明尊者法智大師所作。
天台宗在元、明兩代式微。明末有智旭大師,自稱「私淑台宗」,著《法華會義》等書,對天台教觀頗有發揮。
民國以後,天台學的復興得力於諦閑大師,著述有《大乘止觀述記》等十餘種,創立「觀宗研究社」,為作育天台學者之專門學府,一時人才蔚起,有仁山、常惺、寶靜、靜修、倓虛、禪定、可端等諸尊宿。台灣有新竹斌宗法師,曾至大陸觀宗學舍攻讀,頗有成就,其門人慧岳法師,承其法系至今。

㈤ 我們在輪回中,僅離別的淚水就有四大海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㈥ 什麼是聞法四想

1、「於自己作病人想」,你要把自己當作一個病人,你去學習佛法是為了醫治自己的煩惱病。修行佛法的目的就是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斷除煩惱、超出三界六道無盡的循環、痛苦。

2、「於法作做妙葯想」,佛陀傳下的八萬四千種微妙法門,都是治療眾生煩惱疾病的妙葯,但是從對應自己的根基來講,那麼進占察群學習,就要把占察群里講解的地藏法門、占察法門、凈土法門作為妙葯。

3、「於善知識作名醫想」,對講解法門的善知識老師、祖師大德當作良醫來看待,真正能夠去治癒你的病,解決你的疑惑。

4、「於精進修持作醫病想」,就是說精進努力地聞思修佛法、修習占察入凈土當作是在真正治療自己的煩惱疾病,有了這四種想你就能夠端正學法修行的態度。

(6)聞法規律與共同外前行擴展閱讀

聞法避免三種過失

第一,不專心

聽法的時候不集中注意力,不用心,雖然聽了,大師沒有領會接受,等於沒有聽。比如把一個杯子倒扣在地上,雨水再大,杯中也是空空如也。

第二、不疑邪

雖然聽法的時候專心致志,但是心有成見、邪見、懷疑,這樣的話即使聽了佛法,也不能得到聞法的功德,反而引發更大的邪見,甚至產生毀法的罪惡。比如把一個沾有毒素、污穢的杯子,用來接雨水,接到了水也是無用,喝了還對身體有害。

第三,不善思

雖然諦聽、也沒有邪見疑惑,但是內心散亂、事物繁雜,不久之後,所聽之法忘得乾乾凈凈,等於沒有聽。比如用一個有裂縫的杯子入接雨水,水再大,接的再滿,過一會有什麼沒有了。

㈦ 藏傳佛教的暇滿人身 是什麼意思 什麼是暇滿

暇滿人身
暇滿人身中的「暇」指閑暇,即是遠離了八種無暇之處,包括非人中的四種、人中的四種。首先是轉生為非人的四種:1)地獄:恆時有寒熱的痛苦,根本沒有修行的空閑;2)餓鬼:整天有飢渴的痛苦,不可能有修行的機會;3)旁生:有愚痴和被役使的痛苦,也沒有修行的機會;4)長壽天:在四禪廣果天的附近,轉生於此的天人,很多大劫中一直處於禪定,沒有任何意念,故也不會有機會修法。如果轉生為非人中的這四處,根本沒有修法的空閑。
其次是轉為人中的四種:1)邊地:轉生到偏僻的地方,佛法一點都不興盛,在那裡,人們把佛教當作神學,當作一種很奇怪的東西,甚至有些地方連三寶的名號也聽不到;還有些人,雖然生於佛法興盛的中土,但由於家庭的關系,對佛教一無所知,這些人都沒有修法的機會;2)佛不出世:雖然沒有轉生到偏僻的地方,但佛沒有出世,就像暗劫一樣,所以也沒有修法的機會;3)持邪見者:即使轉生到佛出世的地方,但相續中生起了邪見,對佛教的所作所為不相信,這樣也沒有機會修法;4)喑啞:雖然沒有生起邪見,但自己特別愚痴,怎麼聽經聞法也沒有思維能力,這種人也沒有機會修法。
遠離了以上八種無暇,就具足了暇滿中的「暇」。暇也可理解為空閑、閑暇
「滿」是具足十種圓滿——五種自圓滿、五種他圓滿。首先是五種自圓滿:轉生人中、生在佛法殊勝的中土、諸根具足、對佛法有信心、業際無顛倒,總共有五種。
1)轉生人中:修菩提心的所依最好是人身,如果連人身都得不到,修法的機會確實是沒有的,世間上的動物哪怕再高級、再聰明,讓它念一句觀音心咒,也是念不來的;2)轉生到佛教興盛的中土:一定要轉生到具足三藏十二部、四眾弟子的佛教中土,否則,生於偏僻的邊地,就連佛教最基本的取捨也不可能了知;3)諸根具足:諸根就是指眼根、鼻根、耳根等等,如果耳根不具足,則沒有方法聽聞佛法,眼根不具足,看不到電視屏幕和法本上的文字,鼻根不具足……4)業際無顛倒:很多解釋為沒有造五無間罪,如果造了五無間罪,死後馬上會墮入無間地獄,不可能有解脫的機會。還有一種解釋是,以前是真正的修行人,後來生邪見還俗了,或者不好好學佛了,這叫做業際顛倒,與此相反則為業際無倒。5)對佛法有信心:佛法不可思議、甚深難測,如果你對佛教沒有信心,是不可能品嘗到其中妙味的。這五種自圓滿,是依靠自身因緣而具足的。
五種他圓滿是什麼呢?1)佛陀出世:佛陀沒有出世的話,眾生雖然來到世間,也沒辦法了知佛法的道理;2)佛已說法:佛出世了還不行,如果沒有講法,眾生也得不到真實的受益。3)佛法住世:如果佛法的住世期已過,比如釋迦牟尼佛五千年的教期湮沒,或者根本不存在善知識講經說法的現象,法本、錄像什麼都沒有了,那麼,盡管佛陀曾經說過法,對眾生也沒有利益;4)自入聖教:雖然佛已出世並宣說佛法,佛法的住世期也沒有過,但自己沒有進入佛門的話,縱然佛法廣大如大海,也是品嘗不到一滴的;5)師已攝受(也有種說法是具足施主等順緣):入了佛門之後,一定要有善知識的悲愍攝受,否則就沒有辦法進行取捨。這五種他圓滿,是依靠他方的條件來具足的。
遠離八種無暇、具足十種圓滿,總共要具足十八種條件,才能叫做「暇滿」人身

㈧ 【求助】十八層地獄詳解

摘自《大圓滿前行引導文·普賢上師言教》共同外前行05、輪回過患——

地獄分四:八熱地獄,八寒地獄,近邊地獄,孤獨地獄。

八熱地獄:復活地獄,黑繩地獄,眾合地獄,號叫地獄,大號叫地獄,燒熱地獄,極熱地獄,無間地獄。

從復活地獄逐漸向下到無間地獄之間層層累累,象房屋一樣。這些地獄中間和周圍所有的地方全是燃燒的鐵地,腳一接觸便被燒焦,無有絲毫安樂,在火舌熾燃的界域內只有熾熱而已。

復活地獄:熾熱的鐵地上,熾紅的余燼中間,地獄中無量的眾生由於業力感召猶如暴風雪般聚集在一起,也是由於嗔恨引業感受這樣的同行等流果,所有的眾生相互之間如同見到主要的仇敵一樣,互相生起嗔恨心而爭斗,手中拿著由業力幻化的兵器相互打殺,全部死後,從空中傳來「願你們復活」的聲音,所有的眾生立即又復活,並如前面一樣斗爭,死了又復活,輪翻交替,極其痛苦。壽量:人間五十年是四大天王的一天,三十天為一個月,十二個月為一年,四大天王所在的天界五百年是復活地獄的一天,這樣計算復活地獄三十天為一個月,十二個月為一年,此地獄眾生需要感受五百年的痛苦。

黑繩地獄:閻羅獄卒們把身體如柴燼般的地獄眾生帶到熾熱的鐵地上,在他們的身體上用黑線劃分為四份、八份、十六份、三十二份等,然後用火紅的鐵鋸鋸割,鋸開後又馬上粘合復活,如此反復感受剖割的痛苦。壽量:人間一百年是三十三天的一天,三十三天的一千年是黑繩地獄的一天,此地獄的眾生需感受長達千年的痛苦。

眾合地獄:地獄的無量眾生被關在如大盆地般的鐵臼內,獄卒們揮舞著大如須彌山般的鐵錘捶打他們,所有的眾生哭喊著,在無法想像的痛苦和恐懼中死去,鐵錘舉起時他們又重新復活,又如前面一樣感受痛苦。另外,在山谷中相對的所有的山變成自己以前殺害的鹿子、黃羊、山羊等動物的頭像,它們的角尖燃火,並且角抵角而相鬥(兩山相合並)。地獄的無量眾生由於業力所牽來到此山間,兩山互相撞斗時這些眾生全部死去,山分開時他們又復活,又如前一樣聚合在山間等感受極大的痛苦。壽量:人間二百年是夜摩天44的一天,夜摩天的二千年是眾合地獄的一天。此地獄的眾生需要感受二千年的痛苦。

號叫地獄:此地獄的眾生在無門的熾熱鐵室內受著煎熬的痛苦,並且想到從這里無法解脫的時候,猛烈大聲慘叫。壽量:人間四百年是兜率天45的一天,兜率天的四千年是號叫地獄的一天,此地獄的眾生需感受長達四千年的痛苦。

大號叫地獄:閻羅獄卒們手持許多令人恐怖的兵器,將地獄的無量眾生驅趕到雙重鐵門熾熱的鐵室中,然後用鐵錘等捶打他們。這些眾生想到內外兩個門都是用鐵水澆鑄,即便能逃脫內門卻難逃外門,所以大聲悲慘喊叫。壽量:人間八百年是樂化天的一天,樂化天46的八千年是大號叫地獄的一天。這樣,此地獄的眾生要感受八千年的痛苦。

燒熱地獄:猶如三千大千世界一樣大的鐵器內充滿了沸騰的鐵水,地獄的無量眾生在裡面煎熬,痛苦難忍。他們每次浮到水面時,閻羅獄卒們用鐵鉤鉤住、用鐵錘錘打他們的頭。因為昏絕之時已無痛苦的感覺,便以為是一種安樂(醒來後覺得當時處於安樂中),感受強烈的痛苦。壽量:人間一千六百年是他化自在天47的一天,他化自在天的一萬六千年是燒熱地獄的一天,此獄眾生需要感受長達一萬六千年的痛苦。

極熱地獄:燃火的鐵屋內,閻羅獄卒們用火紅的三尖鐵矛從此地獄眾生的兩足掌和肛門刺入,從雙肩和頭頂徑直穿出,並用燃燒的鐵片在它們身外纏繞,極為痛苦。壽量:長達半個中劫,因此無法用人間的年數衡量。

無間地獄:周圍有十六個近邊地獄圍繞的燃火鐵屋內,閻羅獄卒將地獄的無量眾生放到堆積如山、如木炭般燃火的鐵塊中央,用豹皮和虎皮所制的皮火筒48吹火,將此地獄眾生的身體與火燃為一體,感受強烈的痛苦,只能聽到他們大聲嚎叫的聲音而看不見他們的身體,他們不斷生起想解脫的念頭,卻沒有解脫的時候。有時火門稍稍打開一點,他們企圖逃出,獄卒們則用鐵弩、棍棒、鐵錘子等打擊他們,並向他們口中灌注沸騰的鐵水等,需要感受前七種地獄的所有痛苦。壽量長達一中劫,再沒有比這更強烈的痛苦,所以稱為無間地獄。造無間罪業的眾生或已入密乘對金剛阿闍黎產生邪見的人將轉生到此地獄,以其它業力不會轉生於此。

近邊地獄分五:煻煨坑地獄,屍糞泥地獄,利刃原地獄,劍葉林地獄,鐵柱山地獄。

無間地獄的四面各有煻煨坑地獄、屍糞泥地獄、利刃原地獄及劍葉林四個地獄。東方有四個,南方四個,西方四個,北方四個,共十六個。東南有一座鐵柱山,同樣西南、西北、東北各有一座鐵柱山。

煻煨坑地獄:由於無間罪的業力減輕而從無間地獄中解脫,見到遠處有黑色的涼蔭,高興前往,結果陷入劇烈燃燒的炭火坑(煻煨坑)里,血肉焦爛,痛苦難忍。

屍糞泥地獄:從前面的地獄(指煻煨坑地獄)中獲得解脫,從遠處看到一條河流,因為前一大劫毀滅前一直在火堆中煎熬,所以非常乾渴,看見水後欣然前去飲用。哪裡有什麼水?結果陷入散發濃烈臭氣、糜漫許多小蟲的人屍馬屍犬屍等腐爛屍體的污泥內,最後頭也沒入其中,被許多具鋒利鐵喙的昆蟲啄食,感受無量痛苦。

利刃原地獄:從前面的地獄中解脫出來後,看到有一悅意的青青草原,欣然前往,結果遇到的卻是一片兵器所成的利刃原,整個大地長滿形如草一樣鋒利燃火的鐵刺。如果右腳踏在上面右腳被戳穿,左腳踩下左腳被刺透,腳抬起時又恢復,再踩踏時又如前一樣被穿透,痛苦難忍。

劍葉林地獄:從地獄中剛剛解脫出來的眾生,看到悅意的樹林,興奮地狂奔而去,哪裡有什麼悅意的樹林?遇到的卻是劍葉林,鐵樹上生長許多象樹葉一樣的利劍,隨風飄動,將這些眾生的身體切割成碎片,復活後又割截,如是感受切割的痛苦。

鐵柱山地獄:毀壞梵凈行、破戒律的出家人或行邪淫的眾生轉生在此地獄。由於業力的牽引,來到恐怖的鐵柱山前,聽到山頂上有昔日喜愛的友人呼喊自己,便向山上攀登。此時被鐵樹上生長的、指向下方的樹葉刺穿,爬上山頂時,烏鴉、鷹鷲等前來啄食他們的眼油。這時,又聽到山下傳來呼喊他們的聲音,如前一樣又向山下奔去,所有的樹葉又指向上方,從他們的前胸刺入徑直穿透後背,到了山腳下被可怖的鐵男、鐵女擁抱,將他們的頭吞入口中,從嘴角兩邊流出白色的腦漿,異常痛苦。

如此,自己認真觀察了八熱地獄、十六近邊地獄和鐵柱山地獄的痛苦後,當於寂靜處閉目觀想:我已真地生在那些充滿恐懼和痛苦的地獄之中。又沉思:啊!我現在並不是真正生在那些地獄里了,僅僅是內心意念,竟然那麼恐怖、痛苦,而今真正墮落於地獄中的眾生不可勝數,這些眾生都曾作過自己前世的父母,也無法確定現世的父母親友等許多人死後不墮入地獄中,轉生到那些地獄的主因即是嗔恨心,那麼我們這些人前世和今生造了無數嗔恨煩惱的惡業,後世一定會轉生於那些地獄中。所以應當反復思維:如今我們得到了暇滿人身,值遇到具有法相的上師,聽聞了甚深竅訣,有了行持佛法獲得佛果的機會,應當精進修持,為今後決定不生到那些惡趣之處,以猛厲追悔之心懺悔往昔所有的惡業,並猛烈發誓願:今後即使遇到生命危險,寧死也不造墮於地獄的惡業。對現在生於地獄中的眾生發起強烈的悲心,並發願:願這些眾生即刻從惡趣中解脫。以圓滿加行正行後行而修持。

八寒地獄

總之此地獄中央和周圍所有的地方都是雪山、冰川,在狂風暴雪彌漫之處。

此地獄的眾生赤身裸體感受寒凍之苦,身體上生了許多皰瘡,所以稱為具皰地獄;由於那些皰瘡破裂,形成瘡傷而稱為皰裂地獄;由於寒冷難忍、牙關緊咬而稱為緊牙地獄;由於不斷悲慘地喊著阿啾啾而稱為阿啾啾地獄;阿啾啾的聲音也間斷了,只能發出嘆息的呼呼聲,稱為呼呼地獄;由於外面的皮膚凍成青色,身體裂成四瓣,稱為裂如青蓮花地獄;皮下的肉凍成紅色並凍裂成八瓣,稱為裂如紅蓮花地獄;甚至凍成了黑紅色,裂成十六瓣、三十二瓣或無數瓣,稱為裂如大蓮花地獄。在凍裂的傷口中爬入許多鐵喙的昆蟲咬噬並感受寒凍之苦。因為這八種痛苦各不相同,所以安立了八種名稱,稱為八寒地獄。

八寒地獄的壽量:二百藏升(此藏升為果薩拉城市所用容量單位)的大盆里裝滿芝麻,具皰地獄的每一百年從中取一粒芝麻,這樣,將所有的芝麻全部取完,具皰地獄眾生的壽量方盡。其餘的地獄依次比上面的增加二十倍。壽量越來越長,痛苦越來越強,即:皰裂地獄的壽量是具皰地獄的二十倍,緊牙地獄的壽量是皰裂地獄的二十倍,依此類推。在相續中如前一樣觀修那些地獄的痛苦,並觀想:如果在此人間,冬季時裸體在外面停留一剎那也無法忍受寒冷的痛苦,更何況生在那些地獄里,又如何能忍受呢?所以應懺悔自相續的罪業,防非止惡,並對生在地獄中的有情生起大悲心,如前一樣以加行、正行、後行圓滿而修持。

孤獨地獄

處所不定痛苦也是不定的。有的夾於山崖中,有的困於石頭內,有的凍結在冰里,有的煮於沸水中,有的焚燒在火里……。有的眾生藏在樹木內,伐木時,它們需要感受肢體和分支被砍斷等痛苦,還有些轉生為日常使用的杵臼、笤帚、瓦罐、門、柱子、灶石、繩子等色法,也以意識感受彼等痛苦。例如:大成就者卓滾朗吉日巴49在雅卓耶湖中看到的魚,大成就者唐東加波50在石頭內見到的青蛙等等。

雅卓耶湖是以前益西措嘉空行母修行時,將笨波教徒投來的一枚金幣變成的湖,是四大名湖51之一。湖的源頭起自得龍剛親(地名),湖的盡頭進入賊瑪格熱(地名),中間有許多天的路程。大成就者卓滾朗吉日巴向湖中看後悲泣著說:「哎喲喲,不要享用信財52!不要享用信財!」弟子問他:「上師,什麼事?」「這湖中有一條一位享用信財的上師的神識所轉生的魚正在感受孤獨地獄的眾多痛苦。」弟子請他示現給他們看。上師便以神變使此湖剎那乾涸。這時,現出一條大魚,身體大到周遍整個湖,在它的身體上無有空隙地布滿了無數含生蝕食著它,它痛苦難忍而不停地翻滾著。弟子問:「承受此惡報者是誰的轉世?」他回答:「這是後藏黑馬喇嘛的轉世。後藏那個黑馬喇嘛咒力和加持力非常大,對於著鬼魔損害的人只是看看就會生效,所以成了前後藏四翼53地區人們的供養處。超度亡人只是念一聲『啪得』後便收取許多牛馬等牲畜。他死後便轉生為這條魚。」大成就者唐東加波在一塊大石頭上修氣脈瑜伽,石頭裂開兩瓣,在裡面有一隻大青蛙,身體上粘附了無數小含生在蝕食它,只見它張著黑洞洞的口,痛苦難忍。弟子問:「上師,這是怎麼回事呢?」上師回答:「這是一個作血肉供養的上師的轉世。」

如今許多喇嘛也是如此,施主們宰殺肥胖的羊後,在它的咽喉或脾臟等內臟里裝上血肉,放在脊椎骨的精肉上供養這些喇嘛。他們則拉起披單甩到頭後,象小孩吮吸母乳一樣吃著內臟,又掏出小刀慢慢地食用外面的肉。飽餐之後嘴上油膩膩的,頭頂也是熱氣騰騰,不象以前的他一樣,已成了紅光滿面、昂首闊步的形象。今生這樣享用的人,後世將用自己的身體來償還,墮入孤獨地獄中是何等的痛苦難忍啊!還有大堪布具德護法在德格時,有一天對弟子們說:「今天俄達河裡出現什麼都不要放掉。」許多弟子去河邊守候,一直到午後時分,才看到有一段樹木被水沖來。弟子們將木頭撈出,稟告上師只有這一截樹木,其它什麼也沒有。具德護法讓弟子劈開樹木,裂開的樹木中有一隻大青蛙,身上有許多含生在蝕食。上師對它念誦儀軌並說:「這是德格管理信財的監院師哦吉的轉世。」所以,具有強權欺凌屬下的官員們,雖然現在極具權威,但是想到這些地獄也應引起注意。

以前世尊在世時,城中有一位屠夫晚上守持不殺生戒(白天殺生)。後來他轉生到孤獨地獄,晚上住在悅意美妙的宮殿里,四名美女供養飲食、受用,快樂無比;白天時,宮殿變成了燃燒的鐵屋,四名美女變成了恐怖的惡狗啃食他。還有一個邪淫者白天守持不邪淫戒(晚上行邪淫),後來轉生到孤獨地獄中,白天晚上所感受的苦樂與前面的例子相反。這是晝辛吉尊者親眼目睹的。

另有一座環境優雅的寺廟居住著五百比丘,每天中午擊犍椎54集聚僧眾供齋時,經堂變成了燃燒的鐵屋,缽盂碗具等則變成兵器,僧人們互相打鬥,供齋時間過後,又恢復如初。這是以前迦葉佛時的許多比丘午飯時爭吵的異熟果。

這樣八熱地獄、八寒地獄共十六個,加上近邊地獄和孤獨地獄共十八個,稱為十八地獄。應當詳細了知這些地獄的數量、壽量、所受的痛苦以及轉生地獄之因等等,對生於地獄中的有情生起悲心。並應精進行持自他一切眾生將來不生地獄的各種方便。否則,雖表面上聞法行法卻未實修,將會成為傲慢的佛教油子之因,並為聖者呵責、智者羞辱之處。

從前,上師揚仁波切面前有一位外表調順、內心極其傲慢的比丘前來拜見。上師問他:「這位比丘,你對佛法了知得如何?」他回答:「我對佛法,廣聞博學。」上師又問:「那麼十八地獄是指哪些呢?」他回答:「八熱地獄,八寒地獄共十六個,加上嘎瑪巴黑紅帽兩個共十八個。」他並非是因為不恭敬嘎瑪巴而把他們列入地獄的數目中,而是因為忘記了孤獨地獄和近邊地獄的名稱。由於當時嘎瑪巴黑紅帽二者聞名遐邇,所以隨意加到了地獄的數目里。如果這樣求法修行,對詞句尚未明了(何況了解其義並實修),則真地成了慚愧之處。

㈨ 聞法是什麼意思

有個成語叫耳聞目睹。
用耳聽到就叫做聞。聞法就是聽到了佛法(廣義的聞法版,是接觸了佛法的意思)。權
按照佛法,聞法後要思索(理解佛所說的意思),然後要按照佛法要求去做,也就是修行。這三個步驟叫做:聞、思、修。
聞法是修佛第一步。

供參考, 希望能幫到你

㈩ 你在聞法時一般能具足幾度,為什麼能做到

摘要 1、應斷又分為三種:即三過、六垢、五不持。

熱點內容
法律碩士有學歷嗎 發布:2025-02-10 22:23:26 瀏覽:366
搜狗輸入法官方下載2015 發布:2025-02-10 21:46:22 瀏覽:230
媒人隱瞞病情負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2-10 21:34:01 瀏覽:178
勞動法連續 發布:2025-02-10 21:33:50 瀏覽:811
上海財經大學商法 發布:2025-02-10 21:27:38 瀏覽:374
藝術碩士和法律碩士 發布:2025-02-10 20:09:00 瀏覽:929
新勞動合同法第50 發布:2025-02-10 20:03:40 瀏覽:731
不批假算違反勞動法嗎 發布:2025-02-10 19:36:00 瀏覽:651
2017上海養犬管理條例 發布:2025-02-10 19:29:16 瀏覽:832
七年級人教版政治法律知識點 發布:2025-02-10 19:28:36 瀏覽: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