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並條例
⑴ 企業兼並的法律問題
中國的兼並,不是完全無法可依,而是部分有法可依。但在依法辦事上,因法律法規零散,不系統,加之規定有些本身也有些問題,以致於在照規定執行上,出現一些難以統一的問題。這些法律規定上的缺陷,主要有:
規定不盡一致甚至相沖突
在兼並問題上,國家沒有一部統一的規定,而是令出各門,加上對不同性質的企業,不同所有制的企業,不同形式的企業又分別做出了不同的規定,以致在規定本身上,相互沖突,顧此而失彼。
例如,有關集體企業兼並是否要經過或如何經過批准這點上,有關的規定就大不一樣。1989年2月19日國家體改委、國家計委、財政部、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局聯合發出的《關於企業兼並的暫行辦法》第三條規定:「集體所有制企業被兼並,由職工代表大會討論通過,報政府主管部門備案。」這里所說的「集體所在制企業」是個泛義上的概念,即應指任何形式的集體所有制企業。1990年6月3日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集體所有制企業條例》第15條則規定:「企業分立、合並……須經原批准企業設立的機關核准,向當地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和稅務機關辦理變更或者注銷登記,並通知開戶銀行。」1991年9月9日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鎮集體所有制企業條例》第15條則規定:「集體企業的合並、分立、停業、遷移或者主要登記事項的變更,必須符合國家的有關規定,由企業提出申請,報經原審批部門批准,依法向原登記機關辦理變更登記。」
上述兩條雖然把集體所有制企業具體分為鄉村與城鎮兩類,但仍屬集體所有制企業的范圍。而「備案」、「核准」「報批准」的要求卻顯然是相沖突的。
規定本身就是制定一種行為准則,一種標准。這種准則與標准對一特定行為應該是統一的,一致的。否則,就會根本無法操作或在操作上混亂進行。例如:甘肅武威紙箱廠向其主管部門再三申請批准兼並,其主管部門堅決不同意。紙箱廠就召開全廠職工大會,通過了兼並決議,爾後報告了其主管部門,與涼州皇台酒廠進行了合並。這種做法,如果適用企業兼並暫行辦法規定,是有效的,可以成立,因為得到了職工代表大會的通過,報了主管機構備案。若適用城鎮集體所有制企業暫行條例規定,則是無效的,不能成立,因為沒有原審批部門批准。結果在以後的訴訟中,雙方各執一辭,各有根據,十分混亂。混亂本身首先是由規定上的矛盾而來。
規定不配套出現有真空
在兼並規定中,不時會有這樣的規定,即「有關……的實施,由……另行規定。」例如,1992年7月27日,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局和國家體改委聯合下發的《股份制試點企業國有資產管理暫行規定》中第19條規定「將國有資產折股出售給外商,其辦法由國家另行規定。」然而這種「另行規定」迄今未見出台,從而出現了不僅是國有資產折股出售給外商,而且外資如何收購國內企業這一整個方面,都是法律真空,無法可依的現象。
還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131條規定:「股票溢價發行的具體管理辦法由國務院另行規定」。第148條規定:「國家授權投資的機構可以依法轉讓其持有的股份,也可購買其他股東持有的股份。轉讓或者購買股份的審批許可權、管理辦法,由法律、行政法規另行規定。」1993年4月22日的《股票發行與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第36條規定:「國家擁有的股份的轉讓必須經國家有關部門批准,具體辦法另行規定。」
法律規定中的設定框架有主次之分。主框架囊括基本的,主要的內容。附屬的則將各個方面加以細化,做為配套,尤其在一些事情尚在探索時期把握不準時,將已固定的規范做成主框架,將不宜固定的規范列入配套以便不時加以調整改進,從而使主框架穩定不變,配套靈活調整,不斷臻於健全,這原是比較客觀、科學、實用的做法,當然也是可行的。但既為配套,就要及時配上。主框架已出來幾年,配套仍然沒有,那就會七零八落,不完整,適用起來也就無所適從。
規定過於原則粗糙不易操作
股票發行與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第46條規定:「任何個人不得持有一個上市公司千分之五以上的發行在外的普通股……。」第47條規定:「任何法人直接或者間接持有一個上市公司發行在外的普通股達到百分之五時,……」這里的「發行在外」一詞顯然是用來特別與「公開發行」一詞做區分的。
第47條中的「直接與間接」的概念就更是含糊不清,且又不在附則中作出特別界定。就會產生理解與適用上的混亂。這里的「直接與間接」原本是一個泛義上的概念,用在一個特定的行為上,又不做出相應界定,如何能讓人們去正確理解與執行?「寶延事件」中寶安上海在公告時,自己已持有延中的4.56%股票,當屬「直接持有」,其兩關聯企業分別持有延中股票的4.52%和1.57%,是否為「間接持有」?如屬間接持有,則必會超過5%,而變成違規操作。如不屬間接持有,則不會超過5%,而是依法辦事。理解上的不同,後果是截然相反的。而此中的理解不同,源自於規定上的模糊。要人們都正確把握立法者未講清楚的行為准則,恐屬苛求,那就難免會出現不易操作的問題。
⑵ 企業兼並的法律制度
企業兼並的原則
1992年7月23日國務院發布的《全民所有制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條例》及1989年體改委等單位聯合發布的《關於企業兼並的暫行辦法》等規范性法律文件,把企業兼並的原則作了規定:
第一,要以經濟發展戰略和產業政策為指導,使資產向合理流動。
第二,應遵循自願、互利、有償原則。在競爭過程中實行優勝劣汰,不使用行政命令強制阻撓。
第三,注重實效,優化產業、產品和企業組織結構為標准,提高企業整體實力和企業發展。
第四,除國家另有規定,不受地區、所有制形式、行業和隸屬關系限制。
第五,既促進規模經濟效益,又防止形成壟斷,有利於企業競爭。
第六,妥善處理職工安置,維護社會穩定。
企業兼並應遵循的法律文件
1、1992年7月23日,國發《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條例》第16條規定了「企業享有聯營兼並權,企業按照自願、有償的原則,可以兼並其他企業。」
2、1989年體改委等部門《關於企業兼並的暫行辦法》,對企業兼並的原則、形式程序、資產評估作價,職工安置以及財政稅收管理均作了詳細的規定,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
3、1994年起施行的《公司法》第182、183、184條有關「吸收合並」條款,適應企業兼並的程序和債權債務的處理。
4、財政部關於優勢國有企業兼並'困難國有工業生產企業和有關銀行貸款和利息處理的通知,以及中國人民銀行等單位關於鼓勵和支持18個試點城市優勢,國有企業兼並困難國有工業生產企業後有關貸款及利息處理問題的通知,就有關兼並企業享受的優惠政策作了原則性規定。享受免除利息,分年還本。優勢企業(包括國有控股企業)兼並連續3年虧損的企業,經銀行核准,可免除被兼並企業原欠貸款利息等等。
5、國家經貿委關於試行國有企業兼並破產企業中若干問題的通知,國務院關於《國有資產評估管理辦法》對企業兼並、出售、有關國有資產組織管理、評估程序及辦法作了詳細規定,對於正確掌握國有資產的價值量,防止國有資產流失,提供了法律依據和保障。
⑶ 企業合並的當前問題
(一)立法上存在著漏洞
規范有序的企業合並需要有健全的法律法規作為配套。雖然企業合並在我國已經有相當一段時間的歷史,在現階段更是成了國有企業改革的一項重要措施。但是關於企業合並的法律法規依然很不健全。現行有關合並的立法對合並的很多制度沒有做出規定,有關合並的許多規定只是散見於《公司法》、《破產法》等法律法規之中。如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法、集體企業條例等對合並的形式、合並的效力、合並的具體程序、合並的債權人的保護等重要的制度未做出規定。就是對合並規定較多的公司法,也缺乏對一些主要問題的規定,例如合並合同、合並中異議股東的保護、合並對價與合並支付金、簡易合並等。此外,我國至今還沒有反壟斷立法,很難防止在合並中壟斷問題的產生。
(二)立法不統一甚至相互矛盾
在我國,企業按照不同的類型分別使用不同的企業立法。而企業合並立法又含在相應企業立法中,這就造成了企業合並分別立法。這種分別立法缺乏協調,造成不統一,甚至相互矛盾。這種混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企業合並的概念、形式的差異。公司法規,公司合並形式為吸收合並和新設合並,吸收合並中,一方公司解散,另一方公司存續;新設合並中,合並各方解散。適用於非公司制國有企業的部門文件《關於企業兼並的暫行辦法》中則規定,企業兼並「是指一個企業購買其他企業的產權,使其他企業失去法人資格或者改變法人實體的一種行為。」顯然這里的「兼並」除了公司法規定的兩種合並外,還包括吸收合並的內容。另外該《暫行辦法》還規定企業兼並包括承擔債務式、購買式、吸收股份式、控股式等五種形式。立法對合並性質、形式的不同規定,使人們對合並的理解產生歧義,導致了合並事務中合同條款概念的模糊。(2)企業合並的決定、審批規定的差異等。有些規定缺乏合理性。從平衡合並有關利害關系人利益,兼顧公平與效率的原則考慮,現行涉及合並的主要法律——公司法的有些規定尚有不合理因素。例如,關於平衡股東之間的利益,一是沒有簡易合並的規定,這不利於對多數股東的保護和合並的效率的提高;二是沒有保護異議股東(即異議股東股份回購請求權)的規定,這又不利於對少數股東的保護和合並公平的原則。又如,關於債權的保護程序,規定了過於繁瑣的合並公司公告程序和過於嚴格的債權人異議效力,這不利於合理平衡債權人和股東的利益,也不利合並的邊界和效率。
(三)市場不完善,中介機構不發達,政府的行政干預過多,企業合並機制難以真正發揮作用
企業合並中,一些政府行為是必要的。因為在現行體制下,許多行為完全由企業自己完成還缺少相應的機制,政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企業合並。但是,目前企業合並中政府盲目干預過多,一些企業主管部門強制企業合並,「拉郎配」,這嚴重違反了企業合並的基本經濟規律。造成這種局面的一個原因就在於企業產權交易市場不健全。企業合並時以市場為依託進行的,其本身也是資本運動。沒有發達開放的產權交易市場和資本市場,企業合並必然十分困難。同時,中介機構對於企業合並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企業兼並通常需要有業務水平高的中介機構介入,為兼並雙方提供信息和咨詢,牽線搭橋,提供資金支持。我國目前在企業合並中中介機構的參與十分有限,主要表現在:信息量少,咨詢服務功能不強;人員業務素質低;中介機構的主要業務局限在財務審計、資產評估和法律咨詢上。針對此現狀,應當加大力度完善產權交易市場、資本市場,培育和發展中介機構,確保企業合並的順利進行。
⑷ 企業兼並的原則有哪些
企業兼並的原則
1992年7月23日國務院發布的《全民所有制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條例》及1989年體改委等單位聯合發布的《關於企業兼並的暫行辦法》等規范性法律文件,把企業兼並的原則作了規定:
第一,要以經濟發展戰略和產業政策為指導,使資產向合理流動。
第二,應遵循自願、互利、有償原則。在競爭過程中實行優勝劣汰,不使用行政命令強制阻撓。
第三,注重實效,優化產業、產品和企業組織結構為標准,提高企業整體實力和企業發展。
第四,除國家另有規定,不受地區、所有制形式、行業和隸屬關系限制。
第五,既促進規模經濟效益,又防止形成壟斷,有利於企業競爭。
第六,妥善處理職工安置,維護社會穩定。
⑸ 公司兼並協議中,當事人約定違反公司法175條的,該條款效力如何
根據來《合同法》規自定,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的合同無效。對於公司兼並協議中,當事人約定的合同條款,如果違反了《公司法》第175條關於債權債務承擔的強制性規定,屬於無效條款。
合同部分無效不影響合同其他部分的效力。
《合同法》
第五十二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
(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第五十六條無效的合同或者被撤銷的合同自始沒有法律約束力。合同部分無效,不影響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
《公司法》
第一百七十五條公司合並時,合並各方的債權、債務,應當由合並後存續的公司或者新設的公司承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