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法規檢
㈠ 中國法律是否規定檢到錢一定要還的嗎
要還!
但你可以索要一定報酬,還也是一種美德,心裡過得去。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92條規定,沒有合法根據,取得不當利益,造成他人損失的,應當將取得的不當利益返還受損失的人。「不當得利」是指沒有法律上的根據,有損於他人而自己獲得利益的法律事實。不當得利人應將其所得的不當利益返還給受損失的人。不當得利的性質屬於法律事實中的事件,不當受益人的義務根據法律規定的事由而發生,它不在於制裁受益人的得利行為,而在於糾正受益人不當得利的不合理現象。所以,我國民法原則規定:只要有不當得利的事實存在,就必須予以糾正,不需要追問當事人的主觀意志如何。
將他人財物據為己有,沒有任何法律上的依據,應屬不當得利。此外,我國刑法規定,將他人遺忘物非法佔為己有,數額較大,且拒不交出的,按照侵佔罪予以處罰。如果拒不交出他人財物,應以侵佔罪提起刑事訴訟。但不存在拒不交出撿拾物的情節,不應作侵佔罪對待,不能認定為犯罪,不能以刑法懲戒,其行為只能由民事法律規范予以調整。
《刑法》第270條明文規定,拾遺拒不交出者,應處以徒刑、拘役和罰金。為防止拾得他人錢物而拒不歸還,我國刑法設立了「侵佔罪」,凡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將代為保管的他人財物或他人的遺忘物占為己有,數額較大、拒不退還或拒不交出的行為,就構成侵佔罪,要受到刑事處罰。犯侵佔罪,一般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罰金,數額巨大或者其他嚴重情節的要處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民法通則》第七十九條 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隱藏物,歸國家所有。接收單位應當對上繳的單位或者個人,給予表揚或者物質獎勵。
拾得遺失物、漂流物或者失散的飼養動物,應當歸還失主,因此而支出的費用由失主償還。
報酬:
第一百一十二條 權利人領取遺失物時,應當向拾得人或者有關部門支付保管遺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費用。
權利人懸賞尋找遺失物的,領取遺失物時應當按照承諾履行義務。
拾得人侵佔遺失物的,無權請求保管遺失物等支出的費用,也無權請求權利人按照承諾履行義務。
第一百一十三條 遺失物自發布招領公告之日起六個月內無人認領的,歸國家所有。
目前已提交我國立法機關的《中國物權法草案建議稿》規定,拾金不昧者,除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外,最高可獲失物價值20%酬金
就是說如果你想拿一些錢,可以在將錢包還他之後問他要不超過20%作為報酬的
一旦拾得者提出要報酬,失主應按有關規定支付。規定接受遺失物返還的人,應向拾得人支付相當於失物價值3%至20%的酬金。遺失物的價值愈大,酬金的比例就愈小。遺失物的價值難以衡量的,如書信、照片、證書等,可參照其資力、身份、地位、感情程度等,酌定價值,確定酬金。如果遺失人刊發了懸賞廣告,應當視為一種向不特定人發出的要約。在取回遺失物後,應當履行懸賞廣告的承諾。在懸賞和法定的報酬請求之間,拾得人只能選擇其一。
㈡ 我國法律法規有哪些
我國法律主要劃分為以下主要的法律部門:
(1)憲法 (2)行政法 (3)民商內法 (4)經濟法容 (5)社會法
(6)刑法 (7)程序法 (8)軍事法
其他所有法律法規都可以歸到以上法律部門當中。
㈢ 我國有哪些法律和法規 不少於五條
刑法,刑事訴訟法,民法,民事訴訟法,合同法,物權法,擔保法,婚姻法,憲法,公司法、護照法、商標法、專利法、票據法、保險法、證券法、證據法、工會法、勞動法。。。。。。
㈣ 在我國法律法規由檢察機關統一行使檢察職權對么
當然由檢察院統一行使檢察權。
《憲法》第一百二十九條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
《憲法》第一百三十一條規定:」 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檢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㈤ 我國關於毒品檢測的相關法律法規
《禁毒法》
《吸毒檢測程序規定》
《SN/T 2603-2010 出入境人員毒品檢測方法》
《易制毒化學品專管理條例》
《葯品類易屬制毒化學品管理辦法》
《麻醉葯品和精神葯品管理條例》
《反興奮劑條例》
《民航招收空勤人員尿液毒品檢測管理規定》
我國關於毒品檢測的相關法律法規 檢測及強制檢測《禁毒法》第三十二條第一款
第三十二條公安機關可以對涉嫌吸毒的人員進行必要的檢測,被檢測人員應當予以配合;對拒絕接受檢測的,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機關或者其派出機構負責人批准,可以強制檢測。公安機關應當對吸毒人員進行登記。
《吸毒檢測程序規定》,為規范公安機關吸毒檢測工作,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禁毒法》等有關法律規定,制定本規定,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
㈥ 國內植物檢疫主要的法規依據是什麼
1.《檢疫法》
國內植物檢疫(簡稱內檢)第一個最早的法規文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於1957年12月4日公布的《國內植物檢疫試行辦法》(簡稱《辦法》)。《辦法》共14條,1600餘字,規定1958年1月1日起施行。其中第二條規定「國內植物檢疫工作,由農業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業(農業建設、農林水利)廳(局)及其所屬各級植物檢疫和植物保護機構執行。」近40年來,(這一植物檢疫體制基本未變。《辦法》同時公布了16種應檢植物、32種應檢病蟲),這是當時我國植物檢疫工作的執法文件。80年代以來,我國內檢工作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開始走向一個健康、法制的道路,依法辦事的全民族意識增強,在總結植檢工作基礎上,我國第一部動植物檢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簡稱檢疫法)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於1991年10月30日通過,由國家主席楊尚昆簽署第53號主席令予以公布。《檢疫法》共8章50條,全文6000餘字。它既是外檢執法的依據,也是內檢執法的依據。如《檢疫法》第十條規定「輸入植物種子、苗木及其他繁殖材料的,必須事先提出申請,辦理檢疫審批手續。」這個審批手續在《條例》中規定由內檢省級(自治區、直轄市)檢疫機構辦理。這就是我國內外檢疫機構既分工又聯合的特色。1992年9月25日農業部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境植物檢疫危險性病、蟲、雜草名錄》一、二類共計84種,其中有19種與國內檢疫對象名單是重復的。
2.《植物檢疫條例》(簡稱《條例》)和《植物檢疫條例實施細則》(農業部分)(簡稱《細則》)
《條例》經國務院修訂,由李鵬總理簽署第98號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於1992年5月13日發布施行。《條例》共24條3000餘字。
《細則》是由農業部長劉江簽署的第5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令,於1995年2月25日發布施行的。《細則》共8章30條,全文約6000字。
《條例》和《細則》是內檢最重要的法律依據。《條例》第二條規定「國務院農業主管部門、林業主管部門主管全國的植物檢疫工作,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業主管部門、林業主管部門主管本地區的植物檢疫工作。」《細則》第三條規定「農業部主管全國農業植物檢疫工作,其執行機構是所屬的植物檢疫機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業主管部門主管本地區的農業植物檢疫工作;縣級以上地方各級農業主管部門所屬的植物檢疫機構負責執行本地區的植物檢疫任務。」即規定全國內檢工作的執行機構是農業部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檢疫處),北京市的農業植物內檢執行機構是北京市植物保護站(檢疫科)。這一規定的重要意義在於主管部門和執行機構,認真執行《條例》和《細則》是內檢工作健康發展的關鍵。
3.《國外引種檢疫審批管理辦法》
農業部依據《條例》第十二條規定,於1993年11月10日農(農)字第18號文件,公布了《國外引種檢疫審批管理辦法》的通知(簡稱《引種審批》),《引種審批》共9條15款2000餘字。《引種審批》第二條規定從國外引進種子苗木和繁殖材料,實行農業部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業廳(局)兩級審批。其執行機構是農業部全國植物保護總站(註:現改名為農業部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業廳(局)植物檢疫(植保植檢)站。《引種審批》對引種程序、引種數量、隔離試種等都作出了具體的規定,是我們辦理國外引種審批的重要法規依據。
4.《產地檢疫規程》
1985年以來,農業部制訂、國家技術監督局發布8種農業植物種子、苗木產地檢疫規程已在第一節中介紹了,這里不再重復。
5.《調運檢疫》
《農業植物調運檢疫規程》簡稱《調運檢疫》,由農業部提出,國家技術監督局1995年6月2日發布,1996年1月1日實施。
6.《要求函》
根據《條例》第十條、《細則》第十四條規定,農業部制定了《農業植物檢疫要求函》(簡稱《要求函》),在1983年10月農業部制定的《細則》中就開始實施調運檢疫《要求函》,至今已有13年歷史了。《要求函》的內容是說擬外埠(不是國外或地區)調入種苗的單位(個人),需事先到所在地植檢機構去辦理手續,取得《要求函》。調出單位(個人)或調入單位(個人)憑《要求函》到調出地植檢機構去報檢,無《要求函》,不予辦理檢疫手續。調運檢疫《要求函》是種苗調運重要的法律憑據,它體現了植物檢疫的基本原則和內檢聯防聯檢的特點。
7.《五部一局》文件和《五局一部》文件
農牧漁業部、林業部、鐵道部、交通部、郵電部、國家民航局於1983年8月1日發布《關於國內郵寄、托運植物和植物產品實施檢疫的聯合通知》(簡稱《五部一局》文件);北京市林業局、北京市農業局、北京市鐵路局、北京市交通局、北京市郵政管理局、中國國際航空公司營運部於1991年11月1日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國內郵寄、托運植物和植物產品檢疫工作的聯合通知》(簡稱《五局一部》文件)。
《五部一局》和《五局一部》文件是郵政、民航、鐵路、公路運輸等承運部門與實施檢疫的農業、林業主管部門密切配合,共同「把關和服務」的法律依據。
8.《第一名單》和《第二名單》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於1995年4月17日文件《關於發布全國植物檢疫對象和應施檢疫的植物、植物產品名單的通知》(簡稱《第一名單》),北京市農業局於1988年4月16日文件關於印發《北京市補充植物檢疫對象和應施檢疫的植物和植物產品名單》的通知(簡稱《第二名單》)。
世界上的危險性病、蟲、雜草種類繁多,其生物學、生態學系統復雜,植物檢疫執行機構不可能也沒有必要都一一列為檢疫對象,《第一名單》和《第二名單》是執法依據,也是檢疫工作重點。
另外,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業廳(局)發布的補充檢疫對象名單即《第二名單》也是執行種苗國內調運檢疫的重要法律依據。
9.《辦法》
北京市人民政府文件1987年8月20日批轉的《北京市農業植物檢疫實施辦法》的通知(簡稱《辦法》),共19條,全文2000餘字。是北京市農業內檢執行機構—北京市植物保護站的重要執法依據。
上列1~9項為綜合性檢疫法規,是內檢機構執法的重要依據。還有針對法規的貫徹落實,制定的有關「植物檢疫收費辦法」「專職檢疫員管理辦法」等規章。辦法也是內檢工作的法規依據。根據植檢工作需要,疫情變化、由主管部門提出的文件、要求等也是內檢工作執法的依據,在內檢工作中均應貫徹執行。
㈦ 我國出入境檢驗檢疫工作有哪些主要的法律依據
國家質檢總局主要依據以下法律法規履行出入境檢驗檢疫職責:
《中華內人民共和國進出口容商品檢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商品檢驗法實施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衛生檢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衛生檢疫法實施細則》、《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實施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認證認可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貨物原產地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實施細則》、《國際航行船舶進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口岸檢查辦法》、《國務院關於加強食品等產品安全監督管理的特別規定》等。此外,國家質檢總局的局令、公告等部門規章及其他規范性文件也具有法律強制力。
㈧ 中國現有的所有法律法規有哪些
當代中國法律包括:
1、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主要國家機關組織法、內選舉法容、民族區域自治法、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授權法、立法法、國籍法等。
2、行政法:行政復議法、行政處罰法、行政監察法、政府采購法、國家公務員暫行條理等(一般行政法)。食品衛生法、葯品管理法、治安管理出發條理(特別行政法)。
3、民法:民法通則,合同法、擔保法、婚姻法、繼承法、收養法、商標法、專利法、著作權法。著作權法實施條例、商標法實施細則。
4、商法:對比一下商標法論文。糖尿病食療與按摩。公司法、證券法、票據法、保險法、企業破產法、海商法。
5、經濟法: 有關企業管理的法律: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法、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外資企業法、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鄉鎮企業法。
6、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勞動法、工會法、礦山安全法、安全生產法。
7、自然資源與環境保護法: 屬於自然資源方面的:森林法、草原法、漁業法、礦產資源法、土地管理法、水法、野生動物保護法。
㈨ 植物檢疫法規國內外有什麼關系
植物檢疫法規國內借鑒了國外已通過的植物檢疫法。
沿革19世紀70年代,歐洲一些地區發生了葡萄根瘤蚜危害,美洲發生馬鈴薯甲蟲危害,為了防止其蔓延,德國於1873年公布了《禁止葡萄苗進口的法令》,1875年德國和法國又相繼發布了禁止從美國進口馬鈴薯的法令。
1912年美國在1899年《加利福尼亞州園藝檢疫法》的基礎上,制定了綜合性的《聯邦植物檢疫法》。其後,許多國家也陸續公布了植物檢疫法或檢疫條例,,如中國先後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南斯拉夫和羅馬尼亞等國簽訂了植物檢疫協定。
1954年政務院批准對外貿易部公布執行的《輸出入植物檢疫暫行辦法》和《輸出入植物應施檢疫種類和檢疫對象名單》。1957年國務院批准農業部公布執行的《國內植物檢疫試行辦法》。80年代初,國務院又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動植物檢疫條例》和《植物檢疫條例》。
(9)國內法規檢擴展閱讀:
《植物檢疫條例》1983年1月3日公布,通稱「內檢條例」。主要內容有:
1、「對內檢疫對象」是國內局部地區發生、危險性大、能隨植物及其產品傳播的病、蟲、雜草。由農業、林業主管部門分別制定植物檢疫對象名單;同檢疫對象有關的寄生植物和植物產品列為應施檢疫的植物。
2、發生檢疫對象的地區劃區封鎖,防止傳出,並採取措施及時除治。檢疫對象發生已較普遍的地區,將未發生地區劃為保護區,嚴防傳入。
3、省與省之間調運種子、苗木和應施檢疫的植物產品,調出省須按照調入省的檢疫要求執行檢疫。
4、種子、苗木繁育基地須實施產地檢疫,從國外引進的種子、苗木要經隔離試種沒有發現危險性病蟲害後,才能推廣使用、分散種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植物檢疫法
㈩ 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商品檢驗法實施條例的法規內容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商品檢驗法》(以下簡稱商檢法)的規定,制定本條例。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以下簡稱國家質檢總局)主管全國進出口商品檢驗工作。國家質檢總局設在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進出口商品的口岸、集散地的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及其分支機構(以下簡稱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管理所負責地區的進出口商品檢驗工作。第三條國家質檢總局應當依照商檢法第四條規定,制定、調整必須實施檢驗的進出口商品目錄(以下簡稱目錄)並公布實施。目錄應當至少在實施之日30日前公布;在緊急情況下,應當不遲於實施之日公布。國家質檢總局制定、調整目錄時,應當徵求國務院對外貿易主管部門、海關總署等有關方面的意見。第四條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對列入目錄的進出口商品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須經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檢驗的其他進出口商品實施檢驗(以下稱法定檢驗)。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對法定檢驗以外的進出口商品,根據國家規定實施抽查檢驗。第五條進出口葯品的質量檢驗、計量器具的量值檢定、鍋爐壓力容器的安全監督檢驗、船舶(包括海上平台、主要船用設備及材料)和集裝箱的規范檢驗、飛機(包括飛機發動機、機載設備)的適航檢驗以及核承壓設備的安全檢驗等項目,由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機構實施檢驗。第六條進出境的樣品、禮品、暫准進出境的貨物以及其他非貿易性物品,免予檢驗。但是,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列入目錄的進出口商品符合國家規定的免予檢驗條件的,由收貨人、發貨人或者生產企業申請,經國家質檢總局審查批准,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免予檢驗。免予檢驗的具體辦法,由國家質檢總局商有關部門制定。第七條法定檢驗的進出口商品,由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依照商檢法第七條規定實施檢驗。國家質檢總局根據進出口商品檢驗工作的實際需要和國際標准,可以制定進出口商品檢驗方法的技術規范和標准。進出口商品檢驗依照或者參照的技術規范、標准以及檢驗方法的技術規范和標准,應當至少在實施之日6個月前公布;在緊急情況下,應當不遲於實施之日公布。第八條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根據便利對外貿易的需要,對進出口企業實施分類管理,並按照根據國際通行的合格評定程序確定的檢驗監管方式,對進出口商品實施檢驗。第九條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對進出口商品實施檢驗的內容,包括是否符合安全、衛生、健康、環境保護、防止欺詐等要求以及相關的品質、數量、重量等項目。第十條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依照商檢法的規定,對實施許可制度和國家規定必須經過認證的進出口商品實行驗證管理,查驗單證,核對證貨是否相符。實行驗證管理的進出口商品目錄,由國家質檢總局商有關部門後制定、調整並公布。第十一條進出口商品的收貨人或者發貨人可以自行辦理報檢手續,也可以委託代理報檢企業辦理報檢手續;採用快件方式進出口商品的,收貨人或者發貨人應當委託出入境快件運營企業辦理報檢手續。第十二條進出口商品的收貨人或者發貨人辦理報檢手續,應當依法向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備案。第十三條代理報檢企業接受進出口商品的收貨人或者發貨人的委託,以委託人的名義辦理報檢手續的,應當向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提交授權委託書,遵守本條例對委託人的各項規定;以自己的名義辦理報檢手續的,應當承擔與收貨人或者發貨人相同的法律責任。出入境快件運營企業接受進出口商品的收貨人或者發貨人的委託,應當以自己的名義辦理報檢手續,承擔與收貨人或者發貨人相同的法律責任。委託人委託代理報檢企業、出入境快件運營企業辦理報檢手續的,應當向代理報檢企業、出入境快件運營企業提供所委託報檢事項的真實情況;代理報檢企業、出入境快件運營企業接受委託人的委託辦理報檢手續的,應當對委託人所提供情況的真實性進行合理審查。第十四條國家質檢總局建立進出口商品風險預警機制,通過收集進出口商品檢驗方面的信息,進行風險評估,確定風險的類型,採取相應的風險預警措施及快速反應措施。國家質檢總局和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應當及時向有關方面提供進出口商品檢驗方面的信息。第十五條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工作人員依法執行職務,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予以配合,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非法干預和阻撓。
第二章進口商品的檢驗
第十六條法定檢驗的進口商品的收貨人應當持合同、發票、裝箱單、提單等必要的憑證和相關批准文件,向海關報關地的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報檢;海關放行後20日內,收貨人應當依照本條例第十八條的規定,向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申請檢驗。法定檢驗的進口商品未經檢驗的,不準銷售,不準使用。進口實行驗證管理的商品,收貨人應當向海關報關地的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申請驗證。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按照國家質檢總局的規定實施驗證。第十七條法定檢驗的進口商品、實行驗證管理的進口商品,海關憑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簽發的貨物通關單辦理海關通關手續。第十八條法定檢驗的進口商品應當在收貨人報檢時申報的目的地檢驗。大宗散裝商品、易腐爛變質商品、可用作原料的固體廢物以及已發生殘損、短缺的商品,應當在卸貨口岸檢驗。對前兩款規定的進口商品,國家質檢總局可以根據便利對外貿易和進出口商品檢驗工作的需要,指定在其他地點檢驗。第十九條除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外,法定檢驗的進口商品經檢驗,涉及人身財產安全、健康、環境保護項目不合格的,由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責令當事人銷毀,或者出具退貨處理通知單並書面告知海關,海關憑退貨處理通知單辦理退運手續;其他項目不合格的,可以在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的監督下進行技術處理,經重新檢驗合格的,方可銷售或者使用。當事人申請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出證的,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應當及時出證。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對檢驗不合格的進口成套設備及其材料,簽發不準安裝使用通知書。經技術處理,並經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重新檢驗合格的,方可安裝使用。第二十條法定檢驗以外的進口商品,經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抽查檢驗不合格的,依照本條例第十九條的規定處理。實行驗證管理的進口商品,經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驗證不合格的,參照本條例第十九條的規定處理或者移交有關部門處理。法定檢驗以外的進口商品的收貨人,發現進口商品質量不合格或者殘損、短缺,申請出證的,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或者其他檢驗機構應當在檢驗後及時出證。第二十一條對屬於法定檢驗范圍內的關系國計民生、價值較高、技術復雜的以及其他重要的進口商品和大型成套設備,應當按照對外貿易合同約定監造、裝運前檢驗或者監裝。收貨人保留到貨後最終檢驗和索賠的權利。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可以根據需要派出檢驗人員參加或者組織實施監造、裝運前檢驗或者監裝。第二十二條國家對進口可用作原料的固體廢物的國外供貨商、國內收貨人實行注冊登記制度,國外供貨商、國內收貨人在簽訂對外貿易合同前,應當取得國家質檢總局或者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的注冊登記。國家對進口可用作原料的固體廢物實行裝運前檢驗制度,進口時,收貨人應當提供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或者檢驗機構出具的裝運前檢驗證書。對價值較高,涉及人身財產安全、健康、環境保護項目的高風險進口舊機電產品,應當依照國家有關規定實施裝運前檢驗,進口時,收貨人應當提供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或者檢驗機構出具的裝運前檢驗證書。進口可用作原料的固體廢物、國家允許進口的舊機電產品到貨後,由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依法實施檢驗。第二十三條進口機動車輛到貨後,收貨人憑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簽發的進口機動車輛檢驗證單以及有關部門簽發的其他單證向車輛管理機關申領行車牌證。在使用過程中發現有涉及人身財產安全的質量缺陷的,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應當及時作出相應處理。
第三章出口商品的檢驗
第二十四條法定檢驗的出口商品的發貨人應當在國家質檢總局統一規定的地點和期限內,持合同等必要的憑證和相關批准文件向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報檢。法定檢驗的出口商品未經檢驗或者經檢驗不合格的,不準出口。出口商品應當在商品的生產地檢驗。國家質檢總局可以根據便利對外貿易和進出口商品檢驗工作的需要,指定在其他地點檢驗。出口實行驗證管理的商品,發貨人應當向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申請驗證。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按照國家質檢總局的規定實施驗證。第二十五條在商品生產地檢驗的出口商品需要在口岸換證出口的,由商品生產地的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按照規定簽發檢驗換證憑單。發貨人應當在規定的期限內持檢驗換證憑單和必要的憑證,向口岸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申請查驗。經查驗合格的,由口岸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簽發貨物通關單。第二十六條法定檢驗的出口商品、實行驗證管理的出口商品,海關憑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簽發的貨物通關單辦理海關通關手續。第二十七條法定檢驗的出口商品經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檢驗或者經口岸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查驗不合格的,可以在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的監督下進行技術處理,經重新檢驗合格的,方准出口;不能進行技術處理或者技術處理後重新檢驗仍不合格的,不準出口。第二十八條法定檢驗以外的出口商品,經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抽查檢驗不合格的,依照本條例第二十七條的規定處理。實行驗證管理的出口商品,經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驗證不合格的,參照本條例第二十七條的規定處理或者移交有關部門處理。第二十九條出口危險貨物包裝容器的生產企業,應當向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申請包裝容器的性能鑒定。包裝容器經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鑒定合格並取得性能鑒定證書的,方可用於包裝危險貨物。出口危險貨物的生產企業,應當向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申請危險貨物包裝容器的使用鑒定。使用未經鑒定或者經鑒定不合格的包裝容器的危險貨物,不準出口。第三十條對裝運出口的易腐爛變質食品、冷凍品的集裝箱、船艙、飛機、車輛等運載工具,承運人、裝箱單位或者其代理人應當在裝運前向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申請清潔、衛生、冷藏、密固等適載檢驗。未經檢驗或者經檢驗不合格的,不準裝運。
第四章監督管理
第三十一條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根據便利對外貿易的需要,可以對列入目錄的出口商品進行出廠前的質量監督管理和檢驗。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進行出廠前的質量監督管理和檢驗的內容,包括對生產企業的質量保證工作進行監督檢查,對出口商品進行出廠前的檢驗。第三十二條國家對進出口食品生產企業實施衛生注冊登記管理。獲得衛生注冊登記的出口食品生產企業,方可生產、加工、儲存出口食品。獲得衛生注冊登記的進出口食品生產企業生產的食品,方可進口或者出口。實施衛生注冊登記管理的進口食品生產企業,應當按照規定向國家質檢總局申請衛生注冊登記。實施衛生注冊登記管理的出口食品生產企業,應當按照規定向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申請衛生注冊登記。出口食品生產企業需要在國外衛生注冊的,依照本條第三款規定進行衛生注冊登記後,由國家質檢總局統一對外辦理。第三十三條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根據需要,對檢驗合格的進出口商品加施商檢標志,對檢驗合格的以及其他需要加施封識的進出口商品加施封識。具體辦法由國家質檢總局制定。第三十四條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按照有關規定對檢驗的進出口商品抽取樣品。驗余的樣品,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應當通知有關單位在規定的期限內領回;逾期不領回的,由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處理。第三十五條進出口商品的報檢人對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作出的檢驗結果有異議的,可以自收到檢驗結果之日起15日內,向作出檢驗結果的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或者其上級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以至國家質檢總局申請復驗,受理復驗的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或者國家質檢總局應當自收到復驗申請之日起60日內作出復驗結論。技術復雜,不能在規定期限內作出復驗結論的,經本機構負責人批准,可以適當延長,但是延長期限最多不超過30日。第三十六條國家質檢總局或者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根據進出口商品檢驗工作的需要,可以指定符合規定資質條件的國內外檢測機構承擔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委託的進出口商品檢測。被指定的檢測機構經檢查不符合規定要求的,國家質檢總局或者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可以取消指定。第三十七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設立從事進出口商品檢驗鑒定業務的檢驗機構,應當依法辦理工商登記,並符合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章規定的注冊資本、技術能力等條件,經國家質檢總局和有關主管部門審核批准,獲得許可,方可接受委託辦理進出口商品檢驗鑒定業務。
第三十八條對檢驗機構的檢驗鑒定業務活動有異議的,可以向國家質檢總局或者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投訴。第三十九條國家質檢總局、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實施監督管理或者對涉嫌違反進出口商品檢驗法律、行政法規的行為進行調查,有權查閱、復制當事人的有關合同、發票、賬簿以及其他有關資料。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對有根據認為涉及人身財產安全、健康、環境保護項目不合格的進出口商品,經本機構負責人批准,可以查封或者扣押,但海關監管貨物除外。第四十條國家質檢總局、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應當根據便利對外貿易的需要,採取有效措施,簡化程序,方便進出口。辦理進出口商品報檢、檢驗、鑒定等手續,符合條件的,可以採用電子數據文件的形式。第四十一條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簽發出口貨物普惠制原產地證明、區域性優惠原產地證明、專用原產地證明。出口貨物一般原產地證明的簽發,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執行。第四十二條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對進出保稅區、出口加工區等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的貨物以及邊境小額貿易進出口商品的檢驗管理,由國家質檢總局商海關總署另行制定辦法。
第五章法律責任
第四十三條擅自銷售、使用未報檢或者未經檢驗的屬於法定檢驗的進口商品,或者擅自銷售、使用應當申請進口驗證而未申請的進口商品的,由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沒收違法所得,並處商品貨值金額5%以上20%以下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第四十四條擅自出口未報檢或者未經檢驗的屬於法定檢驗的出口商品,或者擅自出口應當申請出口驗證而未申請的出口商品的,由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沒收違法所得,並處商品貨值金額5%以上20%以下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第四十五條銷售、使用經法定檢驗、抽查檢驗或者驗證不合格的進口商品,或者出口經法定檢驗、抽查檢驗或者驗證不合格的商品的,由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責令停止銷售、使用或者出口,沒收違法所得和違法銷售、使用或者出口的商品,並處違法銷售、使用或者出口的商品貨值金額等值以上3倍以下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第四十六條進出口商品的收貨人、發貨人、代理報檢企業或者出入境快件運營企業、報檢人員不如實提供進出口商品的真實情況,取得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的有關證單,或者對法定檢驗的進出口商品不予報檢,逃避進出口商品檢驗的,由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沒收違法所得,並處商品貨值金額5%以上20%以下罰款。進出口商品的收貨人或者發貨人委託代理報檢企業、出入境快件運營企業辦理報檢手續,未按照規定向代理報檢企業、出入境快件運營企業提供所委託報檢事項的真實情況,取得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的有關證單的,對委託人依照前款規定予以處罰。代理報檢企業、出入境快件運營企業、報檢人員對委託人所提供情況的真實性未進行合理審查或者因工作疏忽,導致騙取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有關證單的結果的,由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對代理報檢企業、出入境快件運營企業處2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罰款。第四十七條偽造、變造、買賣或者盜竊檢驗證單、印章、標志、封識、貨物通關單或者使用偽造、變造的檢驗證單、印章、標志、封識、貨物通關單,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夠刑事處罰的,由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並處商品貨值金額等值以下罰款。第四十八條擅自調換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抽取的樣品或者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檢驗合格的進出口商品的,由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責令改正,給予警告;情節嚴重的,並處商品貨值金額10%以上50%以下罰款。第四十九條進口或者出口國家實行衛生注冊登記管理而未獲得衛生注冊登記的生產企業生產的食品的,由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責令停止進口或者出口,沒收違法所得,並處商品貨值金額10%以上50%以下罰款。已獲得衛生注冊登記的進出口食品生產企業,經檢查不符合規定要求的,由國家質檢總局或者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責令限期整改;整改仍未達到規定要求或者有其他違法行為,情節嚴重的,吊銷其衛生注冊登記證書。第五十條進口可用作原料的固體廢物,國外供貨商、國內收貨人未取得注冊登記,或者未進行裝運前檢驗的,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責令退貨;情節嚴重的,由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並處10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罰款。已獲得注冊登記的可用作原料的固體廢物的國外供貨商、國內收貨人違反國家有關規定,情節嚴重的,由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撤銷其注冊登記。進口國家允許進口的舊機電產品未按照規定進行裝運前檢驗的,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予以退貨;情節嚴重的,由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並處100萬元以下罰款。第五十一條提供或者使用未經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鑒定的出口危險貨物包裝容器的,由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處10萬元以下罰款。提供或者使用經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鑒定不合格的包裝容器裝運出口危險貨物的,由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處20萬元以下罰款。第五十二條提供或者使用未經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適載檢驗的集裝箱、船艙、飛機、車輛等運載工具裝運易腐爛變質食品、冷凍品出口的,由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處10萬元以下罰款。提供或者使用經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檢驗不合格的集裝箱、船艙、飛機、車輛等運載工具裝運易腐爛變質食品、冷凍品出口的,由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處20萬元以下罰款。第五十三條擅自調換、損毀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加施的商檢標志、封識的,由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處5萬元以下罰款。第五十四條從事進出口商品檢驗鑒定業務的檢驗機構超出其業務范圍,或者違反國家有關規定,擾亂檢驗鑒定秩序的,由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可以並處10萬元以下罰款,國家質檢總局或者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可以暫停其6個月以內檢驗鑒定業務;情節嚴重的,由國家質檢總局吊銷其檢驗鑒定資格證書。第五十五條代理報檢企業、出入境快件運營企業違反國家有關規定,擾亂報檢秩序的,由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可以處10萬元以下罰款,國家質檢總局或者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可以暫停其6個月以內代理報檢業務。第五十六條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的工作人員濫用職權,故意刁難當事人的,徇私舞弊,偽造檢驗結果的,或者玩忽職守,延誤檢驗出證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違反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簽發出口貨物原產地證明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沒收違法所得;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第五十七條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對沒收的商品依法予以處理所得價款、沒收的違法所得、收繳的罰款,全部上繳國庫。
第六章附則
第五十八條當事人對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國家質檢總局作出的復驗結論不服,或者對國家質檢總局、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作出的處罰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當事人逾期不履行處罰決定,又不申請行政復議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作出處罰決定的機構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第五十九條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實施法定檢驗、經許可的檢驗機構辦理檢驗鑒定業務,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收取費用。第六十條本條例自2005年12月1日起施行。1992年10月7日國務院批准、1992年10月23日原國家進出口商品檢驗局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商品檢驗法實施條例》同時廢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