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青年科技獎條例
A. 福建海源自動化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的企業發展
2010年1月,我司榮獲「中國耐火材料行業協會團體會員」稱號。
2010年3月,董事長兼總經理李良光與總工程師王琳被評為「福州市首屆優秀人才」。
2010年3月,董事長兼總經理李良光被評為「福建省傑出科技人才」。
2010年3月,常務副總陳生被評為「煤炭行業節能減排專家」。
2010年3月,總工程師王琳獲「第十屆福建青年科技獎」殊榮。
2010年4月,我司榮獲「福建省勞動關系和諧企業」稱號。
2010年4月,董事長兼總經理李良光獲「全國勞動模範」殊榮。
2010年4月,我司被授予「福州市市級大中專畢業生就業見習基地」。
2010年5月,董事長兼總經理李良光被授予「首屆福建省青年科學家協會優秀會員」。
2010年5月,王琳總工程師獲「福建青年五四獎章」。
2010年8月,我司被授予「全國企事業知識產權試點單位」稱號。
2010年9月,我司榮獲「中國建材機械工業協會副會長單位」。
2010年9月,我司榮獲質量/環境/職業健康安全「三合一」體系認證證書 。
2010年11月,我司榮獲「創新型試點企業」稱號。 2009年2月,董事長兼總經理李良光獲「享受2008年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人員」殊榮。
2009年2月,董事長李良光先生被評為「全國機械工業勞動模範」。
2009年3月,我司榮登「2009福布斯最具潛力中小企業榜」第八位。
2009年3月,海源月刊《海源機械報》創刊。
2009年4月,榮獲2008年度「納稅三十強」稱號。
2009年5月,我司蒸壓磚自動液壓機、陶瓷磚自動液壓機、耐火磚自動液壓機均被評為「福建省建材放心產品」。
2009年5月,榮獲「福建省紅十字人道金質獎章」。
2009年6月,通過ISO9001-2008(換版)認證。
2009年6月,董事長兼總經理李良光被評為「2008年全國建材機械行業優秀企業家」。
2009年6月,榮獲「企業信用評價AAA級信用企業」稱號。
2009年10月,被授予「福建省最佳信用企業」榮譽稱號。
2009年11月,被評為「影響中國陶瓷工業發展進程的十佳科技創新企業」。
2009年11月,順利通過低噸位全自動液壓牆體磚壓磚機產業化項目評審會。
2009年11月,順利通過HC2100耐火磚、HF1280蒸壓磚自動液壓機、MD76碼垛機新產品鑒定會。
2009年12月,獲「2008年質量管理先進企業」榮譽。
2009年12月,我司HF系列壓機登上《新聞聯播》 助力中國煤炭產業結構調整。 2008年,榮獲「07-09年度高新技術企業」稱號。
2008年,榮獲「2007年福建省用戶滿意企業」稱號。
2008年2月,06-07納稅信用A級。
2008年4月,HF系列牆體材料全自動液壓壓磚機榮獲「2007年度福建省用戶滿意產品」 稱號。
2008年5月,通過省、市紅十字會向四川災區捐款110萬元,為中國加油!
2008年6月,董事長兼總經理李良光被評為「福州市企業與企業家聯合會副會長」。
2008年6月,銷往俄羅斯的第一台HF1100型蒸壓磚自動液壓機正式投產。
2008年7月,我司「HF1100型蒸壓粉煤灰磚全自動液壓壓磚機機組」項目榮獲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殊榮,HF1100千噸全自動液壓牆體
磚壓磚機榮獲「福建省優秀新產品二00七年一等獎」。
2008年9月,榮獲「牆體材料技術裝備創新企業」稱號。
2008年10月,榮膺「中國民營500強」。
2008年10月,福州市知識產權示範企業(2008-2010年)。
2008年10月,我司獲准成為首批六家中小企業短期融資券試點企業之一,並成功發行額度為4000萬的短期融資券。
2008年11月,榮獲「中國建材機械改革開放30年功勛企業-中國液壓成型裝備製造第一家」的殊榮。 2007年, HF系列牆體材料全自動液壓壓磚機榮獲「福建名牌產品」稱號。
2007年,機械工業管理進步示範企業。
2007年,總經理被評為「全國機械工業優秀企業家」。
2007年,總經理被評為「第11屆福建省優秀企業家」。
2007年,福建省機械工業聯合會第2屆副會長單位。
2007年,磚瓦工業協會第5屆理事會常務理事單位。
2007年,總經理被評為「中國陶瓷行業傑出企業家」。
2007年,海源牌HP陶瓷磚自動壓機被評為2006年福建省用戶滿意產品。
2007年,HF系列蒸壓磚壓機榮獲福建省優秀新產品二OO七年一等獎、科學技術一等獎。
2007年,企業技術中心被福建省經濟貿易委員會、福建省科學技術廳、福建省財政廳、福建省國家稅務局、福建省地方稅務局、福州海關、廈門海關共同認定為省級企業技術中心。
2007年7月,簽訂目前全球最大的粉煤灰制磚項目(24條線/年產12億塊標磚)。
2007年9月,全國最高級別、最權威的牆體材料革新成果展上,海源二項成果「建設全球最大的粉煤灰制磚生產線」、「我國自主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全自動液壓牆體磚生產線」被載入國家牆材發展與成果篇。
2007年11月,中國·北京·政協禮堂,國家及相關部委領導人、著名企業領袖和學者等共同見證揭曉成長「黑馬」的年度大典,海源公司榮列「2007中國成長百強」第4名。
2007年12月,《蒸壓磚自動液壓機、自動碼垛機》國家行業標准審議會召開,海源是該標准負責起草單位。
2007年底,成功進行股份制改造,福建海源自動化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掛牌運營。 2006年,通過ISO9001: 2000國際質量體系認證。
2006年,市級企業技術中心。
2006年,05-06年度全國標准化先進單位。
2006年,2005年HF1100型蒸壓粉煤灰磚自動液壓壓磚機機組獲「國家建築材料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6年,成功研製中國第一台2100t 耐火磚自動液壓機,綜合性能先進,性價比高,是耐火材料生產的新生產力。
2006年,外商投資先進技術企業。
2006年,福州市勞動保障守法誠信單位。
2006年,中國牆體機械龍頭企業。
2006年,福建省用戶滿意服務單位。
2006年,中國建材行業知名企業。
B. 社會組織設立的科技獎有頒發獎章的嗎
社會組織設立的科技獎有頒發獎章的嗎?去年,我國科學家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科技獎勵與科技創新的關系再次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和討論。一些人認為,我國政府性科技獎勵的力度應加大,這樣才能進一步推動科技創新。實際上,我們不能只看到政府在科技獎勵中的作用,而忽視了社會力量的作用。從國際經驗看,科技獎勵可以分為政府獎勵與社會獎勵兩大類,二者都對科技創新發揮著不可或缺的推動作用。我國當前需要補齊社會性科技獎勵這一短板。
回顧歷史,社會性科技獎勵發展歷程更長、更受專業共同體認同。1731年,英國皇家學會設立「科普利獎章」;1800年,英國皇家學會再設「郎福德獎章」;1901年,瑞典諾貝爾基金會首次頒發「諾貝爾獎」,科技獎勵制度不斷走向完善。後來,一些國家的政府認識到科學技術在國家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也積極參與到提供科技獎勵的陣營中來。
我國現代科技獎勵起步較晚,直到新中國成立才得到較大發展。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先後頒布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發明獎勵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科學獎勵條例》。此後20多年裡,中央政府、各部委以及地方政府設立的科技獎勵迅速發展,有力地激勵了科技人員的創新活動,但也形成政府在科技獎勵方面唱「獨角戲」的局面,各類社會組織如科技社團、學術機構設立的科技獎項缺乏系統規劃。2003年12月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的決定》提出,要建立「以政府獎勵為導向,用人單位和社會力量獎勵為主體」的人才獎勵體系,以規范、鼓勵並加強社會力量投身科技獎勵工作。目前,我國已出現了幾個影響較大的社會性科技獎勵項目,如何梁何利基金獎、陳嘉庚科學獎等。但由於發展歷程較短,其規模和影響遠不及政府性獎勵。進一步推動科技獎勵工作,關鍵是要促進我國社會性科技獎勵發展。2015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提出:「引導和規范社會力量設獎,制定關於鼓勵社會力量設立科學技術獎的指導意見」。
我國社會性科技獎勵發展的瓶頸主要有兩個:一是作為設獎主體的社會團體如科技社團自身發展水平不夠高,專職工作人員較少,難以勝任高質量、大規模的學術管理任務;二是一些科技社團資金不足、囊中羞澀,開展獎勵心有餘而力不足。長期以來,一些科技社團多採取掛靠行政事業單位的發展模式,養成了等靠要的習慣,資金募集能力有限,通過自身經營實現資金積累的能力嚴重不足。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持續推進政社分開,為科技社團發展提供了機遇,有利於破除瓶頸、促進我國社會性科技獎勵長遠發展。抓住這一機遇,可以考慮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努力:一是對社團經營服務性收入給予稅收優惠,促進社團資金積累。二是鼓勵企業捐助科技社團,開展科技獎勵。企業應在科技獎勵方面有更大作為,在獎勵項目的開設、資金支持方面給予更多支持。三是鼓勵科技社團打破事業編制限制,推行聘用制,建設一支專業高效的科研隊伍,為科技社團提供有力人才支撐。
C. 華僑大學美術類怎麼樣
一、華僑大學美術類,不是該校的重點學科和優勢專業,一般。
三、華僑大學,校區分別坐落於廈門市和泉州市,學校直屬國務院僑務辦公室領導。
華僑大學現有教職工2654名,其中專任教師1541名,高級職稱人員 736名,占專任教師總數的47.76%;具有博士學位教師885名,占專任教師總數的57.43%。專任教師隊伍中,有雙聘院士5人;有「國家傑出青年 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千人計劃創新類長期項目入選者、「外專千人計劃」項目入選者、「青年千人計劃」項目入選者、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全國文 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入選者、國家高端外國專家(文教類)項目入選者、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教育部「高等學校優秀青年教師教學科研獎勵計劃」入選者、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劃」入選者、教育部「高等學校骨幹教師資助計劃」入選者和歷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共100多人;有福建省引進高層次創業創新人才(百人計劃)入選者、福建省「外專百人計劃」入選者、福建省海西產業人才高地創新團隊領軍人才、福建省傑出科技人才、福建 省優秀專家、福建省高等學校百名領軍人才、福建省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福建省「百千萬工程」領軍人才、福建省「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福建省優秀青年社會 科學專家、福建省青年科技獎獲得者、福建省「閩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福建省「閩江學者獎勵計劃」講座教授、福建省高等學校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 選者、福建省高校傑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計劃入選者等各類高層次人才近300人;有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重點領域創新團隊」、教育部「長江學者和創 新團隊發展計劃」創新團隊等各級團隊多個。
D. 中國青年科技獎的設立背景
針對 「文革」造成的科技人才斷層、青黃不接和「出國潮」引起的科技人才流失及科技界存在較嚴重的論資排輩現象,在中國科協三屆六次常委會議上,錢學森主席提議設立一項面向全國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獎項,以促進優秀青年科技人才脫穎而出,為報效祖國、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積極貢獻。提議得到了朱光亞、王大珩、汪德昭、黃汲清等老一輩科學家的積極響應和大力支持。1987年9月設立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青年科技獎,《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青年科技獎條例》要求獲獎者年齡不超過35歲,設獎宗旨是鼓勵青年科技工作者奮發進取,促進青年科技人才健康成長。1988年9月23日,首屆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青年科技獎頒獎典禮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行。為了更好地貫徹落實黨中央提出的培養和造就一批進入世界科技前沿的跨世紀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的指示精神,1994年11月,中組部、人事部、中國科協研究決定,將「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青年科技獎」更名為「中國青年科技獎」,並聯合印發《關於設立「中國青年科技獎」的通知》,共同組織實施評選表彰的各項工作,獲獎者年齡提高到不超過40歲,該獎宗旨為激勵我國青年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教興國偉大事業,造就進入世界科技前沿的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獎勵為我國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做出突出貢獻的青年科技人才。中國青年科技獎每兩年評選一屆,每屆獲獎者不超過100名。第十屆中國青年科技獎,為表彰在「探月工程」第一階段任務「繞月工程」中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增設了第十屆中國青年科技獎集體獎1個和特別獎10名,經評選共產生109名獲獎者。20年來,中國青年科技獎已評選表彰了十屆,共有998名青年科技工作者獲獎。
E. 閩清一中歷史上都出國哪些名人
張禮性 62屆高中校友,畢業於廣州暨南大學經濟系,為《福建日報》資深記者、主任編輯。曾在廣東省《汕頭日報》社工作,1975年調《福建日報》社,歷任編輯記者、記者站副站長、副處長、總編室副主任等職務。從事新聞工作三十多年,采編的新聞作品和專刊副刊作品,以題材獨特、個性鮮明、主題深刻而贏得眾多讀者。1984年、1985年參加策劃與采編對企業「」放權和落實企業自主權兩大系列報道,對全省乃至全國的經濟體制改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兩個系列報道的代表作分別獲得「全國好新聞獎」(後改為「中國新聞獎」)特等獎和一等獎。九十年代主編《福建日報》周末專刊,用心設計和編輯讀者廣泛興趣的版面,如《潮聲》、《藝苑》、《人物春秋》等專刊,采編了許多具有時代精神的新聞稿件。其中《潮聲》版在1992年至1997年間有12篇作品獲得福建省、華東地區和全國性的新聞獎。1997年,策劃報道民族英雄林則徐後裔為慶祝香港回歸而舉行的家祭活動的新聞特寫《國恥今洗雪 喜訊慰忠魂》(本人為第一作者)榮膺優秀新聞作品最高獎——「中國新聞獎」二等獎和「全國省級黨報新聞獎」一等獎、「福建新聞獎」一等獎。張禮性校友熱心參加與新聞工作有關聯的社會活動和公益事業,並擔任福建省歸國華僑聯合會第六屆委員會委員、福建省戲劇家協會理事、福州保護大熊貓協會常務理事。1998年、2002年兩度任由世界福州十邑同鄉總會組織的《冰心文學獎》初審評委會主任委員。2005年1月在新加坡訪問期間,受到納丹總統的親切接見。
余朝琨 63屆高中校友。畢業於北京大學無線電電子學系。先後在江西工業大學、華東地質學院任教。現為閩江學院計算機科學系主任、教授。近年來他先後獲得福州市先進教育工作者、校優秀共產黨員、先進教育工作者、「突出貢獻獎」、「陽光獎教師」「師德之星」等榮譽稱號。2001年9月被選為中共福州市第八屆黨代會代表。參加編著《電工與電子技術教程》、《現代電子電工手冊》等著作,獨立編著71萬字的《IBM——PC機匯編語言程序設計》一書,在CN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40多篇,《自動增益切換電路》獲福建省第四屆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三等獎,編寫自編教材5部。余朝琨校友還兼任福建省教育廳高校計算機等級考試指導委員會委員、全國高校電子技術研究會理事、浙贛閩高校電子技術研究會副理事長、福建省自動化學會理事等職務。
林如求 66屆高中校友,先後畢業於廈門大學歷史專業和福建廣播電視大學中文專業。歷任福建省文聯《故事林》雜志副主編、福建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秘書長、福建省文學院副秘書長,現任福建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福建文學》副主編。技術職稱正編審,行政級別副處級。著有《人海趣話錄——精短小說100篇》、微型小說集《和平天使》、散文集《無事齋筆語》、文論集《卷邊瑣語》。其他編著有:《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袖珍小說精品》(選介)、《外國幽默小小說精品》(選評)、《外國哲理小小說精品》(選評)、《香港「迷你小說」精品》(選評)、《台灣掌上小說精品》等8部。曾獲福建省農村文化藝術先進工作者稱號;在藝術學科國家重點研究項目《中國民間故事集成·福建卷》編纂工作中任副主編,並榮獲文藝集成志書編纂成果一等獎。作品多次獲獎,小說集《和平天使》獲「福建省第15屆優秀文學作品獎」佳作獎,小說《六叔秘事》獲全國首屆微型小說大賽一等獎,小說《錯位》獲《中國作家》雜志社、《人民日報》社文學創作二等獎,論文《福建機智人物故事略談》獲「福建省第三屆民間文學優秀作品獎」二等獎暨「福建省第二次閩文化研究優秀成果獎」。文學作品被選入《世界微型小說經典》《中國新時期微型小說經典》《中國當代微型小說精華》《中國小小說百家精品》《中國當代微型小說排行榜》《中國當代小小說名家名作》《中國小小說百家精品》《中國微型小說新作選》《微型小說欣賞》《華夏散文精選》等數十種選集,並被選入英文版《中國小小說選》等譯介到海外。系福建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民間文藝協會會員、中國新故事學會會員、福建省科普作家協會會員。
肖林鋼(英文Leon L.Shaw),1972年9月至1973年1月在我校高中部學習,1980年畢業於福州大學機械工程系,1988年赴美留學,1992年獲美國Florida大學材料和工程科學博士。在Air Force Wright空軍研究所工作2年。現為美國Connecticut大學材料和科學工程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美國材料科學工程院院士。在科學領域對儲氫材料、納米材料、復合材料、熱噴塗和無模機械製造的進行研究,在納米材料方面現已有2項科研成果獲美國專利,主持美國國家儲氫材料專項課題研究,擔任美國材料協會加工委員會主席、美國納米材料委員會常務理事。是我國哈爾濱工業大學顧問教授和福州大學客座教授。曾應邀在國際、國內學術會議上做130多場專題報告,受到國際有關專家肯定的學術論文達160多篇。肖林鋼校友的成就被收錄Marquis《世界名人錄》、《美國名人錄》、《科學工程名人錄》、《財貿經濟名人錄》。
林從華 78屆高中校友,工學博士,現為中共福建工程學院建築與規劃系總支書記。福建工程學院城市與建築研究所所長,福建工程學院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福建省人事廳「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2004年7月進入重慶大學建築學博士後科學流動站開展科研工作。福建省城市規劃學會常務理事,福建省城市規劃學會規劃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曾獲得福建省建委直屬機關「優秀黨務工作者」等多項榮譽稱號。有20多篇學術論文在各級刊物上發表。
張更生 81屆高中校友,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現為福建創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該公司為國家級重點高新技術企業、國家系統集成二級資質企業。張更生校友任福建省自然科學學會——福建省計算機學會副理事長、福建省軟體行業常務理事兼副會長、福建省《高新技術及其產業「十五」計劃和2010年規劃》電子信息專項規劃專家組成員。張更生校友1993年研製成功中國第一個信用卡POS授權長期系統,榮獲福建省人民政府頒發的科技進步二等獎。他還主持研製兩項重點國家級火炬項目、三項國家級項目、一項福建省重大科技項目和一項重點科技項目。2004年完成國際借記卡系統,榮獲福建省人民政府頒發的科技進步二等獎。有四篇論文屬國內先進水平。張更生校友榮獲國家科委授予的1988——1993年度「國家火炬計劃先進個人」稱號,榮獲福建省科委授予的1999年度「福建省高新技術暨工業科技工作先進工作者」稱號,榮獲福州市總工會頒發的2000年度福州市五一獎章,2002年榮獲中共福建省委組織部、福建省人事廳、福建省科學技術廳、科學技術協會聯合頒發的福建省第六屆青年科技獎,2004年榮獲福建省人事廳授予的福建省第六批「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三層人選」稱號。
陳梅珠 女,81屆高中校友。1986年畢業於第一軍醫大學。現為南京軍區福州總醫院眼科中心副主任、副主任醫師、博士。在近20年的醫療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眼科手術嫻熟,特別是顯微手術基礎扎實,工作責任心強,作風嚴謹,醫德醫風正派,從未出現醫療差錯和事故。多次參加「視覺第一,中國行動」,為貧困山區的白內障患者實行復明手術,復明率達100%,受到福建省衛生廳及福建省殘聯的表彰。多次被南京軍區福州總醫院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先進三八婦女」、「優秀教師」。工作中緊密結合臨床進行科研工作,多項成果獲獎。「t——PA治療眼內積血的實驗及臨床研究」獲全軍科技進步四等獎,「人角膜HLA抗原的分布表達和調控的研究」獲2003年廣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人類白細胞抗原HLA組織配型應用於高危角膜移植的實驗及臨床研究」獲2004年福建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以第一作者發表的國家級論文25篇,參加編寫著作2本,論文多次參加國際及國內會議交流。並為來榕的ORBIS飛行眼科醫院的外國專家進行眼科專業的同期翻譯,獲得WHO官員的好評。陳梅珠校友現為南京軍區眼科學會會員、福建省眼科學會委員、福建省及福州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專家庫成員。
黃愛民 女,81屆高中校友。畢業於福建醫科大學,現任福建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院長、病理學系主任、病理學教授、碩士生導師。福建省「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福建醫科大學學科帶頭人、校首批青年骨幹教師。其科研成果獲福建省科技進步三等獎,第六屆福建省青年科技獎,被評為福建省新長征突擊手,福建省教育工委優秀共產黨員,福州市優秀青年教師,福建醫科大學優秀教育工作者、優秀共產黨員,曾兩度被評為福建醫科大學優秀教師。其兩篇科研論文分別在日本、美國的國際學術會上被評為優秀論一等獎。參編教材6部,其中三部擔任副主編,已由人民衛生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及中國醫葯科技出版社出版。主持並參與教育部、省科技廳重點及省教育廳重點等6項科研項目以及5項省級、校級教育教學改等課題的研究。在國內外大學學報級以上的刊物發表論文40餘篇,被SCI收錄3篇。
黃邦欽 81屆高中校友。畢業於廈門大學生物學系,1999年獲博士學位,1999年8月至2000年8月在加拿大聖瑪麗斯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現為廈門大學環境科學研究中心兼環境科學與工程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中國IGBP委員會GLOBEC-IMBER(海洋生態系統動力學——海洋生物地球化學與生態系統耦合)工作組成員,中國水環境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藻類學會常務理事、海洋與湖沼學會生態學分會理事、南中國海赤潮學會常務理事、福建省生態學會常務理事、廈門市環境科學學會理事、學術刊物《海洋環境科學》編委。主要從事海洋生態學、海洋環境科學、微型生物生態學等領域的研究與教學工作。已先後主持或為主承擔國家973、863課題,國家、省部級重點項目及國家基金30多項;其中,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項;為973項目「東黃海生態系統動力學及生物資源持續利用」第六課題的第二負責人。已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70多篇,獲國家海洋創新成果二等獎和教育部科技進步三等獎各一項。已招收培養博士後、博碩士研究生18人。2004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
江明順 82屆高中校友,畢業於北京大學力學系。1994取得博士學位。1994-1996年在北京大學博士後研究。1996-1998年為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1999-2001年在美國緬因大學海洋學院博士後研究。2002年起在美國麻省大學波士頓分校環境地球海洋科學系任研究員,從事海洋數值模擬研究,在生態系統動力學和海洋環境污染、近岸和全球海洋碳循環、海洋環流和中尺度渦動力學等方面取得重大科研成果,多篇論文在國際刊物上發表。
陳崇成 85屆高中校友,理學博士,福州大學二級責任教授、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客座研究員,現任福建省空間信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助理、數據挖掘與信息共享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福州大學物理與信息工程學院學位委員會委員、中國地理學會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專業常務委員、福建省遙感學會常務理事。已在各級專業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五十餘篇,先後參加國家「九五」重中之重科技攻關項目專題研究。曾主持國家和福建省骨幹工程的設計與開發,有三項科研成果獲省部級科學進步二、三等獎。
李津 85屆高中校友,畢業於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軍醫大學,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軍區福州總醫院傳染科、肝病治療中心主治醫師。2004年參加以福州總醫院為主體組建的南京軍區首批赴賴比瑞亞維和醫療分隊。2004年3月16日出征賴比瑞亞後,維和醫療分隊主要擔負駐守在該國與象牙海岸交界處的聯合國維和部隊的醫療衛勤保障任務,並為當地居民提供人道主義援助。由於工作成績突出,9月14日被聯合國授予和平榮譽勛章。2004年12月底,醫療分隊圓滿完成任務順利返回福州,受到各級黨組織和政府的高度評價。維和醫療分隊因此被評為2004年度感動福建十大人物之一。
劉光 女,85屆高中校友。1989年畢業於廈門大學生物系,1992年獲得廈門大學細胞生物學碩士學位。1998年在美國克萊蒙森大學獲得生物化學博士學位。2001年在美國波士頓塔夫茨大學完成博士後研究,並留校從事科研工作,現為該大學醫學院生理系研究員。劉光校友學習成績十分出色,在廈門大學學習期間,每年都獲得廈門大學優秀獎學金;1993——1998年在美國克萊蒙森大學攻讀博士期間,每年都獲得美國Clemson University的Teaching Assistantship 。劉光校友從事科研工作成果豐碩:在廈大學習期間從事甜菊葉片細胞甜菊葡萄糖苷轉移酶的純化及生物和電鏡細胞化學的定位研究工作,這是當時國內首次對此種酶分子所進行的最廣泛最深入的研究。該科研成果在福建省細胞生物學學會1992年會上發表兩篇論文摘要。1993—1998年在美國克萊蒙森大學博士論文研究工作中,揭示一心臟受體蛋白分子與人的高血壓、心臟病有關,研究其分子結構及其作為研製治療高血壓病葯物的可能性。在美國或國際科學雜志上共發表論文及論文摘要5篇。1998年—2004年在美國波士頓塔夫茨大學神經科學系從事大腦神經細胞如何處理外來信息的研究工作,在美國及國際科學雜志上共發表了8篇論文及論文摘要。2004年劉光獲得美國NIH(相當於中國醫學科學院)授予的「NRSA」(National Researth Senice Awards)獎勵。
劉海銘 88屆高中校友。1993年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應用化學系,2001年獲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化學博士學位,2002年在美國著名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完成博士後研究。現為法國阿科馬化學公司美國科研開發總部科學家,從事核磁共振研究,分析物質成份結構。已在國際一流期刊發表科學論文16篇,並與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合作發表科研專利一項。參加了多次國際性和全美科研會議,在埃克森美孚等跨國公司作過研究報告。其科研成果在石油化工精煉、分子篩催化、納米技術、氣體吸附分離、環保清理等方面有直接工業應用價值,獲得「國家利益豁免」而定居美國。曾獲得優秀博士畢業生獎、西格馬賽傑出科研獎。現為美國化學學會、國際沸石聯合會、西格馬賽研究會等學術社團會員。
羅星光 88屆高中校友。1993年畢業於上海醫科大學醫學系。1995年為復旦大學醫學院(原上海醫科大學)碩博連讀研究生,2000年獲博士學位。這期間發表論文、綜述、社論120餘篇,出版5部著作,包括《袖珍精神、神經系統用葯手冊》、《精神分裂症的防治》、《抑鬱症的防治》、《精神疾病分子遺傳學研究新進展》、《戒毒》等,其中《精神疾病分子遺傳學研究新進展》為國內外同領域第一部專業論著,比英國同行早半年;承擔多項國家級及上海市級科研項目,多次獲上海科學技術進步獎。2000年至2003年在美國耶魯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在國際性刊物上發表論文5篇,獲「國際精神分裂症與抑鬱症研究聯盟(NARSAD)青年研究員獎」(6萬美金),為《耶魯通訊》、NARSAD網站及美國多家媒體報道。2003年起被聘為美國耶魯大學研究科學家、耶魯大學正式教員,專門從事精神疾病分子遺傳學研究與教學。2003年以來新發表國際英文論文5篇。2004年獲美國政府部門認定為「傑出研究人員與教授」,並於2005年獲頒「美國永久居民」證書。
王煥孜 94屆高中校友,1998年東南大學結構工程系本科畢業,2001年東南大學結構工程研究生畢業,2005年5 月獲美國密疏里大學結構工程博士學位,目前在美國矽谷地區一結構設計院任橋梁設計工程師。現年28周歲就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做學術專題報告,多篇學術論文在國際刊物發表。
F. 福建農林大學金山學院的現任領導
學院董事長簡介
蘭思仁,男,畲族,1963年9月出生,福建農林大學金山學院董事長,福建農林大學校長、博士、博士生導師;中國森林風景資源評價委員會委員、中國林學會森林公園分會副理事長、中國林學會竹子分會副理事長、福建省林學會理事長、福建省人民政府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1983年8月參加工作,曾任福建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黨委副書記(主持工作),福建省世界銀行貸款造林項目辦公室副主任,福州國家森林公園(福州植物園)管理處主任、黨委書記(期間掛職任中共龍岩市新羅區委副書記);福建省林業廳產業發展處處長,福建省林業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期間掛職任國家林業局森林資源管理司副司長、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博士後)。長期從事林業、園林、森林公園建設和城市景觀設計等方面研究,著有《國家森林公園理論與實踐》,主編和參編《中國森林旅遊學》等科技著作4部,發表論文50多篇,主持多個市級區域林業發展規劃和國家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總體規劃編制工作。獲部省級科學技術獎二等獎2項、三等獎6項。獲「福建省『五一』勞動獎章」、「福建省運盛青年科技獎」、「福建省青年科技獎」。
學院黨委書記簡介
翁善波,男,1953年2月生,福建農林大學金山學院黨委書記,福建農林大學黨委副書記、研究員。1975年10月畢業於福州大學機械製造專業。1984年任福建林學院總務處副處長,1989年任福建林學院林工系黨總支副書記兼副主任,1990年9月任福建林學院林工系黨總支書記,1995年9月任福建林學院黨委宣傳部部長兼學工部長,1995年12月任福建林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2000年10月任福建農林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2009年7月任福建農林大學黨委副書記。長期致力於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兼任中國高教學會後勤管理分會常務理事、福建省高教學會後勤管理分會理事長,在高校後勤管理研究領域有較深厚的積累。
學院院長簡介
黃一帆,福建農林大學金山學院院長,福建農林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系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福建省優秀教育工作者,福建省重點學科臨床獸醫學學科帶頭人,福建省「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兼任中國綠色食品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畜牧獸醫學會理事、中國中獸醫學分會理事、中國獸醫葯理學與毒理學分會常務理事、華東區中獸醫研究會副理事長、福建省畜牧獸醫學會副理事長、福建省中獸醫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等。長期從事動物醫學教學及科研工作。獲福建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3項、三等獎1項,福建省優秀教學成果獎一等獎1項,華東地區優秀科技圖書獎二等獎1項,獲中國畜牧獸醫學會表彰的「為我國畜牧獸醫事業作出重大貢獻」證書。出版著作3部,發表科研論文70多篇。
金山學院黨委專職副書記
林金菊,女,1956年11月生,福建農林大學金山學院常務副書記兼副院長、副研究員。1980年畢業於福建林學院森林採伐與運輸機械化專業。先後擔任學生政治輔導員、學生處秘書、黨總支副書記(主持)、教務處副處長(正處級)等職。長期從事高校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和教學管理工作。曾獲省「三育人」先進個人、省高校「優秀思想政治工作者、校「師德標兵」、校「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個人」、多次獲得校「學生工作先進個人」。主持或參與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獲得優秀教學成果獎多項。
金山學院常務副院長
郭文碩,男,回族,1963年8月生,福建農林大學金山學院常務副院長、金山學院黨委副書記(兼)、福建農林大學森林保護研究所所長、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福建省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福建青年科技獎獲得者」。先後擔任福建農林大學林學院黨總支委員、林學院森林資源保護與遊憩系主任、林學院資源與環境系主任、福建農林大學教務處副處長、中國農業大學教務處副處長(掛職)等職務。兼任中國林學會森林病理學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福建省林學會森林保護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福建省植物病理學會理事、福建省青年科學家協會理事等。曾被評為「福建省高等學校優秀共產黨員」、「福建農林大學優秀教師」、「福建農林大學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
長期從事「森林病理學」的教學與科研工作。近年來主持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台項目、福建省科技廳重點科研項目、福建省計委農林水產高科技項目、福建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研究項目10多項,其中:1、《錐栗疫病的研究》獲2002年福建省科學技術二等獎(第一完成人);2、《毛竹葉斑枯病的研究》獲2001年福建省科技進步三等獎(第二完成人);3、《防治馬尾松毛蟲綠僵菌的研究與應用》獲2003年福建省科學技術三等獎(第三完成人);培養博士研究生畢業2人,碩士研究生畢業13人。發表科研論文30多篇。
金山學院黨委副書記
童慶滿,男,1974年1月出生。福建清流人,福建農林大學金山學院副書記,助理研究員。1995年畢業於福建農業大學地環系農業土壤與化學專業,獲農學學士學位;2005年獲農業推廣專業碩士學位。1995年7月起在福建農業大學校辦秘書科工作,1999年12月任福建農業大學黨(校)辦秘書科副科長,2003年1月任福建農林大學黨(校)辦正科級秘書,2007年8月任福建農林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黨委副書記 ,2011年9月任現職。
金山學院副院長
朱朝枝,男,1963年3月生,福建雲霄人,福建農林大學金山學院副院長、福建農林大學學報編輯部主任、福建農林大學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福建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研究會秘書長、中共黨員,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
主要承擔《現代科學與技術概論》、《農村發展規劃》、《農村發展研究法》、《農業現代化專題》、《持續發展與推廣學》等本科、碩博士研究生的教學任務。近10年來,每學年均為本科生授課320學時,教學效果良好,受到學生和同行的好評。被中宣部等14部委聯合授予「中國暑期大學生三下鄉先進個人」、被團中央授予「中國十大傑出青年志願者」和「中國青年志願服務金獎」稱號, 並先後獲得「福建省優秀共產黨員」、「福建省新長征突擊手」、「福建省優秀教師」、「全國農業推廣碩士教育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2007年被授予「福建省第三屆高等學校教學名師」榮譽稱號;獨立主編全國「十五」、「十一五」統編教材7本,其中《農村發展規劃》獲全國農業院校「優秀教材獎」;獲省級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均排名第一);主持的《現代科學與技術概論》於2006年獲福建省精品課程稱號,2009年獲國家級精品課程稱號。負責的《農村區域發展專業》2009年入選省級特色專業建設點。培養博碩士研究生50餘人。
主要從事農業推廣與農村發展、農業多功能性產業培植等領域研究工作。先後發表論文60餘篇,出版專著3 部,主持或參與國家級、省部級社會科學課題研究和農業現代化示範園區項目設計20餘項。
金山學院副院長
鄭國華,男,1965年10月出生,中共黨員,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1989年畢業於福建農學院園藝系果樹專業,歷任園藝系園藝教工黨支部委員,園藝系園藝場場長,泉州市洛江區人民政府副區長,繼續教育學院副院長。現任園藝學院教授委員會委員,福建農林大學金山學院副院長。長期從事「園藝學」的教學與科研工作。 教學承擔了果樹專題、果樹史、園藝產品運銷學、果樹栽培學、果樹生理學、果樹生態學、科技論文寫作等研究生、本科生課程。科研主要研究方向:園藝植物生理生態與采後處理。近幾年承擔的科研項目有:「亞熱帶果蔬保鮮出口的關鍵技術開發與示範」、「橄欖優質豐產高效栽培與示範推廣」、「枇杷抗凍機理及創新栽培技術推廣研究」、「冰核細菌與枇杷凍害關系研究」、「早熟水蜜桃引種及推廣研究」、「早熟水蜜桃引種及標准化栽培新技術研究」等。培養碩士研究生畢業7人,發表學術論文20多篇。獲得獎勵或榮譽有:獲福建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福建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1項。2009年被福建農林大學評為「本科教學評建工作先進個人」, 2009-2010年度被福建農林大學評為「支持工會工作優秀黨政領導」, 2010年度被福州總工會評為「優秀工會積極分子」,2010年度被福建農林大學評為「師德標兵」。
金山學院副院長
洪濤,男,1976年1月生,福建農林大學金山學院副院長,管理學碩士,助理研究員。1999年7月畢業於福建林學院水土保持專業。先後在福建農林大學學生處、武平縣東留鄉黨委(掛職)、校迎評促建辦公室、校教務處、金山學院工作,歷任學生處秘書、鄉黨委副書記(掛職)、學院辦公室主任、學院黨委秘書、學院工會副主席等職。曾獲福州市總工會「先進工會工作者」、校「優秀黨務工作者」、校「本科教學評建工作先進個人」。
學院就業創業指導中心主任簡介
肖知亮,男,1972年5月生,福建農林大學金山學院就業創業指導中心主任,農業推廣碩士,副教授。1997年7月畢業於福建林學院交通系森林工程專業。先後任學生政治輔導員、學院團委副書記、學院黨總支秘書、校學生處資助中心副主任、金山學院學生工作部部長等職。長期從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曾多次獲校「學生工作先進個人」、「校優秀黨務工作者」。主持福建省教育廳社會科學項目、福建省計生委項目等課題研究。
G. `寧德後崗師專這個學校怎麼樣啊``
學 校 概 況
1、辦學歷史悠久 寧德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的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福安師范專科學校,1978年經國務院批准設立寧德師范專科學校,1993年改為現名,是教育部批準的具有高等教育招生資格的普通高等學校,是省內辦學歷史最長的高等專科學校。現設十二個專業系和成人教育部,有13個師范類大專專業和26個高職類大專專業。建校至今,為閩東地區和全省各行業培養了合格人才16000多人。學校多次受到中央與國家有關部委的表彰和獎勵;連續五屆被福建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級「文明單位」稱號。
2、師資力量雄厚 學校師資力量雄厚,專任教師中教授12人,副教授等高級職稱80多人,占總數40%。承擔國家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基金,省重點科研項目等共80多項。獲中國青年科技獎、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福建科技進步獎、福建青年科技獎、福建社科獎、曾憲梓教育基金教師獎等30多項。是全省唯一有中央直接聯系的優秀中青年專家,唯一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發明專利的高等專科學校。
3、環境優美設施完備 校園綠樹成蔭、環境優美。佔地面積1260畝,建築面積11萬㎡,教學儀器設備總值1630萬元,圖書館藏書37.3萬冊。教學、生活及配套設施齊全,教育消費低廉。校本部位於寧德市蕉城區蕉城南路,另有蕉城區靈溪校區(原閩東職業大學)和建設中的東僑校區。
4、「雙文憑」和「雙證書」 注重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動手能力,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參加各類專升本考試或職業技能考試,獲得「雙文憑」和「雙證書」。師范類學生獲得教師資格證書佔98%,各類職業資格認證通過率佔85%。
5、畢業生就業率居同類學校前列 學校主動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畢業生就業率居同類學校前列,當年就業率2004屆92.3%,2005屆95.6 %,2006屆91.7%。
6、順利通過教育部評估與抽查 2004年12月我校通過教育部高職高專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評估專家組認為寧德師專辦學方向正確卓有成效。2005年11月接受教育部抽查獲得好評。
7、加緊籌建寧德學院 目前正在積極籌建寧德學院。寧德學院規劃面積1028畝,總投資54549萬元,將辦成以培養應用型高級人才和基礎教育師資為目標的地方性、多科性本科普通高等學校。
H. 中國青年科技獎的廣泛認可
中國青年科技獎歷經20年的發展,在中組部、人事部和中國科協的共同努力下,已形成一套比較完整的獎勵體系和工作體系。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組織部、人事廳(局)與科協緊密合作,共同開展中國青年科技獎候選人推薦工作,20多個省、區、市設立了本地區的青年科技獎。部分全國學會也與有關部委聯合設立了本行業的青年科技獎。
中國青年科技獎始終堅持客觀、科學、公平、公正和同行認可的評審原則,按照科技成果的貢獻和道德學風進行綜合評價,受到廣大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歡迎,在社會上產生了積極影響。
從1987年,中國青年科技獎設立以來,《中國青年科技獎條例》及《中國青年科技獎條例實施細則》一直是開展中國青年科技獎推薦、評審等方面工作的根本依據,也是規范中國青年科技獎各項工作的行為准則,對保障推薦、評審等各個工作環節的質量和水平及中國青年科技獎的權威性和社會影響力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1994年11月,為了更有成效地開展評審工作,中組部、人事部、中國科協共同頒布了《中國青年科技獎條例》,《條例》為順利開展第五屆、第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的推薦、評審等工作,提供了依據,發揮了重要作用。2000年,通過認真回顧、總結以往推薦、評審工作的經驗和教訓,並廣泛聽取專家對評選工作的意見和建議,修改、調整了不適應形勢發展需要的提法和規定,補充、增加了新的內容,對於進一步貫徹落實胡錦濤同志、溫家寶同志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關於中國青年科技獎工作的指示精神,充分發揮中國青年科技獎為選拔、舉薦、培養、造就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優秀青年科技人才的作用,使中國青年科技獎推薦、評審、獎後等各項工作在新世紀上一個新台階,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2000年頒布的《中國青年科技獎條例》更加規范化、科學化,結構合理,邏輯嚴密,內容既有現實針對性,能解決實際問題,又具有前瞻性,保持了嚴肅性和相對穩定性,還要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如根據中央領導同志的指示精神和我國經濟、科技形勢發展的需要,設獎宗旨由「鼓勵青年科技工作者奮發進取,促進青年科技人才健康成長」,修改為「激勵我國青年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教興國偉大事業,造就進入世界科技前沿的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獎勵為我國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做出突出貢獻的青年科技人才」。又如候選人的年齡適當放寬,比原先放寬了5歲,變成整40歲,這樣有助於選拔更高水平的青年科技人才,尤其是從事工程建設的人才,更加人性化。2000年版《中國青年科技獎條例》沿用至今,得到了科技工作者和社會的廣泛認可,為第七屆、第八屆、第九屆、第十屆中國青年科技獎評選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國青年科技獎的申請和評審程序主要分為單位推薦、專家評審、審核與公示、頒獎幾個階段。單位推薦由具有推薦資格的單位通過召開專家會議等形式推薦本系統最優秀的青年科學家;專家評審採取同行評議的方式,由中國青年科技獎評審委員會組織各學科評審組對候選人進行評定,評審專家主要由院士和各學科知名科學家組成;評審結果經中央組織部、人事部、中國科協有關部門審核後,報領導工作委員會審批,並經公示後予以確定;獲獎者有關材料存入其人事檔案,作為考核、晉升的重要依據之一。
中國青年科技獎評選既注重學術成果貢獻,又注重考察科學道德學風,還重視發展潛力,這在我國當前主要以成果為導向的評獎體系中顯得非常有特點,也符合青年科學家成才的規律與要求。中國青年科技獎的評選,塑造了一個公平、公正、科學的評獎環境和氛圍,只有真正優秀的人才能獲獎,這無疑對鼓勵青年科技人才踏踏實實做學問有重要的引導作用。中國青年科技獎在我國青年科技人才的培養和選拔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通過合理的評審機制,使優秀青年科技人才脫穎而出,並激勵獲獎者更加努力工作,從而取得更多的成就;通過優秀青年科技人才的模範作用,帶動廣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努力工作,引導全社會樹立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氛圍,並對國家創新體系、科技獎教育界、國家經濟和社會產生積極影響。
I. 青年科技獎獎金是多少
深圳市青年科技獎是深圳市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最高獎,獎金高達50萬元,網上申報截止日期為6月30日。
深圳市青年科技獎全稱為深圳市科學技術獎(青年科技獎),是深圳市政府專門為青年科技工作者設立的一個獎項,屬於深圳市七項科學技術獎項之一。
截至目前,深圳已評選出近70位青年科技獎得主,當中有柔宇科技創始人劉自鴻、大疆創始人汪滔等,個個都是行業精英翹楚。
他們是敢於承擔社會責任的正能量使者。2020年2月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10多名深圳市青年科技獎得主自願組成科技志願服務隊,參與錄制由深圳市科學技術協會、市科技志願服務總隊與深圳商報/讀創聯合推出的大型系列公益視頻《抗擊疫情科學家在行動》,為科學抗疫、復工復產傳播「科普好聲音」,被網友盛贊為「科學家正能量」。
他們還是未來無可限量的科技新銳。去年的深圳市青年科技獎得主,4名來自高校和科研機構,4名來自企業,均為企業的實際控制人或企業技術負責人,最年輕得主是1989年出生的徐磊,為深圳市華傲數據技術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
根據相關規定,2021年度深圳市青年科技獎的獎勵名額不超過8個,當選者可獲50萬元獎金。年齡不超過35周歲,在深圳工作且為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作出突出貢獻並產生較大影響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即可參與申報。
J. 中國青年科技獎 要sci很多嗎
中國青年科技獎獲獎者應具備的條件:
(一)擁護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熱愛祖國,遵紀守法,具有「獻身、創新、求實、協作」的科學精神,學風正派;
(二)符合以下條件之一:
1.在自然科學研究領域取得重要的、創新性的成就和作出突出貢獻;
2.在工程技術方面取得重大的、創造性的成果和作出貢獻,並有顯著應用成效;
3.在科學技術普及、科技成果推廣轉化、科技管理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績,產生顯著的社會效益或經濟效益。
(三)男性候選人年齡不超過40周歲,女性候選人年齡不超過45周歲。
第三條 中國青年科技獎每兩年評選一次,每一屆獲獎人數不超過100名,往屆獲獎者不重復受獎。
第四條 中國青年科技獎候選人推薦單位。
(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組織部、政府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局)、科協共同推薦在本省區市的候選人;
(二)中央和國家機關各部委、國務院各直屬機構幹部人事部門推薦本部門或本行業的候選人;
(三)解放軍總政治部幹部部推薦軍隊系統工作的候選人;
(四)中國科協所屬各全國學會、協會、研究會可與相關部委聯合或單獨推薦本學科領域的候選人。
第五條 中國青年科技獎工作的組織與領導。
(一)中央組織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國科協共同成立中國青年科技獎領導工作委員會,設主席1人,由中國科協主席擔任;副主席3人,分別由中央組織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國科協有關負責同志擔任;委員3至5人,由著名科學家擔任。
(二)中國青年科技獎設立評審委員會,設主任委員1人,由領導工作委員會成員兼任,副主任委員1人,委員若幹人。
(三)中國青年科技獎評審委員會組成學科評審組,評審委員會委員兼任各學科評審組組長,另有評審組成員若幹人。
(四)中國青年科技獎領導工作委員會下設辦公室,由中央組織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國科協有關部門聯合組成,辦事機構設在中國科協組織人事部。
第六條 各組織領導機構的職責和評審程序。
(一)中國青年科技獎領導工作委員會決定獎勵工作有關事項,審議、修改《中國青年科技獎條例》;審議、批准評審委員會和各學科評審組組成人員;審批評審結果。
(二)中國青年科技獎評審委員會負責指導初評,進行復評。
(三)中國青年科技獎學科評審組負責候選人初評工作,推選出進入復評人選。
(四)中國青年科技獎領導工作委員會辦公室負責組織制定《中國青年科技獎條例實施細則》、《各學科評審組通過初評人選名額分配方案》,受理推薦、組織評審、頒獎和其它日常工作。
(五)中國青年科技獎評審委員會對進入復評的人選進行投票表決。復評結果經中央組織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國科協有關部門審核後,報領導工作委員會審批。經公示後予以確定。
第七條 中央組織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國科協共同發布頒獎決定,舉行頒獎儀式,獲獎決定將分別通報各推薦單位、獲獎者所在單位及獲獎者本人。獲獎者有關材料應存入其人事檔案,作為考核、晉升的重要依據之一。
第八條 為支持部分獲獎者開展科學研究、出版學術著作和參加國內外學術交流,設立「中國青年科技獎獎勵基金」,向海內外團體、企業和個人募集資金。基金管理、使用等辦法另行制定。
第九條 評獎工作必須堅持原則,實事求是,公正合理,保證質量。為維護中國青年科技獎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凡弄虛作假者,一經發現,均按程序撤銷獲獎者資格,並追查有關人員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