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資源流轉條例
① 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權的流轉有哪些限制條件
對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權的有償轉讓,《森林法》、《土地承包法》等規定了幾個限制:(1)用途限制,即轉讓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權後不得改變林地的用途,不得將林地改為非林地,防止森林資源因轉讓而減少。(2)經營限制,即轉讓雙方都必須遵守關於森林、林木採伐管理制度,防止在轉讓過程中森林資源受到破壞。(3)期限限制,流轉林地使用權和林木所有權的期限,不得超過承包期的剩餘期限。<proinsight-br>
② 2020年新森林法實施條例全文
摘要 第一條 為了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保護、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資源,加快國土綠化,保障森林生態安全,建設生態文明,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制定本法。
③ 中國國內有幾種法律有沒有分類請詳細說明,謝謝~!
一.關於你所說的規范性法律文件(應有數以萬計),根據法律效力來源不同,分為:
.人大及其常委會頒布的法律及法律解釋,如:
·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主席令第六號) (2008-10-29)
·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國有資產法(主席令第五號) (2008-10-28)
· 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主席令第四號) (2008-08-29)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主席令第八十七號) (2008-02-28)
·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的決定(主席令第八十五號) (2007-12-29)
·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決定(主席令第八十四號) (2007-12-29)
·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衛生檢疫法》的決定(主席令第八十三號) (2007-12-29)
·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主席令第八十二號) (2007-12-29)
·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決定(主席令第八十一號) (2007-12-29)
·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主席令第八十號) (2007-12-29)
· 中華人民共和國禁毒法(主席令第七十九號) (2007-12-29)
· 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主席令第七十七號) (2007-10-28)
· 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主席令第七十六號) (2007-10-28)
· 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修改《民事訴訟法》的決定(主席令第七十五號) (2007-10-28)
·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主席令第七十四號) (2007-10-28)
· 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的決定(主席令第七十二號) (2007-08-30)
· 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主席令第七十一號) (2007-08-31)
· 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主席令第七十號) (2007-08-31)
· 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主席令第六十九號) (2007-08-30)
·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主席令第六十八號) (2007-08-30)
·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的決定(主席令第六十六號) (2007-06-29)
·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主席令第六十五號) (2007-06-29)
·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主席令第六十二號) (2007-03-19)
·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主席令第六十三號) (2007-03-19)
·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主席令第六十號) (2006-12-29)
· 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的決定(主席令第五十九號) (2006-10-31)
·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的決定(主席令第五十八號) (2006-10-31)
·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主席令第五十七號) (2006-10-31)
·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洗錢法(主席令第五十六號) (2006-10-31)
·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夥企業法(主席令第五十五號) (2006-08-28)
·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主席令第五十四號) (2006-08-28)
· 中華人民共和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監督法(主席令第五十三號) (2006-08-28)
·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主席令第五十二號) (2006-06-30)
·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六)(主席令第五十一號) (2006-06-30)
· 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法(主席令第五十號) (2006-04-30)
·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主席令第四十九號) (2006-04-30)
·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的決定(主席令第四十八號) (2006-03-01)
·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廢止《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稅條例》的決定(主席令第四十六號) (2005-12-30)
· 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主席令第四十五號) (2005-12-29)
·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的決定(主席令第四十四號) (2005-10-28) 等等。
2.國務院及其各部委頒布的行政法規、行政規章、及其解釋,如:
· 草原防火條例(國務院令第542號) (2008-12-05)
· 森林防火條例(國務院令第541號) (2008-12-05)
· 中華人民共和國營業稅暫行條例(國務院令第540號) (2008-11-14)
·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稅暫行條例(國務院令第539號) (2008-11-14)
· 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國務院令第538號) (2008-11-14)
·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常駐新聞機構和外國記者采訪條例(國務院令第537號) (2008-10-17)
· 乳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536號) (2008-10-10)
·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國務院令第535號) (2008-09-19)
· 國務院關於修改《外商投資電信企業管理規定》的決定(國務院令第534號) (2008-09-12)
· 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禽遺傳資源進出境和對外合作研究利用審批辦法(國務院令第533號) (2008-09-04)
· 公共機構節能條例(國務院令第531號) (2008-08-11)
· 民用建築節能條例(國務院令第530號) (2008-08-07)
·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匯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532號) (2008-08-06)
· 國務院關於經營者集中申報標準的規定(國務院令第529號) (2008-08-04)
· 國務院關於修改《營業性演出管理條例》的決定(國務院令第528號) (2008-07-29)
· 對外承包工程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527號) (2008-07-28)
· 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條例(國務院令第526號) (2008-06-09)
· 生豬屠宰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525號) (2008-05-30)
· 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國務院令第524號) (2008-04-29)
· 證券公司監督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522號) (2008-04-24)
· 證券公司風險處置條例(國務院令第523號) (2008-04-24)
· 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可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521號) (2008-03-13)
· 地質勘查資質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520號) (2008-03-10)
· 國務院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的決定(國務院令第519號) (2008-02-22)
· 土地調查條例(國務院令第518號) (2008-02-14)
· 國務院關於廢止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國務院令第516號) (2008-01-23)
· 國務院關於修改《價格違法行為行政處罰規定》的決定(國務院令第515號) (2008-01-13)
· 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國務院令第514號) (2007-12-16)
· 國務院關於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國務院令第513號) (2007-12-16)
·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國務院令第512號) (2007-12-11)
· 中華人民共和國耕地佔用稅暫行條例(國務院令第511號) (2007-12-06)
· 現役軍人和人民武裝警察居民身份證申領發放辦法(國務院令第510號) (2007-10-30)
· 國務院、中央軍委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飛行基本規則》的決定(國務院令第509號) (2007-10-29)
· 全國污染源普查條例(國務院令第508號) (2007-10-15)
· 國務院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治海岸工程建設項目污染損害海洋環境管理條例》的決定(國務院令第507號) (2007-09-30)
· 國務院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合作開采陸上石油資源條例》的決定(國務院令第506號) (2007-09-24)
· 大型群眾性活動安全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505號) (2007-09-21)
· 國務院關於修改《物業管理條例》的決定(國務院令第504號) (2007-08-31)
· 國務院關於加強食品等產品安全監督管理的特別規定(國務院令第503號) (2007-07-27)
· 國務院關於修改《對儲蓄存款利息所得徵收個人所得稅的實施辦法》的決定(國務院令第502號) (2007-07-20)
· 財政部印發農業綜合開發資金若干投入比例的規定 (2008-12-09)
· 建設項目用地預審管理辦法(國土資源部令第42號) (2008-12-03)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2008年第3號令 (2008-12-03)
· 新聞出版總署廢止第三批規范性文件的決定(新聞出版總署令第39號) (2008-11-28)
· 水利工程質量檢測管理規定(水利部令第36號) (2008-11-25)
· 三峽水庫調度和庫區水資源與河道管理辦法(水利部令第35號) (2008-11-24)
· 生鮮乳生產收購管理辦法(農業部令第15號) (2008-11-21)
· 市政公用設施抗災設防管理規定(住房城鄉建設部令第1號) (2008-11-18)
·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亞太貿易協定》項下進出口貨物原產地管理辦法(海關總署令第177號) (2008-11-05)
· 國土資源部立法工作程序規定(國土資源部令第41號) (2008-10-28)
· 對外援助標識使用管理辦法(試行)(商務部令2008年第16號) (2008-10-27)
· 公共航空旅客運輸飛行中安全保衛規則(民航局令第193號) (2008-10-23)
· 政府制定價格聽證辦法(發展改革委令第2號) (2008-10-22)
· 證券期貨規章制定程序規定(證監會令第59號) (2008-10-22)
· 外商投資礦產勘查企業管理辦法(商務部令2008年第4號) (2008-10-22)
· 專利代理人資格考試考務規則(知識產權局令第48號) (2008-10-21)
· 專利代理人資格考試實施辦法(知識產權局令第47號) (2008-10-20)
·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化驗管理辦法(海關總署令第176號) (2008-10-16)
·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紐西蘭政府自由貿易協定》項下進出口貨物原產地管理辦法(海關總署令第175號) (2008-10-06)
· 企業職工帶薪年休假實施辦法(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令第1號) (2008-09-28)
· 中國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術目錄(修訂後)(商務部令2008年第12號) (2008-09-25)
· 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關於廢止《產品免於質量監督檢查管理辦法》的決定(質檢總局令第109號) (2008-09-22)
· 高等學校檔案管理辦法(教育部令第27號) (2008-09-12)
· 中央企業資產損失責任追究暫行辦法(國資委令第20號) (2008-09-11)
· 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名錄(環境保護部令第2號) (2008-09-05)
· 道路交通事故處理程序規定(公安部令第104號) (2008-08-27)
· 價格鑒證師注冊管理辦法(2008年修訂)(發展改革委令第1號) (2008-08-19)
· 中華人民共和國船員服務管理規定(交通運輸部令2008年第6號) (2008-08-15)
· 遊艇安全管理規定(交通運輸部令2008年第7號) (2008-08-13)
· 道路旅客運輸班線經營權招標投標辦法(交通運輸部令2008年第8號) (2008-08-05)
· 生豬屠宰管理條例實施辦法(商務部令2008年第13號) (2008-08-04)
· 快遞市場管理辦法(交通運輸部令2008年第4號) (2008-07-30)
· 郵政普遍服務監督管理辦法(交通運輸部令2008年第3號) (2008-07-30)
· 公路、水路交通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辦法(交通運輸部令2008年第5號) (2008-07-23)
· 出入境檢驗檢疫查封、扣押管理規定(質檢總局令第108號) (2008-07-14)
· 外國航空運輸企業航線經營許可規定(民航局令第192號) (2008-07-04)
· 娛樂場所治安管理辦法(公安部令第103號) (2008-07-02)
· 計量比對管理辦法(質檢總局令第107號) (2008-06-27)
· 國家危險廢物名錄(環境保護部令第1號) (2008-06-17)
· 國家旅遊局關於廢止部分規章的決定(旅遊局令第28號) (2008-06-10)
等等。(可以說行政性的法律文件最多的)
3.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頒布的司法解釋,如:·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執行程序若干問題的解釋 (2008-11-26)
· 關於內地與澳門特別行政區相互認可和執行仲裁裁決的安排 (2008-01-10)
·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破壞電力設備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2007-08-21)
·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受賄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 (2007-08-09)
·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2006-09-08)
· 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瀆職侵權犯罪案件立案標準的規定 (2006-07-27)
·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2006-01-24)
·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破壞林地資源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2005-12-30)
·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執行設定抵押的房屋的規定 (2005-12-27)
·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信用證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 (2005-12-09)
·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侵犯著作權刑事案件中涉及錄音錄像製品有關問題的批復 (2005-10-18)
·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當事人申請財產保全錯誤造成案外人損失應否承擔賠償責任問題的解釋 (2005-08-29)
·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當事人申請承認澳大利亞法院出具的離婚證明書人民法院應否受理問題的批復 (2005-09-04)
·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賭博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2005-08-29)
·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國有土地使用權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 (2005-08-29)
·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人民法院案件管轄權問題的若干規定 (2005-08-29)
·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侵犯知識產權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2005-08-29) 等等。
4.地方人大及其人民政府頒布的地方性法規及政府規章(當然不包括較小的市及區一級),如:
· 福建省企業和企業經營管理者權益保護條例 (2008-12-11)
· 海南省城鎮園林綠化條例 (2008-11-11)
· 陝西省封山禁牧條例 (2007-12-26)
· 北京市食品安全條例 (2007-12-26)
· 北京市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檢查法律法規實施情況辦法 (2007-12-19)
· 北京市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聽取和審議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專項工作報告辦法 (2007-12-18)
· 陝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 (2007-12-10)
· 安徽省發展新型牆體材料條例 (2007-12-05)
· 海南省沿海防護林建設與保護規定 (2007-12-03)
· 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視察辦法 (2007-11-14)
· 北京市信息化促進條例 (2007-11-12)
· 安徽省氣象災害防禦條例 (2007-10-23)
· 湖南省長株潭城市群區域規劃條例 (2007-10-09)
· 湖南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湖南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的決定 (2007-10-08)
· 安徽省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條例 (2007-09-24)
· 廣西壯族自治區新型牆體材料促進條例 (2007-08-31)
· 廣西壯族自治區財政監督條例 (2007-08-27)
· 陝西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辦法 (2007-01-17)
· 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 (2006-10-30)
· 安徽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辦法 (2006-10-23)
·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安徽省農村能源建設與管理條例》的決定 (2006-10-20)
·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安徽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條例》的決定 (2006-10-20)
· 北京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辦法 (2005-12-22)
· 陝西省漢江丹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條例 (2005-12-16)
· 陝西省農村村莊規劃建設條例 (2005-12-15)
· 湖北省企業負擔監督條例 (2005-12-13)
· 江西省企業負擔監督管理條例 (2005-12-10)
· 吉林省志願服務條例 (2005-12-10)
· 浙江省文物保護管理條例 (2005-12-10)
· 黑龍江省科學技術普及條例 (2005-11-07)
· 安徽省專利保護和促進條例 (2005-11-04)
· 浙江省專利保護條例 (2005-10-27)
· 天津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天津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的決定 (2005-10-24)
· 天津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天津市城市道路管理條例》的決定 (2005-10-24)
· 天津市信訪工作若干規定 (2005-10-24)
· 福建省森林資源流轉條例 (2005-10-17)
· 浙江省道路運輸管理條例 (2005-10-13)
· 福建省農業機械管理條例 (2005-10-13)
· 海南省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規定 (2005-10-08)
· 貴州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若干規定 (2005-10-06)
· 雲南省人民政府關於修改《雲南省物業管理規定》的決定(雲南省人民政府令第151號) (2008-12-11)
· 海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耕地佔用稅暫行條例》辦法(海南省人民政府令第217號) (2008-11-28)
· 浙江省文化市場綜合行政執法管理辦法(浙江省人民政府令第253號) (2008-11-26)
· 海南省海洋漁船安全生產管理規定(海南省人民政府令第218號) (2008-11-24)
· 遼寧省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辦法(遼寧省人民政府令第223號) (2008-11-21)
· 天津市促進實驗室發展辦法(天津市人民政府令第14號) (2008-11-19)
· 廣東省擁軍優屬規定(廣東省人民政府令第126號) (2008-11-17)
· 江西省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重大行政決策程序規定(江西省人民政府令第168號) (2008-11-12)
· 四川省促進社會力量參與艾滋病防治辦法(四川省人民政府令第229號) (2008-11-11)
· 內蒙古自治區優秀運動隊自主擇業退役運動員經濟補償辦法(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令第160號) (2008-11-10)
· 甘肅省建設項目規劃許可辦法(甘肅省人民政府令第50號) (2008-11-04)
· 雲南省軍人撫恤優待規定(雲南省人民政府令第148號) (2008-10-14)
· 中新天津生態城管理規定(天津市人民政府令第13號) (2008-10-13)
· 天津市價格監測管理規定(天津市人民政府令第12號) (2008-10-10)
· 天津市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辦法(天津市人民政府令第11號) (2008-10-10)
· 天津市農村五保供養工作辦法(天津市人民政府令第10號) (2008-10-09)
· 天津市土地開發整理管理規定(天津市人民政府令第9號) (2008-10-09)
· 天津市土地整理儲備管理辦法(天津市人民政府令第8號) (2008-10-09)
· 天津站地區綜合管理規定(天津市人民政府令第7號) (2008-10-08)
· 上海市長興島開發建設管理辦法(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7號) (2008-10-07)
· 山西省競技體育人才培養和退役安置辦法(山西省人民政府令第225號) (2008-09-27)
· 河北省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管理辦法(試行)(河北省人民政府令〔2008〕第11號) (2008-09-18)
· 河北省無障礙設施建設使用管理規定(河北省人民政府令〔2008〕第10號) (2008-09-11)
· 廣西壯族自治區實施《地方誌工作條例》辦法(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令第36號) (2008-08-25)
· 湖南省行政程序規定(湖南省人民政府令第222號) (2008-08-21)
· 廣西壯族自治區勞動保障監察辦法(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令第37號) (2008-08-11)
· 遼寧省政府債務管理辦法(遼寧省人民政府令第219號) (2008-07-16)
· 遼寧省企業信用信息徵集發布使用辦法(遼寧省人民政府令第220號) (2008-07-09)
· 天津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耕地佔用稅暫行條例》辦法(天津市人民政府令第6號) (2008-07-07)
· 上海市人民政府關於停止執行8件市政府規章中涉及有關行政事業性收費規定的決定(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3號) (2008-07-04)
· 河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辦法(河北省人民政府令〔2008〕第9號) (2008-06-23)
· 天津市人民政府重大事項決策程序規則(天津市人民政府令第5號) (2008-06-17)
· 關於廢止部分政府規章和行政規范性文件的決定(天津市人民政府令第4號) (2008-06-11)
· 北京市林業植物檢疫辦法(北京市人民政府令第206號) (2008-06-04)
· 北京市商業零售經營單位促銷活動管理規定(北京市人民政府令第207號) (2008-06-03)
· 重慶市壓縮天然氣汽車安全管理辦法(重慶市人民政府令第216號) (2008-06-02)
· 北京市電梯安全監督管理辦法(北京市人民政府令第205號) (2008-05-27)
· 雲南省政府投資建設項目審計辦法(雲南省人民政府令第145號) (2008-05-23)
· 天津市政府信息公開規定(天津市人民政府令第3號) (2008-05-15)
· 天津市城市管理規定(天津市人民政府令第2號) (2008-05-08)
5.自治區人大及自治區人民政府頒布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如: · 雲南省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自治條例 (2008-02-13)
· 雲南省玉龍納西族自治縣自治條例 (2008-02-13)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岩溶資源保護條例 (2008-02-13)
· 玉屏侗族自治縣鄉村公路條例 (2008-02-13)
· 三都水族自治縣鄉村公路條例 (2005-08-29)
· 三都水族自治縣城鎮管理條例 (2005-08-29)
·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城鎮建設管理條例 (2005-08-29)
· 鄂溫克族自治旗環境保護條例 (2005-08-29) 等等。
6.此外還有一些我國政府所簽訂的國際條約或協定,(這部分也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如:
· 人大批准"中國和葡萄牙關於移管被判刑人的條約" (2007-12-29)
·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納米比亞共和國引渡條約 (2007-08-09)
·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安哥拉共和國引渡條約 (2007-08-09)
· 統一國際航空運輸某些規則的公約(1999年蒙特利爾公約) (2005-08-29)
· 上海合作組織特權與豁免公約 (2005-08-29)
· 關於在國際貿易中對某些危險化學品和農葯採用事先知情同意程序的鹿特丹公約 (2005-08-29)
· 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關於合作打擊非法販運麻醉葯品、精神葯物及其前體的協議 (2005-08-29)
·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關於民事和商事司法協助的協定 (2005-08-29) 等等。
二.一般研究法律是將其分類的,如:民法、刑法、行政法、經濟法等等。(上述法律文件都是歸於某一類的)。
三.即便是法律工作者也不會知道全部規范性法律文件的。
④ 林權證怎麼流轉
林權流轉合同
甲 方:****
乙 方:****
身份證號:
為充分利用山場資源,發展現代林業,搞活林業經濟,甲、乙雙方本著「公開、平等、互惠互利」的原則,甲方依法定程序將本人家庭承包的林木所有權自願抵押給乙方,由乙方自主經營、自擔風險、自負盈虧,現依據《合同法》、《**省森林資源流轉辦法》等有關規定,就相關事宜訂立如下合同:
一、轉讓林地林木經營權山場范圍:
甲方抵押給乙方的林地林木經營權的山場座落**縣**鄉**村****,面積為287.2畝,山場現有林木蓄積量為***** 立方米,具體詳見附圖表:高山林場流轉山場明細表和1:1萬的地形圖。
二、抵押林地林木經營權期限及起止時間:
經營權抵押期限為**年整。即從2011年5月30日起至 2040年 12月1 日止。
三、流轉林地用途:
甲方將本場經營權轉讓給乙方用於擴大林業生產融資抵押,未經批准,不得用於非林建設或者其他建設。
四、轉讓林地林木經營權的價款及付款方式:
1、轉讓林地林木經營權的價款共計人民幣 萬元整。
2、付款方式:乙方購買林地林木經營權價款在競買成交後付20%即 萬元;自本合同簽訂之日起三日內付給甲方30%即 萬元;在甲方負責將流轉山場林權證變更到乙方名下後,一個月內乙方必須將全部餘款即 萬元一次性付清給甲方。
五、雙方的權利和義務:
1、流轉後,林地所有權不變,仍歸甲方所有。乙方享有轉讓山場的林地使用權、林木所有權、林木使用權。甲方確保上述轉讓給乙方的林地林木所有權清晰,沒有林權糾紛,未用於甲方的債務抵押,並確保林權經營權轉讓的合法性。如林地林木發生產權糾紛由甲方負責處理。
2、乙方對流轉的林地林木享有使用權、經營權、收益權、有權自主組織生產經營處置林木及其產品。經營期間所發生的一切債權債務均由乙方自負。乙方在經營期內,必須接受道縣林業主管部門以及授權的林業工作站的行業管理和林業技術指導,應嚴格按照《森林法》及有關林業政策、法規進行合法經營。甲方有權依法按合同約定的用途檢查、監督乙方對轉讓林地的使用,有權制止乙方非法損害轉讓林地林木的行為;甲方應維護乙方的林地林木的經營權,不得干預乙方依法進行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
3、經營期間,乙方有權享有轉讓山場范圍內的國家優惠政策和林業政策支持(包括公益林補助等)。轉讓山場地被依法徵用、佔用的,乙方有權依法獲得相應的補償。
4、經營期間,乙方如需間、主伐生產時,應在採伐的前一年向林業主管部門提出申請,明確期間主伐的林木山場地點、生產木材的計劃指標,然後由林業主管部門根據乙方申報計劃,派員到實地核定山場,搞好作業設計,林業主管部門下達採伐指標後乙方方可間、主伐生產,間、主伐木材的營銷,由乙方自主經營,按章繳納稅費,林業主管部門辦理有關放行手續。乙方進行林產品加工必須按國家政策規定辦理並取得有關經營(加工)許可證。
5、經營期間,乙方有自主經營開發的權利。但乙方不得進行掠奪性生產,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保護好珍稀動植物,科學管理森林資源。
6、乙方在經營期內,當年主伐完的山場,次年必須造上幼林,所造林木在經營期內歸乙方所有。
7、乙方不得改變流轉山場的林地用途,應依法採伐,不得自行或准許他人在流轉山場內毀林開墾、採石、取土等破壞森林行為;乙方應加強森林防火工作,履行法律責任,不得在野外違章用火。一旦發生森林火災和林木盜伐事件,乙方應積極採取措施,同時向林業部門報告,造成的損失,由乙方承擔。甲方應加強森林防火的宣傳和督查管理工作。
8、乙方經營范圍內的山林或周邊發生森林病蟲害,應及時向林業主管部門報告,同時採取有效的措施治理,所發生的費用和造成的損失,乙方范圍內的山林乙方負責。
9、甲方負責在合同簽訂之日起一個月內將甲方的山林經營權手續變更到乙方名下,其變更費用由甲、乙雙方各承擔50%。合同到期後,經營權自動終止。
10、甲、乙雙方任何一方要求終止合同,須提前10個月通知另一方。
11、按合同約定,乙方應及時向甲方付清轉讓林地林木經營權的餘款,每拖延一天,應向甲方交納2%的滯納金,超過一個月未付清款項,甲方有權終止合同,造成的損失乙方承擔。
12、合同到期或終止,林場資源歸屬甲方,乙方在經營期間所投資興建的道路將贈予甲方,在開發經營中興建的房屋等不動產和動產可按當時的市場評估價協商轉讓給甲方。
六、乙方經營期滿後山場的移交辦法:
合同期滿,乙方必須將所經營的山場按幼林造林合格標准全部造上林後無償交還給甲方。
七、違約責任:甲、乙雙方在合同生效後應本著誠信的原則嚴格履行合同義務,如一方當事人違約,應向守約一方支付違約金:
1、甲方在合同期限內(法律和政策因素除外)單方面違約,應向乙方償付違約金(違約金按剩餘期限內乙方應交納轉讓金的10%償付),同時對乙方所投資項目按評估後造成的損失給予賠償。
2、乙方單方面違約已付轉讓金不予退還,並向甲方支付剩餘期限內乙方應交納轉讓金的10%的違約金。
3、甲、乙雙方應嚴格按本合同履行各自的責任和義務,未及時履行或拒不履行義務,除按本合同約定的條款履行違約責任外,時限超過一年不履行合同的,對方有權單方面終止合同,違約方承擔全部責任。
八、合同的變更、解除及解決爭議的方法:
1.本合同不以法人的變更而變更。
2、乙方將本合同約定其享有的部分或全部權利流轉給第三者,必須保證付清款項給甲方並需經得甲方同意,並簽訂書面補充協議。
3、由於一方違約或不履行合同,違約方賠償一切損失後,合同自然終止。
4、因本合同的訂立、效力、履行、變更及終止等發生爭議時應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可向履行地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5、本合同如有未盡事宜,須經雙方協商可作出補充約定,補充約定與本合同具有同等效力,雙方嚴格自覺履行。
6、本合同的履行地在江西省泰和縣境內。
九、本合同與國家法律法規相抵觸的,以法律法規為准。
甲方:
法定代表人:
在場人:
乙方簽字:
身份證號:
主管機關:法人代表:
簽約日期:2011年 月 日
附件:1、高山林場林權流轉明細表;
2、流轉林地附圖;
3、甲方林權復印件;。
⑤ 哪些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權可以依法轉讓
根據《森林法》第十五條規定,下列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權可以依法轉讓:
一、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
二、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的林地使用權。
三、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的採伐跡地、火燒跡地的林地使用權。
四、國務院規定的其他森林、林木和其他林地使用權。
森林使用權的轉讓,是指使用權人將其享有的林木使用權或者林地使用權,一定期限內全部或者部分轉移給他人。森林轉讓應當遵循以下原則:
一、生態效益優先
把生態建設作為林業發展的第一任務,以提高森林資源的生態功能,保障生態環境不被破環為前提。
二、堅持林地所有權和用途不變
防止以投資發展林業為名,擅自改變林地用途,將林地改變為非林地。
三、評估在先
國有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權的轉讓,必須由具有相應資質的評估機構,按照森林資源資產評估的規定、規程先行評估。
四、自願、公開、公平、公正
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權轉讓必須體現雙方的意願,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公開轉讓程序和結果,賦予社會各方面平等參與和監督的權利。
五、誰經營誰受益
森林、林木和林地轉讓,面向國內外法人和自然人,凡是有經營能力的社會主體均可以參與,經營收益歸經營者所有,可以繼承、轉讓、低壓、入股和作為合資、合作的出資條件。
六、森林、林木和林地轉讓協調一致
林地使用權轉移時,林地上的林木所有權和使用權一並流轉,但不包括林內野生動物、地下礦物和埋藏物。
七、森林資源培育規劃統一協調
轉讓的森林和林地,必須按照國家批準的森林分類區劃進行經營,符合森林資源培育和利用方向。
(5)森林資源流轉條例擴展閱讀:
《森林法》第十五條規定下列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權可以依法轉讓,也可以依法作價入股或者作為合資、合作造林、經營林木的出資、合作條件,但不得將林地改為非林地:
(一)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
(二)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的林地使用權;
(三)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的採伐跡地、火燒跡地的林地使用權;
(四)國務院規定的其他森林、林木和其他林地使用權。
依照前款規定轉讓、作價入股或者作為合資、合作造林、經營林木的出資、合作條件的,已經取得的林木採伐許可證可以同時轉讓,同時轉讓雙方都必須遵守本法關於森林、林木採伐和更新造林的規定。
除本條第一款規定的情形外,其他森林、林木和其他林地使用權不得轉讓。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森林資源是自然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森林資源的利用是隨著人類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的。在農業社會,人類從森林樵採柴炭作為能源,採伐木材修建宮室、廟宇、房屋;在工業社會,人類從森林取得木材用作造紙、傢具、車船和建築材料。
當代社會,人類利用森林資源不僅是取得林產品,更要發揮它的生態屏障作用,還要它提供人們休閑遊憩場所。但森林資源是有限的,不合理的濫伐森林會造成生態災難。因此,處理好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間的矛盾,建立森林保護體系,是保證森林資源持續而高效利用的前提。
首先,要根據森林資源的特點和地區經濟發展的條件,制訂森林資源開發利用規劃,合理安排林業生產的結構與布局。其次是制定保護森林的法令,實行以法治林,嚴懲濫砍濫伐森林,限制採伐量和採伐方式。
《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規定,林木採伐實行限額管理和採伐證制度,並提出加強森林資源保護管理,建立健全森林防火、防治病蟲害和制止亂砍濫伐的「三防」體系。最後是建立自然保護區,保護森林動植物資源。
⑥ 河南省森林資源流轉管理辦法的河南省人民政府令
第130號
《河南省森林資源流轉管理辦法》已經省政府第58次常務會議2009年12月31日通過,現予公布,自2010年3月1日起施行。
省長郭庚茂
二○一○年一月十四日
⑦ 林權證過戶,怎麼辦理。(親屬之間)
辦理林權證過戶流程:林權登記申請表;個人身份證明,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資格證明、法定代表人或者負責人的身份證明、法定代理人或者委託代理人的身份證明和載明委託事項和委託許可權的委託書。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規定要求提交的其他有關文件。
(7)森林資源流轉條例擴展閱讀:
根據《林木和林地權屬登記管理辦法》規定:林權權利人提出登記申請,要提交以下文件:
(一)林權登記申請表;
(二)個人身份證明、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資格證明、法定代表人或者負責人的身份證明、法定代理人或者委託代理人的身份證明和載明委託事項和委託許可權的委託書;
(三)申請登記的森林、林木和林地權屬證明文件;
(四)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林業主管部門規定要求提交的其他有關文件。(比如當地制定 森林資源流轉管理辦法之類的文件)
林權權利人申請辦理變更登記或者注銷登記時,應當提交下列文件:
(一)林權登記申請表;
(二)林權證;
(三)林權依法變更或者滅失的有關證明文件。
⑧ 山東省森林資源管理條例的條例
山東省森林資源條例
(2015年4月1日山東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通過) 第一條 為了培育、保護和合理利用森林資源,充分發揮森林資源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等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省行政區域內森林資源的培育、保護、利用及其監督管理活動,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森林資源,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其生存的野生動物、植物和微生物。
本條例所稱林地,是指郁閉度0.2以上的喬木林地以及竹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採伐跡地、火燒跡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和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規劃的宜林地。
第三條 森林資源實行分區分類管理。
根據自然條件和森林資源分布狀況,全省劃分為渤海平原林區、魯西平原林區、魯中南山地丘陵林區、魯東山地丘陵林區。
根據森林生態區位和培育目的,森林分為公益林和商品林。公益林包括防護林和特種用途林,商品林包括用材林、經濟林和能源林。
第四條 森林資源管理工作遵循積極培育、嚴格保護、分類經營、永續利用的原則。
第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林業工作的領導,將林業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加大林業發展投入,所需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實行森林資源保護發展任期目標責任制和考核獎懲制度。
第六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森林資源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發展改革、財政、公安、國土資源、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農業、水利、環境保護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森林資源管理的相關工作。
第七條 國家和集體所有的森林、林木及林地,個人所有的林木和使用的林地應當依法登記造冊,核發證書,確認所有權或者使用權。
依法登記的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
第八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應當根據維護國土生態安全需要和森林資源狀況,制定林業發展總體規劃,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
林業發展總體規劃應當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水土保持規劃和城鄉規劃相協調。
第九條 實行森林生態紅線保護制度。
省人民政府根據保障和維護國土生態安全、生物多樣性安全的需要,劃定全省森林生態保護紅線,確定最低限度的林地面積、森林面積、森林蓄積量和森林覆蓋率。
第十條 鼓勵支持森林資源培育、保護、利用技術的研究、推廣應用和林業信息化建設,提高森林資源管理和現代林業發展水平。 第十一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林業發展總體規劃制定年度植樹造林計劃,實行植樹造林責任制。責任單位的植樹造林任務,由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根據年度植樹造林計劃下達通知書予以確認。
第十二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應當建立完善林木良種引進、選育推廣、生產供應和社會化服務的新型林木種苗體系,建立林木種苗貯備制度和良種補貼制度,提高林木種苗生產供應能力和良種化水平。
第十三條 依法負有植樹義務的公民,應當在本單位或者村(居)民委員會組織下,每人每年完成三至五棵的義務植樹任務,或者完成相應勞動量的其他綠化任務。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建立義務植樹基地,為義務植樹造林提供必要保障。義務植樹造林所需苗木,由林木權屬單位負責提供或者由林業主管部門組織提供。
第十四條 縣(市、區)、鄉(鎮)人民政府應當結合本區域內的生態環境特點,對自然條件較差的山區、灘塗和新造幼林地,科學劃定封育區,通告封育期,實施封山(灘)育林。
在封育區內,禁止放牧、割草、砍柴、採挖樹兜或者其他破壞森林植被的行為。
第十五條 省人民政府安排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對公益林所有者、經營者和管護者進行公益林營造、撫育、保護和管理給予補償。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大對宜林荒山、荒灘、荒地綠化和山體生態修復的資金投入,並制定扶持政策,鼓勵單位和個人進行造林綠化。
第十六條 實行退耕還林制度。二十五度以上的梯田、坡耕地,應當逐步實行退耕還林。二十五度以下的梯田、坡耕地的退耕還林范圍,由設區的市人民政府根據實際情況確定。
退耕還林的,享受國家和省規定的資金補貼和糧食補助等政策。
第十七條 在河流兩側和湖泊、水庫周圍,應當通過植樹造林、退耕還林、封山育林等措施,構建水系防護林帶,提升水系生態保護能力。
第十八條 在公路兩側,應當按照國家規定標准建設防護林帶。需要佔用土地的,應當依法辦理有關手續。
第十九條 沿海地區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維護國土生態安全的需要,規劃建設沿海防護林。沿海防護林包括基幹林帶和縱深防護林。
基幹林帶的寬度按照下列標准確定:
(一)在沙岸地段,從適宜植樹的地方起向岸上延伸不少於二百米;
(二)在泥岸地段,從適宜植樹的地方起向陸地延伸不少於一百米;
(三)在岩岸地區,為臨海第一座山山脊的臨海坡面。
第二十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合理確定農田林網網格面積和林帶寬度,制定並落實農田林網建設補貼政策。
網格面積應當按照不同自然條件確定。屬於沙化、荒漠化土地的,網格面積一般不超過十五公頃;屬於非沙化、非荒漠化土地的,網格面積一般不超過三十公頃。 第二十一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森林資源保護工作,建立健全統一的森林資源管護隊伍,完善森林防火、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懲治破壞森林資源行為的制度,維護森林資源安全。
第二十二條 縣(市、區)、鄉(鎮)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和單位劃定森林資源管護責任區,落實管護責任。
國有林場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以及其他有林單位,應當建立森林資源管護組織,配備管護人員。
第二十三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編制森林火災應急預案,根據國家和省有關規定科學劃定森林防火區,實行森林防火行政首長負責制,加強森林防火基礎設施、指揮體系、隊伍等能力建設,做好森林防火宣傳教育和森林火災預防撲救工作。
第二十四條 在森林防火期內,除依法批準的計劃用火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在森林內和距離森林邊緣五百米范圍內實施下列行為:
(一)燒荒、焚燒農作物廢棄物料;
(二)燃放煙花爆竹、吸煙、野炊、祭祀用火;
(三)投放空中移動火源;
(四)爆破等工程用火;
(五)其他易引發森林火災的行為。
第二十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應當組織制定林業有害生物災害應急預案,建立健全預測預報體系,嚴格實施森林植物檢疫制度,防止林業有害生物侵入。
發生嚴重林業有害生物災害時,當地人民政府應當採取緊急除治措施,防止災害蔓延。
第二十六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應當組織開展林木種質資源調查和動態監測,建立林木種質資源庫和信息資料庫,保護種質資源安全。
禁止採集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林木種質資源、珍稀瀕危種質資源。因科學研究、良種選育、文化交流、種質資源更新等特殊情況需要採集的,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申請採集證,並按照採集證規定的種類、數量、地點、期限和方法進行採集。
因環境變化、自然災害等特殊情況致使林木種質資源受到威脅的,林業主管部門應當及時組織搶救性收集。對於珍貴、稀有及瀕危樹種種質資源,應當優先進行搶救性收集。
第二十七條 縣(市、區)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和城市綠化主管部門應當對管轄范圍內的古樹名木登記造冊,建立檔案和設立標志,劃定保護范圍,落實責任主體,加強管理養護。
名木和樹齡500年以上的古樹實行一級保護,樹齡300年以上500年以下的古樹實行二級保護,樹齡100年以上300年以下的古樹實行三級保護。
禁止砍伐或者擅自遷移古樹名木。因特殊需要遷移古樹名木的,應當依法報經批准。
第二十八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和城市綠化主管部門應當加強樹木採挖移植管理,防止森林資源的損毀。
城鄉綠化禁止採挖下列類型或者區域的樹木:
(一)原生地天然瀕危、珍稀樹木;
(二)國家級公益林、自然保護區、名勝古跡、革命紀念地、省級以上森林公園和國家重點林木良種基地的樹木;
(三)坡度二十五度以上林地內的樹木。
第二十九條 天然林和公益林不得進行主伐。防護林和特種用途林中的國防林、母樹林、風景林、環境保護林,只能進行撫育和更新性質的採伐。
禁止採伐名勝古跡、革命紀念地、自然保護區的林木。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三十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生態脆弱性、生態區位重要性以及林地生產力等指標,按照國家規定對林地實行分級保護,採取全面封禁保護、局部封禁管護和嚴格控制徵收、佔用林地等保護措施。
第三十一條 對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的天然集中分布區域和具有特殊保護價值的森林等區域,應當依法劃定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
禁止在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內進行砍伐、放牧、捕撈、采葯、開墾、燒荒 、開礦、採石、挖沙、取土等活動。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三十二條 除依法辦理許可手續外,禁止獵捕陸生野生動物。
馴養繁殖國家和省重點保護陸生野生動物和經營、運輸、郵寄、攜帶陸生野生動物及其產品,應當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野生動物主管部門批准。
第三十三條 鼓勵森林經營者參加森林保險。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對公益林和商品林等保險給予保費補貼。 第三十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科學編制森林經營利用規劃,嚴格控制森林資源消耗,推進森林可持續經營,提高森林資源的利用效益。
第三十五條 國有林場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以及其他有林單位,應當按照森林經營利用規劃編制森林經營方案,組織經營活動,安排林業生產。
第三十六條 採伐林木應當依法辦理林木採伐許可證,並按照林木採伐許可證規定的地點、面積、樹種、株數、採伐方式和期限進行採伐。農村居民採伐自留地和宅基地范圍內個人所有的零星林木除外。
第三十七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核發林木採伐許可證:
(一)防護林和特種用途林進行非撫育或者非更新性質採伐的;
(二)在封育區內採伐林木的;
(三)上年度採伐後未完成更新造林任務的;
(四)上年度發生重大濫伐林木案件、重大森林火災或者大面積嚴重林業有害生物災害,未採取預防和改進措施的;
(五)林木權屬不清或者存在權屬爭議的;
(六)超出年度森林採伐限額的。
第三十八條 省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應當根據國家下達的使用林地額度和森林資源的總量與分布情況,合理確定不同項目徵收、佔用林地的規模,對徵收、佔用林地實行定額管理。
第三十九條 勘查、開采礦產資源和各項建設工程,確需徵收、佔用林地的,應當依法經省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審核同意。未經審核同意,不得辦理其他審批手續。
禁止利用林地實施耕地佔補平衡、土地整理等項目。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在林地內擅自建造墳墓。
第四十條 需要臨時佔用林地的,應當依法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批准。佔用期滿後,臨時用地單位應當恢復林業生產條件。
臨時佔用林地的期限不得超過二年,並不得修築永久性建築物。
第四十一條 徵收、佔用林地的單位,應當依法繳納森林植被恢復費。
縣級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應當在林地保護利用規劃范圍外進行植被恢復,恢復的林地面積不得小於徵收、佔用的面積。
第四十二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制定扶持政策,引導、支持林業生產經營企業和社會化服務組織的發展,鼓勵森林經營者開展森林認證,提高林業產業化和國際化水平。
第四十三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應當組織開展森林資源價值核算,建立評價指標體系,綜合評價森林資源的生態價值、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 第四十四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落實森林資源保護發展行政首長負責制,將森林覆蓋率、森林保有量、採伐限額執行、林地保護管理等納入政府年度目標考核體系,嚴格監督考核。
第四十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森林資源培育、保護、利用等活動的監督管理,建立監督檢查機制,推行林業綜合執法,提高林業行政執法能力。
第四十六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應當定期組織開展森林資源調查和動態監測,建立森林資源基礎檔案和數據管理平台,強化森林資源管理基礎性工作。
第四十七條 商品林及其林地使用權可以依法轉讓,也可以依法作價入股或者作為合資、合作造林、經營林木的出資、合作條件,但不得將林地改為非林地。
第四十八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有森林資產管理部門和林業主管部門應當加強森林資源資產監督管理,防止國有森林資源資產流失。
國家或者集體所有的森林資源採取轉讓、出租、入股、抵押或者其他方式進行流轉的,應當進行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國有森林資源流轉價格明顯低於評估價格的,不得流轉。
國有森林資源資產的評估管理和監督檢查工作,由省人民政府國有森林資產管理部門、林業主管部門負責;非國有森林資源資產的評估管理工作,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負責。
第四十九條 在林區經營、加工、運輸木材,應當依法辦理有關手續。未辦理有關手續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依法查處。
第五十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林業行政執法人員依法履行監督檢查職責時,應當出示執法證件。被檢查單位或者個人對監督檢查工作應當予以配合,不得拒絕或者阻礙林業行政執法人員依法執行公務。
第五十一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應當建立投訴、舉報受理制度,公開投訴、舉報電話和電子郵箱,對投訴、舉報應當依法及時處理。 第五十二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的行為,法律、行政法規已規定法律責任的,從其規定;法律、行政法規未規定法律責任的,依照本條例的規定執行。
第五十三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在封育區內進行放牧、割草、砍柴、採挖樹兜或者其他破壞森林植被行為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補種毀壞株數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樹木;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第五十四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在森林防火期內,未經批准擅自在森林內和距離森林邊緣五百米范圍內,實施下列行為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給予警告。其中,有第一、二、三項行為的,對個人並處三百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罰款,對單位並處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有第四項行為的,並處五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
(一)燒荒、焚燒農作物廢棄物料;
(二)燃放煙花爆竹、吸煙、野炊、祭祀用火;
(三)投放空中移動火源;
(四)實施爆破等工程用火。
第五十五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未取得採集證或者未按照採集證的規定採集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林木種質資源、珍稀瀕危種質資源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沒收所採集的野生林木種質資源、珍稀瀕危種質資源和違法所得,並處非法採集種質資源價值三倍以上十倍以下罰款;有採集證的,依法吊銷採集證。
第五十六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砍伐或者擅自遷移古樹名木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或者城市綠化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砍伐的古樹名木和違法所得,賠償損失,並按下列規定處罰:
(一)砍伐或者擅自遷移名木和一級保護古樹的,每株處十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款;
(二)砍伐或者擅自遷移二級保護古樹的,每株處五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
(三)砍伐或者擅自遷移三級保護古樹的,每株處三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
第五十七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非法採挖樹木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補種毀壞株數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樹木;沒收非法採挖的樹木或者違法所得,並處非法採挖樹木價值三倍以上十倍以下罰款;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第五十八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國家或者集體所有的森林資源採取轉讓、出租、入股、抵押或者其他方式進行流轉未進行評估,屬於國家所有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有森林資產管理部門會同林業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處三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屬於集體所有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處三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
第五十九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在森林資源管理工作中,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不依法作出行政許可決定或者辦理批准文件的;
(二)發現違法行為不予查處,造成森林資源資產損毀、流失的;
(三)利用林地實施耕地佔補平衡、土地整理等項目,造成森林資源破壞的;
(四)其他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的行為。 第六十條 本條例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2000年6月30日山東省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通過,2012年1月13日山東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修正的《山東省森林資源管理條例》同時廢止。
⑨ 誰有國家林改的相關政策啊
國家林業局17省調研 林改政策框架初定2006-07-20 15:40:32 來源: 21世紀經濟報道 網友評論 0 條 進入論壇
北京報道 本報記者 李明三 實習記者 楊 卓
「我們想趕年底前正式出台文件。」7月19日,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張建龍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國家林業局正在制定一份文件,用於指導全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
鑒於各地實際情況相差懸殊,這份名為《關於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只能「作出原則性的規定」。
在最近完成的一份調研報告中,國家林業局建議文件以國務院名義盡快下發。目前「文件初稿已經准備好了,還要徵求有關部門的意見」。
這次規模空前的調研活動涉及福建、江西、遼寧、內蒙、河北、山西、甘肅、重慶等1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國家林業局邀請了國務院研究室、發改委、財政部、稅務總局等部門,組成了9個聯合調研組,目的是為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出謀劃策。
調研總報告認為,福建、江西、遼寧三省林權改革創造了值得借鑒的典型經驗和做法,受到了廣大林農的歡迎和擁護,現在「改革時機已經成熟,條件已經具備,全面深化林改勢在必行」。
而調研報告所提出的大部分政策建議,都將納入這份《指導意見》。
確權到戶
以確權到戶為主要內容的新一輪林權改革,是林業生產關系的又一次重大調整。
現有集體林權包括所有權、使用權、收益權、處置權四項內容,是在上世紀80年代的林業「三定政策」(穩定山權林權、劃定自留山、落實林業生產責任制)基礎上形成的,涉及林地所有權、林木所有權,以及由此派生而來的集體林地承包經營權等。
「集體林權制度遠比一般財產權復雜。」中國林業科學院研究員陳幸良認為,林地為集體所有,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而林木處分權又受到森林資源管理制度、林地管理制度等政策性制約,使得「林權關系成為一項政策性束權的集合」——權利主體模糊,權屬復雜多變,處分權得不到落實,收益權也易受侵犯。
明晰產權是這一輪林改的核心內容。調研報告主張依照《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由村民民主決策,因地制宜,合理選擇改革形式和方式,建立林地有償使用制度和林權動態管理制度。
江西在試點中提出了三種明晰產權的方法:一是均山,能夠分山到戶的全部分山到戶,實行家庭承包經營;二是均股,不能或不宜分山到戶的,維持集體統一經營,但須將股權分到戶,收益按股分紅;三是均利,集體山林通過流轉以其它方式承包經營的,所得流轉收益拿出70%以上按人口均分到戶。
福建方面則按集體經濟組織內部成員對山林的依賴程度,分類處理:依賴性強的,原則上均山,實行實物意義上的「耕者有其山」;依賴性不強或沒有依賴性的,經村民代表會議通過,以公開競爭的方式發包給企業或大戶經營,通過二次分配,保證村民實現貨幣形式的「耕者有其山」。
陳幸良建議通過《物權法》規范林地承包權的法律制度,給予林地承包權完整的法律保護。
按照他的構想,林改後,個人對自留山將擁有永久林地使用權,對責任山擁有長期使用權,集體經濟組織僅保有名義上的所有權;私有林和物權化的林地承包權受法律保護,權利人可以抵押、擔保、轉讓、繼承,自由處置。「國家政策不能規定侵權性的限制性條款,干涉所有者的經營行為。」
政策調整
陳所指的侵許可權制性條款集中在林地使用權流轉和林木採伐限額管理方面。
國家林業局在調研中發現,由於缺乏健全的林權流轉政策、法規,一些地方出現了山林歸大戶、流轉價格偏低、權力尋租等問題。
調查報告稱,「林改後,隨著產權關系的調整和明晰,原有林業管理的基礎已經發生變化,相應的林業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急需調整。」
報告建議從三個方面完善林業政策法規:
一是制定《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權流轉條例》,明確流轉的原則、范圍、程序、監督、管理等相關規定,促使流轉依法健康有序地進行。報告還特別強調,各地流轉市場應當由政府主導,由林業主管部門具體指導,做好監管引導工作。
「《森林法》有關流轉的條款過於簡單,配套法規滯後,流轉工作出現一定程度的封閉性、局限性和隨意性。」陳幸良建議這一《條例》應當盡快出台。
二是抓緊修訂完善《森林資源資產評估管理辦法》,建立健全評估體系,為森林資源流轉提供規范性的制度平台。
報告提出,可以由國務院以行政法規形式出台相關規定,授權地方解決森林資產評估機構與評估人員的資質問題,或由國家林業局與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定期組織全國性的森林資產評估技術培訓,通過考試取得國家頒發的資質證書。
三是改革森林採伐限額管理制度,探索市場經濟條件下商品林管理的有效形式,逐步實現經營者自主決定森林資源的培育和採伐,促進森林可持續經營。
「現行林木採伐申請程序繁瑣,限制復雜,在具體操作中難以把握,影響了再造林的積極性。」陳幸良要求改進現有森林採伐限額管理制度,以落實權利人的財產處置權。
他甚至主張對生態區位重要的森林,需要林權權益人放棄部分處置權的,國家應支付生態補償金。
此外,報告還提出現行《育林基金管理辦法》與當前林業發展要求不適應,認為對木材徵收20%的育林基金,比例過高。建議逐步減征,還利於民。
財政補貼公益林?
林權改革以後,隨著商品林經濟效益的提升,生態公益林的管護將成為一個嚴重問題。
這個問題在南方林改過程中就已經突顯出來了。原因是商品林和公益林收入差距擴大,而國家對生態林補助極為有限。
「林權改革包含兩大目標,」中國生態經濟學會副秘書長於法穩說,「個人層面是最大程度地獲利,而國家層面是要提高森林覆蓋率,保障生態安全。」如何處理好兩者的關系,林權改革得作出回答。
調研報告認為,必須創新公益林保護和合理利用新機制,逐步緩解公益林區群眾生產生活與資源保護之間的矛盾。
調研報告提出,要改革公益林權制度,建議根據生態區位的重要性,對生態公益林實行分區分類管理,加強引導,鼓勵群眾發展林下種植業和養殖業;同時落實公益林補償制度,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地方,按照「政府為主負責,受益者合理負擔」的原則,從飲用水、水電和旅遊門票收入中劃出一定比例用於生態公益林補償,彌補林木被劃為生態公益林後給農民造成的損失。
陳幸良則主張以法律文書的形式明確生態補償來源。他給出的辦法是:國家公益林由中央財政補償,地方公益林由地方各級財政補償。
遼寧的公益林面積佔到全省林地的一半以上,他們在試點時,將自然保護區和重點生態區以外的生態林,納入了林改范圍,全部承包到人。他們得出的經驗是,「只要經營生態林的收益在林農可以接受的范圍內,就能保證林農的經營積極性,保護好森林資源。」
張建龍在遼寧調研後認為,遼寧走出了一條適合北方地區集體林改革的路子,他們「在公益林改革方面的嘗試可供參考」。
⑩ 林權證轉讓需要哪些程序
林權權利人提出登記申請,要提交以下文件:
1、林權登記申請表;
2、個人身份證明、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資格證明、法定代表人或者負責人的身份證明、法定代理人或者委託代理人的身份證明和載明委託事項和委託許可權的委託書;
3、申請登記的森林、林木和林地權屬證明文件;
4、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規定要求提交的其他有關文件。(比如當地制定 森林資源流轉管理辦法之類的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