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農業部法規處朱棣

農業部法規處朱棣

發布時間: 2022-04-26 13:28:25

❶ 朱棣動用大工程編纂的《永樂大典》,有什麼貢獻

有很多人質疑朱棣奪取皇位的手段,但是朱棣作為朱家的子孫他本身就有繼承皇位的權利。朱元璋執意讓朱允炆接替自己的皇位,朱棣也承認了朱允文的合法地位。但是朱允炆採取了比較激進的方法進行削藩,這就觸及了朱棣作為一個藩王的底線,朱棣也不想提著腦袋去進行革命,這樣做的風險實在太大的。如果朱允炆沒有咄咄逼人,朱棣也不會使用武力手段來解決他們兩個之間的矛盾,他也不會輕易發動戰爭逼迫朱允炆退位。

朱元璋的勵精圖治和朱允炆的樂善好施為明成祖朱棣編纂永樂大典打下了堅實基礎。眾所周知的是只有盛世才會去編纂如此豪華的大型圖書。沒有一定的物質條件和經濟基礎根本就無法支撐編纂書籍所帶來的消費,可以說是朱棣對中國乃至對世界的一大貢獻,這部書籍凝聚了古代人們的智慧。

❷ 為何只有朱棣北伐蒙古成功呢

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後,朱元璋對蒙古殘余進行8次北伐,而此後朱棣靖難之役後,又對蒙古進行了5次北伐。從明朝歷史上看,明朝最大威脅依然來自北方的蒙古部族,後人不明白,為何明朝不徹底降服蒙古呢?

瓦剌部族為什麼後來又被歸為蒙古部族呢?主要還是成吉思汗統一後,他派長子術赤率軍到森林去征服「林中百姓」。據《元朝秘史》所記載,所謂的「林中百姓」就是游獵民族。而波斯史學家拉施特在《史集》中也認為「林中百姓」就是狩獵民族,而瓦剌就是其中最早歸降於術赤的一支。

❸ 關於漢武帝和朱棣

1、漢武帝是第一位使用年號的皇帝,於公元前113年創建了年號,先是六年一個年號(前140—前104),後來四年一個年號(前104—前87)。
2、漢武帝是第一位在統一的國家制定、頒布太初歷的皇帝,以正月為歲首這一點,一直用到現在。
3、漢武帝時期寫出了我國第一部紀傳體的史書《史記》,對後世的史學產生了巨大影響。
4、漢武帝時期出現了秦統一後我國見於史籍記載的《輿地圖》,元狩四年四月丙申,「太僕臣公孫賀行御史大夫事……奏輿地圖,請所立國名。」《漢書·武帝紀》載元鼎六年秋「遣浮沮將軍公孫賀出九原」,注引臣王贊曰:「浮沮,井名,在匈奴中,去九原二千里,見漢輿地圖。」據顏師古說,臣王贊生活的時代「在晉初」。這說明漢代的輿地圖晉初臣王贊還見過。這也說明漢代已明確出現了關於國家的地域概念。這對後世自然地理研究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5、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對策,武帝親自策問,選拔人材做官。就是所謂的察舉徵召制度。
6、漢武帝獨尊儒術,以儒家思想作為國家的統治思想始於此。
7、元朔五年為五經博士置弟子五十人,復其身;地方郡國可按一定條件選送一些人,可受業如弟子。經考試,能通一藝以上,可用作官吏。從國立太學生中選拔官吏始於此。
8、漢武帝在獨尊儒術時,又「悉延(引)百端之學」,形成了在以儒家思想為統治思想的同時,又兼用百家的格局。這點對後世也影響巨大。
9、元封二年(前109年),漢武帝親臨現場督察堵塞黃河瓠子決口。自秦朝統一後,皇帝親臨現場治理黃河,這是第一次。
10、漢武帝時推廣耬車(土法播種機)下種,此後這一方法在中國用了兩千多年。
11、漢武帝派張騫通西域,打通了絲綢之路,促進了中、西雙方的經濟、文化交流。這在中國史上屬首次。
12、漢武帝元封六年(前105年)以宗世女細君為公主嫁烏孫和親。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與西域國家和親。
13、在輪台、渠犁屯田,並置使者、校尉。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在今中國新疆地區屯田。
14、漢武帝時用井渠法作龍首渠,後傳入今中國新疆地區,並進而入波斯等地。
15、從西域引進葡萄、苜蓿種植,從大宛引進了良種馬———天馬,西域的樂曲、魔術傳至中國,中國的鑄鐵技術、絲織品、丼渠法、漆器傳至大宛等地。
16、漢武帝外施仁義,實行德治;同時又重視法治,用嚴刑峻法治理國家。這在歷史上也是首次。
17、元封五年(前106年),為加強對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監察,置十三州部刺史,令六百石級別的刺史督察二千石級別的郡國守相。
18、為加強皇權,改革丞相制度,設立中朝(內朝),對後來的丞相制度演變發生了重大影響。
19、元鼎二年(前115年)禁郡國鑄錢,專令國家所屬上林三官鑄錢,非三官錢不得流通,郡國以前所鑄錢皆廢銷。對後世影響重大。
20、漢武帝通過大量移民在西北邊郡屯田,這對反擊匈奴戰爭的勝利、經營西域起了重大作用。對後世也有重大影響,曹操在《置屯田令》中曾說「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就說明了這一點。
21、漢武帝時任用官吏是多元化的。二千石以上官吏可通過任子制度使子孫當官;有錢人可通過「貲選」當官;先賢的後裔可以受照顧,如賈誼的兩個兒子就被關照當了郡守。然而,尤為突出的是武帝用人惟才是舉、不拘一格。如皇後衛子夫是從奴婢中選拔出來的。衛青、霍去病分別是從奴僕和奴產子中選拔出來的。而丞相公孫弘、御史大夫兒寬,以及嚴助、朱買臣等人都是從貧苦平民中選拔上來的;御史大夫張湯、杜周和廷尉趙禹則是從小吏中選拔出來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漢武帝任用的一些將軍是越人、匈奴人。而金日磾(音:jin'mi'di)這樣一位匈奴的俘虜在宮中養馬的奴隸,竟然與霍光、上官桀一齊被選拔為託孤的重臣。這些情況說明漢武帝選拔人才是不受階級出身與民族差別限制的。然而,這不是說漢武帝用人沒有標准,標准還是有的,標准就是「博開藝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學」,「州郡察吏民有茂材異者,可為將相及使絕國者」。這就是說,只要願為漢朝事業奮斗,有藝能、有才乾的人,能為將相和可以出使遙遠國度的人都可任用。一句話,用人的標準是惟才是舉。正因如此,漢武帝時人才濟濟。班固就驚嘆地說:「漢之得人,於此為盛!」這種現象的出現是值得認真研究的
肯定是漢武帝了,對人評價高低要看對後世人帶來好影響有多大,給人多大震撼,

❹ 朱棣在位時都做了哪些事情,為何國力會那麼強盛

朱棣是朱元璋的兒子,也是靖難之役的發動者和勝利者。大概是因為朱棣是在馬背上獲得了皇位,所以朱棣登基之後並沒有消停,他接連五次對北方少數民族發動了戰爭,把大明王朝數十年的財富積累消耗一空。還好朱棣沒有活到80歲,要不然估計著大明王朝要一直保持著戰爭狀態。然而,盡管朱棣做皇帝後戰事頻繁,消耗了大明國力,但是後世還是非常推崇朱棣,這又是為什麼呢?

也正因此,後來繼位的仁宗、宣宗,之所以能夠開創仁宣之治,最根本的還是在於朱棣將所有該打的戰爭都打完了,讓自己的後世子孫可以放開手腳施行仁政,將精力放在內政的治理上。對待北方的軍事威脅,都是採取了守住長城防線即可,這樣一來大批的青壯年勞動力從軍營返回家園,為農業生產和社會建設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而這些,都是明成祖朱棣的功勞,自然被後世人不斷推崇。

❺ 明朝朱棣是怎樣篡位的

建文帝即位後採取削藩政策,不僅監視朱棣, 還欲調走他的軍隊,朱棣發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建文四年(1402年)取得勝利,在南京稱帝。

朱棣在位時,政治上改革機構,設置內閣;對外五次親征蒙古,收復安南,並於東北設奴兒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衛,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設貴州承宣布政使司,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完整;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加強對南海的經營;還命人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 。

為加強對北方和東北地區的控制,永樂十九年(1421年)遷都北京。在他統治期間明朝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稱永樂盛世。

(5)農業部法規處朱棣擴展閱讀:

在位時的政治舉措:

1、加強削藩

永樂初,朱棣為了安撫諸位藩王,穩定國內局勢,同時表示自己和建文帝的不同,曾先後復周、齊、代、岷諸親王舊封;建文帝的弟弟吳王朱允熥、衡王朱允熞、徐王朱允𤐤尚未就藩,朱棣皆降為郡王,同年又將已就藩的朱允熥、朱允熞召到燕京,以不能匡正建文帝為由廢為庶人,軟禁於鳳陽,僅留朱允𤐤奉祀懿文太子,而朱允𤐤不久也於永樂四年死於火災。

2、清除異己

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攻佔南京後,左僉都御史景清行刺未遂,朱棣下令夷其九族,盡掘其先人冢墓。又籍其鄉,轉相攀染,致使村裡為墟。後遂泛指朱棣窮治忠於建文諸臣之舉。如方孝孺被滅十族,謫戍者八百七十三人,外親坐死者復千餘人;練子寧之死,棄市者一百五十一人,九族親家之親,被抄沒戍遠方者又數百人。

3、改革吏治

朱元璋時,由於廢除了丞相制度,皇帝直接領導六部,事無巨細都要皇帝親自處理,所以皇帝非常累。朱棣時期,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漸形成了後來內閣制度的雛形。

4、遷都北京

北平是朱棣興王之地,朱棣在此經營多年,統治比較穩定;另外北平處於北方農業區與牧區接壤處,交通便利,形勢險要,是漢蒙各族貿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與軍事要地,定都於此不僅可抗擊自北入侵的蒙古人,且可進一步控制東北地區,由南則可統領中原,有利於維護全國統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朱棣

❻ 明成祖朱棣是暴君還是明君呢

明成帝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建文帝朱允炆的叔叔,在朱允炆登基消藩時,發動了「靖難之役」,歷經四年的艱苦奮斗,終於自己登基稱帝,也就是這時候朱棣成了人們眼中的「暴君」,這時候朱棣對忠於朱允炆的臣子,不肯屈服於自己的人,舉起了屠刀,全部殺死了。

綜上所述,雖然朱棣有殘暴的一面,但是功大於過,《明史》中對朱棣的評價也許是公正的「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

❼ 朱棣為啥要把首都從南京(應天府)遷到北京(順天府)

因為北京是朱棣興王之地,所以朱棣要把首都從南京遷到北京。

北平是朱棣興王之地,朱棣在此經營多年,統治比較穩定;另外北平處於北方農業區與牧區接壤處,交通便利,形勢險要,是漢蒙各族貿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與軍事要地。

定都於此不僅可抗擊自北入侵的蒙古人,且可進一步控制東北地區,由南則可統領中原,有利於維護全國統一, 因此,朱棣即位後,即開始准備遷都。

為政舉措:

明成祖即位後,恢復了洪武時廢罷的錦衣衛,設立東廠,合稱廠衛機構,天下臣民都處在嚴密的監視之下,他利用宦官出使、專征、監軍、分鎮、刺臣民隱事,設置鎮守內臣和東廠。

宦官集團不僅被引入參政,政治勢力也在國家的政治生活中不斷發展壯大,特別是將宦官集團的管理部門獨立出來,不再由吏部負責,而是由宦官集團的內部機構——司禮監管理,強化了皇權和專制統治。

❽ 朱棣平定蒙古,鞏固邊防的原因

明成祖十分重視經營北方,加之自己興起於北平地區,明成祖在南京即位後,於永樂元年改北平為北嬵京,設行在六部,增設北嬵京周圍衛所,逐漸建立起北方新的政嬵治、軍事中心。永樂七年(1409年),明成祖開始了營建北嬵京天壽山長陵,以示立足北方的決心。與此同時,爭取與蒙古族建立友好關系。韃靼、瓦剌各部先後接受明政圝府封號。永樂八年(1410年)至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親自率兵五次北征,鞏固了北部邊防。永樂十四年(1416年)開工修建北嬵京宮殿也就是紫禁城(但後來部分宮殿被李自成放火燒毀,清初又重新修復)。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式遷都北嬵京。

❾ 朱棣時期,明朝和瓦剌的關系怎樣

元末,蒙古統治者被明軍逐出中原。逃往漠北的元順帝,於1370年(洪武三年)死於應昌。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繼位,逃往和林,這就是歷史上的「北元」。

瓦剌頭領

朱棣還親率精騎沖擊敵陣,迫敵中路後退。但明軍兩翼攻勢受到敵人頑抗,都指揮滿都戰亡。於是,朱棣親率精騎馳援兩翼,另外部署神機炮及時炮擊,自己率鐵騎沖入敵陣,殺瓦刺王子十多人,士卒數千人,大敗瓦剌軍。可是明軍也傷亡不小。

忽蘭忽失溫之戰,是明、蒙兩國前期戰爭史上少有的陣地戰。

次年,瓦剌向明朝貢馬謝罪。韃靼部在明朝幫他打敗瓦剌後,經過數年的恢復,勢力日漸強盛起來,曾兩次乘瓦剌部為明重創之危,擊敗瓦剌部。對明朝,阿魯台改變依附政策,重新反叛明朝,輕侮或拘留明朝使節,還時常對明朝邊境進行騷擾的劫掠。

1421年(永樂十九年)冬初,韃靼圍攻明北方重鎮興和,殺死了明軍指揮官王祥,對此,朱棣決定第三次親征漠北。

可見,朱棣第二次親征並未達到目的。

熱點內容
山東滕州律師 發布:2025-02-09 12:03:35 瀏覽:975
勞動法是全國通用嗎 發布:2025-02-09 11:50:07 瀏覽:595
人民法院警示教育案例選編第四輯 發布:2025-02-09 11:44:22 瀏覽:844
謝丹律師 發布:2025-02-09 11:38:26 瀏覽:994
清華大學法學院招生簡章 發布:2025-02-09 11:18:52 瀏覽:303
上海勞動法試用期工資規定 發布:2025-02-09 11:07:05 瀏覽:126
中南政法法學院 發布:2025-02-09 10:42:14 瀏覽:693
行政法案例分析要點 發布:2025-02-09 10:40:16 瀏覽:435
女朋友和我分手後死了我需要承擔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2-09 10:37:56 瀏覽:969
月息3違約金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2-09 09:01:01 瀏覽: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