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倫山西會館內介紹的晉商規章
㈠ 太原山西會館簡介
山西會館是多倫保存比較好的清代古建築,於乾隆10年(1745年)由山西籍商人集資興建,至今已有260多年的歷史。原佔地面積1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5200平方米,現存只剩下一半,但基本屬於中軸建築。
山西會館,位於蓋州古城東門外,與三江會館、福建會館、山東會館合稱蓋州四大會館。在明、清時期,主要以經營鹽業、票號等商業為主的晉商,四海稱雄,富甲一方,其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凡商貿繁華處必有晉商,有晉商處,必建有宏偉壯觀、富麗堂皇的建築——山西會館。
山西會館坐北朝南,呈規則長方形,原由後殿、正殿、東西偏殿、鍾鼓二樓、山門、戲台等建築組成,佔地面積約3600平方米。殿宇巍峨,蔚為壯觀,具有典型的山西建築風格。正殿為關帝殿,也稱武聖殿,大木架歇山式建築,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坐落在高約0.9米、由花崗岩條石砌築的台基上。
(1)多倫山西會館內介紹的晉商規章擴展閱讀
多倫山西會館於清乾隆十年(1745年)由山西籍商人集資興建,原名伏魔宮·又稱關帝廟,是當年晉商在多倫地區聚會、娛樂、議事的場所。當時為內蒙古地區唯一的外省會館,遂被稱為「塞外商埠」。該會館有房間百餘間,主要建築有大山門、大戲樓、下宿、二山門、三過殿、東西長廊、耳房、正大殿等。2006年5月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說起山西會館,必然要談到旅蒙商。旅蒙商早在17世紀就出現了,它源於康熙皇帝平定葛爾丹時的隨軍貿易。據《清聖祖實錄》記載,在康熙帝征討葛爾丹行經蒙古草原時,允許各部、各旗沿途向清軍出售馬、牛、羊、駱駝等物。由理藩院另設一營,商人在營中貿易。
自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開放「海禁」以後,大江南北各地客商紛紛乘船渡海來到遼東地區經商貿易。當時的奉天府蓋平縣連雲島港(西河口)是遼東地區最早、也是最大的海上通商口岸,更是遼南的陸路交通樞紐,加之盛產絲綢、海鹽、海鮮、以及其它如大豆等農產品,自然成為全國各地客商尤其是晉商到遼東貿易的首選地之一。
㈡ 山西會館的介紹
明清時期,晉商四海稱雄,富甲一方,其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富裕之後的晉商在故里修建了一座座大院;在其所到之地,也修建了一處處宏偉壯觀、富麗堂皇的建築——晉商會館1!明清輝煌之時,晉商曾建立了覆蓋全國的約400座山西會館,就連西藏、新疆等地都有其存在,「凡商貿繁華處必有晉商,有晉商居處,必有會館」。所有山西會館的共同特徵有二:一是都拜關公,有關帝廟或關公殿;二是都有戲樓。山西會館是明清商人會館的典型代表,其內在的商業議會、資本運作體制等等對今天的商會、商人會館等等的運作具有相當的借鑒意義。《辭海》解釋說1,會館是「同籍貫或同行業的人在京城及各大城市所設立的機構,建有館所,供同鄉同行集會、寄寓之用」。遍及全國的山西會館,是數代晉商在外創業的精神紐帶,是面對忠義神靈誓盟誠信的場所,是「報神恩、聯鄉誼、誠義舉」的載體,更是山西人在他鄉溫暖的「家」。雖然遠離故土,但對家鄉的忠誠之心未變;正因此,多數會館都依照山西風格,有的會館甚至全部用家鄉的建材所造。在這里,能看到關公的聖像;在這里,能聽到梆子腔的樂聲;在這里,能品到家鄉的陳醋;在這里,能喝到家鄉的老酒;是會館,撐起了晉商的精神世界,使誠信成為了近乎神聖的經商准則;是會館,為家鄉的產品開拓了巨大的市場;是會館,將山西文化傳到了四面八方!2008年來,山西省戲曲研究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調查晉商會館在全國的分布與現狀。
㈢ 張家口山西會館
當時晉商在張家口很是了得,不少大牌的商號都是山西人開的,旅蒙業也大多數山西人在做,呵呵,看了不少資料,也在張家口住了不少日子,沒發現張家口有山西會館,後來初步在網上搜了一下,結果如下
四是山西商人憑著經濟界的關系網:由於山西商人在張家口古城握持著這里的經濟命脈,所以自然地也就建立起了各種各樣的關系密網,這里有祁太班、平遙班、汾陽班、二州五縣班等等,同時還有專門取得各種聯系的會館,如堡子里鼓樓後街有祁縣會館、榆次會館,東關街有太谷會館,上堡圈裡還有汾陽會館、孝義會館。這些會館的社首均由本縣商人輪流擔任,有專管、有制度、有鋪產、有收入,可以救濟同鄉,也可以介紹櫃伙,通過這樣的組織聯系,把山西商人在張家口的經濟地位進一步鞏固起來。
【堡子里鼓樓後街有祁縣會館、榆次會館,東關街有太谷會館,上堡圈裡還有汾陽會館、孝義會館。】
㈣ 晉商文化對我們現在有什麼啟示
晉商始終把「講求誠信、先義後利」的理念貫穿其經營與管理之中,誠信義利已經成為明清晉商的金字招牌,並內化為其經商的精神之
。
如祁縣喬家在包頭開設有復盛公商號,因其經營時不圖非分之利,不缺斤短兩,在當地信譽卓著,人們都願意購買「復」字型大小貨物。曾有
一次,復盛油坊一位伙計在銷售的食用油中摻假,被掌櫃發現後,立即停止銷售,以維護商號信譽。
馬克思說:「信用,在它的最簡單的表現
,是一種適當的或不適當的信任。」任何一個商人,即使從自己的利益考慮,也必須培養和保持良好的信譽,以此來取信於人。晉商的代表
物之一、 「復」字商號掌門人喬致庸,對經商的理解即是首先重信譽,其次講仁義,最後才是商利。
晉商太谷廣譽遠葯店以生產「龜齡
」、「定坤丹」名揚海內外,其長盛不衰的一個內在原因,就是配葯時精購原料,人參一定用高麗參或老山參,鹿茸一定要用黃毛茸、青
。品質有保證,葯效自然可靠,信譽便著於市場。
正是在經營中嚴把質量關,晉商才憑借「誠信」招牌贏得了顧客的青睞。」近代維新名士
啟超有「晉商篤守信用」的評價,這說明,「誠信」已經成為當時晉商的一大特徵。
營銷是一個互信互利的過程,晉商在做生意中深諳此道。
他們主動與顧客建立相互信任的道義關系、情感關系,盡量淡化主客雙方的買賣
系,結成了互相信賴的朋友關系。
(4)多倫山西會館內介紹的晉商規章擴展閱讀:
講信用、守諾言是中華民族的美德,信用是現代社會的基礎,是經濟運行的平台。當今一些企業在營銷活
中,出現坑蒙拐騙、假冒偽劣,甚至在產品中摻入有毒有害物質,導致市場信譽出現了嚴重的危機。商道酬信,姦猾可能獲一時之利,卻很
獲一世之功。
但凡成功之商,都是堅守「誠召天下客,義納八方財」、「經營信為本,買賣禮當先」,在觀念上塑造 「童叟無欺,誠信為
」的經營形象。因此,在現代市場營銷中企業必須遵循以「信」為核心的市場營銷道德。
㈤ 山西會館的介紹
多倫山西會館於清乾隆十年(1745年)由山西籍商人集資興建,原名伏魔宮·又稱關帝廟,是當年晉商在多倫地區聚會、娛樂、議事的場所。當時為內蒙古地區唯一的外省會館,遂被稱為「塞外商埠」。該會館有房間百餘間,主要建築有大山門、大戲樓、下宿、二山門、三過殿、東西長廊、耳房、正大殿等。12006年5月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㈥ 晉商被其他商幫超越的主要表現
在歷史上晉商有一項記錄,即使現代各省的商人也無法超越,那就是山西商人在各地興建的會館規模與數量。
山西人不僅僅在本省留下眾多唐宋以來的古建築,還隨著晉商的足跡在省外各府縣留下了多達400多座山西會館。如今,在歲月中倖存下來的幾十座晉商會館,在當地都是有歷史和文化價值的重點文保單位。
「凡商貿繁華處必有晉商,有晉商居處,必有會館」。在明清鼎盛時期,山西人的會館甚至修到了新疆、西藏。即使到現在從甘肅張掖到內蒙多倫,從遼寧海城到山東徐州都可以看到山西會館的身影。一個洛陽城甚至現存著兩座晉商會館。
在世人的印象中,山西人勤儉持家,可是為何又大興土木修建會館呢?
山西會館分布最廣、數量最多,建築最奢華,影響也最大,也最具代表性。目前遺存下來的會館,也是山西會館最多。在會館數目之多的背後是晉商群體的龐大。與其他省份不同的是晉商會集館、廟、市於一體。也就是本省人投宿、供奉關帝、行業協會等功能於一體。會館在外凝聚了群體,又互相扶持彼此立足,又通過會館活動聯絡了所在地鄉紳名流百姓,我想這就是晉商大手筆修建會館的原因吧。
㈦ 要論文形式的,古代晉商與現代晉商的區別和聯系。
自古以來,會館就是聯絡鄉誼、聚會議事、溝通信息、維護同鄉同行利益的處所。而山西會館則是晉商的中心社團,是晉商的「敘語之地,正可坐論一堂,以謀商業之公益」。
但不知你是否留意過,晉商不僅在自己家鄉的土地上修建有華美的宅院,同時在全國各地也留下了許多精美的建築。山西的晉商大院,大都是它們的主人在明代及清康熙、乾隆年間,在外經商發跡後開始修建的,有的修建期甚至經歷了幾十年、上百年的漫長歲月。同樣,晉商在全國各地留下的富麗堂皇的建築,也是隨著晉商的發展而修建起來的。山西商人的生意在外面興盛了多少年,那些建築也修建了多少年。
一個山西籍的年輕攝影人,用了近一年的時間,歷盡艱險,走遍大江南北,憑著一個執著的夢想,用他手中的相機記錄下晉商在全國各地修建的會館。通過他的鏡頭,我們看見了那些散落在全國各地的晉商會館,山西商人到底在全國建立了多少會館?過去沒有現在更難以有確切的統計。可以說,凡是商貿繁華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凡是山西商人聚集的地方就有山西會館。
商人的錙銖必較本是善於經營的表現,厚道和忠誠更是經商的一種美德,又有什麼不好呢?還有,如果把他們的「學而優則商」歸之為目光短淺的話,那麼,也只有「學而優則仕」才是惟一正確的了?至於有人說晉商「在文化上不曾有過多少建樹」,更是站不住腳的。在這里且不說其它方面,僅從會館來說,晉商在全國各地建立的上百座或更多的精雕細琢的會館、戲樓,無論從數量和品位上看,難道不是一筆極其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擁資巨萬的山西人憑藉著豐厚的資財,不僅將各地高層次的文化引入山西,在自己的故里窮極土木,構築起一座座精巧別致的民居建築,同時,也把山西的優秀文化向外傳送,在不斷的認同和相互適應中,給多年經商的異鄉,留下了上百座雕梁畫棟的會館,形成了獨具個性的會館建築文化。
余秋雨先生在《抱愧山西》一文中,談到蘇州的「中國戲曲博物館」時寫道:「尤其是那個精妙絕倫的戲台和演出場所,連貝聿銘這樣的國際建築大師都視為奇跡,但整個博物館的原址卻是『全晉會館』,即山西人到蘇州來做生意時的一個聚會場所。說起來蘇州也算富庶繁華的了,沒想到山西人輕輕鬆鬆來蓋了一個會館就把風光占盡。」
面對著數百張照片,通過攝影師的鏡頭,我們彷彿看到了晉商曾經的輝煌與榮耀,也讀到了他們的無奈與凄涼。歷經百年滄桑而依然巍然屹立的會館,盡管殘破、盡管落寞,卻依然散發著一種魅力,讓人情不自禁地追尋、嚮往。季風
㈧ 晉商的商業文化
其實,那些顯赫一時的晉商家族當年無一不在不遺餘力的為自己也為子孫後代營建一個歸宿,但不是所有的晉商大院都能夠保存到今天,有的大院雖然依舊能夠找尋,但頹垣殘壁之間,早已難覓當年的風采,譬如祁縣的何家大院、磧口西灣陳氏民居等。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以來,有關部門先後修復開放了五座晉大院,雖然這些力求恢復原貌的修復工程並不能完全還原舊日景象,甚至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遺憾,但今天的人們終於可以最直觀去感受晉商文化。這五座晉商大院分別是:祁縣喬家堡村的喬家大院、祁縣縣城的渠家大院、長治西白兔鄉中村的申家大院、靈石靜升鎮的王家大院、榆次東陽鎮車輞村的常家莊園。 晉西南丁村民居、晉東南皇城相府、晉北閻錫山故居等山西民宅各具特色,馳名中外,亦可籠統稱之為大院,然宅主不具那個時代的晉商明顯的特徵,故不贅述。
①喬家大院——「民俗博物館」。
②渠家大院——「晉商文化博物館」。
③曹家大院(三多堂)——「顯赫家族」。
④王家大院——山西最大的一座保存完好的建築群,人稱「三晉第一宅」。
⑤常家莊園——中國第一儒商舊居
晉商文化之山西會館
明清年間,辛勤經商的山西商人在商跡之處捐資聯合,共同建設了很多山西會館。這些山西會館中,有的叫山西會館,有的發展為山陝會館,還有的成為山陝甘會館,還有的叫秦晉會館、潞澤會館、西晉會館、全晉會館等等。幾百年過去了,這些遍布全國各地的山西會館已經成為當地的重要文物,但是作為晉商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還遠遠沒有為世人所關注。 走近晉商,晉商大院是一個途徑,不過那是晉商個體的家;遍布全國各地的山西會館才是晉商商業帝國的真正見證,這些山西會館才是晉商的商業奇跡成就的根本基石。據專家考證,從1656年到1888年,晉商建在全國各地的山西會館有500餘座之多。晉商正是以這些會館為依託,拜關公、崇忠義,團結鄉人聯合發展,締造了晉商商業帝國。如今,保護相對完好的晉商會館尚存世50餘座,其中大多數已成為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如北京陽平會館、三家店山西會館、河南開封山陝甘會館、江蘇蘇州全晉會館、山東聊城山陝會館、河南社旗山陝會館、江蘇徐州山西會館、甘肅天水山陝會館、內蒙古多倫山西會館等等。
會館是同鄉人在異地建立的一種社會組織。有人說:中國最早的會館可上溯到明朝永樂年間。最初的會館,主要為客籍異地鄉人的聚會場所。山西人在異地建立會館,最早的始於明朝隆萬時代。
據《藤蔭雜記》卷六《東城》載:「尚書賈公,治第崇文門外東偏,作客舍以館曲沃之人,回喬山書院,又割宅南為三晉會館,且先於都第有燕勞之館,慈仁寺有餞別之亭。此賈公為賈仁元,字西池,山西萬泉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進士,曾任兵部左侍郎,協理京營戍政,克經筵官。賈氏任京官時宅第在崇文門外,曾辟宅南為三晉會館。當時的會館規模較小其功能主要是在京的晉籍士人聚會場所。明代實施開中法以來,晉商以「極臨邊境」地理優勢,捷足先登,漸成為明代最有勢力的商人群體。京師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晉商為活動方便而設會館於京師。
《晉冀會館碑記》記述了原初設會館之起因:「歷來服官者、貿易者、往來奔走者不知凡幾,而會館之設,顧獨缺焉。……雖向來積有公會,而祀神究無專祠,且朔望吉旦群聚類處,不可無以聯其情而冷其意也。議於布巷之東蔣家胡同,購得房院一所,悉毀而更新之,以為邑人會館」(李華《明清以來北京工商會館碑刻選編》)。晉商會館創始最早年代,約明中後期。山西平遙顏料商建立的顏料會館,清乾隆六年《建修戲台罩棚碑記》稱「我行先輩,立業都門,崇祀梅、葛二仙翁,香火攸長,自明代以至國朝百有餘年矣」。按清乾隆六年(1741)上溯百有餘年,當為明代萬曆後期天啟初年。又《臨襄館山右館財神庵三公地重修建築落成記碑》載:「吾鄉自前明,即有山右會館。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重修臨汾東館記》載:「臨汾為山右平陽首邑,其立館於京師也,自前明始」(以上均見李華《明清以來北京工商碑刻選編》)。可見,晉商至遲在明代中後期已在北京設立會館了。
入清以後,晉商設立的會館有了蓬勃發展,大體上前後在京師設會館有40處以上,與此同時,在國內名商埠集鎮也先後設立了晉商會館。這些會館的設立,首先與當地商業、經濟的發展與交通有著很大關系。以河南南陽賒旗鎮山陝會館為例來說,這里在明代尚是裕州(今方城縣)興隆店,也就是一個過路小店。在明代的河南地圖上還無「賒旗店」。在清代的河南圖幅上,才標出賒旗店。也就是從清代,賒旗鎮才有所發展。原來賒旗店地處漢水交流的唐河上游,潘、趙二水環繞如帶,由鎮東北與西南流過,後二水合流,向南入唐河,唐河繼續南流入湖北襄陽(今襄樊),最終匯入漢水,直通漢口;而北經萬城、平頂山,可直達洛陽、開封,於是清代的賒旗店逐漸成為一個四通八達的水陸要沖,為兩湖、江西、福建、安徽、河南、河北、山西、陝西九省通衢,也是北京通往雲貴驛道的中間站,於是山陝等省商人紛紛到此建房設店,流寓定居,使賒旗舟楫車馬,熱鬧非凡。糧食、棉花、食鹽、布匹、煤炭、竹木、茶葉、桐油、生漆、葯材、曲酒等各種物資匯集此鎮貿易、儲存、轉運,形成一個物資貿易中心。
當時僅從事南北貨物過往成交的過載行就有48家,故有「拉不完的賒旗店,填不滿的北舞渡(位於賒旗鎮東北的一個水運碼頭)」之說,賒旗店迅速發展為「北走汴路,南船北馬,總集百貨」的繁華巨鎮。而在賒旗店最活躍、最有勢力的商人就是山西商人。他們最早來到賒旗店從事茶葉、綢緞、刺綉、木材、食鹽、布匹等商品的南北轉運,其中茶葉為晉商經營的最大宗商品。請人衷干《茶市雜詠》載:「清初茶葉均系西客經營,由江西轉河南運銷關外」。此處「由江西轉河南運銷關外」、就是指由江西河口(今鉛山縣)運至河南賒旗店,再由此北運關外。山西茶商采買福建武夷山或湖南、湖北等地茶葉後,由水陸兩路運抵漢口,由漢水至襄陽,轉唐河北上達賒旗店,再改陸路,由馬匹馱運北上過平頂山、洛陽,渡黃河,入山西,經晉城、長治、祁縣,到太原、大同,再經張家口或歸化(呼和浩特),用駱駝,穿越戈壁沙漠,運至庫倫(烏蘭巴托)、恰克圖與俄蒙商進行貿易。賒旗店正是這條「茶葉商路」上的一個重要中轉站。於是,山西商人為了適應貿易的需要,首先在賒旗店創建了晉商會館。由上可見,晉商會館在各城鎮商埠的建立,是經商活動的需要。
隨著經商活動的擴展,會館的建立又有所發展。據不完全統計,晉商除在京師設立了許多會館外,又先後在天津、山東聊城、館陶恩縣、東阿、濟南、上海、江蘇揚州、江蘇南京、江蘇蘇州、江蘇盛澤大館圩、江蘇盛澤西楊圩、江蘇鎮江、湖北漢口、湖北鍾祥、湖北當陽、湖北鄖西、湖北隨州、湖北江陵、湖北公安、湖北沙市、浙江杭州、河南浙川、河南舜陽、河南洛陽、河南開封、河南賒旗、廣東佛山、廣東廣州、湖南長沙、湖南湘潭、廣西南寧、青海西寧、新疆巴里坤、安徽蕪湖、安徽渦陽、吉林、沈陽、重慶、四川成都、四川灌縣、福建福州、內蒙多倫諾爾等地設有會館,清代晉商會館幾乎遍布全國各行省、商埠。
晉商會館官網也有詳細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