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放射學條例

放射學條例

發布時間: 2022-04-27 11:34:29

⑴ 放射性葯品管理辦法的第二章 放射性新葯的研製、臨床研究和審批

第五條放射性新葯是指我國首次生產的放射性葯品。葯品研製單位的放射性新葯年度研製計劃,應當報送能源部備案,並報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行政部門,經衛生行政部門匯總後,報衛生部備案。第六條放射性新葯的研製內容,包括工藝路線、質量標准、臨床前葯理及臨床研究。研製單位在制訂新葯工藝路線的同時,必須研究該葯的理化性能、純度(包括核素純度)及檢驗方法、葯理、毒理、動物葯代動力學、放射性比活度、劑量、劑型、穩定性等。研製單位對放射免疫分析葯盒必須進行可測限度、范圍、特異性、准確度、精密度、穩定性等方法學的研究。放射性新葯的分類,按新葯審批辦法的規定辦理。第七條研製單位研製的放射性新葯,在進行臨床試驗或者驗證前,應當向衛生部提出申請,按新葯審批辦法的規定報送資料及樣品,經衛生部審批同意後,在衛生部指定的醫院進行臨床研究。第八條研製單位在放射性新葯臨床研究結束後,向衛生部提出申請,經衛生部審核批准,發給新葯證書。衛生部在審核批准時,應當徵求能源部的意見。第九條放射性新葯投入生產,需由生產單位或者取得放射性葯品生產許可證的研製單位,憑新葯證書(副本)向衛生部提出生產該葯的申請,並提供樣品,由衛生部審核發給批准文號。

⑵ 新安裝或大修後的放射診療設備應當經檢測機構對其進行哪些檢測

為放射防護和質量控制的檢測儀表的檢測內容。

依據《放射診療管理規定》第二十條規定:醫療機構的放射診療設備和檢測儀表,應當符合下列要求:新安裝、維修或更換重要部件後的設備,應當經省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資質認證的檢測機構對其進行檢測,合格後方可啟用。

定期進行穩定性檢測、校正和維護保養,由省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資質認證的檢測機構每年至少進行1次狀態檢測。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檢驗或者校準用於放射防護和質量控制的檢測儀表;放射診療設備及其相關設備的技術指標和安全、防護性能,應當符合有關標准與要求。不合格或國家有關部門規定淘汰的放射診療設備不得購置、使用、轉讓和出租。

(2)放射學條例擴展閱讀:

放射診療設備的相關要求規定:

1、放射診療工作人員對患者和受檢者進行醫療照射時,應當遵守醫療照射正當化和放射防護最優化的原則,有明確的醫療目的,嚴格控制受照劑量;對鄰近照射野的敏感器官和組織進行屏蔽防護,並事先告知患者和受檢者輻射對健康的影響。

2、開展核醫學診療的醫療機構,應當遵守相應的操作規范、規程,防止放射性同位素污染人體、設備、工作場所和環境;按照有關標準的規定對接受體內放射性葯物診治的患者進行控制,避免其他患者和公眾受到超過允許水平的照射。

⑶ 放射診療管理規定的章節信息

第一條為加強放射診療工作的管理,保證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保障放射診療工作人員、患者和公眾的健康權益,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安全和防護條例》和《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等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本規定適用於開展放射診療工作的醫療機構。
本規定所稱放射診療工作,是指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射線裝置進行臨床醫學診斷、治療和健康檢查的活動。
第三條衛生部負責全國放射診療工作的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放射診療工作的監督管理。
第四條放射診療工作按照診療風險和技術難易程度分為四類管理:
(一)放射治療;
(二)核醫學;
(三)介入放射學;
(四)X射線影像診斷。
醫療機構開展放射診療工作,應當具備與其開展的放射診療工作相適應的條件,經所在地縣級以上地方衛生行政部門的放射診療技術和醫用輻射機構許可(以下簡稱放射診療許可)。
第五條醫療機構應當採取有效措施,保證放射防護、安全與放射診療質量符合有關規定、標准和規范的要求。 第六條醫療機構開展放射診療工作,應當具備以下基本條件:
(一)具有經核准登記的醫學影像科診療科目;
(二)具有符合國家相關標准和規定的放射診療場所和配套設施;
(三)具有質量控制與安全防護專(兼)職管理人員和管理制度,並配備必要的防護用品和監測儀器;
(四)產生放射性廢氣、廢液、固體廢物的,具有確保放射性廢氣、廢物、固體廢物達標排放的處理能力或者可行的處理方案;
(五)具有放射事件應急處理預案。
第七條醫療機構開展不同類別放射診療工作,應當分別具有下列人員:
(一)開展放射治療工作的,應當具有:
1.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放射腫瘤醫師;
2.病理學、醫學影像學專業技術人員;
3.大學本科以上學歷或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醫學物理人員;
4.放射治療技師和維修人員。
(二)開展核醫學工作的,應當具有:
1.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核醫學醫師;
2.病理學、醫學影像學專業技術人員;
3.大學本科以上學歷或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技術人員或核醫學技師。
(三)開展介入放射學工作的,應當具有:
1.大學本科以上學歷或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放射影像醫師;
2.放射影像技師;
3.相關內、外科的專業技術人員。
(四)開展X射線影像診斷工作的,應當具有專業的放射影像醫師。
第八條醫療機構開展不同類別放射診療工作,應當分別具有下列設備:
(一)開展放射治療工作的,至少有1台遠距離放射治療裝置,並具有模擬定位設備和相應的治療計劃系統等設備;
(二)開展核醫學工作的,具有核醫學設備及其他相關設備;
(三)開展介入放射學工作的,具有帶影像增強器的醫用診斷X射線機、數字減影裝置等設備;
(四)開展X射線影像診斷工作的,有醫用診斷X射線機或CT機等設備。
第九條醫療機構應當按照下列要求配備並使用安全防護裝置、輻射檢測儀器和個人防護用品:
(一)放射治療場所應當按照相應標准設置多重安全聯鎖系統、劑量監測系統、影像監控、對講裝置和固定式劑量監測報警裝置;配備放療劑量儀、劑量掃描裝置和個人劑量報警儀;
(二)開展核醫學工作的,設有專門的放射性同位素分裝、注射、儲存場所,放射性廢物屏蔽設備和存放場所;配備活度計、放射性表面污染監測儀;
(三)介入放射學與其他X射線影像診斷工作場所應當配備工作人員防護用品和受檢者個人防護用品。
第十條醫療機構應當對下列設備和場所設置醒目的警示標志:
(一)裝有放射性同位素和放射性廢物的設備、容器,設有電離輻射標志;
(二)放射性同位素和放射性廢物儲存場所,設有電離輻射警告標志及必要的文字說明;
(三)放射診療工作場所的入口處,設有電離輻射警告標志;
(四)放射診療工作場所應當按照有關標準的要求分為控制區、監督區,在控制區進出口及其他適當位置,設有電離輻射警告標志和工作指示燈。 第十一條醫療機構設置放射診療項目,應當按照其開展的放射診療工作的類別,分別向相應的衛生行政部門提出建設項目衛生審查、竣工驗收和設置放射診療項目申請:
(一)開展放射治療、核醫學工作的,向省級衛生行政部門申請辦理;
(二)開展介入放射學工作的,向設區的市級衛生行政部門申請辦理;
(三)開展X射線影像診斷工作的,向縣級衛生行政部門申請辦理。
同時開展不同類別放射診療工作的,向具有高類別審批權的衛生行政部門申請辦理。
第十二條新建、擴建、改建放射診療建設項目,醫療機構應當在建設項目施工前向相應的衛生行政部門提交職業病危害放射防護預評價報告,申請進行建設項目衛生審查。立體定向放射治療、質子治療、重離子治療、帶迴旋加速器的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診斷等放射診療建設項目,還應當提交衛生部指定的放射衛生技術機構出具的預評價報告技術審查意見。
衛生行政部門應當自收到預評價報告之日起30日內,作出審核決定。經審核符合國家相關衛生標准和要求的,方可施工。
第十三條醫療機構在放射診療建設項目竣工驗收前,應當進行職業病危害控制效果評價;並向相應的衛生行政部門提交下列資料,申請進行衛生驗收:
(一)建設項目竣工衛生驗收申請;
(二)建設項目衛生審查資料;
(三)職業病危害控制效果放射防護評價報告;
(四)放射診療建設項目驗收報告。
立體定向放射治療、質子治療、重離子治療、帶迴旋加速器的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診斷等放射診療建設項目,應當提交衛生部指定的放射衛生技術機構出具的職業病危害控制效果評價報告技術審查意見和設備性能檢測報告。
第十四條醫療機構在開展放射診療工作前,應當提交下列資料,向相應的衛生行政部門提出放射診療許可申請:
(一)放射診療許可申請表;
(二)《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或《設置醫療機構批准書》(復印件);
(三)放射診療專業技術人員的任職資格證書(復印件);
(四)放射診療設備清單;
(五)放射診療建設項目竣工驗收合格證明文件。
第十五條衛生行政部門對符合受理條件的申請應當即時受理;不符合要求的,應當在5日內一次性告知申請人需要補正的資料或者不予受理的理由。
衛生行政部門應當自受理之日起20日內作出審查決定,對合格的予以批准, 發給《放射診療許可證》;不予批準的,應當書面說明理由。
《放射診療許可證》的格式由衛生部統一規定(見附件)。
第十六條醫療機構取得《放射診療許可證》後,到核發《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衛生行政執業登記部門辦理相應診療科目登記手續。執業登記部門應根據許可情況,將醫學影像科核准到二級診療科目。
未取得《放射診療許可證》或未進行診療科目登記的,不得開展放射診療工作。
第十七條《放射診療許可證》與《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同時校驗,申請校驗時應當提交本周期有關放射診療設備性能與輻射工作場所的檢測報告、放射診療工作人員健康監護資料和工作開展情況報告。
醫療機構變更放射診療項目的,應當向放射診療許可批准機關提出許可變更申請,並提交變更許可項目名稱、放射防護評價報告等資料;同時向衛生行政執業登記部門提出診療科目變更申請,提交變更登記項目及變更理由等資料。
衛生行政部門應當自收到變更申請之日起20日內做出審查決定。未經批准不得變更。
第十八條有下列情況之一的,由原批准部門注銷放射診療許可,並登記存檔,予以公告:
(一)醫療機構申請注銷的;
(二)逾期不申請校驗或者擅自變更放射診療科目的;
(三)校驗或者辦理變更時不符合相關要求,且逾期不改進或者改進後仍不符合要求的;
(四)歇業或者停止診療科目連續1年以上的;
(五)被衛生行政部門吊銷《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 第十九條醫療機構應當配備專(兼)職的管理人員,負責放射診療工作的質量保證和安全防護。其主要職責是:
(一)組織制定並落實放射診療和放射防護管理制度;
(二)定期組織對放射診療工作場所、設備和人員進行放射防護檢測、監測和檢查;
(三)組織本機構放射診療工作人員接受專業技術、放射防護知識及有關規定的培訓和健康檢查;
(四)制定放射事件應急預案並組織演練;
(五)記錄本機構發生的放射事件並及時報告衛生行政部門。
第二十條醫療機構的放射診療設備和檢測儀表,應當符合下列要求:
(一)新安裝、維修或更換重要部件後的設備,應當經省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資質認證的檢測機構對其進行檢測,合格後方可啟用;
(二)定期進行穩定性檢測、校正和維護保養,由省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資質認證的檢測機構每年至少進行1次狀態檢測;
(三)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檢驗或者校準用於放射防護和質量控制的檢測儀表;
(四)放射診療設備及其相關設備的技術指標和安全、防護性能,應當符合有關標准與要求。
不合格或國家有關部門規定淘汰的放射診療設備不得購置、使用、轉讓和出租。
第二十一條醫療機構應當定期對放射診療工作場所、放射性同位素儲存場所和防護設施進行放射防護檢測,保證輻射水平符合有關規定或者標准。
放射性同位素不得與易燃、易爆、腐蝕性物品同庫儲存;儲存場所應當採取有效的防泄漏等措施,並安裝必要的報警裝置。
放射性同位素儲存場所應當有專人負責,有完善的存入、領取、歸還登記和檢查的制度,做到交接嚴格,檢查及時,賬目清楚,賬物相符,記錄資料完整。
第二十二條放射診療工作人員應當按照有關規定配戴個人劑量計。
第二十三條醫療機構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和標准,對放射診療工作人員進行上崗前、在崗期間和離崗時的健康檢查,定期進行專業及防護知識培訓,並分別建立個人劑量、職業健康管理和教育培訓檔案。
第二十四條醫療機構應當制定與本單位從事的放射診療項目相適應的質量保證方案,遵守質量保證監測規范。
第二十五條放射診療工作人員對患者和受檢者進行醫療照射時,應當遵守醫療照射正當化和放射防護最優化的原則,有明確的醫療目的,嚴格控制受照劑量;對鄰近照射野的敏感器官和組織進行屏蔽防護,並事先告知患者和受檢者輻射對健康的影響。
第二十六條醫療機構在實施放射診斷檢查前應當對不同檢查方法進行利弊分析,在保證診斷效果的前提下,優先採用對人體健康影響較小的診斷技術。
實施檢查應當遵守下列規定:
(一)嚴格執行檢查資料的登記、保存、提取和借閱制度,不得因資料管理、受檢者轉診等原因使受檢者接受不必要的重復照射;
(二)不得將核素顯像檢查和X射線胸部檢查列入對嬰幼兒及少年兒童體檢的常規檢查項目;
(三)對育齡婦女腹部或骨盆進行核素顯像檢查或X射線檢查前,應問明是否懷孕;非特殊需要,對受孕後8至15周的育齡婦女,不得進行下腹部放射影像檢查;
(四)應當盡量以胸部X射線攝影代替胸部熒光透視檢查;
(五)實施放射性葯物給葯和X射線照射操作時,應當禁止非受檢者進入操作現場;因患者病情需要其他人員陪檢時,應當對陪檢者採取防護措施。
第二十七條醫療機構使用放射影像技術進行健康普查的,應當經過充分論證,制定周密的普查方案,採取嚴格的質量控制措施。
使用攜帶型X射線機進行群體透視檢查,應當報縣級衛生行政部門批准。
在省、自治區、直轄市范圍內進行放射影像健康普查,應當報省級衛生行政部門批准。
跨省、自治區、直轄市或者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放射影像健康普查,應當報衛生部批准。
第二十八條開展放射治療的醫療機構,在對患者實施放射治療前,應當進行影像學、病理學及其他相關檢查,嚴格掌握放射治療的適應證。對確需進行放射治療的,應當制定科學的治療計劃,並按照下列要求實施:
(一)對體外遠距離放射治療,放射診療工作人員在進入治療室前,應首先檢查操作控制台的源位顯示,確認放射線束或放射源處於關閉位時,方可進入;
(二)對近距離放射治療,放射診療工作人員應當使用專用工具拿取放射源,不得徒手操作;對接受敷貼治療的患者採取安全護理,防止放射源被患者帶走或丟失;
(三)在實施永久性籽粒插植治療時,放射診療工作人員應隨時清點所使用的放射性籽粒,防止在操作過程中遺失;放射性籽粒植入後,必須進行醫學影像學檢查,確認植入部位和放射性籽粒的數量;
(四)治療過程中,治療現場至少應有2名放射診療工作人員,並密切注視治療裝置的顯示及病人情況,及時解決治療中出現的問題;嚴禁其他無關人員進入治療場所;
(五)放射診療工作人員應當嚴格按照放射治療操作規范、規程實施照射;不得擅自修改治療計劃;
(六)放射診療工作人員應當驗證治療計劃的執行情況,發現偏離計劃現象時,應當及時採取補救措施並向本科室負責人或者本機構負責醫療質量控制的部門報告。
第二十九條開展核醫學診療的醫療機構,應當遵守相應的操作規范、規程,防止放射性同位素污染人體、設備、工作場所和環境;按照有關標準的規定對接受體內放射性葯物診治的患者進行控制,避免其他患者和公眾受到超過允許水平的照射。
第三十條核醫學診療產生的放射性固體廢物、廢液及患者的放射性排出物應當單獨收集,與其他廢物、廢液分開存放,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處理。
第三十一條醫療機構應當制定防範和處置放射事件的應急預案;發生放射事件後應當立即採取有效應急救援和控制措施,防止事件的擴大和蔓延。
第三十二條醫療機構發生下列放射事件情形之一的,應當及時進行調查處理,如實記錄,並按照有關規定及時報告衛生行政部門和有關部門:
(一)診斷放射性葯物實際用量偏離處方劑量50%以上的;
(二)放射治療實際照射劑量偏離處方劑量25%以上的;
(三)人員誤照或誤用放射性葯物的;
(四)放射性同位素丟失、被盜和污染的;
(五)設備故障或人為失誤引起的其他放射事件。 第三十三條醫療機構應當加強對本機構放射診療工作的管理,定期檢查放射診療管理法律、法規、規章等制度的落實情況,保證放射診療的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
第三十四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定期對本行政區域內開展放射診療活動的醫療機構進行監督檢查。檢查內容包括:
(一)執行法律、法規、規章、標准和規范等情況;
(二)放射診療規章制度和工作人員崗位責任制等制度的落實情況;
(三)健康監護制度和防護措施的落實情況;
(四)放射事件調查處理和報告情況。
第三十五條衛生行政部門的執法人員依法進行監督檢查時,應當出示證件;被檢查的單位應當予以配合,如實反映情況,提供必要的資料,不得拒絕、阻礙、隱瞞。
第三十六條衛生行政部門的執法人員或者衛生行政部門授權實施檢查、檢測的機構及其工作人員依法檢查時,應當保守被檢查單位的技術秘密和業務秘密。
第三十七條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加強監督執法隊伍建設,提高執法人員的業務素質和執法水平,建立健全對執法人員的監督管理制度。 第三十八條醫療機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縣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給予警告、責令限期改正,並可以根據情節處以3000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吊銷其《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
(一)未取得放射診療許可從事放射診療工作的;
(二)未辦理診療科目登記或者未按照規定進行校驗的;
(三) 未經批准擅自變更放射診療項目或者超出批准范圍從事放射診療工作的。
第三十九條醫療機構使用不具備相應資質的人員從事放射診療工作的,由縣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並可以處以5000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吊銷其《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
第四十條醫療機構違反建設項目衛生審查、竣工驗收有關規定的,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的規定進行處罰。
第四十一條醫療機構違反本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給予警告,責令限期改正;並可處1萬元以下的罰款:
(一) 購置、使用不合格或國家有關部門規定淘汰的放射診療設備的;
(二) 未按照規定使用安全防護裝置和個人防護用品的;
(三) 未按照規定對放射診療設備、工作場所及防護設施進行檢測和檢查的;
(四) 未按照規定對放射診療工作人員進行個人劑量監測、健康檢查、建立個人劑量和健康檔案的;
(五) 發生放射事件並造成人員健康嚴重損害的;
(六) 發生放射事件未立即採取應急救援和控制措施或者未按照規定及時報告的;
(七) 違反本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二條衛生行政部門及其工作人員違反本規定,對不符合條件的醫療機構發放《放射診療許可證》的,或者不履行法定職責,造成放射事故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三條本規定中下列用語的含義:
放射治療:是指利用電離輻射的生物效應治療腫瘤等疾病的技術。
核醫學:是指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診斷或治療疾病或進行醫學研究的技術。
介入放射學:是指在醫學影像系統監視引導下,經皮針穿刺或引入導管做抽吸注射、引流或對管腔、血管等做成型、灌注、栓塞等,以診斷與治療疾病的技術。
X射線影像診斷:是指利用X射線的穿透等性質取得人體內器官與組織的影像信息以診斷疾病的技術。
第四十四條已開展放射診療項目的醫療機構應當於2006年9月1日前按照本辦法規定,向衛生行政部門申請放射診療技術和醫用輻射機構許可,並重新核定醫學影像科診療科目。
第四十五條本規定由衛生部負責解釋。
第四十六條本規定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2001年10月23日發布的《放射工作衛生防護管理辦法》同時廢止。
附件:1.放射診療許可證正本及副本(略)
2.放射診療許可申請表(略)

⑷ 放射工作人員健康體檢的法律依據

第一條為保障放射工作人員的健康與安全,全面評價放射工作人員勝任本職工作的健康狀況,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本規定適用於所有放射工作單位和放射工作人員。

第三條本規定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廳、局負責組織實施。

第二章常規醫學監督

第四條放射工作人員就業前必須進行體格檢查,體檢合格者方可從事放射工作。

第五條放射工作人員就業後必須進行定期體格檢查。對在甲種和乙種工作條件下工作的放射工作人員每年體檢1次;對在丙種工作條件下工作的放射工作人員每2-3年體檢1次;必要時可增加體檢次數。就業前、後體檢結果由體檢單位詳細如實地記錄在個人健康檔案中。

第六條放射工作單位對每位放射工作人員必須建立個人健康檔案和個人劑量檔案。

第七條就業前、後人員的體檢由放射工作單位組織到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廳、局指定的醫療、衛生防護單位進行。

第三章放射工作人員的健康要求

第八條 放射工作人員必須具有在正常、異常和緊急情況下能正確、安全地履行其職責的健康條件。

第九條 對從事核反應堆(包括各種核動力堆)工作的人員,除一般的健康要 求外,必須具有正常的視覺、聽覺及良好的精神狀態,並對穿戴防護用具無過敏現象。

第十條 具有下列情況之一者,不宜從事放射工作,已參加放射工作者可根據情況給予減少接觸、短期脫離、療養或調離等。

1.血紅蛋白低於120g/L或高於160g/L(男),

血紅蛋白低於110g/L或高於150g/L(女);

2.紅細胞數低於4×1012/L或高於5.5×1012/L(男),紅細胞數低於3.5×1012/L或高於5×1012/L(女),高原地區可參照當地正常值范圍處理。

3.准備參加放射工作的人員,白細胞總數低於4.5×109/L或高於10×109/L者,已參加放射工作的人員白細胞總數持續(指六個月,下同)低於4×109/L或高於1.1×1010/L者。

4.准備參加放射工作的人員,血小板低於110×109/L;已參加放射工作的人員血小板持續低於100×109/L。

5.患有心血管、肝、腎、呼吸系統疾患、內分泌疾患、血液病、皮膚疾患和嚴重的晶體混濁或高度近視者。

6.嚴重神經、精神異常,如癲癇、癔病等。

7.其它器質性或功能性疾患,衛生部門可根據病情或接觸放射性的具體情況(包括放射工作種類,水平等)、本人工作能力、專業技術需要等綜合衡量確定。

第四章事故受照人員的醫學管理

第十一條對放射事故的處理和報告,嚴格按照衛生部、公安部、國家核安全局1986年發布的《放射性同位素及射線事故管理規定》辦理。

第十二條指定的醫療、衛生防護單位對放射事故受照人員應迅速進行劑量測定,視受照射的不同劑量及損傷情況,做出醫學處理或送上級放射醫學單位診治。

第十三條放射事故受照人員的劑量,臨床表現和健康狀況應詳細記錄在本人的健康檔案和劑量檔案中。

第五章放射工作人員的保健

第十四條放射工作人員的保健待遇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第十五條放射工作人員的保健休假,應根據照射劑量的大小與工齡長短,每年除其他休假外,可享受保健休假2-4周。從事放射工作25年以上的在職者,每年由所在單位安排利用休假時間享受2-4周的療養待遇。

第十六條放射工作人員的健康體檢、休假、住院檢查或患病治療期間照常享受保健津貼,醫療費用分別由公費醫療、勞保醫療或所在單位支付,在生活方面所在單位應給予適當照顧。

第十七條長期從事放射工作的人員,因患病不能勝任現職工作的經第十二條規定的組織或機構診斷確認後,可根據國家有關規定提前退休。

第十八條放射工作人員因職業放射損傷致殘者,其退休後工資和醫療衛生津貼照發。因患放射疾病治療無效死亡者,按因公犧牲處理。

⑸ 放射工作人員的職業健康管理

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管理辦法編輯

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管理辦法第一章 總則第一條 為了保障放射工作人員的職業健康與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以下簡稱《職業病防治法》)和《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安全和防護條例》,制定本辦法。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放射工作單位及其放射工作人員,應當遵守本辦法。本辦法所稱放射工作單位,是指開展下列活動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個體經濟組織:(一)放射性同位素(非密封放射性物質和放射源)的生產、使用、運輸、貯存和廢棄處理;(二)射線裝置的生產、使用和維修;(三)核燃料循環中的鈾礦開采、鈾礦水冶、鈾的濃縮和轉化、燃料製造、反應堆運行、燃料後處理和核燃料循環中的研究活動;(四)放射性同位素、射線裝置和放射工作場所的輻射監測;(五)衛生部規定的與電離輻射有關的其他活動。本辦法所稱放射工作人員,是指在放射工作單位從事放射職業活動中受到電離輻射照射的人員。第三條 衛生部主管全國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的監督管理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的監督管理。第四條 放射工作單位應當採取有效措施,使本單位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的管理符合本辦法和有關標准及規范的要求。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管理辦法第二章 從業條件與培訓第五條 放射工作人員應當具備下列基本條件:(一)年滿18周歲;(二)經職業健康檢查,符合放射工作人員的職業健康要求;(三)放射防護和有關法律知識培訓考核合格;(四)遵守放射防護法規和規章制度,接受職業健康監護和個人劑量監測管理;(五)持有《放射工作人員證》。第六條 放射工作人員上崗前,放射工作單位負責向所在地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為其申請辦理《放射工作人員證》。開展放射診療工作的醫療機構,向為其發放《放射診療許可證》的衛生行政部門申請辦理《放射工作人員證》。開展本辦法第二條第二款第(三)項所列活動以及非醫用加速器運行、輻照加工、射線探傷和油田測井等活動的放射工作單位,向所在地省級衛生行政部門申請辦理《放射工作人員證》。其他放射工作單位辦理《放射工作人員證》的規定,由所在地省級衛生行政部門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確定。《放射工作人員證》的格式由衛生部統一制定。第七條 放射工作人員上崗前應當接受放射防護和有關法律知識培訓,考核合格方可參加相應的工作。培訓時間不少於4天。第八條 放射工作單位應當定期組織本單位的放射工作人員接受放射防護和有關法律知識培訓。放射工作人員兩次培訓的時間間隔不超過2年,每次培訓時間不少於2天。第九條 放射工作單位應當建立並按照規定的期限妥善保存培訓檔案。培訓檔案應當包括每次培訓的課程名稱、培訓時間、考試或考核成績等資料。第十條 放射防護及有關法律知識培訓應當由符合省級衛生行政部門規定條件的單位承擔,培訓單位可會同放射工作單位共同制定培訓計劃,並按照培訓計劃和有關規范或標准實施和考核。放射工作單位應當將每次培訓的情況及時記錄在《放射工作人員證》中。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管理辦法第三章 個人劑量監測管理第十一條 放射工作單位應當按照本辦法和國家有關標准、規范的要求,安排本單位的放射工作人員接受個人劑量監測,並遵守下列規定:(一)外照射個人劑量監測周期一般為30天,最長不應超過90天;內照射個人劑量監測周期按照有關標准執行;(二)建立並終生保存個人劑量監測檔案;(三)允許放射工作人員查閱、復印本人的個人劑量監測檔案。第十二條 個人劑量監測檔案應當包括:(一)常規監測的方法和結果等相關資料;(二)應急或者事故中受到照射的劑量和調查報告等相關資料。放射工作單位應當將個人劑量監測結果及時記錄在《放射工作人員證》中。第十三條 放射工作人員進入放射工作場所,應當遵守下列規定:(一)正確佩戴個人劑量計;(二)操作結束離開非密封放射性物質工作場所時,按要求進行個人體表、衣物及防護用品的放射性表面污染監測,發現污染要及時處理,做好記錄並存檔;(三)進入輻照裝置、工業探傷、放射治療等強輻射工作場所時,除佩戴常規個人劑量計外,還應當攜帶報警式劑量計。第十四條 個人劑量監測工作應當由具備資質的個人劑量監測技術服務機構承擔。個人劑量監測技術服務機構的資質審定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協助衛生部組織實施。個人劑量監測技術服務機構的資質審定按照《職業病防治法》、《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管理辦法》和衛生部有關規定執行。第十五條 個人劑量監測技術服務機構應當嚴格按照國家職業衛生標准、技術規范開展監測工作,參加質量控制和技術培訓。個人劑量監測報告應當在每個監測周期結束後1個月內送達放射工作單位,同時報告當地衛生行政部門。第十六條 縣級以上地方衛生行政部門按規定時間和格式,將本行政區域內的放射工作人員個人劑量監測數據逐級上報到衛生部。第十七條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協助衛生部擬定個人劑量監測技術服務機構的資質審定程序和標准,組織實施全國個人劑量監測的質量控制和技術培訓,匯總分析全國個人劑量監測數據。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管理辦法第四章 職業健康管理第十八條 放射工作人員上崗前,應當進行上崗前的職業健康檢查,符合放射工作人員健康標準的,方可參加相應的放射工作。放射工作單位不得安排未經職業健康檢查或者不符合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標準的人員從事放射工作。第十九條 放射工作單位應當組織上崗後的放射工作人員定期進行職業健康檢查,兩次檢查的時間間隔不應超過2年,必要時可增加臨時性檢查。第二十條 放射工作人員脫離放射工作崗位時,放射工作單位應當對其進行離崗前的職業健康檢查.第二十一條 對參加應急處理或者受到事故照射的放射工作人員,放射工作單位應當及時組織健康檢查或者醫療救治,按照國家有關標准進行醫學隨訪觀察。第二十二條 從事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檢查的醫療機構(以下簡稱職業健康檢查機構)應當經省級衛生行政部門批准。第二十三條 職業健康檢查機構應當自體檢工作結束之日起1個月內,將職業健康檢查報告送達放射工作單位。職業健康檢查機構出具的職業健康檢查報告應當客觀、真實,並對職業健康檢查報告負責。第二十四條 職業健康檢查機構發現有可能因放射性因素導致健康損害的,應當通知放射工作單位,並及時告知放射工作人員本人。職業健康檢查機構發現疑似職業性放射性疾病病人應當通知放射工作人員及其所在放射工作單位,並按規定向放射工作單位所在地衛生行政部門報告。第二十五條 放射工作單位應當在收到職業健康檢查報告的7日內,如實告知放射工作人員,並將檢查結論記錄在《放射工作人員證》中。放射工作單位對職業健康檢查中發現不宜繼續從事放射工作的人員,應當及時調離放射工作崗位,並妥善安置;對需要復查和醫學隨訪觀察的放射工作人員,應當及時予以安排。第二十六條 放射工作單位不得安排懷孕的婦女參與應急處理和有可能造成職業性內照射的工作。哺乳期婦女在其哺乳期間應避免接受職業性內照射。第二十七條 放射工作單位應當為放射工作人員建立並終生保存職業健康監護檔案。職業健康監護檔案應包括以下內容:(一)職業史、既往病史和職業照射接觸史;(二)歷次職業健康檢查結果及評價處理意見;(三)職業性放射性疾病診療、醫學隨訪觀察等健康資料。第二十八條 放射工作人員有權查閱、復印本人的職業健康監護檔案。放射工作單位應當如實、無償提供。第二十九條 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檢查、職業性放射性疾病的診斷、鑒定、醫療救治和醫學隨訪觀察的費用,由其所在單位承擔。第三十條 職業性放射性疾病的診斷鑒定工作按照《職業病診斷與鑒定管理辦法》和國家有關標准執行。第三十一條 放射工作人員的保健津貼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第三十二條 在國家統一規定的休假外,放射工作人員每年可以享受保健休假2~4周。享受寒、暑假的放射工作人員不再享受保健休假。從事放射工作滿20年的在崗放射工作人員,可以由所在單位利用休假時間安排健康療養。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管理辦法第五章 監督檢查第三十三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定期對本行政區域內放射工作單位的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管理進行監督檢查。檢查內容包括:(一)有關法規和標准執行情況;(二)放射防護措施落實情況;(三)人員培訓、職業健康檢查、個人劑量監測及其檔案管理情況;(四)《放射工作人員證》持證及相關信息記錄情況;(五)放射工作人員其他職業健康權益保障情況。第三十四條 衛生行政執法人員依法進行監督檢查時,應當出示證件。被檢查的單位應當予以配合,如實反映情況,提供必要的資料,不得拒絕、阻礙、隱瞞。第三十五條 衛生行政執法人員依法檢查時,應當保守被檢查單位的技術秘密和業務秘密。第三十六條 衛生行政部門接到對違反本辦法行為的舉報後應當及時核實、處理。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管理辦法第六章 法律責任第三十七條 放射工作單位違反本辦法,有下列行為之一的,按照《職業病防治法》第六十三條處罰:(一)未按照規定組織放射工作人員培訓的;(二)未建立個人劑量監測檔案的;(三)拒絕放射工作人員查閱、復印其個人劑量監測檔案和職業健康監護檔案的。第三十八條 放射工作單位違反本辦法,未按照規定組織職業健康檢查、未建立職業健康監護檔案或者未將檢查結果如實告知勞動者的,按照《職業病防治法》第六十四條處罰。第三十九條 放射工作單位違反本辦法,未給從事放射工作的人員辦理《放射工作人員證》的,由衛生行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給予警告,並可處3萬元以下的罰款。第四十條 放射工作單位違反本辦法,有下列行為之一的,按照《職業病防治法》第六十五條處罰:(一)未按照規定進行個人劑量監測的;(二)個人劑量監測或者職業健康檢查發現異常,未採取相應措施的。第四十一條 放射工作單位違反本辦法,有下列行為之一的,按照《職業病防治法》第七十六條第(七)項處罰:(一)安排未經職業健康檢查的勞動者從事放射工作的;(二)安排未滿18周歲的人員從事放射工作的;(三)安排懷孕的婦女參加應急處理或者有可能造成內照射的工作的,或者安排哺乳期的婦女接受職業性內照射的;(四)安排不符合職業健康標准要求的人員從事放射工作的;(五)對因職業健康原因調離放射工作崗位的放射工作人員、疑似職業性放射性疾病的病人未做安排的。第四十二條 技術服務機構未取得資質擅自從事個人劑量監測技術服務的,或者醫療機構未經批准擅自從事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檢查的,按照《職業病防治法》第七十二條處罰。第四十三條 開展個人劑量監測的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和承擔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檢查的醫療機構違反本辦法,有下列行為之一的,按照《職業病防治法》第七十三條處罰:(一)超出資質范圍從事個人劑量監測技術服務的,或者超出批准范圍從事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檢查的;(二)未按《職業病防治法》和本辦法規定履行法定職責的;(三)出具虛假證明文件的。第四十四條 衛生行政部門及其工作人員違反本辦法,不履行法定職責,造成嚴重後果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管理辦法第七章 附則第四十五條 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檢查項目及職業健康檢查表由衛生部制定。第四十六條 本辦法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1997年6月5日衛生部發布的《放射工作人員健康管理規定》同時廢止。

⑹ 關於放射性的勞動法規定

依據《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安全和防護條例》(國務院令第449號),我局頒布了《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安全許可管理辦法》(國家環保總局令第31號,以下簡稱《辦法》),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在《辦法》實施過程中,一些地方環保部門對《辦法》部分條款的理解存在差異。為避免因理解上的不同而影響《辦法》執行,現將委託頒發許可證、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編制單位的資質和審批許可權、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的豁免認可等問題明確如下,請遵照執行。
一、關於國家環保總局委託省級環保部門頒發許可證的問題
(一)委託內容
在申請輻射安全許可證前需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的單位的許可證由總局負責審批頒發,其他單位的輻射安全許可證委託省級環保局頒發。
委託省級環保局頒發的輻射安全許可證上加蓋受委託的省級環保局印章。
(二)受委託的省級環保部門應具備以下基本條件
1.具有專門負責核與輻射安全監督管理的處室或經合法授權的監管機構。
具有能完成輻射環境監測、輻射安全監督檢查和輻射事故應急等工作的技術支持單位。
2.有5名以上核物理、核醫學、放射化學、輻射防護等相關專業本科以上學歷的技術人員,或從事輻射安全管理、監測工作10年以上的人員。這些人員須經總局培訓或認可的機構培訓,考試合格,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不少於2名。
3.技術支持單位應通過相關的輻射檢測計量認證,或有合格的監測質量控制機構、管理制度;並擁有滿足監測需求的儀器設備、防護用品及專職監測人員。

⑺ 醫院關於放射性職業病危害控制的監督管理實施方案

為貫徹2016年7月2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修改實施的《職業病防治法》,進一步做好醫療機構放射性職業病危害控制的監督管理工作。

一、統一思想認識,准確理解《職業病防治法》的有關規定

醫療機構放射性職業病危害控制工作,既關繫到醫務人員的職業健康保護,更關繫到患者以及公眾的健康與安全。新修訂的《職業病防治法》進一步明確了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對醫療機構放射性職業病危害控制工作的監督管理。各地衛生計生行政部門要組織和督促醫療機構、放射衛生技術服務機構、衛生計生監督執法機構和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加強對新修訂《職業病防治法》的學習,准確理解法律相關規定,進一步提高認識,統一思想,認真做好《職業病防治法》相關職責任務的貫徹落實工作。

二、落實主體責任,加強醫療機構放射性職業病危害前期預防工作

新修訂的《職業病防治法》進一步明確了醫療機構放射性職業病危害建設項目的預評價、危害嚴重的建設項目防護設施設計審查、控制效果評價和竣工驗收等職業病危害前期預防措施。醫療機構要切實增強法律意識,切實做好放射性職業病危害前期預防各項工作,落實好主體責任。醫療機構可能產生放射性職業病危害的建設項目,應當向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提交放射性職業病危害預評價報告,危害嚴重的建設項目防護設施設計的內容應當包含在預評價報告中。未提交預評價報告或者預評價報告未經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審核同意的,不得開工建設。在向衛生計生行政部門申請竣工驗收前,應當進行放射性職業病危害控制效果評價。預評價、控制效果評價應當由具有相關資質的放射衛生技術服務機構開展。

各級衛生計生行政部門要按照《職業病防治法》和《放射診療建設項目衛生審查規定》的要求,切實做好醫療機構放射性職業病危害建設項目預評價報告審核和竣工驗收工作。對醫療機構放射性職業病危害建設項目竣工驗收時,應當將醫療機構放射診療許可申請時需要的現場審核內容一並納入,通過放射性職業病危害建設項目竣工驗收的,在其申請放射診療許可時不再進行現場審核。

三、規范服務管理,切實加強放射衛生技術服務工作

放射衛生技術服務機構要牢固樹立法律意識、責任意識和服務意識,不斷完善質量管理體系,加強質量控制管理,提高服務質量;要嚴格按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和技術標准,為醫療機構提供放射性職業病危害建設項目評價和放射性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服務;要全面加強從業人員的業務培訓和職業道德教育,切實落實主體責任,嚴格規范技術服務行為,不得超出批准范圍開展技術服務工作,作出的評價、檢測報告應當客觀真實,不得弄虛作假。

省級衛生計生行政部門要按照《職業病防治法》第九條、二十六條、八十七條,以及《關於職業衛生監管部門職責分工的通知》(中央編辦發〔2010〕104號)、《放射衛生技術服務機構管理辦法》和《國家衛生計生委關於放射衛生技術服務機構(甲級)審批職責下放後加強監管工作的通知》(國衛監督發〔2015〕75號)的要求,嚴格審批和監管放射衛生技術服務機構。

四、加強監督執法,嚴肅查處違法違規行為

各級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及其監督執法機構要加強放射衛生監督執法隊伍建設,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切實提高監督執法水平,督促指導醫療機構和放射衛生技術服務機構全面落實主體責任。日常監督執法工作中,要重點加強對醫療機構放射性職業病危害建設項目開展預評價、控制效果評價、竣工驗收等情況的監督檢查。發現醫療機構放射性職業病危害建設項目未經預評價審核開工建設的應當立即責令停止;未進行控制效果評價、竣工驗收開展診療活動的,應當要求立即停止診療活動,並依法依規嚴肅處理。同時,要切實加強對放射衛生技術服務機構的監督檢查,重點檢查放射衛生技術服務機構的資質、服務范圍以及出具證明文件等情況。對發現的違法違規行為,要按照《職業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規堅決查處到位,切實保護醫務人員、患者和公眾的健康及安全。

⑻ 放射源和射線裝置1-5類的具體分類標準是什麼

參考國際原子能機構有關規定,按照放射源對人體健康和環境的潛在危害程度,從高到低可將放射源分為Ⅰ、Ⅱ、Ⅲ、Ⅳ、Ⅴ類。

Ⅰ類放射源為極危險源。在沒有任何防護下,接觸這類源幾分種到1小時就可能致人死亡。

Ⅱ類放射源屬高危險源。在沒有任何防護下,接觸這類源幾小時至幾天就可以導致人死亡。

Ⅲ類放射源屬中危險源。在沒有任何防護下,接觸這類源幾小時就可對人造成永久性損傷,接觸幾天至幾周也可致人死亡。

Ⅳ類放射源屬低危險源。基本不會對人造成永久性損傷,但對長時間、近距離接觸這些放射源的人可能造成臨時性損傷。

Ⅴ類放射源屬極低危險源。不會對人造成永久性損傷。

(8)放射學條例擴展閱讀:

放射源按所釋放射線的類型可分為α 放射源、β放射源、γ放射源和中子源等。放射源發射出來的射線具有一定的能量,它可以破壞細胞組織,從而對人體造成傷害。當人受到大量射線照射時,可能會產生諸如頭昏乏力,食慾減退,惡心,嘔吐等症狀,嚴重時會導致機體損傷,甚至可能導致死亡;但當人只受到少量射線照射時,一般不會有不適症狀,也不會傷害身體。

參考資料:

網路--放射源

⑼ 煉化專業放射線防護管理規定在哪有

《放射診療管理規定》將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以加強放射診療工作的管理,保證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保障放射診療工作人員、患者和公眾的健康權益。已開展放射診療項目的醫療機構應當於2006年9月1日前按照本辦法規定,向衛生行政部門申請放射診療技術和醫用輻射機構許可,並重新核定醫學影像科診療科目。
<DIV><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4> 該《規定》所稱放射診療工作,是指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射線裝置進行臨床醫學診斷、治療和健康檢查的活動。《規定》提出放射診療工作按照診療風險和技術難易程度分為四類管理:放射治療;核醫學;介入放射學;X射線影像診斷。《規定》要求醫療機構開展放射診療工作,應當具備與其開展的放射診療工作相適應的條件,經所在地縣級以上地方衛生行政部門的放射診療技術和醫用輻射機構許可,並應採取有效措施,保證放射防護、安全與放射診療質量符合有關規定、標准和規范的要求。《規定》強調,放射診療工作人員對患者和受檢者進行醫療照射時,應當遵守醫療照射正當化和放射防護最優化的原則,有明確的醫療目的,嚴格控制受照劑量;對鄰近照射野的敏感器官和組織進行屏蔽防護,並事先告知患者和受檢者輻射對健康的影響。醫療機構在實施放射診斷檢查前應當對不同檢查方法進行利弊分析,在保證診斷效果的前提下,優先採用對人體健康影響較小的診斷技術。《規定》提出,實施檢查應當遵守下列規定:嚴格執行檢查資料的登記、保存、提取和借閱制度,不得因資料管理、受檢者轉診等原因使受檢者接受不必要的重復照射;不得將核素顯像檢查和X射線胸部檢查列入對嬰幼兒及少年兒童體檢的常規檢查項目;對育齡婦女腹部或骨盆進行核素顯像檢查或X射線檢查前,應問明是否懷孕;非特殊需要,對受孕後八至十五周的育齡婦女,不得進行下腹部放射影像檢查;應當盡量以胸部X射線攝影代替胸部熒光透視檢查;實施放射性葯物給葯和X射線照射操作時,應當禁止非受檢者進入操作現場;因患者病情需要其他人員陪檢時,應當對陪檢者採取防護措施。</FONT></DIV>
<DIV><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4> 《規定》提出了開展放射診療工作的醫療機構應具備的基本條件;放射治療、核醫學、介入放射學、X射線影像診斷的分科條件,包括人員、設備、防護設施等;並要求醫療機構應當對有關設備和場所設置醒目的警示標志。《規定》規定了設置放射診療科室應履行的審批手續和准入的形式;並規定了對放射診療單位的日常監管內容,包括人員、設備、安全防護、質量保證措施、規章制度和事件報告等要求;還規定了衛生行政部門監督檢查的責任、內容和依法處罰條款。</FONT></DIV>
<DIV><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4>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已擁有CT機約5000台,居世界第三位;X、γ刀約200台,居世界第一位;醫用加速器、鈷-60治療機等放療設備1400餘台,X射線機約7萬余台,從事放射診斷和治療的醫療機構約5萬個,我國每年約有2.5億人次接受放射診斷和治療。</FONT></DIV>
<DIV align=right><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4>衛生部新聞辦公室</FONT></DIV>
<P align=right><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4>二○○六年二月二十三</FONT></P>

熱點內容
教師法律法規學習 發布:2025-02-09 08:18:17 瀏覽:201
社區政策法規 發布:2025-02-09 08:01:14 瀏覽:943
刑法263條規定的是什麼 發布:2025-02-09 07:53:04 瀏覽:241
邗江司法局 發布:2025-02-09 07:34:28 瀏覽:786
刑事訴訟法強制措施的變更 發布:2025-02-09 07:15:15 瀏覽:801
楊潔法規 發布:2025-02-09 07:12:28 瀏覽:703
法官刑場救人 發布:2025-02-09 07:10:39 瀏覽:592
外國的法律援助制度 發布:2025-02-09 07:05:05 瀏覽:110
道德經的奧秘1 發布:2025-02-09 06:58:39 瀏覽:198
香港外籍法官制度 發布:2025-02-09 06:12:50 瀏覽: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