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病菌法規
1. 酸奶中致病菌按照現行的食品安全標准執行為什麼
為控制食品中致病菌污染,預防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發生,同時整合分散在不同食品標准中的致病菌限量規定,國家衛生計生委委託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牽頭起草《食品中致病菌限量》(GB29921-2013,以下簡稱GB29921)。標准經食品安全國家標准審評委員會審查通過,於2013年12月26日發布,自2014年7月1日正式實施。 GB29921屬於通用標准,適用於預包裝食品。其他相關規定與本標准不一致的,應當按照本標准執行。其他食品標准中如有致病菌限量要求,應當引用本標准規定或者與本標準保持一致。
2. 《食品安全法》規定的致病性微生物包括哪些
致病菌即能夠引起人們發病的細菌。不同的食品和不同的場合感染致病菌的種類是不一樣的,檢測時的參考菌群也不盡相同。例如:海產品以副溶血性弧菌作為參考菌群,蛋及蛋製品以沙門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變形桿菌等作為參考菌群,米、面類食品以蠟樣芽孢桿菌、變形桿菌、黴菌等作為參考菌群,罐頭食品以耐熱性芽孢菌作為參考菌群等等。
3. 選 40. 下列哪一項法規對我國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提出了基本的管理要求
對我國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提出了基本的管理要求的法規是《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
《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於2004年11月1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424號公布,是為了加強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保護實驗室工作人員和公眾的健康制定,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實驗室及其從事實驗活動的生物安全管理,適用本條例。
2016年2月6日根據《國務院關於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第一次修訂,2018年3月19日根據《國務院關於修改和廢止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第二次修訂。
(3)致病菌法規擴展閱讀:
根據實驗室對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安全防護水平,並依照實驗室生物安全國家標準的規定,我國將生物實驗室分為一級、二級、三級、四級。
根據《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第二十一條規定:一級、二級實驗室不得從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實驗活動。三級、四級實驗室從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實驗活動,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1、實驗目的和擬從事的實驗活動符合國務院衛生主管部門或者獸醫主管部門的規定;
2、通過實驗室國家認可;
3、具有與擬從事的實驗活動相適應的工作人員;
4、工程質量經建築主管部門依法檢測驗收合格。
4. 關於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蝕性物質或者傳染病病原體等危險物質管理的國家規定有哪些
法律分析:我國對危險物質的生產、儲存、運輸和處置等方面實行嚴格的管理制度,通過規范管理,使其最大限度地發揮積極作用,預防和減少危害公共安全的重大事故發生。我國關於危險物質管理的國家規定,主要是與危險物質的製造、買賣、儲存、運輸、郵寄、攜帶、使用、提供、處置等管理有關的法律、行政法規。如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傳染病防治法、反恐怖主義法、核安全法、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民用爆炸物品管理條例等。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廢物污染環境防治管理辦法》 第三十條 禁止攜帶民用爆炸物品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或者進入公共場所。禁止郵寄民用爆炸物品,禁止在托運的貨物、行李、包裹、郵件中夾帶民用爆炸物品。
5. 有害工種,國家有沒有相關法律法規管理
建議參考如下資料:
1、《技術監督事業單位從事有毒有害工作人員津貼發放實施辦法 》
從事有毒有害工作人員津貼發放辦法出台國家技術監督局日前公布了技術監督事業單位從事有毒有害工作人員津貼發放實施辦法*,確定津貼的發放范圍,包括專職與直接接觸有毒害物質和環境的技術監督工作人員。該《辦法》規定,根據技術監督工作人員從事有毒有害工作的情況,將津貼分為四類:專職從事較高劑量的放射性物質、強致癌物質、劇毒物品和烈性傳染病的檢定、測試、檢驗以及從事相關儀器設備維修等工作的人員享受一類津貼*參考標准45--55/月*;專職從事較低劑量放射性物質、高空、高功率激光、大功率微波、高電壓、強電磁、強電流的檢定、測試工作和經常接觸粉塵、致病菌、高毒物質及經常在雜訊、振動、高溫、低溫環境下工作的人員享受二類津貼*參考標准35--45元/月*—一般接觸粉塵、致病菌、高毒物質、雜訊、振動及經常使用中毒物質的人員享受三類津貼*參考標准25--35/月*—經常使用低毒物質和長期在密閉或恆溫環境下工作人員享受四類津貼一參照標准15--25/月*。上述津貼參考標准,由各單位在國家核定的津貼總額內結合本單位具體情況執行。
2、工種范圍參考:《有毒有害作業工種范圍表》和〔86〕化勞923號《有毒有害作業工種范圍補充表》
6. 病原微生物操作廢棄物的處理具體應該遵循什麼法規處理
關於包裝方面的法律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第二十七條產品或者其包裝上的標識必須真實,並符合下列要求:
(一)有產品質量檢驗合格證明;
(二)有中文標明的產品名稱、生產廠廠名和廠址;
(三)根據產品的特點和使用要求,需要標明產品規格、等級、所含主要成份的名稱和含量的,用中文相應予以標明;需要事先讓消費者知曉的,應當在外包裝上標明,或者預先向消費者提供有關資料;
(四)限期使用的產品,應當在顯著位置清晰地標明生產日期和安全使用期或者失效日期;
(五)使用不當,容易造成產品本身損壞或者可能危及人身、財產安全的產品,應當有警示標志或者中文警示說明。
裸裝的食品和其他根據產品的特點難以附加標識的裸裝產品,可以不附加產品標識。
7. 食品安全法規定食品添加劑里微生物指標
摘要 (一)沙門氏菌:沙門氏菌是全球和我國細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致病菌,各國普遍提出該致病菌
8. 一般規定在食品中不允許檢出的是以下哪個菌種
按食品安全國家標准規定,食品中不得檢測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志賀氏菌等致病菌,具體的檢測要求還會根據產品不同檢測項目都不同 ,具體可參考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相關規定。
9. 我國獸醫法律法規對從事病原微生物實驗活動需要遵守哪些法規
評論 ┆ 舉報 最佳答案此答案由提問者自己選擇,並不代表網路知道知識人的觀點 回答:haha 學弟 12月3日 15:30 內容太多,用上傳相關文件總是失敗。只傳給你以下部分,不知是否能滿足你使用。 《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 第一章 總 則 第二章 病原微生物的分類和管理 第七條 國家根據病原微生物的傳染性、感染後對個體或者群體的危害程度,將病原微生物分為四類:第一類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非常嚴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國尚未發現或者已經宣布消滅的微生物。第二類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嚴重疾病,比較容易直接或者間接在人與人、動物與人、動物與動物間傳播的微生物。第三類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疾病,但一般情況下對人、動物或者環境不構成嚴重危害,傳播風險有限,實驗室感染後很少引起嚴重疾病,並且具備有效治療和預防措施的微生物。第四類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況下不會引起人類或者動物疾病的微生物。第一類、第二類病原微生物統稱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第八條 人間傳染的病原微生物名錄由國務院衛生主管部門商國務院有關部門後制定、調整並予以公布;動物間傳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