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甘孜藏族自治州藏傳佛教事務條例

甘孜藏族自治州藏傳佛教事務條例

發布時間: 2022-05-01 14:09:22

1. 藏族人口2021總人口數是多少

藏族人口2021總人口數是7060731人。

根據《2021中國統計年鑒》,藏族總人口為7060731人,其中男性3518532人,女性3542199人。

我國擁有56個民族,除主體民族漢族以外,其餘55個法定民族均是少數民族。在第六次人口普查當中,各少數民族人口為113792211人,占我國總人口8.49%,總人口最多為壯族。

藏族是青藏高原的原住民,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區、青海省和四川省西部,雲南迪慶、甘肅甘南等地。他們擁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普遍信仰藏傳佛教,拉薩是藏族人心中的聖地。

藏族人民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在文學、音樂、舞蹈、繪畫、雕塑、建築藝術等方面,均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

藏族分布

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區及青海海北、海南、黃南、果洛、玉樹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東地區。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里藏族自治縣和甘肅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縣、以及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

2. 納西族藏傳佛教是什麼教派

噶瑪噶舉派在藏傳佛教中是一個很重要的教派,它開創了藏傳佛教歷史上活佛轉世制度的先河,在雲南藏傳佛教史上也留下了光輝的一頁。噶瑪噶舉派約於11世紀末至13世紀中期傳入納西族地區。噶瑪噶舉派從創立者杜松欽巴開始便注重在康區的發展,在康南一帶有很大的勢力,該派自傳入雲南納西族地區後,便得到木氏土司的大力支持,與木氏土司關系密切,因而在西部納西族地區影響很大。
噶瑪噶舉派傳入納西族地區
噶舉派是藏傳佛教諸多宗派的重要宗派之一。「噶舉」一詞本意是指佛語,可理解為佛語或教授。噶舉派注重對密法的實際修煉,而對密法的修習又必須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來進行。由於噶舉派僧人著白色袈裟,後人學者又稱其為「白教」。
噶舉派形成於藏傳佛教「後弘期」,由瑪爾巴譯師開創,經米拉日巴瑜伽師的繼承,最後這一教法傳承落到達波拉傑大師肩上,才正式建立並成為藏傳佛教諸多宗派中支系最多、最龐雜的一大宗派。噶舉派的四大支派是:噶瑪噶舉派、察巴噶舉派、跋絨噶舉、帕竹噶舉。
北宋中期,噶瑪噶舉派著名大師第一世杜松欽巴在康區傳經佈道,到現在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太子雪山和雞足山朝拜,途經迪慶、麗江、大理,與沿途的藏族、納西族、白族首領廣泛接觸。」公元11世紀末,噶舉派分別從西藏和康區兩路傳入雲南德欽、中甸(香格里拉)、維西、麗江、寧蒗永寧等藏族、納西族和普米族地區。據有關學者對噶舉派原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縣的母寺八蚌寺的調查證明,元、明兩代康區的噶舉派與雲南噶舉派有密切的聯系。噶瑪噶舉派約於宋寧宗時由杜松欽巴自西藏傳入康區,經元明兩代得到發展,該寺系由第一代大司徒所建,因得到歷代封建統治者及德格土司的大力扶持,勢力有了很大發展,該寺即為德格土司五大家廟之一。八蚌寺在噶瑪噶舉派中地位很高,僅次於主寺——後藏楚普寺,同為噶瑪噶舉派在康區的聖地。寺轄分寺分布於四川德格、鄧柯、康定、丹巴、稻城、雲南麗江以及青海等地。公元1268年,第二世噶瑪拔希繼續第一世噶瑪巴杜松欽巴的佛行事業,自大都(今北京)回到康區傳經布教時,到德欽路過梅里雪山一帶,禱文以祭祀德欽境內神山梅里雪山主峰——神山卡瓦格博,並尊稱「絨贊卡瓦格博是一切智慧和世間的神殿。
噶瑪噶舉派對納西族的影響:「我們噶瑪噶舉派」
刊刻「麗江版」大藏經
噶瑪噶舉派在納西族首領木氏土司家中得到極其崇高的地位,木氏土司在與噶瑪噶舉派上層僧人建立起密切關系的同時,積極支持噶瑪噶舉派一切有意義的宗教文化活動。1609年,噶瑪噶舉派紅帽系法王第六世夏瑪巴卻吉旺秋建議木氏土司在麗江刊刻藏文大藏經《甘珠爾》。並派人將自己珍藏的手抄本《甘珠爾》送至麗江作為刊刻的底本。這一手抄本是帕竹政權的闡化王時期噶舉派大譯師勛努拜和第二世夏瑪巴卻吉扎巴等高僧多次精心校訂過,被認為是准確無誤的版本。木氏土司十分高興,將該版《甘珠爾》的刻印工作定在康司寺(香格里拉縣小中甸)進行。卻吉旺秋應邀到康司寺指導刻版工作,並為《甘珠爾》編寫目錄和後記,木增為麗江版《甘珠爾》作序。歷時15年,1623年《甘珠爾》刊刻完工,夏瑪巴應邀到中甸主持《甘珠爾》的開光儀式。這是藏文出版史上唯一一部插有漢文目錄的藏文經典。史稱「麗江版」或「麗江——理塘版」,被歷代藏學家評價為「歷史上最好的藏文《大藏經》」。
納西族人家出現轉世活佛
噶瑪噶舉派建立了與納西族互為依存、互為融入的關系。自噶瑪噶舉派傳入納西族地區後,麗江、維西的納西族家中便出現了噶瑪噶舉派的轉世活佛。余慶遠《維西見聞記》中有:「麽些頭目的二三子,必以一子為喇嘛」的記載,還對永安區居仁村(今維西縣永春鄉橋頭)廳署通司王永善之子被認定為噶瑪噶舉派大活佛(即十四世仲巴活佛)一事作了記敘:「善知識喇嘛,格瑪四寶喇嘛之高弟子也(即噶瑪噶舉大活佛大司徒的弟子,即十四世東寶仲巴活佛)。其前世死之年無考。乾隆己卯(公元1759年),生於六村麽些通事王永善家。……乾隆丁亥年(1767年),四寶命喇嘛數人,以金銀、馬騾值七百斤之物,來王永善家迎焉。善知識見迎者,甚樂。與以所用舊器,雜以相似者,亦能辨之。六村麽些聞,皆赴免冠拜。善知識跏坐而摩拜者頂,皆合度。王永善送入藏,每程未至之路,山川之狀,善知識皆能先言之。」,並對「善知識」的稱謂作了說明:「善知識非名,其品弟也,以華語譯之也。」即「善知識」並非活佛之名,而是對藏傳佛教中對獲得格西學位活佛的尊稱。
十四世東寶仲巴活佛卻曲吉汪秋九歲時被迎請到八蚌寺,跟隨大司徒仁波切(四寶法王)修行。他飽學精修,持有寧瑪派、噶瑪噶舉派最高教法。受木氏土司之請,十四世東寶仲巴活佛受噶瑪巴和大司徒仁波切委派到康南地區及江地(木氏土司管轄的納西族地區)管理十三大寺,常駐指雲寺。第十四世東寶仲巴活佛還在麗江文筆山金剛亥母靈洞前創建了江地佛教最高學府「靜坐堂」。從此,納西族地區的喇嘛不用跋山涉水遠到八蚌寺或楚普寺求學。十五世東寶活佛白瑪赤列汪修是土通判木曙東(1723年改土歸流後,木氏土司被降為土通判)之長子,原名木槐青,本應承襲土通判一職。7歲時,被噶瑪巴認定為十四世東寶仲巴活佛曲吉旺秋的轉世靈童。因其佛學修養和漢文修養都很高,深受噶瑪巴器重,曾留居楚普寺9年。20世紀三四十年代,雲南納西族地區信奉噶瑪噶舉派的民眾很多,經常有人請噶瑪噶舉派喇嘛舉行法事,特別是麗江木家歷來尊崇噶瑪噶舉派喇嘛,認為是噶瑪噶舉派使木家祖祖輩輩昌盛,自認與噶瑪巴法王是一家人,天天請解脫林(後更名福國寺)喇嘛輪流到他家念經,直到1949年以後才終止。筆者在與納西人的交流中也發現噶瑪噶舉派的納西族信仰者往往自稱「阿格噶瑪以」(意即我們噶瑪噶舉派),稱黃教為「他格格魯巴」(意即他們格魯派),說明噶瑪噶舉派在納西族地方的影響很深。
融入納西族生活習俗
在噶瑪噶舉派的影響下,歷史上的納西族青年崇尚出家為僧,有學問的高僧與活佛得到納西族人民的敬仰。據《維西見聞記》記載:「喇嘛之長至,則頭目率下少長男女禮拜,視家所有布施。家貧,雖釜俎之屬,取以奉之。西藏大喇嘛至,禮拜布施益甚。得其片楮隻字,以數十金計。」,文中所指的「喇嘛」即為噶瑪噶舉派高僧與活佛。可見雲南的納西族人民對藏傳佛教噶瑪噶舉派的信仰及膜拜。
方國瑜在《明十合院墓葬考》中說「麽些族尚東巴教,以地近吐蕃,喇嘛教亦頗有勢力。土司木氏,盛於明,多留遺跡,唯宗教以喇嘛教為多,則當時以喇嘛教為首,墓葬之用喇嘛教儀,亦意中之事,且所見骨灰朱書,悉喇嘛文(即藏文),立墓碑,亦多刻喇嘛文,有多至數百字,則墓葬由喇嘛主持,此為可知者也。」方國瑜的這一段文字亦已說明,納西族在明代就盛行藏傳佛教,根據麗江市束河鄉龍泉寺北面土崗上發掘出的大量按藏傳佛教方式安葬並有藏文墓碑的火葬墓說明,在明代納西族在葬俗方面已受到藏傳佛教噶瑪噶舉派的較大影響,並有大批的信徒。
根據一些史料調查,噶瑪噶舉派對雲南永寧、四川鹽源等東部地區納西族生活習俗方面的影響更為廣泛深刻,衣、食、住、行及婚嫁,生子、命名、生病、喪葬、出行、修房、遇到災害等都要請喇嘛念經做法事,這些地方納西族遇事都要請喇嘛的習慣有相當長的歷史,結合噶瑪噶舉派傳播歷史來分析,具體形成時間雖不能詳考,但元、明時期已是如此,尤其在明代,影響應更加深刻。
噶瑪噶舉派促進了藏納民族關系的融合
多元文化的見證
隨著噶瑪噶舉派在納西族地區的進一步傳播,藏文化對納西文化的影響也進一步加深。反過來,納西文化的影響也進一步延伸到鄰近的藏區。同時,噶瑪噶舉派與納西族人民之間的關系也印證著藏、納兩族人民互相學習、共同進步的歷史。
自唐宋以來,納藏人民之間,一直進行著較多的經濟文化交流。自明代以後,信奉噶瑪噶舉派的木氏土司更加強了這些方面的交流,特別在吸收藏文方化方面尤為突出。如明代中葉以後製作的許多麗江壁畫,有不少是藏族畫家的傑作,而且麗江現存的大寶積宮的壁畫大多是以藏傳佛教為題材的(在此之前的壁畫主要是漢傳佛教和道教的內容),體現了木氏土司吸收藏文化之長、豐富本民族文化的優點。
據史料記載,噶瑪撥希擴建位於今昌都地區的噶瑪寺時,麗江的納西族富商捐贈資金,並派去了納西族建築工匠參與寺院大經堂的設計建造。此大殿為單檐歇山形式,屋頂覆蓋琉璃瓦,屋檐正中是藏族工匠設計的「波森格登」(獅爪型飛檐),左邊是漢族工匠設計的「甲卻森哲得」(龍須型飛檐);右邊是納西族工匠設計的「羌龍欽納得」(家鼻形飛檐)。這是一座凝聚著漢、藏、納西3個民族智慧的獨特建築。此獨具特色的寺院建築雖經數百年的風風雨雨,如今還有部分得以保留。
維系藏納民族關系的紐帶
木氏土司在噶瑪噶舉派眾多大活佛的影響下,除了承諾13年不向藏區派兵及在江地建寺百座外,還把納西族地區生產生活上及文化上一些較先進的東西帶到藏區,為藏納文化經濟的交流起到了促進作用。 如迪慶藏族自治州維西縣塔城鄉的藏族與納西族一樣,有著種植水稻的經驗。納西族善於修溝造田、打牆建屋,無論是四川甘孜州的九龍、巴塘、得榮、鄉城、西藏的鹽井,還是雲南的香格里拉、維西、德欽等地現有的納西族村落,基本上都處於能種植包穀、大米的區域,其紅米的種植技術在康南地區是有口皆碑的,而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現種植的大片梯田即在納西族的帶動下開墾的。現在,德榮縣白松鄉的門扎、白松兩村還在種植水稻(紅米),這是德榮縣唯一產水稻的地方。並且,這里還居住著近600名納西族同胞。納西族人民對開發德榮、發展德榮的農業生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居住在德榮的納西族後來大量被藏族同化。有人推測,德榮藏族有一半以上可能是被同化的納西族。
藏傳佛教噶瑪噶舉派與納西族人民之間通過長期以來的相互影響,建立了十分密切的聯系。這種影響和聯系不僅僅體現在宗教上、生活習俗上,還體現在文化的相互融合上,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力地維護了藏族和納西族兩個民族之間的團結。目前,雲南納西族地區仍有20多座藏傳佛教噶瑪噶舉派寺廟,總之,噶瑪噶舉派已成為維系藏納關系的橋梁和紐帶,在構建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的今天,仍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作者王彥蘋,單位系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藏學研究院)

3. 元朝時期行省制度西藏歸哪個機構管轄

13世紀中葉,西藏地區成為元中央政權的一個行政區域,並在元朝的扶持下,建立了薩迦地方政權。1247年薩迦派第四代法王薩迦班智達·貢噶堅贊應蒙古王子闊端之邀前往涼州(今甘肅武威),代表西藏各派僧俗勢力與蒙古王室建立政治上的聯系。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封薩迦派第五代法王八思巴為國師。1264年元代設立總制院(後改為宣政院),八思巴以國師身份負責總制院,管轄全國佛教事務和藏區行政事務。藏區的重大事務、高級僧俗官員的任命、違制官員的處罰以及重要機構的設立、軍事措施等等均由總制院決定。從此,確立了政教合一的薩迦地方政權在西藏地區的統治。

元代除在中央設立總制院管轄西藏地方的軍政和宗教事務外,又設烏思藏納里速古魯孫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具體負責處理西藏衛(前藏)、藏(後藏)、阿里等地的軍政事務。阿里設元帥二人,管理軍務,當地的古格等地方勢力仍然保留,准其繼續行使對屬民的管轄權。衛、藏地區設都元帥二人,管理當地蒙古駐軍。又設十三萬戶府,作為地方行政機關,管理民政,亦兼管軍務。元中央政府規定,從中央宣政院,到吐蕃各宣慰使司都元帥府,萬戶以上的重要官員都由宣政院或帝師提名,由皇帝委任。這種僧俗官員並行的制度此後一直延續下來,成為歷屆西藏地方政府沿用的定製。

元中央政府在設置行政機構前,還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對吐蕃進行三次括戶、設立交通驛站等,將西藏和內地的關系緊密聯系起來。元政府根據西藏各地人口疏密和物產豐厚的不同情況,先後設立了15個甲姆(驛站),其中衛(拉薩)4個,藏(日喀則)7個,阿里地區4個。各甲姆之間又設若干小甲姆,並特設轉運1名,專管驛站交通事宜。規定驛道沿途居民負責傳送公文,供給馬匹,西藏地區的烏拉制度即由此形成。這些措施是元代中央對西藏施政的重要內容。

除以上措施外,元代的歷法和刑法也推行到西藏地區。在元代實現對西藏的征服和統治的過程中,元中央政府與西藏教派勢力之間建立起一種特殊的宗教關系。元中央統治者通過這種宗教關系,不僅滿足了自身的宗教需要,而且有效地實施了對西藏的統治。同時,西藏教派勢力同樣以這種宗教聯系在政治上緊緊依附於元中央政府。元代對西藏地方的管理,特別是在西藏及其他藏區建立的地方行政體系,雖然具有不同於內地的特點,但它作為在中央直接管理下的全國行政制度的一部分,卻是確定無疑的。

行政區劃元中央政府為便於對西藏等藏族地區的管理,將其劃分為三個部分,建立三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簡稱宣慰司):

①吐蕃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治所在河州(今甘肅省臨夏市),有宣慰使5員。在藏族聚居地區設置宣慰司、安撫司、招討司、元帥府、萬戶府、千戶所等各級地方行政機構,管理當地軍民事宜,管轄范圍為今青海省東部和南部、甘肅省南部和四川省西北部,包括今青海省的海南、黃南、果洛藏族自治州和甘肅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四川省的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

②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治所一說在今甘孜至昌都的交通線上,有宣慰使4員。設置宣慰司、招討司、元帥府、萬戶府、千戶所等地方行政機構,其轄區在今四川省西部、雲南省西北部、西藏自治區東部和青海省西南部,包括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西藏自治區昌都地區和那曲地區的一部分。

③烏思藏納里速古魯孫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元代中央政府又將西部阿里地區劃入,簡稱烏思藏宣慰司。有宣慰使5員,其下有都元帥、招討使、轉運、萬戶等官員。轄區包括今西藏自治區除昌都地區以外的大部分地區,還包括拉達克。據藏文史籍《薩迦世系史》記載,元代曾將藏族地區劃分為三個「卻喀」,分別為阿里地區到索拉甲沃(今西藏自治區那曲地區索縣);索拉甲沃到黃河河曲;黃河河曲到漢地大白塔。三個「卻喀」的地域大致與元代在西藏地區設立的三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轄區相符,反映了元代西藏地區行政區劃的實際情形。元代宣政院下設三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把西藏等藏族地區劃分為三個行政區劃,其中後兩個成為今西藏地區行政區劃的基礎。

4. 民政局和武裝部都不承認甘孜州屬於藏區

甘孜州屬於藏區。

藏區

「藏區」即指西藏自治區、雲南省、四川省、青海省、甘肅省等地的藏民活動區域,「藏區」是中國西南地區極富特色的民族異域風情區,生活著信仰藏傳佛教的藏民,生活方式也與中國內地差異很大。

三大藏區是衛藏、康巴、安多。衛藏指的是西藏拉薩、日喀則一帶,康巴指西藏的昌都和四川的甘孜州、青海的玉樹州、雲南的迪慶州,安多指的是青海除了玉樹以外的其他藏族地區和甘肅的甘南州,四川的阿壩州(部分)。

青海的藏族自治州有六個,分別是玉樹藏族自治州、黃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海西藏族蒙古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四川的兩個是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雲南的迪慶藏族自治州,還有甘肅的甘南藏族自治州。

按省級分有雲南藏區、四川藏區、甘肅藏區、青海藏區。

印度侵佔中國的兩個中小型藏區即拉達克(清朝後期英屬印度搶占的)和藏南地區(1948-1960年步步侵佔的)。

另外,在國際上,喜馬拉雅山脈南麓的不丹王國和錫金也屬於藏區。

甘孜州

甘孜藏族自治州,簡稱甘孜州,位於四川省西部,康藏高原東南。總面積15.3萬平方公里,是一個以藏族為主體民族的地級行政區。全州轄康定1個縣級市,瀘定、丹巴等17個縣,325個鄉(鎮),2679個行政村。境內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滿族、瑤族、侗族、納西族、布依族、白族、壯族、傣族等25個民族,總人口90萬人。其中,藏族佔78.4%。各族群眾以大范圍聚居小范圍雜居形式分布於全州。

5. 明朝治藏歷史的治藏政策

對於藏區的行政機構設置,明朝先後在西北藏區設立洮、河、岷、西寧四衛,在今甘、青、川部分藏區以及衛、藏地區設置「朵甘衛」和「烏思藏衛」。1374年,復於河州設置「西安行都指揮使司」,同時升「朵甘衛」為「朵甘行都指揮使司」,升「烏思藏衛」為「烏思藏行都指揮使司」。明太祖為此下詔曉諭諸部:
同時分別任命管招兀即兒和鎖南兀即兒為烏思藏、朵甘都指揮使司同知,並賜銀印。後又升「行都指揮使司」為「都指揮使司」,下設若干行都指揮使司、萬戶府、千戶所、百戶所等。1375年於阿里地區再置「俄力思軍民元帥府」。各級官吏的官階品第由明中央統一規定,頒給印信、號紙,令其「綏鎮一方,安輯眾庶」,並直接向明中央負責,事無大小,均可啟奏「大明文殊皇帝」。
明朝在確定藏族地區的都指揮使司、衛、所的行政體制後,陸續委任藏族首領擔任都指揮使司和衛所的官職。最初,明朝是封蔡巴、羊卓、止貢、嘉瑪等故元萬戶府首領為烏思藏的行都指揮使或都指揮僉事等職,對帕木竹巴家臣中的內鄔宗、桑珠孜宗的宗本則稱為寨官。後來在了解帕竹政權的情況後,明朝就開始任命帕竹政權的主要宗本為烏思藏行都指揮使司的官員,並且進一步在內鄔宗和仁蚌宗這兩個最大的宗設立了行都指揮使司。明朝在藏族地區封授的指揮使、都指揮使僉事、千戶、百戶等官職都准予世襲,但是重要官職的襲職要經過皇帝的批准,並換發敕書和印信。 明朝在藏行政規劃 都指揮使司 烏思藏、朵甘 明史對治
藏而
設置
的行
政規
劃的
記載 指揮使司 隴答 宣尉使司 朵甘、董卜韓胡、長河西魚通寧遠 招討司 朵甘思、朵甘隴答、朵甘丹、朵甘倉溏、朵甘川、磨兒勘 萬戶府 沙兒可、乃竹、羅思端、別思麻 千戶所 朵甘思、所剌宗、所孛里加、所長河西、所多八三孫、所加八、所兆日、納竹、倫答、果由、沙里可哈忽的、孛里加思、撒里土兒、參卜郎、剌錯牙、泄里壩、潤則魯孫 明朝在安多藏區的行政建制主要是軍事性質的衛所,一方面承認世居其地的土官酋豪的世系特權,一方面派遣漢族流官,以流管土,以土治番,土、流官員皆為武職,聽命於兵部調遣。
按明朝官制,軍職流官分八等,即:都督及同知、僉事,都指揮使、同知、僉事,正、副留守;而土官則分九等,即:指揮使及同知、僉事,衛、所鎮撫,正、副千戶,百戶,試百戶。自都督府、都指揮司以下各司,包括土司,必須嚴格執行命令,「各統其官兵及其部落,以聽征調、守衛、朝貢、保塞之令。」但土司之管有如僉事、鎮撫、千戶、百戶等皆無歲祿。各衛所的統轄大權一般都由漢族流官掌握,土官只是「為之佐」。但這一情況在1437年二月發生改變,明朝開始給陝西河州、洮州、西寧等八衛土官發放俸祿。
總的來說,整個安多藏區都在陝西布政司轄區之內。明朝在安多藏區設置的衛所在明朝一代前後期變更較大,以下是明初在安多設置的衛所:
西安行都指揮使司,這是明朝西北疆域總的軍事機構。1374年七月置,治所位於河州,寧正為都指揮,轄河州、朵甘、烏思藏三衛。1375年十月改名陝西行都指揮使司,治西安。1376年十二月罷之,1379年正月復置於庄浪,1393年移至甘州。
河州衛,1371年正月置,治所於河州,初以寧正為指揮使,鎖南普為同知,朵兒亊、汪家奴為僉事,下轄八個千戶所、一個軍民千戶所、七個百戶所、兩個番漢軍民百戶所。
岷州衛,1378年七月由岷州千戶所改置,1382年四月升為軍民指揮使司,1545年置州,改軍民指揮使司為衛,1561年閏五月,廢州重置軍民指揮使司。
洮州衛,1379年二月由洮州千戶府改置。洮州大土司卓尼楊於1404年投明,1418年被授世襲指揮僉事。洮州另一咎姓大土司亦是於永樂三年被賜姓「咎」,轄藏民七十六族。《洮州衛志》稱「(楊、咎)二部稱雄,諸番畏之」。
甘肅衛,1372年十一月置,治所於甘州,1390年十二月以甘肅衛為甘州衛,1392年置甘州左衛。1393年移陝西行都指揮使司於甘州,轄十二衛,四守御千戶所。
西寧衛,1373年正月置,故元同知李喃哥世襲為指揮僉事,故元甘肅行省右丞朵兒只失結為指揮僉事。1432年升為軍民指揮使司。西寧衛有達13個大土司承襲指揮使、指揮同知、指揮僉事三職,關西七衛中有五衛隸屬於西寧衛。
必里衛,1403年由必里千戶所改置。《嘉靖河州志》記載該衛未設指揮使,僅有掌牌指揮二員、掌牌千戶五員、掌牌文戶十四員、鎮撫一員。
除了設置衛所,明朝還封派皇族子弟到安多藏區就藩,如1391年明太祖封十八子庄王朱楩於岷州,1392年封十四子肅王朱楧於甘州。1395年正月丙午,河州衛指揮使寧正兵助封於秦州的秦王朱樉征洮州叛番,由此可知分封的藩王是直接插手管理安多藏區的事務的。
明朝還在宗教寺院周圍設置衛戍。比如岷州衛的大崇教寺,因其地位顯赫,岷州衛動用其七分之一的士卒予以護寺。
為了協調安多藏區佛教與朝廷的關系,明朝在安多一並設置番僧綱司,較重要的有:
西寧、河州僧綱司,1393年三月置,僧人三剌、月堅藏分別被授予都綱之職。
洮州僧綱司,下轄垂巴寺趙僧綱、著洛楊僧綱、麻兒司馬僧綱、圓成寺侯僧正、閻家寺閻僧正。
岷州崇教寺僧綱司,明成化年間置,班丹扎釋世襲都綱之職。
庄浪衛僧綱司,由閻姓喇嘛世襲都綱之職。
禪定寺僧綱司,由洮州衛指揮僉事楊土司兼任僧綱。 明朝先後派許允德、克新、鞏哥鎖南等前往朵甘、烏思藏招撫。1370年,康巴藏區的故元鎮西府武靖王主動向明朝左副將軍鄧愈請降,後入覲。1371年十月,明朝在康巴設置朵甘衛指揮使司。1371年二月,故元攝帝師喃加巴藏卜帶領大批故元舊官來朝進貢,乞授職名。於是其人分別授予了朵甘衛的指揮、僉事及其下屬機構的宣慰使同知、副使、元帥、招討、萬戶等官職。其中,鎖南兀即爾被任命為朵甘衛指揮僉事。同年十月,在送交故元司徒印後,鎖南兀即爾被升任為衛指揮同知。1373年,朵甘衛和烏思藏衛一同升為行都指揮使司,隸屬於西安行都指揮使司,以鎖南兀即爾、管招兀即爾為都指揮同知。同年十二月,增置朵甘思宣慰司及諸招討司、萬戶府、千戶所,以賞竺監藏等七人為朵甘都指揮同知。
在明朝任命當地政教首領行使官府職能的同時,明朝還掌握對當地官員升遷、承襲權力過程中的的審批、允准權。如1430年五月,朵甘都司都指揮使撒力加監藏上奏朝廷,稱年老乞致仕,請求以其子星吉兒監藏代職,明廷乃從其請;1441年四月,朵甘都司大小首領派使入朝,上奏都司內部的人事變更事宜。等等。
●朵甘宣慰使司,轄地為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內,1374年十二月置。初任命星吉監藏為宣慰使司宣慰使。1385年正月,明朝定其官員品級為秩正三品。
●隴答衛指揮使司,轄地為今西藏自治區江達縣西北隆塔一帶,1373年置。1406年三月,巴魯被任命為隴答衛指揮使。對於衛署官員的任免,依明朝襲替規定處理,多為世襲或當地土酋擔任。隴答衛數次受朝廷之命與烏思藏的帕木竹巴闡化王、闡教王、護教王、贊善王等,「所轄地方驛站有未復舊者,悉如舊設置,以通使命」。
●董卜韓胡宣慰使司,轄地為今四川寶興一帶,1415年六月置,南葛為首任宣慰使。
●長河西魚通寧遠宣慰使司,轄地為今四川康定,1397年置。該宣慰使司的設置結束了元朝魚通、寧遠、長河西三地各自為政的局面。
●武靖衛指揮使司,轄地為康巴宗多地方,1372年置,故元鎮西武靖王卜納剌為武靖衛指揮同知,子孫世襲。
●隴卜衛指揮使司,轄地位於今玉樹地區以東,瀕通天河下游西岸,1413年置,初以鎖南斡些兒為指揮使。
●畢力術江衛指揮使司,轄地為今玉樹州治多縣境內,1434年置,以官著兒監藏為衛指揮使司、阿黑巴為指揮僉事。
●朵甘思招討司,轄地為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內,1374年十二月置。1385年正月,明朝定其官階品第為正四品。
●朵甘隴答招討司,轄地為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內,1374年十二月置,其官署人員按明朝土官襲替規定承襲。
●朵甘丹招討司,轄地為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北鄧柯一帶,1374年十二月置。
●天全六番招討司,1373年十二月置,秩從五品。1388年二月,天全六番招討司改為武職。
●朵甘倉溏招討司,轄地在今四川阿壩藏族自治州壤塘境內,1374年十二月置。
●朵甘川招討司,轄地為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內,1374年十二月置,其官署人員按明朝土官襲替規定承襲。
●磨兒勘招討司,轄地為今西藏自治區芒康縣和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縣,1374年十二月置,其官署人員按明朝土官襲替規定承襲。
●朵甘直管招討司,轄地為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北部,弘治年間置,其官署人員按明朝土官襲替規定承襲。
●沙兒可萬戶府,1374年十二月置,轄地為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新龍縣,管者藏卜為萬戶府萬戶。
●乃竹萬戶府,1374年十二月置,轄地為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貢覺縣。
●羅思端萬戶府,1374年十二月置。
●別思麻萬戶府,1374年十二月置,轄地為今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境內,剌麻監藏卜為萬戶府萬戶,後被授指揮僉事職,其官署人員按明朝土官襲替規定承襲。 1372年四月,河州衛向明廷進言,「烏思藏怕木竹巴故元灌頂國師章陽沙加人所信服」,建議朝廷招撫之。中書省將此建議上報,得到明太祖的允准,「詔章陽沙加仍灌頂國師之號」。章陽沙加即烏思藏帕竹政權的第二任第悉釋迦堅贊,這次封賞賜印是明朝建立一來首次冊封烏思藏首領。1373年正月,章陽沙加即遣鎖南藏卜向明朝朝貢。同年二月,烏思藏的故元攝帝師喃加巴藏卜亦親自入朝,受封為熾盛佛寶國師,他同時薦舉的六十名故元舊官皆被授以官職。
1374年七月,明朝置西安行都指揮使司於河州,韋正為都指揮使,總轄河州、朵甘、烏思藏三衛。從烏思藏返京的使者向明太祖報告,「各官公勤乃職,軍民樂業」,因此下詔,「尚慮彼方地廣民稠,不立重鎮治之,何以宣布恩威。茲命立西安行都指揮使司於河州,其朵甘、烏思藏亦升為行都指揮使司,頒授銀印,仍賜各官衣物。」1375年,明朝再置俄力思軍民萬戶府、帕木竹巴萬戶府,烏思藏籠答千戶所,設官十三人。此處的俄力思即為今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由此明朝完成了全藏的招撫任務。
明太祖時期對西藏僧俗人員的分封,大部分是應求封者的自我介紹而封授的。從數量上看,基本上是以俗官為主而僧官為輔;從官職品級上看,此時期封賜的等級也普遍較低,最高僅為「大國師」和「灌頂國師」。在藏地封授的官職、封號大多是沿用元朝的舊稱。
永樂年間,明朝在藏區建立一套僧官制度,僧官分教王、西天佛子、大國師、國師、禪師、都綱、喇嘛等,每級依受封者的身份、地位進行分封。如明成祖即位的當年,即派侯顯前往烏思藏迎請噶瑪噶舉派的第五世噶瑪巴活佛,後封其為「大寶法王」。1406年,明成祖又遣使入藏封烏思藏帕竹第五任第悉扎巴堅贊為「闡化王」。明封八王中的兩大法王、五大教王都是永樂時期封授的。此外,明成祖依僧官制度還進行了大規模的分封,由此明朝對藏區的各政教勢力由上至下各級首領的分封基本完成。
明朝所封的各教王在襲職嗣位元需要請示明廷的批准。如1423年,為了審查第五世噶瑪巴活佛的轉世靈童,番僧班丹扎失受明朝委派前往藏地工布的咱日山,「審查大寶法王的呼畢勒罕」,這是中央王朝審查藏傳佛教教派轉世靈童的最早記錄。
巴卧·祖拉陳瓦的《賢者喜宴》中記載:「依皇帝(指明成祖)本人思維,動用軍隊,仿行元代故事,將烏思藏納入法治」,但大寶法王認為佛法應「自在自如宣揚,不便派遣漢軍前往」。面對明成祖意在仿效元代薩迦派故事,獨尊噶瑪派,大寶法王認為「倘教派獨留一家,眾生不服,如聽隨其各所信奉,則必感動佛發慈悲心矣,故聽任各自奉行各自之教法,斯乃適當。」
帕竹政權在藏內創立「宗本」制度,明代史籍中稱「宗」為「寨」。永樂時期,藏內各宗已經為各大家族所把持,因此明朝就勢對各宗本予以分封。如1413年二月置烏思藏衛牛兒宗寨,即為帕竹政權的乃東宗。1416年五月置領思奔寨,即仁蚌宗,所封官員喃葛加爾卜即為宗本南喀傑波。
因為元末戰亂,藏內的驛站一度陷於廢弛狀態。因此,1407年三月明成祖下令命帕木竹巴闡化王,「同護教王、贊善王、必力瓦國師、川卜千戶所、必里、朵甘、隴答王(三)衛,川藏等族,復置驛站,以通西域之使」。諭令發布後,明成祖同時「敕(陝西行都司)都指揮同知劉昭、何銘等往西番、朵甘、烏思藏等處,設立站赤,撫安軍民」。1414年又派遣中官楊三保齎敕往諭闡化王、闡教王、護教王、贊善王以及諸處大小頭目,「令所轄地方驛站有未復舊者,悉如舊設置,以通使命」。驛站恢復之初,明廷為減輕驛站馬匹困難,諭令以征發之馬或軍馬撥給差民使用。同時在旅途中發放「道里費」,以解民困。經過多年的努力,藏內的驛站全部得到恢復,「自是道路畢通,使者往還數萬里,無虞寇盜矣」。
1373年,烏思藏帕木竹巴的第悉章陽沙迦應招遣使進京,同時故元攝帝師喃加巴藏卜亦親率使團來朝,向明廷薦舉六十名藏地首領。在此情勢下,明太祖依照內地衛所制度在藏區設立了烏思藏衛指揮使司和朵甘衛指揮使司,同時設置宣慰司二、元帥府一、招討司四、萬戶府十三、千戶所四。烏思藏衛指揮使司轄區為衛、藏地區。依明制,設置衛指揮使一員,正三品;衛指揮同知二員,從三品;指揮僉事四員,正四品;衛鎮撫二員,從五品。故元國公南哥思丹八亦監藏為首任指揮同知。
1374年七月,明朝升烏思藏、朵甘二衛為行都指揮使司,頒授銀印,賜各官衣物,明太祖詔諭「勸賞者,國家之大法;報效者,臣子所當為。宜體朕心,益遵紀律」,並任命管招兀即爾為烏思藏都指揮同知。依明制,都指揮使司設都指揮一,正二品;都指揮同知二,從二品;都指揮僉事,正三品。
1374年十二月,熾盛佛寶國師喃加巴藏卜和朵甘行都指揮同知鎖南兀即爾等遣使進京朝貢,上奏第二批舉薦人員名單,請求授予賞竺堅藏等五十六人官職。明太祖「以西番地廣,人獷悍,欲分其勢而殺其力,使不為患,故來者輒授官」。
●烏思藏行都指揮使司,1374年七月由烏思藏衛指揮使司升格而成,其為明朝在烏思藏的最高行政機構。
●俺不羅行都指揮使司,「俺不羅」即為「羊卓」,轄地在今西藏浪卡子一帶。明初設置俺不羅衛,後升為行都指揮使司,置於烏思藏之下,由烏思藏都指揮使監管事務。1385年,古魯監藏被任命為行都指揮使司都指揮僉事,機構官員之任職由其後人或家族成員擔任。
●烏思藏宣慰司,1373年二月置,隸屬於烏思藏衛行都指揮使司。
●牛兒宗寨行都指揮使司,「牛兒宗」即「內鄔宗」,轄地在今西藏拉薩市西南之堆龍德慶縣境內。1413年置,喃葛監藏被任命為行都指揮僉事。
●領思奔寨行都指揮使司,「領思奔」即「仁蚌」,轄地位於後藏。1416年置,喃葛加爾卜被任命為行都指揮僉事,並封「昭勇將軍」。
●俄力思軍民元帥府,「俄力思」即「阿里」,轄地為今西藏阿里地區和拉達克。1373年二月,搠思公失監被任命為元帥府元帥。1375年,俄力思元帥府與帕木竹巴萬戶府、籠答千戶所一並正式成立。
●必力工瓦萬戶府,「必力工瓦」即「止貢」,1385年正月,其官員品第被定為秩正四品。1413年,止貢首領領真巴兒吉監藏被封為闡教王。帕木竹巴萬戶府,1375年置。1406年,
●帕木竹巴首領剌思巴監藏巴藏卜被封為闡化王。
●仰思多萬戶府,轄地在今西藏江孜一帶。1382年,公哥怕為萬戶府萬戶。
●巴者萬戶府,轄地在西藏昂仁以西。
●沙魯萬戶府,轄地在今西藏日喀則東南初的夏魯。1397年,列思巴端竹為萬戶府萬戶。
●著由萬戶府,轄地在今西藏隆子縣境內。1409年二月,搠巴星吉衛阿兒的占為萬戶府萬戶。
●加麻萬戶府,轄地位於盆域。1379年二月置,端竹監藏為萬戶府萬戶,並封「信武將軍」。

6. 四川有那些藏傳佛教寺院

四川有這些藏傳佛教寺院:

1、絨戈寺。

大金寺,藏語意為興旺發達吉祥洲,簡稱為"興旺寺"之意。屬格魯派,大殿造型仿拉薩大昭寺,建築為鋼筋水泥結構,一底三樓。

7. 甘孜藏族自治州培訓制度怎麼做

甘孜藏族自治州員工教育培訓制度 一、總則 第一條 為進一步開發人力資源,樹立公司良好的企業形象,以提高員工素質,不斷為各崗位培養和輸送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以實現公司戰略目標,特製訂本制度。 第二條 教育培訓體系由以下兩部分組成: 1.新員工崗前統一教育培訓; 2.員工在崗教育培訓。 二、崗前培訓 第三條 新錄用員工報到後應接受人力資源部組織的崗前培訓,無正當理由不得拒絕參加。培訓結果將作為今後定職定級的參考。 第四條 崗前培訓的目的: 1.使員工了解和掌握公司的經營目標、各項方針、政策和規章制度,盡早融合到員工隊伍中去,順利開始其職業生涯。 2.使新員工盡早掌握工作要領和工作程序、方法,達到工作質量標准,完成崗位職責創造提高公司經濟效益和個人收人的條件。 第五條 崗前培訓的內容: 1.講解公司歷史、現狀、經營范圍、特色和奮斗目標; 2.講解公司組織機構設置、介紹各部門人員; 3.講解各項辦公流程,組織學習各項規章制度; 4.介紹工作環境和工作條件,輔導使用辦公設備; 5.解答疑問; 6.組織撰寫心得體會及工作意向。 第六條 專業技術性要求較強的崗位,由部門經理根據需要另行組織崗前專業培訓。培訓計劃及結果報行政部備案。 三、在崗培訓 第七條 在崗培訓的目的: 1.提高、完善和充實員工各項技能,使其具備多方面的才乾和更高水平的工作能力,為工作輪換和橫向調整以及日後的晉升創造條件; 2.減少工作中失誤、工傷事故和災害的發生,降低失誤造成的損失,保障員工人身安全; 3.減少員工工作中的消耗和浪費,提高工作質量和效率; 274.提高員工的工作熱情和合作精神,建立良好的工作環境和工作氣氛。 四、附則 第八條 本條例由公司人力資源部負責解釋。 第九條 本制度自xx 年xx月xx日起實施。 但願這個可以幫助你

8. 什麼是自治州,自治州的含義

自治州,行政區劃名稱。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自治州為民族自治地方,地位介於直屬中央政府的省一級與縣一級之間,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規定,民族自治地方享受很高的自我管理權利。自治州屬於地級行政區,中國大陸設立自治州的省級行政區中的省 和自治區。自治州管轄的行政區域為縣級行政區包括縣、自治縣、縣級市。有的以一個少數民族聚居區為基礎建立,如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有的以一個人口較多的少數民族為基礎與其他一個或幾個民族共同建立,如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有的以兩個或幾個少數民族聚居區聯合建立。如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自治州下轄縣、自治縣和市。其自治機關是自治州人民代表大會和自治州人民政府。截止到2005年底,中國大陸共有30個自治州。
自治州名單(30個)
吉林省(1個):
①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延吉市—1952-9-3
湖北省(1個):
①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1983-12-1
湖南省(1個):
①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1957-9-20
四川省(3個):
①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縣—1950-11-24
②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1952-10-1
③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馬爾康縣—1953-1-1
貴州省(3個):
①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凱里市—1956-7-23
②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勻市—1956-8-8
③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興義市—1982-5-1
雲南省(8個):
①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1953-1-24
②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潞西縣—1953-7-24
③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瀘水縣—1954-8-23
④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1956-11-22
⑤迪慶藏族自治州—中甸縣(香格里拉縣)—1957-9-13
⑥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縣—1957-11-18
⑦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文山縣—1958-4-1
⑧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1958-4-15
甘肅省(2個):
①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1953-10-1
②臨夏回族自治州—臨夏市—1956-11-19
青海省(6個):
①玉樹藏族自治州—結古鎮—1951-12-25
②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1953-12-6
③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1953-12-22
④海北藏族自治州—西海鎮—1953-12-31
⑤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1954-1-1
⑥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1954-1-25
新疆(5個):
①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庫爾勒市—1954-6-23
②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博樂市—1954-7-13
③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圖什市—1954-7-14
④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1954-7-15
⑤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伊寧市—1954-11-27

9. 甘孜藏族自治州民族團結進步條例是好久頒布的

甘孜藏族自治州民族團結進步條例,2016年1月15日甘孜藏族自治州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內會第五次容會議通過,2016年6月1日四川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五次會議批准。自2016年8月1日起施行。

熱點內容
新民法典教育 發布:2025-04-23 17:22:53 瀏覽:538
人民法院拍賣變賣 發布:2025-04-23 17:18:28 瀏覽:659
中國法學層級 發布:2025-04-23 17:12:10 瀏覽:702
桂電法學院 發布:2025-04-23 16:57:50 瀏覽:630
財政局軟環境建設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23 16:52:37 瀏覽:103
超聲波接觸法治療 發布:2025-04-23 16:48:08 瀏覽:23
深圳勞動法底薪加班多少 發布:2025-04-23 16:43:31 瀏覽:538
不斷加重的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 發布:2025-04-23 16:42:53 瀏覽:959
道德經與防疫 發布:2025-04-23 16:42:06 瀏覽:163
欠借條怎麼寫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4-23 16:41:13 瀏覽: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