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工作條例
Ⅰ 辨析題:及時是新聞的生命,新聞報道越快越好
摘要 自新聞傳播之日起,時效性就是衡量新聞的一個決定性標尺,這就使得時效性對於新聞采訪的意義非常重大,它不是金牌與銀牌的差別,而是金牌與糞土的差別。也就是說,一條有時效的新聞是新聞,過時了,就一錢不值。失去時效,新聞就成了廢品。
新聞出版:印刷管理條例(2001.8.2)、出版管理條例(2013.7.18)、加強對外合作出專版管理的暫行規定(1981.10.12)、關屬於中央人民政府所屬各機關發表公報及公告性文件的辦法(1950.1.1)等;
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法(2011.2.25)、傳統工藝美術保護條例(2013.12.7)、地方誌工作條例(2011.1.8)、娛樂場所管理條例(2006.1.29)、營業性演出管理條例(2013.7.18)、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管理條例(2011.1.8)等;
版權:著作權法(2010.2.6)、專利法(2008.12.27)、商標法(2013.8.30)、著作權法實施條例(2013.1.30)、著作權集體管理條例(2013.12.7)、實施國際著作權條約的規定(1992.9.25)、專利法實施細則(2010.1.9)、專利代理條例(1991.3.4)、商標法實施條例(2002.8.3)等。
根據立法法,法律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制定;行政法規(條例、辦法、規定)由國務院制定。
Ⅲ 新聞法律法規有哪些
《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抄著作權法》,《出版管理條例》,《音像製品管理條例》,《印刷業管理條例》和《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這些是核心的,《憲法》《刑法》裡面也有相關規定,還有其他的例如《關於進一步推動新聞出版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互聯網站從事登載新聞業務管理暫行規定》《廣播電視管理條例》等等,可以到中國法律法規庫裡面找一下。
具體的新聞法律目前還沒有。對於新聞工作者主要以新聞出版署指定的規章為主。如《新聞記者證管理辦法》、《報刊記者站管理辦法》《圖書出版管理規定》《出版管理條例》《報紙管理暫行規定》等。
Ⅳ 我國目前的新聞立法
一)我國新聞立法現狀
我國新聞方面的立法相當薄弱。1980年全國五屆人大會議期間有代表提出「新聞立法」的議案,1984年由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牽頭新聞立法工作開始啟動,直到現在,新聞方面的專門立法仍遲遲沒有出台。目前,我國新聞方面的法律體系僅由國務院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出版管理條例》等行政法規、新聞出版總署頒布的一系列部門規章以及地方立法組成,政府出台了一些新聞管理條例和規范性的文件,如《突發事件應對法》、《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新出台的《外國常駐新聞機構和外國記者采訪條例》等,也對新聞傳播中出現的一些問題進行了規范。
關於新聞侵權的民事、刑事制裁措施也較為分散,更多方面只能靠規范性文件進行規制。這就造成了我國新聞立法方面存在著效力層次低、缺乏統一制度安排且作用機制單一的問題。因此,探討新聞法制的核心問題,澄清影響新聞立法的模糊認識,抓住當前有利時機完成新聞立法,毫不懈怠地推動我國民主法制建設步伐實為當務之急。
二)我國新聞法制的不足
雖然我國立法機關和行政部門針對新聞活動頒布了大量法律和法規,但我國的新聞法制仍有大量需要完善之處。我國至今尚未有一部完整的《新聞法》,這是我國現行新聞法制的主要不足之處,新聞活動還有相當部分沒有法律予以規范。
1、法律位階不高,約束力不強
在我國法律體系中,憲法、基本法律、其他法律、行政法規、規章、制度和行業規范是一個由高到低的系列。其中部門規章的層次較低,法規以上才是司法機構判案的主要依據,規章及規章以下只能作為司法參考而不能當作主要的、適用的法律依據。效力和級別不高、體系不完善是目前新聞法制的現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2000年7月1日)第七條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也就是說,由人大和人大常委會制定和通過的法律才算的上是法階較高的國家基本法律。反觀現行的針對新聞傳播活動的諸多法規,多為國務院各部委制訂的行政規章, 而非由全國人大、人大常委會制訂,而「國務院部門立法是從屬性和受制性尤為突出的立法」。[ 周旺生,《立法學》,法律出版社,1998 年版,P323
] 因此,總體看來,我國關於新聞傳播活動的法規和制度從法階上講不高,從法律效力上說偏低,而且許多地方還沒有同我國行政法體系接軌,在對新聞活動具體事務和糾紛的調整中,更多地充當的是司法參考的輔助性作用,導致這些規章制度的約束功能難以得到應有的發揮。
2、部門立法相沖突
如前所述,我國與新聞傳播活動相關的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數目眾多,且「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之間具有同等效力」[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八十二條,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 年版]。從法理上講,憲法、基本法律、其他法律、行政法規、規章、制度和行業規范這個由高到低的系列必須在立法精神上一脈相承,並統一於國家最高法律的憲法;但從實踐中看,各種法規之間的相互銜接和各主管部門之間的相互協調情況並不盡如人意,保證不了同等的違規情況承擔同等的責任,從而在法治的執行過程中造成了執法標準的偏差。
3、執法成本高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提高新聞法治效率,盡快完成新聞立法,將降低在新聞管理時交叉混合式管理的決策成本,減少新聞管理部門的執法成本,有力地消遏新聞侵權行為的數量以及國家和當事人在新聞糾紛問題上的消耗。
4、現行新聞法制是彌補型法制
於對新聞立法沒有整體規劃,在許多基本性質問題上未作明確而深入的界定,無法從全局的高度指導新聞法規的具體制定,而在實際操作中又容易出現爭端,這就造成了我國新聞立法只能是在新聞活動的實踐中,哪一方面出現問題,就相應進行彌補式的法規建設,不利於對新聞業的有效管理。沒有宏觀完善的新聞政策或新聞法而代之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構成了我國新聞傳播規范中的軟肋。
5、權利和義務的規定不平衡
我國現行的新聞法中,對新聞傳播活動為主體的禁止性規范和義務性規范比較完備,而授權性規范則比較薄弱。一是有些權利還沒有進入法律范疇。新聞工作者在新聞活動中的權利,如采訪權、報道權,法無明文。不是說我國新聞工作者沒有這些權利,而是說這些權利還沒有成為法定權利。新聞工作者在其正當權利遭到侵犯時,難於得到相應的法律救濟。二是有些已被法律承認的權利也很不完善。如輿論監督雖已寫入法律從而成為新聞活動的一項法定權利,但是輿論監督對象應當對此承擔何種義務以及當輿論監督權利遭到侵犯時應當如何請求法律救濟等還是空白。一項完整的法律規范如果沒有對違反法律後果的規定,那麼法律規范就不具備貫徹實施的條件。一部完善的法律,一套優良的法律制度應是權利和義務完整、平衡的體系。只有這樣,它才能為公民所接受,才能行之有效。
Ⅳ 中華人民共和國記者法
沒有相關記者的法律法規,但有相關的記者管理條例。
新聞記者證管理辦法:
為進一步加強新聞記者隊伍建設和加強社會監管,加快新聞記者證管理規范化、法制化建設步伐,新聞出版總署對2005年制定的《新聞記者證管理辦法》進行了第一次修訂,新的《新聞記者證管理辦法》已經2009年7月10日新聞出版總署第2次署務會議通過並公布,自2009年10月15日起正式施行。
2013年10月初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布《關於開展新聞采編人員崗位培訓的通知》,決定在2014年全國統一換發新版新聞記者證之前,對全國新聞單位的采編人員開展崗位培訓和考核。
(5)新聞工作條例擴展閱讀:
記者管控辦法總則:
第一條 為規范新聞記者證的管理,保障新聞記者的正常采訪活動,維護新聞記者和社會公眾的合法權益,根據有關法規和國務院決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適用於新聞記者證的申領、核發、使用和管理。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新聞采編活動,須持有新聞出版總署核發的新聞記者證。
第三條 新聞記者證是新聞記者職務身份的有效證明,是境內新聞記者從事新聞采編活動的唯一合法證件,由新聞出版總署依法統一印製並核發。
第四條 本辦法所稱新聞記者,是指新聞機構編制內或者經正式聘用,專職從事新聞采編崗位工作,並持有新聞記者證的采編人員。
第五條 新聞記者持新聞記者證依法從事新聞采訪活動受法律保護。各級人民政府及其職能部門、工作人員應為合法的新聞采訪活動提供必要的便利和保障。
第六條 新聞記者證由新聞出版總署統一編號,並簽印新聞出版總署印章、新聞記者證核發專用章、新聞記者證年度核驗標簽和本新聞機構(或者主辦單位)鋼印方為有效。
其他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製作、仿製、發放、銷售新聞記者證,不得製作、發放、銷售專供采訪使用的其他證件。
Ⅵ 輿論監督的法律依據
第三十四條黨的各級領導幹部必須模範地正確行使人民賦予的權力版,依法辦事,清正廉潔,勤權政為民,以身作則,艱苦樸素,密切聯系群眾,堅持黨的群眾路線,自覺地接受黨和群眾的批評和監督。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
第十二條第三款:公務員應當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接受人民監督。
《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
第七條第7款:法官應當接受法律監督和人民群眾監督。
《中華人民共和國檢察官法》
第八條第6款:檢察官應當接受法律監督和人民群眾監督。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察法》
第三條:人**察必須依靠人民的支持,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聯系,傾聽人民的意見和建議,接受人民的監督。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第五條:公司從事經營活動,必須遵守法律、行政法規,遵守社會公德、商業道德,誠實守信,接受政府和社會公眾的監督,承擔社會責任
Ⅶ 目前中國有沒有一個比較完整的新聞法律法規
1、中國沒有系統的新聞法部門。2、相關記者法律、法規有《新聞記者證管理辦法》、《報刊記者站管理辦法。3、國外的新聞法在國內無效。
Ⅷ 什麼是「八項規定,六項禁令」
八項規定:
1、要改進調查研究,到基層調研要深入了解真實情況,總結經驗、研究問題、解決困難、指導工作,向群眾學習、向實踐學習,多同群眾座談,多同幹部談心,多商量討論,多解剖典型,多到困難和矛盾集中、群眾意見多的地方去。
切忌走過場、搞形式主義;要輕車簡從、減少陪同、簡化接待,不張貼懸掛標語橫幅,不安排群眾迎送,不鋪設迎賓地毯,不擺放花草,不安排宴請。
2、要精簡會議活動,切實改進會風,嚴格控制以中央名義召開的各類全國性會議和舉行的重大活動,不開泛泛部署工作和提要求的會。
未經中央批准一律不出席各類剪綵、奠基活動和慶祝會、紀念會、表彰會、博覽會、研討會及各類論壇;提高會議實效,開短會、講短話,力戒空話、套話。
3、要精簡文件簡報,切實改進文風,沒有實質內容、可發可不發的文件、簡報一律不發。
4、要規范出訪活動,從外交工作大局需要出發合理安排出訪活動,嚴格控制出訪隨行人員,嚴格按照規定乘坐交通工具,一般不安排中資機構、華僑華人、留學生代表等到機場迎送。
5、要改進警衛工作,堅持有利於聯系群眾的原則,減少交通管制,一般情況下不得封路、不清場閉館。
6、要改進新聞報道,中央政治局同志出席會議和活動應根據工作需要、新聞價值、社會效果決定是否報道,進一步壓縮報道的數量、字數、時長。
7、要嚴格文稿發表,除中央統一安排外,個人不公開出版著作、講話單行本,不發賀信、賀電,不題詞、題字。
8、要厲行勤儉節約,嚴格遵守廉潔從政有關規定,嚴格執行住房、車輛配備等有關工作和生活待遇的規定。
六項禁令:
1、嚴禁用公款搞相互走訪、送禮、宴請等拜年活動。各地各部門要大力精簡各種茶話會、聯歡會,嚴格控制年終評比達標表彰活動,單位之間不搞節日慰問活動,未經批准不得舉辦各類節日慶典活動。上下級之間、部門之間、單位之間、單位內部一律不準用公款送禮、宴請。
2、嚴禁向上級部門贈送土特產,包括各種提貨券。各級黨政幹部不得以任何理由,包括下基層調研等收受下屬單位贈送的土特產和提貨券。
3、嚴禁違反規定收送禮品、禮金、有價證券、支付憑證和商業預付卡。各級領導幹部一定要嚴格把關,嚴於律己,要堅決拒收可能影響公正執行公務的禮品、禮金、有價證券、支付憑證和商業預付卡,嚴禁利用婚喪嫁娶等事宜借機斂財。
4、嚴禁濫發錢物,講排場、比闊氣,搞鋪張浪費。各地各部門不準以各種名義年終突擊花錢和濫發津貼、補貼、獎金和實物;不準違反規定印製、發售、購買和使用各種代幣購物券(卡)。
不準借用各種名義組織和參與用公款支付的高消費娛樂、健身活動;不準用公款組織遊山玩水、安排私人度假旅遊、出國(境)旅遊等活動;不準違反規定使用公車、在節日期間公車私用。
5、嚴禁超標准接待。領導幹部下基層調研、參加會議、檢查工作等,要嚴格按照中央和省委的有關要求執行。
6、嚴禁組織和參與賭博活動。各級黨員幹部一定要充分認識賭博的嚴重危害性,決不組織和參與任何形式的賭博活動。
國家幹部侵佔別人宅基地不屬於八項規定和六項禁令,但是違反了《物權法》第三十四條,無權佔有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權利人可以請求返還原物。
(8)新聞工作條例擴展閱讀:
實施效果:
八項規定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改進黨的作風的「切入口和動員令」,以「小切口」推動了「大變局」。
貫徹八項規定這三年是黨風廉政建設取得明顯成效的三年,「四風」及腐敗蔓延的勢頭得到了有效遏制,廣大人民群眾對反腐敗的信心、對黨的信心和高度認同不斷增強,也是重樹黨的威望、重塑黨的形象的三年,黨風政風社風深刻改變。八項規定改變中國。
八項規定實施以來,公款送禮之風有所遏制。很多商家為了適應新的消費需求,紛紛讓原來「過度包裝」的禮品穿上了「便裝」,這一變化節省了不必要的包裝材料,保護了環境,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非理性的消費攀比。
然而,與層層包裝下的「瘦小」商品相比,很多包裝還是顯得「虛胖」和「過度」,遠遠超出了商品本身的包裝標准,月餅、茶葉、化妝品等禮節性商品,還有很大簡化包裝的空間。
中央紀委通報8起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典型問題:
1、河南省地礦局測繪地理信息院違規公款吃喝,院黨委書記受到黨內警告處分,相關責任人受到追究,聚餐活動費用由院黨委成員個人承擔。
2、廣東省農村信用社人力資源部總經理帶領16人公款吃喝玩樂,受到黨內嚴重警告處分,相關責任人受到追究,全部費用被責令由相關人員個人承擔。
3、四川省達州市安全生產監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在考核工作期間公款娛樂,受到黨內嚴重警告處分,相關責任人受到追究,並被責令退還相關錢物。
4、湖北省武漢市青山區新溝橋街道黨工委書記組織10名工作人員赴海南省公款旅遊,受到黨內嚴重警告處分,參與人員被責令退賠旅遊費用。
5、吉林省公主嶺市委書記違反規定工作日午餐飲酒,受到黨內嚴重警告處分。
6、上海市寶山區環保局環境監察支隊支隊長等違規接受宴請和收受禮金,受到留黨察看二年和行政撤職處分,相關責任人受到黨內嚴重警告和行政記大過處分,收受的禮金、購物卡被予以追繳。
7、湖南省司法廳副廳長為其子大辦婚宴收取禮金,受到黨內警告處分,10名違規使用警車參加婚宴的工作人員受到行政警告處分。
8、河北省沽源縣平定堡鎮黨委書記兼街道黨工委第一書記為其女大辦婚宴收取禮金,受到撤銷黨內職務處分,違紀禮金被收繳。
Ⅸ 我國建國所有以來有關新聞的法律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壓縮整頓音像單位的通知
新聞出版署、國家計劃委員會、建設部關於圖書發行網點建設若干問題的通知
重申出版黨中央會議學習輔導材料的有關規定新聞出版署關於認定、查禁非法出版物的若干問題的通知
新華書店圖書發運工作辦法
中國人民銀行、公安部、新聞出版署、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廣播電影電視部關於禁止在宣傳品出版物及有關商品卜
使用人民幣、外幣和國家債券圖樣的通知
關於出版黨代會、黨中央全會和全國人代會文件
及學習輔導材料的暫行規定
關於縮小協作出版范圍的規定
國營報社成本核算辦法
圖書總發行管理的暫行規定
關於加強國營書店多種經營管理的暫行規定
新聞出版署科學技術進步獎勵辦法實施細則(試行)
科學技術期刊管理辦法
新聞出版署、海關總署關於頒發音像製品進口出版許可證的通知
國家版權局關於加強音像版權管理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對個人攜帶和郵寄印刷品及音像製品進出境管理規定
新聞出版署關於轉發國家測繪局《關於調整地圖上表示香港、澳門地區有關技術規定的通知》的通知
國家版權局關於報刊社聲明對所發表的作品享有專有出版權的意見
關於出版社自辦發行圖書的暫行規定
新聞出版署關於重申制止濫編濫印中小學復習資料的規定的通知
新聞出版署關於出版社不得要求作者個人包銷圖書的通知
關於圖書發行浮動折扣的試行辦法
新聞出版署關於加強新華書店門市部圖書宣傳和陳列工作的通知
新聞出版署關於不得擅用中央和國家機關名義編書和推銷圖書的通知
國家版權局關於當前報刊轉載摘編已發表作品付酬標準的通知
新聞出版署、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關於新華書店經營音像製品業務有關問題的通知
新聞出版署重申《關於徵集圖書、雜志、報紙樣本辦法》的通知
關於建立出版企業發展專項資金的規定
新聞出版署轉發《關於民族貿易縣貿易貸款實行優惠利率的通知》的通知
關於加強農村圖書發行工作的意見
新聞出版署關於出版曾任和現任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著作的補充通知
新聞出版署關於調整向北京圖書館繳送雜志樣本數量的通知
新聞出版署關於音像出版單位不得出版圖書的通知
國家版權局關於維護出版社出版外國作品專有出版權的通知
新聞出版署關於期刊出版增刊有關事項的通知
關於加強計劃財務工作的意見
關於調整少數民族省(區)圖書發行折扣的若干規定
新聞出版署關於建立新聞、出版三資企業審批程序的通知
新聞出版署關於貫徹執行國務院《法規匯編編輯出版管理規定》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