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環保規章制度
① 環境保護管理制度
法律分析:環境保護管理制度最重要的是三同時制度。即防治污染的設施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第四十一條 建設項目中防治污染的設施,應當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
② 環境保護管理制度內容包括什麼
環境保護應貫徹國家的環保法規,遵循「全面規化,綜合利用、化害為利」的方針,提高全體員工的環境法制觀念,重視環保工作;
技術中心做好環保基礎工作,掌握公司污染情況,按期測定污染排放數據,並根據企業實際情況,制定長期規劃和年度治理計劃;
企業改造和生產,必須注意防止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其中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設備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
生產廢棄物的管理:生產中產生的各種包裝袋、包裝桶等其他廢棄物應分類存放,盡量回收利用,對不能再使用的物品,由行政部門回收;
「三廢」處理:生產中產生的廢氣、廢液和廢渣,必須經過處理才可排放,處理必須符合排放標准;
躁聲的管理:採用低躁聲設備。
拓展資料: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六十條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超過污染物排放標准或者超過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排放污染物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可以責令其採取限制生產、停產整治等措施;情節嚴重的,報經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批准,責令停業、關閉。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六十一條建設單位未依法提交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或者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未經批准,擅自開工建設的,由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責令停止建設,處以罰款,並可以責令恢復原狀。
參考資料:《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③ 環境保護法規制度主要內容
1,第一條為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眾健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制定本法。
第二條本法所稱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濕地、野生生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
2,第三條本法適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的其他海域。
第四條保護環境是國家的基本國策。
國家採取有利於節約和循環利用資源、保護和改善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的經濟、技術政策和措施,使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
第五條環境保護堅持保護優先、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公眾參與、損害擔責的原則。
3,第六條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行政區域的環境質量負責。
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防止、減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對所造成的損害依法承擔責任。
公民應當增強環境保護意識,採取低碳、節儉的生活方式,自覺履行環境保護義務。
第七條國家支持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研究、開發和應用,鼓勵環境保護產業發展,促進環境保護信息化建設,提高環境保護科學技術水平。
4,第十六條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根據國家環境質量標准和國家經濟、技術條件,制定國家污染物排放標准。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對國家污染物排放標准中未作規定的項目,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標准;對國家污染物排放標准中已作規定的項目,可以制定嚴於國家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標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標准應當報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備案。
第十七條國家建立、健全環境監測制度。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制定監測規范,會同有關部門組織監測網路,統一規劃國家環境質量監測站(點)的設置,建立監測數據共享機制,加強對環境監測的管理。
5,第二十一條國家採取財政、稅收、價格、政府采購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鼓勵和支持環境保護技術裝備、資源綜合利用和環境服務等環境保護產業的發展。
第二十二條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在污染物排放符合法定要求的基礎上,進一步減少污染物排放的,人民政府應當依法採取財政、稅收、價格、政府采購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予以鼓勵和支持。
第二十三條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為改善環境,依照有關規定轉產、搬遷、關閉的,人民政府應當予以支持。
④ 環境保護基本法律制度
環境影響評價制度
三同時制度
排污收費制度
許可證制度
限期治理制度
環境污染與破壞事故的報告及處理制度
⑤ 求環保管理制度
目 錄
礦山企業環保工作制度
第一章 總則
第二章 組織結構
第三章 主要職責
第四章 附則
企業環保礦長工作職責
環保職能部門職責
企業環保管理人員職責
礦山企業環保設施操作規程
環境污染事故報告及處理制度
交 接 班 制 度
礦山企業環保工作制度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加強企業環保工作,改善礦區生態環境,制定本制度。
第二條 礦山企業環境保護工作的主要任務和目標是:積極推進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努力實現礦產資源集約化、開采方式環保化、生產工藝清潔化、道路運輸無塵化、企業管理制度化、閉坑礦區生態化,促進礦業經濟與生態環境和諧發展。
第三條 保護環境人人有責。企業領導、員工要認真學習和自覺遵守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及有關規定,正確處理企業生產與保護環境之間的關系,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認真執行「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積極做好污染防治工作。
第二章 組織結構
第四條 建立由法定代表人負責的企業環境保護工作機構,設立環保礦長、明確主管部門、落實企業環保管理人員。
第五條 定期召開企業環境保護工作例會,分析企業環保工作形勢,研究決定企業環保工作重大事項。
第三章 主要職責
第六條 重視企業生產產生的廢水、粉塵、固體廢物以及雜訊的污染防治,保護礦區環境。把環境保護工作作為生產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納入到企業的日常生產管理中。
第七條 堅持「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積極做好企業生產產生的廢水、粉塵、廢渣和雜訊污染治理,提出治理規劃,落實治理資金,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污染治理。
第八條 加強對企業環保治理設施的運行和維護管理,落實專人管理,做好運行台賬記錄,建立應急處理機制,確保各類環保實施正常運行,各項污染治理措施落實到位。
第九條 自覺接受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監督檢查,如實申報企業生產和排污狀況,及時報告有關情況。企業生產工藝和生產規模發生重大改變時,及時向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報告。
第四章 附則
第十條 本制度是企業規章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加強企業環境保護監督檢查和管理的基本依據,企業各級各部門必須嚴格執行。
企業環保礦長工作職責
1、礦山企業環保礦長是本單位環境保護工作地直接責任人,對本單位環境保護工作負直接責任。
2、認真學習和執行各級環保部門關於礦山環境保護工作的的方針、政策和有關法律法規,把環境保護工作納入企業日常工作重要議事日程。
3、制定和落實環境保護崗位責任和規章制度,與企業有關部門簽訂責任書,並組織環保職能部門和工作人員的績效考核。
4、主持環境保護工作例會,全面研究和部署環境保護工作,傳達環保部門的方針、政策,及時總結工作經驗,督促解決存在的問題和隱患。
5、協調企業內部各部門的環保工作。
環保職能部門職責
1、在環保礦長領導下,認真貫徹執行有關礦山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具體負責本企業的環境保護工作。
2、負責組織召開環境保護工作例會,掌握和研究各部門的環境保護工作執行情況,查找問題和隱患,並督促相關部門落實措施,及時解決有關問題。
3、負責對各類環保設施運行情況進行檢查,及時發現和糾正問題,提出整改意見,督促整改落實。
4、負責對企業內部環境保護管理工作進行檢查,檢查各類台帳記錄,進行記錄匯總,並將檢查結果報環保礦長和法定代表人。
5、負責企業員工的環保法律、法規教育培訓和考核,加強環保宣傳教育,提高員工的環保意識,並做好培訓記錄及檔案資料管理。
企業環保管理人員職責
1、積極參加各類環保培訓,認真學習環保相關法律、法規和制度。明確本崗位的環保職責范圍,熟練掌握所負責的環保設施和措施的有關知識及操作技能。
2、加強對所負責的各類環保設施、設備的管理,嚴格執行定期檢查、維修和維修後驗收制度。每天檢查環保設施、設備的運行情況,保證運行時間和正常運轉率,確保各類備品備葯的正常儲備量。
3、認真記錄各類環保台帳,台帳記錄真實、准確、及時、完整。
4、自覺接受和積極配合環保職能部門的檢查,按照檢查意見及時整改,消除環境污染事故隱患。
礦山企業環保設施操作規程
為了增強礦山企業環保設施的科學管理和使用,確保設備的正常運行,特製訂本規程。
1、礦山企業環保設施包括各類濕式除塵設施、布袋除塵設施、噴淋設備、廢水沉澱池、廢水處理清淤設施和廢水循環利用系統、隔音降噪設施、垃圾回收站、公用廁所等。
2、企業環保設施管理實行三級管理制度,即環保礦長總負責、環保職能部門具體分管、各環保管理人員直接管理。
3、落實崗位責任制,所有操作人員在上崗前必須熟讀有關操作規程和設備製造廠提供的使用說明書,熟練掌握各種設備的性能特點和操作步驟,嚴格按操作規程要求操作。
4、操作人員在環保設備使用前,要根據各類設備的性能特點進行認真仔細的全面檢查,確保設備齊全有效。開機後操作人員不準離開崗位。
5、認真作好值班記錄,嚴格交接班。工作內容與值班記錄必須相符,內容真實,數據准確。設備出現的問題應當班及時處理,需移交下一班時,必須詳細交待設備運行情況、故障及處理情況,防止無人管理失控。因未交接清楚而接班後,設備問題由接班人員負責。
6、操作人員對環保設備必須做到時常養護與定時保養相結合,嚴禁設備帶「病」運行,並認真做好相關養護記錄。
環境污染事故報告及處理制度
為了加強預防措施,確保環境安全,特製訂本制度。
1、礦山環境污染事故,系指企業生產過程中短時間內造成未經處理的大量粉塵、廢水、固體廢物或雜訊污染環境的事故。
2、企業設立由法定代表人為組長、環保礦長為副組長、環保職能部門和相關管理人員組成的環境污染事故應急處理小組,並建立有效的通訊聯絡機制,確保環境污染應急事件發生後能及時到場指揮和處理。
3、企業對全體職工進行環境污染應急事件處理的相關知識培訓,熟悉應急處置流程,提高應急意識,遇亂不驚,冷靜處置。
4、發生環境污染事件,應及時報告。發現礦山環境污染事件,當事人應立即報告企業領導,同時通知相關部門停止作業,關閉發生事故的環節和設備,全力優先處理環境污染事故。企業環境污染事故應急處理小組立即啟動應急預案,根據事故情況,落實相關措施,果斷截斷污染源,防止環境污染擴大蔓延。
5、報告時限:發生環境污染事件4小時內必須向轄區內環保部門簡要報告污染事件情況,嚴重事件必須第一時間向環保部門報告,並取得環保部門支援和指導,防止環境污染的擴散。8小時內續報事件進展情況。內容包括:發生事故企業名稱、地點、時間、類別、事故經過、處理情況及結果。
6、全體職工應積極配合當地環境保護部門的進一步調查和處置。
7、事故調查時必須查明事故原因,並從中吸取教訓,制訂和落實防範措施,並追究事故責任人的責任,防止事故再次發生。
交 接 班 制 度
為確保工作連續性,認真做好交接班工作,特製訂交接班制度。
1、交接人員必須認真填寫交接班記錄簿(表)記錄,工作內容與值班記錄必須相符,內容真實,數據准確。字跡工整無塗改,記錄內容齊全不掉漏。
2、連續工作崗位交接班必須按規定提前10分鍾到崗,防止脫崗、斷崗。
3、實行現場簽字交接。對工作現場和可疑的狀況,要進行確認,必要時採取必要的措施並記錄,盡量避免口頭交接情況發生。
4、當班出現的設備問題應當班及時處理,禁止拖拉、推託。確需移交下一班時,必須詳細交待設備故障及處理情況,保證設備問題及時、有效得到解決。
5、實行接班負責制。對交接過程中的可疑狀況,交班人處理不及時或故意隱瞞故障情況的,接班人有權拒絕接班,由交班人處理完後再進行交接。因未交接班不清而接班後,默認設備問題移交由接班人員負責。
以上僅供參考!
⑥ 環保管理規章制度有哪些
崗位責任制度;環保設備檢查維修制度;檔案管理制度;廢棄物綜合利用管理制度;環保教育培訓制度;考核獎懲制度等等。
⑦ 環保管理制度
環保管理制度主要有八項,具體如下:
1、環境影響評價制度;
2、三同時制度;
3、排污收費制度;
4、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
5、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6、排污許可證制度;
7、污染集中控制制度;
8、污染源限期治理制度。
由於環境管理的內容涉及土壤、水、大氣、生物等各種環境因素,環境管理的領域涉及經濟、社會、政治、自然、科學技術等方面,環境管理的范圍涉及國家的各個部門,所以環境管理具有高度的綜合性。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十五條 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制定國家環境質量標准。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對國家環境質量標准中未作規定的項目,可以
制定地方環境質量標准;對國家環境質量標准中已作規定的項目,可以制定嚴於
國家環境質量標準的地方環境質量標准。地方環境質量標准應當報國務院環境保
護主管部門備案。
國家鼓勵開展環境基準研究。
第十七條 國家建立、健全環境監測制度。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制定監
測規范,會同有關部門組織監測網路,統一規劃國家環境質量監測站的設
置,建立監測數據共享機制,加強對環境監測的管理。
有關行業、專業等各類環境質量監測站的設置應當符合法律法規規定
和監測規范的要求。
監測機構應當使用符合國家標準的監測設備,遵守監測規范。監測機構及其
負責人對監測數據的真實性和准確性負責。
第四十條 國家促進清潔生產和資源循環利用。
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推廣清潔能源的生產和
使用。
企業應當優先使用清潔能源,採用資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工藝、
設備以及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和污染物無害化處理技術,減少污染物的產生。
⑧ 村環境衛生管理制度
一、鞏固村莊整治成果,加強環境衛生管理,確保整潔優美的生活環境。
二、村長和書記作為第一責任人,負責全村的環境衛生工作,對農村進行定期不定期檢查,並做好宣傳工作。
三、公共場所、休閑場所由村兩委幹部、黨員等負責包干,定期清掃,門前屋後由村民自行包干,每天打掃。
四、各個家庭清掃的垃圾不得隨意亂放,統一放到垃圾箱內。 五、每個家庭內的衛生整潔,傢具擺放整齊有序。
六、各個家庭廁所確保干凈整潔,滲透物需要經化糞池分級處理,嚴禁直接排放村內溝渠。
七、公共場所、村內主要幹道路邊、休閑場所以及活動場所,不準亂堆放柴草雜物,不準堆放垃圾。
八、各個農戶必須做到科學用水,節約用水,嚴禁自來水不關,浪費水源。
九、環境衛生,人人有責,大家互相監督,愛護公物,保護綠化。 十、希望全體村民認真遵守本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