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清代條例

清代條例

發布時間: 2022-05-02 02:47:15

① 清朝的立法活動包括哪些

滿族人關前曾頒布了一系列軍政法令,但總體來說仍處於由習慣法向成文法過渡的階段,法律制度比較簡單。人關以後,面對尖銳復雜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原有的簡單舊律已經不能適應清朝統治全國的新形勢,很快便開始了法律的創制工作。

(一)大清律的制定

1.《大清律集解附例》

順治元年,在遵行「故明律令」的基礎上參酌時益,進行立法,至順治四年(1647年)制定了《大清律集解附例》,頒行全國,這是清代第一部完整的成文法典。這部法典「詳譯明律。參以國制」。實際上無異於明律的翻版、不少條文雖然與當時社會實際狀況不符,仍照錄,有些規定與清初的社會現象完全脫節。此外,對滿官沒有法律條文規定,該法典對於滿官更無約束力,這都使得大清律頒布以後並沒有完全認真執行。

2.《大清律例》

康熙繼位以後,重新修訂律令,並於康熙十九年完成《現行則例》,載入大清律中,刪去重復參差的條款。此後,經雍正朝、乾隆朝數次修訂,至乾隆五年最後完成《大清律例》,簡稱《大清律》,「刊布中外,永遠遵行」。這樣,清初由簡單地襲用明律,幾經修訂終於編成一部比較完整的封建法典。

《大清律》這部以明律為藍本的中國歷史上最後一部封建法典,集歷代封建法律之大成,所謂「隱合古義」,「矯正前失」。由於清朝統治的歷史特點,決定了大清律中廣泛增加了確認滿族特權的條款。

清初定律的過程中,確立了「詳譯明律,參以國制」的立法思想,是「清承明制」的具體表現。清朝人關以後,為了要長久地統治下去,無論政權與法制建設,都適應先進的廣大漢族地區的社會實際,進行了相應的調整和改革。清初,在治國理民的方針上大都本著「清承明制」的精神,隨著形勢的發展,進而強調「詳譯明律,參以國制」。在保留人關的政權機構與法制的同時,進一步沿襲明朝封建專制主義的政權體制和法律制度。《大清律》已經修改,但始終以明律為藍本,很好地貫徹了清初的立法思想。

(二)例的制定與編例

1.例與《大清律集解附例》

大清律後附之「例」,源於唐時的「敕」和五代至宋的「指揮」。從明朝起,例始附於律後,律例並行。

雍正三年,頒行了遵循舊稱的《大清律集解附例》,律後附例八百二十四條。凡屬累朝舊例稱為「原例」,康熙年間增人的例稱為「增例」,經皇帝特旨及內外臣奏準的例稱為「欽定例」,統稱為「條例」。

由於清朝比附審判已經制度化,因此條例不斷增加,乾隆二十六年已達一千四百五十六條,至晚清同治九年,例已增至一千八百九十二條。清例不僅數量增多,而且起著特殊的作用,效力大於律,甚至可以以例為律。清朝統治者總結歷史和現實的統治經驗,認識到「例」是一種靈活的法律形式,可以隨時把統治意志提升為法律,而且不受法律條文的約束。因此在司法實踐中,廣泛推行以例斷獄,以至律之間「前後抵觸,或律外加重,或因例破律」。

2.編例

為了消除律例之間的矛盾,乾隆十一年確定「條例五年一小修,十年一大修」,此後成為定製。各朝設修訂專館修例,使例制度化。然而清朝後期國勢衰微,內憂外患紛至沓來,定期編例的制度也陷入廢弛。例仍然是困撓「法治」的一大弊端,成為官吏循私曲法的途徑,律也漸漸成為具文。

(三)《清會典》

為了總結國家行政管理的經驗,提高官吏的統治效能,從康熙時起便仿照明會典制定《清會典》。其後屢經續修,先後有《雍正會典》、《乾隆會典》、《嘉慶會典事例》、《光緒會典》。正文一百多卷,事例一千二百二十卷。

從會典的內容看,康熙、雍正兩朝以官統事,以事隸官。乾隆以後始以事別錄,典例分編,成為固定的體系。大清會典中詳列清代從開國至光緒朝各級行政機關的職掌與事例,是清代典章制度的重要資料。大清會典不僅是清代行政法大全,也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行政法之集大成者。

(四)少數民族聚居區的單行法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疆域遼闊、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除大清律外,清代還注意少數民族單行法規的修訂,先後制定了適用於少數民族聚居區的《回律》、《番律》、《蒙古律》、《苗例》等單行法。其中有的條例開始帶有臨時性質,因在實行中有利於清朝的統治,遂成為常制。例如,雍正十一年制定的適用於寧夏、青海、甘肅等地少數民族的《西寧番子治罪條例》,原擬實行五年後改用大清律,但一再展期。至乾隆十三年,確定今後番民案件依照此條例規定辦理。

② 關於清朝官員請假和守制方面,相關制度是怎樣的

官員一旦入仕,生是朝廷的人,死是朝廷的鬼,不管是雷霆雨露還是生殺予奪,都受到皇權和制度的約束。即便是請假、退休、守制,也要嚴格遵守朝廷的既定程序,不能馬虎。下面就以清代為例,說一說官員守制、請假和退休的一些具體規定。


三,退休

官員退休稱為“休致”,即把皇帝賜給的職務和俸祿交還回去,清代官場喜歡用“乞骸骨”一詞來表示退休。清代官員休致原因大致有三種,年老、有疾、受處分。

清代以前,官員正式退休的年齡大致劃定在70歲左右,實際上在還要根據官員的精力、能力等狀況而定。對於重要、高級的官員,皇帝也常會挽留,讓其在70歲以後繼續任職,甚至有到80以上者。

③ 清朝的保甲制度關於什麼的

關於戶籍管理的一種制度。

保甲制度在清初就已經實施,「順治元年即議力行保甲」。順治年間緝捕逃人的諭令中多次提及保甲。可以這樣勾畫一下保甲組織的理想模式:每一保由一千戶組成,其中每十家立一牌長,每十牌立一甲長,十甲即一千戶立一保長。

每戶發給一張印牌,上面寫明本戶丁口、從業狀況,戶內有人外出或者有客來訪都要註明行蹤,牌頭、甲長等平日對這些情況進行稽查,如有可疑之人立即上報保長、地方官處理。

各戶之間聯名作保,一家犯罪,其他各戶依律連坐。通過推行保甲制度,以保甲為目,以牌頭、甲長、保長乃至各級地方官吏為綱,就可以把全國百姓組織起來,使之互相監督,防患於未然。

(3)清代條例擴展閱讀

保甲組織作為國家政權藉以向鄉村社會延伸行政觸角的權力 代表,在行政管理方面的主要職權有三:

其一,負有防禦性的保安 職責。「每十戶為甲,甲有長;十甲為保,保有正。凡屬甲內人民, 各置兵器一件,甲長置鑼一面,保正置鼓甲面,或銑一竿」。

其二,編制賦稅冊,作為徵收賦稅之依據。各保甲長負責調查田糧丁』 數,編造黃冊,刪頂田地與戶口關系。「各布政使嚴傷該道府,責令 州縣,查照舊冊,著落保甲,逐一清厘」。

其三,維護鄉村治安秩 序。「身充保甲,即屬在官人役。其所轄村莊一切事件,地方官悉 惟該役是問。」「凡甲內有盜賊、邪教、賭博、賭具、窩逃、奸拐、私鑄

和銷私鹽西面、販賣硝磺,並私立名目、斂錢聚會等事,及面生可 。疑、形跡詭秘之徒,責令專司查報。」

④ 清代行軍紀律中有什麼規定

行軍紀律規定兵行各按隊伍依次而前,無論道路平坦窄狹,後隊不得越過前隊,違者,八旗兵鞭五十,綠營兵棍責四十,仍插箭游營。官兵沿途欺壓民番,恃強買賣,掠財物,毀民房、淫污婦女者斬。兵行遇有草地方,當陸續行走,如有不顧隊伍混行,致踐踏草者,八旗兵鞭一百,綠營兵棍責八十。

⑤ 清朝行禮制度

清朝禮儀 中國號稱「禮儀之邦」。但到了清代,大漢禮被悔,滿族禮儀對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大到國家軍政,小到衣食住行、舉手投足,無不做出詳盡的規定。 跪拜與禮儀 為維護封建等級制度和宗法制度服務是中國封建禮儀的最大特點,因而禮儀中處處體現著尊卑差別。而足以顯示這種尊卑的,恐怕要屬跪拜之禮了。封建社會,臣子見皇帝要行三跪九叩的大禮;百姓見官員須先行跪拜;下級官員晉見級別相差較大的上級時要行跪拜禮;子孫晚輩拜見長輩要跪地磕頭請安;祭祀祖先當然也要磕頭。 1793年,一個悶熱的午後,83高齡的乾隆皇帝在避暑山莊小憩。此時,官員送來了英王的禮物,大多為西方的精巧機械,他觀看之後,頗為高興。早些時候,乾隆接到沿海商人代稟的英國使團信件,其中說到,皇帝83大壽時,未及來賀,今特遣使節前來進貢,因信中「情詞極為恭順懇摯」,他已經允准使節馬嘎爾尼等來京覲見,並命令沿海官員妥善接待。 使節未到,禮物已先期到達,這讓乾隆相當滿意。因為有了皇帝的旨意,馬嘎爾尼一行一路受到各級官員的禮貌接待,對中國人的「彬彬有禮」大加贊賞,並向中國官員表示:「敝使昧於貴國風俗,今後各事,請各大人就貴國習尚中所有者便宜行之,敝使決不稍持異議。」 然而,正是雙方都小心翼翼遵守的「禮儀」,卻差一點使英國使團覲見「中國大皇帝」的行動夭折——矛盾就發生在馬嘎爾尼一行即將面見乾隆的前夕,雙方就朝見禮節進行商討時,中國官員要求馬嘎爾尼等向乾隆行三拜九叩大禮,而英國使團堅持要行面見本國國王時的單膝跪拜吻手禮。爭執激烈之時,馬嘎爾尼甚至以不見皇帝相威脅。眼看原定覲見日期將至,雙方終於達成一致:英國使團官員以單膝跪拜禮見皇帝。 盡管最後乾隆表示寬容,讓馬嘎爾尼行單腿屈膝禮,而其背後的意義則是,西方蠻夷,不知禮數。既然禮數不全,其他皆免談。 當然,晚清社會中還有打拱作揖之禮,這多見於平級官員和平輩人之間。雙方一見面,即雙手打拱,彎腰低頭,有時甚至要一揖到地。這已經是一種比較簡單的禮數了,但比起鞠躬和握手來則又顯得繁瑣了。 晚清從跪拜之禮向鞠躬握手之禮的轉變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以人格基本平等為主旨的西式的鞠躬和握手,作為正式禮儀飄洋過海來到中國從清代開始,但直到辛亥革命以後,才作為正式禮儀在中國流行。 服飾與禮節 服飾和禮節是一個國家文化源遠流長的最顯露的標志。在明清兩朝才創建起來的天子形象,使龍袍成為清朝帝王最具特色的服飾。按照清朝禮儀,皇帝龍袍屬於吉服,在一般慶典、公務活動時穿著。而在重要大典、祭祀壇廟、納後大婚時,皇帝穿更高一等的朝服。搭配朝服穿戴的飾物從頭到腳包括了朝冠、朝帶、朝珠、披領與朝靴。不同的服裝名稱,穿著場合也不同,在當時是有嚴格區別的。 清朝以異族入主中原。滿族原是尚武的游牧民族,在戎馬生涯中形成自己的生活方式,冠服形制與漢人的服裝大異其趣。清王朝建立後,清代服飾也得以充分吸收漢族服飾的成就。以官服為例,馬蹄袖、馬褂是清代官員服制的一大特色,但官服上的「補子」直接取之明代,文官綉禽類,武官綉獸類,分別按品級的高低,綉以各類飛禽走獸,以突出官員在職能和氣質上的要求。與明代不同的是,清朝的官服大褂的前胸是對襟的,補子也分為兩塊,綉在袍衫外面的大褂子上,稱為「補褂」或「補服」,禽獸的花樣與明代也略有差異。由於補子是在成衣後縫上的,對於邊角的加工更為精細,常常配以精緻的花邊,突出了裝飾效果。明代的烏紗帽到清代換成花翎,用孔雀毛上的「眼」即「目暈」花樣的多少,分出單眼、雙眼和三眼的級別。官員的朝服和常服,里三層外三層,行袍、行裳、馬褂、坎肩、補服,重重疊疊,還要佩戴各種朝珠、朝帶、玉佩、彩絛、花金圓版、荷包香囊等等。朝珠又有翡翠、瑪瑙、珊瑚、玉石、檀木的等級限定,連絲絛都有明黃、寶藍、石青之分。用什麼款式、質料和顏色都要受到禮制的規范,違反規定的以犯罪論處。雍正皇帝賜死年羹堯,就有擅用鵝黃小刀荷包,穿四衩衣服,縱容家人穿補服的罪狀,將服飾的等級之別細分到了極致。女裝雖然相對寬松,但精雕細刻無微不至,鑲邊有所謂「三鑲三滾」、「五鑲五滾」、「七鑲七滾」,多至「十八鑲」。在鑲滾之外還在下擺、大襟、裙邊和袖口上綴滿各色珠翠和綉花,折襇之間再用絲線交叉串聯,連看不到的襪底、鞋底也綉上密密的花紋。這樣重重疊疊,無所不在的裝飾效果,雖然有一定的美學價值,但如此繁瑣細密的包裝,是衣冠之治高度細密化的產物,這也使清代的服飾到了難以再發展的地步。 清朝官員穿的朝服,其實是由旗裝演變過來的:圓領、捻襟、左衽,四面開楔,束腰,有扣絆,窄袖(有的帶有箭袖),保暖、便於坐騎。清初開始的制度規定,官員入朝必須穿披肩領袍,謂之朝服。朝服帶有箭袖,就是在本來就比較窄的袖口前邊再接一個半圓形的袖口。一般最長為半尺,形似馬蹄,又稱「馬蹄袖」。袖和肩是清服區別身份的標志。帶箭袖的旗袍是滿族貴族平時穿著和旗人百姓的節日禮服,一般旗人只許穿披肩領便袍,而到了普通百姓那裡就只許穿無披肩的領袍,謂之便服。 旗袍有單、棉、皮之分。清初,其式樣一般是無領、大襟、束腰、左衽、四面開衩。穿著既合體,又有利於騎馬奔射。出獵時,還可將干糧等裝進前襟。這種旗袍有兩個比較突出的特點,一個是無領。努爾哈赤為統一衣冠,曾釐定衣冠制,規定「凡朝服,俱用披肩領,平居只有袍」。即常服不能帶領子,只有入朝時穿的朝服方可加上形似披肩的大領。二是在窄小的袖口處還接有一截上長下短的半月形袖頭,形似馬蹄,俗稱「馬蹄袖」。平時綰起來,冬季行獵或作戰時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起到了類似手套的保暖作用,又不影響拉弓射箭,故又稱之為 「箭袖」(滿語稱之為「哇哈」)。滿族入主中原以後,「放哇哈」成為清朝禮節中的一個規定動作,官員入朝謁見皇上或其他王公大臣,都得先將馬蹄袖彈下,然後再兩手伏地跪拜行禮。

麻煩採納,謝謝!

⑥ 清朝的所有律法

《大清律例》共四十卷,卷首有六贓圖、納贖諸例圖、徒限內老疾收贖圖、誣輕為重收贖圖、過失殺傷收贖圖、五刑圖、獄具圖、服制圖等八種圖表;律文後附有注釋,以便正確地理解和執行律文。律文分為七篇,篇目冠以律名,故謂之七律。首篇是名例律,有四十六條,下面不分門類,亦稱四十六例。其主要內容除了確定五刑、十惡、八議等重要制度和罪名外,還規定了一些定罪量刑的基本原則。如官吏犯罪分公罪和私罪 ,公罪處輕,私罪處重;犯罪分故意和過失,故意罰重,過失罰輕;共同犯罪一般區別首從,從犯減輕;數罪並發,一般只科重罪,輕罪不論;累犯加重,自首減免 ;老幼廢疾減免,同居相隱不為罪以及類推的一般原則等。其次各篇按六部命名排列,即吏律、戶律、禮律、兵律、刑律和工律,以下分為職制、公式、戶役、田宅 、婚姻、倉庫、課程、市廛、祭祀、儀制、宮衛、軍政、關津、廄牧、郵驛、賊盜、人命、斗毆、罵咒、訴訟、受贓、詐偽、犯奸、雜犯、捕亡、斷獄、營造和河防 ,共三十門,計四百三十六條。該條文不但以《大明律》為藍本,並且隱合古義,可謂集歷代封建法律之大成;同時由於清朝已處封建社會後期,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十分尖銳,因此它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主要表現為以嚴刑峻法推行政治、思想高壓政策,不但對十惡處刑更重,而且擴大了謀\反、謀大逆的定罪范圍,提高了量刑標准;嚴禁宦官專政,臣下朋黨,更完備地確認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力;廣泛增加滿族享有種種特權的條款;繼續維護封建等級制度和宗法統治。進一步實行重農抑商等。
《大清律例》律文之後所附的條例,是其重要組成部分。條例即皇帝認可的判例和皇帝根據某些具體案件的處理而發出的帶有規范性的命令和規定,簡稱為例。例是律的補充,同律一樣,也是審理案件、定罪量刑的依據。其不同,首先律的纂修比較慎重,具有相當的穩定性;而例則因時制宜,隨時增刪和修改(乾隆時定製五年一修),因而是一種更為靈活的法律形式。其次,例的數量大大多於律條。雍正三年時就有八百十五條,到同治時更增至一千八百九十二條。由於例繁雜眾多,常與律文發生抵觸,彼此之間矛盾重重。再次,在司法實踐中,例的法律效用大於律。通常是有例不用律 ,有新例不用舊例;律與例都沒有明文時則採用比附,實際上還是用例。結果是「律既多成空文,而例愈滋繁碎」。因此,例遂成為清統治者實行司法專橫、魚肉百姓的法制工具。

⑦ 清代法規的會典

康熙時,仿照《明會典》制定《康熙會典》,其後,雍正、乾隆、嘉慶、光緒四朝均續加修訂。清會典是以行政法為主要內容的法典,記述了清代從開國至光緒朝有關內閣、六部、院、寺、府、監等機構的職掌、事例和活動原則,是研究清代典章制度的基本史料。
適用於少數民族聚居區的法律有《回律》、《番律》、《蒙古律》、《苗律》、《西寧番子治罪條例》等。《西寧番子治罪條例》又稱《番例條款》,雍正十一年制定,是適用於寧夏、青海、甘肅等地少數民族的法律。《番例條款》所規定的大量罰牛馬贖罪,和令當事人「設誓」具結,表現了極大的掠奪性和神明裁判的宗教色彩。

⑧ 清代宮廷有哪些規矩和制度

清代最講究國法禮儀,官場上的禮度和稱謂言談極有分寸,特別是皇帝或皇太後召見內外大臣,大臣們覲見、奏對,更要遵守禮儀制度。稍不注意就會「失儀」,最輕者也要罰俸,重者還會降級、丟掉官職甚至判刑,因為這都有禮儀規章,覲見皇帝也是六部之一禮部的職掌。

現在大量清代題材電視劇(包括歷史小說)中,稱謂言談錯誤百出。我們常見清代題材電視劇中大臣們覲見皇帝或皇太後,動輒稱「萬歲」或「太後吉祥」、「老佛爺吉祥」等,是完全不符合清代禮制的。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清代文武官員被皇帝或皇太後召見,應一律跪安,漢大臣必須自稱「臣×××恭請皇上聖安」或「臣×××恭請皇太後聖安」,滿籍大臣則稱「奴才」。皇後、妃嬪、滿漢大臣無論當面或背後都稱皇帝為「皇上」,只有皇太後或皇太妃稱皇帝為「皇帝」。清代歷史上只有極少數例外。如宣統年間,據溥儀回憶:「太後太妃都叫我皇帝,我的本生父母和祖母也這樣稱呼我,其它人都叫我皇上」(見《我的前半生》,群眾出版社2003年版58頁)。

在旗的滿人有時稱皇帝為「主子」,但也不會稱「萬歲」。「萬歲」之類是戲劇舞台上的稱呼,大臣的口中是根本不會這樣稱呼皇帝的。在雍正朝,不要說口頭稱「萬歲」,就是在奏摺中出現「萬壽無疆」、「萬歲」字樣,也會受到痛斥,因為雍正最討厭這種阿諛奉承的虛文。清中期以後,皇帝的近侍太監、宮女開始稱呼在位皇帝為「萬歲爺」,對死去的皇帝在「爺」字前加年號,如「康熙爺」、「乾隆爺」。太監和內務府記錄的有關皇帝的檔案也標以《萬歲爺檔》之類。但是,這也是局限於一小部分太監,大臣們是不會這樣稱呼的。

至於「太後吉祥」、「老佛爺吉祥」之類的稱謂更為荒謬。皇帝、後妃、滿漢大臣和大部分內務府官員、太監,無論當面或背地都稱「皇太後」。道吉祥是太監圈裡流行的見面問候語,皇帝、後妃、大臣們絕不會用下層太監之間的問候語去稱呼皇太後。在清代,只有某些內務府低級官員才會與有地位的太監互道吉祥,以示親近。至於「老佛爺」,這是清末一小部分近侍太監與內務府官員背地稱慈禧的代名詞,以示受寵和親近,但當面是絕不敢稱呼的(據記載,也有稱呼「老祖宗」者)。同治年間是兩宮皇太後垂簾聽政,大臣們為加以區分,在正式文書中會以尊號加以區分,如鈕祜祿氏稱「慈安皇太後」、那拉氏稱「慈禧皇太後」「慈安」、「慈禧」均為尊號中的頭兩個字,背後會簡稱「東太後」、「西太後」,但也不會在當面或背地稱呼那拉氏為「老佛爺」,因為這是為禮儀制度所不允許的。對死去的皇太後,大臣們提到時都要稱謚號,如那拉氏,則稱「孝欽皇太後」。其實,既便太監們背後稱「老佛爺」的也是極少數,一般對東、西兩太後會簡稱「東邊」、「西邊」,稱皇帝為「上邊」。「老佛爺」之稱其實並不自西太後始,乾隆皇帝因為壽高,當時近侍、太監背後就稱他為「老佛爺」、「老爺子」,但大臣們則不會這樣稱呼。野史記載:紀曉嵐曾在背後稱乾隆為「老頭子」,恰被乾隆聽見,欲加治罪。紀氏機智解釋才使乾隆轉怒為喜。真實與否姑且不論,但由此可見大臣們在背後對皇帝也是不能隨便稱呼的。

「老爺子」的稱呼一直到清末還存在,如溥儀的乳母就這樣稱呼他(見《我的前半生》)。

對妃嬪,太監稱「主子」。因皇帝的妃嬪不止一位,則在前面冠以封號,如對光緒之妃珍妃稱「珍主」,瑜妃稱「瑜主」,以示區分。書面行文稱「主位」。至於對皇子的稱呼,也不像現在影視劇中一律稱「阿哥」。在清代對皇子的稱呼不同身份是有區別的,「阿哥」是大臣們對皇子的稱謂,內務府官員和太監一律按皇子的排行稱「爺」。書面行文則按排行稱「皇�子」。皇帝之女在未授封公主之前,一律稱「格格」。

大臣們與皇帝奏對時提到死去的歷朝皇帝,也不會說「康熙爺」、「乾隆爺」這樣的話,這是近侍太監的語言,如嘉慶皇帝與大臣奏對時提到他的父親乾隆,嘉慶稱之為「皇考」,大臣們則必須稱乾隆的廟號與謚號「高宗純皇帝」。清宮檔案文書也是如此,皇帝在位時標以年號,死去的皇帝則標以廟號與謚號。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清代除登基等重大慶典在太和殿舉行,皇帝臨朝議政一般在乾清門,臨時設寶座、御案等。但召見和引見官員卻不在此。召見多於養心殿東暖閣,引見多於養心殿明殿。其它如承德避暑山莊、圓明園等處,隨皇帝巡狩、避暑而定。如影視劇中地點多模擬太和殿召見和引見,則是不符當時習慣的。

召見須由親王、御前大臣、領銜軍機大臣輪流帶領大臣們去面見皇帝。引見須先進名單、履歷折、綠頭簽,一人或數人覲見。現在影視劇中或見皇帝與大臣平起平坐,或站立談話,這在當時是絕不可能的。召見或引見官員,須先由奏事處太監傳旨,直呼被召見人其名,並領進屋內,大臣進來必須先跪安,口稱「臣×××恭請皇上聖安」,滿人則必稱「奴才」,起立後走到皇帝所坐木炕前,在預設白氈墊上下跪,皇帝問即答。多人參加召見,只能由領銜者回答,別人不能插話;被召見人也不能相互說話,只有皇帝問到方可回答。不像現在影視劇中給人印象似乎是在開討論會。召見、引見無論時間多長,官員自始至終必須跪奏,直到皇帝允許「跪安」表示談話結束,才可起立後退至門口轉身退出。清代只有極少數人因身份特殊,可以坐或站與皇帝談話。如順治時「皇叔父」攝政王多爾袞免禮節,康熙時顧命大臣鰲拜賜座談話,同光時議政王恭親王、監國攝政王醇親王可站立與皇帝談話。但也不是永遠不變,如恭親王在同治時以議政王身份可站立談話,但進門時也要跪安。在光緒時恭親王只是領班軍機大臣,就必須跪奏了。

跪奏時大臣們與皇帝的對話極其簡明扼要,不像現在影視劇中長篇大論,喋喋不休。因為說話越羅嗦,跪的時間就越長。我們現在看清代檔案召見記錄,一般皇帝問話較多,大臣回答簡而又簡,幾乎沒有廢話。跪奏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所以清代大臣都有一條不成文的規矩:「無論奏對何事,必以三語為率,並須簡淺明白。」而且都用厚棉絮做成護膝,以免跪奏時間過長引起疼痛。並且經常練習,以免「失儀」(清制君前「失儀」要受處分)。清代筆記載:同光時軍機大臣王文韶年屆70,仍每日在家練習下跪;貴為直隸總督的李鴻章在慈禧做壽前也每日練習三次下跪。不少大臣常因跪之太久,腰酸膝痛直至病倒。所以跪奏時絕不會長篇大論。

另外,清代題材影視劇中召見場面皇帝與大臣往往光頭、便服,這在清代也是絕對不允許的。大臣覲見須著常服補褂朝珠,戴紅纓官帽。皇帝也是常服袍褂著冠。常服是皇帝在宮中正式場合所穿禮服,用為處理一般政務或召見大臣。官員亦如是,按清制穿錯朝服最輕也要罰俸一月,因為這是清代制度所嚴格規定的,即以天子之尊,亦不能違背。

還有一點必須指出:無論召見或引見,太監、侍衛等均不得在屋內停留。

熱點內容
商務談判合同法 發布:2025-02-08 11:03:21 瀏覽:619
行政法3大塊 發布:2025-02-08 10:09:47 瀏覽:333
遼寧大學法律碩士排名 發布:2025-02-08 09:38:54 瀏覽:8
應寶市法律援助志願者章程 發布:2025-02-08 09:30:28 瀏覽:259
法治是制度嗎 發布:2025-02-08 09:16:40 瀏覽:55
網約車中的行政法問題 發布:2025-02-08 08:26:50 瀏覽:263
貴州計生條例2017 發布:2025-02-08 08:06:35 瀏覽:8
公司大股東需要承擔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2-08 08:02:52 瀏覽:202
遺囑律師咨詢電話 發布:2025-02-08 07:45:20 瀏覽:178
勞工道德風險評估表 發布:2025-02-08 07:38:32 瀏覽: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