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教育法規與教育道德ppt

教育法規與教育道德ppt

發布時間: 2022-05-02 14:09:34

Ⅰ 2.教育法律、法規、政策三者之間有什麼聯系

教育法律、法規、政策三者之間有聯系如下:
1、教育法律是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效力僅次於憲法;
2、法規是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效力低於法律;
3、政策是由政府及其工作部門制定的,效力不如法律和法規,且不得與法律法規相抵觸,否則無效;
4、教育政策是制定教育法律、法規的依據,教育法律、法規是將教育政策具體化。
教育法律與教育政策的區別:
一、制定主體不同
1、教育法律是由國家權力機關和國家行政機關按法定程序制定的;
2、教育政策教育政策的制定既可以是政黨組織,也可以是國家立法機關和國家行政機關。
二、執行方式不同
1、教育法律以國家的強制力為後盾的,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遵守,不得違反;
2、教育政策的執行方式主要是倚靠黨政力量或黨的紀律,運用號召、宣傳、教育、解釋、動員等方法貫徹落實,其強制力是有限的。
三、規范效力不同
1、教育法律是一種社會規范,規定了人們的權利和義務,有關社會成員和行政人員都必須遵守執行,由國家立法機關和國家行政機關制定的教育政策則具有普遍的約束力;
2、教育政策是指政黨機關制定的教育政策規范效力則只對政黨組織及其黨員有效。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一條 為了發展教育事業,提高全民族的素質,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四條 教育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礎,國家保障教育事業優先發展。
全社會應當關心和支持教育事業的發展。
全社會應當尊重教師。
第六條 國家在受教育者中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教育,進行理想、道德、紀律、法制、國防和民族團結的教育。

Ⅱ 教育道德的含義教育道德的作用教育法規與教育道德的比較

那是坑爹的大綱,找不到任何教材上闡述了的。

Ⅲ 教育道德的含義、教育法規與教育道德的比較、教育道德的作用

教育道德的含義:對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響的活動。內容包括提高道德覺悟和回認識,陶答冶道德情感,鍛煉道德意志,樹立道德信念,培養道德品質,養成道德習慣。
教育法規與教育道德的比較:(1)教育法規與教育道德之間存在共性,也有區別;(2)教育法規和教育道德相互聯系:一方面兩者相互交叉並可以實現相互轉化;另一方面兩者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相互作用。表現在道德價值判斷對制定教育法律規范起指導作用,法律是道德價值判斷實現的保證;教育法律規范和教育道德規范在調整教育關系,規范有關教育行為過程中有互補作用。

Ⅳ 教育道德與教育法規是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

教育道德與教育法規是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的。教育法規與教育道德是一致的,首先是指導思想相同;其次是教育法規對教育道德水平有著積極作用

Ⅳ 教育法的定義、特點、優缺點

一、教育法的定義

一般意義上的法,是指體現統治階級(即掌握國家政權的階級)意志,其意志的內容最終決定於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具有普遍性、明確性和權威性的行為規范的總稱。教育法是整個法律體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具備法定義中的基本要素,同時又有其自身的特點和調整對象。因此,我們說,教育法是體現統治階級在教育方面意志的,由國家制定或任可,並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在教育活動中普遍遵守的行為規則的總稱。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把握教育法的特徵:

1.教育法首先和主要體現統治階級的意志,並最終決定於物質生活條件。

從法的本質上說,教育法所確定的行為規則首先和主要體現統治階級意志,是統治階級通過國家制定、認可並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它是由統治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包括物質生產方式、地理環境、人口狀況等),並根據統治階級的利益標准和價值觀念來調整相應的社會關系。統治階級從來都注意使本階級的某些意志通過國家政權上升為法,旨在建立、維護和發展有利於自己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及經濟政治等各項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與之相應,我國教育法也必然是以工人階級為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廣大人民在教育方面共同意志的體現。階級性、國家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統一是我國教育法的重要特徵之一。

2.教育法是為人們提供在教育活動中應遵循的行為規則。

人們在社會生活的各方面和各種社會關系中都有許多規范需要遵循。這些規范都是為人們的行為提供標准和指明方向的,都在一定的范圍內發生效力。教育法就是為所有參加教育教學活動的人們的行為提供標准和指明方向。這里的「教育活動」僅指有目的、有意識、有組織培養人的教育活動,不是泛指所有具有教育含義的活動。其在教育活動中所產生的由教育法來調整的教育關系,既包括教育行政機關與學校、學校與學生、教師與學生、學校之間的教育內部關系,也包括教育行政機關、學校、學生、教師與其他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公民在舉辦、管理、實施以及參與教育的各種活動中產生的社會關系。隨著教育教學活動范圍的不斷擴展,將會有更多的教育關系需要相關的教育法來調整和規范。

3.教育法是由國家制定認可,並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行為規則。

從法的產生方面看,教育法是由有立法權或立法性職權的國家政權機關通過法定程序採取制定、認可、行政、補充和廢止等方式確定其行為規則,它揭示了教育法與國家的必然聯系,而其它社會規范一般都沒有這個特徵。例如,政黨的章程就是由政黨的領導機關制定的,職業道德是該行業中逐漸地自然而然地形成的,他們都不是出自國家。不具有國家意志的屬性。

從法的實施方式上看,教育法是以國家政權的強制力為後盾來保證其實施的。這是教育法與教育政策、職業道德以及各種政治規范等社會規范重要區別。雖然任何一種社會規范都有一定的強制力,但法的強制力與其他社會規范的強制力不同,它是以國家政權的名義所表現出來的強制,是以法院、監獄、警察以至軍隊為強制力的後盾。違反了教育法,損害了教育法所確定的學校、教師、學生等方面的權利,或是不履行自己的法定義務,就要受到政權的強制。例如:按照我國《教育法》的規定,結伙斗毆、尋釁滋事,擾亂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教育教學秩序或者破壞校舍、場地及其他財產的,由公安機關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侵佔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的校舍、場地及其他財產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顯然,其它社會規范則不具有國家強制這一特徵。

4.教育法是以教育方面權利和義務為重要內容並具有普遍性、明確性。

從教育法的內容構成角度看,主要由規范性內容和非規范性內容構成,而規范性內容中,權利和義務是其主要內容。教育法就是對教育關系主體(包括行政機關、學校、教師、學生及其監護人,社會團體、企事業組織等)在教育教學活動中享有哪些權利,應履行什麼義務進行規定。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28條規定了學校享有的九項權利及應履行的六項義務,《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第七條規定教師享有的六項權利,第八條規定教師應履行的六項義務,以及《未成年人保護法》、《義務教育法》等有關法律中規定的教育行政機關、學校、教師、學生及其監護人等方面的權利與義務。應該說,這種權利、義務是具有普遍性、明確性的行為標准。在這里,普遍性,亦即教育法適用對象和適用范圍具有的普遍性,它不是為某一具體的特定的人提供行為標准,通常是一般的人,抽象的人,只是要法尚未失效,法就能反復運用,而不是只適用一次或者若干次。其運用對象和范圍是普遍的。例如,黨、團、工會的章程、紀律都規定其權利和義務,但他們不是為一般的人,抽象的人,而是為具體的人,特定的人,即為黨員,團員,職工提供行為准則。明確性,亦即教育法都以具體的條文等形式,明確地為人們提供標准,而不是模糊的、伸縮度很大的社會規范。例如,《義務教育法》規定凡年滿六周歲的兒童都應當入學,接受規定年限的義務教育。《教育法》規定:在招收學生工作中徇私舞弊的,由教育行政部門責令退回招收的人員,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在這里我們說教育法都是以明確形式為人們提供行為規范,但這不意味著每部教育法中的法條都是如此,有的法條是用來說明其指導思想,基本准則和適用范圍生效日期等,但這些條文的存在並不妨礙法作為明確的社會規范而存在,恰恰說明這些規定,是為更明確的表明法的性質,任務,效力和要求。

最後應當指出,法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是指國家機關(包括權力機關和行政機關)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制定和公布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它主要包括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制定的法律、最高行政機關制定的行政法規、地方權力機關制定的地方性法規、中央政府各部委制定的規章和地方政府制定的規章。與某些教材上使用的「教育法規」內含、外延基本一致。狹義上專指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即教育法律。我們一般是從廣義上使用教育法的概念。

二、教育法的特點

教育法依其主體的廣泛性、調整范圍的復雜性、以及違反教育法所承擔法律責任特殊性,而具有其自身的特點。主要是以下三個方面:

1.主體的復雜性。

我們知道教育活動包括興辦教育、管理教育、實施教育、接受教育、參與和支持幫助教育等諸多方面。這些活動涉及到教育行政機關、其他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包括企業、事業單位、農村集體組織)、學校、社會團體和幾乎每個家庭和公民。這些公民、法人、組織都是教育法調整的對象,都在教育活動中享有廣泛的權利和承擔多方面的義務,從而使教育法的主體呈現復雜性。

特別應注意的是,作為教育法的主體之一的學生也是公民,學生是屬於特殊群體,處於一個特殊地位,他們由於年齡等原因,其權利能力(指法律賦予公民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與行為能力(指法關系的公民能夠以自己的行為,依法行使權利和承擔義務的資格)之間出現不一致兒童、少年在某些方面具有權利能力,但不一定具有行為能力,因此,對其更加以特殊的依據。其權利能力是法律賦予的。我國《民法通則》第九條規定:「公民的民事權利能力始於出生」。即不論其民族、性別、職業、地位等何種差別,也不論其年齡是大是小,其民事權利能力一律平等。學生是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具備權利能力,並不一意味著他能正確運用這種能力,要正確運用權利能力必須具有成熟的理智,能認識自己行為的後果,才能在民事活動中維護自己的利益承擔自己行為的後果。

2.調整范圍的廣泛性。

(1)從教育對象上看,我國憲法賦予了每個中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教育已經變成同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在我國的教育體系中,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頒行以來,每個適齡兒童、少年都必須接受九年制義務教育;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大多數初中畢業生要接受普通高中和各種形式的職業學校教育和職業培訓,不同類型教育相互溝通相互銜接,教育部決定從2001年起,取消了報考普通高等學校的年齡和婚否限制,這意味著終身教育體系正在形成。在這些教育活動中,接受各種形式、不同層次的教育和培訓的教育對象,都享有著教育的權利和承擔著相應教育的義務。

(2)從調整的教育法律關繫上看,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伴隨著辦學體制、管理體制、投入體制、招生就業制度、學校內部管理體制等方面的全面改革,教育領域中的社會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諸如:在改革辦學體制、優化教育資源配置中,教育機構之間的協作、各種社會組織之間的聯合辦學,需要界定產權關系,民辦教育機構的舉辦者、管理者、教師、學生之間的關系,學校與用人單位之間的委託培養關系;學校內部人事制度改革中學校與教師之間的聘任關系;高等學校融入國家創新體系,科研機構、企業之間基於「產學研」一體,職業學校與企業之間基於「產教結合」而產生的合作關系,金融機構與學生之間的學生貸款關系,國家留學基金組織與公派出國留學或來華留學人員之間的資助留學關系及相應的擔保關系,教育機構與境外組織或個人之間的合作辦學關系,學校科研成果轉化中的風險與利益分配,學校事故中的責任歸屬和賠償主體認定,等等。這些社會關系的調整已遠非計劃經濟條件下僅憑採取行政措施和政策所能解決的,這些社會關系有著深刻的利益背景和復雜的利益體系,充滿著利益矛盾與沖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各種利益關系只能以體現國家意志的法律加以調整。這是教育法調整范圍的重要方面。

3.法律後果的特殊性。

主要表現在:

(1)注重保護受教育者,尤其是青少年學生。可以說,全部教育法的核心是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權,尤其是保護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不一致的兒童、少年。對學生錯誤行為的處理主要是採取批評教育的方式。比如對不按時入學或流失的適齡兒童,更主要是進行耐心的說服教育,只要他們入學或返校就讀即可,對他們本人並不進行處罰,而是要處罰其家長或其他監護人。

(2)注重保護教師的特殊職業權利。在教育活動中,教師享有《教師法》所規定的特殊權利包括教育權、教學權、科學研究權、指導學生發展權、帶薪休假權、進修培訓權等。教師對學生進行正當教育,而學生由於自身原因造成財產損失或人身傷害的,教師不承擔法律責任。當然,如果教師有過錯,如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則要承擔相應責任。

(3)注重維護學校的正當權益。教育是國家的公共事業,學校是培養人的主要場所,教育法對之給予特殊的保護。教育法規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佔、剋扣、挪用義務教育經費,不得擾亂教學秩序,不得侵佔、破壞學校的場地、房屋和設備。對違反者,要根據不同情況,分別給予行政處分,行政處罰;造成損失的,責令賠償損失;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在具體處理過程中,一般應該從快、從嚴,體現學校正當權益的特殊重視。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1995年3月18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
1995年3月1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45號公布
自1995年9月1日起施行
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於2006年9月1日實施。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教育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

Ⅵ 教育法律與教師職業道德有什麼關系

(一)從內容上看,教師職業道德比一般職業道德更具全面性、先進性
首先,從社會的角度看,教師是在遵照社會要求的前提下進行教育教學活動的。因此,教師的加強職業道德修養時,必須首先確立堅定的教育信念,科學認識教育的戰略地位;正確認識教師勞動的社會價值,自覺忠誠於、獻身於人民的教育事業。其次,從教師具體的勞動場所看,教師必須處理好各種關系。教師的勞動其實是一種集體勞動,因為任何一個學生的成才都是教師集體協作勞動的結果。這就要求個體教師要發揚合作精神,在工作中處理好與同事的關系。另外,教師對學生的教育也離不開家長、社區的溝通和支持,教師必須積極誠懇地協調與家長、社區其他人員的人際關系。因此,合作、團隊精神、關心、關愛、責任感等優良品質都是教師職業道德的當然內容。最後,從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過程來看,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理想道德、民主法制、紀律、愛國主義等教育時,其內容不但要體現全民性道德建設的要求,更要體現先進分子道德建設的要求,因而教師就必須把道德建設的廣泛性和先進性在意識上統一起來,才能較好地完成既教書又育人的任務。很顯然,從上述幾個方面來看,教師道德的內容具有更全面,更先進的特性。
(二)從影響空間看,教師職業道德比一般職業道德更具廣泛性
教師職業道德素質的影響不僅指向學校里的學生,而且還通過學校和學生影響到周圍的社區,甚至擴散到更大的范圍以至於整個社會。今後,隨著教育的不斷改革和開放,隨著教育信息傳輸渠道的日益快速和便捷,教師與外界社會的接觸越來越多,聯系面越來越廣,他們的思想品德、行為舉止也將越來越多地直接作用於社會。同時,由於教師從事的是塑造人的靈魂、培養健康人格的事業,教師自身的職業道德素質的高下直接決定了學生的發展程度,進而也影響到整個社會和國家民族的命運。因此,與其他行業的職業道德素質相比,教師的職業道德素質更受社會公眾的關注。
(三)從影響深度和時間上看,教師職業道德比一般職業道德更具深遠性
教師職業道德素質對學生發展的影響是深遠的。在學生在校學習期間,教師職業道德素質通過物化為教育手段,可以直接作用於學生的心靈,影響學生的個性品質的發展。這種影響不僅局限於學生在校期間,而且還會影響學生的終生,進而影響到整個社會的進步和未來。所以,很多欽佩教師給自己帶來終身教誨的學生在畢業離校多年之後,仍然盛贊自己的老師。比如,毛澤東在給他的老師徐特立先生的信中就說到這樣一段感人的話:「你是我二十年前的老師,你現在仍然是我的老師,你將來必定還是我的老師。」魯迅同他的老師藤野先生分別多年以後,依然懷念他,依然銘記他的諄諄教誨。反之,一個缺乏職業道德素質的教師給社會和他人造成的損失是無法挽回的。英國哲學家洛克對此曾經指出:「教育上的錯誤比別的錯誤更不可輕視。教育上的錯誤正和配錯了葯一樣,第一次弄錯了,決不能錯第二次,它們的影響是終生洗刷不掉的。」可見,教師職業道德素質對人、對社會的影響程度非一般職業所能比及。
(四)從道德行為的結果看, 教師職業道德不產生直接的功利效益
教育工作總體來說是一種間接的創造社會物質財富的活動。教育通過培養人才進入社會生產的各個領域,才能給社會直接創造物質財富。教育工作的這種特性決定了教師的職業道德素質與經濟利益難以直接掛鉤。教師職業道德行為的結果對教師來說更多的是一種精神上的愉悅,而不是直接的金錢和物質利益。但有些職業,從業者的職業道德素質的好壞的確與勞動者最終獲得的經濟回報的多少存在著密切關系。也就是說,主體的職業道德素質越高,勞動者獲得的物質報酬就越多。比如,一個誠信的個體經營者可以招攬更多的顧客;一個重質量、守信譽的企業可以為自己開拓廣闊的市場,從而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這種對比和反差並不說明教師的職業道德素質就失去了價值。相反,這更說明了教師職業的高尚和偉大,教師更能從自己的職業中獲得高層次的享受。只不過相對於其他職業來說,教師職業道德素質的發展更依靠教師的自我修養,其基本的驅動力不是外在的物質利益,而是無私的獻身精神和高度的責任感。
(五)從行為條件看, 教師職業道德對勞動者心理品質有更高的要求
教師在將自己的道德信念付出實施時需要多方面的條件。其中教師的心理品質的好壞關繫到教師職業道德行為的最終結果。這也就是說,與其他職業相比,教師的職業道德行為的實施對心理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的心理品質也因此被賦予了豐富的道德意義。對於一般人來說,心理品質中的許多內容並無明顯的道德意義,也就是說涉及不到善與惡、道德與不道德等價值判斷問題。比如對於工人或農民來說,其興趣是否廣泛、性格是否開朗對於他自身的職業勞動,對於社會和他人都不會產生重大影響,別人對他的這種特點也無可厚非。然而,教師職業的情況就不同了,教師所從事的教育教學活動是一種師生雙向互動的活動。教師的愛心和對教育事業的責任心以及自身的學識、語言、行為、情緒等都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學生在觀察教師時,往往會產生一種「放大效應」。教師人格中每一細小的、美好的品質表露,都會使他們感到由衷的欣喜和激動;學生也由此會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慾,體驗到愉悅、滿足的情感,並流露出對教師的尊敬和信賴。相反,教師的每一個無意的失誤和微不足道的瑕疵,都會使學生感到無比的驚訝和失望,甚至會給學生留下難以消除的壞印象。

Ⅶ 教育道德的含義,教育法規與教育道德的比較,教育道德的作用分別是什麼

您是參加這次宜賓公招考試的啊?我也是,這考試大綱太多問題奇怪得很

Ⅷ 從教師法教育法等相關教育法規高度來談談幼師如何踐行教師職業道德

摘要 幼兒權益,以幼兒為主體,充分調動和發揮幼兒的主動性;遵循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和保教活動規律,提供適合的教育,保障幼兒快樂健康成長。

Ⅸ 教育法律法規 教師職業道德規范

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

(2008年修訂)

一、愛國守法。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擁護社會主義。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自覺遵守教育法律法規,依法履行教師職責權利。不得有違背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言行。

二、愛崗敬業。忠誠於人民教育事業,志存高遠,勤懇敬業,甘為人梯,樂於奉獻。對工作高度負責,認真備課上課,認真批改作業,認真輔導學生。不得敷衍塞責。

三、關愛學生。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平等公正對待學生。對學生嚴慈相濟,做學生良師益友。保護學生安全,關心學生健康,維護學生權益。不諷刺、挖苦、歧視學生,不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

四、教書育人。遵循教育規律,實施素質教育。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因材施教。培養學生良好品行,激發學生創新精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不以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准。

五、為人師表。堅守高尚情操,知榮明恥,嚴於律己,以身作則。衣著得體,語言規范,舉止文明。關心集體,團結協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長。作風正派,廉潔奉公。自覺抵制有償家教,不利用職務之便謀取私利。

六、終身學習。崇尚科學精神,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拓寬知識視野,更新知識結構。潛心鑽研業務,勇於探索創新,不斷提高專業素養和教育教學水平。

Ⅹ 在同一社會中,教育法規與佔主導地位的教育道德具有共同的作用方向對嗎

法律必須不斷完善,以確保是當代最高正義智慧的體現。
道德必須服從法律,二者不應有沖突抵觸,理應必須同向齊力共進。

熱點內容
勞工道德風險評估表 發布:2025-02-08 07:38:32 瀏覽:821
人大最高立法權包括 發布:2025-02-08 07:25:34 瀏覽:485
今年是民法典 發布:2025-02-08 07:25:33 瀏覽:168
婚姻法中孳息的解釋 發布:2025-02-08 07:14:26 瀏覽:93
道德基礎測試 發布:2025-02-08 06:53:40 瀏覽:79
重慶大學法律碩士難不難 發布:2025-02-08 06:48:09 瀏覽:561
長春勞動法局電話號碼是多少錢 發布:2025-02-08 06:39:03 瀏覽:426
一村居一法律顧問ppt 發布:2025-02-08 06:16:45 瀏覽:441
社會與法頻道普法劇 發布:2025-02-08 06:16:23 瀏覽:963
合同法關於合同有失 發布:2025-02-08 05:36:27 瀏覽: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