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請願條例

請願條例

發布時間: 2022-05-03 17:05:16

① 人民請願法律怎樣規定的

請願權是人民就國家的政治措施或對個人的權利、利益之維護,向國家有專關機構表達意願屬,請求國家有關機構受理並作出答復的權利。作為一項古老的權利,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憲法予以了規定,同時對請願的方式、請願書的提出、處理程序等事項予以了制度化的規定。而在我國,由於請願權在規范層面的缺失,使得相應的請願制度沒有建立。隨著中國人的維權意識日益增強,如何構建符合請願權保障要求的現代請願制度迫在眉睫。

② 什麼是請願書

表達自己的願望,自己想干什麼,然後以書面形式通過合法渠道向有關部門提交的文書,然後由有關部門批准。請願書首先應該有禮貌,縱然有百般怒火,也應該尊重對方。

然後把自己的看法意見表達出來,描述事實時注意客觀,不要帶有主觀色彩,接著把自己的請求寫出來。

(2)請願條例擴展閱讀:

來源:

彼等(即請願者兩院議員——譯者)伏祈聖主陛下:自今而後,非經國會法案共表同意,不宜強迫任何人徵收或繳付任何貢金、貸款、強迫獻金、租稅或類此負擔;亦不宜因此等負擔,或因拒絕此等負擔,而對任何人命令其答辯,或作答辯之宣誓,或傳喚出庭,或加以禁閉,或另加其他折磨或困擾;亦不宜使任何自由人因上述種種致遭監禁或扣押。

陛下宜調離上述海陸軍隊,俾民人等今後不再受累;又上述執行戒嚴法之欽差亦宜撤廢;又今後不宜再委何人任此類特職,或令其以上述方式執行其職權,恐其有所憑借,竟違背國法民權,使陛下臣民皆有遭受陷害或被處死之虞。

彼等所伏請於陛下者,皆按諸本國法律條例而原為其權利與自由者;陛下亦宜開恩昭示:凡有關以上所舉種種害民之裁決、行為和措施,今後皆不得據之以為結論或先例,陛下更宜為增進人民之幸福安全計,頒示德意:凡官吏大臣對上述諸事皆應依國法律例行事,而示效忠陛下,以增進主上之聖德與國家之隆盛。

是年六月二日,國王駕蒞國會,批曰,汝等所呈權利請願書一件,讀悉,准如所請。此後復於六月七日,六月二十日,蒞臨國會,重申六月二日之諭旨。

③ 我國的法律對遊行.請願是如何規定的

公民有遊行、集會、示威的自由
但要注意不要隨便遊行、集會、示威,弄不好要承擔責任。

④ 沒有房產證業主聚眾到政府請願違法嗎

業主集體到政府請願不違法,公民有集會的自由,有向政府合法表達訴求的權利。
不過沒有房產證應該是向不動產登記機構反映。

《憲法》
第三十五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的自由。

第四十一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對於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有提出批評和建議的權利;對於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有向有關國家機關提出申訴、控告或者檢舉的權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實進行誣告陷害。
對於公民的申訴、控告或者檢舉,有關國家機關必須查清事實,負責處理。任何人不得壓制和打擊報復。
由於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侵犯公民權利而受到損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規定取得賠償的權利。

《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
第六條國務院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負責指導、監督全國不動產登記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確定一個部門為本行政區域的不動產登記機構,負責不動產登記工作,並接受上級人民政府不動產登記主管部門的指導、監督。

第七條不動產登記由不動產所在地的縣級人民政府不動產登記機構辦理;直轄市、設區的市人民政府可以確定本級不動產登記機構統一辦理所屬各區的不動產登記。

⑤ 英國憲法中為什麼沒有規定基本人權

1、英國不是成文法國家,沒有統一的憲法典。一般認為1215年《自由大憲章》是英國憲法最早的組成部分,它是700年來習慣法的總和。但並不能因此說英國憲法沒有規定基本人權。
2、英國的憲法性法律構成:
一、 成文法:憲法性法律文件
⑴標志著英國憲法產生的憲法性法律:
①《人身保護法》:1679年5月26日查理二世簽署批准。全文20條,約4,000字,主要內容是:除叛國犯、重罪犯,以及戰時或遇緊急狀態外,非經法院簽發的寫明緣由的逮捕證,不得對任何人實行逮捕和羈押;已依法逮捕者應根據里程遠近,定期移送法院審理;法院接到在押人後,應於兩日內做出釋放、逮捕或取保開釋的決定;經被捕人或其代理人申請,法院可簽發人身保護狀,著令逮捕機關或人員說明理由;不得以同一罪名再度拘押已准予保釋的人犯;英格蘭的居民犯罪,不得押送到其他地區拘禁。
②《權利法案》:1689年10月23日威廉三世接受了國會提出的該法案,全文13條,約800字。其內容的核心是限制王權,確立議會至上的資產階級憲法原則。同時,第5條規定了請願權;第8、9條規定了議員的權利和自由;第10條規定了免受酷刑的權利等公民權利。
③《王位繼承法》:1700年制定,1701年頒布,旨在通過規定王位繼承問題,保證資產階級的權利和自由,實現資產階級對王權的控制。
⑵英國憲法變遷時期的重要的憲法性法律:
①完善議會制度:1911年《議會法》規定「上議院與下議院關聯之職權」,而其實質是通過該法進一步削弱和限制議會上議院的權力,使上議院喪失了對下議院通過的一切決議的否決權,而只有延擱權。而1949年《議會法》又對延擱權進行了進一步的剝削和限制。
②改革選舉制度:第一,1918年《國民參政法》,是第一部選舉法,全文5章47條25,000字。分別規定了選舉權、登記、選舉方式及費用、議員名額、通則,放寬了對選民定居期限的限制,第一次賦予部分婦女以選舉權。第二,1928年《國民參政(男女平等)法》,對上法修正,使婦女獲得與男子平等的選舉權。第三,1948年《人民代表法》,廢除前兩法的有產者和大學生的復數投票權,統一了參加全國選舉和地方選舉的選民資格。
③規范英國與自治領關系的法律:1931年《威斯敏斯特條例》等。
二、判例法:
英國法院特別是高等法院在司法實踐中對某些案例的判決和解釋。
三、習慣法:
大多數是在立憲政治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經法院承認的憲法性法律規則。如關於國王的「國王統而不治」、「國王不能為非」;關於首相自行組閣等憲法的慣例。

⑥ 我國的法律對遊行.請願是如何規定的大神們幫幫忙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二十號 (1989年10月31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保障公民依法行使集會、遊行、示威的權利,維護社會安定和公共秩序,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舉行集會、遊行、示威,均適用本法。 本法所稱集會,是指聚集於露天公共場所,發表意見、表達意願的活動。 本法所稱遊行,是指在公共道路、露天公共場所列隊行進、表達共同意願的活動。 本法所稱示威,是指在露天公共場所或者公共道路上以集會、遊行、靜坐等方式,表達要求、抗議或者支持、聲援等共同意願的活動。 文娛、體育活動,正常的宗教活動,傳統的民間習俗活動,不適用本法。 第三條 公民行使集會、遊行、示威的權利,各級人民政府應當依照本法規定,予以保障。 第四條 公民在行使集會、遊行、示威的權利的時候,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不得反對憲法所確定的基本原則,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 第五條 集會、遊行、示威應當和平地進行,不得攜帶武器、管制刀具和爆炸物,不得使用暴力或者煽動使用暴力。 第六條 集會、遊行、示威的主管機關,是集會、遊行、示威舉行地的市、縣公安局、城市公安分局;遊行、示威路線經過兩個以上區、縣的,主管機關為所經過區、縣的公安機關的共同上一級公安機關。

⑦ 權利請願書的具體條文

(1628年)
靈俗兩界貴族與眾議員集議於國會,謹奏於聖主國王陛下:昔國王愛德華一世臨朝時,曾制訂一項條例,通稱為「statutum de Tallagionon Concedendo」,明定凡貢稅或補助金,如未經本王國大主教、主教、伯爵、男爵、騎士、市民及平民中其他自由人之惠然同意,則國王或其嗣君不得於本王國內征課之。又國會復於愛德華三世御極之二十五年制定法律規定,此後不得強迫任何人違反本意,借貸款項與英國之君主,良以此種貸款既背天理,且又違反英國人民所享之權利與特權,又按英國其他法律之規定,亦不得強迫任何人向英國君主作任何類似之捐獻,或任何其他類似之捐獻。是故根據上述法律、與其他法良意美之英國法律與規章,陛下臣民可謂生而享有此種自由,即非經國會同意,得有不被強迫繳納任何租稅,特種地產稅,捐獻及其他各種非法捐稅之自由。但在最近,卻不幸有與上述法律規定背道而馳的情況發生。於是有些委員會派出人員,分赴各郡,稱奉詔命,強迫人民,對於陛下繳納種種之款項,人民如不遵照辦理,則彼等動輒勒令立誓,必須恪遵樞密院及其他機關之傳喚,出庭應詢。凡此措施,均為違反英國法律之規定,實非英國法律之所能容許。但在若乾地區,若幹人民卻竟因此而被監禁、羈押、與種種之騷擾。又有若幹人民己因郡長、副郡長、警察官、法官、及其他之官吏,稱奉詔命,或樞密院命,致被迫繳納種種款項,尤其違背法律與英國之習俗。 又據名為「英格蘭各項自由之大憲章」之條例明定,凡自由人除經其同儕之合法裁判,或依國法外,皆不得加以拘捕、監禁,或剝奪其管業權、各項自由及自由習慣,或置諸法外,或加以放逐,亦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毀傷。當愛德華三世御極之第二十八年,國會亦曾制定法律規定,任何人除經依法律正當程序之審判,不論其身份與環境狀況如何,均不得將其驅逐出國,或強使離開所居住之采邑,亦不得予以逮捕、拘禁、或取消其繼承權,或剝奪其生存之權利。但在最近,又不幸而有與上述規定及其他善良意美之英國法律相違背之事發生。是即陛下若干之臣民,竟至無端而遭受監禁。迨以陛下所頒之人身保護狀呈請法院予以救濟時,依照向例,法院應即令斥監禁機關說明加以監禁之原因。但原因莫可究詰,而監禁之機關僅謂乃系遵奉經由樞密院所頒之陛下特別詔命辦理。且又將被押者還監,而其實未曾控以依法應由彼等負責之任何罪名。
近來更有大批海陸軍隊,散駐全國各郡,並違反居民意志,強迫居民接納住入其家宅,忍受其長期駐扎,既有背於本王國之法律與習慣,且使民不堪命!
國王愛德華三世臨朝之第二十五年,國會又製法明定,不得違反大憲章之精神與國法,對任何人臆斷處死或殘其肢體;更據該大憲章及本王國其他法律條例等,任何人除依本王國習慣或國會法案所確定之法律,不應判處死刑;又無論何種罪犯,均不得免受通行程序之審訊,亦不得豁免本王國法律及條例所加之刑罰。但不幸的是最近陛下璽令設置種種委員會,派遣委員分赴各郡,使享有權威,得對陸海軍人,及其他莠民之夥同犯殺人罪、搶劫罪、重罪、反叛罪,暴動罪,或其他各種之輕罪者,均按戒嚴法論處。眾所周知,戒嚴法之審判程序簡單,是故只惟在於戰時軍中應當適用此種法律。因為根據戒嚴法審判,犯以上各種罪名者,動輒須以死刑議處。所以遂有若干之臣民,致被該委員等判處死刑。倘系根據普通法律審判,彼等固應死無恕言。但在現時,除非根據上述之戒嚴法審判,則彼等之罪,不至於死。且已經認定以上各種罪名,應由此種委員會依據戒嚴法予以審判,所以又使普通官吏,與司法人員,有所推諉,不肯援引普通法律對於此等罪犯提起控訴。所以因之,反使若干情節重大之罪犯,得以逍遙法外,免遭處分。是知此種軍法委員會與其他類似性質機構之設置,完全違反上文所述各種法律之規定,以及現時英國之法律。
據此,彼等(即請願者兩院議員——譯者)伏祈聖主陛下:自今而後,非經國會法案共表同意,不宜強迫任何人徵收或繳付任何貢金、貸款、強迫獻金、租稅或類此負擔;亦不宜因此等負擔,或因拒絕此等負擔,而對任何人命令其答辯,或作答辯之宣誓,或傳喚出庭,或加以禁閉,或另加其他折磨或困擾;亦不宜使任何自由人因上述種種致遭監禁或扣押;陛下宜調離上述海陸軍隊,俾民人等今後不再受累;又上述執行戒嚴法之欽差亦宜撤廢;又今後不宜再委何人任此類特職,或令其以上述方式執行其職權,恐其有所憑借,竟違背國法民權,使陛下臣民皆有遭受陷害或被處死之虞。
彼等所伏請於陛下者,皆按諸本國法律條例而原為其權利與自由者;陛下亦宜開恩昭示:凡有關以上所舉種種害民之裁決、行為和措施,今後皆不得據之以為結論或先例,陛下更宜為增進人民之幸福安全計,頒示德意:凡官吏大臣對上述諸事皆應依國法律例行事,而示效忠陛下,以增進主上之聖德與國家之隆盛。
是年六月二日,國王駕蒞國會,批曰,汝等所呈權利請願書一件,讀悉,准如所請。此後復於六月七日,六月二十日,蒞臨國會,重申六月二日之諭旨。

⑧ 信訪制度來源、目的和意義

一、信訪制度的來源:
我國的信訪制度在成立之初就具備了作為行政性救濟制度的特徵。中國共產黨在蘇維埃政權初創時期與抗日戰爭時期,一些來信來訪是由中央領導人親自批閱和接待的,1938年,毛澤東還親自處理了一起傷員要到延安集體上訪的事件。1949年8月,中共中央正式成立了中央書記處政治秘書室,負責處理群眾來信來訪。新中國剛成立時,來信來訪很多,中央人民政府系統幾乎同時成立了三個單位受理群眾來信來訪,即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辦公廳、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秘書廳和總理辦公室。

二、信訪制度的目的:
設計信訪制度是為了設置更簡便、高效率的申訴渠道。
我國《國務院信訪條例》第二條規定,信訪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採用書信、電子郵件、傳真、電話、走訪等形式,向各級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門反映情況,提出建議、意見或者投訴請求,依法由有關行政機關處理的活動」。從這條規定可以看出,這里的信訪是一種行政性補充救濟制度。
首先,這里的信訪制度是一種補充救濟制度。和一級政府龐雜的職能機構相比,信訪機構本身簡單的多,比如我國的國家信訪局只有辦公室、辦信司、來訪接待司、研究室、督察室等部門,並不具備處理具體問題的能力,不是日常處理糾紛的機構。從信訪制度本義上講,當事人只有在對政府部門的行政行為不滿意的時候才會到信訪機構提出意見、建議或者投訴,是對行政機關的監督,也是處理社會問題「餘量」的制度安排。
其次,這里的信訪救濟是行政救濟。信訪人向行政機關提出意見、建議和投訴請求,通常由行政機關自己、上級部門或者專門機構負責處理,屬於一種行政性的補充救濟制度。它與正式的行政復議和司法救濟不一樣,通常而言,信訪制度處理問題較司法程序更為簡便快捷節約成本。
信訪制度並非中國特有,作為一種行政性的補充救濟制度,信訪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存在,通常被稱為申訴專員制度、公共監察專員制度和請願制度等。
立法、司法、行政權力分權制衡的制度已經相當完備的國家和地區為什麼還需要「信訪」制度?香港申訴專員戴婉瑩的解釋理由包括兩個方面:首先,根據香港的司法制度,法官擔當裁判的角色,法庭不會就案情進行調查,投訴方需要證據和法律支持,而且訴訟費用高昂,程序繁雜。經驗表明,很多針對政府部門的投訴交由法院以外的機構處理,將能獲得更迅速和適當的解決。其次,有些事件透過政治渠道提出投訴,也不一定是緩解不滿的最佳方法。在大多數社會里,人民代表通常都肩負多項公職。與群眾聯絡並處理群眾對政府的投訴,固然是人民代表的職責,但他們很少有充分資源,詳細調查政府的決策過程。由於上述情況,便有需要另設一些獨立的、簡便的、高效率的申訴渠道,處理一般市民的申訴。

三、研究信訪制度的意義:
信訪制度的創設,成為民意與政府間的反映溝通通道,及時將一些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信訪制度的不斷改進,解決了一些長期積累的矛盾;信訪制度的設置,及時將民意上達,解決了一部分信訪案件,但並不能解決所有訴求,因為信訪制度目前正面臨著諸多的尷尬。信訪制度創設後還需不斷改革,包括信訪制度的架構,信訪結構的治理,民意訴求渠道的理順,信訪制度在立法、司法、執法的國家權力三個基本分支中所處地位,如何更有效地發揮作用等,要研究的問題還很多。

⑨ 人民請願法律怎樣規定的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8-27

⑩ 請願有罪嗎

看請願的方式,只要不是暴力就沒事

熱點內容
法律知識古樹保護 發布:2025-02-08 02:59:19 瀏覽:984
經濟法稅收試題答案 發布:2025-02-08 02:26:36 瀏覽:237
民法典的法治 發布:2025-02-08 02:17:37 瀏覽:688
廣東省生育保險條例2016 發布:2025-02-08 02:13:09 瀏覽:848
2016婚姻法第三者怎麼處理 發布:2025-02-08 02:05:07 瀏覽:524
江蘇省法律援助基金會 發布:2025-02-08 01:50:53 瀏覽:255
合同法債權規定 發布:2025-02-08 01:47:23 瀏覽:453
法治的精神方面是指 發布:2025-02-08 01:06:26 瀏覽:654
檔案法規檔案政策 發布:2025-02-08 00:26:39 瀏覽:335
道德經都 發布:2025-02-08 00:20:03 瀏覽: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