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醫療糾紛與處理條例
① 醫患糾紛預防與處理條例解讀
法律分析:為了預防和妥善處理醫療糾紛,保護醫患雙方的合法權益,維護醫療秩序,保障醫療安全,制定《醫療糾紛預防和處理條例》。本條例所稱醫療糾紛,是指醫患雙方因診療活動引發的爭議。國家建立醫療質量安全管理體系,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規范診療活動,改善醫療服務,提高醫療質量,預防、減少醫療糾紛。在診療活動中,醫患雙方應當互相尊重,維護自身權益應當遵守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
法律依據:《醫療糾紛預防和處理條例》
第六條 衛生主管部門負責指導、監督醫療機構做好醫療糾紛的預防和處理工作,引導醫患雙方依法解決醫療糾紛。司法行政部門負責指導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工作。公安機關依法維護醫療機構治安秩序,查處、打擊侵害患者和醫務人員合法權益以及擾亂醫療秩序等違法犯罪行為。財政、民政、保險監督管理等部門和機構按照各自職責做好醫療糾紛預防和處理的有關工作。
第七條 國家建立完善醫療風險分擔機制,發揮保險機制在醫療糾紛處理中的第三方賠付和醫療風險社會化分擔的作用,鼓勵醫療機構參加醫療責任保險,鼓勵患者參加醫療意外保險。
② 處理醫療糾紛的法律規定有哪些
一、患者與醫院協商解決發生醫療糾紛後,醫患雙方進行溝通,雙方達成共識後,簽訂調解協議書,以此種方式解決醫療糾紛,通常稱之為「私了」。由於醫患雙方醫療糾紛本質上是平等的醫患主體雙方的民事爭議,依據民法自治原則,醫患雙方可以通過協商來解決。需要注意的是,和解必須建立在雙方當事人完全自願的基礎之上,任何一方或第三方均不得強迫另一方接受協商解決方式,同時,和解必須堅持合法性原則,即不得違反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損害國家、集體或他人的合法權益,否則達成的協議將歸於無效。二、衛生行政部門調解解決衛生行政部門作為第三方參與到醫患調解中,實踐中,衛生行政部門作為行政機關以及行業主管機關,其所具有的權威性對醫療糾紛的調解具有重要作用,許多醫療糾紛都通過調解獲得解決 。 三、訴訟調解解決 醫療糾紛進入訴訟程序後,由法院組織進行、醫療糾紛雙方當事人自願同意的調解。
③ 誰有《江西省高級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醫療損害賠償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的文件急!!!
網路輸入江西省高級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醫療損害賠償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前邊幾個就是,不過不是文件的掃描版而已,你要了解的是內容,都是一樣的
④ 醫療糾紛預防和處理條例
《醫療糾紛預防和處理條例》自2002年9月1日起施行。
醫療糾紛通常是由醫療過錯和過失引起的。醫療過失是醫務人員在診斷護理過程中所存在的失誤。醫療過錯是指醫務人員在診療護理等醫療活動中的過錯。這些過錯往往導致病人的不滿意或造成對病人的傷害,從而引起醫療糾紛。
除了由於醫療過錯和過失引起的醫療糾紛外,有時,醫方在醫療活動中並沒有任何疏忽和失誤,僅僅是由於患者單方面的不滿意,也會引起糾紛。這類糾紛可以是因患者缺乏基本的醫學知識,對正確的醫療處理、疾病的自然轉歸和難以避免的並發症以及醫療中的意外事故不理解而引起的,也可以是由於患者的毫無道理的責難而引起的。亦有人稱之為醫療侵權糾紛,即醫療服務的提供者與接受者之間對醫療行為及其後果是否侵權及侵權責任的爭議。
【法律法規】
《醫療糾紛預防和處理條例》
第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醫療糾紛預防和處理工作的領導、協調,將其納入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體系,建立部門分工協作機制,督促部門依法履行職責。第六條 衛生主管部門負責指導、監督醫療機構做好醫療糾紛的預防和處理工作,引導醫患雙方依法解決醫療糾紛。
司法行政部門負責指導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工作。
公安機關依法維護醫療機構治安秩序,查處、打擊侵害患者和醫務人員合法權益以及擾亂醫療秩序等違法犯罪行為。
財政、民政、保險監督管理等部門和機構按照各自職責做好醫療糾紛預防和處理的有關工作。第九條 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在診療活動中應當以患者為中心,加強人文關懷,嚴格遵守醫療衛生法律、法規、規章和診療相關規范、常規,恪守職業道德。
醫療機構應當對其醫務人員進行醫療衛生法律、法規、規章和診療相關規范、常規的培訓,並加強職業道德教育。
⑤ 醫療糾紛處理的相關法律法規有哪些
醫療糾紛處理的相關法律法規如下:《醫療事故處理條例》、《醫療糾紛預防和處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等法律法規及其司法解釋。
【法律依據】
《醫療糾紛預防和處理條例》第一條
為了預防和妥善處理醫療糾紛,保護醫患雙方的合法權益,維護醫療秩序,保障醫療安全,制定本條例。
《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一條
為了正確處理醫療事故,保護患者和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的合法權益,維護醫療秩序,保障醫療安全,促進醫學科學的發展,制定本條例。
⑥ 醫療糾紛人民調解時,索賠金額超過多少應當進行鑒定
有些省份規定超過十萬元以上就應當進行鑒定,有些省份則執行全國統一的標准,沒有規定金額超過需要鑒定,醫患雙方可以自行申請調解或者直接起訴。
《醫療糾紛預防和處理條例》第三十四條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醫療糾紛,需要進行醫療損害鑒定以明確責任的,由醫患雙方共同委託醫學會或者司法鑒定機構進行鑒定,也可以經醫患雙方同意,由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委託鑒定。
《江西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條例》第四十二條 醫患雙方當事人申請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對索賠金額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且醫患雙方對醫療責任存在爭議的醫療糾紛,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應當委託其專家庫中相關專家進行咨詢;專家出具的書面咨詢意見應當明確醫患雙方的責任。
對索賠金額十萬元以上且醫患雙方對醫療責任存在爭議的醫療糾紛,應當先進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或者醫療損害鑒定,明確責任。鑒定應當委託醫學會等具有資質的鑒定機構進行。鑒定費由醫患雙方按照責任比例承擔。
《江蘇省醫療糾紛處理條例》第三十五條 醫患雙方不願自行協商或者協商不成的,當事人可以向醫療機構所在地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申請調解;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也可以主動調解。當事人一方明確拒絕調解的,不得調解。
糾紛與醫療機構的醫療行為無關的,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不予受理。
醫患雙方對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在診療活動中是否存在過錯致使患者受到損害有爭議,患方索賠金額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應當組織專家咨詢,或者由醫患雙方共同委託醫療損害鑒定;索賠金額十萬元以上的,應當由醫患雙方共同委託醫療損害鑒定。
《安徽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置辦法》第二十條 醫患雙方可以在賠償限額內自行協商解決醫療糾紛。雙方協商一致的,可以製作和解協議書。
患方提出的賠償數額超過賠償限額的,醫患雙方可以向衛生計生行政部門、醫調委申請調解,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訴。
前款規定的賠償限額,由設區的市人民政府規定。
《福建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第四十一條 對索賠金額2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醫療糾紛,醫調委應當向其專家庫中相關專家進行咨詢,徵得專家咨詢意見和調解建議。
對索賠金額10萬元以上的醫療糾紛,應當先進行醫療損害鑒定或者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明確責任。
醫療損害鑒定或者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按照國家法律法規規定執行。
《河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置暫行辦法》第二十九條 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醫療糾紛應當自受理調解開始之日起1個月內調結。當事人同意延期的,可以再延期1個月。調解到期仍未達成調解協議的,視為調解不成,當事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6)江西省醫療糾紛與處理條例擴展閱讀
《醫療糾紛預防和處理條例》
第二十二條發生醫療糾紛,醫患雙方可以通過下列途徑解決:
(一)雙方自願協商;
(二)申請人民調解;
(三)申請行政調解;
(四)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五)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途徑。
第三十條醫患雙方選擇協商解決醫療糾紛的,應當在專門場所協商,不得影響正常醫療秩序。醫患雙方人數較多的,應當推舉代表進行協商,每方代表人數不超過5人。
協商解決醫療糾紛應當堅持自願、合法、平等的原則,尊重當事人的權利,尊重客觀事實。醫患雙方應當文明、理性表達意見和要求,不得有違法行為。
協商確定賠付金額應當以事實為依據,防止畸高或者畸低。對分歧較大或者索賠數額較高的醫療糾紛,鼓勵醫患雙方通過人民調解的途徑解決。
醫患雙方經協商達成一致的,應當簽署書面和解協議書。
⑦ 醫療糾紛如何處理
一、患者與醫院協商解決發生醫療糾紛後,醫患雙方進行溝通,雙方達成共識後,簽訂調解協議書,以此種方式解決醫療糾紛,通常稱之為「私了」。由於醫患雙方醫療糾紛本質上是平等的醫患主體雙方的民事爭議,依據民法自治原則,醫患雙方可以通過協商來解決。需要注意的是,和解必須建立在雙方當事人完全自願的基礎之上,任何一方或第三方均不得強迫另一方接受協商解決方式,同時,和解必須堅持合法性原則,即不得違反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損害國家、集體或他人的合法權益,否則達成的協議將歸於無效。二、衛生行政部門調解解決衛生行政部門作為第三方參與到醫患調解中,實踐中,衛生行政部門作為行政機關以及行業主管機關,其所具有的權威性對醫療糾紛的調解具有重要作用,許多醫療糾紛都通過調解獲得解決 。 三、訴訟調解解決 醫療糾紛進入訴訟程序後,由法院組織進行、醫療糾紛雙方當事人自願同意的調解。
⑧ 如何按照法治思維依法治理醫患關系
一、高層決策強力推動。省委、省政府對依法處理醫患糾紛工作高度重視、高層決策、高位推動。強衛、鹿心社、尚勇、周萌、謝茹等省領導先後多次對此項工作進行調研,協調破解難題。省委書記強衛在視察南昌地區醫患糾紛調處中心時指出:「要依靠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預防和處理醫患糾紛,通過加快地方立法,推動醫患糾紛處理步入法治化軌道」。省長鹿心社指出:「要對醫患糾紛實行源頭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整治涉醫突出問題,維護正常醫療秩序」。省委將醫患糾紛作為13類涉穩突出問題之一,明確由分管副省長謝茹牽頭負責化解。在省領導的帶動下,全省上下形成了黨政主導、綜治牽頭、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依法處理醫患糾紛工作新格局。
二、加快推進地方立法。在省綜治委積極協調推動下,今年3月27日,省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江西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條例》,並於5月1日起正式施行。這是全國首個地方性醫患糾紛處理法規。《條例》全文共7章64條,對醫患糾紛的預防、處理、應急處置和醫療責任保險等作出了規定。尤其是對防範和打擊涉醫違法犯罪行為作出了具體規定,明確了綜治、衛生、司法行政、公安等部門的職責,確立了醫患雙方的權利和義務。這個《條例》將江西多年來依法調處醫患糾紛的實踐經驗上升為地方立法,標志著江西預防和處理醫患糾紛工作步入法治化、規范化軌道,為預防和處理醫患糾紛提供了法治保障。
三、依法規范糾紛調解。推動醫患糾紛處理實現「五個轉變」,即在院內調解轉到院外調解、由衛生部門主持調解轉到中立第三方調解、由單一手段調解轉到多種手段綜合調解、由以錢了事轉到依據法律政策辦事、由重視應急處置轉到注重源頭預防。全省11個設區市、100個縣(市、區)設立了醫患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建立了醫患糾紛調解中心第三方調解組織。醫調中心建立了專家咨詢和醫療鑒定製度,全省選聘了1135名人民調解員、5472名醫學及法律專家,參與醫患糾紛處理。省里規定,賠付金額2萬元以上的醫患糾紛,必須通過醫調委調解等合法途徑解決;索賠金額2萬至10萬的醫患糾紛必須進行專家咨詢,對索賠10萬元以上的醫患糾紛,必須委託具備資質的鑒定機構進行責任鑒定。醫調中心的設立,讓患方怨氣有處出、牢騷有處發、訴求有人理、困難有人幫,取得了醫患糾紛在院外停紛止爭、案結事了、和諧互信的良好效果。目前,通過第三方調解組織調解的醫患糾紛占總數的80%以上,已成為江西解決醫患糾紛的主要渠道。實踐證明,第三方調解顯現了省時、省力、經濟、便捷、公正的優勢,受到了醫患雙方的廣泛好評。
⑨ 醫院的醫務科是如何處理醫療糾紛的
作為律師從業者角度來談一下。
江西省處理醫療糾紛處理依據2014年實施《江西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條例》,處理途徑分為三類,
1、院內調解,索賠金額在2萬元以內;
2、所在地市區縣的醫患糾紛專業調解委員會組織的第三方調解,患方可以要求的賠償金額在10萬元以內。
3、法院訴訟:循司法程序完全依據《侵權責任法》規定,通過立案、證據交換、抽選司法鑒定機構、移送司法鑒定機構組織醫療過錯鑒定專家聽證會,、出具司法鑒定意見、再次開庭質詢審理、最終作出裁判的法定程序進行。最終賠償金額取決於醫方是否存在醫療過錯、醫療過錯與患者損害後果間有無因果關系、醫療過錯對損害後果原因力大小(也即是過錯責任程度)、患者的傷殘等級、是否存在後續治療、護理依賴、殘疾輔助器具,有無被撫養人等因素綜合確定。
醫院醫務科人員工作多在前兩類糾紛處理途徑中。一旦進入法院訴訟程序,通常會由醫院常年法律顧問和聘請的專業醫療糾紛律師接手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