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協條例
㈠ 護持佛法,要做到哪些
一、樹立正法,護持佛法
《華嚴經》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學佛的人,首先應以信入門,信仰虔誠,就能長養諸善根,這是先決條件。所謂正信,如《成唯識論》說:「信,於實德能,深忍樂欲,心凈為性;對治不信,樂善為業。」要深信三藏經典是佛陀所宣說的真理事實,相信自己和別人都能證得佛的功德,只有樹立和堅持正信,方能在無上菩提的大道上前進,堅持正信,反對迷信,滌盪邪說魔法等不符合正信的言行。其次應明確什麼是佛法,才能在護持上下功夫。佛陀在《蓮花經》里說:「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及寂滅涅盤,以三是法印。」與此三印貫通融合所在的「大乘一實相印」,同是三藏典籍教誨的中心,是驗證佛教哲理真偽、邪正的准則,合乎三法印與一實相印道理的是佛法,與三法印、一實相印不符的道理就不是佛法,學佛的人,對於符合正印的教法即可信受奉行,符合正印的一切事物,是正法就應鼎力護持。
二、純潔僧伽、紹隆三寶
僧伽意譯「和合眾」、「和合僧」、「法眾」。從廣義上講,也包括在家男女居士或稱「七眾」(七僧伽)。佛陀住世之時,為使僧團真正起到人天師表的作用,而制定了相應的一系列戒律。太虛大師說:「志在整理僧伽制度,行在瑜伽菩薩戒本。」的確,一個佛教徒,特別是出家僧眾的言行,直接關繫到佛教的興衰存亡,因而謹遵佛制,勢在必行。為了佛教的昌盛,凡一切不符合佛法的人與事,原則上必須明辨是非,破邪顯正;為維護佛教利益,必須排除弘法利生事業中的種種魔障,使正法得以發揚光大,這即是護持正法的主要內容之一。
幾年來,公開見報,少數混入佛門的偽僧人作惡多端,諸如兇殺、嫖娼淫亂、盜竊等等醜行的案例時有所見,這些人在法律上雖已受到應有的懲罰,但其所造成的「後遺症」是貽害無窮、令人氣憤的,既褻瀆了聖潔的佛門、庄嚴的寺院,又在社會上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近幾年來,城鎮的大街小巷及村莊農舍,竟然經常出現自稱是某山某寺的「出家人」,身著僧裝,手持皈依「證明書」或「介紹信」,以修建寺廟、雕塑佛像為借口,挨家挨戶騙取錢財。針對這些別有用心不法之徒的丑惡行為,有關寺廟或佛教協會均紛紛在佛教刊物上發表聲明,以維護佛教的聲譽,但其勢已在社會上造成了不良的影響。這里必須指出:形形色色的偽僧人,或掛名的佛教徒,這些人根本無資格稱佛門的弟子,切不可盲目地只看錶面,要明察真偽,敢於揭露有損於佛教名譽聲望的人與事,使大眾能澄清是非,還我佛教本來的庄嚴,是護法中必談之事。趙補初會長在《中國佛教協會三十年》報告中指出:「要求佛教徒自覺遵守憲法和法律,劃清宗教活動同利用宗教進行的違法活動的界線,並同打著佛教幌子的壞人壞事做堅決的斗爭。」為護持正法久住,與打著佛教幌子及利用宗教進行違法活動的壞人壞事做斗爭,也將是一項長期的護法工作。
整理僧伽制度熱勢在必行,當前出家隊伍確實出現一些令人難以容忍的現象:寺院內出現打架、斗毆、抽煙、渴酒、吃肉,有的做「職業僧人」,出幾年家,大趕經懺佛事(有的在舉行超薦法會時,公開在寺內焚燒「紙厝」)等,錢賺夠了即還俗,然後將這些錢用於蓋房子、結婚等等;還有的將做佛事或寺里所賺得的錢拿回俗家。已故中國佛協副會長正果法師說:「學佛的人只在形式上徒有其名,而自己的生活言行卻與佛陀的言教相違背,那不但對己無益,對佛教也是有害的,如極少數的佛教徒在社會上借學佛為名而邪命自活,既沾辱了佛教,又危害國家利益,對這類掛名的佛教徒,最好的辦法就是請他們退出教團,以減少佛門的塵垢!」又說:「從三寶上得來的錢,一定要用在三寶上,若拿去俗家,是最大的顛倒邪見。罪過無邊,死墮地獄,可畏!可畏!」高僧大德一席話,值得當今佛門之借鑒,同時,也是對一切不如法奉行者的當頭棒喝。
三、力除種種魔障,維護三寶利益
中國佛協制訂的《漢傳佛教寺廟管理試行辦法》的第一章第一條指出:「寺廟在政府宗教事務部門的行政領導下,由僧人自己管理。」第五章第十九條說:「生產自養事業,可以吸收必要數量的職工,也可單獨核算,但人事、財務、業務必須由寺廟統一管理。」第二十條說:「所設服務網點和舉辦的活動均應以不影響寺廟清凈庄嚴為原則,納入寺廟管理范圍。」中國佛協所制訂的一系列有關寺廟管理的辦法,原則上是維護三寶利益的,為廣大佛教信眾所擁護。但是有些寺院的主管部門及所設的所謂「管委會」,卻與中央有關宗教政策及中國佛協制訂的有關管理條例相違背,另搞一套,而出現種種怪現象:其一,有關部門的某些人為取得回扣等好處費,爭著承包寺院修建工程,致使最後承包者偷工減料,造成寺院利益受損。其二、「掛羊頭賣狗肉」,有的寺院內個人承包的素食館,也供應香煙、酒類。其三,佔用三寶地發財,為謀私利而不考慮總體布局的清凈庄嚴,所設立的照相攤點過多過密,為賺錢可不顧一切地迎合顧客隨意亂拍。其四、搞進寺門票及服務部經濟承包。上述所舉之種種事實,所有經濟收入是依靠寺院,收入理應歸寺廟常住所有,其中若需僱工,也應由常住招聘,並發給相應的工資,這樣做才符合有關宗教政策的實施,真正做到寺廟內由僧人管理;但是,很多寺廟的經濟收入,常住卻得不到分文,多數錢均流入少數在家人的腰包。寺廟是僧人住持佛法和修學的道場,是實踐佛陀慈濟世教義弘法利生的場所,為使之能真正成為清凈庄嚴、三寶具足的道場,必須糾正一切違背佛教的教義行為,及有損寺院庄嚴的現象,嚴禁在寺院服務部、素食館銷售煙、酒及一切肉類食品。
要嚴格遵守佛教的出家制度,首先應把好「出家關」,年輕一代的僧人盡可能都經佛學院校進行正規培訓,為續佛慧命、紹隆三寶而培養僧才,乃能荷擔如來使命,弘法利法;應理順研究教理與修持佛法的關系;學佛目的應明確,主次應分明。
四、切莫褻瀆佛經佛像
人身易失,佛法難聞,如來不出世,則天上人間皆如長夜。佛教之三藏典籍,是渡海慈航,幽途寶炬,嬰兒之乳母,凶歲之稻梁。念經能解其意,並廣為宣說弘揚,功德無量;不能解其意,但存敬慕之心,亦得無量福報。見佛教典籍如同見佛,參拜頂禮諸佛塑像,心存觀想,似見如來無異,尊敬禮拜,禮一佛即當觀想禮無數佛,禮現在佛即當觀想禮過去、未來佛;要使十方三世微塵數如來前、一一皆有我身修供養。世尊於無量劫前,為求半偈,亡身捨命。佛滅度後,唯經與像傳世,讀誦佛經應作親聆佛音之想,視一切佛像作真佛想而尊敬禮拜,若能如是虔誠備至,如法奉行,即能斷煩惱,證菩提。但是,世俗不知,往往輕視佛典,對佛經、佛像有意或無意地破壞、毀謗現象,以及佛教內部某些無知者有意或無意的褻瀆行為,也並不少見,著實令人痛心。例如,將佛菩薩像做為商品的廣告、商標,常見的有茶葉商標、香袋、包裝盒等,當用完這些物品後,印有佛菩薩像的外包裝大都當垃圾隨意亂丟;報刊上印有佛菩薩像的,過期報紙也是當廢紙拿去包東西,或當廢品賣掉,無形中造成嚴重的褻瀆現象;其次,也常見一些無知者竟然將佛經佛像當作「護身符」,自身口袋藏有「微型本」經咒或小幀佛菩薩像,或佩帶有佛像的的念珠,隨著出入於不凈的場所(如廁所、浴池或公共澡堂等),這些人還自以為是虔誠的表現,誤以為這樣做即可以保平安,殊不知這無疑是褻瀆的行為。還有有的人於卧室(如夫妻房間內)供設佛壇,或藏放經書,是不適宜的,也是褻瀆的舉止。謹以呼籲,商界人士切不可因為牟利,任意將佛像作商標、廣告、包裝盒等;同時奉勸廣大信眾,學佛應有正知、正見、正信,在無條件供佛像時,也不必勉強,要明了即心是佛的道理,堅決杜絕一切褻瀆佛經、佛像的行為,齊心協力保護佛經佛像庄嚴、清凈多做貢獻。
對於有破損的佛經、佛像應如何處理呢?印光大師說:「經像之不能供者,固當作焚化之,然不可作平常字紙化,必須另設化器。嚴以防守,不令灰飛余處,以其灰取而裝於極密緻之布袋中,又加以凈沙或凈石入水則沉,不致漂於兩岸。在過海者到深處投之海中,或大江深處則可,小溝小河,斷不可投。」
為了佛教事業的興盛,必須以大雄無畏的護法精神,排除護法道路中的一切障礙,破邪顯正,光顯佛法。護持正法的目的是為了續佛慧命,弘法利生;護持正法工作的好壞是直接關繫到佛教興衰存亡的大問題。佛弟子們,讓我們群策群力,共同為護持佛法而努力,祈願正法久住,普利眾生。
㈡ 佛教活動場所登記證佛教協會有權扣留嗎
佛教協會只不過是「民間行業協會」,沒有資格扣留寺院的「宗教場所活動許可證」,只有宗教界、工商局才有資格。如果當地佛教協會有此類行為,可以到宗教界投訴他。
㈢ 全國漢傳佛教寺院管理辦法的全國漢傳佛教寺院管理辦法
第一條 寺院在政府宗教事務部門的行政領導下,由僧人自己管理;在教內,寺院受佛教協會的領導。
第二條 重點寺院,須按十方叢林制度建立和健全僧團組織。
第三條寺院住持,須根據選賢任能原則,由當地或上級佛教協會主持,經本寺兩序大眾民主協商推舉禮請之;凡全國重點寺院,同時報中國佛教協會備案。住持每屆任期三年,連選可連任;年老體弱不能主持寺務、領眾熏修者,亦可創造條件提前退居。除特殊情況外,住持一般不宜兼任。住持在任期限內如道風嚴重不正或重大失職,經上一級佛教協會核實後予以免職;免除全國重點寺院住持職務,須報中國佛教協會審批。任免寺院住持,均須報相應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備案。
住持退位後,寺院應按傳統辦法,妥善安置照料。
僧團序職如首座、西堂、後堂、堂主等班首,列職如監院、知客、維那、僧值等執事由住持按照叢林請職制度和協商原則,定期任命、晉升序職人員,任免列職人員。
住持、班首、執事人選的條件是:愛國守法,具足正信,勤修三學,戒行清凈,作風正派,有一定的佛學水平和組織辦事能力。擔任住持、班首,戒臘須十夏以上,擔任主要執事,戒臘須三夏以上。
住持對外代表本寺,對內綜理寺務。班首、執事各司其職,各盡其責,發揚六和精神,實行民主集中,管理寺院各方面工作。凡重大問題(包括撤免錯誤嚴重或極不稱職的班首、執事職務),由住持召集班首和主要執事及有關負責人員舉行寺務會議,集體討論決定。
第四條 寺院如確需設立寺務委員會,主任須由住持擔任,由主要班首、執事組成,可吸收個別愛國愛教職工、作風正派、有組織和工作能力的居士參加。寺務委員會的職責相當於上條的寺務會議,任期一年。 第五條 寺院須安排好僧眾修持,堅持早晚功課,經教學習,修禪念佛,過堂用齋,嚴守戒規,整肅僧儀。僧人務須僧裝,素食,獨身。嚴禁僧尼同住一寺。
第六條 寺院須適當安排講經說法,提高信眾對佛教基本教職工義的認識水平,啟發他們廣學力行、愛國利民的積極性,指導他們正信正行。
第七條 佛事活動在佛教界管理的寺院和其他佛教活動場所舉行。活動的規模、次數、時間,應作適當安排,避免妨礙僧人學習和寺院其他工作。
第八條 寺院不得進行不屬佛教的迷信活動。 第九條要求出家的人,須本人自願,六根具足(包括無生理缺陷),身體健康,信仰佛教,愛國守法,有一定文化基礎,父母許可,家庭同意。寺院對要求出家的人,經查明身份來歷,認定符合出家條件的,方可接受留寺,指定依止師,授予三皈五戒,經僧團一年以上考察合格,再正式剃度,並按規定的辦法和手續發給度牒。
第十條 皈依三寶,須本人自願,愛國守法,品行端正,有一定信仰基礎,經佛教徒介紹,皈依師方可接受。
接受皈依弟子,應鄭重如法進行。皈依須填表登記個人姓名、簡歷及介紹人等,交寺院保存。
第十一條 寺院僧團健全,道風嚴肅,管理正常,法務、生活設施完備,方有條件傳授三壇大戒。能夠舉辦傳戒法會的寺院名單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下同)佛教協會嚴格按照條件,根據實際需要,申報中國佛教協會審批、確定;未經批準的寺院不得擅自舉辦。
具備傳戒資格的寺院傳授三壇大戒, 須事先由省佛教協會徵得省級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同意後報中國佛教協會審批。
全國每年傳授三壇大戒的寺院掌握在五處左右;每處每次受戒人數一般掌握在三百人左右;戒期不少於四周。以利組織新戒學習戒相律儀。
第十二條 受戒者必須年滿二十歲,符合本辦法第九條規定的條件,持有身份證、度牒和當地主管部門及所在寺院的證明信件,經傳戒寺院所在省佛教協會甄別鑒定,方可允許進堂受戒。年齡超過六十周歲,除增戒、補戒者外,一般不予授戒。
第十三條 傳授三壇大戒,對象以本省受戒人為主;外省受戒人必須由所在省佛教協會徵得傳戒省佛教協會同意,開具證明,介紹前往受戒。
第十四條 傳授三壇大戒期間,必須分別講授戒本。傳授比丘尼戒,有條件的實行二部僧授戒制度。廢止燙香疤的做法。
第十五條 戒牒由中國佛教協會統一印製編號,通過省佛教協會頒發。違犯國法教規者,舍戒還俗者,由所在佛教協會或寺院收回戒牒,上交省佛教協會注銷。
第十六條 授戒師、剃度師、皈依師必須是愛國愛教、戒行清凈、通曉教理律儀、戒臘十夏以上的僧人;其資格由佛教協會按照條件審核認定,並發給證書。未經認定資格者,不得傳戒、收徒和接受皈依弟子。
第十七條寺院應根據實際需要,提出常住僧人名額,報政府主管部門審定。在規定名額內,凡接受常住僧人,已出家的,必須驗明戒牒、度牒或所在地區佛教協會(無佛協組織的可由原寺院)證明;新出家的,按照本辦法第九條規定辦理。寺院對要求常住的僧人,須考核一年合格後,報請政府主管部門辦理戶口轉入等手續。
第十八條常住僧人如還俗離寺,寺院應收回戒牒、度牒,將戶口轉回原地。違犯重戒、不遵寺規、教育不改者,經寺務會議討論決定,予以遷單。利用僧人身份招搖撞騙、為非作歹、敗壞佛門、影響極壞者,經寺務會議決定,報上級佛教協會批准,開除僧籍,收繳其戒牒、度牒,並將戶口轉回原地。觸犯刑律的,由司法機關處理。
第十九條 常住僧人須定居兩年以上,方可外出參學,並須經寺院同意開具證明,註明參學地點和往來期限。濫開證明釀成嚴重後果者,須追究責任。接待寺院應驗明有關證明,方准掛單,並按公民遷徙流動的規定到當地政府有關部門辦理手續。
凡掛單僧人須遵守寺規,隨眾修持、勞作。如有違犯,勸說不聽的,應隨時起單。 第二十條 寺院應安排時間,建立制度,組織僧人學習憲法和法律,學習時事政策,進行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教育,增強愛國守法觀念,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對宗教徒的要求,提高思想覺悟和認識水平。
第二十一條寺院應積極進行智力投資,採取多種方式,大力培養僧才。可舉辦本寺僧人學習班,還可挑選品德較好,佛學文化水平較高的中青年僧人,在法師的指導下,鑽研教理,認真閱藏,進行重點培養。有條件的寺院,可在省佛教協會統籌下,舉辦初級佛學院;也可辦短期的專門知識(如佛事唱念儀軌以及寺院管理需要的財會、文物保管等)培訓班。
第二十二條 寺院應組織有佛教文化造詣,聘請教內外有關專門人才,挑選有培養前途的青年僧人參加,結合本寺、本宗派的歷史特點和收藏的經書、文物,有計劃地開展資料整理和學術研究,把這方面工作和造就人才結合起來。 第二十三條根據農禪並重的傳統,因寺制宜,舉辦符合寺院特點的農業、林業、手工業等事業和法物流通、素齋、客舍等自養事業,逐步做到以寺養寺。生產、自養事業,可以吸收必要數量的職工,也可單獨核算,但人事、財務、業務,必須由寺院統一管理。寺院應在布局上把生產服務區同主要殿堂、寮房劃分開。
要加強寺院僧眾與職工的團結合作。寺辦生產自養事業單位負責人可參加或列席寺務會議。寺院要關心職工的生活福利;職工要尊重寺院的清規和宗教習慣,服從寺院的管理。對個別嚴重違犯宗教政策和勞動紀律的職工,寺院有權按有關規定處理。
第二十四條 寺院不接受社會上的單位或個人在寺院區劃內開設商業區、服務網點或舉辦陳列、展覽活動。如確有需要,須徵得寺方同意,並報請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批准,方可辦理。所設網點和舉辦的活動均應以不影響寺院清凈庄嚴、不損害寺院權益為原則,納入寺院管理范圍。
第二十五條 寺院可以接受信徒自願的布施(包括佛事收入),但不得以任何方式和名義向信徒勒捐。寺院應在量力自願的原則下,支持社會公益事業,但有權拒絕任何單位或個人以任何方式或名義向寺院攤派財物。
寺院可以接受外國友人,港、澳、台灣同胞和海外僑胞不附帶政治條件和無損寺院主權的捐贈。
一切布施、捐款,除明確供養個人的以外,均歸常住。
第二十六條 寺院應根據本身財力,積極興辦佛教文化和教育事業,在國家政策允許范圍內,舉辦安老、施診、修橋補路等利生事業,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全國佛教事業是一個整體,提倡寺院之間互相支援與協作。
第二十七條 為適應佛教事業全局需要,漢族地區寺院按規定向全國和地方佛教協會提供佛教事業發展經費。 第二十八條 認真做好接待外賓工作,積極開展與港、澳、台灣同胞、海外僑胞聯誼活動。在接待工作中,應做到熱情友好,文明禮貌,在教言教,體現政策,自重自愛,注意威儀。應遴選思想、文化、佛學素養好,懂政策、守紀律的僧人,擔任接待工作。
第二十九條 寺院在涉外活動中堅持愛國愛教、獨立自主的原則。寺院原則上不聘請外國和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中的佛教界人士擔任職務或名譽職務。如遇特殊情況需先報中國佛教協會批准後方可商請。 第三十條 寺院的文物、樹木等屬寺院經管,不接受任何單位佔用。
第三十一條 寺院的文物,包括經像、法器、供具、古建、碑碣、靈塔、壁畫以及字畫古玩等,均應登記造冊,確定級別,建立檔案,專人負責,妥善保管。對有重大價值的文物,應採取特殊措施,避免香火薰染和人為損壞。
對寺內文物保管人員,應組織進行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提高管理水平。
文物保護,須遵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接受文物部門的專業指導。
第三十二條 寺院園林管理工作,要有專人負責,搞好綠化,管好山林,整潔環境,美化景觀,遵守有關法律法規,接受園林部門專業指導。 第三十三條 寺院應根據國家有關財務管理的基本原則,結合自身的特點,建立和健全現代財務管理制度,設置會計、出納人員,各司其職,一切收支,均須憑證記賬,嚴格手續。政府撥助經費,必須專款專用。
第三十四條 寺院實行民主理財,凡大宗開支,必須經由寺務會議集體討論決定,定期向常住大眾公布賬目,接受大眾監督。
第三十五條 寺院物資,必須指定僧團有關執事專責保管,造冊登記,嚴格采購、發放手續,並定期檢查清點。
第三十六條 寺院應清理、建立、健全所屬房屋、土地、山林等財產契證。契證遺失的,報請頒證部門查檔復制或補發契證;手續不全的,抓緊補辦並完善法律手續。寺院可聘請律師擔任法律顧問,維護本寺權益。 第三十七條 寺院根據國家治安條例,建立治保小組,制定具體措施,接受公安部門指導,做好安全保衛工作。
第三十八條 寺院根據消防部門要求,建立消防組織,配置消防器材,落實消防規章制度和具體措施,消除火災隱患。
㈣ 去戶口所在地外的省份(跨省)剃度出家可以嗎,佛協和宗教部門有啥具體規定嗎
剃度出家,在任何地方都是可以的,沒有省內省外的區別,沒有戶籍的限制,甚至沒有國籍的限制。
在國內,出家人到有緣的寺院剃度,就是這個寺院的常住僧人,剃度之後名單上報當地的宗教局和佛教協會。
按照原始佛教規定,只要正式出家,天下所有的寺院都可以去住,去參學,沒有限制。目前,寺院制度雖然與原始佛教有所不同,但正規的出家人到全國任何寺院都可以免費暫住的。
㈤ 中國佛教協會僧人化緣求錢違反什麼條例
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一誠法師一誠法師 年 月生於湖南望城縣, 年 月出家,平生朴實篤行,精研佛理,備受佛教四眾、社會各界的信敬與尊重,於 年 月當選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一誠長老,俗姓周,名雲生, 年出生於湖南寧鄉縣。 年周雲生投奔湖南長沙縣黃金園鄉洗心庵,禮明心為師,剃度出家,承臨濟宗派,法號一誠,字悟圓。一誠禪師歷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江西省佛教協會會長,江西省政協委員,九江市政協常委。 年 月,一誠法師當選中國佛教協會新一任的會長。他以弘法利眾為己住,實踐著苦行頭陀之志向,聲譽極高,深受教內外尊重。南昌市佛協會長出自一誠法師門下。一誠法師生於湖南寧鄉縣的一個農家。自幼厭於茹葷,由於家貧,不到十歲就隨父親學習石工與建築技術。十五六歲時,常隨同親友去附近烏山寺上香禮佛。不久,即拜師,皈依三寶。在皈依師的教誨下,習修念佛法門。一九四八年的一天,在烏山寺大殿拜佛時,看到殿內庄嚴無比尊尊佛像,像前臘燭明燃,滴滴燭淚順流而下,頓時心裡充滿歡喜,於是情不自禁地脫囗誦道:[今來無三字,皈依故佛前,……鳥山寺姻渺,燈光用大千。]在場的人聽到之後很是驚訝,認為他鳳願早具,善根具足。其中有位師伯說,這人有禪緣宿根,悟性高,參禪有望成大器。皈依師果然就護雲生改修參禪。六月,周雲生辭別雙親,投奔湖南長沙縣(今望城縣)黃金園鄉洗心庵,禮明心為師,剃度出家,承臨濟宗派,法號一誠,字悟圓。此後,隨明心學習佛法,習修儀規,尤其潛心於《金剛經》多有體驗。一九五六年夏,聽到現代禪宗泰斗虛雲卓錫於江西永修縣雲居山的消息,當即前往親近。冬,由虛雲親任得戒和尚,一誠在廣東南華寺受具足戒。此後返回雲居山,自覺刻苦修持,認真實踐百丈禪師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遺訓,勤奮勞作,得到虛雲的贊賞。次年,在法緣具備的時候,虛雲親自主持儀式,安排自己的法子、時任真如禪寺方丈的性福為師授予正法眼藏,賜法號衍心,列為溈仰宗第十代傳人。同年,虛雲又親自執壇,代自己的法嗣、香港寬本為師,傳授臨濟法券,取法名常妙。從此,師精進猛作,真參實修。與此同時,在真如禪寺的修復重建工程中,師負責圖紙的規劃設計與施工指揮,甚得虛雲和性福的賞識。一九五六年至一九五九年,師除了自己認真修持外,盡一切可能親近虛雲,面命耳提,多得鉗錘,深入經藏,研讀佛典,在虛雲主、海燈執教的佛學研究苑學習,因而道業日隆。在此期間,師刻苦學習文化知識,並受囑托,參與整理虛雲的書信、詩詞文稿。到一九五九年五月,已整理出虛雲文稿五大本。一九六六年至二九七六年的十年[文化大革命]中,師被趕出寺門,強行調入雲居山墾殖場改作農工。先去深山破竹子,後來又改放牛,的時間則是在雲居山公路工地上。盡管如此,師仍是不改初衷,克奉操守,獨息暗中堅持茹素誦經。一九七八年底,師與體光等道友率先回到雲居山只樹堂禪寺舊址,劈茅草砍竹子,搭蓋茅蓬,恢復出家人生活,並且舉行了佛事活動,次年春,和眾道友歸駐真如禪寺。不久,被推舉為本寺寺務管理委員會委員,任知客,師主張先行修復虛雲舍利塔,以擴大影響,並赴京請示,得到中國佛教協會趙朴初會長肯定。一九八五年秋,升座榮膺真如禪寺方丈。此後尤以重興祖庭,[繼佛續心燈,宏法是家務]為己任。在主持寺務管埋中,既注重歷代祖師遺訓的實踐,又緊密結合今日的情況,做到動既奉佛法,亦守世間法,對於寺務管理重點抓了僧眾的定身心,杜放逸,嚴戒律。制定了[真如寺常住規約]、[客堂規約]等一系列規章制度,帶頭認真遵循。在師的表率示範下,真如寺僧眾認真恢復與光大了虛雲主寺時期所形成的道風,每日的早晚功課上殿,每月望朔[布薩誦戒],重視僧從的坐禪習定。新建面積達千餘平方米的新禪堂於一九九零年落成,增加坐長香的僧人,又在原先每日坐四支香的基礎上,延長至每曰坐十四支香,以期深入修持。每年舉行夏講冬禪七,不僅寺僧眾參,而且有北京、上海、廣州、香港、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四眾弟子專程前來。還注意帶領僧眾進行農耕,以實踐首丈祖師遺訓。於一九八七年即恢復[真如禪寺僧伽農場],建立相應的管理制度。又學習世間法,採取承包責任制,以調動僧眾生產勞動的積極性。因而,真如寺呈現道風正,規矩嚴,農禪好,各項事興業旺發達的局面。自一九八五年起,師親自設計與指揮施工完成了虛雲紀念堂、西禪堂、方丈寮輿性福、海燈、朗耀諸和尚塔墓;先後、完成了觀衡、戒顯等歷代祖師塔墓的修茸。寺內諸殿堂樓閣修復一新,數百尊佛像得以重塑,且鑲金飾彩,無比庄嚴。他重視肯年僧人的修學,帶領他們遵奉[般若堂中學無為-明心見性是指歸]之圭旨一深人《金剛經》等經典的學習;教導他們應當把握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刻警惕,做到[不污染];強調[塵塵混如,剎剎達雲];要求他們學禪應當首先學會做人,懂得禪法即在平日行勞作之中,學禪不能一味追求形式,而挖土挑水耕田也是修行。師對於他們視性殊,或安排坐長香,或坐香與出坡並舉。先後將幾名符合條件者送至北京、靈岩山佛學院培養,大膽啟用青年僧人充任職事,委以重任。對於眾多僧人,每年春夏兩季都要組織他們學習唱念。一九八七年,主持舉本寺僧眾倍訓班。二年後,又專們聘請廣州光孝首座和尚本智來寺主持講經班。一九九二年,主動支持江西省佛教協會來寺舉執事培訓班,並親自主講[寺院清規]。期間,安排真如寺全體青年僧人前去旁聽,以提高學識。為紹隆佛種,續燃傳燈,於一九八五年、一九八八年、一九九一年三次主持傳授三壇大戒,受戒衲子上千萬。一九八九年秋,應宣化之邀,作為[中國佛教赴美弘法團]成員,抵美國萬佛聖城參加傳戒大典,擔任尊證和尚。一九九二年,又親自為青年僧人妙華等人傳授正法眼藏,使溈仰宗第十一代傳人又添新容。師不僅傾心主持真如禪寺,而且為江西佛教的振興作貢獻。一九八六年,先後擔任了江西永修縣佛教協會會長與江西省佛教協會會長。一九八七年,又兼任了九江市佛協副會長。為解決萍鄉、撫州、上饒、南昌等地寺廟的恢復,師以花甲之年,為之多方奔走,相繼受聘兼任江西本宜豐縣洞山普利寺、廣豐縣博山能禪寺、鉛山縣崆峒山慈濟寺等名譽方丈,為這些曹洞宗祖庭的修復重建出謀獻策,乃至規劃圖紙,指揮施工。書法作品,既有師承,更有創新,自成一體,別具特色,獲譽甚高。另一方面,他對佛教文化事業的建設也十分重視。親自領導編輯,歷三年艱辛完成《雲居山新志》的編纂,凡七十餘萬字。師十分關心虛雲禪學研究工作的開展,撰稿並支持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張志哲教授選編的《虛雲禪學精華錄》(上、下冊)出版發行。
㈥ 出家人在授沙彌戒,是否必須是單身佛協是否有硬性規定出處
要受戒了 尤其是沙彌戒 就是出家人了 不管你結婚與否 都有斷除這個緣分了 必須是單身!!
如果不受沙彌戒,那是以居士的身份,住在寺廟里,不屬於出家人。
即使穿著漢服,甚至剃掉頭發,那也仍然是居士。
糾正一個問題 佛教協會不是官方的機構 宗教管理局才是正規國家管理機構··············
㈦ 修建一座寺廟需要哪些部門審批 ,需要佛教協會審批嗎,國家有相關規定的法律是哪些
修建一座寺廟應向擬設立的寺廟所在地的縣級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提出申請。縣級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30日內提出審核意見,報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不需要佛教協會審批。
根據《宗教事務條例》第二十一條 籌備設立宗教活動場所,由宗教團體向擬設立的宗教活動場所所在地的縣級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提出申請。縣級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30日內提出審核意見,報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
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應當自收到縣級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報送的材料之日起30日內,對申請設立其他固定宗教活動處所的,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準的決定;對申請設立寺觀教堂的,提出審核意見,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審批。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應當自收到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報送的材料之日起30日內,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準的決定。
宗教活動場所的設立申請獲批准後,方可辦理該宗教活動場所的籌建事項。
(7)佛協條例擴展閱讀:
《宗教事務條例》第二十條 設立宗教活動場所,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設立宗旨不違背本條例第四條、第五條的規定;
(二)當地信教公民有經常進行集體宗教活動的需要;
(三)有擬主持宗教活動的宗教教職人員或者符合本宗教規定的其他人員;
(四)有必要的資金,資金來源渠道合法;
(五)布局合理,符合城鄉規劃要求,不妨礙周圍單位和居民的正常生產、生活。
㈧ 急求佛教寺院各種制度,要全的!! 郵箱[email protected]
佛 光 寺 管 理 辦 法
佛光寺常住大眾於農歷
2007年9月30日通過
前 言
一、根據國家法規:國務院第426號令,2005年3月1日起實行的《宗教事務條例》。
二、根據中國佛教協會制訂的《中國佛教協會章程》、《全國漢傳佛教寺院管理辦法》。
三、根據唐.百丈懷海禪師始立天下的叢林規式《叢林要則》,即:《百丈清規》。
為加強寺院管理,維護寺院的合法權益,保證佛教活動正常進行,根據國家法律法規、政策的有關規定,遵照中國佛教的教制教規,並結合佛光寺的實際情況,特製訂本辦法。
寺院是僧人修學、住持、弘揚佛法的道場,是保存、發揚佛教文化的場所,是僧人從事服務社會、造福人群活動的基地,是聯系團結國內外佛教徒的紐帶。寺院須保持清凈庄嚴,樹立純正的道風學風,正常開展法務活動,運用其多方面職能,庄嚴國土,利樂有情,以利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佛光寺世世代代為常住比丘尼眾的道場。將嚴格按照十方叢林制度來管理寺院。
第一章佛光寺管理體制與寺院組織
第一條 佛光寺在政府宗教事務部門的行政領導下,由僧人自己管理;在教內,接受佛教協會的領導。
第二條 佛光寺定性為常住比丘尼眾的道場。將嚴格按照十方叢林制度來管理寺院。並建立和健全比丘尼僧團組織。
第三條 佛光寺住持,須根據選賢任能原則,由當地或上級佛教協會主持,經本寺兩序大眾民主協商推舉禮請之;住持每屆任期三年,連選可連任;年老體弱不能主持寺務、領眾熏修者,亦可提前退居。除特殊情況外,住持一般不宜兼任。住持在任期限內如道風嚴重不正或重大失職,經上一級佛教協會核實後予以免職。任免寺院住持,均須報相應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備案。住持退位後,按寺院的傳統辦法,妥善安置照料。
僧團序職如首座、西堂、後堂、堂主等班首,列職如監院、知客、維那、僧值等執事由住持按照叢林請職制度和協商原則,定期任命、晉升冪職人員,任免列職人員。
住持、班首、執事人選的條件是:愛國守法,具足正信,勤修三學,戒行清凈,作風正派,有一定的佛學水平和組織辦事能力。擔任住持、班首,戒臘須十夏以上,擔任主要執事,戒臘須三夏以上。
住持對外代表本寺,對內綜理寺務。班首、執事各司其職,各盡其責,發揚六和精神,實行民主集中,管理寺院各方面工作。凡重大問題(包括撤免錯誤嚴重或極不稱職的班首、執事職務),由住持召集班首和主要執事及有關負責人員舉行寺務會議,集體討論決定。
第二章佛光寺尼眾修持與佛事活動
第四條
堅持早晚功課,經教學習,修禪念佛,過堂用齋,嚴守戒規,整肅僧儀。尼眾務須僧裝,素食,獨身。嚴禁男眾住宿寺內。
第五條
適當安排講經說法活動,提高信眾對佛教教義的認識水平,啟發他們廣學力行、愛國利民的積極性,指導他們正信正行。
第六條
佛事活動在寺院和其他佛教活動場所舉行。活動的規模、次數、時間,應作適當安排,避免妨礙僧人修學和寺院其他工作。
第七條
本寺內不得進行不屬佛教的各種迷信活動。
第三章收徒傳戒與僧團管理
第八條
要求出家的女眾,須本人自願,六根具足(包括無生理缺陷),身體健康,信仰佛教,愛國守法,有一定文化基礎,父母許可,家庭同意。本寺對要求出家的人,經查明身份來歷,認定符合出家條件的,方可接受留寺,指定依止師,授予三皈五戒,經常住大眾一年以上考察合格,再正式剃度。
第九條
皈依三寶,須本人自願,愛國守法,品行端正,有一定信仰基礎,經佛教徒介紹,皈依師方可接受。接受皈依弟子,應鄭重如法進行。皈依須填表登記個人姓名、簡歷及介紹人等,交寺院保存。
第十條
授戒師、剃度師、皈依師必須是愛國愛教、戒行清凈、通曉教理律儀、戒臘十夏以上的僧人;其資格由佛教協會按照條件審核認定,並發給證書。未經認定資格者,不得傳戒、收徒和接受皈依弟子。
第十一條
本寺應根據實際需要,提出常住僧人名額,報政府主管部門審定。在規定名額內,凡接受常住僧人,已出家的,必須驗明戒牒、度牒或所在地區佛教協會(無佛協組織的可由原寺院)證明;新出家的,按照本辦法第八條規定辦理。對要求常住的僧人,須考核一年合格後,報請政府主管部門辦理戶口轉入等手續。
第十二條
常住僧人如還俗離寺,寺院應收回戒牒、度牒,將戶口轉回原地。違犯重戒、不遵寺規、教育不改者,經寺務會議討論決定,予以遷單。利用僧人身份招搖撞騙、為非作歹、敗壞佛門、影響極壞者,經寺務會議決定,報上級佛教協會批准,開除僧籍,收繳其戒牒、度牒,並將戶口轉回原地。觸犯刑律的,由司法機關處理。
第十二條
常住僧人須定居兩年以上,方可外出參學,並須經本寺同意開具證明,註明參學地點和往來期限。濫開證明釀成嚴重後果者,須追究責任。接待寺院應驗明有關證明,方准掛單,並按公民遷徙流動的規定到當地政府有關部門辦理手續。凡掛單僧人須遵守寺規,隨眾修持、勞作。如有違犯,勸說不聽的,應隨時起單。
第四章遵紀守法與培育僧才
第十三條
本寺應安排時間,建立制度,組織僧人學習憲法和法律,學習時事政策,進行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教育,增強愛國守法觀念,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對佛教徒的要求,全面貫徹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佛教事務和維護合法權益,積極引導佛教徒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提高思想覺悟和認識水平,為構建和諧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第十三條
本寺應積極進行智力投資,採取多種方式,大力培養僧才。可舉辦本寺僧人學習班,還可挑選品德較好,佛學文化水平較高的中青年僧人,在法師的指導下,鑽研教理,認真閱讀《大藏經》,進行重點培養。
第五章生產自養事業與布施佛事收入
第十四條
根據《百丈清規》,發揚農禪並重的優良傳統,因寺制宜,舉辦符合本寺特點的事業和法物流通、經營與寺院相關的各種物品等自養事業,逐步做到以寺養寺。生產、自養事業,可以吸收必要數量的職工,也可單獨核算,但人事、財務、業務,必須由寺院統一管理。本寺應在布局上把生產服務區同主要殿堂、寮房劃分開。
第十五條
本寺尼眾與職工應團結合作,寺院要關心職工的生活福利;職工要尊重寺院的清規和佛教習慣,服從寺院的管理。對個別嚴重違犯宗教政策和勞動紀律的職工,本寺有權按有關規定處理。
第十六條
本寺可以接受信徒自願的布施(包括佛事收入),但不得以任何方式和名義向信徒勒捐。本寺在量力自願的原則下,支援社會公益事業,但有權拒絕任何單位或個人以任何方式或名義向本寺攤派財物。
第十六條
本寺可以接受外國友人,港、澳、台灣同胞和海外僑胞不附帶政治條件和無損寺院主權的捐贈。一切布施、捐款,除明確供養個人的以外,均歸常住所有。
第十七條
發揚佛教優良傳統,積極興辦佛教文化、教育、和慈善公益事業,全國佛教事業是一個整體,提倡寺院之間互相支援與協作。
第六章接待外賓與海外聯誼
第十八條
認真做好接待外賓工作,積極開展與港、澳、台灣同胞、海外僑胞聯誼活動。在接待工作中,應做到熱情友好,文明禮貌,在教言教,體現政策,自重自愛,注意威儀。應推選思想、文化、佛學素養好,懂政策、守紀律的僧人,擔任接待工作。
第十九條
本寺在涉外活動中,堅持愛國愛教、獨立自主的原則。
第七章佛光寺肉身和尚與財產保護
第二十條
佛光寺內有妙智肉身和尚一尊,世世代代供奉在佛光寺,不論何時均不得任意移動,也不接受教內外任何單位或個人,以任何名義的「臨時請奉」。確實做好妙智肉身和尚的各項特殊保護措施,並有專人負責。
第二十一條
本寺的經像、法器、供具、碑碣、壁畫、字畫古玩、各種電器、以及日常生活用品等財物均屬寺院常住物,均應登記造冊,建立檔案,專人負責,妥善保管。對所有物品,應避免香火薰染和人為損壞。
第二十二條
本寺的綠化管理工作應有專人負責,搞好綠化,整潔環境,美化景觀。
第八章財務制度與物資管理
第二十三條
本寺應根據國家有關財務管理的基本原則,結合自身的特點,建立和健全現代財務管理制度,設置會計、出納人員,各司其職,一切收支,均須憑證記帳,嚴格手續。政府撥助經費,必須專款專用。
第二十四條
本寺實行民主理財,凡大宗開支,必須經由寺務會議集體討論決定,定期向常住大眾公布賬目,接受大眾監督。
第二十五條本寺物資,必須指定僧團有關執事專責保管,造冊登記,嚴格采購、發放手續,並定期檢查清點。
第二十六條
本寺應清理、建立、健全所屬房屋、土地等財產契證。契證遺失的,報請頒證部門查檔復制或補發契證;手續不全的,抓緊補辦並完善法律手續。本寺可聘請律師擔任法律顧問,維護本寺權益。
第九章做好治安與加強消防
第二十七條
本寺根據國家治安條例,建立治保小組,制定具體措施,接受公安部門指導,做好安全保衛工作。
第二十八條
本寺根據消防部門要求,建立消防組織,配置消防器材,落實消防規章制度和具體措施,消除火災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