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山東省地方立法條例

山東省地方立法條例

發布時間: 2022-05-03 23:16:44

① 山東的哪個地方政府有權制定地方性規章。在濰坊、東營、臨沂、淄博中

根據《立法法》第七十三條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方性法規,制定規章。」
據此,地方性規章只能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
因此,本題應該選擇東營

② 山東擬立法保護黃河三角洲,具體是如何規定的

山東擬立法保護黃河三角洲,該法主要從水資源保護原則、各類水資源保護措施、合理調控用水總量、全面加強水資源綜合利用等方面作出了具體規定。

總之,山東擬立法保護黃河三角洲,這既是對落實生態保護政策的具體實施,又是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迫切需要,更是踐行新發展理念的有益做法。

相信在此法指引下,黃河三角洲一定會釋放出更大社會、經濟、生態效用。

③ 山東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最新的補償條例

山東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辦法
1999年8月22日山東省第九回屆人民代答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通過 根據2004年11月25日山東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關於修改〈山東省人才市場管理條例〉等十件地方性法規的決定》修正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及其實施條例,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辦法。

④ 山東省電視管理暫行條例是地方性法規嗎

說是有部門管,但都是消費者費了大量的精力和物力後得不到結果而最後放棄的多,如果管理部門真有效,那現在還在播的那麼多騙人的廣告早就應該消失了!你被騙後那一家的電視廣告已經就停了嗎?

⑤ 大家好!誰有<<山東省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修訂草案)》

山東省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

(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加強城市房屋拆遷管理,維護拆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保障建設項目順利進行,根據國家《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在本省城市規劃區內國有土地上實施房屋拆遷,並需要對被拆遷人補償、安置的,適用本條例。

第三條 本條例所稱拆遷當事人,包括拆遷人和被拆遷人。

拆遷人是指依法取得房屋拆遷許可證的單位。

被拆遷人是指被拆遷房屋及其附屬物的所有人(包括代管人、國家授權的國有房屋及其附屬物的管理人)。

第四條 城市房屋拆遷必須符合城市規劃,有利於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舊區改建、改善城市環境和居民居住條件,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第五條 拆遷人必須按照本條例的規定,對被拆遷人進行補償、安置;被拆遷人應當在搬遷期限內完成搬遷。

第六條 省人民政府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對全省城市房屋拆遷工作實施監督管理。

設區的市、縣(市)人民政府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的城市房屋拆遷工作實施監督管理。

發展改革、規劃、國土資源、公安、物價、文物、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協同做好城市房屋拆遷管理的有關工作。

第二章 拆遷管理

第七條 設區的市、縣(市)人民政府應當依據城市規劃和本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編制城市房屋拆遷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並按規定程序報批和組織實施。

確需調整拆遷計劃內項目的,應當按照前款的規定重新報批,但不得超過已批準的年度拆遷規模。

第八條 列入拆遷年度計劃內的房屋需要拆遷的,申請拆遷的建設單位可憑規劃選址意見書或者其它有關批准文件,提請房屋拆遷管理部門發出通知,向有關單位或者個人核查擬拆遷范圍內房屋的產權情況、使用情況以及租賃情況等。有關單位或者個人應當予以配合。

第九條 拆遷房屋的單位取得房屋拆遷許可證後,方可實施拆遷。

申領房屋拆遷許可證的,應當向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提交下列材料:

(一)建設項目批准文件;

(二)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規劃條件及附圖;

(三)國有土地使用權批准文件;

(四)拆遷計劃和拆遷方案;

(五)辦理存款業務的金融機構出具的拆遷補償安置資金證明。

屬於房地產開發項目的,還應當提供房地產開發經營權證明。

土地儲備機構申領房屋拆遷許可證時,應當提交有關土地儲備的政府批准文件,可免交本條第二款規定的第(一)、(二)、(三)項材料。

拆遷計劃應當包括拆遷范圍、拆遷方式、拆遷期限、動工拆遷和完成拆遷的具體時間等內容;拆遷方案應當包括被拆遷房屋及其附屬物的基本情況、補償安置費用概算、產權調換房屋的房源和標准及相關證明文件、拆遷安置用房平面設計圖、臨時過渡方式及期限等內容。

第十條 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收到申請材料後,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行政許可的法律規定對申請事項進行審查。經審查,符合條件的,頒發房屋拆遷許可證;不符合條件的,應當作出不予許可決定書,並說明理由。

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對申請事項進行審查時,應當通過舉行聽證會等方式聽取申請人和申請拆遷范圍內有關單位、個人的意見。

第十一條 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在發放房屋拆遷許可證的同時,應當將房屋拆遷許可證中載明的拆遷人、拆遷范圍、拆遷期限等內容,以房屋拆遷公告的形式予以公布。

拆遷人取得房屋拆遷許可證後,應當在拆遷現場公示房屋拆遷許可證、拆遷工作流程、拆遷補償安置方案、拆遷補償安置標准、實施拆遷的單位名稱、拆遷工作人員名單等,接受監督。

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和拆遷人及有關單位應當及時向被拆遷人、房屋承租人做好宣傳、解釋工作。

第十二條 拆遷范圍確定後,拆遷范圍內的單位和個人不得進行下列活動:

(一)新建、改建、擴建房屋;

(二)改變房屋和土地用途;

(三)租賃房屋。

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應當就前款所列事項,書面通知有關部門暫停辦理相關手續。暫停辦理的書面通知應當載明暫停期限。暫停期限最長不得超過1年;拆遷人需要延長暫停期限的,必須經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批准,但延長暫停期限不得超過1年。

第十三條 拆遷人必須按照房屋拆遷許可證確定的拆遷范圍和拆遷期限實施房屋拆遷,並按照有關規定繳納拆遷管理費。

拆遷期限不得超過1年。未在拆遷期限內完成拆遷,需要延長拆遷期限的,拆遷人應當在拆遷期限屆滿前15日內,向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提出書面延期拆遷申請;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10日內給予書面答復。批准延期拆遷的,延長期限不得超過6個月。逾期未申請或者經申請未獲批準的,房屋拆遷許可證自行失效。

第十四條 拆遷人可以自行拆遷,也可以實行委託拆遷。

拆遷人自行拆遷的,應當經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批准。

拆遷人實行委託拆遷的,應當向被委託的拆遷單位出具委託書,並訂立書面拆遷委託合同。拆遷人應當自拆遷委託合同訂立之日起15日內,將拆遷委託合同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備案。被委託的拆遷單位不得轉讓拆遷業務。

接受委託拆遷的單位,必須取得城市房屋拆遷資格證書。城市房屋拆遷單位的資格管理辦法由省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制定。

房屋拆遷管理部門不得作為拆遷人,不得接受拆遷委託。

第十五條 在拆遷期限內,拆遷當事人應當依照本條例的規定,就拆遷補償方式和補償金額、安置地點和安置面積、搬遷期限、搬遷過渡方式和過渡期限以及違約責任等事項,訂立書面拆遷補償安置協議。

拆遷租賃房屋的,拆遷人應當與被拆遷人、房屋承租人訂立書面拆遷補償安置協議。

拆遷人應當自拆遷補償安置協議簽訂之日起30日內,將拆遷補償安置協議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備案。

拆遷人不得要求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先搬遷、後訂立拆遷補償安置協議。

第十六條 拆遷補償安置協議簽訂後,一方當事人反悔或者拒絕履行的,對方當事人可以依法向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訴訟期間,拆遷當事人可以依法申請人民法院先予執行。

第十七條 拆遷人與被拆遷人或者拆遷人與被拆遷人、房屋承租人在拆遷期限內達不成拆遷補償安置協議的,經當事人申請,由批准拆遷的房屋拆遷管理部門裁決。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是被拆遷人的,由同級人民政府裁決。

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或者同級人民政府應當自收到裁決申請之日起7日內,以書面形式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決定;決定不予受理的,還應當說明理由。達不成拆遷補償安置協議的戶數或者拆遷面積超過三分之一的,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或者同級人民政府在決定受理裁決申請前,應當進行聽證。

決定受理的,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或者同級人民政府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30日內作出裁決。當事人對裁決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復議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訴。拆遷人依照本條例規定已對被拆遷人給予貨幣補償或者提供安置用房、周轉房的,復議、訴訟期間不停止拆遷的執行,但法律、法規規定停止執行的除外。

第十八條 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在裁決規定的搬遷期限內拒絕搬遷的,由房屋所在地設區的市、縣(市)人民政府責成有關部門或者下一級人民政府強制拆遷,或者由作出裁決的房屋拆遷管理部門依法申請人民法院強制拆遷。

實施強制拆遷前,拆遷人應當就被拆遷房屋的有關事項,向公證機關辦理證據保全。

第十九條 尚未完成拆遷補償安置的建設項目轉讓的,轉讓人和受讓人應當到房屋拆遷管理部門辦理房屋拆遷許可證變更手續。轉讓後,原拆遷補償安置協議中有關轉讓人的權利、義務隨之轉移給受讓人。轉讓人和受讓人應當書面通知被拆遷人,並自轉讓合同簽訂之日起30日內予以公告。

第二十條 拆遷人不得改變尚未搬遷的被拆遷人、房屋承租人原有的供水、供電、供氣、供暖、交通等基本生活條件,不得拆除影響其房屋安全和正常使用的建築物、構築物等。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暴力、脅迫等手段迫使、欺騙被拆遷人、房屋承租人簽訂拆遷補償安置協議或者搬遷。

第二十一條 拆遷人應當在拆除房屋後30日內,持拆遷補償安置協議到當地房地產行政主管部門辦理房屋注銷登記手續,繳銷原房屋權屬證書。

拆遷涉及土地使用權變更的,必須依法辦理土地權屬變更登記手續。

第二十二條 拆遷中涉及軍事設施、教堂、寺觀、文物古跡以及外國駐華領事館房屋的,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辦理。

在拆遷安置中應當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

第二十三條 拆遷人實施房屋拆遷的補償安置資金必須足額到位,全部用於房屋拆遷的補償安置,不得挪作他用。拆遷人應當將拆遷補償安置資金的銀行帳戶告知房屋拆遷管理部門。

第二十四條 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應當依法加強對房屋拆遷實施情況和拆遷補償安置情況的監督檢查,建立、健全拆遷檔案管理制度和統計資料報告制度。

拆遷人應當及時整理並妥善保管拆遷資料,並應當在完成拆遷後30日內向房屋拆遷管理部門移交拆遷資料。

第三章 拆遷補償與安置

第二十五條 拆遷補償的方式可以實行貨幣補償,也可以實行房屋產權調換。

除本條例另有規定外,被拆遷人可以選擇拆遷補償方式。

第二十六條 被拆遷房屋屬於住宅房屋,且低於當地人民政府規定的住房解困標準的,拆遷人應當按照住房解困標准對被拆遷人進行貨幣補償或者提供用於產權調換的安置房屋。住房解困標准內增加面積所需的費用,由拆遷人承擔。住房解困標准由設區的市、縣(市)人民政府根據當地實際情況確定並向社會公布。

第二十七條 被拆遷房屋實行貨幣補償的,貨幣補償金額應當按照被拆遷房屋所處的區位、用途、建築面積等因素,參照同區位同類房屋的銷售價格,以房地產市場評估價格確定;拆遷當事人協商一致的,依照其約定。

第二十八條 被拆遷房屋實行房屋產權調換的,拆遷人應當以所提供的安置房屋與被拆遷人的被拆遷房屋進行產權調換。安置房屋和被拆遷房屋均按本條例第二十七條的規定進行評估。雙方結清差價後,安置房屋的產權歸被拆遷人所有。

拆遷人應當按照拆遷房屋的面積或者拆遷補償安置協議約定的面積與被拆遷人進行產權交換。未經被拆遷人同意,拆遷人不得擅自擴大或者縮小產權調換面積。拆遷人擴大或者縮小產權調換面積超過百分之三的,被拆遷人有權拒絕接受。

拆遷非營利的公益事業房屋的附屬物,不作產權調換,由拆遷人給予貨幣補償。

第二十九條 被拆遷房屋和安置房屋的面積均按建築面積計算。

被拆遷房屋的建築面積,屬於私有房屋的,以房屋所有權證書載明的建築面積為准;屬於公有房屋的,以房屋所有權證書或者計租表載明的建築面積為准。無房屋所有權證書或者計租表但建設手續合法的房屋,或者計租表上只載明使用面積的公有房屋,其建築面積以批准建設文件載明的建築面積或者以房地產測繪機構實際測量的建築面積為准。

第三十條 拆遷人提供的安置房屋,應當符合下列規定:

(一)符合國家和省規定的質量安全標准;

(二)符合國家和省規定的房屋建築設計技術規范和標准;

(三)產權清晰且無權利障礙。

拆遷人提供的安置房屋應當是新建房屋;提供其他房屋的,應當經被拆遷人同意。

第三十一條 被拆遷房屋實行房屋產權調換的地點,應當根據城市規劃對拆遷區域的要求和建設工程項目的性質確定。

拆遷住宅房屋,拆遷區域用於住宅房屋建設,被拆遷人要求就地實行房屋產權調換安置且按照批準的建設工程規劃能夠滿足被拆遷人房屋產權調換安置要求的,拆遷人應當就地安置。規劃部門在審批該住宅房屋建設規劃時,應當考慮被拆遷人就地安置的需要。

拆遷住宅房屋,拆遷區域用於社會公益性項目或者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應當實行異地安置。

第三十二條 拆遷非營利的公益事業房屋,拆遷人應當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和城市規劃的要求予以重建,或者給予貨幣補償。

第三十三條 拆遷出租房屋,被拆遷人與房屋承租人解除租賃關系的,或者被拆遷人對房屋承租人進行安置的,拆遷人應當按照被拆遷人的要求進行補償或者安置。

被拆遷人與房屋承租人對解除租賃關系達不成協議的,拆遷人應當對被拆遷人實行房屋產權調換。產權調換的房屋由原房屋承租人承租,被拆遷人應當與原房屋承租人重新訂立房屋租賃合同。但是,原房屋租賃合同另有約定的除外。

第三十四條 拆遷帶院落的房屋,應當按照房屋院落面積的大小,結合城市規劃容積率系數的要求,適當增加貨幣補償金額或者補償安置面積,具體標准由設區的市、縣(市)人民政府確定並向社會公布。

第三十五條 拆遷非住宅房屋,其房屋所有人持有的房屋所有權證書用途欄內標明「營業」等字樣的,應當按照營業用房給予補償或者安置。

拆遷的住宅房屋兼作營業用房,且符合下列條件的,應當適當增加貨幣補償金額或者補償安置面積,具體標准由設區的市、縣(市)人民政府確定並向社會公布:

(一)取得營業執照、稅務登記證並有納稅記錄;

(二)房屋所有權證書、營業執照和稅務登記證註明的營業地點一致。

第三十六條 拆除違章建築和超過批准期限的臨時建築,不予補償,由當事人在限期內自行拆除;逾期不拆除的,由拆遷人提請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城市綜合執法部門批准拆除,拆除費用由當事人承擔;當事人拒不承擔的,以料抵所需拆除費用。

拆除未超過批准期限的臨時建築,可給予適當補償,但批准臨時建築時規定不予補償的除外。

第三十七條 拆遷的房屋存在產權、債權糾紛的,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在拆遷期限內未解決的,由拆遷人提出補償安置方案,報當地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同意後可先行拆遷。拆遷前,拆遷人應當就被拆遷房屋的有關事項向公證機關辦理證據保全。糾紛解決後,拆遷人應當按照本條例的規定給予貨幣補償或者進行房屋產權調換。

第三十八條 拆遷產權不明的房屋,拆遷人應當提出補償安置方案,報當地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審核同意後實施拆遷。拆遷前,拆遷人應當就被拆遷房屋的有關事項向公證機關辦理證據保全。

第三十九條 拆遷設有抵押權的房屋,按照國家有關擔保的法律、法規執行。

第四十條 拆遷人應當對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支付搬家補助費。

第四十一條 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選取貨幣補償且自行尋找安置用房的,拆遷人應當支付3個月的臨時安置補助費。

在過渡期限內,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選取產權調換且自行安排住處的,拆遷人應當支付臨時安置補助費;由拆遷人提供周轉房的,不支付臨時安置補助費。

第四十二條 拆遷人不得擅自延長過渡期限,周轉房的使用人應當按時騰退周轉房。

因拆遷人的責任延長過渡期限的,對自行安排住處的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應當從逾期之月起增加臨時安置補助費;對周轉房的使用人,應當從逾期之月起支付臨時安置補助費。

第四十三條 拆遷非住宅房屋,造成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停產、停業的,拆遷人應當支付經營性補助費。

第四十四條 搬家補助費、臨時安置補助費、經營性補助費、評估鑒定費的具體標准,由設區市、縣(市)人民政府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制定並向社會公布。

第四章 拆遷評估

第四十五條 被拆遷房屋和安置房屋需要評估的,應當由取得房地產評估資質的評估機構進行。評估報告必須由兩名以上專職注冊房地產估價師簽字。

第四十六條 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應當每年向社會公布拆遷評估機構的名錄,供拆遷當事人選擇。

第四十七條 拆遷當事人應當協商選擇拆遷評估機構;協商不成的,由被拆遷房屋所在地的房屋拆遷管理部門組織抽簽確定;拆遷當事人放棄抽簽的,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指定。

拆遷當事人應當與選定的拆遷評估機構訂立拆遷評估委託合同,並自合同簽訂後15日內報當地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備案。

拆遷評估機構不得轉讓或者變相轉讓受託的評估業務。

第四十八條 房屋拆遷評估的方法,由拆遷當事人與評估機構協商選定。協商不成的,應當選用市場比較法;不具備採用市場比較法條件的,可以採用其它評估方法,但應當在評估報告中說明原因。

第四十九條 拆遷評估應當遵循獨立、客觀、公正、合法的原則。拆遷評估機構應當如實出具評估報告,不得與拆遷當事人一方串通損害另一方的合法權益,不得以給予回扣等不正當手段獲取拆遷評估業務。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非法干預評估活動和評估結果。

拆遷評估機構和評估人員與拆遷當事人有利害關系或者是拆遷當事人的,應當迴避。

第五十條 評估機構應當將初步評估結果向被拆遷人公示7日,並進行現場說明,聽取意見。

公示期滿後,評估機構應當向拆遷當事人提供委託范圍內被拆遷房屋的整體評估報告和分戶評估報告。分戶評估報告應當在公示期滿後5日內送達被拆遷人。

第五十一條 拆遷當事人對評估結果有異議的,應當通過協商解決;經協商仍達不成一致意見的,提出異議的當事人可以向原評估機構申請復核,也可以另行委託房地產評估機構重新評估。

重新評估結果與原評估結果的差異在允許誤差范圍內的,原評估結果有效,重新評估費用由提出異議的拆遷當事人承擔;超出允許誤差范圍的,提出異議的拆遷當事人可以向省或者設區的市房屋拆遷評估專家委員會申請技術鑒定。房屋拆遷評估專家委員會應當成立專家小組進行鑒定,其鑒定結論作為最終裁決結果。重新評估和專家鑒定費用由未被採用評估結果的評估機構承擔。

拆遷評估專家委員會由省、設區的市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從注冊房地產估計師以及房地產、城市規劃、法律等方面的專家中選定組成,並予以公示。專家鑒定小組的組成人員應當從專家委員會中隨機抽取,並不得少於5人。

誤差范圍由設區的市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會同物價部門確定並向社會公布。

第五章 法律責任

第五十二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依照國家《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的規定予以處罰:

(一)未取得房屋拆遷許可證擅自實施拆遷的;

(二)拆遷人以欺騙手段取得房屋拆遷許可證的;

(三)未按房屋拆遷許可證確定的拆遷范圍實施拆遷的;

(四)委託不具有拆遷資格的單位實施拆遷的;

(五)擅自改變或者延長拆遷期限的;

(六)接受委託的拆遷單位轉讓拆遷業務的。

第五十三條 拆遷人在拆遷期間,違反本條例第二十條第一款規定的,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責令停止拆遷,恢復原狀;給被拆遷人、房屋承租人造成損失的,拆遷人應當依法予以賠償;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十四條 拆遷人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給予警告,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仍未改正的,並處1萬元以上3萬元以下的罰款:

(一)未經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批准擅自實行自行拆遷的;

(二)在拆遷期限內,未按規定與被拆遷人、房屋承租人訂立書面拆遷補償安置協議,或者簽訂協議後未按規定備案的;

(三)將拆遷補償安置資金挪作他用的。

第五十五條 房屋拆遷評估機構和房屋折遷評估人員在房屋拆遷評估中,違反房屋拆遷評估的有關規定和規范,出具不實評估報告、與拆遷當事人一方串通損害另一方的合法權益或者以給予回扣等不正當手段獲取拆遷評估業務的,由房地產行政主管部門依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給予處罰;給拆遷當事人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第五十六條 設區的市、縣(市)人民政府、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未按規定編制、報批城市房屋拆遷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的;

(二)違反規定審查、核發房屋拆遷許可證以及其他批准文件的;

(三)核發房屋拆遷許可證以及其他批准文件後不履行監督管理職責或者對違反拆遷管理的行為不予查處的;

(四)拆遷范圍確定後,違反規定辦理應當暫停辦理的事項的;

(五)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接受拆遷委託或者作為拆遷人實施拆遷的;

(六)未按規定受理房屋拆遷糾紛申請並依法作出裁決的;

(七)違反規定組織實施房屋強制拆遷的;

(八)未經拆遷當事人協商和組織抽簽,房屋拆遷管理部門直接指定房屋拆遷評估機構的;

(九)其他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徇私舞弊行為並造成比較嚴重後果的。

第六章 附則

第五十七條 在城市規劃區范圍外的國有土地上實施房屋拆遷,並需要對被拆遷人補償、安置的,可按照本條例執行。

在城市規劃區范圍內的集體土地上實施房屋拆遷,並需要對被拆遷人補償、安置的,由設區的市人民政府制定具體辦法。

第五十八條 本條例自 年 月 日起施行。

⑥ 山東省人民政府規定

這屬於授權立法,即山東省人大授權山東省政府指定某些具體的包括實施細則等文件。這樣的文件必須不違法國家法律法規以及你引用的這個辦法中的相關規定。主要是細化規定,增強法律規定的可操作性。

⑦ 山東省南水北調工程沿線區域水污染防治條例的介紹

山東省十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山東省南水北調工程沿線區域水污染防治版條例權》(以下簡稱《條例》),並將於2007年1月1日起實施。《條例》針對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對沿線區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提出的特殊要求,在國內首次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對南水北調工程沿線區域的水污染防治規范了具有針對性的政策和措施,為保障南水北調調水水質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

⑧ 地方人大具有立法權嗎

設區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七十二條:「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

設區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對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的事項制定地方性法規,法律對設區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規的事項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設區的市的地方性法規須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施行。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對報請批準的地方性法規,應當對其合法性進行審查,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不抵觸的,應當在四個月內予以批准。

(8)山東省地方立法條例擴展閱讀:

地方立法這兩年:設區的市行使地方立法權全面推進

立法法修改之前,除省級之外,地方立法權僅為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所享有。這些市被稱為「49個較大的市」。一些市夢寐以求,甚至申請二十多年,希望成為「較大的市」,以獲得地方立法權。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逐步增加有地方立法權的較大的市的數量。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明確地方立法許可權和范圍,依法賦予設區的市地方立法權。2015年3月,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修改立法法,賦予所有設區的市地方立法權。

據統計,從2015年3月立法法修改至2016年12月底,可以開始行使地方立法權的268個設區的市、自治州和不設區的地級市中,已有174個市州經審議通過並經批准地方性法規270件,其中,立法條例124件,其他方面的地方性法規146件。65%的市州已經有了自己的法規。

在146件「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事項的法規中,江蘇、浙江、安徽、山東、湖北、廣東等中東部6省在前領跑,共批准89件(每省批准超過10件),佔到了61%。有的市已出台了多部法規,鎮江、鹽城、泰州、濟寧等已各有4部法規入賬。

不僅發達地區積極推進地方立法工作,位於西部的一些市州也先後出台了首部法規,例如新疆的《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立法程序規定》、西藏的《日喀則市市容和環境衛生條例》、甘肅的《武威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立法程序規則》等。

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更是已先後出台了《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電磁波寧靜區環境運行保護條例》等3部地方性法規。總體而言,設區的市立法正在有序進行、全面推進。

⑨ 山東文物保護條例的《山東省文物保護條例》部分新規定說明

為適應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形勢和文物保護工作需要,切實解決實際工作中的突出問題,《條例》在多個方面都作出了新的、明確規定。
一、關於加強文物管理機構和隊伍建設。針對當前我省部分地區特別是基層縣(市、區)還沒有專門文物管理機構的現狀,《條例》第三條第二款明確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文物管理機構和隊伍建設,其文物保護委員會負責協調、解決涉及文物保護的重大事項」,這在歷史上是沒有過的。該規定包涵了設立文物管理機構和文物保護委員會、增加編制和人員數量、加強教育培訓、提高隊伍素質和工作水平等要求,對於各級政府切實履行文物保護和管理職責,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關於文物保護專家咨詢機制。文物保護工作有其自身規律和特殊性,而且專業性很強,為此,《條例》專門增加一款專家咨詢機制的內容,即第三條第三款明確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文物保護專家咨詢機制」。建立「文物保護專家咨詢機制」,有助於促進政府決策、審批活動的科學化、民主化和法制化,進一步提升政府文物依法行政能力。
三、關於委託執法。目前,我省基層文物日常管理和執法工作均由文物管理所等事業單位承擔,針對基層文物管理機構建設的現狀,《條例》依據《行政處罰法》第十九條,在第六條作出明確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可以在法定許可權內,委託文物管理機構等具備法定條件的事業組織實施行政處罰」,用法規的形式授權文物行政部門委託執法,這對於緩解文物行政執法力量薄弱、執法難等問題將發揮重要作用。
四、關於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管理。我省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數量巨大,其保護管理是文物行政部門日常工作的難點,法律法規對此也缺乏相應的規定和標准。針對這一問題,《條例》第八條第一款明確規定: 「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由縣(市、區)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予以登記公布,參照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管理」。據此,凡是由縣(市、區)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登記公布的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其「四有」工作、保養修繕、遷移重建、拍攝利用、建設施工審批、以及涉及文物違法行為的行政處罰等,均參照適用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規定,具有很強的現實操作性。
五、關於地下文物保護區。針對我省地下文物密集地區分布廣、缺乏保護依據的問題,《條例》第八條第二款明確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應當將本行政區域內埋藏文物豐富的地區劃定為地下文物保護區,報本級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參照相應級別的文物保護單位進行管理」。規定哪一級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劃定的地下文物保護區,就由哪一級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參照同級文物保護單位管理,並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的做法,提高了地下文物保護區法律上的保護級別,加大了保護力度。
六、關於文物保護員。為加強對古遺址、古墓葬等田野文物的保護力度,有效預防和打擊盜掘、破壞文物等違法犯罪行為,《條例》第十條明確規定:「沒有專門機構管理的文物保護單位,由縣(市、區)人民政府聘請一至三名文物保護員專門負責管理,並支付合理報酬,費用在文物保護經費中列支」。這一規定涵蓋了我省所有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明確聘請文物保護員的責任人是縣(市、區)人民政府,確定了文物保護員的數量,保證了經費來源,有效解決了田野文物看護難的問題,這在全國的文物保護地方性法規中開了先例。
七、關於利用不可移動文物舉辦活動和拍攝電影、電視、廣告。不可移動文物尤其是古建築,大多為木質結構,且年代久遠,較為脆弱、易腐蝕、易毀壞。出於對文物安全、自然環境、歷史風貌等進行保護的需要,《條例》第二十三條明確規定:「利用不可移動文物舉辦展覽、展銷、演出等活動,舉辦者應當編制文物和環境保護方案,根據文物的級別,經相應的文物行政部門審核,報上一級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批准」;「利用不可移動文物拍攝電影、電視、廣告等活動,應當經相應的文物行政部門批准,並按照規定向其管理、使用單位支付費用。涉外拍攝活動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八、關於考古發掘現場拍攝、報道。為了防止引起別有用心的人和不法分子的過分關注,給考古發掘現場帶來安全隱患,《條例》第三十條明確規定:「媒體對考古發掘現場進行新聞報道、電視直播或者製作專題類節目,應當經省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批准」。在嚴格文物管理的同時,我們衷心歡迎社會各界尤其是各類媒體積極參與文物宣傳、保護工作。
九、關於基本建設的文物保護工作。對於基本建設中的文物保護工作,《條例》堅持「文物保護先行」的原則,第三十一條明確規定:「基本建設工程應當避開地上、地下文物豐富的地段。工程項目在立項、選址前,建設單位應當徵求該項目立項審批主管部門的同級文物行政部門的意見;凡涉及不可移動文物的,建設單位應當事先確定保護措施,作為建設項目重要內容列入可行性研究報告或者設計任務書,並根據文物級別,報上一級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批准,未經批准,有關主管部門不予立項和批准施工」,此規定將《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強文物保護工作的通知》(魯政發〔2008〕 93號)的規定上升為地方性法規,在全國也尚屬首次;《條例》第三十二條明確規定:「進行佔地二萬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基本建設工程或者在地下文物保護區、歷史文化名城范圍內進行工程建設,建設單位應當事先報請省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組織考古調查、勘探,發現文物的,由省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會同建設單位共同商定保護措施」。在文物保護法律法規中規定基本建設項目涉及三種情形均需事先考古調查、勘探的做法在全國是第一次,而且涵蓋了線性和片狀建設項目;對於基本建設中發現重要文物需要實施原址保護的,《條例》借鑒兄弟省、市的成功經驗,在第三十五條明確規定:「在基本建設工程中發現重要文物需要實施原址保護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與建設單位協商後,可以另行安排用地或者收回土地使用權、退還已交納的土地出讓金;造成建設單位經濟損失的,依法給予補償」的處理辦法,既保護了文物,也維護了建設單位的合法權益。
十、關於文物徵集。針對當前文物徵集仍處於自發徵集、徵集程序及手續不規范的狀況,《條例》第四十一條明確規定:「除國家和省另有規定外,文物徵集活動必須經省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批准,並自徵集活動結束之日起三個月內,將文物徵集情況向省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報告備案」;第四十二條明確規定:「文物收藏單位徵集文物,應當與文物所有人或者持有人簽訂合同,明確徵集文物的名稱、數量和權屬等內容,並附加徵集文物的照片以及相關資料」。以上規定既保證了文物收藏單位文物徵集工作的規范化,防止文物徵集糾紛,又能夠有效遏制不法分子打著文物徵集的旗號非法收購、倒賣文物等現象。
十一、關於監管物品經營。當前,文物收藏被全社會所關注。為規范民間收藏文物的流通秩序,確保國有文物不流失,《條例》第四十九條明確規定:「典當行、拍賣公司、文化市場、舊貨市場、藝術品市場等單位或者場所經營尚未被認定為文物的監管物品,應當向縣(市、區)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提出申請,報省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批准」;第五十條明確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應當建立巡查制度;必要時,可以派員進駐市場,對涉嫌文物購銷經營活動進行現場監管」。這些規定在文物保護地方性法規中尚屬首次,有利於行政主管部門對可能涉及非法文物交易的場所和活動實施有效監管,及時准確地打擊非法買賣文物的行為。
十二、關於涉案文物移交。針對涉案文物移交時限的法律空白,《條例》第六十三條明確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海關和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門對追繳的涉案文物,應當登記造冊,妥善保管,並在結案後三十日內無償交還失主或者移交給同級文物行政部門;拒不按時交還或者移交的,由主管機關或者監察機關對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這對於規范涉案文物移交行為,促進執法部門和司法機關依法履行文物保護職責,保護文物安全和公民私有財產的所有權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十三、關於從事文物保護工作的單位管理。國有博物館、考古發掘單位作為文物行政部門所屬的事業單位,承擔了大量日常性文物保護工作,其工作的規范化程度直接影響到我省文物事業基礎是否牢固和長遠發展。因此,《條例》將上述文物單位的工作作為調整和規范的一個重點。《條例》第二十六條第二款明確規定,「考古調查、勘探由省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批准」,這樣一方面可以加強對考古調查、勘探工作的管理,規范工作程序,強化監管,另一方面有利於全面掌握全省各級文物行政部門及考古發掘單位為配合工程開展考古調查、勘探工作的情況,及時發現和查處違法行為,加強基本建設領域的文物保護工作。《條例》第三十七條第二款明確規定:「文物收藏單位應當逐步建設文物藏品數字化信息庫」。據此,我省將逐步建立起全省范圍內所有館藏珍貴文物和一般文物的數字檔案,摸清館藏文物底數,實現無紙化、信息化管理,極大地提高館藏文物管理水平。
十四、關於對部分嚴重違法行為的處罰。為了增強《條例》的可操作性,使整個法規的邏輯關系更加嚴密,更好的發揮其引導、教育和震懾作用,法律責任一章對違反前六章義務性和禁止性條款均明確規定了相應的法律責任,在全國的文物保護地方性法規中是最全面的。
《條例》第五十二條明確規定:「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責令改正,並處五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造成文物損毀等嚴重後果的,處二十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的罰款:
(一)未徵求文物行政部門的意見,在地上、地下文物豐富的地段進行基本建設工程的;
(二)未經考古調查、勘探,擅自進行佔地二萬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基本建設工程或者在地下文物保護區、歷史文化名城范圍內進行工程建設的。
第五十三條明確規定:「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或者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一)對社會開放的文物保護單位和有不可移動文物的參觀游覽場所的管理、使用單位,拒不採取有效措施保證文物安全,或者破壞文物的自然環境和歷史風貌的;
(二)在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內,擅自設置戶外廣告設施或者栽植、移植大型喬木和修建構築物的;
(三)在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內,修建人造景點或者存放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蝕性等危害文物安全的物品的;
(四)在工程建設和生產活動中發現文物,不立即停止施工、生產,造成文物損毀的;
(五)建設和施工單位拒不配合或者妨礙考古調查、勘探、發掘工作的;
(六)建設單位拒不支付考古調查、勘探、發掘費用的;
(七)建設單位進行基本建設工程涉及不可移動文物,未事先確定文物保護措施,或者未將事先確定的保護措施報請批準的;
(八)擅自利用不可移動文物舉辦展覽、展銷、演出或者拍攝電影、電視、廣告等活動的;
(九)擅自對考古發掘現場進行新聞報道、電視直播或者製作專題類節目的。
前款規定的違法行為人是國家工作人員的,對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第五十四條明確規定:「違反本條例規定,擅自變更已批準的修繕計劃和工程設計、施工方案,對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修繕、遷移、重建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責令改正;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由原發證機關吊銷資質證書。
以上規定從根本上改變了以往執法人員處理違法行為時無法可依的局面。
十五、關於國家工作人員的法律責任。為了使政府各有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依法履行文物保護職責,規范自身行政行為,落實執法責任制,《條例》規定了國家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行為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條例》第五十三條第二款明確規定:「前款規定的違法行為人是國家工作人員的,對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第六十一條明確規定:「違反本條例規定,發展改革、國土資源、住房城鄉建設、規劃等有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未徵求相應的文物行政部門意見,或者未經文物行政部門同意擅自審批建設項目的,由主管機關或者監察機關責令改正,對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第六十二條明確規定:「違反本條例規定,擅自改變文物保護單位行政隸屬關系的,由上級人民政府責令改正,對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第六十四條明確規定:「文物行政部門及其工作人員違反本條例規定,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的,對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⑩ 山東省建築業 地方法律法規目錄 誰有

合同法》《建築法》《勞動法》《招標法》《建築安全生產條例》《公司法》

熱點內容
行政法學綜述 發布:2025-02-07 23:31:58 瀏覽:38
食品安全法中的社會共治 發布:2025-02-07 23:25:06 瀏覽:441
思想道德文獻 發布:2025-02-07 23:19:44 瀏覽:87
法律的效力大於行政法規 發布:2025-02-07 23:07:21 瀏覽:394
法學考研英語要求 發布:2025-02-07 22:53:53 瀏覽:308
山東司法廳長原廳長簡歷 發布:2025-02-07 22:48:32 瀏覽:643
婚姻法自然血親的父母子女關系解除 發布:2025-02-07 22:20:18 瀏覽:903
新婚姻法2020第三者財產 發布:2025-02-07 22:12:58 瀏覽:268
深圳消防法律援助熱線 發布:2025-02-07 21:57:19 瀏覽:334
大學依法治國論文 發布:2025-02-07 21:43:59 瀏覽: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