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非遺保護條例
⑴ 學習任務,非遺保護工作人員主要做什麼工作
加強宣傳,積極保護
宣傳是非遺保護的重要手段。近年來,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的頒布,我們召開了座談會,印製宣傳標語和材料,廣泛宣傳非遺保護的重要性,增強全社會的保護意識,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全社會得到確認、尊重和弘揚。我們利用每年的文化遺產日、全民健身日、民間鄉藝匯演等,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展演、展示。並製作展牌塊,用文字和圖片進行詳細的介紹,讓更多的群眾通過多種形式,對文化遺產有更多的了解,從而在全社會形成保護文化遺產的共識,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深入人心,讓更多的人加入到保護、傳承的行列。
爭取資金,傳承保護
資金爭取是非遺保護的先決條件。沒有資金,就談不上有效保護。對此,我們積極開展爭跑工作,加大資金申報力度。20XX年來,先後爭取非遺保護資金145萬元,全部用於非遺的保護工作。今年,又開展了堯山文化、南魚龍燈保護經費的申報。隨著資金爭取工作的不斷深入,我縣的非遺保護得到有效開展。
⑵ 湖北有哪些特色的非遺文化
在我國漫漫歷史長河中,湖北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荊楚文化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今湖北有哪些傳統手工藝技能或者社會風俗、禮儀、節慶等被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了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大概的了解湖北都有哪些代表性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吧!
10.民俗。湖北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動有屈原故里端午習俗、西塞神舟會、武當山廟會、隨州神農祭典、漢陽歸元廟會、當陽關陵廟會、嫘祖信俗等。
⑶ 推進非遺保護工作,各地文旅部門是怎麼做的
當前,國家文化軟實力越來越重要。文化軟實力會間接的影響到國家在國際上的地位。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保護中國傳統的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增強國際地位。
其三,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要發揮全社會的力量,動員人民群眾積極參與其中,只有這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才會更加高效。
⑷ 我國有哪些非物質文化遺產
1
Ⅰ—1
苗族古歌
貴州省台江縣、黃平縣
2
Ⅰ—2
布洛陀
廣西壯族自治區田陽縣
3
Ⅰ—3
遮帕麻和遮咪麻
雲南省梁河縣
4
Ⅰ—4
牡帕密帕
雲南省思茅市
5
Ⅰ—5
刻道
貴州省施秉縣
6
Ⅰ—6
白蛇傳傳說
江蘇省鎮江市
浙江省杭州市
7
Ⅰ—7
梁祝傳說
浙江省寧波市、杭州市、上虞市
江蘇省宜興市
山東省濟寧市
河南省汝南縣
8
Ⅰ—8
孟姜女傳說
山東省淄博市
9
Ⅰ—9
董永傳說
山西省萬榮縣
江蘇省東台市
河南省武陟縣
湖北省孝感市
10
Ⅰ—10
西施傳說
浙江省諸暨市
11
Ⅰ—11
濟公傳說
浙江省天台縣
12
Ⅰ—12
滿族說部
吉林省
13
Ⅰ—13
河西寶卷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酒泉市肅州區
14
Ⅰ—14
耿村民間故事
河北省藁城市
15
Ⅰ—15
伍家溝民間故事
湖北省丹江口市
16
Ⅰ—16
下堡坪民間故事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
17
Ⅰ—17
走馬鎮民間故事
重慶市九龍坡區
18
Ⅰ—18
古漁雁民間故事
遼寧省大窪縣
19
Ⅰ—19
喀左東蒙民間故事
遼寧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
20
Ⅰ—20
譚振山民間故事
遼寧省新民市
21
Ⅰ—21
河間歌詩
河北省河間市
22
Ⅰ—22
吳歌
江蘇省蘇州市
23
Ⅰ—23
劉三姐歌謠
廣西壯族自治區宜州市
24
Ⅰ—24
四季生產調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25
Ⅰ—25
瑪納斯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聯民間文藝家協會
26
Ⅰ—26
江格爾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聯民間文藝家協會
27
Ⅰ—27
格薩(斯)爾
西藏自治區
青海省
甘肅省
四川省
雲南省
內蒙古自治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中國社會科學院《格薩(斯)爾》辦公室
28
Ⅰ—28
阿詩瑪
雲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
29
Ⅰ—29
拉仁布與吉門索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
30
Ⅰ—30
畲族小說歌
福建省霞浦縣
31
Ⅰ—31
青林寺謎語
湖北省宜都市
⑸ 如何申請非物質文化傳承人
根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評定暫行辦法》的規定,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程序是:申報者向所在行政區域文化行政部門提出申請,
由文化行政部門逐級上報--省級文化行政部門對申報項目進行匯總、篩選,經同級人民政府核定後,向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申報(中央直屬單位可直接向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提出申報)
--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審核後將合格的申報材料提交評審委員會--評審委員會評審後提出推薦項目,提交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
--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通過媒體將推薦項目進行30天的社會公示--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根據評審委員會的評審意見和公示結果,擬訂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名單,
經部際聯席會議審核同意後,
上報國務院批准、公布。
刷新
翻看
我
關注
搜索
實時疫情
申請 非物質文化遺產流程是什麼?怎麼申請?
法律網路案例關注2019-12-13 15:15
- Hbodier USB外接音效卡 耳機音頻獨立免驅電腦台式機筆記本外置7.1音效卡
- 妻子走了,我當岳母為親媽,正要上班時,岳母突然叫住了我...
- 40歲女領導的提拔日記曝光,泥潭之深,令人瞠目結舌
佛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佛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根據國家、省、市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精神,在該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的領導下,推動全市的「非遺」保護工作
1、負責全市的非遺保護工作
2、統籌、協調各區做好普查、建立名錄和申報工作
按照國家級和省級評審原則與標准,該市經過深入普查、規范申報,現共有非物質文化遺產13項國家級名錄,23項省級名錄,47項市級名錄;國家級傳承人8人(已去世1人),省級傳承人21位,市級傳承人61位。
3、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培訓、交流活動,積極打造文化特色品牌,推進傳承、利用和發展
4、注重宣傳普及工作,在全市營造良好的保護氛圍,拍攝專題片、舉辦展覽和豐富多彩的宣傳活動 。現建有《佛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展覽廳》
1、研究、普查調研、文本撰寫工作人員。
2、聯絡、協調、采訪、文字記錄、攝影記錄、錄音、錄像以及所有材料的檔案工作人員。
3、電子製作,包括錄像申報專題片製作、圖片掃描、文字輸入、復印等各種輔助材料製作的工作人員。
1、負責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規劃和工作規范,指導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認定、申報、保護和交流傳播工作,負責與國家、省、區各級保護工作機構的溝通、協調工作;
2、完成普查和每兩年一次的申報省級、國家級工作,建立市、區、鎮(街)各級保護名錄;
3、收集、整理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各類資料,建立包括文字、錄像、錄音、照片等方面的資料檔案和資料庫;
4、負責對全市保護工作人員進行業務指導和培訓,逐步建立一支參與保護工作的專業隊伍;
5、成立各類民間藝術培訓基地,加強瀕危、重點項目的指導、協調;
6、策劃舉辦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活動;
7、完成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系列叢書的編撰和出版工作;
8、做好宣傳發動,增強全社會的保護意識,推動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利用和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申請流程是什麼?怎麼申請?
根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評定暫行辦法》的規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程序是:申報者向所在行政區域文化行政部門提出申請,由文化行政部門逐級上報--省級文化行政部門對申報項目進行匯總、篩選,經同級人民政府核定後,向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申報(中央直屬單位可直接向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提出申報)--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審核後將合格的申報材料提交評審委員會--評審委員會評審後提出推薦項目,提交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通過媒體將推薦項目進行30天的社會公示--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根據評審委員會的評審意見和公示結果,擬訂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名單,經部際聯席會議審核同意後,上報國務院批准、公布。(一)申報條件已列入街道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並符合下列標准:1、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2、具有展現中華民族文化創造力的典型性、代表性;3、具有在一定群體中世代傳承、活態存在的特點;4、具有鮮明特色,在街道內有較大影響。(二)申報材料申報材料應包括:1、 申報報告:街道級文化行政部門向區文體局提出本街道申報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名單,並對申報項目名稱、保護單位、申報目的和意義進行簡要說明,同時附街道辦事處意見。2、 項目申報書:包括項目簡介、基本信息、項目說明、項目論證、項目管理、保護計劃、街道級文化行政部門審核意見。3、 輔助資料:包括錄音、錄像資料、代表性圖片、證明材料、授權書,以及其他有關資料。4、街道辦事處同意申報的函件。5、已正式公布街道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文件。(三)申報程序1、街道級文化行政部門根據申報地區或單位的意願,組織專家對具備條件的街道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進行篩選、論證。2、經街道辦事處同意後報送區文體局。(四)工作要求1、加強領導,精心組織,認真准備,做好第二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申報工作。2、依靠專家,認真篩選、論證申報項目,確保項目質量,並重點關注下列項目:(1)「中華老字型大小」所涉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民族傳統醫葯、飲食、民俗等有關項目;(3)有利於增強海峽兩岸和海外華人文化認同的有關項目。3、明確具體承擔申報項目保護與傳承工作的保護單位和代表性傳承人。4、制定詳實、具體可行的五年保護計劃,有地方配套經費預算。5、申報材料要求:(1)項目申報書內容充實,表達准確,簡介簡明扼要,重點突出。(2)10分鍾錄像片(限DVD)要將項目最核心、最重要的特徵與價值、最關鍵的內容與環節介紹清楚(所有的文字解說均須打上字幕),並達到技術要求。(3)項目申報書和項目簡介一律以仿宋_GB2312四號字體A4紙列印、一式8份;電子文本(word格式)光碟2份。(4)照片統一為R-5格式,並附數碼電子光碟一式二份。所有申報材料及輔助資料將全部歸檔,不再退還,各自自留備份。
⑹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由什麼機構認定的呢
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認定。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原是中國藝術研究院的內設機構,2006年成為中央編辦批准成立的國家正式建制的一個事業機構,中國藝術研究院加掛「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牌子。負責篩選上報非物質文化遺產。
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和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提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的內容主要是:口頭傳統,包括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傳統表演藝術;風俗活動、禮儀、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技能;與上述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
關於評審的標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條例》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都提出了認定項目的標准;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也制定了具體的評審標准。國際公約文件和我國政府的文件制定的認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標准,大體可歸納為如下幾項:具有傑出價值的民間傳統文化表現形式或文化空間;具有見證現存文化傳統的獨特價值;具有鮮明獨特的民族、群體或地方文化特徵;具有促進民族文化認同或社區文化傳承的作用;具有精粹的技術性;符合人性,具有影響人們思想情感的精神價值;其生存呈現某種程度的瀕危性。
⑺ 中國首個入選非物質文化節日的是哪一個
端午節。
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傳統習俗:
端午節是中國民間十分盛行的民俗大節,過端午節,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
仲夏端午,是飛龍在天的吉日,以扒龍舟形式祭龍是端午節的重要禮俗主題,此俗至今在我國南方沿海一帶仍盛行。此外由陰陽術數及季節時令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端午習俗。根據陰陽術數,午為陽,重午為至陽。古人把端午日午時,三午相重,視為極陽時分,最能辟陰邪。
古人還把端午這天正好逢上夏至看作吉祥的年份,稱為「龍花會」,有「千載難逢龍花會」之說。夏季是陰陽二氣相爭的時節,陽動於上、陰迫於下,午月純陽正氣,為陰邪所懼。
夏季也是一個驅除瘟疫的季度,仲夏端午陽氣旺盛,萬物至此皆盛,是草葯一年裡葯性最強的一天,端午這天採的草葯祛病防疫最為靈驗、有效。
由於端午日天地純陽正氣匯聚最利辟陰邪以及這天的草葯神奇特性,因此自古傳承下來的很多端午習俗都有辟陰邪與祛病防疫內容,如掛艾草、午時水、浸龍舟水、拴五色絲線辟邪以及洗草葯水、薰蒼術祛病防疫等等習俗。
⑻ 為了保護非遺和傳統文化,你覺得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1.建議文物局改為文化遺產局
第一是要盡快出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實施條例》;第二是建議文物局改為文化遺產局;第三是有條件的地方建立非遺館,沒有條件的將非遺項目納入現有博物館。改文物局為文化遺產局,既解決了非遺保護機構的設置問題,又有利於將兩種形態的文化遺產統籌保護、全面展示和協調利用。
2.增加財政補貼解決傳承人問題
與韓國、日本等國家相比,我國對非遺傳承人的財政支持力度還存在欠缺。目前國家級傳承人每人一年有10000元補貼,地方級傳承人每年補貼為4000元-5000元,僅靠財政支持還無法滿足他們的基本生存需求。特別是有的地方領取補貼手續繁瑣,一些生活在農村的傳承人難以全部達到要求,領取補貼非常不便。
一方面要提高非遺傳承人的社會地位、增加補貼幅度,並在社會公共服務方面為他們提供優待政策;另一方面,要加強與高等教育、專業研究機構的合作,打通非遺技藝傳承與學歷教育的通道,解決傳承人和專業人才的就業問題。
3.培育非遺的生存土壤
川劇要進學校、下基層,培育非遺的生存土壤。建議試點建立公私融合的混合體制學院,打破目前師范院校分學科分專業的教育體系,實行以藝術教育為主的全科教育,專門培養適應鄉村教育狀況的一專多能的「全科型老師」。
倡導我國的古村落保護,非遺保護一定要和孕育它的傳統村落保護結合在一起。
4.最主要的還是觀念問題
日本人重視工藝的傳承,靠著一種手藝就能生活得很好,每一項無形文化財產的後邊都有一個團隊,幫助傳承人認識身上的文化。所以我覺得非遺保護最主要還是觀念問題,是把非遺當成寶貝還是負擔。只有把非遺當成寶貝,當成貴族來養,才能讓我們的傳統文化得以流傳。
對於目前存在的文化代溝問題,也可以從兩方面入手,一個是從小學開始,把當地的非遺編進小學教科書,培養孩子們的鄉土情結,另一方面對於一些藝術性很強的非遺,應該鼓勵其傳承人辦培訓班,同時政府給予經費、宣傳等方面的激勵。
⑼ 湖北民族風情介紹
湖北省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有1個自治州、2個自治縣、12個民族鄉,20個民族村。在鄂西南民族自治地方聚居著土家、苗、侗、白、蒙古等少數民族,在其他地區還雜居著回、滿、蒙、維吾爾、土家、苗等少數民族。民族自治地方總人口450多萬,少數民族總人口200多萬,佔全省人口的1/20,國土面積近3萬平方公里,佔全省面積的1/6。湖北各族人民在這片土地上創造了輝煌的民族文化,蘊藏著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
一、湖北民族文化資源
按照當下流行的分法,把文化分為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這樣也可以把湖北的民族文化分為這兩大類。
(一)物質文化
1、早期人類遺址
湖北民族地區的早期人類遺址有「建始直立人」,經中科院和北京大學專家鑒定,其時代在120萬年至250萬年之間.「長陽人」時間大約20萬年左右。長陽果酒岩人類化石和利川人類化石都在5萬年前。
新石器時代的遺址與文物有巴東縣楠木園城背溪文化遺址、巴東縣官渡口大溪文化遺址、巴東楠木園李家灣大溪文化墓葬、巴東楠木園李家灣屈家嶺文化墓葬群、巴東雷家坪石家文化遺址,長陽縣西寺坪和桅桿坪大溪文化遺址、五峰縣長樂坪鎮月亮山村和漁洋關鎮橋河遺址等。夏商周時期的遺址有:長陽縣漁峽口鎮香爐石遺址、來鳳縣牛擺尾和吊水河遺址、長陽縣南岸坪商周遺址、巴東縣下溪口、雷家坪、舊縣坪、楠木園、紅高嶺、鄢家坪遺址、鶴峰劉家河遺址,建始縣的景陽河和恩施市的渾水河也有發現。
2、春秋戰國以後的遺址和文物
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遺址和文物有:巴東縣西??口戰國中期楚人墓、雷家坪戰國遺址,恩施市屯堡出土了銅鉦、銅釜、編鍾等青銅器,鶴峰縣鐵爐鄉出土銅鋮1件,來鳳縣出土釜1件,咸豐縣黃金洞等地出土編鍾6件,利川市建南發現銅釜1件,建始縣出土編鍾5件、銅鉦2件。兩漢至六朝時期發現的文化遺址及出土文物:長陽縣外村裡遺址上層文化為漢代遺物,器形有陶罐、盆等。長陽縣州衙坪遺址出土了筒瓦等繩紋瓦類。巴東野三關的故縣坪西漢遺址的遺物有陶器和板瓦等。據發掘簡報分析,漢至六朝時這里人類活動頻繁,後來一度衰落,至明清時又再度繁榮。[7]巴東縣桃符口遺址也出土過筒瓦和板瓦等遺物。長陽州衙坪漢代磚室墓葬出土了1件鐵斧、1枚銅印章和五銖錢幣。巴東縣發現了楠木園、王家屋、西??口、龍般河等數十處漢魏六朝墓葬。西??口共有10餘座漢魏六朝墓葬,出土的陶器有盆、盤、瓮,銅器有銅劍、銅壺、銅鏡,鐵器有鐵刀、鐵鐮、鐵鋸,瓷器有盤口壺、四系罐等。巴東龍船河雕樓包東漢墓葬發現的遺物有陶案、銅鏡、五銖錢、玻璃管、扣飾、骨珠、石斧和漆器。
秦漢以後,在清江流域發現一些崖葬墓,如利川市大王壩和蘭家寨等地發現了43個崖葬墓,恩施市月亮岩和三岔箱子崖葬墓,建始縣頭壩堰崖葬墓,咸豐縣甲馬池櫃子岩和黃金洞等處的懸棺葬,來鳳縣卯洞仙人洞崖葬墓等。
唐宋時期土家地區文物古跡:巴東縣桃符口遺址發現了板瓦、筒瓦和「熙寧重寶」錢幣。恩施旗峰壩唐宋遺址採集的遺物有罐、壺、碗等陶器。恩施州委大院宋代墓葬出土的遺物有銅鏡、瓷罐、漆杯、碗和石硯等。鶴峰縣鐵爐鄉朱家台宋代墓葬出土了鐵環和銅錢等。來鳳縣漫水宣撫堡採集的遺物有魚紋磚、簡瓦和板瓦等。這時期重要遺址是恩施市的舊州城遺址。
元明清時期的土司遺跡及墓碑石刻十分豐富。主要有唐崖土司城遺址、容美土司遺址、施南土司遺址等。此外,咸豐縣金峒土司發現了石柱、石刻、鐵箭鏃及「金峒安撫司」印1枚。宣恩縣貓兒堡石室墓葬曾經出土金泊50枚、銀碗2個和金銀器皿39件。來鳳縣百戶司鎮現存卯洞安撫司百戶向元伯墓及其碑文。鶴峰縣東陽灣仍存容美宣慰使田九峰及田九龍墓誌銘文。五峰縣紅魚坪漂水岩和謝家坪竹橋現存2座「漢土疆界碑」,
3、名勝古跡
湖北民族地區的名勝古跡主要有:武落鍾離山、仙佛寺、唐崖土司城遺址、百順橋碑、魚木寨、大水井古建築群落、柳州城、恩施歷史文化名城、恩施連珠塔、中武當、石通洞、嚴家祠堂、涼霧天主教堂等
4、吊腳樓
吊腳樓是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名族主要居住形式。在鄂西南地區至今保留了許多古老的吊腳樓群,如宣恩的彭家寨,咸豐的官壩、劉家大院和王母洞吊腳樓群都很有名。
5、生產生活工具
千百年來,湖北少數民族充分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當地豐富的自然資源,根據生產生活的需要,創制了類型繁多、經濟實用的各種工具,成為土家族物質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土家族器具若按用途分,可分為生產工具、生活用具、文化用品、祭祀用具、戰爭武器、體育器材等六大類;若按材料分可分為:木製品、竹製品、石料用具、金屬器具、陶瓷器皿、絲棉織品、其他質地器具。這些生產生活工具既是人們的創造物,也是文化的載體。
6、民間工藝
湖北各族人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用自己的雙手創造了獨具特色的民族工藝美術,它包括雕刻、織錦、挑花、刺綉、制陶、紡織、印染等多種門類。特別是來鳳河東一帶的織錦,利川的黃楊木雕、長陽的根雕和盆景很有名。
(二)非物質文化
1、民族語言
湖北個少數民族在歷史上都有自己的語言,在長期與漢族和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多借用了漢語。現在,只有在來鳳河東有少數老人能講土家語詞彙,在宣恩小茅頗營還有少樹苗族能講苗語。
2、民間文學
湖北各族人民在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文化。神話有《巴務相》、《虎兒娃》、《佘氏婆婆》等;傳說中的優秀作品有《巴蔓子》、《清江的傳說》、《大悔寨》、《女兒寨》等;民間歌謠有勞動號子、生產歌、創世紀歌、哭嫁歌、喪鼓歌、情歌等等;敘事長詩有《吳幺姑》、《粱山伯與祝英台》等。還有童話、諺語、寓言、笑話等。
3、民間藝術
湖北民族民間表演藝術豐富多彩,包括舞蹈、戲劇、曲藝等方面。舞蹈有擺手舞、撒爾嗬、銅鈴舞、耍耍、地盤子、猴兒鼓等;戲劇有儺戲、南劇、燈戲、柳子戲、堂戲、皮影戲等;曲藝有長陽南曲、恩施揚琴、利川小曲、竹琴等。民間音樂也很發達,山歌、宗教音樂、儀式音樂都有自己的特色,如《龍船調》、《黃四姐》以及長陽民歌文明遐邇。
4、體育游藝
湖北民族民間體育游藝生動活潑,多姿多彩,如競技體育搶花炮、打陀螺、蹺旱船等;健身活動如趕仗、趕毛狗、劃龍舟等;游戲如牽羊腸、打鐵、土地持拐棍等。
5、民間科技知識
湖北各族人民在長期認識自然的過程中,為了生存發展的需要,也積累了不少科技知識。如對動植物和天象的認識,建築技藝及其對生態美學、力學、光學的應用,染織業、陶瓷業、造紙業等對化學知識的探索和應用,造船、修橋、水車的製造對物理學等知識的應用,采礦和金屬製造對化學及其它學科的應用等等。民間醫葯特別發達,土家族、苗族、侗族等民族的民間醫葯都很有特色,形成了一套完備的醫學理論、治療原則和治療方法。
6、信仰禮儀和節日
在歷史進程中,湖北各民族形成了一套完備的民間信仰禮儀,如在信仰方面表現出多神崇拜多種信仰的情況,既崇拜祖先、祭祀土王、信奉土老師,又信仰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和伊斯蘭教。因此,存在多種宗教並存的局面;在節日方面有自己特有的節日,如「提前過年」、苗年、「四月八」、「端午節」、「六月六」、「七月半」、「中秋節」、「女兒會」等;在婚喪嫁娶也有自己的風俗,如老人死後跳喪,婚俗中的陪十姊妹;生產生活中的許多禁忌。為了生存和發展的需要,維護社會穩定和民眾的共同利益,民間還形成了一些不成文的習慣法,如「封山育林」、「保護秋收」、「打獵分配」等鄉規民約。在民間還形成了諸多禁忌,包括生產禁忌、生活禁忌、船上禁忌、商賈禁忌、堂屋禁忌、孕婦禁忌、產婦禁忌、年節禁忌等。
(三)湖北民族文化資源的社會評價
湖北民族地區的文化資源在全省全國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在物質文化方面長陽人遺址、高坪建始直立人遺址等20多項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恩施市是全省9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在恩施州博物館和長陽縣博物館藏有許多珍貴的文物,其中不乏國家一級文物。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在國家公布的第一批518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有長陽申報的撒葉爾嗬;在2008年1月公示的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屬於湖北少數民族地區的有:都鎮灣故事(長陽)、江河號子(巴東)、肉連響(利川)、南劇(咸豐、來鳳)、恩施揚琴(恩施)、南曲(長陽、五峰)、薅草鑼鼓(宣恩、長陽)、土家族打溜子(五峰、鶴峰)、土家族擺手舞(來鳳)、儺戲(恩施、鶴峰)、燈戲(恩施)等11項。在2007年湖北省公布的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恩施自治州和長陽、五峰兩個自治縣的有薅草鑼鼓(神農架林區 、夷陵區、 宣恩縣、 南漳縣、 通山縣)、喜花鼓(建始)、利川燈歌(利川)、建始絲弦鑼鼓 (建始)、長江峽江號子( 夷陵區、伍家崗區、秭歸縣、巴東縣)、土家族打溜子(五峰縣、鶴峰縣)、建始鬧靈歌(建始)、土家族撒葉爾嗬(五峰縣、巴東縣)、耍耍 ( 宣恩縣 恩施市 )、地盤子(咸豐)、土家族擺手舞(來鳳縣)、宣恩土家族八寶銅鈴舞(宣恩)、 肉連響 (利川市 )、地龍燈(來鳳縣)、儺戲(鶴峰縣恩施市)、南劇(來鳳縣 咸豐)、恩施燈戲(恩施)、鶴峰柳子戲 (鶴峰縣)、巴東堂戲(巴東縣)、恩施揚琴(恩施市)、利川小曲 (利川市)、恩施社節(恩施市)、長陽山歌(長陽)、都鎮灣故事(長陽縣)、南曲 (長陽縣 五峰縣)、五峰土家告祖禮儀(五峰縣)等26項,將近佔全省的三分之一。
二、湖北民族文化的現狀
和全國其他地方一樣,在全球化和現代化的沖擊下,湖北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的處境也不容樂觀。總的來看,湖北民族民間文化遺產存在著消失、瀕危、衰退、變異幾種情況。
消失是指一種技藝的完全失傳或一種文化現象(物件)已不復存在。消失的技藝往往是民間工藝中工藝水平極高,按習慣又不外傳的絕技、絕活,例如:在恩施州咸豐過去有一種桃核雕工藝就已經失傳了,像這種絕技、絕活在全省民族地區到底消失了多少,還需詳細調查。消失的文化現象往往是因為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原有的文化已不為當地民族所認同,逐步被其他文化所取代,如土家語、土家族傳統服飾就是例證。
瀕危是指某種技藝只掌握在極少數人手中,又無其他傳人,或某種文化事象只在極小的社區和群體中傳承。這種情況在湖北民族地區十分普遍,我們經常引以為自豪的「南、堂、燈、儺、柳」五種地方戲劇劇種基本處於這一邊緣。比如:恩施儺面具就譚學朝一人會製作,由於譚老的逝去,這一技藝就基本失傳。又如恩施燈戲傳人廖南山去逝後,再也找不到全面精通燈戲的老藝人了。音樂、舞蹈、口傳文藝、手工工藝等大都處於瀕危狀態。
衰退主要是從數量減少來說的,從手工工藝品說,是指生產地、生產者、使用者的減少;從其他文化事象看是指社區受眾、傳承人的減少和其影響力的減弱。這種現象在湖北民族地區所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都是存在的。比如:傳統的吊腳樓木房不斷拆除,新建的都是鋼混結構的房屋,傳統的吊腳樓建築工藝就慢慢衰退,吊腳樓木房的不復存在,它所負載的傳統文化也跟著消失。又如:金屬和塑料製品的進入,逐步取代了傳統的竹、木製品,傳統的竹編、木活技術也一天天消失;由於電視的普及,觀看民間藝術表演、擺龍門陣、唱山歌已漸漸成為歷史。因此,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的衰退已成必然。
變異是指在現代社會中,民族傳統工藝在種類、型制、色彩、圖案、製作材料、工藝技術方面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對民間文藝來說就是傳承的環境、受眾、功用、表現形式,甚至內容都發生了變化。湖北民族民間文化也發生著不同程度的變異,如:傳統的西蘭卡普工藝在原材料、花紋圖案、型制等方面都發生了變化;傳統的女兒會移植到了風景區,參加的人也不是原來地方的民眾,而是遊客,甚至外國人;山歌移植到了漂流船上和賓館酒店;傳統的擺手舞被改編成廣場舞,傳統的跳喪改變成巴山舞。這種變異多是為適應市場需要,人為地進行的,往往失去原有文化的本質特徵,這是十分可怕的。
三、湖北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取得的成績和經驗
從90年代以來,湖北民族地區在保護民族民間傳統文化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表現出來:
1、地方黨委政府和民族、文化部門把保護民族民間文化納入重要的議事日程
在世紀之交的時候,在國內外重視文化多樣性保護的大背景下,湖北民族地區的黨政部門和職能部門開始把民族文化的保護、開發和利用納入工作的視野。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98年就提出了「打民族牌、唱開放戲」的口號。2002年5月,州委、州政府又出台了《關於繁榮民族文化藝術的若干意見》。2003年,周先旺州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加強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的挖掘整理,建立民族民間文化生態保護區,在繼承中研究,在研究中提升,在提升中整合,努力建設文化大州。」從此以後,恩施自治州正式提出了建設民族文化大州的戰略,並相應採取了一系列措施。2006年3月,中共恩施州委、州人民政府下發了《關於加快民族文化大州建設的若干意見》。全國民族文化先進縣長陽土家族自治縣,長期以來都十分重視民族民間文化的挖掘、整理,保護工作,2002年,縣委、縣人民政府出台了《關於進一步加強文化工作的意見》,《意見》指出:「設立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建立民族文化生態資源信息庫,認真組織力量對全縣民族民間文化資源深入的調查,在弄清家底的基礎上,分類進行整理,應用電子化技術進行管理,用2—3年時間建立民族文化資源數據信息庫。抓緊進行民間藝術的搶救保護,切實關心民間藝人,做好民間藝術和民族文化藝人的立檔命名工作。縣人民政府每兩年進行一次優秀民間文化藝人命名表彰,對有突出貢獻的民間老藝人給予一定的生活補貼。要抓好民間藝術的傳承工作」。《意見》對挖掘、搶救、保護,傳承民間文化作了硬性的規定。
民族宗教事務部門和文化部門也高度重視民族文化挖掘、保護、傳承和創新工作。湖北省民委於2004年、2006年兩次召開民族文化工作座談會,就全省民族文化工作,特別民族文化的保護、傳承、創新等工作進行了部署。恩施州民委也為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創新做了大量的工作。
2、開始用法律的手段保護民族民間文化遺產
用法律的形式保護民族民間文化是國內外的普遍做法,最先是日本和韓國,國內的雲南、貴州、廣西也先後制定保護民族民間文化的地方法規。恩施自治州早在2003年就開始了《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制訂工作,經過兩年多的反復討論修訂,2005年3月1日被州人大五屆三次會議通過,2005年3月31日經湖北省十屆人大十四次常務會通過,2005年8月1日正式實施。這個《條例》是我國少數民族自治州第一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方法規。《條例》分為6章、28條,對保護的對象、保護原則、有關單位和個人的保護責任和義務、保護的辦法、開發與利用、獎勵與處罰作了詳細的規定,具有很強的操作性。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制定了《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經湖北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20次會議批准,自2006年6月10日起施行。此《條例》為全國縣級制訂的第一部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目前,長陽縣的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嚴格按照《條例》執行,真正作到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這些條例的頒布實施標志著湖北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納入法制化軌道。
在國家、省評審和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同時,恩施自治州和有關縣市也建立了名錄評審和命名制度,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到有效的保護。
3、啟動了建立民族民間文化生態保護區(村)的工作
建立民族文化生態保護村的工作是從雲南開始的,之後在貴州也啟動了建立民族生態博物館的工作。建立文化生態保護(區)是保護活態民族文化的普遍做法。最近幾年,湖北民族地區也啟動了這一工作。如長陽在2004年制定了《長陽土家族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總體規劃》,規劃將全縣分為文化生態保護中心區、次中心區和保護點,計劃到2015年,通過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設和完善,使長陽土家族傳統文化生態得以有效的保護。恩施自治在2004年也啟動了民族民間文化生態保護區(村)工作。恩施文體局、民宗委、財政局聯合下發了《關於推薦恩施州民族民間文化生保護區(村)名單》的通知,並提出了20個建議名單,目前這項民族文化生態村建設工作正在實施中。
4、新一輪民族民間文化普查工作正在全面展開
2002年2月26—27日,由中國民協主持的「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研討會」在北京召開,馮驥才主席作了主題發言,向社會公布了近100名專家學者簽名的《搶救中國民間文化遺產呼籲書》,引起了社會強烈關注,從此也開啟了「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2003年10月27—30日,文化部在貴陽召開「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試點工作會議」,文化部正式啟動了「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在這兩大工程的推動下,湖北民族地區也開始了民族民間文化搶救和保護工作,並取得了初步成效。宜昌地區是納入第一批綜合試點的地區,其中包括長陽和五峰兩個土家族自治縣和潘灣土家族鄉,這些地方的普查、搜集、記錄、整理工作已全面啟動。如長陽在2002年5月就成立了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領導小組,宣傳部長任組長,相關局的局長為成員,成立了專門班子,常年有5人開展搜集、記錄、整理、建檔工作。恩施州各縣也在開展這一工作。這項工程將對土家族民間文化遺產進行最為全面、徹底的普查和記錄。
5、民族古籍整理取得成效
在各方面的努力下,圓滿完成了《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總目提要?土家族卷》、《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總目提要?苗族侗族卷》、《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總目提要?回族卷》的登錄、編寫工作。為我省少數民族古籍的保護做了一項最基礎性的工作。同時完成了《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概況》、《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概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概況》的修訂工作,
6、民間文化傳人開始受到重視
在搶救和保護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的過程中,民間文化傳承人的地位和作用得到重新認識。從2002年開始,恩施自治州就開始了「尋訪民間藝術大師」活動,對全州范圍內的民間文化傳人進行了調查,並在報刊上進行了介紹宣傳。經過評選,2003年評出了16位民間藝術大師,6月在州府恩施市舉行了隆重的命名表彰暨民間藝術表演大會,州委、州政府的主要領導出席了大會,並給16位民間藝術大師頒發了證書。州政府還給每位民間藝術大師每年補貼1200元,縣、鄉也相應地給予他們津貼。2006年,恩施命名了第二批民間藝術大師。
長陽也開展了優秀民間藝人的選拔、表彰工作。2003年8月26日,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委和政府授予孫家香等20名民間藝人為「優秀民間文化傳承人」,田科菊等10人為「民族文化建設功臣」,田玉成等10人為「優秀文藝工作者」的稱號。
6、通過舉辦各種文化藝術節,弘揚了民族民間文化
在挖掘、保護民族民間文化遺產過程中,全省民族地區舉辦了各種形式的文化藝術節和文藝匯演,繼承和弘揚民族民間優秀傳統文化。如,湖北省民委2006年10月29日聯合省文化廳、省音樂家協會在恩施舉辦了首屆湖北省民族地區民歌演唱大賽。恩施自治州民宗委和恩施自治州文體局於2006年9月14日舉辦了恩施自治州第二屆原生態山民歌賽。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從90年代開始就堅持開展各種民間文化藝術節和民間文藝表演。從1990年開始舉辦農村文藝匯演,每5年一屆;「夷水鄉音」青年歌手大獎賽每4年一屆;全縣中小學生匯演每2年一屆;「農村鄉鎮文化節」由全縣各鄉輪流舉辦,最多的鄉鎮辦了3屆,最少的也辦了2屆。如火燒坪鄉舉辦的「高山蔬菜文化節」,高家堰舉辦的「盆景文化節」,都鎮灣舉辦的「金枝文化節」等,全縣已達180屆次以上。2003年,長陽還在資丘鎮舉辦了「中國土家族撒爾嗬競技大賽」,五峰、巴東縣派隊參加,有20000多人觀看。2006年8月30—31日組織了「清江放歌—土家歌王對台賽」,全縣7個鄉(鎮)46位歌手參加了對台賽。恩施自治州從90年代末就開始舉辦「清江闖灘節」、「女兒會」等,每次都有民間文藝的表演。2003年6月25日在全州民間藝術大師命名大會上,來自全州的老藝人表演了他們的絕活。2005年「五一」長假期間,全州100多名民間藝人齊聚州城,表演了地道的擺手舞、肉連響、耍耍,建始絲弦鑼鼓、嗩吶、撒爾嗬、儺戲、花鼓燈、民歌。恩施州各縣(市)也舉辦了相應的文化藝術節,如咸豐縣舉辦的「梨文化節」、利川市舉辦的「文化經濟交流會」、來鳳的「擺手節」,建始的「廣潤民族文化節」。來鳳舊司鄉的「牛王節」是土家族民間的傳統節日,90年代以來,已舉辦了4屆。2005年農歷四月初八的「牛王節」成了當地民間藝術的大展演,分為6個表演區,全面展示了當地的民間文化。2004年6月6日,咸豐縣大路壩鄉舉辦了首屆「青少年民族藝術節」,演出了13個民間藝術節目。這些文化藝術節和表演對弘揚民族民間文化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7、建立博物館,保存對古老文化的記憶
湖北民族地區原來就建有長陽縣和恩施州博物館。以前的博物館都是收藏的考古發掘的文物資料。90年代後這些博物館都收藏了一批民俗文物和民間文藝、民俗圖片。2000年代後,建立了長陽資丘私人博物館、三峽大學民俗文物陳列室、湖北民族學院民族族文化陳列室。這些博物館都收藏了許多民族民間珍貴的工藝品,如雕花傢具、服飾、刺綉、挑花、剪紙、竹編等作品。保存了民族民間文化的遠古記憶。
8、通過移植活態保存民族民間文化
在保護民族民間文化過程中,湖北民族地區把旅遊開發、景點建設與民族文化的傳承保護結合起來,把古老的民族族民間藝術和儀式移植到景區,既豐富了旅遊的文化內涵,又保護和傳承了民族文化。如恩施梭布埡石林景區把土家女兒會移植進去;宜昌車溪把土家民歌、民間工藝、民族藝術移植到景區;恩施老司城把民族民間藝術和儀式移到景點演出。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⑽ 日本和韓國真的是在「抄襲」中國的端午節嗎
文史君說
中國地域廣大,民眾眾多。雖然有27個民族都過端午節,但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端午節日活動,也不完全相同:有女兒回娘家、掛鍾馗像、懸掛菖蒲、插艾草、佩香囊、賽龍舟、比武、盪鞦韆、塗雄黃、飲雄黃酒、吃粽子等。其中,很多民族、地區都比較盛行的是龍舟競渡、吃粽子。然而,正如晏子所說,“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上述古代中國端午節日元素傳播到古代朝鮮、日本後,韓國、日本在傳承古代中國若干端午節日風俗的同時,又依據本民族的自然環境、思想觀念、風俗習慣,對端午節的內涵進行了改造,形成了與中國端午節節日內涵迥異,具有鮮明本民族特色的端午節節日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