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法規案例分析
『壹』 請法律專業人士幫忙,2個經典案例分析!謝謝
第一題主要從兩者的主觀要件上分析,非法持有表現為擁有、攜帶、佩帶或者以其他方式公然擁有、持有槍支、彈葯的行為;非法私藏表現為私自藏匿槍支、彈葯的行為。前者行為是公開的方式,後者行為則是秘密的方式。乙和丙明顯是後者,即非法私藏。但是是否夠得上犯罪,還要看他們的行為是否夠得上危害公共安全。如果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的可能不會追究刑事責任
劉某將機動車輛駕駛到非機動車道已經違反相關的交通管製法律法規了,構成交通肇事罪。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一個兜底性條款,一般在法條沒有相關規定和特殊規定的情況下使用以免漏掉犯罪行為,這里明顯是前罪了
『貳』 汽車保險典型案例分析的介紹
《汽車保險典型案例分析》是國防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本書選取了汽車保險原則典型案例、汽車保險合同與條款典型案例、汽車事故現場查勘技巧典型案例、汽車車損(包括汽車正面碰撞、汽車側面碰撞、汽車追尾碰撞、汽車拖底損壞、汽車傾覆損壞、汽車水災、汽車火災、汽車盜搶等)典型案例、其他損失(包括汽車施救、車上貨物損壞、第三者財產損壞、汽車事故人傷等)典型案例等予以分析。還編寫了「汽車保險相關法律法規分析」和「案例教學方法在汽車保險教學中的應用」兩章內容。
『叄』 案例分析1:
1.交通肇事中致人死亡應定交通肇事罪還是定交通肇事罪和故意殺人罪?
2.被害人存在過錯能否減輕被告人的責任?
3.知情不舉能否構成犯罪?
[案情]
被告人肖某系某公司汽車司機,於1994年2月13日19時許酒後駕駛無牌照的小轎車,載著張某、唐某從某市街道行駛在超車時,將在機動車道上停留下來的系鞋帶的婦女鄭某及其子李某撞倒,致李某死亡、並將鄭某帶掛於車下。此時肖某將車暫停了一下。被告人張某、唐某發現該車撞人後,有人前來追車,即對肖某說:「有人追來了,快跑。」肖某在明知車底下有人的情況下,又駕車逃跑,將鄭某拖拉500米,致鄭某顱底骨折、廣泛性腦挫裂傷、胸腹重度復合傷、急性創傷性休克而死亡。事後,張某曾兩次對唐某說:「撞人的事,千萬不要告訴別人。」公安人員第一次訊問張某時,張某說事故發生時自己不知道,直到唐某家門口時才知道。當日公安人員第二次訊問張某時,張某即供述了全案的基本真實。某市人民檢察院以肖某犯交通肇事罪惡和故意殺人罪、張某犯包庇罪、唐某犯窩藏罪向某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公訴。
原判]
一審法院認為:被告人肖某違反交通管理法規,酒後駕駛無牌照的汽車在馬路上行使,造成汽車撞死他人的嚴重後果,情節惡劣,其行為已構成交通肇事罪。又在明知他人被撞倒帶掛於車底的情況下,為逃避法律制裁,不顧他人死活繼續駕駛車將被害人鄭某拖拉500餘米致鄭某死亡,其行為又構成故意殺人罪,手段殘忍,情節特別嚴重。被告人張某在案發後供述了案件的基本事實,並未作虛假證明:被告人唐某未給肖某提供藏匿處所,也未幫助其逃匿,張某、唐某的行為均屬於知情不舉,尚不構成犯罪。該院依照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一百三十二條、第五十三條第一款、第一百一十三條第一款、第六十四條人規定,判決被告人肖某犯交通肇事罪,判處有期徒刑六年;犯故意殺人罪,判處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決定執行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宣告被告人張某、唐某無罪。一審宣判後,肖某以不是故意殺人、量刑重為由提起上訴;市人民檢察院以張某構成包庇罪、唐某構成窩藏罪為由提出抗訴。
[改判]
二審法院認為,肖某違反交通管理法規,酒後駕駛無牌汽車拉人肇事,其行為已構成交通肇事罪。肖某在駕車逃跑時意識到車底下掛著人,但仍不停車,繼續駕車逃跑,將被害人鄭某拖拉500餘米,放任危害後果的發生,導致鄭某創傷性休剋死亡,其行為已構成故意殺人罪,肖某所得不是故意殺人的理由不能成立。被告人張某、唐某人行為均屬知情不舉,不構成犯罪,原審對二人判決並無不當,市人民檢察院抗訴意見不予採納。肖某的犯罪手段惡劣,情節特別嚴重,應當判處死刑,但考慮到被害人不應在快車道上停留系鞋帶等具體情況,對肖某可不立即執行死刑。該院依照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三十六條第(一)(二)項的規定,維持一審判決以交通肇事罪判處肖某有期徒刑六年、宣告張某、唐某無罪的部分;撤銷對肖某故意殺人罪的量刑部分;肖某犯故意殺人罪,判處死刑,緩期二年執行,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和交通肇事罪處刑六年並罰,決定執行死刑,緩期二年執行,剝奪政治權利終身。
[評析]
交通肇事罪是指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因而發生重大事故,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行為。實踐中對於具體的交通肇事中致人死亡如何正確定性、量刑常常發生爭議,就本案來講一、二審法院也有不同意見。
一、被告人肖某有行為構成一罪還是數罪,對此有不同意見;
一種意見認為,被告人肖某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酒一駕駛汽車在馬路上行駛,將李某當場撞死,駕車逃逸中又將鄭某拖拉500米,致其死亡,已構成交通肇事罪。
另一種意見認為,被告人肖某違反交通運輸法規,酒後駕車,將李某當場撞死,已構成交通肇事罪;其明知鄭某被拖掛車下,為了逃避法律制裁,不顧鄭某的死活,駕車逃逸,將鄭某拖拉500米,致其死亡,又構成故意殺人罪,應對被告人肖某以交通肇事罪和故意殺人罪並罰。
以上第二種意見是正確的,從交通肇事罪和故意殺人罪的主觀方面講,交通肇事罪是由過失構成,故意殺人罪是由故意構成,包括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本案中被告人肖某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酒後駕車,將李某撞死,肖某對這一結果主觀上是過失的心理,因此其行為構成交通肇事罪;之後,肖某在明知鄭某被拖掛車下,為逃避制裁,仍不顧他人死活,駕車逃逸,這時肖某的主觀心理已發生變化,即由撞死李某時的過失轉化為對鄭某造成危害結果的放任,結果使鄭某被拖拉500米而死亡,肖某對這一死亡結果是持放任心理,也就是一種間接故意,因此這一行為構成故意殺人罪,應對其實行數罪並罰。
本案中如果被告人肖某將鄭某撞倒但未拖掛車下。而駕車逃逸,造成鄭某死亡,那麼肖某的行為仍只構成交通肇事罪。
二、關於本案的量刑相同,一、二審判決被告人肖某交通肇事罪量刑相同,對故意殺人罪的量刑不同。一審判決對故意殺人罪判處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是因為被告人肖某殺害鄭某的手段殘忍、情節特別惡劣;二審判決不但考慮到被告人肖某的犯罪手段、情節、後果,而且考慮到被害人鄭某快車道上停留系鞋帶,也違反了交通規則這一重要情節,因此對肖某的故意殺人罪改判為死刑,緩期二年執行,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二審法院的這一判決是正確的,因為這是在全面考慮雙方的責任、過錯的基礎上作出的結論。
三、一、二審判決張某、唐某不構成犯罪的認識是一致的,但公訴機關卻認為二人的行為構成犯罪,產生分歧的原因在於對知情不舉行為的認識不同。我們認為,張某、唐某知情不舉是一種不作為行為,對於不作為行為,法律規定為犯罪的才能追究刑事責任、依法律規定,不作為構成犯罪在客觀方面要符合三個條件,即1.行為人負有實施某種積極行為的義務。2.行為人有履行特定義務的實際可能而未履行;3.不作為行為侵犯了刑法所保護的客體和對象。可以看出,張某、唐某不符合上述三個條件,因此不能追究其刑事責任。如果本案中張某、唐某在事後資助肖某躲避追捕或者在公安機關向其調查取證時做虛假證言以使肖某免受刑罰,則可考慮二人是否構成包庇罪、窩藏罪或者偽證罪。
『肆』 簡單的法律案例分析怎麼做
1、萬華14歲之前盜竊各類財物約7000餘元的行為,因為紀某尚不滿16周歲,沒專有達到盜竊罪屬的刑事責任年齡,不構成犯罪。
2、萬華14歲生日那天的行為是搶劫行為。但因為刑法規定的刑事責任年齡是按實足年齡,只有過了14、16周歲生日,從第二天起,才認為已滿14、16周歲。因此,萬華實施搶劫行為時未滿14周歲,故不負刑事責任。
3、萬華偷開汽車並造成重大交通事故的行為是交通肇事行為,而不是交通肇事罪。因為,根據法律規定,行為人只有年滿16周歲的,才對交通肇事犯罪承擔刑事責任。萬華偷開汽車並出賣的行為是盜竊,但因紀某未滿16周歲,根據法律規定,萬華不負刑事責任。
4、在對萬華的處理上,因不滿16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伍』 汽車保險典型案例分析的圖書目錄
第1章 汽車保險原則典型案例分析
1.1 保險利益原則案例
1.1.1 保險利益原則定義
1.1.2 保險利益構成條件
1.1.3 保險利益原則案例分析
1.2 最大誠信原則案例
1.2.1 最大誠信原則定義
1.2.2 最大誠信原則內容
1.2.3 最大誠信原則案例分析
1.3 近因原則案例
1.3.1 近因原則定義
1.3.2 近因的判定
1.3.3 近因原則案例分析
1.4 損失補償原則案例
1.4.1 損失補償原則定義
1.4.2 損失補償的方式
1.4.3 保險人履行損失賠償責任的限度
1.4.4 損失補償原則案例分析
1.5 代位原則案例
1.5.1 代位原則含義
1.5.2 代位追償
1.5.3 物上代位
1.5.4 代位原則案例分析
1.6 分攤原則案例
1.6.1 分攤原則含義
1.6.2 損失分攤方式
1.6.3 分攤原則案例分析
第2章 汽車保險合同與條款典型案例分析
2.1 汽車保險合同案例
2.1.1 汽車保險合同主體與客體
2.1.2 汽車保險合同內容與形式
2.1.3 汽車保險合同的訂立與生效
2.1.4 汽車保險合同的變更
2.1.5 汽車保險合同的解除
2.1.6 汽車保險合同的終止
2.1.7 汽車保險合同的履行
2.1.8 汽車保險合同爭議的處理
2.1.9 汽車保險合同案例分析
2.2 汽車保險條款案例
2.2.1 汽車保險條款內容構成
2.2.2 交強險的保險責任與責任免除
2.2.3 商業第三者責任保險的保險責任和責任免除
2.2.4 機動車損失保險的保險責任和責任免除
2.2.5 車上人員責任險的保險責任和責任免除
2.2.6 其他險種的保險責任和責任免除
2.2.7 汽車保險條款案例分析
第3章 汽車事故現場查勘技巧典型案例分析
3.1 現場查勘概述
3.1.1 現場查勘的定義
3.1.2 現場查勘的流程
3.2 現場查勘技巧案例
第4章 汽車車損典型案例分析
4.1 汽車正面碰撞案例
4.1.1 汽車正面碰撞的分類
4.1.2 汽車正面碰撞的預防
4.1.3 正面碰撞案例分析
4.2 汽車側面碰撞案例
4.2.1 汽車側面碰撞形式
4.2.2 避免側面碰撞的措施
4.2.3 側面碰撞案例
4.3 汽車追尾碰撞案例
4.3.1 汽車尾部碰撞形式及預防
4.3.2 汽車尾部碰撞案例
4.4 汽車拖底案例
4.4.1 汽車的拖底及規避
4.4.2 汽車拖底後的處理
4.4.3 汽車拖底的保險責任
4.4.4 汽車拖底案例
4.5 汽車傾覆案例
4.5.1 汽車傾覆概述
4.5.2 汽車傾覆案例
4.6 汽車水災案例
4.6.1 水淹汽車損壞
4.6.2 水淹高度、水淹時間及對應損失
4.6.3 涉水汽車免責條款
4.6.4 涉水汽車理賠案例
4.7 汽車火災案例
4.7.1 汽車起火分類
4.7.2 汽車自燃原因分析
4.7.3 汽車火險的查勘
4.7.4 汽車火險案例分析
4.8 汽車盜搶案例
4.8.1 汽車盜搶險條款解讀
4.8.2 盜搶理賠案例
第5章 其他損失典型案例分析
5.1 汽車施救案例
5.1.1 常見施救費用分析
5.1.2 常見不合理施救
5.1.3 汽車施救案例分析
5.2 車上貨物損壞案例
5.2.1 車上貨物損失查勘定損原則
5.2.2 車上貨物損壞案例分析
5.3 第三者財產損壞案例
5.3.1 第三者財產分類
5.3.2 第三者財產損失確定
5.3.3 第三者財產損壞案例分析
5.4 汽車事故入傷案例
5.4.1 汽車事故人傷賠償項目
5.4.2 汽車事故人傷案件調查內容
5.4.3 人身損害賠償計算標准
5.4.4常見虛假人傷案件特點與識別
5.4.5 汽車事故人傷案例分析
第6章 汽車保險相關法律法規分析
6.1 《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相關法條
6.1.1 《保險法》的適用范圍及基本原則
6.1.2 《保險法》關於保險合同的主要規定
6.1.3 我國《保險法》關於保險法律責任的主要規定
6.2 《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相關法條
6.2.1 《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基本原則和適用范圍
6.2.2 《道路交通安全法》關於車輛和駕駛人的規定
6.2.3 《道路交通安全法》關於交通事故處理的一般規定
6.3 《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
第7章 案例教學方法在汽車保險教學中的應用
附錄 機動車輛保險相關法律法規目錄
參考文獻
……
『陸』 案例分析——汽車所有權應該歸誰啊
1 歸劉某。因為所有權也登記為准。
2 對李某構成違約,應該返還10萬和承擔違約責任。
『柒』 交通事故案例分析
賠償額度要看你的商業險的保額啊
單方事故造成的人員傷亡應由車上人員責任險盡進行賠付
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處理事故未確定事故責任比例的 按照下列規定確定事故責任比例:
保險車輛方負全部事故責任的,事故責任比例不超過100%;
保險車輛方負主要事故責任的,事故責任比例不超過70%;
保險車輛方負同等事故責任的,事故責任比例不超過50%;
保險車輛方負次要事故責任的,事故責任比例不超過30%;
保險車輛方無事故責任的,保險人不承擔賠償責任。
開車一定要確保安全 什麼事確保安全呢 就是不要出事故就是確保安全 如果出了事故就沒確保安全 沒確保安全就是你的責任
『捌』 法律法規案例和分析
【案例】某中學高抄一年級2名學生襲因盜竊一輛摩托車而被刑事拘留,學校因此立即作出取消這2名學生學籍的處分決定。
學校的處分決定正確嗎?
【解答】不正確。《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44條規定:「對於被採取刑事強制措施的未成年學生,在人民法院的判決生效以前,不得取消其學籍。」
『玖』 法律法規案例分析
說一個基本點:所謂「保管」的法律特點是:使用權被暫時轉移。如果缺乏這一點,由於保管人根本無法使車輛處於可控之下,因此所謂被「保管」狀態根本不能成立。所有停車場目前沒有聽說車主將車輛停入後將車輛使用權交出,未經管理人同意不能將車輛開走的約定。因此,所有「保管」實際上僅僅是一種停車權利。
當然,停車權依據約定也可包含有關安全方面的內容,由此造成相關損失,停車場有責任進行賠償。但如果沒有相關條約約定,則停車場由於提供了停車位的服務,實際上已經完成了「保管」責任,對於車輛發生意外損失,停車場是沒有責任進行賠償的(除非存在明顯過錯)。也就是說,停車約定中如果沒有包含安全相關內容,則停車場對張某的賠償責任也是不能成立的。燒了一個輪胎還好說,如果車輛被全燒了呢?停車場是否也照賠不誤?這個責任現在實際上已經在社會保險中的「車輛損失險」中所包含了的,一般停車場沒有進行相關「保險」的法定責任。
既然如此,對於李某這樣沒有停車權的人來講,發生意外後停車場就更沒有責任進行賠償了。
至於車內有貴重物品的說法,就是停車場有賠償責任的情況下,車主也必須能夠舉證證明,否則是無法得到支持的。更何況停車場對李某的損失已經無責在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