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最新企業所得稅條例

最新企業所得稅條例

發布時間: 2022-05-04 20:09:25

⑴ 新企業所得稅法有那些變動

新企業所得稅法2008年1月1日開始實施,做好新稅法的宣傳解讀培訓是國稅當前的一項緊迫任務。值此稅法宣傳月之際,特將新稅法有關知識刊發,以饗讀者。
一、新企業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的主要內容
新企業所得稅法實現了五個方面的統一,並規定了兩個方面的過渡政策。具體是:統一稅法並適用於所有內外資企業,統一並適當降低稅率,統一並規范稅前扣除范圍和標准,統一並規范稅收優惠政策,統一並規范稅收征管要求。除了上述"五個統一"外,新企業所得稅法規定了兩類過渡優惠政策。一是對新稅法公布前已經批准設立、享受企業所得稅低稅率和定期減免稅優惠的老企業,給予過渡性照顧。二是對法律設置的發展對外經濟合作和技術交流的特定地區內,以及國務院已規定執行上述地區特殊政策的地區內新設立的國家需要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給予過渡性稅收優惠。同時,國家已確定的其他鼓勵類企業,可以按照國務院規定享受減免稅優惠政策。
二、納稅人的變化
企業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組織為企業所得稅的納稅人,分為居民企業和非居民企業。居民企業指依法在中國境內成立,或者依照外國(地區)法律成立但實際管理機構在中國境內的企業。非居民企業指依照外國(地區)法律成立且實際管理機構不在中國境內,但在中國境內設立機構、場所的,或者在中國境內未設立機構、場所,但有來源於中國境內所得的企業。個人獨資企業、合夥企業不是企業所得稅納稅人,而是對投資人或合夥人徵收個人所得稅。 改變了過去內資企業繳納企業所得稅,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的不平等狀況。
三、稅率的變化
老的企業所得稅法規定的稅率為33%,同時規定了兩檔照顧稅率,即18%和27%,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稅率為30%,地方所得稅稅率為3%,另外還有24%、20%、15%、10%等稅率,稅率多且亂 。新企業所得稅的稅率為25%,非居民企業在中國境內未設立機構、場所的,或者雖設立機構、場所但取得的所得與其所設機構、場所沒有實際聯系的,應當就其來源於中國境內的所得繳納企業所得稅,稅率為20%;符合條件的小型微利企業,減按20%的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
實施條例明確了小型微利企業的的標准,1、工業企業,年度應納稅所得額不超過30萬元,從業人數不超過100人,資產總額不超過3000萬元;2、其他企業,年度應納稅所得額不超過30萬元,從業人數不超過80人,資產總額不超過1000萬元。
四、規范了稅前扣除范圍和標准
1、工資薪金支出的稅前扣除
新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規定,企業發生的合理的工資薪金支出,准予扣除。同時將工資薪金支出進一步界定為企業每一納稅年度支付給在本企業任職或者受雇的員工的所有現金或者非現金形式的勞動報酬,包括基本工資、獎金、津貼、補貼、年終加薪、加班工資,以及與任職或者受雇有關的其他支出。這一規定與原外資企業所得稅的規定一致,改變了過去內資企業限額扣除的規定。
2、職工福利費的稅前扣除
實施條例規定,企業發生的職工福利費支出,不超過工資薪金總額14%的部分,准予扣除。這與原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對職工福利費的處理做法一致。目前,我國發票管理制度尚待完善、發票管理亟待加強,納稅人的稅法遵從意識有待提高,對職工福利費的稅前扣除實行比例限制,有利於保護稅基,防止企業利用給職工搞福利為名侵蝕稅基,減少稅收漏洞。
3、業務招待費的稅前扣除
新企業所得稅法借鑒國際做法,同時考慮到業務招待費管理難度大,堅持從嚴控制的要求,將企業發生的與生產經營活動有關的業務招待費,按照發生額的60%扣除,且扣除總額全年最高不得超過當年銷售(營業)收入的5‰,改變了過去按銷售收入的一定比例限制扣除的做法。
4、廣告費和業務宣傳費的稅前扣除
過去,內資企業對廣告費和業務宣傳費支出分別實行比例扣除的政策,外資企業則允許據實扣除。新企業所得稅法規定,企業每一納稅年度發生的符合條件的廣告費和業務宣傳費支出合並計算,除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另有規定外,不超過當年銷售(營業)收入1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過部分,准予在以後納稅年度結轉扣除。
5、公益性捐贈的稅前扣除
允許公益性捐贈支出按一定比例在稅前扣除,主要是為了鼓勵企業支持社會公益事業,促進我國社會公益事業的發展。新企業所得稅法規定,企業發生的公益性捐贈支出,在年度利潤總額12%以內的部分,准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並 將計算公益性捐贈扣除比例的基數由應納稅所得額改為企業會計利潤總額,並將年度利潤總額界定為企業依照國家統一會計制度的規定計算的年度會計利潤。
五、統一並規范稅收優惠政策
按照新企業所得稅法有關優惠的規定主要包括:
1、是明確了免徵和減半徵收企業所得稅的從事農、林、牧、漁業項目的所得的具體范圍。
2、是明確了企業從事港口碼頭、機場、鐵路、公路、電力、水利等基礎設施項目投資經營所得,給予三免三減半的優惠。
3、是明確企業從事符合條件的環境保護、節能節水項目的所得,給予三免三減半的優惠。
4、是明確了符合國家產業政策規定的綜合利用資源生產的產品所取得的收入,可以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減按90%計入收入總額。
5、是明確了企業購置用於環境保護、節能節水、安全生產等專用設備的投資額的10%,可以從企業當年的應納稅額中抵免。
6、是明確了促進技術創新和科技進步的五個方面的優惠:第一,企業從事符合條件的技術轉讓所、得可以免徵減半徵收企業所得稅。第二,國家需要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第三,企業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發生的研究開發費用,可以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再加計扣除50%。第四,創業投資企業採取股權投資方式投資於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術企業2年以上的,可以按照其投資額的70%在股權持有滿2年的當年抵扣該創業投資企業的應納稅所得額;第五,企業的固定資產由於技術進步等原因,確需加速折舊的,可以縮短折舊年限或者採取加速折舊的方法。
7、是明確了安置殘疾人員的企業支付給殘疾職工的工資加計扣除100%。
六、統一並規范稅收征管要求
居民企業以企業登記注冊地為納稅地點;但登記注冊地在境外的,以實際管理機構所在地為納稅地點。 居民企業在中國境內設立不具有法人資格的營業機構的,應當匯總計算幷繳納企業所得稅。
企業所得稅按納稅年度計算,分月或者分季預繳。企業應當自月份或者季度終了之日起十五日內,向稅務機關報送預繳企業所得稅納稅申報表,預繳稅款。企業應當自年度終了之日起五個月內,向稅務機關報送年度企業所得稅納稅申報表,幷匯算清繳,結清應繳應退稅款。
七、對原稅收優惠實行過渡性措施
新企業所得稅法對原稅收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低稅率和定期減免稅、特定地區和西部大開發地區,實行過渡性優惠政策。
(一)新稅法公布前批准設立的企業稅收優惠過渡辦法。企業按照原稅收法律、行政法規和具有行政法規效力文件規定享受的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按以下辦法實施過渡:1、自2008年1月1日起,原享受低稅率優惠政策的企業,在新稅法施行後5年內逐步過渡到法定稅率。其中:享受企業所得稅15%稅率的企業,2008年按18%稅率執行,2009年按20%稅率執行,2010年按22%稅率執行,2011年按24%稅率執行,2012年按25%稅率執行;原執行24%稅率的企業,2008年起按25%稅率執行。2、自2008年1月1日起,原享受企業所得稅"兩免三減半"、"五免五減半"等定期減免稅優惠的企業,新稅法施行後繼續按原稅收法律、行政法規及相關文件規定的優惠辦法及年限享受至期滿為止,但因未獲利而尚未享受稅收優惠的,其優惠期限從2008年度起計算。3、享受上述過渡優惠政策的企業,是指2007年3月16日以前經工商等登記管理機關登記設立的企業;實施過渡優惠政策的項目和范圍按《實施企業所得稅過渡優惠政策表》執行。
(二)繼續執行西部大開發稅收優惠政策。即《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海關總署關於西部大開發稅收優惠政策問題的通知》(財稅〔2001〕202號)中規定的西部大開發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繼續執行。
(三)實施企業稅收過渡優惠政策的其他規定。1、享受企業所得稅過渡優惠政策的企業,應按照新稅法和實施條例中有關收入和扣除的規定計算應納稅所得額,並按有關規定計算享受稅收優惠。2、企業所得稅過渡優惠政策與新稅法及實施條例規定的優惠政策存在交叉的,由企業選擇最優惠的政策執行,不得疊加享受,且一經選擇,不得改變。

⑵ 新企業所得稅法對財務費用的扣除是如何規定的

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三十八條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發生的下列利息支出,准予扣除:

(一)非金融企業向金融企業借款的利息支出、金融企業的各項存款利息支出和同業拆借利息支出、企業經批准發行債券的利息支出;

(二)非金融企業向非金融企業借款的利息支出,不超過按照金融企業同期同類貸款利率計算的數額的部分。

(2)最新企業所得稅條例擴展閱讀:

企業所得稅法定扣除項目是據以確定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的項目。企業所得稅條例規定,企業應納稅所得額的確定,是企業的收入總額減去成本、費用、損失以及准予扣除項目的金額。成本是納稅人為生產、經營商品和提供勞務等所發生的各項直接耗費和各項間接費用。

費用是指納稅人為生產經營商品和提供勞務等所發生的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損失是指納稅人生產經營過程中的各項營業外支出、經營虧損和投資損失等。

除此以外,在計算企業應納稅所得額時,對納稅人的財務會計處理和稅收規定不一致的,應按照稅收規定予以調整。企業所得稅法定扣除項目除成本、費用和損失外,稅收有關規定中還明確了一些需按稅收規定進行納稅調整的扣除項目。

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⑴利息支出的扣除。納稅人在生產、經營期間,向金融機構借款的利息支出,按實際發生數扣除;向非金融機構借款的利息支出,不高於按照金融機構同類、同期貸款利率計算的數額以內的部分,准予扣除。

⑵計稅工資的扣除。條例規定,企業合理的工資、薪金予以據實扣除,這意味著取消實行多年的內資企業計稅工資制度,切實減輕了內資企業的負擔。

但允許據實扣除的工資、薪金必須是「合理的」,對明顯不合理的工資、薪金,則不予扣除。今後,國家稅務總局將通過制定與《實施條例》配套的《工資扣除管理辦法》對「合理的」進行明確。

⑶ 中國企業所得稅稅率是多少

法律分析
房子過戶給家人的,需要以下手續的:1、當事人採取贈與過戶的,應當去公證機關辦理贈與公證,然後向不動產登記機關提交相關材料,登記機關應當對材料進行審核,當事人在繳納稅費後,房產就過戶給家人了;2、當事人採取買賣過戶的,就可以直接向登記機關提出申請,提交相關材料,在繳納稅費後,就可以辦理過戶登記了。
1.夫妻之間添加共有人不需交納稅收,由夫妻雙方攜帶身份證、結婚證到房管局交易大廳共同申請。
2.父母與子女、兄弟姐妹之間過戶需交納稅收,由買賣雙方攜帶房產證、身份證、戶口簿(或結婚證,證明夫妻關系)等相關材料,到房管局交易大廳共同申請,交易價格由地稅部門核定。具體的申請標准請到房管局咨詢。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二百零九條 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經依法登記,發生效力;未經登記,不發生效力,但是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依法屬於國家所有的自然資源,所有權可以不登記。
第二百一十條 不動產登記,由不動產所在地的登記機構辦理。國家對不動產實行統一登記制度。統一登記的范圍、登記機構和登記辦法,由法律、行政法規規定。

⑷ 新企業所得稅法的稅法原文

第一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企業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組織(以下統稱企業)為企業所得稅的納稅人,依照本法的規定繳納企業所得稅。
個人獨資企業、合夥企業不適用本法。
第二條 企業分為居民企業和非居民企業。
本法所稱居民企業,是指依法在中國境內成立,或者依照外國(地區)法律成立但實際管理機構在中國境內的企業。
本法所稱非居民企業,是指依照外國(地區)法律成立且實際管理機構不在中國境內,但在中國境內設立機構、場所的,或者在中國境內未設立機構、場所,但有來源於中國境內所得的企業。
第三條 居民企業應當就其來源於中國境內、境外的所得繳納企業所得稅。
非居民企業在中國境內設立機構、場所的,應當就其所設機構、場所取得的來源於中國境內的所得,以及發生在中國境外但與其所設機構、場所有實際聯系的所得,繳納企業所得稅。
非居民企業在中國境內未設立機構、場所的,或者雖設立機構、場所但取得的所得與其所設機構、場所沒有實際聯系的,應當就其來源於中國境內的所得繳納企業所得稅。
第四條 企業所得稅的稅率為25%。
非居民企業取得本法第三條第三款規定的所得,適用稅率為20%。 第五條 企業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不征稅收入、免稅收入、各項扣除以及允許彌補的以前年度虧損後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第六條 企業以貨幣形式和非貨幣形式從各種來源取得的收入,為收入總額。包括:
(一)銷售貨物收入;
(二)提供勞務收入;
(三)轉讓財產收入;
(四)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
(五)利息收入;
(六)租金收入;
(七)特許權使用費收入;
(八)接受捐贈收入;
(九)其他收入。
第七條 收入總額中的下列收入為不征稅收入:
(一)財政撥款;
(二)依法收取並納入財政管理的行政事業性收費、政府性基金;
(三)國務院規定的其他不征稅收入。
第八條 企業實際發生的與取得收入有關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費用、稅金、損失和其他支出,准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
第九條 企業發生的公益性捐贈支出,在年度利潤總額12%以內的部分,准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
第十條 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下列支出不得扣除:
(一)向投資者支付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款項;
(二)企業所得稅稅款;
(三)稅收滯納金;
(四)罰金、罰款和被沒收財物的損失;
(五)本法第九條規定以外的捐贈支出;
(六)贊助支出;
(七)未經核定的准備金支出;
(八)與取得收入無關的其他支出。
第十一條 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企業按照規定計算的固定資產折舊,准予扣除。
下列固定資產不得計算折舊扣除:
(一)房屋、建築物以外未投入使用的固定資產;
(二)以經營租賃方式租入的固定資產;
(三)以融資租賃方式租出的固定資產;
(四)已足額提取折舊仍繼續使用的固定資產;
(五)與經營活動無關的固定資產;
(六)單獨估價作為固定資產入賬的土地;
(七)其他不得計算折舊扣除的固定資產。
第十二條 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企業按照規定計算的無形資產攤銷費用,准予扣除。
下列無形資產不得計算攤銷費用扣除:
(一)自行開發的支出已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的無形資產;
(二)自創商譽;
(三)與經營活動無關的無形資產;
(四)其他不得計算攤銷費用扣除的無形資產。
第十三條 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企業發生的下列支出作為長期待攤費用,按照規定攤銷的,准予扣除:
(一)已足額提取折舊的固定資產的改建支出;
(二)租入固定資產的改建支出;
(三)固定資產的大修理支出;
(四)其他應當作為長期待攤費用的支出。
第十四條 企業對外投資期間,投資資產的成本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不得扣除。
第十五條 企業使用或者銷售存貨,按照規定計算的存貨成本,准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
第十六條 企業轉讓資產,該項資產的凈值,准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
第十七條 企業在匯總計算繳納企業所得稅時,其境外營業機構的虧損不得抵減境內營業機構的盈利。
第十八條 企業納稅年度發生的虧損,准予向以後年度結轉,用以後年度的所得彌補,但結轉年限最長不得超過五年。
第十九條 非居民企業取得本法第三條第三款規定的所得,按照下列方法計算其應納稅所得額:
(一)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和利息、租金、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以收入全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二)轉讓財產所得,以收入全額減除財產凈值後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三)其他所得,參照前兩項規定的方法計算應納稅所得額。
第二十條 本章規定的收入、扣除的具體范圍、標准和資產的稅務處理的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規定。
第二十一條 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企業財務、會計處理辦法與稅收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不一致的,應當依照稅收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計算。 第二十二條 企業的應納稅所得額乘以適用稅率,減除依照本法關於稅收優惠的規定減免和抵免的稅額後的余額,為應納稅額。
第二十三條 企業取得的下列所得已在境外繳納的所得稅稅額,可以從其當期應納稅額中抵免,抵免限額為該項所得依照本法規定計算的應納稅額;超過抵免限額的部分,可以在以後五個年度內,用每年度抵免限額抵免當年應抵稅額後的余額進行抵補:
(一)居民企業來源於中國境外的應稅所得;
(二)非居民企業在中國境內設立機構、場所,取得發生在中國境外但與該機構、場所有實際聯系的應稅所得。
第二十四條 居民企業從其直接或者間接控制的外國企業分得的來源於中國境外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外國企業在境外實際繳納的所得稅稅額中屬於該項所得負擔的部分,可以作為該居民企業的可抵免境外所得稅稅額,在本法第二十三條規定的抵免限額內抵免。 第二十五條 國家對重點扶持和鼓勵發展的產業和項目,給予企業所得稅優惠。
第二十六條 企業的下列收入為免稅收入:
(一)國債利息收入;
(二)符合條件的居民企業之間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
(三)在中國境內設立機構、場所的非居民企業從居民企業取得與該機構、場所有實際聯系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
(四)符合條件的非營利組織的收入。
第二十七條 企業的下列所得,可以免徵、減征企業所得稅:
(一)從事農、林、牧、漁業項目的所得;
(二)從事國家重點扶持的公共基礎設施項目投資經營的所得;
(三)從事符合條件的環境保護、節能節水項目的所得;
(四)符合條件的技術轉讓所得;
(五)本法第三條第三款規定的所得。
第二十八條 符合條件的小型微利企業,減按20%的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
國家需要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
第二十九條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對本民族自治地方的企業應繳納的企業所得稅中屬於地方分享的部分,可以決定減征或者免徵。自治州、自治縣決定減征或者免徵的,須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三十條 企業的下列支出,可以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加計扣除:
(一)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發生的研究開發費用;
(二)安置殘疾人員及國家鼓勵安置的其他就業人員所支付的工資。
第三十一條 創業投資企業從事國家需要重點扶持和鼓勵的創業投資,可以按投資額的一定比例抵扣應納稅所得額。
第三十二條 企業的固定資產由於技術進步等原因,確需加速折舊的,可以縮短折舊年限或者採取加速折舊的方法。
第三十三條 企業綜合利用資源,生產符合國家產業政策規定的產品所取得的收入,可以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減計收入。
第三十四條 企業購置用於環境保護、節能節水、安全生產等專用設備的投資額,可以按一定比例實行稅額抵免。
第三十五條 本法規定的稅收優惠的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第三十六條 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或者由於突發事件等原因對企業經營活動產生重大影響的,國務院可以制定企業所得稅專項優惠政策,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 第三十七條 對非居民企業取得本法第三條第三款規定的所得應繳納的所得稅,實行源泉扣繳,以支付人為扣繳義務人。稅款由扣繳義務人在每次支付或者到期應支付時,從支付或者到期應支付的款項中扣繳。
第三十八條 對非居民企業在中國境內取得工程作業和勞務所得應繳納的所得稅,稅務機關可以指定工程價款或者勞務費的支付人為扣繳義務人。
第三十九條 依照本法第三十七條、第三十八條規定應當扣繳的所得稅,扣繳義務人未依法扣繳或者無法履行扣繳義務的,由納稅人在所得發生地繳納。納稅人未依法繳納的,稅務機關可以從該納稅人在中國境內其他收入項目的支付人應付的款項中,追繳該納稅人的應納稅款。
第四十條 扣繳義務人每次代扣的稅款,應當自代扣之日起七日內繳入國庫,並向所在地的稅務機關報送扣繳企業所得稅報告表。 第四十一條 企業與其關聯方之間的業務往來,不符合獨立交易原則而減少企業或者其關聯方應納稅收入或者所得額的,稅務機關有權按照合理方法調整。
企業與其關聯方共同開發、受讓無形資產,或者共同提供、接受勞務發生的成本,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應當按照獨立交易原則進行分攤。
第四十二條 企業可以向稅務機關提出與其關聯方之間業務往來的定價原則和計算方法,稅務機關與企業協商、確認後,達成預約定價安排。
第四十三條 企業向稅務機關報送年度企業所得稅納稅申報表時,應當就其與關聯方之間的業務往來,附送年度關聯業務往來報告表。
稅務機關在進行關聯業務調查時,企業及其關聯方,以及與關聯業務調查有關的其他企業,應當按照規定提供相關資料。
第四十四條 企業不提供與其關聯方之間業務往來資料,或者提供虛假、不完整資料,未能真實反映其關聯業務往來情況的,稅務機關有權依法核定其應納稅所得額。
第四十五條 由居民企業,或者由居民企業和中國居民控制的設立在實際稅負明顯低於本法第四條第一款規定稅率水平的國家(地區)的企業,並非由於合理的經營需要而對利潤不作分配或者減少分配的,上述利潤中應歸屬於該居民企業的部分,應當計入該居民企業的當期收入。
第四十六條 企業從其關聯方接受的債權性投資與權益性投資的比例超過規定標准而發生的利息支出,不得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
第四十七條 企業實施其他不具有合理商業目的的安排而減少其應納稅收入或者所得額的,稅務機關有權按照合理方法調整。
第四十八條 稅務機關依照本章規定作出納稅調整,需要補征稅款的,應當補征稅款,並按照國務院規定加收利息。 第四十九條 企業所得稅的徵收管理除本法規定外,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的規定執行。
第五十條 除稅收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外,居民企業以企業登記注冊地為納稅地點;但登記注冊地在境外的,以實際管理機構所在地為納稅地點。
居民企業在中國境內設立不具有法人資格的營業機構的,應當匯總計算並繳納企業所得稅。
第五十一條 非居民企業取得本法第三條第二款規定的所得,以機構、場所所在地為納稅地點。非居民企業在中國境內設立兩個或者兩個以上機構、場所的,經稅務機關審核批准,可以選擇由其主要機構、場所匯總繳納企業所得稅。
非居民企業取得本法第三條第三款規定的所得,以扣繳義務人所在地為納稅地點。
第五十二條 除國務院另有規定外,企業之間不得合並繳納企業所得稅。
第五十三條 企業所得稅按納稅年度計算。納稅年度自公歷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
企業在一個納稅年度中間開業,或者終止經營活動,使該納稅年度的實際經營期不足十二個月的,應當以其實際經營期為一個納稅年度。
企業依法清算時,應當以清算期間作為一個納稅年度。
第五十四條 企業所得稅分月或者分季預繳。
企業應當自月份或者季度終了之日起十五日內,向稅務機關報送預繳企業所得稅納稅申報表,預繳稅款。
企業應當自年度終了之日起五個月內,向稅務機關報送年度企業所得稅納稅申報表,並匯算清繳,結清應繳應退稅款。
企業在報送企業所得稅納稅申報表時,應當按照規定附送財務會計報告和其他有關資料。
第五十五條 企業在年度中間終止經營活動的,應當自實際經營終止之日起六十日內,向稅務機關辦理當期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
企業應當在辦理注銷登記前,就其清算所得向稅務機關申報並依法繳納企業所得稅。
第五十六條 依照本法繳納的企業所得稅,以人民幣計算。所得以人民幣以外的貨幣計算的,應當摺合成人民幣計算並繳納稅款。 第五十七條 本法公布前已經批准設立的企業,依照當時的稅收法律、行政法規規定,享受低稅率優惠的,按照國務院規定,可以在本法施行後五年內,逐步過渡到本法規定的稅率;享受定期減免稅優惠的,按照國務院規定,可以在本法施行後繼續享受到期滿為止,但因未獲利而尚未享受優惠的,優惠期限從本法施行年度起計算。
法律設置的發展對外經濟合作和技術交流的特定地區內,以及國務院已規定執行上述地區特殊政策的地區內新設立的國家需要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可以享受過渡性稅收優惠,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國家已確定的其他鼓勵類企業,可以按照國務院規定享受減免稅優惠。
第五十八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同外國政府訂立的有關稅收的協定與本法有不同規定的,依照協定的規定辦理。
第五十九條 國務院根據本法制定實施條例。
第六十條 本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1991年4月9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和1993年12月13日國務院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同時廢止。

⑸ 小規模納稅人最新企業所得稅規定

你說的小規模納稅人,應該是小型微利企業。
對小型微利企業年應納稅所得額不超過100萬元的部分,減按25%計入應納稅所得額,按20%的稅率繳納企業所得稅;對年應納稅所得額超過100萬元但不超過300萬元的部分,減按50%計入應納稅所得額,按20%的稅率繳納企業所得稅。來源:國家稅務總局。

⑹ 最新企業所得稅扣除項目及標准

法律分析:(一)工資薪金支出

企業發生的合理的工資薪金支出,准予扣除。

(二)與工資相關的三項費用

職工福利費支出,不超過工資薪金總額14%的部分,准予扣除。

工會經費,不超過工資薪金總額2%的部分,准予扣除。

除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另有規定外,職工教育經費支出,不超過工資薪金總額2.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過部分,准予在以後納稅年度結轉扣除。

「工資薪金總額」,是指企業符合有關規定實際發放的工資薪金總和,不包括企業的職工福利費、職工教育經費、工會經費以及養老保險費、醫療保險費、失業保險費、工傷保險費、生育保險費等社會保險費和住房公積金。

(三)社會保障繳款

企業依照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或者省級人民政府規定的范圍和標准為職工繳納的基本養老保險費、基本醫療保險費、失業保險費、工傷保險費、生育保險費等基本社會保險費和住房公積金,准予扣除。

企業為投資者或者職工支付的補充養老保險費、補充醫療保險費,分別在不超過職工工資總額5%標准內的部分,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准予扣除;超過的部分,不予扣除。

(四)保險支出

除企業依照國家有關規定為特殊工種職工支付的人身安全保險費和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規定可以扣除的其他商業保險費外,企業為投資者或者職工支付的商業保險費,不得扣除。

企業參加財產保險,按照規定繳納的保險費,准予扣除。

(五)利息支出

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發生的合理的不需要資本化的借款費用,准予扣除。

企業為購置、建造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經過12個月以上的建造才能達到預定可銷售狀態的存貨發生借款的,在有關資產購置、建造期間發生的合理的借款費用,應當作為資本性支出計入有關資產的成本,並依照本條例的規定扣除。

(五)利息支出

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發生的下列利息支出,准予扣除:

非金融企業向金融企業借款的利息支出、金融企業的各項存款利息支出和同業拆借利息支出、企業經批准發行債券的利息支出;

非金融企業向非金融企業借款的利息支出,不超過按照金融企業同期同類貸款利率計算的數額的部分。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 第十條 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下列支出不得扣除: (一)向投資者支付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款項; (二)企業所得稅稅款; (三)稅收滯納金; (四)罰金、罰款和被沒收財物的損失; (五)本法第九條規定以外的捐贈支出; (六)贊助支出; (七)未經核定的准備金支出; (八)與取得收入無關的其他支出。

⑺ 企業所得稅及個人所得稅

一、企業所得稅計算項目

1.本期應納稅所得額=會計利潤+(-)納稅調整事項(這里的納稅調整事項主要包括暫時性差異和永久性差異);

2.計算遞延所得稅資產或遞延所得稅負債;

3.本期所得稅費用=本期應交所得稅+(期末遞延所得稅負債-期初遞延所得稅負債)-(期末遞延所得稅資產-期初遞延所得稅資產);

關於所得稅會計的核算,關鍵應理解以下關系:"遞延所得稅負債"科目的期末余額=應納稅暫時性差異的期末金額 未來轉回時的所得稅稅率;"遞延所得稅資產"科目的期末余額=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的期末金額 未來轉回時的所得稅稅率。

二、個人所得稅計算方法

應納稅所得額=(月收入-五險一金-起征點-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專項附加扣除)*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註:新個稅法於2019年1月1日起施行,2018年10月1日起施行最新起征點和稅率。新個稅法規定,自2018年10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納稅人的工資、薪金所得,先行以每月收入額減除費用五千元以及專項扣除和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後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依照個人所得稅稅率表(綜合所得適用)按月換算後計算繳納稅款,並不再扣除附加減除費用。

企業所得稅(以下簡稱″企稅')和個人所得稅(以下簡稱″個稅')征稅對象都是對其收益或利潤的所得所繳納的稅,都是調節在所得領域國家與企業或個人之間的分配關系。

但是它們之間在征稅對象、稅目、稅率、優惠政策、稅前扣除、征繳方式等方面有很大區別。

1.具體的征稅對象與范圍不同

企稅征稅對象是法人或其他組織的收益或利潤所得。個稅對象則是居民和非居民的個人所得。企稅應稅收入包括:銷售貨物收入、提供勞務收入…其他收入等9個稅目。個稅應稅收入包括:工資薪金所得、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所得…偶然所得等11個稅目。

2.稅率不同

企稅適用25%的比例稅率,20%(小型微利企業)和15%(高新技術企業)優惠稅率。個稅有超額累進稅率(從5%到45%),比例稅率(20%)。

3.減免的優惠政策不同

企稅收入總額中有不征稅收入、免稅收入、從事農、林、牧、漁等5種情況免徵或減征,以及加計扣除、減計收入、加速折舊、稅額抵免、專項優惠等多種形式的優惠。

個稅免稅項目有省級政府、國務院部委、解放軍軍級以上單位頒發的科教文衛等方面的獎金、國債和國家發行的金融債券利息以及國家統一發放安家費、退職費、退休費等10項所得。減征項目有殘疾、孤老人員和烈屬所得等減免。

4.稅前列支扣除和所得額的計算不同

企稅發生的公益性捐贈支出按照年度利潤總額在12%以內部分准予扣除等方法予以扣除。個稅扣除包括對教育事業和其他公益事業捐贈部分以及附加減除費用等扣除。

5.在征繳方式上不同。

企稅採取查帳徵收或核定徵收方式徵收。個稅在徵收形式上有代扣代繳、個人申報,其他各種形式的監控與徵收。

6.具體的征稅對象與范圍不同

企稅征稅對象是法人或其他組織的收益或利潤所得。個稅對象則是居民和非居民的個人所得。企稅應稅收入包括:銷售貨物收入、提供勞務收入…其他收入等9個稅目。個稅應稅收入包括:工資薪金所得、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所得…偶然所得等11個稅目。

7.稅率不同

企稅適用25%的比例稅率,20%(小型微利企業)和15%(高新技術企業)優惠稅率。個稅有超額累進稅率(從5%到45%),比例稅率(20%)。3.減免的優惠政策不同。企稅收入總額中有不征稅收入、免稅收入、從事農、林、牧、漁等5種情況免徵或減征,以及加計扣除、減計收入、加速折舊、稅額抵免、專項優惠等多種形式的優惠。

個稅免稅項目有省級政府、國務院部委、解放軍軍級以上單位頒發的科教文衛等方面的獎金、國債和國家發行的金融債券利息以及國家統一發放安家費、退職費、退休費等10項所得。減征項目有殘疾、孤老人員和烈屬所得等減免。

8.稅前列支扣除和所得額的計算不同

企稅發生的公益性捐贈支出按照年度利潤總額在12%以內部分准予扣除等方法予以扣除。個稅扣除包括對教育事業和其他公益事業捐贈部分以及附加減除費用等扣除。

9.在征繳方式上不同

企稅採取查帳徵收或核定徵收方式徵收。個稅在徵收形式上有代扣代繳、個人申報,其他各種形式的監控與徵收。

參考資料來源:稅收政策-國家稅務局

    ⑻ 企業所得稅的規定

    我國的企業所得稅是對各類國內企業的所得徵收的一種稅收。
    新中國徵收企業所得稅始於建國初期,50多年來發展曲折。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是國務院於1993年12月13日發布,於1994年1月1日起施行的。1994年2月4日,財政部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與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同時施行。
    企業所得稅分別由國家稅務局和地方稅務局負責徵收管理,所得收入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享。

    ⑼ 新企業所得稅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第五十七條 本法公布前已經批准設立的企業,依照當時的稅收法律、行政法規規定,享受低稅率優惠的,按照國務院規定,可以在本法施行後五年內,逐步過渡到本法規定的稅率;享受定期減免稅優惠的,按照國務院規定,可以在本法施行後繼續享受到期滿為止,但因未獲利而尚未享受優惠的,優惠期限從本法施行年度起計算。

    新法公布日是3月16日。因此根據新法以及實務來看,一般情況下應該是指營業執照上的公司成立日在3月16日後。

    但是商務部辦公廳對《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公布後企業適用稅收法律問題的通知》的意見-商辦法函[2007]59號,你部轉來的《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公布後企業適用稅收法律問題的請示》(財稅[2007]62號)收悉。經研究,我部認為,根據外商投資法律的相關規定,在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正式實施前,已取得批准證書的外商投資企業,不論其是否登記,均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第五十七條第一款所規定的「本法公布前已經批准設立的企業」,該款所規定的低稅率過渡優惠和定期減免優惠政策應適用於這類企業,建議在《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公布後企業適用稅收法律問題的通知》中加入上述內容。

    59號文件與新稅法在時點上還存在很大的差異,因此目前尚無定論,期待細則早日出台,明確此問題。

    熱點內容
    人大立法環保調研 發布:2025-02-07 21:13:41 瀏覽:382
    欽州人民法院領導 發布:2025-02-07 21:08:57 瀏覽:227
    私募基金公司出具法律意見書 發布:2025-02-07 20:52:10 瀏覽:642
    司法拍賣成交率 發布:2025-02-07 20:26:14 瀏覽:254
    梧州十大傑出律師 發布:2025-02-07 20:19:36 瀏覽:680
    所得稅立法 發布:2025-02-07 20:04:38 瀏覽:131
    法社會中的戀愛與婚姻的論文 發布:2025-02-07 19:26:09 瀏覽:336
    在職法律碩士聯考大綱 發布:2025-02-07 19:20:55 瀏覽:346
    海事法院院長的級別 發布:2025-02-07 18:49:16 瀏覽:672
    社會公民懂法識法的演講稿 發布:2025-02-07 18:39:32 瀏覽: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