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行政審批部門規章

行政審批部門規章

發布時間: 2022-05-05 14:14:28

Ⅰ 什麼是行政審批有哪些行政審批

行政審批是指行政機關(包括有行政審批權的其他組織)根據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出的申請,經過依法審查,採取「批准」、「同意」、「年檢」發放證照等方式,准予其從事特定活動、認可其資格資質、確認特定民事關系或者特定民事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的行為。
2012年8月22日,國務院決定取消和調整314項部門行政審批項目。2012年10月10日電,中國政府網公布了《國務院關於第六批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項目的決定》,經嚴格審核論證,國務院決定第六批取消和調整314項行政審批項目。[1]
2014年2月15日,國務院印發《國務院關於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審批項目的決定》,再次取消和下放64項行政審批事項和18個子項。
2014年11月24日,國務院決定取消和下放58項行政審批項目,取消67項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取消19項評比達標表彰項 目,將82項工商登記前置審批事項調整或明確為後置審批。另建議取消和下放32項依據有關法律設立的行政審批和職業資格許可認定事項,將7項依據有關法律 設立的工商登記前置審批事項改為後置審批,國務院將依照法定程序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修訂相關法律規定。

Ⅱ 行政審批局局長有實權嗎

法律分析:有實權。行政審批局作為市政府派出機構,作為行政審批局的局長是有實權的。它的基本職能主要是:履行對市級職能部門各類事物的組織協調、管理監督和指導服務,把信息與咨詢、審批與收費、管理與協調、投訴與監察等集為一體。

法律依據:《關於深化政務公開加強政務服務的意見》 第六條 加大行政審批公開力度。公布本地區本部門不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行政審批項目目錄,繼續清理、調整和減少行政審批事項。沒有法律法規依據,行政機關不得設置或變相設置行政許可事項和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進一步減少審批事項,優化工作流程,公開辦理程序,強化過程監控,建立行政審批事項的動態管理制度。逐步依法將審批職能和審批事項集中到服務中心公開辦理,建立健全決策、執行、監督相互協調又相互制約的運行機制。

《國務院關於第六批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項目的決定》 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能夠自主決定,市場競爭機制能夠有效調節,行業組織或者中介機構能夠自律管理的事項,政府都要退出。凡可以採用事後監管和間接管理方式的事項,一律不設前置審批。以部門規章、文件等形式違反行政許可法規定設定的行政許可,要限期改正。探索建立審批項目動態清理工作機制。

Ⅲ 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改革內容

一要按照應減必減、該放就放的原則,進一步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項目。
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能夠自主決定的,市場競爭機制能夠有效調節的,行業組織或者中介機構能夠自律管理的,政府都要退出。凡可以採用事後監管和間接管理方式的,一律不設前置審批。以部門規章、文件等形式違反行政許可法規定設定的行政許可,要限期改正。探索建立審批項目動態清理工作機制。
二要積極推進行政審批規范化建設。
新設審批項目,必須於法有據,並嚴格按照法定程序進行合法性、必要性、合理性審查論證。沒有法律法規依據,任何部門不得以規章、文件等形式設定或變相設定行政審批項目。研究制定非行政許可審批項目設定和管理辦法。
三要加快推進事業單位改革和社會組織管理改革。
把適合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承擔的事務性工作和管理服務事項,通過委託、招標、合同外包等方式交給事業單位或社會組織承擔。抓緊培育相關行業組織,推動行業組織規范、公開、高效、廉潔辦事。
四要進一步健全行政審批服務體系。
繼續推進政務中心建設,健全省市縣鄉四級聯動的政務服務體系,並逐步向村和社區延伸。加強行政審批績效管理,推行網上審批、並聯審批和服務質量公開承諾等做法,不斷提高行政審批服務水平。審批項目較多的部門要建立政務大廳或服務窗口。
五要加強政府監管。
對取消和調整的行政審批事項,要明確監管責任,制定後續監管措施,強化工作銜接,避免出現監管真空。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把工作重點轉到依法監管上來,切實履行職責,制定政策法規、標准規范,加強日常動態監管,保證市場秩序,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
六要深入推進行政審批領域防治腐敗工作。
深化審批公開,推行「陽光審批」。加快推廣行政審批電子監察系統。嚴肅查處利用審批權違紀違法案件。
七要把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與投資體制、財稅金融體制、社會體制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結合起來。
進一步理順和規范政府與企業、與社會的關系,規范上下級政府的關系。進一步優化政府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提高行政效能和公共管理服務質量。

Ⅳ 行政審批的權利機關

法律分析:不同的審批有不同的權力機關來進行,行政審批是指行政機關(包括有行政審批權的其他組織)根據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出的申請,經過依法審查,採取「批准」、「同意」、「年檢」發放證照等方式,准予其從事特定活動、認可其資格資質、確認特定民事關系或者特定民事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的行為。

法律依據:《國務院關於第六批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項目的決定》

一、進一步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項目。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能夠自主決定,市場競爭機制能夠有效調節,行業組織或者中介機構能夠自律管理的事項,政府都要退出。凡可以採用事後監管和間接管理方式的事項,一律不設前置審批。以部門規章、文件等形式違反行政許可法規定設定的行政許可,要限期改正。探索建立審批項目動態清理工作機制。

二、積極推進行政審批規范化建設。新設審批項目必須於法有據,並嚴格按照法定程序進行合法性、必要性、合理性審查論證。沒有法律法規依據,任何地方和部門不得以規章、文件等形式設定或變相設定行政審批項目。研究制定非行政許可審批項目設定和管理辦法。

Ⅳ 行政審批局那個部門好些

各個部門的工作均不一樣。行政審批局是行政審批服務中心為市政府派出機構,履行對市級職能部門進駐中心、開展事項集中審批的組織協調、管理監督和指導服務職能、審批與收費、管理與協調、投訴與監察等為一體。行政審批局是事業單位,其工作職責是:貫徹執行國家、省、市有關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方面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制定行政許可各項規章制度和管理辦法,並組織實施;針對優化政務服務環境提出解決意見和建議,為管委會的科學決策提供參考;辦理投資項目、市場准入、社會事務、公共服務方面的行政許可;負責進駐大廳的垂管部門、雙重管理部門設置的窗口以及進駐的各部門行政審批工作的規范、管理和監督;負責行政審批綜合信息平台的建設和管理,建立和完善政務服務體系;承辦管委會交辦的其他事項。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
第九條依法取得的行政許可,除法律、法規規定依照法定條件和程序可以轉讓的外,不得轉讓。
第十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對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許可的監督制度,加強對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許可的監督檢查。行政機關應當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從事行政許可事項的活動實施有效監督。
第十三條本法第十二條所列事項,通過下列方式能夠予以規范的,可以不設行政許可:(一)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能夠自主決定的;(二)市場競爭機制能夠有效調節的;(三)行業組織或者中介機構能夠自律管理的;(四)行政機關採用事後監督等其他行政管理方式能夠解決的。

Ⅵ 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主要包括哪些工作

一要按照應減必減、該放就放的原則,進一步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項目。
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能夠自主決定的,市場競爭機制能夠有效調節的,行業組織或者中介機構能夠自律管理的,政府都要退出。凡可以採用事後監管和間接管理方式的,一律不設前置審批。以部門規章、文件等形式違反行政許可法規定設定的行政許可,要限期改正。探索建立審批項目動態清理工作機制。
二要積極推進行政審批規范化建設。
新設審批項目,必須於法有據,並嚴格按照法定程序進行合法性、必要性、合理性審查論證。沒有法律法規依據,任何部門不得以規章、文件等形式設定或變相設定行政審批項目。研究制定非行政許可審批項目設定和管理辦法。[39]
三要加快推進事業單位改革和社會組織管理改革。
把適合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承擔的事務性工作和管理服務事項,通過委託、招標、合同外包等方式交給事業單位或社會組織承擔。抓緊培育相關行業組織,推動行業組織規范、公開、高效、廉潔辦事。
四要進一步健全行政審批服務體系。
繼續推進政務中心建設,健全省市縣鄉四級聯動的政務服務體系,並逐步向村和社區延伸。加強行政審批績效管理,推行網上審批、並聯審批和服務質量公開承諾等做法,不斷提高行政審批服務水平。審批項目較多的部門要建立政務大廳或服務窗口。
五要加強政府監管。
對取消和調整的行政審批事項,要明確監管責任,制定後續監管措施,強化工作銜接,避免出現監管真空。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把工作重點轉到依法監管上來,切實履行職責,制定政策法規、標准規范,加強日常動態監管,保證市場秩序,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
六要深入推進行政審批領域防治腐敗工作。
深化審批公開,推行「陽光審批」。加快推廣行政審批電子監察系統。嚴肅查處利用審批權違紀違法案件。
七要把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與投資體制、財稅金融體制、社會體制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結合起來。
進一步理順和規范政府與企業、與社會的關系,規范上下級政府的關系。進一步優化政府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提高行政效能和公共管理服務質量。

Ⅶ 試分析我國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應遵循哪些原則

根據 國務院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工作領導小組《關於貫徹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五項原則需要把握的幾個問題》:

二、關於執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原則的具體標准

(一)關於合法原則
《實施意見》中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合法原則,是指行政審批權的設定和實
施必須依據法律、法規、規章和根據國務院決定、命令或者要求制定的國務院部
門文件,並不得與其相抵觸。
1.設定行政審批的法律文件,必須符合我國立法體制的要求,遵循法制統
一原則。即設定行政審批的法律文件必須符合法定許可權和程序,下位法不得與上
位法的規定及其精神相抵觸。
(1)法律對某一事項只是作出原則的管理規定(如加強管理、監督、指導、
負責、檢查等,下同),但沒有設定行政審批,行政法規自行設定的行政審批事
項,應當予以取消;
(2)法律、行政法規對某一事項只是作出原則的管理規定,但沒有設定行
政審批,國務院部門規章、地方性法規或者地方政府規章自行設定的行政審批事
項,應當予以取消,地方性法規設定屬於地方性事務的審批除外;
(3)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對某一事項只是作出原則的管理規定,
但沒有設定行政審批,地方政府規章自行設定的行政審批事項,應當予以取消;
(4)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及省、自治區政府規章對某一事項只是
作出原則的管理規定,但沒有設定行政審批;較大的市的政府規章自行設定的行
政審批事項,應當予以取消;
(5)同一審批事項有多個依據並且相互不一致的,如果審批依據屬於同一
效力層次的法律文件,則以新的規定為准;屬於不同效力層次的,以上位法為准;
法律文件之間的效力關系不明確的;適用《立法法》的規定。
2、設定和實施行政審批,必須符合依法行政的要求。
(1)法律、法規和國務院的決定可以設定行政審批,規章在法定的許可權范
圍內可以設定行政審批。
(2)我國參加或認可的國際公約、國際條約或國際慣例,只有通過立法程
序轉化為國內法律、法規、規章或者其他規范性文件,才能在國內適用,因而未
經轉化不得作為行政審批的依據,相應的行政審批項目應當予以取消。
(3)設定行政審批的法律、法規、規章或其他規范性文件,必須是公開並
經法定程序制定、通過的。
(4)根據國務院的決定、命令或者要求發布的國務院部門文件可以設定行
政審批。除此之外,其他部門文件及部門內設司(局)文件、地方各級人民政府
及其所屬各部門文件和其內設機構文件設定的行政審批事項,應當予以取消。
沒有規范性文件依據,僅僅根據領導的講話、批示、指示等設定的行政審批
事項,應當予以取消。
如果該項行政審批必不可少,則應當通過法定程序,制定相應的規范性文件。
(二)關於合理原則
《實施意見》中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合理原則,是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設
定和實施行政審批必須有利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有利於政
府實施有效管理。
1.行政審批作為履行政府職能的手段之一,其適用主要限於以下范圍:
(1)土地、礦藏、水流、海域、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等自然資
源的開發利用;
(2)無線電頻率、公共運輸線路等有限公共資源的配置;
(3)從事可能產生污染、損害生態環境或者產生其他公害的活動;
(4)電力、鐵路、民航、通信、公用事業等直接關系公共利益的行業中壟
斷性企業的市場准入和法定經營活動;
(5)銀行、保險、證券等涉及高度社會信用的行業的市場准入和法定經營
活動;
(6)利用財政資金或者由政府擔保的外國政府、國際組織貸款的投資項目
和涉及調整產業布局、優化結構等實現宏觀調控目標的投資項目;
(7)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教育、文化等從業機構的設立和活動;
(8)為公眾提供服務、直接關系公共利益並且要求具備特殊信譽、特殊條
件或者特殊技能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資格、資質;
(9)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設立、變更、終止;
(10)確認婚姻、收養等特定民事關系的事項;
(11)易燃性、爆炸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蝕性等危險品的生產、儲存、
運輸、使用、銷售等活動;
(12)直接關系人身健康、生命財產安全的產品、物品的生產、經營等活
動;
(13)直接關系公共安全的重要設備、設施的設計、建造、安裝和使用;
(14)直接關系公共安全、公共利益、國家安全或者法律、行政法規規定
的其他事項。
對於以上所列事項,凡是通過市場能夠解決的,應當由市場去解決;通過市
場難以解決,但通過中介組織、行業自律能夠解決的;應當通過中介組織、行業
自律去解決;即使是市場機制、中介組織、行業自律解決不了、需要政府加以管
理的,也要首先考慮通過除審批之外的其他監管措施來解決。只有在這些手段和
措施都解決不了時,才能考慮通過行政審批去解決。
2.當前我國在行政審批方面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主要是對市場主體資格的
前置性審批太多、太濫,手續繁雜,市場准入門檻過高;政企不分,干涉企業經
營自主權的行政審批大量存在,這些行政審批成本高、效率低,妨礙市場開放和
公平競爭,不利於增強市場經濟的生機和活力;在土地使用權出讓、建設工程承
包、政府采購和產權交易等過程中,經常因行政審批而產生不廉潔行為甚至腐敗
問題。因此,對於此類行政審批事項,要堅決予以取消:
(1)設立公司、其他企業和個體工商戶,除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國務院決
定規定的前置性審批外,公司、其他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在開業或者設立登記前辦
理的行政審批事項,應當予以取消;
(2)除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國務院決定規定需要審批的建設項目以及使用
財政資金、外國政府和國際組織貸款投資的項目外,對企業的投資等經營活動設
定的行政審批事項,應當予以取消;
(3)有關經營性土地使用權出讓、建設工程承包、政府采購和產權交易,
除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決定另有規定的外,必須採取拍賣、公開招標投標等
市場運作方式,相應的行政審批應當予以取消。
(三)關於效能原則
《實施意見》中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效能原則,是指行政審批作為行政管理
的手段之一,應當以較小的行政資源的投入實現最佳的政府工作目標。要努力改
進審批方式,積極推行電子政務,運用信息、網路等現代技術手段,提高管理水
平和效率。
1.行政審批事項在符合合法、合理原則的同時,要與新的「三定」方案規
定的部門職能相一致,職能已經取消或者劃出的,該部門相應的行政審批事項應
當取消或者劃出。職能增加或者劃入的,通過市場、中介組織、行業自律、加強
監管等手段能夠解決的事項,不得設定或者保留行政審批。本級政府應當創造條
件,打破部門界限,將分散在政府各職能部門的審批事項相對集中;同級人民政
府兩個以上的部門行政審批職能交叉或者重復的,應當由職能最直接的部門審批,
該部門應主動與相關部門溝通協商,共同研究決定後辦理。
2.實施行政審批,應當簡化程序、減少環節,方便群眾,強化服務。一項
審批無論涉及部門內部幾個內設機構,都應當由一個內設機構代表本部門統一對
外,並按照規定程序辦理,堅決避免多頭、重復審批。
3.對依法需要同級人民政府兩個以上的部門分別審批的,應當由本級政府
確定一個主辦部門,會同其他有關部門共同研究決定後辦理;或者組織有關部門
通過聯合辦公、集中辦公的形式作出決定。
4.能夠且已經由較低層級行政機關實施行政審批的,上級行政機關不應審
批;必須由上級行政機關審批的,除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外,下級行政機關進
行的審核應當取消。
5.行政審批機關實施行政審批,要規定合理的時限;辦理行政審批事項要
提高工作效率,不得超過規定時限。
(四)關於責任原則
《實施意見》中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責任原則,是指行政審批機關不履行、
不正確履行對許可對象的監管職責或者違法審批等行為所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
1.設定行政審批,必須在賦予行政審批機關該項行政審批權時,相應規定
其對許可對象的監管義務。如果未賦予該行政審批機關相應的義務;或者該行政
審批機關不能履行該義務,則不能設定該項行政審批。
2、實施行政審批,要積極履行對許可對象的監管職責,對許可對象是否真
正享有相關的權利、是否在取得行政許可時確定的范圍內活動進行有效的監管。
許可對象有偽造材料騙取許可、超越許可范圍活動、拒不接受行政審批機關監管
等行為的,行政審批機關應當依據有關規定責令其限期改正或者中止、變更、收
回、撤銷該項許可,並依法給予行政處罰。
3.行政審批機關應當建立行之有效的監管制度。對技術性較強的審批事項,
應當制定審批技術規定;對保留的審批事項,法律、法規、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
件有明確監管措施的,要按規定執行;沒有明確規定監管措施的,應當制定並嚴
格落實監管措施。
4.行政審批機關應當建立審批責任追究制度,明確審批的責任部門和責任
人。對行政審批機關不履行監管義務、監管不力、對審批對象違法行為不予查處
的,要依照有關規定,給予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相應的紀律
處分。
5.行政審批機關違法審批,甚至濫用行政審批權、徇私舞弊、以行政審批
權為本部門及個人謀取私利的,要依照有關規定,追究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
他直接責任人員相應的法律責任。
(五)關於監督原則
《實施意見》中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監督原則,是指通過法律手段,對行政
審批機關行使行政審批權進行監督制約;保證合法、合理、公正地行使行政審批
權,維護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
L.設定和實施行政審批,應當堅持公平、公正的原則。設定行政審批標准
和條件,辦理具體審批事項,不得因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所在行政區域、行
業、所有制等不同而增設歧視性條件,應當維護國家整體利益和人民根本利益,
做到公平、公正、合理,發揮行政審批的應有功能。
2.設定和實施行政審批要貫徹公開原則。除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外,
應當公布行政審批的內容、對象、條件、程序、時限。行政審批結果一律公開。
3.行政審批機關應當保證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行使對行政審批的
監督權。相對人對行政審批提出異議的,該行政審批機關必須作出書面說明,並
告卻相對人有申請行政復議和提起行政訴訟的權利;相對人對行政審批機關工作
人員的違紀違法行為進行舉報、投訴的,行政審批機關應當依法及時核實、處理,
並將處理結果以適當方式及時回復舉報人、投訴人。

Ⅷ 行政審批流程

法律分析:行政審批的程序:

1、審批

是指政府機關或授權單位,根據法律、法規、行政規章及有關文件,對相對人從事某種行為、申請某種權利或資格等進行具有限制性管理的行為。審批有三個基本要素:一是指標額度限制;二是審批機關有選擇決定權;三是一般都是終審。

2、核准

是指政府機關或授權單位,根據法律、法規、行政規章及有關文件,對相對人從事某種行為,申請某種權利或資格等,依法進行確認的行為。因此,在批准相對人的申請時,只是按照有關條件進行確認。

3、審核

是指由本機關審查核實,報上級機關或其他機關審批的行為。

4、備案

是指相對人按照法律、法規、行政規章及相關性文件等規定,向主管部門報告制定的或完成的事項的行為。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 第六十七條 取得直接關系公共利益的特定行業的市場准入行政許可的被許可人,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的服務標准、資費標准和行政機關依法規定的條件,向用戶提供安全、方便、穩定和價格合理的服務,並履行普遍服務的義務;未經作出行政許可決定的行政機關批准,不得擅自停業、歇業。

Ⅸ 行政許可(行政審批)

【行政許可的概念】行政許可又稱行政審批,是指行政機關根據行政相對人的申請,經依法審查,准予其從事特定活動、認可其資格資質或確立其特定主體、資格、特定身份的行為。

【行政許可的原則】是指設定和實施行政許可應遵循的、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准則。行政許可的原則主要有:①法定原則;②公開、透明原則;③公正、公平原則;④便民、效率原則;⑤救濟原則;⑥誠實信用、信賴保護原則;⑦監督與責任原則。

【行政許可的種類】行政許可的種類是指依據不同的適用事項對行政許可的分類。行政許可的種類主要有特許、普通許可、認可、核准和登記等。

【普通許可】普通許可適用於行政機關准許符合法定條件的行政相對人從事特定活動的事項,如基於高度社會信用行業的市場准入和法定經營活動,利用財政資金或由政府擔保的外國政府、國際組織貸款的投資項目和涉及產業布局、需要實施宏觀調控的投資項目,直接關系公共安全、國家安全的活動和人身健康、生命財產安全的產品、物品的生產、銷售等活動以及法律、法規規定可設定普通許可的其他事項。

【特許】特許適用於行政機關賦予行政相對人特定權利並且具有數量限制的事項,如有限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有限公共資源的配置、直接關系公共利益的行業壟斷性企業的市場准入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可設定特許的其他事項。

【認可】認可適用於行政機關通過考試、考核方式確定為公眾提供服務、直接關系公共利益並且要求具備特殊信譽、特殊條件或特殊技能的行政相對人的資格、資質。

【核准】核准適用於行政機關依據技術標准、經濟技術規范審核、認定的事項,如直接關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設備、設施的設計、建造、安裝和使用,直接關系人身健康、生命財產安全的特定產品、物品的檢驗、檢疫以及法律、法規規定可以核準的其他事項。

【登記】登記適用於確立特定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的事項,如個人、企業或其他組織的特定主體、資格、特定身份的事項。

【行政許可的設定】是指不同的法律規范性文件對行政許可的設定,包括法律對行政許可的設定、行政法規對行政許可的設定、地方性法規對行政許可的設定、部門規章對行政許可的設定。其他規范性文件不得設定行政許可。

【行政許可的實施機關】是指有權適用行政許可的主體。行政許可的實施機關包括:具有行政許可權的行政機關;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依法接受委託實施行政許可的其他行政機關等。

【行政許可的一般程序】一般程序是行政許可的基本程序,具有程序完整、適用廣泛的特點。一般程序主要有以下步驟:申請與受理;審查與決定;變更與延展。有法定情形的,還應經過聽證程序。

【行政許可的特別程序】是指一般程序以外的行政許可的程序。包括特許程序、認可程序、核准程序和登記程序等。

Ⅹ 為什麼要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工作

行政審批是現代國家管理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事務的一種重要的事前控制手段。
在中國,由於傳統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的巨大影響,行政審批已被日益廣泛地運用於許多行政管理領域,對於保障、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一種國家管理行政事務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制度。根據統計,我國現有150多個法律、行政法規和規章對行政審批作出了規定,這些規定涉及國防、外交、公安、經濟、城市管理等20多個領域、50多個行業。
但是,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正式成為WTO的成員的今天,而行政審批制度又缺乏有效的法律規范,在行政審批中長期存在的問題就越來越突出,有些已成為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因此迫切需要對行政審批制度進行改革,來自國內外改革的呼聲也愈來愈強烈。所以,行政審批制度已經到了非改革不可的程度了。
改革內容
一要按照應減必減、該放就放的原則,進一步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項目。

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能夠自主決定的,市場競爭機制能夠有效調節的,行業組織或者中介機構能夠自律管理的,政府都要退出。凡可以採用事後監管和間接管理方式的,一律不設前置審批。以部門規章、文件等形式違反行政許可法規定設定的行政許可,要限期改正。探索建立審批項目動態清理工作機制。
二要積極推進行政審批規范化建設。
新設審批項目,必須於法有據,並嚴格按照法定程序進行合法性、必要性、合理性審查論證。沒有法律法規依據,任何部門不得以規章、文件等形式設定或變相設定行政審批項目。研究制定非行政許可審批項目設定和管理辦法。[34]
三要加快推進事業單位改革和社會組織管理改革。
把適合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承擔的事務性工作和管理服務事項,通過委託、招標、合同外包等方式交給事業單位或社會組織承擔。抓緊培育相關行業組織,推動行業組織規范、公開、高效、廉潔辦事。
四要進一步健全行政審批服務體系。
繼續推進政務中心建設,健全省市縣鄉四級聯動的政務服務體系,並逐步向村和社區延伸。加強行政審批績效管理,推行網上審批、並聯審批和服務質量公開承諾等做法,不斷提高行政審批服務水平。審批項目較多的部門要建立政務大廳或服務窗口。
五要加強政府監管。
對取消和調整的行政審批事項,要明確監管責任,制定後續監管措施,強化工作銜接,避免出現監管真空。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把工作重點轉到依法監管上來,切實履行職責,制定政策法規、標准規范,加強日常動態監管,保證市場秩序,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
六要深入推進行政審批領域防治腐敗工作。
深化審批公開,推行「陽光審批」。加快推廣行政審批電子監察系統。嚴肅查處利用審批權違紀違法案件。
七要把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與投資體制、財稅金融體制、社會體制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結合起來。
進一步理順和規范政府與企業、與社會的關系,規范上下級政府的關系。進一步優化政府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提高行政效能和公共管理服務質量。

熱點內容
私募基金公司出具法律意見書 發布:2025-02-07 20:52:10 瀏覽:642
司法拍賣成交率 發布:2025-02-07 20:26:14 瀏覽:254
梧州十大傑出律師 發布:2025-02-07 20:19:36 瀏覽:680
所得稅立法 發布:2025-02-07 20:04:38 瀏覽:131
法社會中的戀愛與婚姻的論文 發布:2025-02-07 19:26:09 瀏覽:336
在職法律碩士聯考大綱 發布:2025-02-07 19:20:55 瀏覽:346
海事法院院長的級別 發布:2025-02-07 18:49:16 瀏覽:672
社會公民懂法識法的演講稿 發布:2025-02-07 18:39:32 瀏覽:792
秀峰區人民法院 發布:2025-02-07 18:26:11 瀏覽:629
司法部門投票 發布:2025-02-07 17:32:33 瀏覽: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