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房法律法規
㈠ 炒房犯法嗎
炒房是一種市場行為,並不違法。
2005年3月26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出了《關於切實穩定住房價格的通知》
2005年4月27日,國務院提出八條措施調控房地產市場,被業界稱為「新國八條」。
新國八條:
1、強化規劃調控,改善商品房結構;
2、加大土地供應調控力度,嚴格土地管理;
3、加強對普通商品住房和經濟適用住房價格的調控,保證中低價位、中小戶型住房的有效供應;
4、完善城鎮廉租住房制度,保障最低收入家庭基本住房需求;
5、運用稅收等經濟手段調控房地產市場,特別要加大對房地產交易行為的調節力度; 6、加強金融監管;
7、切實整頓和規范市場秩序;
8、加強市場監測,完善市場信息披露制度。
㈡ 抄房犯法嗎
炒房是不犯法的,但是具體要看你的操作個案為定,頂多就算是個擾亂金融市場,這也不是犯罪呀。只不炒房要量力而為,千萬不要因為一時之波動而意氣用事。因為不管怎麼樣,一套房至少也要好幾十萬的,謹慎為主。
㈢ 北京政府絕不允許任何形式的投機炒房,若違反會被如何處罰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倪虹帶隊來京調研討論房地產調控工作。北京市政府及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出席了論壇。北京市政府有關負責同志表示,首都房地產市場絕不允許任何形式的投機炒作。如果當地出現物價上漲跡象,將迅速採取有針對性的調控措施,確保市場穩定。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近日赴京調研討論房地產調控工作,並肯定北京市歷來高度重視房地產調控工作,市場運行總體平穩。北京要率先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穩定地價,要採取更加有效的措施,鞏固穩定勢頭,確保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㈣ 炒房違法嗎
哪怕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個定位被提出後,依然有人傲慢地發問,「炒房犯法嗎?」就更別提以前了。由此可見,炒房行為由來已久,而且根深蒂固,很難從根上拔除。
炒,源自市場非常不成熟階段,可能當初就是因為市場供給有缺口,導致炒作,但不可否認,慢慢地,是人為故意製造的一種緊缺,極力製造這種假象,很簡單,如果購房者不吃這一套,炒房者也就玩不起來了。正因為炒房者抓住了你的心理,所以你才成了「刀俎的魚肉」。
實際上炒房乾的就是缺德的買賣,緊缺時炒房,不緊缺時,人為製造緊缺,你就牢牢被人家攥在手裡,這就跟該給你治病時卻讓你拿多少錢出來否則見死不救是一個道理。多少人就因為這樣,哪怕房子總量不缺,但是也分配不到個人手上,因為被很多炒房者「消化」掉了。
可是哪怕三令五申,強調房住不炒,可是炒房者總是用市場自由為幌,畢竟缺少制度和道德的約束,所以她們才變得理直氣壯。經常有人大言不慚地問「炒房犯法嗎?」可能吧,法律上是空白,不過我還是要說,自由並不是沒有邊界,不犯法的事多了,但有些我們就是不能做。
你不回家孝順父母可能法律不好約束你,但是這是做人最起碼的道理,不過好在後來也立了法,要常回家看看。你罵人一般也構不成犯罪,但這種道德的缺失令人不齒。
我最不喜歡聽的一句話,「法無禁止即可為」,甚至有人還會說「法無禁止皆可為」,我們對這句話要聽話聽音,而不是做投機分子,市場經濟條件下,是為了讓市場主體說話,但絕對不是任由挑戰法律底線,認為沒有規定不讓乾的我們都可以干。
老百姓明知道炒房不合理,可是只能眼睜睜地說出,好像炒房的確不犯法。
這句話嚴重誤導了大家,所以多少人遊走在法律的邊緣,資本逐利與生俱來,你再不喜歡炒房,也只能發發牢騷而已。這句話為了給市場自由可以理解,但很容易被人利用,被投機和炒房者利用,導致各種打擦邊球、踩紅線的事。可你捫心自問下,這合理嗎?真以為自己很聰明是嗎?那是喪失了道德底線的約束。或者在你們眼裡,弱者才會講這些吧!
如果永遠都是去挑戰法律,那是極其可悲的,因為法律永遠是隨著時代變化而不斷更新完善的,也就是說法永遠跟不上現實跑得快,那就必然會有法律滯後性,如果沒有法律約束,也沒有道德約束,那麼社會還不亂了套?
所以,我們經常會被各種所謂的「民間智慧」挑戰著,法律規定了,但是他們很聰明,一定會找到法律的漏洞。於是,法就永遠跟著人跑。經常就是膽大者吃飽飯。
即使有法可能還有人冒死去做呢,更何況法律還是一片空白。我經常說,千萬別不信,不要以為拿你投機炒房沒辦法,將來一定會上升到法治層面的。《資本論》中有一段話,有了10%利潤,資本就保證到處被使用;有了20%利潤,資本就活躍起來了;有了50%利潤,資本鋌而走險;有了100%利潤,資本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了300%利潤,資本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危險。
聽了這段話,就不難理解炒房的行為了,因為過去炒房完全可以做到空手套白狼,一本萬利。房地產亂象很大原因在於炒房。你可能會說最根本的不是炒房,或許你說得對,炒地也一樣,甚至可能是最根本的。但我想說炒房炒地是一種行為。因為炒房分為大炒房者,也有小炒房者。如果說過去針對的是小炒房者,那麼未來一定會會把大炒房者給揪出來。
如今總算看到了希望,法治時代或許即將來臨。
7月22日,最高法發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於為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供司法服務和保障的意見》,在第五大條,民生保障方面提出5條意見。其中,在房地產方面,也給出依法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意見。
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依法妥善審理涉房地產相關糾紛案件,引導房產交易回歸居住屬性。落實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要求,堅持租購同權,依法保護房屋承租人的優先承租權。積極運用司法手段支持嚴控房價,防範炒地炒房投機行為,保障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從這段話中可以解讀出,房住不炒被上升到法治層面,多主體供給也被上升到法治層面,更重要的是,將利用司法手段打擊炒房炒地投機行為。
房子本來就是兼具居住和投資屬性兩個功能,有錢多買幾套本無可厚非,然而現實情況已經不是你買不買房的問題,而是很多人利用信息不對稱來操縱市場,讓購房者認為房子很緊缺,極大擾亂了房地產市場秩序,打法律擦邊球。
至於炒房算不算有罪,無需爭論,也沒有任何意義,只是現在國家已經給你做出了示範,再敢炒房,不聽勸阻,被抓不是不可能。打擊炒房炒地投機行為,責無旁貸,再也不能手軟了。
㈤ 炒房犯法嗎
炒房是一個新興的名詞,是伴隨著房地產業的發展而產生的投資行為。由於政策影響,房市的攀升,一些人借機囤積房源,利用各種媒體宣傳慫恿大家買房,增大供應,進一步提高房價,轉手獲利,這一類特殊投資行為被稱為炒房。炒房違不違法,應看其屬於哪種性質的炒房。如果正常的低買高賣,宣傳等合法的經營手段,是不應認定為違法。如果是開發商以網路、媒體等手段虛假宣傳形成的房價上漲,或由其內部人員或僱傭外部人員,以炒房的名義通過虛假交易製造房地產市場的假象、欺騙他人作出錯誤的房產投資等。這種達到自己的高利潤的目的,干擾正常的市場交易秩序,嚴重影響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的炒房屬於違法的。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第三十三條基準地價、標定地價和各類房屋的重置價格應當定期確定並公布。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第三十四條國家實行房地產價格評估制度。房地產價格評估,應當遵循公正、公平、公開的原則,按照國家規定的技術標准和評估程序,以基準地價、標定地價和各類房屋的重置價格為基礎,參照當地的市場價格進行評估。
㈥ 搶房、炒房再現江湖,官方對此是如何整治的
中國的房價讓很多年輕人壓力倍增,特別是一線城市的房價,每隔幾年都翻倍的增長,導致很多人需要花費三代人的積蓄,才能在大城市買上一套房子,而且每個月還要背上沉重的房貸,很多人努力了一輩子,也只為買一套房子,由於在國內新冠疫情被很好的控制住,中國的經濟也逐漸在復甦,搶房,炒房等情況也再現江湖,為了打擊這些炒房者,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政策。
房地產價格和市民的生活息息相關,隨著前幾年房地產的火熱,導致很多的資金湧入房地產市場,而實體經濟變得更加萎靡,政府也認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也採取了一系列的房地產政策,希望能嚴厲的打擊這些炒房者,維護房產市場的穩定,讓更多的資金湧入實體經濟,這樣才會創造出更多的社會價值。
㈦ 公務員炒房是什麼罪怎麼舉報
如果是公務員炒房,那肯定是屬於犯罪的行為,應該直接到公務員的舉報中心去進行舉報,因為他們肯定是用公款進行炒房的。
㈧ 央行再次重申房住不炒,炒房的行為如何規范
央行再重申房住不炒,為了規范炒房的行為,各部門要加強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和監管。不過針對這種住房不炒的理念,央行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規定。首先要加強對各類資金流入房地產的情況檢測,引導當地產貸款合理增長,其次要完善房地產審慎管理制度,最後還要完善住房租賃金融在衡策。這些措施的實施,都是為了更好的調控房地產金融市場,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
除了對房地產企業的金融要加強審慎管理之外,還要完善住房租賃金融政策,聽取廣大人民的意見,央行在國新辦發布會上也表示,要在近期內就相關的政策公開徵求社會的意見,聽取社會的聲音,這樣才能從基層群眾的角度出發,保證房地產市場的健康合理運行,才能保證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踐行住房不炒的方針政策,才能維護好房地產金融的發展。
㈨ 炒房是違法行為嗎
法律分析:炒房是否違法要根據具體的情形判定。「炒房」作為一個新的名詞是指隨著房價的上升,一些人藉此囤積房屋,進行高價出售。如果房屋買賣過程中有欺詐等行為是違法的,如果是合法合規交易是合法的。法律上是禁止炒房的,炒房會破壞房市的發展。法律另有其他規定的,應當依照其規定。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三條 具備下列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
(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實;
(三)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
㈩ 打擊變相炒房現象 最高法出台新規將法拍房納入限購
近日,「法拍房限購」再次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法拍房」即被法院強制執行拍賣的房屋,在一些城市,部分沒有購房資格的人群曾將其視為購房的一種途徑。但是今後,利用法拍房這一「灰色地帶」逃過限購政策的現象或將成為歷史。
2021年12月19日晚間,《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司法拍賣房產競買人資格若干問題的規定》(簡稱「《規定》)在最高人民法院官網發布。《規定》明確,受房產所在地限購政策約束的競買人不準參與司法拍賣房產活動,將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
交易全程需明確競買人購房資格
為堅持「房住不炒」的調控方向,全國多地實施房屋限購政策。但至今仍有很多城市的限購政策僅針對普通商品房,不具備購房資格但卻通過法拍房購入當地房產的現象凸顯。今年年初,杭州曾拍出過一套「天價法拍房」,成交價高達862萬元,摺合單價約每平方米9.58萬元,高出周邊最高的二手房售價約40%,引發行業內外對法拍房的關注。
針對上述不利於房地產市場平穩發展的情況,此次最高法出台的《規定》正式補上這一「漏洞」。除了正式將法拍房納入限購政策的范圍,《規定》中還對法拍房競買人的購房資格作了更明晰的界定。
根據《規定》,人民法院組織司法拍賣房產活動時,發布的拍賣公告載明競買人必須具備購房資格及其相應法律後果等內容,競買人申請參與競拍的,應當承諾具備購房資格及自願承擔法律後果。同時,《規定》提到,人民法院在司法拍賣房產成交後、向買受人出具成交裁定書前,應當審核買受人提交的具備購房資格的證明材料(自其申請參與競拍到成交裁定書出具止);經審核買受人不符合持續具備購房資格條件,買受人請求出具拍賣成交裁定書的,人民法院不予准許。
由此來看,在競拍活動前後都需要審核競買人是否具備購房資格,以防一些人利用時間差,先申請競買直至成交才獲得購房資格。
在處罰方面,《規定》顯示,人民法院組織的司法拍賣房產活動,競買人虛構購房資格或者當事人之間惡意串通,侵害他人合法權益或者逃避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規定》,司法拍賣房產出現流拍等無法正常處置情形,不具備購房資格的申請執行人等當事人請求以該房抵債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相關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對此解讀稱,有部分買賣雙方為了規避限購政策,希望通過法拍房的形式來進行交易,但是為了防止別的競拍人參與,中間進行了阻撓,變相使得法拍房流拍,最終以債務索取的方式過戶房產,「類似交易都和逃避限購等政策有關,在當前最高法政策規定下,類似鑽政策漏洞的現象將被杜絕。」
多個城市曾打上法拍房限購「補丁」
其實,在全國已有多地針對「法拍房」限購漏洞打「補丁」。最早一批將法拍房納入限購范圍的一線城市如北京,在2017年就發布了相關政策。
今年以來,部分長三角熱點城市開始出台「法拍房限購」政策。今年1月末,上海在其樓市新政「滬十條」中,將關於法拍房的限購納入其中。3月3日,杭州市發布《關於進一步規范房地產市場秩序的通知》,將法拍房納入限購范圍,其規定參與該市限購范圍內住房司法拍賣的競買人,須符合該市住房限購政策。
隨後,3月22日,成都市也發文表示,即日起將法拍房納入限購,法拍房購房者應符合成都市住房限購、限售政策。4月6日,合肥市發布房地產「新政八條」,明確提出,對市區范圍內通過司法拍賣或招投標中心公開拍賣方式取得商品住房的,均應當符合該市住房限購政策。而在4月21日,長沙市某房產在網站進行拍賣時,其競買人條件顯示為「凡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均可參加競買,椒江法院工作人員及近親屬不得參與競買(購房者須符合當地購房政策)」,業內人士認為,長沙雖然沒有明確發文,但在具體的司法拍賣房房源中明確了限購的相關條款,是政策收緊的導向。
到了8月份,東莞市出台的重磅調控「莞八條」再度引發關注,其被稱為東莞「史上最嚴調控」,其中就包括法拍房限購內容,規定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以及自然人通過司法拍賣途徑購買東莞市商品住房的,須符合該市住房限購政策要求。
在業內人士看來,此前各地紛紛出台「法拍房限購」的調控政策,主要還是在「房住不炒」的大前提下,以實現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為目的,堵住限購政策的漏洞。
業內:新規將打擊變相炒房現象
盡管此前已經有不少城市出台過相關政策,但此次《規定》是全國首個系統性的「法拍房限購」政策。
「此次政策對於促進司法拍賣房市場的健康等有積極的作用。」嚴躍進表示,此次政策的規定,將促進此類法拍房市場更快降溫,也打擊了借法拍房來變相炒房的現象。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也分析指出,此次政策主要影響的是法拍房,這對於很多想通過法拍房繞道限購的人來說,影響非常大。
張大偉認為,這次升級限購後,很可能法拍房的價值會繼續降低,畢竟還需要當地購房資格,這會影響很大一部分專門通過投資法拍房獲利的人進入這個市場,「從政策調控看,房地產調控越來越關注房住不炒,各種細節的管控也更到位,針對過去的市場漏洞打補丁越來越密集。」
新京報記者 饒舒瑋
編輯 楊娟娟 校對 賈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