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法律行政法規
法規和行政法規的區別是:
1、概念不同:法規一般是指,國家機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行政法規是國務院為領導和管理國家各項行政工作,根據憲法和法律,並且按照《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的規定而制定的政治、經濟、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各類法規的總稱;
2、立法許可權不同;
3、法律效力。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任務,是用刑罰同一切犯罪行為作斗爭,以保衛國家安全,保衛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保護國有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第三條
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第四條 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
B. 部門規章屬於行政法規嗎
法律分析:不屬於。部門規章是國務院各部門、各委員會、審計署等根據法律和行政法規的規定和國務院的決定,在本部門的許可權范圍內制定和發布的調整本部門范圍內的行政管理關系的、並不得與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相抵觸的規范性文件。部門規章的主要形式是命令、指示、規定等。行政法規是為領導和管理國家各項行政工作制定的,不適用普通民眾;部門規章同樣不適用普通民眾,是國務院各部門、各委員會、審計署自己調整內部范圍內的行政管理關系的。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八十條 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可以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許可權范圍內,制定規章。部門規章規定的事項應當屬於執行法律或者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的事項。沒有法律或者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的依據,部門規章不得設定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或者增加其義務的規范,不得增加本部門的權力或者減少本部門的法定職責。
C. 怎麼區分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
法律分析: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的區分:制定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的機構不一樣。首先行政法規僅僅只是由國務院制定的,但是部門規章的制定不僅是由國務院規定的,還有國務院下面的各個部門委員會以及行政法規的規定的。也就是說部門規章的制定中包含了一部分的行政法規的規定。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六十五條 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行政法規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規定:(一)為執行法律的規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規的事項;(二)憲法第八十九條規定的國務院行政管理職權的事項。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的事項,國務院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授權決定先制定的行政法規,經過實踐檢驗,制定法律的條件成熟時,國務院應當及時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
第八十條 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可以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許可權范圍內,制定規章。部門規章規定的事項應當屬於執行法律或者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的事項。沒有法律或者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的依據,部門規章不得設定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或者增加其義務的規范,不得增加本部門的權力或者減少本部門的法定職責。
D. 行政法規的解釋
法律分析:行政法規的制定主體是國務院,行政法規根據憲法和法律的授權制定、行政法規必須經過法定程序制定、行政法規具有法的效力。行政法規一般以條例、辦法、實施細則、規定等形式組成。發布行政法規需要國務院總理簽署國務院令。行政法規的效力僅次於憲法和法律,高於部門規章和地方性法規。
法律依據:《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第三條制定規章,應當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遵循立法法確定的立法原則,符合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其他上位法的規定。沒有法律或者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的依據,部門規章不得設定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或者增加其義務的規范,不得增加本部門的權力或者減少本部門的法定職責。沒有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的依據,地方政府規章不得設定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或者增加其義務的規范。
E. 處理民事糾紛應當依照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是否可以按照地方法規和政府規章進
地方性規章的法律效益是最低的。如果地方性法律違背了行政法規,地方性法律就是無效條款。處理民事糾紛也是按照刑法,民法優先。民事基本制度只能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規定。行政法規可以根據法律的規定或經法律的授權,針對特定領域的民事關系作出具體的細化規定。
法律分析
人民法院、仲裁機構等在處理民事糾紛時,首先應當依照法律。這里的法律是廣義的法律。包括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依據和制定的行政法規,也不排除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等。法律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不違背公序良俗的習慣。習慣是指在一定地域、行業范圍內長期為一般人確信並普遍遵守的民間習慣或者商業慣例。適用習慣受到兩方面的限制:一是適用習慣的前提是法律沒有規定。所謂法律沒有規定,就是相關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對特定民事糾紛未作出規定。二是所適用的習慣不得違背公序良俗。只有不違背公序良俗的習慣才可以適用,當然適用習慣也不得違背法律的基本原則。確認了習慣作為民事法律淵源,主要基於以下考慮:一是承認習慣的法源地位與我國現行立法是一致的。法律均規定習慣可以作為裁判的根據。二是承認習慣的法源地位也符合現實需要。民事生活紛繁復雜,法律很難做到面面俱到,習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法律的不足。在商事領域和社會基層,對將習慣法作為法律淵源的需求較為強烈。三是根據習慣裁判更貼近社會生活,有利於定分止爭,且在司法實踐中有時確有必要根據習慣處理民事糾紛。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十條 處理民事糾紛,應當依照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習慣,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第十一條 其他法律對民事關系有特別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F. 我國是不是沒有《行政法》實體法啊
我國的行政法是有的,但分布較廣,沒有行成統一的類似於民法典,刑法典一樣的典籍,現在的行政法主要是由部分行政法規和行政訴訟法結合在一起
G. 為什麼說只有在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規時,地方性法規才可以設定行政許可急急
因為,中國是法治的國家,如果有法可依了,大家就必須依法律規定辦事了。地方性法規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據了。所以,只有在碰到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規時,地方性法規才可以設定行政許可。
H. 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規的,國務院部門可以設定警告 和罰款什麼意思 通俗的講
(十六)法律、法規、規章對行政處罰的設定許可權具體應當如何理解?
答:行政處罰的強制性、懲戒性、廣泛性等特點,使得行政處罰的發生數量在所有行政執法行為種類中,高居第一位。正是因為行政處罰權的行使,直接涉及到當事人人身權、財產權的剝奪、限制等,因此行政處罰法對於行政處罰權的設定作出了嚴格的規定和限制。盡管這是立法層面的內容,但作為行政執法人員了解和熟悉這些內容,對於個案上的法律依據選擇,正確行使行政處罰權仍有很大幫助。
1、「法律可以設定各種行政處罰」。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作為我國的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其制定的法律位階僅次於憲法,只要不同憲法相抵觸,可以規定任何事項,包括設定各類行政處罰種類。
2、「行政法規可以設定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處罰。法律對違法行為未作出行政處罰規定,行政法規為實施法律,可以補充設定行政處罰……」。據此,行政法規的行政處罰設定權分三個層次:①尚未制定法律的情況下,行政法規可以設定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其他行政處罰;②已經有上位法律對違法行為作出處罰規定的,行政法規必須在法律規定的處罰的行為、種類和幅度范圍內規定;③已有上位法,但上位法律對違法行為未作行政處罰規定,行政法規可以補充設定行政處罰:一是法律對某一行為作了禁止性規定,但未對違反禁止性規定的違法行為規定行政處罰;二是法律明確了當事人的某項義務,但未對違反義務性規定的違法行為規定行政處罰;三是法律規定對某一違法行為給予行政處罰,但未對類似違法行為規定行政處罰。
I. 法律,法規和 法律,行政法規區別
1、范圍不同法律法規、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這三個的范圍不一樣,法律法規范回圍最大,包答含了行政法規以及部門規章,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是單獨的。2、制定人不同法律法規是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行政法規則是國務院制定,而部門規章是適用於國務院各部門、各委員會、審計署等這些部門自己發布的。3、適用對象不同法律法規適用於所有人,上至國家領導人,下至普通民眾;行政法規是為領導和管理國家各項行政工作制定的,不適用普通民眾;部門規章同樣不適用普通民眾,是國務院各部門、各委員會、審計署自己調整內部范圍內的行政管理關系的。
J. 沒有法律會發生什麼
法律分析:如果沒有法律,就像沒有交通燈一樣,車會橫沖直撞,交通癱瘓。如果沒有法律,就如沒有法則的自然界,人類隨心所欲,帶來的是自己的滅頂之災。
法律是保障公民行使權利的一種武器,法律是懲罰犯罪的一把利劍。依法行使公民權利,自覺履行公民義務,社會就會井然有序,人民就會安居樂業,事業就會興旺發達,生活就會越來越好。如果沒有法律, 也就不存在現在的和諧與安寧。那將會是一片混亂、不可收拾的局面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五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國家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 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 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