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海上交通事故調查處理條例

海上交通事故調查處理條例

發布時間: 2022-05-06 06:04:33

A. 海上交通事故嫌疑船舶扣留期限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上交通事故調查處理條例》規定,海事管理機構有權責令事故船舶到指定區域接受調查處理,但僅限於事故調查,而海上事故調查結案期限是6個月,各相關法律規范並為明確扣留船舶期限。

但如果是因為船舶責任做出的海事行政處罰,扣留船舶期限根據海事違法行為處理報告執行。

總之,如因事故調查需要在海事機構未明確事故責任之前有權暫扣船舶開展調查工作。

B. 水上交通事故調查處理簡易程序規定

法律分析:應在接到各當事方遞交的《水上交通事故調查處理簡易程序申請書》之日起五個工作日內完成,特殊情況經上級海事管理機構批准後,可以適當延長期限,但最長不得超過十個工作日。經評估認為不適用簡易程序的,終止適用簡易程序,按規定程序進行調查處理,並書面告知事故當事人。
【法律依據】:《水上交通事故調查處理簡易程序規定》第七條:執行簡易程序的事故調查應在接到各當事方遞交的《水上交通事故調查處理簡易程序申請書》之日起五個工作日內完成,特殊情況經上級海事管理機構批准後,可以適當延長期限,但最長不得超過十個工作日。第八條:海事調查人員經評估認為不適用簡易程序,或在執行簡易程序過程中,發現所調查的事故超過小事故等級或具備第二條第一款第(一)項至第(五)項的規定,應終止適用簡易程序,按規定程序進行調查處理,並書面告知事故當事人。

C. 如果在海上發生事故,海上通會第一時間參與救援嗎

當然會,像今年年初伊朗油輪在東海撞船,海上通在事發十分鍾就接到了信息,然後緊急聯絡附近船隻參與救援,救助了20多名中國船員。

D. 水上交通事故如何處理

四川省水上交通事故處理條例
四川省人大常委會

(1996年8月19日四川省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通過)

目 錄

第一章 總 則
第二章 事故報告
第三章 事故的調查和處理
第四章 調 解
第五章 損害賠償
第六章 法律責任
第七章 附 則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加強對水上交通安全秩序的管理,及時處理水上交通事故,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內河交通安全管理條例》等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四川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凡在四川省行政區域內,船舶(含排筏、浮動設施,下同)因碰撞、觸礁、擱淺、火災、風災、沉沒等原因造成的水上交通事故(以下簡稱事故)的調查處理,適用於本條例。
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三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以及縣級以上交通行政主管部門設置的港航監督機構、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及其設置的漁政監督管理機構(以下統稱事故處理機關)按其職責劃分,依法負責事故的調查、處理。
第四條 事故的調查處理必須堅持實事求是、以責論處的原則。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非法干涉事故調查處理工作。

第二章 事故報告
第五條 船舶發生事故後,當事人應當積極履行施救義務,並立即向事故發生地就近的事故處理機關報告。
第六條 當事人應當在事故發生後48小時(港區24小時)內,向事故發生地的事故處理機關遞交事故報告書和有關資料。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正當理由不能按規定時限遞交報告書的,應當向事故處理機關如實說明情況,經事故處理機關同意,遞交報告書的時限可延長48小時(港區
內24小時)。
特別重大事故遞交報告書的時限,按國務院《特別重大事故調查程序暫行規定》執行。
第七條 事故報告書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當事人名稱及其船籍登記地(或當事人的居住地),法定代表人的姓名及職務;
(二)船舶的名稱、船籍港、本航次起迄港及裝載情況;
(三)船舶的基本技術狀況;
(四)船舶的船長或負責人、當班駕駛員、輪機員以及其他當班人員的姓名和技術狀況;
(五)發生事故的時間、地點和水域、氣象的基本狀況;
(六)傷亡、損害情況;
(七)事故的基本過程(碰撞事故應附船舶相對位置示意圖);
(八)船舶沉沒的,其沉沒大概位置;
(九)施救情況;
(十)與事故有關的其他情況。

第三章 事故的調查和處理
第八條 船舶發生重大事故,由縣級人民政府組織調查,市、州人民政府和地區行政公署負責處理;船舶發生特別重大事故,按國務院《特別重大事故調查程序暫行規定》辦理。事故調查處理中的現場勘察、證據的搜集和管理以及事故的技術鑒定,由港航監督機構或漁政監督管理機構
具體負責。
漁業船舶之間發生的事故以及漁業船舶單方事故由漁政監督管理機構調查處理;漁業船舶與其他船舶之間發生的事故由漁政監督管理機構協助港航監督機構調查處理;其他船舶之間發生的事故由港航監督機構調查處理,其中屬於行政主管部門管理的船舶,由該行政主管部門協同港航監
督機構調查處理。
第九條 事故處理機關接到事故報告後,應當在組織調查處理的同時,按規定向上一級政府和主管部門報告。
第十條 事故處理機關工作人員在執行事故調查任務時,應當向被調查人出示國家或省人民政府統一頒發的行政執法證件。被調查人應當如實陳述有關情況,提供有關證據。
第十一條 事故調查處理機關根據取證、查驗或鑒定的需要,可以禁止當事、嫌疑船舶離港或者令其泊靠在指定區域,因故需駛離事故現場或指定區域的,應當向事故處理機關提供擔保。
禁止當事、嫌疑船舶離港或令其泊靠在指定區域的期限一般不得超過7日。經上一級事故處理機關批准,可延長7日。
第十二條 在事故處理機關進行認定或公安機關作出鑒定後3日內,死者親屬應將屍體按殯葬有關規定處理。逾期未處理或無人認領的屍體,事故處理機關可以進行火化。
第十三條 水上交通事故責任分為全部責任、主要責任、同等責任和次要責任。

事故處理機關應當根據當事人的行為與事故之間的因果關系,認定各方當事人的責任。
第十四條 完全因一方當事人的行為造成事故的,該當事人負全部責任。
2個或2個以上當事人的行為共同造成事故的,有關當事人根據各自的行為在事故中的作用程度承擔責任。
由於客觀原因無法查清事故責任的,由各方當事人平均承擔責任。
由於不可抗力造成事故的,當事人不承擔事故責任。
第十五條 事故發生後當事人逃逸或破壞、偽造事故現場或有條件報案而未報案,致使事故責任無法認定的,由有關當事人負全部責任。
第十六條 事故處理機關對事故責任的認定,應當自立案之日起2個月內以書面形式作出,並按法定程序送達當事人;確需延長時間的,由事故處理機關報請上一級機關批准,可以延長1個月,但最多不得延長3個月。

第四章 調 解
第十七條 因事故引起的民事糾紛,當事人協商一致,可以申請事故處理機關調解。
事故處理機關應當本著自願、公平、公正的原則進行調解。
第十八條 當事人決定申請調解的,應當在事故處理終結或死亡者安葬或傷殘者定殘之日起20日內,向事故處理機關提出書面申請。當事人一方已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事故處理機關不予受理。
第十九條 事故處理機關受理調解申請後當事人又不願意接受調解的,或者調解不成的,或者達成調解協議後當事人反悔、逾期不履行調解協議的,事故處理機關不再調解,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第二十條 損害賠償的調解期為30日,事故處理機關認為必要時,可以延長15日。事故致殘的,調解從治療終結或定殘之日起開始;事故致死的,調解從辦理喪葬事宜結束之日起開始;事故僅造成財產損失的,調解從確定損失之日起開始。

第二十一條 經調解達成協議的,事故處理機關應當製作調解書,由當事人和有關人員、調解人簽名,加蓋事故處理機關印章後生效。事故處理機關應當將調解書分別送交當事人和有關人員。
調解期滿後未達成協議的,事故處理機關應當製作調解終結書,由調解人簽名,加蓋事故處理機關印章後,分別送交當事人和有關人員。

第五章 損害賠償
第二十二條 負有事故責任的船舶所有人或經營人(簡稱事故責任人)的賠償責任按以下比例確定:
(一)負事故全部責任的,承擔100%的賠償責任;
(二)負事故主要責任的,承擔60%以上90%以下的賠償責任;
(三)負事故同等責任的,由事故各方平均承擔賠償責任;
(四)負事故次要責任的,承擔10%以上40%以下的賠償責任。
第二十三條 因事故造成他人傷亡的,事故責任人應承擔的賠償范圍和賠償標准,由四川省人民政府按國家有關規定製定。
第二十四條 事故發生後的施救費和屍體打撈、運送費用,按有關規定據實計算,由事故責任方承擔。
第二十五條 事故處理過程中,傷亡者的直系親屬或法定監護人、委託代理人進行護理或處理善後工作所需交通費、住宿費、誤工費,按照第二十三條規定的有關標准計算。但每一傷亡者計算費用的人數不超過3人。
第二十六條 船舶單方發生事故造成本船船員人身傷亡的,按國家勞動保護的有關規定辦理。
第二十七條 死亡者難以確認或無人認領的,其應得賠償金由事故發生地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代收代管。24個月後仍無人認領的,賠償金由代管的民政部門納入當地五保供養基金或社會福利事業經費。
第二十八條 死亡者為五保供養或社會福利機構收養人員的,其應得賠償金按國家有關規定辦理。
第二十九條 因事故造成他船全損或推定全損的,事故責任人按事故船舶的實際價值賠償。非全損的賠償按實際支出計算,非全損的賠償范圍是:
(一)受損害船舶的施救、打撈費用;
(二)船舶受損部位、設備、設施的修復費用;
(三)船舶受損後在外港修復期間在船船員的誤工工資。
第三十條 因事故造成托運貨物受損的,事故責任人按貨物滅失或報廢的實際損失賠償。其中,包括受損貨物處理收入與托運人進貨價格的差額部份,以及貨物打撈和清理實際支出的費用。
承運人與托運人簽有運輸合同的,按合同約定辦理。
第三十一條 因事故造成旅客行李物品或托運物品受損的,按國家有關規定辦理。
第三十二條 因事故造成水上水下設施受損的,事故責任人按修復原狀或恢復功能所需費用賠償。
第三十三條 在事故處理過程中,為及時搶救傷殘人員和處理其他應急事務,事故當事人應當預先墊付部分費用。
第三十四條 事故的各項賠償金及有關費用應在事故處理終結時按下列順序處理:
(一)死者的喪葬費和傷者的急救、治療費用;
(二)打撈、施救費用;
(三)死亡、傷殘者補償費用;
(四)傷殘者因就醫發生的交通、住宿、護理等費用;
(五)貨物、行李物品損失補償費用;
(六)水上水下設施、船舶損失補償費用;
(七)其他費用。

第六章 法律責任
第三十五條 事故當事人未按本條例規定提交事故報告書或事故報告書內容不真實影響對事故調查處理的,由有權機關給予行政處分,並由處理事故的港航監督機構或漁業行政主管部門處以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罰款。
第三十六條 事故當事人拒絕接受事故處理機關調查或者故意隱瞞事實、提供虛假證明的,由有權機關對事故當事人和負有直接責任的主管人員給予行政處分,並由處理事故的港航監督機構或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對事故當事人處以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罰款,對負有直接責任的主
管人員處以10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罰款。因提供虛假證明蓄意騙取的事故賠償金,應當如數追還。
第三十七條 因違章造成事故的,由有權機關對事故責任人給予行政處分,並由處理事故的港航監督機構或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按以下規定給予處罰:
(一)造成重大事故的,對事故責任人處以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罰款,對負有同等及其以上責任的違章人員處以10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罰款並可吊銷適任證書,對負有次要責任的違章人員處以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罰款並可暫扣適任證書6個月至12個月;

(二)造成大事故的,對事故責任人處以10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罰款,對負有同等及其以上責任的違章人員處以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罰款並可暫扣適任證書6個月至12個月,對負有次要責任的違章人員處以3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罰款並可暫扣適任證書3個月
至6個月;
(三)造成一般事故的,對事故責任人處以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罰款,對負有同等及其以上責任的違章人員處以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罰款並可暫扣適任證書3個月,對負有次要責任的違章人員處以100元以上300元以下罰款。

第三十八條 船舶所有人或經營人指使、縱容或強令船員違章操作或者違章航行造成事故的,由有權機關對直接責任人給予行政處分。
第三十九條 事故調查處理機關工作人員在事故調查處理中,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玩忽職守的,由有權機關給予行政處分。
第四十條 違反本條例妨礙事故處理機關依法執行公務的,由公安機關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處罰。
第四十一條 水上交通事故發生時,現場附近的船舶和人員,不積極履行施救義務造成嚴重後果的,由有權機關根據有關規定,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
第四十二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三條 罰沒款的收繳辦法,依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執行。
第四十四條 當事人對事故調查處理機關或其他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復議或提起訴訟。
當事人逾期不申請復議,不起訴又不履行處理決定的,作出處理決定的機關可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七章 附 則
第四十五條 船舶所有人或經營人應依法投保船舶、船舶責任及旅客人身意外傷害保險。
鼓勵船舶所有人或經營人積極投保有關的船舶及旅客人身意外傷害補充保險。
第四十六條 在四川省行政區域內發生的涉外和涉及香港、澳門、台灣同胞的水上交通事故按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第四十七條 本條例具體應用中的問題,由四川省交通廳解釋,涉及漁船事故處理的具體運用中的問題由四川省水利電力廳解釋。
第四十八條 本條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1988年省交通廳、省公安廳、省民政廳、省勞動廳聯合發布的《四川省水上交通事故處理賠償暫行規定》同時廢止。

E. 什麼叫海上交通事故

海上交通事故是指船舶、設施在我國沿海水域發生的海上交通事故。其中:1�船舶是指各類排水或非排水船、筏、水上飛機、潛水器和移動平台。2�設施指水上水下各種固定和浮動建築、裝置和固定平台。3�沿海水域指我國沿海的港口、內水和領域及國家管轄的一切其他海域。4�海上交通事故是指船舶、設施發生的下列事故:(1)碰撞、觸撞或浪損;(2)觸礁或擱淺;(3)火災或爆炸;(4)沉沒;(5)在航行中發生影響航行性能的機件或重要屬具的損壞和丟失;(6)其他引起財產損失和人身傷亡的海上交通事故。海上交通事故應適用《海上交通安全法》和《海上交通事故調查處理條例》,但漁業為主的漁港水域內發生的海上交通事故和沿海水域內漁業船舶之間、軍用船舶之間發生的海上交通事故的調查處理......

F. 事故與險情的區別

1、險情定義:《中國海上搜救中心水上險情應急反應程序》中定義:險情,是指對水上人命安全、水域環境構成威脅,需立即採取措施控制、減輕和消除的各種事件。
事故的定義:《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上交通事故調查處理條例》第四條 本條例所稱海上交通事故是指船舶、設施發生的下列事故:
(一)碰撞、觸碰或浪損;
(二)觸礁或擱淺;
(三)火災或爆炸;
(四)沉沒;
(五)在航行中發生影響適航性能的機件或重要屬具的損壞或滅失;
(六)其他引起財產損失和人身傷亡的海上交通事故。
(一)碰撞、觸碰或浪損;
(二)觸礁或擱淺;
(三)火災或爆炸;
(四)沉沒;
(五)在航行中發生影響適航性能的機件或重要屬具的損壞或滅失;
(六)其他引起財產損失和人身傷亡的海上交通事故。
2、事故的初始階段一般是險情,但有些事故不一定有險情。如船舶觸損漁網、水產養殖、兩船輕微擦碰等,對人命和環境不構成威脅,就不叫險情。船舶發生險情,如果採取措施不當或救助不及時,就會發生海上交通事故。如裝運鋼材的船舶,如果在海上遇到大風、大浪,貨物移位,如船長操作不當或救援不及時,險情就會導致重大事故的發生。
所以判斷險情還是事故,主要看其初始發生時,是否對人命安全和環境(污染)構成威脅。

G. 中國海洋法規有哪些

中國海洋法規包括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國家規范性文件及地方海洋法律法規,具體內容是:
一、法律
1、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關於領海的聲明
2、《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及毗連區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法》
4、《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
5、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
6、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
7、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
8、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
9、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
10、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上交通安全法
11、《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域使用管理法》
12、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口法
13、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法
14、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
二、法規
1、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實施細則
2、中華人民共和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
3、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港水域交通安全管理條例
4、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合作開采海洋石油資源條例
5、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海洋科學研究管理規定
6、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環境保護管理條例
7、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條例
8、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傾廢管理條例
9、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止拆船污染環境管理條例
10、防治海洋工程建設項目污染損害海洋環境管理條例
11、防治海岸工程建設項目污染損害海洋環境管理條例
12、防治陸源污染物污染損害海洋環境管理條例
13、鋪設海底電纜管道管理規定
14、中華人民共和國水下文物保護管理條例
15、外商參與打撈中國沿海水域沉船沉物管理辦法
16、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和海上設施檢驗條例
17、中華人民共和國航道管理條例
18、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上交通事故調查處理條例
19、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海運條例
20、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
21、基礎測繪條例
22、中華人民共和國航標條例
三、部門規章
1、《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環境保護管理條例實施辦法》(1990年9月20日公布)
2、《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傾廢管理條例實施辦法》(1990年9月25日公布)
3、《鋪設海底電纜管道管理規定實施辦法》(1992年8月26日公布)
4、《海洋行政處罰實施辦法》(2002年12月25日公布)
5、《海底電纜管道保護規定》(2004年1月9日公布)
6、《委託簽發廢棄物海洋傾倒許可證管理辦法》(2004年10月20日公布)
7、海域使用管理違法違紀行為處分規定
四、國務院法規性文件
1、國務院關於國家海洋事業發展規劃綱要的批復(國函[2008]9號)
2、國務院關於國土資源部《報國務院批準的項目用海審批辦法》的批復(國函[2003]44號)
3、國務院關於國土資源部《省級海洋功能區劃審批辦法》的批復(國函[2003]38號)
4、國務院關於印發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綱要的通知(國發[2003]13號)
5、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審批項目用海有關問題的通知(國辦發[2002]36號)
6、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開展勘定省縣兩級海域行政區域界線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國辦發[2002]12號)
7、國務院關於全國海洋功能區劃的批復(國函[2002]77號)
8、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國家海洋局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的通知(國辦發[2008]63號)

五、地方海洋法律法規
(一)海域使用類
1.遼寧省海域使用管理辦法
2、河北省海域使用管理條例
3、天津市海域使用管理條例
4、山東省海域使用管理條例
5、江蘇省海域使用管理條例
6、上海市海域使用管理辦法
7、浙江省海域使用管理辦法
8、福建省海域使用管理條例
9、廣東省海域使用管理條例
10、廣東省鋪設海底電纜管道管理辦法
11、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域使用管理辦法
12、海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域使用管理法》辦法
13、大連市海域使用管理條例
14、青島市無居民海島管理條例
15、廈門市海域使用管理規定
16、廈門市無居民海島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
17、寧波市無居民海島管理條例
(二)海洋環保類
1、遼寧省海洋環境保護辦法
2、山東省海洋環境保護條例
3、江蘇省海洋環境保護條例
4、浙江省海洋環境保護條例
5、福建省海洋環境保護條例
6、廣東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辦法
7、深圳經濟特區海域污染防治條例
8、上海市金山三島海洋生態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
9、海南省海洋環境保護規定

H. 中國有《海洋法》嗎

截至2019年12月,中國沒有《海洋法》,但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是為了保護和改善海洋環境,保護海洋資源,防治污染損害,維護生態平衡,保障人體健康,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制定。

1982年8月23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通過,1999年12月25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修訂。

根據2013年12月28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等七部法律的決定》第一次修正,根據2016年11月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的決定》第二次修正。

根據2017年11月4日主席令第81號《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等十一部法律的決定》第三次修正,2017年11月5日起施行。

(8)海上交通事故調查處理條例擴展閱讀

國際海洋法的修訂沿革:

國際海洋法又稱「海洋法」,國際海洋法是國際法的一部分,為各國所遵行,受國際法基本原則的支配。在人類歷史上,曾出現「海洋自由論」、「閉海論」、「三海里界限」等一系列有關海洋的主張。20世紀以前,領海和公海制度已經形成。

1930年海牙國際法編纂會議確定領海為國家領土一部分的法律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海洋科學技術和海洋開發利用的空前發展,出現了大陸架、專屬經濟區、國際海底區域等新的海洋法律制度,已有的領海和公海制度等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1958年第一次聯合國海洋法會議上制定了《領海及毗連區公約》、《公海公約》、《捕魚與養護公海生物資源公約》和《大陸架公約》。經第三次聯合國海洋法會議長期協商討論,1982年簽訂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成為國際海洋法中最重要的國際公約。

I. 海上交通規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海上交通事故調查處理規則(修正)

一九九一年三月五日農業部發布,根據一九九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農業部令第39號修訂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加強漁港水域交通安全管理,及時調查處理漁業海上交通事故,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上交通安全法》第四十八條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港水域交通安全管理條例》第十七條的規定,制定本規則。
第二條 下列海上交通事故的調查處理,均適用本規則:
(一)船舶、設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港水域發生的交通事故;
(二)漁業船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港水域及沿海水域發生的交通事故。
第三條 漁業海上交通事故是指:(一)碰撞:指船舶與船舶(包括排筏、水上浮動裝置)相互間碰撞致損,以及船舶航行產生的浪涌沖擊他船致損;(二)觸礁:指船舶觸碰礁石或擱置在礁石上致損;(三)觸損:指船舶觸碰岸壁、碼頭、航標、橋墩、鑽井平台等水上固定物或沉船、木樁、漁柵等水下障礙物致損;(四)擱淺:指船舶擱置在淺灘上致損;(五)風災:指船舶遭受強風致損;(六)火災:指由於雷擊、爆炸、失火等原因,使船舶燃燒致損;(七)在航行中發生影響適航性能的機件或重要屬具的損壞或滅失;(八)其他引起財產損失或人身傷亡的海上交通事故。
第四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政漁港監督管理局以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各級漁港監督機構是本規則的執行機關。

第二章 報 告
第五條 本規則第二條規定的船舶、設施發生交通事故,必須立即用有效的通訊手段盡快向就近的漁港監督報告。報告內容包括:船舶或設施的名稱、呼號、國籍、起迄港,船舶或設施的所有人或經營人的名稱、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海況及船舶或設施的損害程度、救助要求,碰撞事故還應包括對方的船名號、航向、航速和船舶特徵等。
第六條 船舶、設施發生海上交通事故,除應按第五條規定立即提出扼要報告外,還必須按下列規定向漁港監督提交《漁業海上交通事故報告書》和必要的文書資料:
(一)船舶、設施在漁港水域內發生海上交通事故,必須在事故發生後24小時內向當地漁港監督提交;
(二)漁業船舶在漁港水域以外發生海上交通事故,必須在到達第一個港口後48小時內向當地漁港監督機關提交。
第七條 《漁業海上交通事故報告書》應如實寫明下列情況:
(一)船舶、設施概況和主要性能數據;
(二)船舶、設施所有人或經營人的名稱、地址;
(三)事故發生的時間和地點;
(四)事故發生的氣象和海況;
(五)事故發生的詳細經過(碰撞事故附相對運動示意圖);
(六)損害情況(附船舶、設施受損部位簡圖。難以在規定時間內查清的,應於檢驗後補報);
(七)船舶、設施沉沒的,其沉沒概位;
(八)與事故有關的其他情況。
第八條 事故報告必須真實,不得隱瞞和捏造。
第九條 因漁業海上交通事故致使船舶、設施發生損害,船長、設施負責人應申請當地船舶檢驗部門檢驗或鑒定,並將檢驗報告副本送交漁港監督機關備案。
檢驗、鑒定的費用由船舶所有人或經營人承擔。

第三章 調 查
第十條 船舶、設施在漁港水域內發生交通事故,由當地漁港監督進行調查。
漁業船舶在漁港水域外發生的海上交通事故,由就近港口的漁港監督或到達的第一港口的漁港監督進行調查。必要時,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政漁港監督管理局指定的漁港監督進行調查。
第十一條 漁港監督接到事故報告後,應及時進行調查,根據調查工作的需要,可以:
(一)查詢有關人員;
(二)要求被調查人員提供書面材料和證明;
(三)要求有關當事方提供航海日誌、輪機日誌、車鍾記錄、報務日誌、海圖、船舶資料、航行設備儀器的性能以及其他必要的文書資料;
(四)檢查船舶、設施及其有關設備的證書、船員證書和核實事故發生前船舶的適航狀況以及水上設施的技術狀況;
(五)檢查船舶、設施及其貨物的損害情況和人員傷亡情況;
(六)勘察事故現場,搜集有關物證;
(七)使用錄音、照相、錄像及法律允許的其他手段。
第十二條 事故當事人必須接受調查,當事人和有關人員應如實陳述事故的有關情節,並提供真實的文書資料。
漁港監督人員在執行調查任務時,應向被調查人員出示證件。
第十三條 漁港監督因調查海上交通事故的需要,可令當事船舶駛抵指定地點。當事船舶在不危及自身安全的情況下,未經漁港監督同意,不得離開指定地點。
第十四條 漁港監督機關對海上交通事故的調查材料,應根據有關保密法律、法規的規定,妥善保管和使用。

第四章 處 理
第十五條 漁港監督應當根據對海上交通事故的調查,作出《漁業海上交通事故調查報告書》,查明事故的原因,判明當事人的責任。
第十六條 《漁業海上交通事故調查報告書》應包括以下內容:
(一)船舶、設施的概況和主要數據;
(二)船舶、設施所有人或經營人的名稱和地址;
(三)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過程、氣象、海況、損害情況等;
(四)事故發生的原因;
(五)當事人各方的責任;
(六)與事故有關的證據及其他有關情況。
第十七條 對漁業海上交通事故負有責任的人員,漁港監督可以根據事故的性質和情節給予下列行政處罰;
(一)對中國籍漁業船舶的船員,可給予警告、罰款或扣留、吊銷職務證書。
(二)對非漁業船舶及外籍船員或設施上的人員,可給予警告、罰款或將其過失通報其主管機關或所屬國家的主管機關。
第十八條 對漁業海上交通事故的發生負有責任的人員,需要追究其行政責任的,由漁港監督建議其主管機關或監督機關處理;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
第十九條 根據漁業海上交通事故的原因,漁港監督可責令有關船舶、設施的所有人、經營人限期加強對所屬船舶、設施的安全管理,對拒不加強管理或限期內達不到安全要求的,漁港監督有權責令其停航、改航、停止作業,並可採取其他必要的強制處置措施。

第五章 調 解
第二十條 對漁業海上交通事故引起的民事糾紛,當事人可以向漁港監督申請調解。調解必須遵守當事各方自願的原則,調解由當事各方在事故發生之日起30天內,向負責該事故調查的漁港監督提交書面申請;漁港監督要求提供擔保的,當事人應附經濟賠償擔保證明文件。
第二十一條 經調解達成協議的,當事各方應共同簽署調解協議書。調解協議書應寫明當事人的姓名、住所、法定代表或代理人的姓名及職務、糾紛的主要事實、當事人的責任、協議的內容、調解費的承擔、調解協議履行的期限,並經漁港監督蓋印確認。各當事方應當按協議規定嚴格履行各自的責任。
第二十二條 凡當事人已向海事法院起訴或申請仲裁機構裁決的民事糾紛,漁港監督不再受理調解。
第二十三條 凡已向漁港監督申請調解的民事糾紛,當事人中途不願調解的,應向漁港監督遞交撤銷調解的書面申請,並通知對方當事人。
第二十四條 漁港監督自收到事故調解申請書之日起三個月內,未能使當事各方達成調解協議的,可宣布調解不成。
第二十五條 不願意調解或調解不成的,當事人可以向海事法院起訴,或申請仲裁機構仲裁。
第二十六條 凡申請漁港監督調解的,應向漁港監督繳納調解費,收費標准,由農業部會同國家物價局、財政部制定。
經調解簽署協議書的,調解費用按責任比例或約定的數額分攤,調解不成的,由當事各方平均分攤,調解過程中,當事人要求撤銷調解的,由申請撤銷方承擔。
因事故的調查、處理或調解而產生的交通費、電訊費、差旅費和其他費用按實納入事故調查處理費內,由事故當事人按事故責任比例分擔,事故糾紛由漁港監督調解,已交納調解費的,上述費用不再收取。

第六章 附 則
第二十七條 中國籍遠洋漁業船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沿海水域以外發生交通事故,其所有人或經營人應向船舶船籍港的漁港監督報告,並於事故發生之日起60天內遞交《漁業海上交通事故報告書》。如果事故在外國訴訟、仲裁或調解,船舶所有人或經營人應在訴訟、仲裁或調解結束後60天內將判決書、裁決書或調解書的副本或影印件遞交船籍港的漁港監督備案。
派往外國籍漁業船舶任職的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船舶職務證書的中國籍船員,對海上交通事故的發生負有責任的,其派出單位應當在事故發生之日起60天內向簽發該船員職務證書的漁港監督遞交《漁業海上交通事故報告書》。
第二十八條 因海上交通事故產生的海洋環境污染,按照我國海洋環境保護的有關法律、法規處理。
第二十九條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漁業主管部門,可根據本規則的規定,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實施辦法,報農業部備案。
第三十條 本規則由農業部負責解釋。
第三十一條 本規則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熱點內容
國有企業改製法律法規 發布:2025-02-07 16:26:57 瀏覽:380
法學好找女 發布:2025-02-07 15:59:52 瀏覽:96
公司聘用法律顧問一年多少錢 發布:2025-02-07 15:55:39 瀏覽:35
道德一般屬於 發布:2025-02-07 15:50:27 瀏覽:370
民法通則92條 發布:2025-02-07 15:01:48 瀏覽:583
律師擔任法律顧問如何考核 發布:2025-02-07 14:39:47 瀏覽:619
法官詢問證人 發布:2025-02-07 14:31:30 瀏覽:331
最後一次出走社會與法 發布:2025-02-07 14:27:26 瀏覽:224
法律服務所存在的問題 發布:2025-02-07 14:20:24 瀏覽:350
專利侵權管轄法院 發布:2025-02-07 14:15:12 瀏覽: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