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稅法是義務性法規

稅法是義務性法規

發布時間: 2022-05-07 14:44:49

① 稅法,經濟法求解

1.
從調整對象來看抄,經濟襲法調整的是經濟管理關系,而稅法調整對象則含有較多的稅務行政管理的性質;
2.
稅法屬於義務性法規,而經濟法基本上屬於授權性法規;
3.
稅法解決爭議的程序適用行政復議、行政訴訟等行政法程序,而不適用經濟法中的普遍採用的協商。

② 稅收法律關系產生的標志是

稅收法律關系產生的標志是(c、納稅人應稅行為的發生)。

由於稅法屬於義務性法規,稅收法律關系的產生應以引起納稅義務成立的法律事實為基礎和標志。

稅法的各類構成要素都必須由法律予以明確規定;稅法主體及其權利和義務都必須由法律予以確認;沒有法律依據,國家就不能課賦和徵收稅收,國民也不得被要求繳納稅款。這是世界各國稅法普遍遵從的一條最基本的原則。



(2)稅法是義務性法規擴展閱讀:

稅法中的納稅主體在法律規定的范圍負有納稅義務,法律沒有規定的,納稅人不負擔納稅義務。依法征稅和依法納稅是稅收法定原則的核心,其實質是所有稅收法律行為,不論征稅主體還是納稅主體的行為都必須依據法律規定。

強調稅收法定原則是最基本的稅法原則的意義就在於告誡任何稅收法律關系的主體,都必須依法作為和不作為,而其他任何行政規定都不得與此相抵觸。

③ 稅法與行政法的聯系

「稅法與行政法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這種聯系主要表現在稅法具有行政法的專一般特徵:屬調整國家機關之間、國家機關與法人或自然人之間的法律關系;法律關系中居於領導地位的一方總是國家;體現國家單方面的意志,不需要雙方意思表示一致;解決法律關系中的爭議,一般都按照行政復議程序和行政訴訟程序進行

④ 稅法一》知識點:稅法與刑法的關系

稅法與刑法的聯系表現在:

第一,稅法與刑法在調整對象上有銜接和交叉,刑法關於「危害稅收征管罪」的規定,就其內容來看是直接涉及稅收的,相關的內容在稅法中也有所規范。

第二,對稅收犯罪的刑罰,在體系和內容上雖然可以認為是構成稅法的一部分,但在其解釋和執行上,主要還是依據刑法的有關規定。

第三,稅收犯罪的司法調查程序同刑事犯罪的司法調查程序是一致的。

第四,稅法與刑法都具備明顯的強制性,並且,從一定意義上講,刑法是實現稅法強制性最有力的保證。

雖然稅法與刑法聯系密切,然而區別也是明顯的:

第一,從調整對象來看,刑法是通過規定什麼行為是犯罪和對罪犯的懲罰來實現打擊犯罪的目的;而稅法是調整稅收權利義務關系的法律規范。

第二,稅法屬於義務性法規,刑法屬於禁止性法規。

第三,就法律責任的承擔形式來說,對稅收法律責任的追究形式是多重的,而對刑事法律責任的追究只能採用自由刑與財產刑的刑罰形式。

稅法與刑法對避稅或偷稅的量刑有沖突地方嗎?

1.刑法和稅法是兩種不同的部門法,刑法規定的是刑事處罰,稅法是經濟法部門的行政性質的處罰。刑事處罰包括管制拘役有期無期罰金沒收財產等等,稅法的處罰往往是行政處罰,如罰款拘留吊銷執照等等。

2.稅法處罰往往輕於刑法。違反稅法並不等於觸犯了刑法。

3.如果同一行為即違反了稅法又違反了刑法,如在罰金和罰款,拘留和判刑之間有重合的話,根據一事不兩罰的原則,適用重的即適用刑罰就可以了。

所以說兩者是不同的部門法,無法說是「有沖突」這個概念,只能用到「是否有競合」這個概念。因為立法的時候一個原則就是盡量做到無沖突。所以既然這個立法能夠通過,主觀上立法部門是不想他們有沖突的。

⑤ 稅法的特徵

稅法是各種稅收法規的總稱。是稅收機關征稅和納稅人據以納稅的法律依據。稅法包括稅收法令、條例、稅則、施行細則、徵收辦法及其他有關稅收的規定。稅法由國家立法機關制定頒布,或由國家立法機關授權國家機關制定公布。一般說來,主要的稅收法規,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通過,公布施行;各稅條例(草案)和徵收辦法,由國務會議審議通過,公布施行;稅法實施細則,由財政部根據稅收基本法規作出解釋和詳細規定;有關地方各稅的征免和各稅具體稽徵管理制度,一般由省級人大常委會或省級人民政府規定。稅法由一些基本因素所構成:納稅人、課稅對象、稅率。其他因素有:納稅環節、納稅期限、減免稅和違章處理等。[1]
中文名
稅法
外文名
tax law
拼音
shuìfǎ
注音
ㄕㄨㄟˋ ㄈㄚˇ
出處
《詩經·小雅·甫田》
快速
導航
要素分類關系作用
釋義
釋義:關於征稅的法規。
【出處】:《詩經·小雅·甫田》「今適南畝」 唐 孔穎達 疏:「今適南畝,言民之治田則歲取十千,宜為官之稅法。」
【示例】:《新華半月刊》1958年第12期:「工業手工業試制的新產品和新建企業所生產的產品,在試制期間和生產期間,如果按照稅法規定納稅,會發生虧損的。」
要素
一、納稅人
納稅人,又稱納稅義務人,即納稅主體,是指法律規定的直接負有納稅義務的單位和個人。
納稅人不同於負稅人。負稅人是最終負擔國家徵收稅款的單位和個人,通常情況下,納稅人同時也是負稅人,即稅收負擔最終由納稅人承擔,如所得稅的負稅人就是納稅人。但有些稅種的納稅人與負稅人並不一致,如流轉稅的稅款雖由生產銷售商品或提供勞務的納稅人繳納,但稅收負擔卻是由商品或服務的最終消費者承擔的。
納稅人也不同於扣繳義務人。扣繳義務人是法律規定的,在其經營活動中負有代扣
稅法
稅款並向國庫繳納稅款義務的單位和個人。如個人所得稅就是由支付所得的單位和個人代扣代繳。
納稅人有兩種基本形式:自然人和法人。自然人和法人是兩個相對稱的法律概念。自然人是基於自然規律而出生的,有民事權利和義務的主體,包括本國公民,也包括外國人和無國籍人。法人是自然人的對稱,根據《民法通則》第三十六條規定,法人是基於法律規定享有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具有獨立的財產和經費,依法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社會組織。我國的法人主要有四種:機關法人、事業法人、企業法人和社團法人。
二、征稅對象
征稅對象,又稱課稅對象、征稅客體,是指對何種客體征稅,即征稅的標的物。如消費稅的征稅對象就是消費品(如煙、酒等);房產稅的征稅對象就是房屋。征稅對象是稅法的最基本要素,是區分不同稅種的主要標志。
三、稅目
稅目,是征稅對象的具體化,是稅法中對征稅對象分類規定的具體征稅品種和項目。如消費稅就設有煙、酒和酒精、化妝品等稅目。
四、稅率
稅率,是指應納稅額與征稅對象數額之間的比例。稅率是計算應納稅額的尺度,反映稅負水平的高低。我國現行稅率分為三種:
1.比例稅率。指按照固定比例確定的稅率,即不論征稅對象數額大小,只按一個固定比例征稅。如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等均實行比例稅率。
(1)單一比例稅率,是指對同一征稅對象的所有納稅人都適用同一比例稅率。
(2)差別比例稅率,是指對同一征稅對象的不同納稅人適用不同的比例征稅。
(3)幅度比例稅率,是指對同一征稅對象,稅法只規定最低稅率和最高稅率,各地區在該幅度內確定具體的適用稅率。
2.累進稅率。指根據征稅對象數額大小而確定不同等級的稅率,征稅對象數額越大,稅率越高;反之,征稅對象數額越小,稅率越低。如個人所得稅稅率的確定。
3.定額稅率。
征稅對象的計量單位直接規定應該納稅額的稅率形式。征稅對象的計量單位可以是其自然單位,也可以是特殊規定的復合單位。前者如現行稅制中的鹽稅以鹽的噸數作為計量單位,資源稅中的天然氣以千立方米為計量單位。採用定額稅率征稅,稅額的多少同征稅對象的數量成正比。
中國現行稅制中的定額稅率有四種表現形式:
(1)地區差別定額稅率,即對同一征稅對象按照不同地區分別規定不同的征稅數額。具有調節不同地區之間級差收入的作用。
(2)分類分級定額稅率,即把征稅對象按一定標志分為類、項或級,然後按不同的類、項或級分別規定不同的征稅數額。
(3)幅度定額稅率,即在統一規定的征稅幅度內根據納稅人擁有的征稅對象或發生課稅行為的具體情況,確定納稅人的具體適用稅率。
(4)地區差別、分類分級和幅度相結合的定額稅率,即對同一征稅對象在按照地區差別或分類分級定率的前提下,實行有幅度的定額稅率。
五、納稅環節
納稅環節,指征稅對象在流轉過程中,按稅法規定應當納稅的環節。如商品從生產到消費一般要經過產制、批發和零售三個環節,納稅環節解決的就是征一道稅,或是征兩道稅,還是道道征稅以及確定在哪個環節征稅的問題。
六、納稅期限
納稅期限,指稅法規定的納稅人繳納稅款的法定期限。納稅期限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確定結算應納稅款的期限,一般由稅務機關依法確定;二是繳納稅款的期限,即在納稅期限屆滿後,向稅務機關繳納稅款的期限。如增值稅的納稅期限,由主管稅務機關根據納稅人應納增值稅稅額的大小,分別核定為1日、3日、5日、10日、15日、1個月或者一個季度。納稅人以1個月為一期繳納增值稅的,應當從期滿之日起15日以內申報納稅;以1日、3日、5日、10日或者15日為一期納稅的,應當從期滿之日起5日以內預繳稅款,於次月1日起15日以內申報納稅,並結清上月應納稅款。
七、減稅、免稅
減稅、免稅,指稅法減少或免除稅負的規定。減稅是指對應納稅額減征一部分稅款;免稅是指對應納稅額全部免徵。
需要注意的是,減免稅不同於稅法中規定的起征點。起征點,是指對征稅對象徵稅的起點數額。征稅對象未達到起征點的,不征稅;達到或超過起征點的,就其全部數額征稅。另外,減免稅也不同於稅法中規定的免徵額。免徵額,是指對征稅對象免於征稅的數額。免徵額部分不征稅,只對超過免徵額的部分征稅。
八、違章處理
違章處理,指對納稅人違反稅法規定時,採取處罰措施的規定。[2]
分類
稅法體系中按稅法的功能作用、許可權劃分、法律級次的不同,可分為不同類型的稅法。
1.按照稅法的職能作用的不同,可分為稅收實體法和稅收程序法。稅收實體法主要是指確定稅種立法,具體規定各稅種的徵收對象、徵收范圍、稅目、稅率、納稅地點等。稅收程序法是指稅務管理方面的法律,主要包括稅收管理法、納稅程序法、發票管理法、稅務機關組織法、稅務爭議處理法等。
2.按照主權國家行使稅收管轄權的不同,可分為國內稅法、國際稅法、外國稅法等。
3.按照稅收立法許可權或者法律效力的不同,可以劃分為稅收法律、稅收行政法規、稅收規章和稅收規范性文件等。[2]
關系
稅法與其他部門法的關系
(一)稅法與憲法的關系
憲法是一個國家的根本大法。稅法屬於部門法,其位階低於憲法,依據憲法制定,這種依從包括直接依據憲法的條款制定和依據憲法的原則精神制定兩個層面。
(二)稅法與民法的關系
民法作為最基本的法律形式之一,形成時間較早。稅法作為新興部門法與民法的密切聯系主要表現在大量借用了民法的概念、規則和原則。但是稅法與民法分別屬於公法和私法體系,其調整對象不同、法律關系建立及調整適用的原則不同、調整的程序和手段不同。
(三)稅法與行政法的關系
1.稅法與行政法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這種聯系主要表現在稅法具有行政法的一般特徵:
(1)調整國家機關之間、國家機關與法人或自然人之間的法律關系。
(2)法律關系中居於領導地位的一方總是國家。
(3)體現國家單方面的意志,不需要雙方意思表示一致。
(4)解決法律關系中的爭議,一般都按照行政復議程序和行政訴訟程序進行。
2.稅法雖然與行政法聯系密切,但又與一般行政法有所不同:
(1)稅法具有經濟分配的性質,並且是經濟利益由納稅人向國家的無償單向轉移,這是一般行政法所不具備的。
(2)稅法與社會再生產,特別是物質資料再生產的全過程密切相連,不論是生產、交換、分配,還是消費,都有稅法參與調節,其聯系的深度和廣度是一般行政法所無法相比的。
(3)稅法是一種義務性法規,並且是以貨幣收益轉移的數額作為納稅人所盡義務的基本度量,而行政法大多為授權性法規,少數義務性法規也不涉及貨幣收益的轉移。
(四)稅法與經濟法的關系
1.稅法與經濟法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表現在:
(1)稅法具有較強的經濟屬性,即在稅法運行過程中,始終伴隨著經濟分配的進行。
(2)經濟法中的許多法律、法規是制定稅法的重要依據。
(3)經濟法中的一些概念、規則、原則也在稅法中大量應用。
2.稅法與經濟法之間也有差別:
(1)從調整對象來看,經濟法調整的是經濟管理關系,而稅法調整對象則含有較多的稅務行政管理的性質。
(2)稅法屬於義務性法規,而經濟法基本上屬於授權性法規。
(3)稅法解決爭議的程序適用行政復議、行政訴訟等行政法程序,而不適用經濟法中的普遍採用的協商、調解、仲裁、民事訴訟程序。
(五)稅法與刑法的關系
刑法是國家法律的基本組成部分。稅法與刑法是從不同角度規范人們的社會行為。刑法是實現稅法強制性最有力的保證。二者調整對象不同、性質不同、法律追究形式不同。
(六)稅法與國際法的關系
被一個國家承認的國際稅法,也應該是這個國家稅法的組成部分。各國立法時會吸取國際法中合理的理論、原則及有關法律規范;國際法高於國內法的原則,使國際法對國內法的立法產生較大的影響和制約作用。
稅法與國際法的關系:兩者是相互影響、相互補充、相互配合的。

⑥ 稅法特點包括什麼

1.從立法過程看稅法屬於制定法,而不是習慣法。

稅法是由國家制定的,而不是認可的,其根本原因在於國家征稅權凌駕於生產資料所有權之上,是對納稅人收入的再分配。

2.從法律性質看,稅法屬於義務性法規

稅法直接規定人們的某種義務,具有強制性,所以不屬於授權法

3.從內容看,稅法具有綜合性

即稅法不是單一的法律,而是由實體法、程序法、爭訟法等構成的綜合法律體系。

⑦ 稅法是憲法裡面的么

憲法是根本大法,稅法是部門法。
稅法是國家制定的用以調整國家與納稅人之間在納稅方面的權利及義務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稅法是稅收制度的法律表現形式。
稅法與其他部門法的關系
(一)稅法與憲法的關系
憲法是一個國家的根本大法。稅法屬於部門法,其位階低於憲法,依據憲法制定,這種依從包括直接依據憲法的條款制定和依據憲法的原則精神制定兩個層面。
(二)稅法與民法的關系
民法作為最基本的法律形式之一,形成時間較早。稅法作為新興部門法與民法的密切聯系主要表現在大量借用了民法的概念、規則和原則。但是稅法與民法分別屬於公法和私法體系,其調整對象不同、法律關系建立及調整適用的原則不同、調整的程序和手段不同。
(三)稅法與行政法的關系
1.稅法與行政法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這種聯系主要表現在稅法具有行政法的一般特徵:
(1)調整國家機關之間、國家機關與法人或自然人之間的法律關系;
(2)法律關系中居於領導地位的一方總是國家;
(3)體現國家單方面的意志,不需要雙方意思表示一致;
(4)解決法律關系中的爭議,一般都按照行政復議程序和行政訴訟程序進行。
2.稅法雖然與行政法聯系密切,但又與一般行政法有所不同:
(1)稅法具有經濟分配的性質,並且是經濟利益由納稅人向國家的無償單向轉移,這是一般行政法所不具備的;
(2)稅法與社會再生產,特別是物質資料再生產的全過程密切相連,不論是生產、交換、分配,還是消費,都有稅法參與調節,其聯系的深度和廣度是一般行政法所無法相比的;
(3)稅法是一種義務性法規,並且是以貨幣收益轉移的數額作為納稅人所盡義務的基本度量,而行政法大多為授權性法規,少數義務性法規也不涉及貨幣收益的轉移。
(四)稅法與經濟法的關系
1.稅法與經濟法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表現在:
(1)稅法具有較強的經濟屬性,即在稅法運行過程中,始終伴隨著經濟分配的進行;
(2)經濟法中的許多法律、法規是制定稅法的重要依據;
(3)經濟法中的一些概念、規則、原則也在稅法中大量應用。
2.稅法與經濟法之間也有差別:
(1)從調整對象來看,經濟法調整的是經濟管理關系,而稅法調整對象則含有較多的稅務行政管理的性質;
(2)稅法屬於義務性法規,而經濟法基本上屬於授權性法規;
(3)稅法解決爭議的程序適用行政復議、行政訴訟等行政法程序,而不適用經濟法中的普遍採用的協商、調解、仲裁、民事訴訟程序。
(五)稅法與刑法的關系
刑法是國家法律的基本組成部分。稅法與刑法是從不同角度規范人們的社會行為。刑法是實現稅法強制性最有力的保證。二者調整對象不同、性質不同、法律追究形式不同。
(六)稅法與國際法的關系
被一個國家承認的國際稅法,也應該是這個國家稅法的組成部分。各國立法時會吸取國際法中合理的理論、原則及有關法律規范;國際法高於國內法的原則,使國際法對國內法的立法產生較大的影響和制約作用。
稅法與國際法的關系:兩者是相互影響、相互補充、相互配合的。

⑧ 稅法與民法有什麼關系

稅法作為新興部門法與民法的密切聯系主要表現在大量借用了民法的概念專、規則和原則。但是屬稅法與民法分別屬於公法和私法體系,其調整對象不同、法律關系建立及調整適用的原則不同、調整的程序和手段不同。

稅法是各種稅收法規的總稱。是稅收機關征稅和納稅人據以納稅的法律依據。稅法包括稅收法令、條例、稅則、施行細則、徵收辦法及其他有關稅收的規定。稅法由國家立法機關制定頒布,或由國家立法機關授權國家機關制定公布。



(8)稅法是義務性法規擴展閱讀:

稅法與社會再生產,特別是物質資料再生產的全過程密切相連,不論是生產、交換、分配,還是消費,都有稅法參與調節,其聯系的深度和廣度是一般行政法所無法相比的。

稅法是一種義務性法規,並且是以貨幣收益轉移的數額作為納稅人所盡義務的基本度量,而行政法大多為授權性法規,少數義務性法規也不涉及貨幣收益的轉移。

熱點內容
律師外語 發布:2025-02-07 13:07:13 瀏覽:950
南寧工傷保險條例 發布:2025-02-07 12:24:46 瀏覽:648
法院證詞 發布:2025-02-07 12:07:51 瀏覽:757
欠條的法律效力幾年 發布:2025-02-07 11:57:28 瀏覽:827
法學張曉晨 發布:2025-02-07 11:41:41 瀏覽:449
城區法院纏 發布:2025-02-07 11:29:53 瀏覽:621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1995 發布:2025-02-07 11:22:18 瀏覽:643
1953年新婚姻法的宣傳 發布:2025-02-07 11:06:53 瀏覽:119
2017婚姻法關於房產 發布:2025-02-07 11:06:10 瀏覽:562
民法典解讀講座 發布:2025-02-07 10:40:24 瀏覽: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