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珠海市社會保險基金監督條例

珠海市社會保險基金監督條例

發布時間: 2022-05-07 21:56:18

㈠ 珠海7級工傷傷殘賠償標准與計算方法

法律分析:1. 一次性傷殘補助金=本人工資X13個月;

2. 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七級傷殘為六個月的本人工資;

3. 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七級傷殘為二十五個月的本人工資;

4. 其他費用根據實際確定.需要注意,勞動合同期滿終止,或者職工本人提出解除勞動合同的,由用人單位分別按其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時的統籌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為基數,支付本人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

法律依據:《工傷保險條例

第十四條 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工傷:

(一)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的;

(二)工作時間前後在工作場所內,從事與工作有關的預備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傷害的;

(三)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履行工作職責受到暴力等意外傷害的;

(四)患職業病的;

(五)因工外出期間,由於工作原因受到傷害或者發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責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軌道交通、客運輪渡、火車事故傷害的;

(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認定為工傷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條 職工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進行治療,享受工傷醫療待遇。

職工治療工傷應當在簽訂服務協議的醫療機構就醫,情況緊急時可以先到就近的醫療機構急救。

治療工傷所需費用符合工傷保險診療項目目錄、工傷保險葯品目錄、工傷保險住院服務標準的,從工傷保險基金支付。工傷保險診療項目目錄、工傷保險葯品目錄、工傷保險住院服務標准,由國務院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會同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等部門規定。

職工住院治療工傷的伙食補助費,以及經醫療機構出具證明,報經辦機構同意,工傷職工到統籌地區以外就醫所需的交通、食宿費用從工傷保險基金支付,基金支付的具體標准由統籌地區人民政府規定。

工傷職工治療非工傷引發的疾病,不享受工傷醫療待遇,按照基本醫療保險辦法處理。

工傷職工到簽訂服務協議的醫療機構進行工傷康復的費用,符合規定的,從工傷保險基金支付。

㈡ 國家對保險行業有哪些扶持措施

國家對保險行業的扶持措施主要有政策性引導、法律保障以及一部分資金扶持。

保險行業的優惠政策:

(1)農牧保險免稅。依照《營業稅暫行條例》第八條的規定,對提供農牧保險的保費收入,免徵營業稅。其范圍是指為種植業、養殖業、牧業種植和飼養的動物提供保險的業務。

(2)保險企業開辦的一年期以上返還性人身保險業務的保費收入免徵營業稅。其中一年期以上返還性人身保險是指保險期限在一年或一年以上的,到期返還本金和利息的人身保險,具體包括普通人壽保險、養老年金保險、健康保險等。

免徵營業稅的具體險種,須按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發布的《免徵營業稅的具體險種》所列范圍執行。共列有普通人壽險26種;養老年金保險18種;健康保險25種。

此外,各地保險企業根據當地情況開辦的,符合上述免稅規定的險種,由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財政廳(局)、稅務局報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核批後,免徵營業稅。

(3)對保險企業開辦的個人投資分紅保險業務取得的保費收入,免徵營業稅。個人投資分紅保險,是指保險人向投保人提供的具有死亡、傷殘等高度保障的長期人壽保險業務。保險期滿後,保險人還應向被保險人提供投資收益分紅。

(4)農林作物、牧業畜類保險合同暫免徵印花稅。

(5)人壽保險合同、健康保險合同不徵收印花稅。

國務院發布《關於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意見指出,大力發展「三農」保險,創新支農惠農方式;構築保險民生保障網,完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推進保險業改革開放,全面提升行業發展水平等。

(2)珠海市社會保險基金監督條例擴展閱讀:

保險行業是指將通過契約形式集中起來的資金,用以補償被保險人的經濟利益業務的行業。保險市場是買賣保險即雙方簽訂保險合同的場所。它可以是集中的有形市場,也可以是分散的無形市場。

按照保險標的的不同,保險可分為財產保險和人身保險兩大類。

保險是指投保人根據合同約定,向保險人支付保險費,保險人對於合同約定的可能發生的事故因其發生而造成的財產損失承擔賠償保險金責任,或者當被保險人死亡、傷殘和達到合同約定的年齡、期限時承擔給付保險金責任的行為。

保險市場是買賣保險即雙方簽訂保險合同的場所。它可以是集中的有形市場,也可以是分散的無形市場。

按照保險標的的不同,保險可分為財產保險和人身保險兩大類。

財產保險是指以財產及其相關利益為保險標的的保險,包括財產損失保險、責任保險、信用保險、保證保險、農業保險等。它是以有形或無形財產及其相關利益為保險標的的一類補償性保險。

人身保險是以人的壽命和身體為保險標的的保險。當人們遭受不幸事故或因疾病、年老以致喪失工作能力、傷殘、死亡或年老退休時,根據保險合同的約定,保險人對被保險人或受益人給付保險金或年金,以解決其因病、殘、老、死所造成的經濟困難。

按照與投保人有無直接法律關系,保險可分為原保險和再保險。發生在保險人和投保人之間的保險行為,稱之為原保險。發生在保險人與保險人之間的保險行為,稱之為再保險。

參考資料:網路-保險行業

㈢ 四險是什麼

法律分析:四險指社會保險中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失業保險四種保險。
五險指社會保險中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
1.養老保險
這是為保障勞動者因年老喪失勞動能力,退出勞動崗位後的基本生活需要而設立的保險。主要內容有:離休、退休條件;離休、退休後的待遇;死亡後的喪葬費、補助費、撫恤費、供養直系親屬救濟費等。
2.失業保險
這是為保障勞動者在失業後尋找工作期間基本生活需要而設立的保險。主要內容有失業救濟金、生活補助費、失業期間醫療費等。
3.醫療保險
這是為保障勞動者在患病或非因工負傷期間暫時或長期喪失勞動能力時的基本生活需要而設立的保險。主要內容有:病假及病假期間的工資待遇、醫療費用、住院費用、葯費、供養直系親屬的醫葯費等。
4.工傷保險
或稱工業傷害和殘廢保險。這是為保障勞動者在身體受傷以及因病或因傷而致殘廢,暫時或永久喪失勞動能力時的基本生活需要而設立的保險。它一般分因工傷殘和職業病兩種。內容包括因傷殘而退休、退職的處理方法,因工殘廢撫養費,因工殘廢補助費和工作照顧等。根據《勞動保險條例》規定,我國工人和職員因工負傷,其全部診療費、葯費、住院費和就醫路費均由企業行政負擔。醫療期間工資照發。確定為殘廢,則按殘廢等級由勞動保險基金項下,按月付給因工殘廢撫恤費或因工殘廢補助費。
5.生育保險
這是為保障婦女勞動者在生育期間暫時喪失勞動能力時的基本生活需要而設立的保險。內容包括產假、產假期間工資待遇,生育醫療費用等。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 第一條 為進一步增強生育保險保障功能,提高社會保險基金共濟能力,推進生育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合並實施改革,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五次會議決定:授權國務院在河北省邯鄲市、山西省晉中市、遼寧省沈陽市、江蘇省泰州市、安徽省合肥市、山東省威海市、河南省鄭州市、湖南省岳陽市、廣東省珠海市、重慶市、四川省內江市、雲南省昆明市行政區域暫時調整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第六十四條、第六十六條關於生育保險基金單獨建賬、核算以及編制預算的規定(目錄附後),將生育保險基金並入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基金征繳和管理。試點方案由國務院作出安排,並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本決定實施期限為二年。
國務院及其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財政、衛生計生等部門要遵循保留險種、保障待遇、統一管理、降低成本的總體思路,加強對試點工作的組織指導和監督檢查,及時總結經驗,並就暫時調整適用有關法律規定的情況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作出報告。對實踐證明可行的,修改完善有關法律規定;對實踐證明不宜調整的,恢復施行有關法律規定。
本決定自2017年1月1日起施行。

㈣ 珠海社保2021年繳費標准

2021年珠海社保繳費標准具體如下:
1、2021年1月份,社保費用是1017.92元,個人需要繳納324.16元;
2、在2021年7月份,由於珠海相關險種基數調整,按照最低繳納基數為1720元計算,社保費用是1162.84元,其中職工個人部分需繳納70.72元;
3、按照最低繳費基數來計算,珠海單位繳費部分增加98.36元,個人繳費部分增加46.56元,總計增加144.92元;
4、養老保險繳費基數下限變更為3958元。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
第二條 國家建立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等社會保險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傷、失業、生育等情況下依法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第四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用人單位和個人依法繳納社會保險費,有權查詢繳費記錄、個人權益記錄,要求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提供社會保險咨詢等相關服務。
個人依法享受社會保險待遇,有權監督本單位為其繳費情況。
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將社會保險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國家多渠道籌集社會保險資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對社會保險事業給予必要的經費支持。
國家通過稅收優惠政策支持社會保險事業。第十二條 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的本單位職工工資總額的比例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記入基本養老保險統籌基金。
職工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的本人工資的比例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記入個人賬戶。
無僱工的個體工商戶、未在用人單位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非全日制從業人員以及其他靈活就業人員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分別記入基本養老保險統籌基金和個人賬戶。第十五條 基本養老金由統籌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組成。
基本養老金根據個人累計繳費年限、繳費工資、當地職工平均工資、個人賬戶金額、城鎮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等因素確定。

㈤ 單位必須為員工繳納住房公積金嗎

1、用人單位必須給職工繳納住房公積金。

2、住房公積金條例第37條規定,違反本條例的規定,單位不辦理住房公積金繳存登記或者不為本單位職工辦理住房公積金賬戶設立手續的,由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責令限期辦理;逾期不辦理的,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

(5)珠海市社會保險基金監督條例擴展閱讀

公積金性質:

1、保障性,建立職工住房公積金制度,為職工較快、較好地為解決住房問題提供了保障。

2、互助性,建立住房公積金制度能夠有效地建立和形成有房職工幫助無房職工的機制和渠道,而住房公積金在資金方面為無房職工提供了幫助,體現了職工住房公積金的互助性。

3、長期性,每一個城鎮在職職工自參加工作之日起至退休或者終止勞動關系的這一段時間內,都必須繳納個人住房公積金;職工所在單位也應按規定為職工補助繳存住房公積金。

參考資料網路: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

㈥ 我國社會保障中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方法

新中國成立50年來,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從無到有,保障范圍由小到大,保障項目由少到多,保障水平由低到高不斷發展。
我國社會保障目前存在的問題:覆蓋面小,實施范圍窄;社會化程度低,企業負擔過重;管理體制分散,政出多門,缺乏完整的立法和統一的管理;等等。

總的來看,主要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制度不統一。

目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是以社會保險費征繳和發放為基礎、以部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居民生活救濟為輔助而形成的一套制度。可以說,社會保險制度是我國目前社會保障制度的主體。1999年1月我國頒布了《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但由於此《條例》在征費率等方面沒作具體規定,在此前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也都制定或修訂了本地區的社會保險費征繳條例或規定。由此往下,不少地市也制定了本地的社會保險費征繳規定,一些縣或縣級市也制定了本地的社會保險費征繳規定或辦法。每一個地區的社會保險費征繳制度在具體規定上都有別於其他地區,例如,就基本養老保險的覆蓋范圍來看,有的地方規定為企業的職工,有的地方規定為自收自支事業單位及企業所有職工,有的地方規定為行政機關及企業和事業單位的所有職工,有的地方把范圍進一步擴大到個體戶、臨時工、農民工及自由職業者。就徵收費率看,有的地方高,有的地方低。一般來說,發達地區徵收費率低,不發達地區徵收費率高,新興城市徵收費率低,老工業城市徵收費率高。徵收費率低的地區,如珠海市,基本養老保險僅為15%,其中企業繳費部分為10個百分點;高的地區如沈陽市則達31.5%,其中企業繳費部分為23.5個百分點,後者是前者的兩倍多。其他社會保險科目也同樣存在這種趨勢的差異。形成這種巨大差異的原因是由於發達地區工資水平高、新興城市老齡人口比例小,以較低比例的保險費徵收即可滿足當地當前離退休人員的養老需要;相反,不發達地區以較高比例的保險費徵收也不能滿足當前離退休人員的養老需要。從制度上來解釋,是由於當前我國還沒有形成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社會保障資金的統籌層次低,社會保險費的征繳和發放等各項具體措施規定還是由各地區根據本地區的經濟狀況、人口結構等因素來制定。從本質上看,這是發達地區保障發達地區,不發達地區保障不發達地區,富裕地區保障富裕地區,窮困地區保障窮困地區。

2.統籌層次低。

統籌層次決定動員社會保障資金的伸縮能力,從一個側面也能反映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程度。目前我國社會保險費的統籌層次很低,雖然國家也要求各地區盡快實現省級統籌,但大部分地區落實到地市級統籌,還存在不少的縣級統籌。我國各地區的自然資源、天然環境各不相同,經濟基礎也不一樣,管理水平和人才條件也存在著一定差異,這些都決定著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進而也決定著一個地區的資金籌措能力。社會保障資金的統籌層次決定了動員社會保障資金的伸縮能力,統籌層次越高,動員社會保障資金的伸縮力越強;相反,統籌層次越低,動員社會保障資金的伸縮能力越弱。所以,一個國家的社會保障資金的統籌層次應盡可能地高,即實現國家級的統收統支,形成全國一盤棋。目前,我國過低的社會保障資金的統籌層次直接影響了社會保障的良好運行,表現為:條件好的地方,較低的收費率即可滿足當地的社會保障支出,條件差的地方,較高的收費率也無法滿足當地的社會保障支出。

3.覆蓋范圍小。

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應覆蓋全體公民,這里的「覆蓋全體公民」並不是說全體公民在同一時間內都在享用社會保障資金,而是說社會保障制度對任何一個公民都有制度意義,制度沒有排他性,全體公民都能「享用」社會保障制度。目前,作為我國保障非主體的社會救濟應該說具備這種特性。但作為我國社會保障主體的社會保險則不具備這種非排他性,我國《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規定: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范圍是國有企業、城鎮集體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城鎮私營企業和其他城鎮企業職工,實行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范圍是國有企業、城鎮集體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城鎮私營企業和其他城鎮企業及其職工,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事業單位職工,民辦非企業單位職工,社會團體專職人員;失業保險的范圍是國有企業、城鎮集體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城鎮私營企業和其他城鎮企業職工,事業單位職工。可見,目前社會保險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參加范圍,社會保險的三項內容有三個范圍,最大的范圍(基本醫療保險)也僅局限於國有企業、城鎮各類企業、事業職工,社會團體專職人員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其他城鎮非單位從業人員和廣大農村從業人員及失業人員和非從業人員都不在制度規定的范會保險的制度覆蓋面(制度規定應該參加社會保險的人員佔全部從業人員的比例)為30%左右,但由於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人們對社會保險的認知程度、參與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還遠遠不夠,再加上社會保險制度本身的執行成本高,基本養老社會保險的實際覆蓋面(實際參加社會保險的人員佔全部從業人員的比例)僅為15%左右。如果從全部人口的角度來考察,當前我國社會保險的覆蓋面會更低。從制度執行狀況看,國有企業執行得相對較好,其他所有制企業尤其是私營或「三資」企業則執行得很差,社會保險制度執行面(實際參加社會保險人員占應該參加社會保險的人員的比例)很低。匡算基本養老社會保險制度執行面為52%左右。

4.執行成本高。

制度的執行成本高表面的含義是執行制度的操作費用大,它可體現為兩種情況:第一,制度在現有環境下很難完全執行,表現為執行度不高;第二,要達到一個較高的執行度,就要付出更大的人力、財力和物力(都可體現為成本費用)。我國目前的社會保障制度執行成本高,主要是指社會保障資金中的社會保險費征繳成本高。我國社會保障中的居民生活救濟和部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資金來源於政府財政收入,其資金的徵收以強制力很強的「稅」的形式由稅務系統完成,應該說不存在成本高的問題。然而,用於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補助等社會保險項目的社會保障資金仍以「費」的形式徵收,其強制力就不夠,再加上群眾基礎薄,就很難取得被徵收單位和個人的有力配合和支持。其結果,社會保險的執行面就上不去,提不高。此外,社會保險費的征繳管理和監督檢查工作是由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負責。由於社會保險費的徵收對象點多面廣,還要進行多項內容的登記及監督檢查,其工作量是很大的。受機構、人力、財力的約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要保證社會保險的執行面的擴大,往往感到力不從心。若增加勞動和社會保障機構的人力和經費,必然帶來政府運行成本的擴大。社會保險費由稅務機關徵收,稅務機關的同志感到不是自己的分內之事。在現有的制度規定下要使社會保險制度完全執行,就要付出高昂的制度執行成本。

5.社會保險基礎薄,妨礙因素多。

社會保險和商業保險雖說有區別,但在具體的保險活動過程中,在生活用語甚至書面用語中,人們說具體保險的時候往往不帶「社會」或「商業」的限定詞,如「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生育保險」等。在一次調研中,有一位具備大專學歷的職工問我:「如果保險公司破產,上交的社會保險費就算白交了吧?」這說明有一些同志對社會保險的認識還停留在商業保險的位置上。這是由於商業保險相對於政府組織實施的社會保險起步早,滲透面廣,其活動早就深人到城市的大街小巷、辦公樓、宿舍區、住戶家裡以及廣大的農村地區,人們把這類保險活動稱作「拉保險」。由於一些人們聽說或自己有過「上險容易索賠難」的經歷,城鄉有不少居民對這種「拉保險」活動有置之不理的思想。所以,至今在更多人們的頭腦中,不管什麼保險都是保險,保險可以投保,也可以不投保。這也正是許許多多私營個體老闆及職工不參加社會保險的重要思想原因之一。有的基層職員還自願放棄企業本可以為他們上的社會保險,其原因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認為上社會保險是可以選擇的,是可上可不上的;二是不想讓老闆從自己的工資中扣除要上保險的那部分錢;三是對保險有信任危機;四是預期自己會經常換工作單位,社會保險關系帶不走。

另外,從當前的制度和操作上來看,在企事業單位工作的員工是否參加社會保險還不是員工個人的自主行為,而是由企事業單位領導決定的,與企事業單位領導的行為方式和單位經營狀況有著密切的關系。許多弱勢職工(往往是單位的臨時工或短期合同工),即使認識到自己應當有一份社會保險,但是工作單位沒給他們上社會保險,他們也不敢對單位有關領導說什麼,也不知道或有顧慮而不敢向有關職能部門舉報。此外,也有相當多的單位利用政策或制度的空當,雖然工作上需要某一員工,並長期使用,就是不與此員工簽訂勞動合同,也不用為此職工上社會保險。也有不少國有企業的領導想按時為其正式職工上社會保險,但由於企業困難得連職工工資都發不了,自然也無能力為職工交社會保險費了。

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進建議

世界銀行建議的社會保障是一個多極體系,它包括:強制性的、公共管理稅收維持的再分配極,強制性的、完全基金型私人管理的儲蓄極,自願參與的追加保護極。「十五」計劃提出我國要構建獨立於企事業單位之外、資金來源多元化、保障水平規范化、管理服務社會化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體系。針對我國社會保障存在的問題,參考世界銀行建議,結合我國國情,建議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進應以養老保障為突破口。

1.統一制度。

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從保障對象、保障內容到征費(稅)比例等方面的政策全國要盡快統一起來。如果一時有難度,至少應把全國的養老保障制度盡快統一起來。從政策制定到資金統籌再也不能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自己操作,更不能再下放到地市或縣市操作。.地區性的社會保障,其社會化程度是不夠的,不是現代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保障,不能充分起到分散風險和財富再分配的作用,也很難順利地操作下去。這不僅由於地區級社會保障的財富再分配能力弱,而且由於征費率的巨大差異會影響企業等經濟組織在全國的公平競爭,進而影響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和企業改革的向前推進,長期下去還會造成「馬太效應」。

2.以稅收確保基礎保障,全國統收統支。

社會保障資金在全國的統收統支是制度統一的前提和基礎,沒有基礎養老等保障的統收統支,制度統一就難以實現。因為各地區的經濟水平、財力狀況、人口結構等方面存在著差異,若各地基礎保障實行自收自支,必然要求各地制定相應的政策,才能保證當地保障的需要。要實現基礎養老等保障的統收統支,應該建立一個強制性的、主要靠稅收維持的再分配系統。首先,必須建立並不斷完善全國社會保障公共賬戶。社會保障公共賬戶是國家設立的屬於全體國民並用於或可能用於全體國民的社會保障資金賬戶。其次,公共賬戶的資金來源要主要以稅收做保證。目前我國的社會保險公共賬戶一個統籌地區有一個,且其資金僅用於或可能用於當地社會保險政策所覆蓋的那部分公民,即便如此,多數地區社會保險公共賬戶的資金還不夠用,擠佔了個人賬戶上的資金,使個人賬戶空賬運行。以稅源保證公共賬戶資金的政策選擇有兩種:一種是開征社會保障稅,為中央稅,向一切從事經營活動的企業或組織徵收,稅率由中央統一確定,稅基可以是企業或組織一定時期內發放的工資總額,也可以是其營業收入或增加值。另一種方式是把現有的某稅種如增值稅或營業稅的征繳率提高一定幅度,把提高部分的稅金專用作社會保障資金,存人國家社會保障公共賬戶。兩種方式的實質是一樣的,差別在於後一種方式不增加總的稅種。據測算,若國家保證全國65歲及以上的老人都享有20%替代率的基礎養老金,一年需要1732億元的稅收作保證,相當於2000年國家財政收入的12.9%,若以增值額為稅基,設定6.5%的養老社會保障稅率即可滿足。若國家保證市鎮65歲及以上的老人都享有20%替代率的基礎養老金,鄉村65歲及以上的老人都享有10%替代率的基礎養老金,一年需要1129億元的稅收作保證,相當於2000年國家財政收入的8.4%,若以增值額為稅基,設定4.2%的養老社會保障稅率即可滿足。

3.擴大覆蓋面。

社會保障制度要做到以國家稅收形式征繳的社會保障資金能惠及到全體公民,讓全體公民現在或將來都能「享受」到國家提供的社會保障。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進可把基本養老保障的改進作為突破口,採取「全面覆蓋,城鄉有別,低位替代,平穩過渡」的辦法。也就是說每個公民當他足夠老的時候都可以拿到國家發放的一份「基礎養老金」。在起步階段的具體操作上,農村允許領取「基礎養老金」的年齡可以比城市高5歲到10歲,「基礎養老金」水平(替代率)可以比城市低5個到10個百分點。在過渡階段,國家發放的基礎養老金水平(替代率)平均保持在20%的低位上,以後逐步過渡到30%的目標水平,再加上個人賬戶可能達到30%的社會平均目標水平,合計實現60%的替代率的社會平均養老水平。為了實現社會平穩,對由於政策原因而未建立個人賬戶並在特殊崗位(如公務員)工作過一定年限的人可以適當調高國家發放的基礎養老金水平。假設每人平均一生工作40年,對公務員採取的是低工資政策,國家統籌對非公務員基礎養老金的目標水平為30%的替代率,國家統籌對公務員的基礎養老金水平適當調高為40%的替代率,那麼,平均每年公務員工齡可調高的基礎養老金水平(替代率)為0.25個百分點。

4.切斷單位與個人的社會保障聯系,約束和激勵公民建立個人社會保障賬戶。

任何單位除了依法上繳國家統一確定的社會保障稅外,不再發生其他社會保障支出,任何單位上繳的社會保障稅屬於全體公民,不與職工個人發生社會保障上的直接聯系,國家利用國家統籌的社會保障資金向公民個人提供基礎養老等保障,這也意味著每個公民都自然參與到了國家統籌的社會保障中,當前社會保險中的擴面(擴大社會保險參加面)難題將迎刃而解。現行社會保險制度執行過程中的「國家與單位、單位與個人、國家與個人」的復雜交織關系變為「單位與國家、國家與個人」的簡單關系。單位與個人之間產生社會保障糾紛的土壤從制度上被徹底清除掉了,每一個公民不受其自身狀況、工作單位經濟效益及領導人的行為方式的影響,至少可以享受到國家統籌的那部分社會保障。同時,國家要求每一個公民都要建立與自己身份證號碼相一致的個人社會保障賬戶,憑個人賬戶享受國家統籌的基礎養老等保障待遇。包括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人員在內的任何從業人員都要依法向其個人賬戶存人其工資的一定比例,個人賬戶上的資金完全由職工個人的繳納構成,不再與統籌基金發生聯系。個人賬戶的本金和投資收益歸個人所有,不交利息稅,退休年齡到達前除非有特殊情況(如發現有不治之症),不得提前享用個人養老賬戶上的資金。但死亡後,個人養老賬戶上的資金余額可以繼承。為確保社會穩定,對國有部門(機關、國有企業和事業單位)的員工可以採取老人老辦法,即已退休人員享受原有的養老政策;中人中辦法,即目前在職人員國家通過變現國有資產等方式籌資並根據個人以前已有工齡多少為其個人社會保障賬戶補充基金,以後由個人承擔;新人新辦法,即以後新加入的員工其個人社會保障賬戶完全由個人充實資金。

作者:國家統計局企業調查總隊 楊玉民 來源:《經濟研究參考》2002年第34期

熱點內容
法律碩士要事先選定學校 發布:2025-02-07 09:50:03 瀏覽:629
標准輸入法官方 發布:2025-02-07 09:49:23 瀏覽:449
失德之害領導幹部從政道德警示錄下載 發布:2025-02-07 09:49:22 瀏覽:263
四川大學訴訟法考研 發布:2025-02-07 09:16:01 瀏覽:66
新婚姻法女性不婚 發布:2025-02-07 09:15:15 瀏覽:516
遲到罰款是否違反勞動合同法 發布:2025-02-07 08:46:07 瀏覽:824
辯論賽依法治國 發布:2025-02-07 08:40:02 瀏覽:80
南京司法鑒定中心 發布:2025-02-07 08:39:27 瀏覽:956
銀行貸款不還負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2-07 08:27:03 瀏覽:498
婚姻法測題目加答案 發布:2025-02-07 08:00:00 瀏覽: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