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各項規章制度
Ⅰ 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依照法律規定必須實行什麼制度
必須實行合議、迴避、公開審判和兩審終審制度。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規定:
第十條 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依照法律規定實行合議、迴避、公開審判和兩審終審制度。
(1)法院各項規章制度擴展閱讀:
明確規則,力破訴訟難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建立立案登記制度,各界對此高度關注。此次公布的司法解釋,可謂對立案登記制度的初步確立。
司法解釋第208條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過去高門檻的立案審查制度,初步確立了中國特色的立案登記規則,即:允許立案庭對起訴狀進行形式審查和對原告適格、管轄權、一事不再理等訴訟要件在七日內進行實質審查的前提下,符合起訴條件的才予以登記立案。
通過強化七日審查期限,以及出具接收起訴材料的書面收據,倒逼立案庭將訴訟要件的審查工作交給審判庭。
此次公布的司法解釋,還對實踐中一些飽受詬病或存在爭議的規則予以了明確,主要體現在以下多個方面:
一、明確了重復起訴的判斷規則。司法解釋第246條主要根據前訴與後訴的要素——當事人、訴訟標的、訴訟請求是否相同為標准,作為判斷的依據。
二、確立了合同訴訟管轄的法定履行地規則。司法解釋第18條改變了過去長期適用的特徵履行地規則,轉而採用合同法上的法定履行地規則,來確定合同訴訟管轄法院。
這一改變既簡化了合同訴訟管轄規則,又有助於減少備受詬病的合同訴訟管轄權異議的發生,具有「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三、明確了格式合同中的管轄協議無效規則。司法解釋第31條針對電子商務迅猛發展過程中格式管轄協議普遍化的現實,首次明確規定「未採取合理方式提請消費者注意」的格式管轄協議無效的規則。
四、確立了保全擔保的數額規則。司法解釋第152條區分了訴前保全與訴中保全、財產保全與行為保全,分別確定保全擔保的數額。
這一規定改變了過去凡申請保全,法院必要求擔保且擔保的數額相當於請求保全的數額這一陋規,尤其是對於訴前行為保全和訴中保全的擔保的要求,明顯低於訴前財產保全的擔保,無疑是正確的,律師界一直詬病的「申請保全難」問題也有望得以緩解。
五、明確了應訴管轄的成立條件。應訴管轄要件中的「應訴答辯」究竟如何理解,司法解釋第223條作出了明確的界定,即只有當事人就案件實體內容進行答辯、陳述或者反訴的,才構成民訴法127條的應訴答辯。
這一規則可以合理平衡當事人雙方的程序利益,也符合訴訟法理,具有妥當性。
Ⅱ 人民法院訴訟費管理辦法
相信大家都知道,打官司之前需要先向法院提起訴訟,此時就需要起訴的一方事先預交訴訟費,當然通常情況下訴訟費最後是由敗訴方承擔。而關於訴訟費,我國最高法也是做出了相關規定的,即《人民法院訴訟費用管理辦法》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加強人民法院訴訟費用管理,提高訴訟費用使用效益,更好地促進法院業務建設,根據國家有關法律和行政法規的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訴訟費用是指人民法院依據國家法律,按規定的項目和標准,向提起訴訟的當事人收取的案件受理費、申請費和其他訴訟費用。
第三條 各級人民法院依法收取的訴訟費用,屬於國家財政性資金,其收取、分配和使用要納入財政管理。訴訟費用的收取方式、開支范圍、收費票據式樣等,按財政部和最高人民法院的統一規定執行。
第二章 訴訟費用的收取
第四條 訴訟收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重要司法制度。各級人民法院要嚴格按照國家統一規定收取訴訟費用,不得另行制定收費辦法、自行增加收費項目、擴大收費范圍、提高或降低收費標准。訴訟費用的緩交、減災、免交,由主管院長批准。
第五條 訴訟費用的收取實行收繳分離。人民法院按照受理案件適用的訴訟費用標准確定具體數額後,以書面形式通知當事人繳納訴訟費用;當事人憑人民法院開具的交費通知到指定銀行交費,並以銀行開具的收據作為已交(預交)訴訟費用的憑據,到人民法院換領訴訟費用專用票據。
第六條 人民法庭收取訴訟費用,也要實行收繳分離。個別不便由指定銀行收取訴訟費用的特殊地區,可由人民法庭直接代收,並向當事人開具訴訟費用專用票據。人民法庭直接代收的訴訟費用,要定期交入指定銀行,同時將票據上交基層人民法院。實行人民法庭代收訴訟費用的地區,需經省級財政部門和高級人民法院批准。
第七條 訴訟費用的專用票據包括預收、退費、結算三類,實行全國統一式樣(附後)。地方各級法院的收費專用票據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財政部門統一印製、編號後,由地方各級財政部門向同級人民法院發放;最高人民法院的收費專用票據由財政部印製發放。
第三章 訴訟費用的管理和使用
第八條 各級人民法院的訴訟費用全額納入財政專戶,嚴格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
第九條 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的訴訟費用由省級財政專戶集中管理,實行分級使用與省級統籌相結合的方式。
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的訴訟費用,要由當事人直接全額交入省級財政在當地指定銀行開設的省級財政專戶分戶,由省級財政專戶集中管理
省級財政專戶集中的地方各級人民法院訴訟費用,由代理省級財政專戶分戶的銀行,按規定比例就地及時分別劃入地方各級人民法院所在的同級財政專戶和省級財政專戶。
第十條 地方各級人民法院訴訟費收入分級使用和省級統籌的具體比例,由各省級財政部門會同高級人民法院根據本地實際情況確定,其中省級統籌的比例不得高於各級地方法院所收取訴訟費用的30%。
第十一條 省級統籌的訴訟費用由高級人民法院提出使用計劃,經省級財政部門審核批准後共同下達執行。資金通過財政專戶核撥,用於統一購置轄區內法院系統必需的業務設備和補助貧困地區法院業務經費,不得用於高級法院本身的支出。
第十二條 納入地方各級財政專戶管理的訴訟費用,由各級財政部門按審批的訴訟費用收支計劃,作為「業務補助經費」按月核撥給同級人民法院使用。
第十三條 最高人民法院通過指定銀行依法收取的訴訟費用直接全額劃入中央財政專戶。財政部根據審批的收支計劃和訴訟費用繳入財政專戶的進度,作為「業務補助經費」定期核撥給最高人民法院使用。
第十四條 訴訟費用的收取和劃撥事宜委託國有商業銀行辦理。具體辦法另行制定。
第十五條 「業務補助經費」的開支范圍:
1.最高人民法院和財政部聯合的業務經費開支范圍。
2.經省級財政部門核批的其他支出。
第十六條 各級人民法院可根據審判工作的實際需要,用財政撥給的「業務補助經費」,按全年訴訟費收入的一定比例或數額建立備用金。專門用於支付應退還的預交訴訟費用和其他訴訟費用的支出。備用金的具體比例或數額,由各省級財政部門會同高級人民法院確定。備用金支出後,應及時予以補充。
第十七條 各級人民法院要按照預算內外資金收支統管的原則,將各級財政部門核撥的「業務補助經費」與同級財政部門核撥的預算內業經費相結合,納入本單位預算,統一核算、統一管理、統籌安排使用。
第十八條 各級人民法院要加強對「業務補助經費」的管理,實行一支筆審批制度。使用時由法院財務部門按收支計劃,根據規定的使用范圍和法院業務工作需要提出意見,報主管財務院長審批。
第十九條 各級人民法院將下一年度本級訴訟費收入和「業務補助經費」支出計劃隨下年度預算一同報送同級財政部門審批,作為核撥「業務補助經費」的依據。
第二十條 各級人民法院應於每個季度終了後15日內,將上一季度訴訟費收人和「業務補助經費」的使用情況以報表形式報送同級財政部門。年度終了後,將上一年度訴訟費收入和「業務補助經費」支出情況,隨決算報同級財政部門審批。
第四章 訴訟費用的監督和檢查
第二十一條 人民法院依法收取的訴訟費用是法院業務經費的重要來源。各地要採取措施確保其真正用於法院的業務工作,其他部門不得調用。各級財政部門要依據訴訟費用收支計劃和法院實際工作需要及時核撥,嚴禁占壓、挪用。
第二十二條 各級人民法院要加強對訴訟費用的管理,嚴格執行國家有關財務規章制度,嚴格會計核算手續,自覺接受同級財政部門、審計部門和上級人民法院的監督和檢查。
第二十三條 各級財政部門要加強對人民法院訴訟費用的管理。制定和完善有關制度,規范收支管理,加強監督檢查,對違反規定的,應及時提出、限期糾正。對情節嚴重或未按規定時間糾正的,財政部門有權在違反的數額以內,適當扣減業務經費預算,並按有關規定對責任人進行處罰。
第二十四條 最高人民法院和高級人民法院要加強對各級人民法院訴訟費用管理工作的監督和指導,定期對下級法院訴訟費收入和「業務補助經費」支出情況進行檢查。發現違反規定的,應立即提出糾正意見。對情節嚴重的,上級法院有權在本轄區內進行通報批評,並追究有關領導者和直接責任人員的責任。
第五章 附則
第二十五條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財政部門可會同高級人民法院依據本辦法制定實施細則,並報財政部和最高人民法院備案。
第二十六條 計劃單列市各級人民法院訴訟費用管理,比照本辦法執行。
第二十七條 本辦法由財政部和最高人民法院負責解釋。
第二十八條 本辦法自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原《人民法院訴訟費用暫行管理辦法》(財文字<1996>4號)和《關於最高人民法院集中部分訴訟費用的實施辦法》(法字<1996>81號)同時廢止。
Ⅲ 人民法院依據什麼審理案件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以法律和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為依據。地方性法規適用於本行政區域內發生的行政案件。人民法院審理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案件,並以該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為依據。
行政訴訟法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參照國務院部、委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制定、發布的規章以及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制定、發布的規章。
最高人民法院的規章制度是最嚴格的,如果不同地區存在著一些異議的情況,還是應該以最高人民法院的規章制度來進行處理。人民法院的存在,就是為了公平公正的處理案件,不管是對於被告人還是原告方,都要採取公平公正,不偏不倚的態度去對待,被告方可以請律師進行辯護,原告方,也是可以請律師為其進行辯護的,因為雙方都有這個權利,而律師的職責就是將自己發現的一些證據,交給人民法院,人民法院的最高檢察官和其他的陪審員,進行討論後,根據雙方提供的證據,還有就是相關的一些法律規定,然後會做出最終的判決。
人民法院是秉著公平公正的態度來進行判決的,所以流程也是公開化的,面對於人民群眾,也是公開的,是透明的,所以如果感覺人民法院的判決是不公平的,我們可以隨時向有關部門,提起訴訟,可以申請重新審理自己的案件,這個是我們的合法權益,我們是可以行使的,當然如果自己跟人民法院的人認識,也應該及時的將這個人申請迴避,避免造成一些誤會。
Ⅳ 人民法院印章管理規定
法律分析:人民法院印章由辦公室專人保管及監印,並按照規定做好用印登記。保管於安全、可靠的地方,並有嚴格的防範措施。用印時,監印人要認真核對公文(含法律文書)底稿,檢查公文是否合符簽發許可權和規定,是否與簽發的公文一致。未經領導批准不得擅自借用本單位印章。使用庭、室印章須經庭室領導批准。無特殊原因和未經批准不得將印章帶至本院以外使用。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法》第六條 下列機構的印章應當刻有國徽圖案:
(一)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國務院, 中央軍事委員會,國家監察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
(二)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各專門委員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辦公廳、工作委員會, 國務院各部、各委員會、各直屬機構、國務院辦公廳以及國務院規定應當使用刻有國徽圖案印章的辦事機構,中央軍事委員會辦公廳以及中央軍事委員會規定應當使用刻有國徽圖案印章的其他機構;
(三) 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人民政府、監察委員會、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 專門人民法院, 專門人民檢察院;
(四) 國家駐外使館、領館和其他外交代表機構。
Ⅳ 基層法院辦公室的工作職責是什麼
辦公室其主要職能是:協助院領導組織、協調、處理日常工作;負責文秘、文電、檔案、保密、保衛及綜合性會議組織工作;會同有關部門負責武器彈葯的管理;負責本院的裝備和法庭的基本建設工作;負責本院車輛、房屋、設備設施的管理及維修,負責環境衛生和接待等工作。
負責全院及院領導的綜合服務工作;協助參與本院領導處理審判政務,安排領導公務活動;組織協調法院重要工作部署、重大決策的貫徹落實,組織安排本院重要會議和重大活動,落實領導批示事項和委託的其他工作,做好法院內外協調和信息反饋工作。
負責文秘、統計、檔案、印鑒、接待、通訊、督查督辦、調研、信息、收發、保密、值班、槍支管理、財務財產管理、法院建設、物質裝備、車輛管理、環境衛生、計劃生育、醫療保健、工資福利、後勤保障等司法行政工作。
(5)法院各項規章制度擴展閱讀:
人民法院主要職能:
1、審判刑事案件,懲辦犯罪分子,維護社會秩序。
2、審判民事案件,解決民事糾紛。
3、審判經濟糾紛案件,調整生產和流通領域內的經濟關系,維護社會主義經濟秩序。
4、審判行政案件,即審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對具體行政行為不服而起訴的案件,並作出裁決。
5、進行法治宣傳、司法建議等活動。
Ⅵ 法院的審判制度主要有哪些
法院的審判制度主要有以下幾種:
1、公開審判制度
人民法院審理案件和宣告判決,除法律另有規定,一律公開進行。
公開審理的案件,要先期公布案由、當事人的姓名、開庭時間和地點,允許公民到法庭旁聽,允許新聞記者采訪和報導,定期公開宣判的應當先期公告。
總之,應當把法庭審判活動的全過程,除了合議庭評議外,都公布於眾。
2、辯護制度
任何刑事被告人都有權獲得辯護。被告人除自己行使辯護權以外,還可以委託辯護人,或者由人民法院指定辯護人為他辯護。在整個刑事訴訟過程中,被告人都有權為自己辯護。
3、迴避制度
迴避制度,是指為了保證案件的公正審判,而要求與案件有一定的利害關系的審判人員或其他有關人員,不得參與本案的審理活動或訴訟活動的審判制度。該項制度的基本內容有:
4、合議制度
合議制度,指由若干審判人員組成合議庭對案件進行審理和裁判的制度。實行合議制,是為了發揮集體的智慧,彌補個人能力上的不足,以保證案件的審判質量。
按合議制組成的審判組織,稱為合議庭。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在不同的審判程序中,合議庭的組成人員有所不同。
5、兩審終審制度
這是我國案件的審級制度,它是指一個案件經過兩級人民法院審判就宣告終結的制度。
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第一審案件的判決和裁定,當事人可以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向上一級人民法院上訴,人民檢察院可以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抗訴。
經過二審的判決或裁定,即發生法律效力。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第一審案件的判決和裁定,如果在上訴期限內當事人不上訴、人民檢察院不抗訴,就是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
(6)法院各項規章制度擴展閱讀:
缺席審判制度正式寫入刑事訴訟法
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26日在京閉幕。會議以170票贊成、2票棄權,表決通過了關於修改刑事訴訟法的決定。
作為規范刑事訴訟制度的一部基本法律,刑事訴訟法在1979年制定以後,經過了1996年和2012年的兩次修改,這次是第3次作出修改。
此次刑訴法修改的一大亮點和重要內容之一,就是新增了缺席審判制度。
為什麼要增設這項制度?法律作出了哪些具體規定?在隨後舉行的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新聞發布會上,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刑法室主任王愛立回答了記者提出的問題。
王愛立說,建立刑事缺席審判制度,對推動司法機關積極履職、豐富懲治犯罪的手段、促進反腐敗國際追逃工作來講,都有著積極的意義。
可以使一些案件得到及時的處理和及時固定一些證據,避免因為時間過長,證據滅失情形的發生。同時,對外逃的犯罪分子及時作出法律上的否定評價,可以彰顯法治權威,維護國家和社會公眾利益。
王愛立特別指出,規定缺席審判制度還有一個因素。
在2012年修改刑事訴訟法時,增加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違法所得的沒收程序,這個程序實際也是在被告人缺席的情況下,對他的違法所得和涉案財產進行沒收的一個程序。
據王愛立介紹,鑒於是第一次在刑事法律中規定刑事缺席審判制度,為了確保這一制度正確公正實施,立法機關對案件的適用范圍作了嚴格限制。
一類是貪污賄賂犯罪,一類是嚴重危害國家安全、恐怖活動犯罪,需要及時進行審判,而且要經過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同時,還要求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在境外,排除在國內潛逃的適用。
規定了一系列的條件,目的是保證缺席審判得到正確適用,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和司法公正。王愛立說。
此外,為了充分保障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在設計相關條款時,新的刑訴法對缺席審判的管轄級別要求比較明確,即由中級人民法院組成合議庭進行審理。
同時要求法院要將傳票和起訴書副本送達境外被告人,保證被告人的知情權。
還對委託辯護權和上訴權以及提出重新審理的權利都作了一些明確規定,給缺席審判的被告人充分的程序保障。(記者 朱寧寧)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審判制度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缺席審判制度正式寫入刑事訴訟法
Ⅶ 人民法院檔案管理辦法
人民法院檔案管理辦法:為了加強人民法院檔案的管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實施辦法》和《機關檔案工作條例》的有關規定,結合人民法院檔案的實際情況,制定本辦法。
人民法院檔案機構的職責:
1、貫徹執行檔案工作的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
2、統一收集、整理、保管、統計本院全部檔案,並積極有效地開展利用和編研工作,為本院領導、審判工作和其他工作服務。
3、監督和指導本院各審判庭(含人民法庭)和其他部門文書材料的立卷、歸檔工作。
4、中級以人民法院的檔案機構,根據需要負責建立健全本轄區內法院檔案工作的規章制度,制定檔案工作計劃,召開檔案工作會議,組織經驗交流,對檔案幹部進行業務培訓,對下級人民法院的檔案工作進行業務監督和指導。
5、領導交辦的其他檔案工作任務。
法律依據
《人民法院檔案管理辦法》
第二條 人民法院的檔案大部分是訴訟檔案。訴訟檔案是國家重要的專業檔案之一,是人民法院審判活動的真實記錄,是做好審判工作,實行審判監督的重要依據和必要條件。訴訟檔案管理工作是審判工作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第三條 各級人民法院的檔案機構負責集中統一管理本院的全部檔案(包括各種門類和載體的檔案),積極提供利用,切實為審判工作和其他工作服務。確保檔案的完整與完全,是人民法院各級領導和全體工作人員的共同任務。第四條 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的檔案工作,接受上級人民法院檔案機構和同級檔案行政管理部門的監督和指導。二、機構和職責第五條 各級人民法院應當設置與職能任務相適應的檔案機構,配備與所承擔任務相適應的專職檔案幹部。第六條 各級人民法院檔案幹部的配備,參照勞動人事部、國家檔案局的有關規定,從法院目前的實際情況出發,現以保管檔案一萬卷(件)設專職檔案幹部一人為基數。超過部分每超過一萬五千卷再增配一人。
Ⅷ 人民法院的工作原則和根本制度
我國《憲法》、《人民法院組織法》、《法官法》以及刑事、民事、行政三內大訴訟法容和其他相關法律文件確認的法院的審判原則主要包括:
1.依法獨立審判,是指法院在審判活動中,獨立行使審批權,不受其他組織和個人的干涉
2.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是指人民法院在審判活動中,必須平等地適用法律。
3.適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問題進行訴訟的權力。
4.公開審判,是指人民法院隨訴訟案件的公開審理和公開宣判。
所謂「公開」,就是對社會公開,對於開庭審判的全過程,除合議庭評議外,都允許公民旁聽,允許新聞記者采訪和報道。對依法應予公開審理的案件,法院在開庭前要公布案由,當事人的姓名,開庭時間和地點。
5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人民法院對被告人的辯護權不能非法侵犯和剝奪,應當正確對待被告人或辯護人的申辯。
6.合議制,我國人民法院審理案件的基本組織形式是採用合議制。
7.迴避制度,審判人員不參加審理與自己有利害關系或者其他關系的案件的制度
Ⅸ 憲法法院制度
我國沒有!只有給你列舉一個!
在德國,聯邦憲法法院並非唯一可進行憲法審判的法院。事實上,各個州(l??nder)均設有憲法法院。州憲法法院同樣可進行憲法審判,其職責在於確保州憲法的正確實施。不僅如此,德國所有的一般法院均有職責適用包括憲法在內的一切現行法。因此,從實質意義上講,一般法院同樣可進行憲法裁判。當然,聯邦憲法法院在憲法審判中發揮著主要作用。本文便以此為研究對象。
一、憲法法院性質的雙重性——憲法機構及審判機構
作為憲法機構,憲法法院人事獨立、財政獨立。憲法法院的法官並不隸屬於政府各部,包括司法部。其財政預算與議會及政府的財政預算並不相同。此外,憲法法院還有權以全體會議決議的形式制訂內部規章。
作為審判機構,憲法法院嚴格遵守依法裁判之原則(《基本法》第101條),不同判決法庭的許可權以及人員組成由法律或聯邦憲法法院的內部規章事先規定。法律規定了三種不同的判決法庭:全體會議(Plenum)、審判庭(Senate)以及分庭(Kammern)。全體會議僅在「一個審判庭希望改變另一審判庭在某一判決中所採取之司法立場」時方組建(基本法第16條)。判決須獲得2/3以上的法官同意才可通過。在實踐中,全體會議很少作出判決(從1949年至 2002年末,全體會議僅作出4個判決)。審判庭有兩個,是憲法裁判的一般法庭形式。審判庭間的職責劃分由法律及內部規章進行規定。在實踐中,每個審判庭都是正式的裁判機構,每年作出數量有限的判決(如在2002年,審判庭共作出54個判決)。每個審判庭包括八名法官。在每次庭審中,其中的六名法官必須出席庭審。分庭創設於1956年(當時被稱為委員會)。依法律之規定,審判庭每年均設有數個分庭(在實踐中,每個審判庭一般由三個分庭所組成,每三年變更一次)。每個分庭對法官所提出的某法律規定是否合憲的審查請求或者個人認為其基本權利受侵犯而提起的訴訟作出是否受理之裁決。分庭考量的重點在於「請求或訴訟的理由是否充分」。
二、聯邦憲法法院的許可權
《基本法》長篇羅列了聯邦憲法法院的許可權。依據該法律之規定,聯邦憲法法院的許可權共有十八項,可分為三大類:關於保障公共權力良好運作的相關許可權;關於法律規則合憲性控制的相關許可權;以及關於判決合憲性的相關許可權。在實踐中,聯邦憲法法院的最後一項許可權最為重要。
(一)保障公共權力良好運作的相關許可權
憲法法院在這一領域內的許可權主要包括:
(1)解決聯邦與各州在許可權劃分上的分歧。「聯邦憲法法院對聯邦與各州在各自權利及義務所出現的觀點分歧進行裁決,尤其是在州行使了聯邦權利或者聯邦控制的情況下」。
(2)解決憲法機構間的沖突。基本法解釋中涉及最高聯邦機構的權利義務范圍爭訟以及基本法或最高聯邦機構內部規章所賦予基本權利的機構在權利義務范圍上爭訟,由聯邦憲法法院進行判決。聯邦憲法法院可受理對上議院或下議院之決定而提起的控訴,也可受理對政府或聯邦總統的決定所提出的異議。聯邦憲法法院還廣義地解釋了「擁有特定權力的機構」,議會團體及政黨也有權向憲法法院起訴。
(3)該領域內的其他許可權。如上議院的有效選舉之訴、維護憲法之訴等等。
(二)關於法律規則合憲性控制的相關許可權
這里的法律規則(Normen)既包括由議會表決通過的法律,也包括行政條例。國際條約僅在轉化為國內法時才能成為法律規則。財政預算也僅在成為法律批准對象時才能成為法律規則。法律規則的合憲性控制為事後控制,即僅在法律生效之後才能展開合憲法性審查。聯邦憲法法院在合憲性控制上有兩種審理方式:直接審理和間接審理。前者為抽象控制。聯邦憲法法院在兩種情況下可進行直接審理:憲法機構(具有起訴權的正式機構為聯邦政府、州政府以及下議院三分之一的代表)對法律所提出的訴訟以及個人以法律侵犯其基本權利為由直接提起個人之訴;後者為具體控制,即聯邦憲法法院在普通法院已對某一法律規則是否合憲進行裁判之後而受理案件。程序分為兩類:如果普通法院認為適用於爭訟案件的法律不合憲且該法律是在基本法頒布之後生效的,則應向憲法法院提起前先裁決(Vorlage)之訴。如果普通法院認為1949年之後的法律合乎《基本法》的規定或者對規章以及1949年之前的法律進行即時的合憲性控制,則該普通法院應作出合憲或不合憲之判決。在這種情況下,一方當事人可就該判決向憲法法院提出異議。
(三)關於判決合憲性的相關許可權
所有擁有基本權利的個人均有權對某一判決是否合憲提出異議,這使聯邦憲法法院成為「事實上」的最高法院。行使這一起訴權利的條件十分簡單:所有上訴途徑已經窮盡;判決違反憲法之規定侵犯了起訴人的某一基本權利;上訴必須在判決送達後一個月內提出。憲法法院認為判決違憲的理由多種多樣:如判決所依據的法律合憲卻被法官錯誤地認為違憲或者法律違憲卻被法官錯誤地認為合憲;法官對所適用之法律的解釋未能充分考慮起訴者的基本權利;法官在行使自由裁量權時未能更好地遵守基本權利(尤其是存在數個基本權利的情況下)等等。
三、結語
德國憲法法院在五十餘年來極大促進了歐洲憲法司法的發展(歐共體法院及歐洲人權法院經常從德國憲法判例中獲得啟示,如比例性原則及平等武裝原則),成為眾多國家效仿的對象,這使得德國公法在世界上享有盛譽。與德國相比,中國並不存在專門的憲法法院,憲法至高無上的地位難以得到有效保障。因此,借鑒德國的憲法法院模式未失為中國實現以法治國的改革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