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寄養條例

寄養條例

發布時間: 2022-05-08 00:54:22

❶ 北京寄養未成年人入戶條件如何規定的

法律分析:1、申請人系不滿18周歲以下未成年子女;2、(外)祖父母在本市無子女,可以解決一名(外)孫子女;3、由本市到青藏高原地區(青海省、西藏自治區)工作職工的子女,因不適應當地氣候,無法隨身撫養,外省市無同等親屬投靠的,等等。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 第六條 公民應當在經常居住的地方登記為常住人口,一個公民只能在一個地方登記為常住人口。

❷ 婚姻無家庭法中的寄養是什麼意思

寄養有三種解釋,第一是說不在自己家裡撫養;第二,多指把子女託付給別人撫養;第三,暫安置某處供養;四,是指將牲畜、家禽等分派或託付別人代養。根據相關法律規定:「寄養」與「收養」的一個重要區別,就是寄養是在不變更監護權的基礎上進行,寄養兒童進入家庭寄養,由寄養家庭負責養育,被寄養兒童享受政府給予的生活、醫療與教育費用。一般家庭寄養都是長期性行為,基本上以「年」為單位。但如遇到有親生父母認領或有家庭領養、發現寄養家庭有傷害寄養兒童的行為等情形時,福利院有權隨時終止協議。

❸ 84年農村老人戶外寄養的條件是什麼

84年農村老人戶外寄養的條件是什麼
這位知友,根據《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23條第二款和《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條例》的有關規定,農村的老年人必須同時具備以下三個條件,才可以申請「五保供養」:
(1)無勞動能力;
(2)無生活來源;
(3)無贍養人和扶養人,或者其贍養人和扶養人確無贍養能力或者扶養能力。
同時具備以上三個條件的農村老年人,應當由他本人申請或者由村民小組提名,經村民委員會審核,報鄉、民族鄉、鎮人民政府批准,發給「五保供養證書」,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負擔保吃、保穿、保住、保醫、保葬的「五保供養」。

我國農村對無勞動能力、生活無保障的成員實行的社會保險,即保吃、保穿、保住、保醫、保葬五個方面,農村五保供養,是我國農村依照《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條例》規定對喪失勞動能力和生活沒有依靠的老、弱、孤、寡、殘的農民實行保吃、保穿、保住、保醫、保葬的一種社會救助制度。

❹ 什麼是寄養有什麼規定

家庭寄養管理暫行辦法

(2003年10月27日民政部發布,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規范家庭寄養工作,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所稱兒童家庭寄養,是指經過規定的程序,將民政部門監護的兒童委託在家庭中養育的照料模式。
第三條 家庭寄養應當有利於被寄養兒童的撫育、成長,保障被寄養兒童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

第二章 被寄養兒童

第四條 本辦法所稱被寄養兒童,是指監護權在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門,被民政部門或者民政部門批準的家庭寄養服務機構委託在符合條件的家庭中養育的、不滿十八周歲的孤兒、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棄嬰和兒童。
第五條 殘疾的被寄養兒童,應當在具備醫療、特殊教育、康復訓練條件的社區中為其選擇寄養家庭。
需要長期依靠技術性照料的重度殘疾兒童,不宜安排家庭寄養。
第六條 寄養年滿十周歲以上兒童的,應當徵得被寄養兒童的同

第三章 寄養家庭

第八條 本辦法所稱寄養家庭,是指經過規定的程序,受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或者民政部門批準的家庭寄養服務機構委託,寄養不滿十八周歲的孤兒、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棄嬰和兒童的家庭。
第九條 寄養家庭應當同時具備以下條件:
(一)有寄養服務機構所在地的常住戶口和固定住所。被寄養兒童入住後,人均居住面積不低於當地人均居住水平。
(二)有穩定的經濟收入,家庭成員人均收入水平在當地人均收入中處於中等水平以上。
(三)家庭成員未患有傳染病或者精神疾病,以及其他不利於被寄養兒童成長的疾病。
(四)家庭成員無犯罪記錄,無不良生活嗜好,關系和睦,與鄰里關系融洽。
(五)主要照料人的年齡在三十至六十五歲之間,身體健康,具有照料兒童的能力、經驗,初中(或相當於)以上文化程度。
第十條 寄養家庭在寄養期間必須履行下列義務:
(一)保障被寄養兒童的人身安全。
(二)對被寄養兒童提供生活照料,幫助其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三)培育被寄養兒童樹立良好的思想道德觀念。
(四)按國家規定安排被寄養兒童接受學齡前教育和義務教育。負責與學校溝通,配合學校做好被寄養兒童的教育工作。
(五)為殘疾的被寄養兒童提供矯治、肢體功能康復訓練、聾兒語言康復訓練和弱智教育等方面的服務。
(六)定期向家庭寄養服務機構反映被寄養兒童的成長情況。
(七)其他應當保障被寄養兒童權益的義務。

第四章 家庭寄養服務機構

第十一條 本辦法所稱家庭寄養服務機構,是指經過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批准成立,從事家庭寄養工作的社會福利機構,分兒童福利機構和專門從事家庭寄養服務機構兩類。
第十二條 家庭寄養服務機構主要承擔以下工作:
(一)制定本行政區域內家庭寄養工作計劃並組織實施。
(二)建立本地區家庭寄養工作網路並指導其運行。
(三)培訓寄養家庭中的主要照料人,組織寄養工作經驗交流活動。
(四)為寄養家庭養育被寄養兒童提供技術性服務。
(五)定期探訪被寄養兒童,及時解決存在問題。
(六)監督、評估寄養家庭的養育工作。
(七)建立健全被寄養兒童和寄養家庭的文檔資料。
(八)向上級民政部門反映家庭寄養工作情況並提出建議。
第十三條 家庭寄養服務機構必須聘用具備社會工作、心理學、醫療康復等專業知識的專職工作人員。
家庭寄養服務機構工作人員與被寄養兒童的比例不得高於1∶25。

第五章 寄養協議的履行

第十四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應當與寄養家庭簽訂寄養協議,也可以授權家庭寄養服務機構與寄養家庭簽訂寄養協議,明確寄養期限、雙方的權利義務、寄養家庭中的主要照料人等。
第十五條 寄養協議必須約定對被寄養兒童安排試寄養,實施試寄養的時間最長不得超過90日。
第十六條 寄養家庭有協議約定的事由在短期不能照料被寄養兒童的,家庭寄養服務機構必須對被寄養兒童提供短期養育服務。短期養育服務的時間一般不超過30日。
第十七條 寄養協議中約定的主要照料人不得隨意變更。確需變更的,經家庭寄養服務機構同意後在家庭寄養協議主要照料人一欄中變更。
第十八條 社會福利機構擬送養被寄養兒童時,應當在報送被送養人材料的同時通知寄養家庭。收養登記辦理完畢後,寄養協議自然解除。
第十九條 寄養家庭因家庭條件發生變化不能繼續寄養被寄養兒童的,應當與家庭寄養服務機構協商解除寄養協議。寄養協議解除後,被寄養兒童由家庭寄養服務機構另行安置。
第六章 監督管理
第二十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對家庭寄養工作負有以下監督管理職責:
(一)指導檢查本地區家庭寄養工作。
(二)負責寄養協議的備案審查,監督寄養協議的履行。
(三)監督、評估家庭寄養服務機構的工作。
(四)協調解決家庭寄養服務機構與寄養家庭之間的爭議。
(五)與有關部門協商,及時解決家庭寄養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第二十一條 異地家庭寄養必須經兩地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同意。被寄養兒童的監護責任仍由被寄養兒童戶口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承擔,雙方另有協議約定的除外。
第二十二條 家庭寄養經費,包括被寄養兒童的生活、醫療和教育費用,寄養家庭的勞務費用,家庭寄養服務機構的工作費用等,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在民政事業經費中列支。
家庭寄養經費必須專款專用,不得截留、挪作他用。
第二十三條 家庭寄養服務機構可以通過與國(境)內外社會組織合作、通過接受社會捐贈獲得資助。與國(境)外社會組織或者個人開展同家庭寄養有關的合作項目,應當按照有關規定辦理手續。

第六章 責 任

第二十四條 寄養家庭不履行本辦法規定和協議約定的義務,由寄養家庭所在地的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責令其改正,必要時可以解除寄養協議;對被寄養兒童造成人身侵害的,應當賠償。
第二十五條 家庭寄養服務機構因工作失誤,使寄養協議不能正常履行,由批准成立該機構的民政部門責令其改正,情節嚴重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紀律處分;民辦非企業性質的家庭寄養服務機構,由登記管理機關依法給予行政處罰。
第二十六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門不履行職責,由上一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責令其改正,情節嚴重的,由同級人民政府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第七章 附 則

第二十七條 本辦法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

❺ 專門保護老人孤兒殘疾人的法律 有哪些

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
婦女兒童權益保障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權益保障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民政部等十五部位《關於加強孤兒救助工作的意見》等保護措施。
中華人民共和國收養法(1998修正)
《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母嬰保健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收養法〉的決定

《中國公民收養子女登記辦法》
《外國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收養子女登記辦法》
社會福利性募捐義演管理暫行辦法
社會福利機構管理暫行辦法
救災捐贈管理暫行辦法
家庭寄養管理暫行辦法
國務院關於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的通知
國家級福利院評定標准
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實施細則
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
華僑以及居住在香港、澳門、台灣地區的中國公民辦理收養登記的管轄以及所需要出具的證件和證明材料的規定
國內與跨國收養及寄養家庭照管實施准則

❻ 寄養的家庭寄養管理辦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令
第54號
《家庭寄養管理辦法》已經2014年9月14日民政部部務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14年12月1日起施行。
部 長:李立國
2014年9月24日
家庭寄養管理辦法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規范家庭寄養工作,促進寄養兒童身心健康成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和國家有關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所稱家庭寄養,是指經過規定的程序,將民政部門監護的兒童委託在符合條件的家庭中養育的照料模式。
第三條 家庭寄養應當有利於寄養兒童的撫育、成長,保障寄養兒童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
第四條 國務院民政部門負責全國家庭寄養監督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家庭寄養監督管理工作。
第五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門設立的兒童福利機構負責家庭寄養工作的組織實施。
第六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採取措施,鼓勵、支持符合條件的家庭參與家庭寄養工作。

第二章 寄養條件
第七條 未滿十八周歲、監護權在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的孤兒、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棄嬰和兒童,可以被寄養。
需要長期依靠醫療康復、特殊教育等專業技術照料的重度殘疾兒童,不宜安排家庭寄養。
第八條 寄養家庭應當同時具備下列條件:
(一)有兒童福利機構所在地的常住戶口和固定住所。寄養兒童入住後,人均居住面積不低於當地人均居住水平;
(二)有穩定的經濟收入,家庭成員人均收入在當地處於中等水平以上;
(三)家庭成員未患有傳染病或者精神疾病,以及其他不利於寄養兒童撫育、成長的疾病;
(四)家庭成員無犯罪記錄,無不良生活嗜好,關系和睦,與鄰里關系融洽;
(五)主要照料人的年齡在三十周歲以上六十五周歲以下,身體健康,具有照料兒童的能力、經驗,初中以上文化程度。
具有社會工作、醫療康復、心理健康、文化教育等專業知識的家庭和自願無償奉獻愛心的家庭,同等條件下優先考慮。
第九條 每個寄養家庭寄養兒童的人數不得超過二人,且該家庭無未滿六周歲的兒童。
第十條 寄養殘疾兒童,應當優先在具備醫療、特殊教育、康復訓練條件的社區中為其選擇寄養家庭。
第十一條 寄養年滿十周歲以上兒童的,應當徵得寄養兒童的同意。

第三章 寄養關系的確立
第十二條 確立家庭寄養關系,應當經過以下程序:
(一)申請。擬開展寄養的家庭應當向兒童福利機構提出書面申請,並提供戶口簿、身份證復印件,家庭經濟收入和住房情況、家庭成員健康狀況以及一致同意申請等證明材料;
(二)評估。兒童福利機構應當組織專業人員或者委託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等第三方專業機構對提出申請的家庭進行實地調查,核實申請家庭是否具備寄養條件和撫育能力,了解其鄰里關系、社會交往、有無犯罪記錄、社區環境等情況,並根據調查結果提出評估意見;
(三)審核。兒童福利機構應當根據評估意見對申請家庭進行審核,確定後報主管民政部門備案;
(四)培訓。兒童福利機構應當對寄養家庭主要照料人進行培訓;
(五)簽約。兒童福利機構應當與寄養家庭主要照料人簽訂寄養協議,明確寄養期限、寄養雙方的權利義務、寄養家庭的主要照料人、寄養融合期限、違約責任及處理等事項。家庭寄養協議自雙方簽字(蓋章)之日起生效。
第十三條 寄養家庭應當履行下列義務:
(一)保障寄養兒童人身安全,尊重寄養兒童人格尊嚴;
(二)為寄養兒童提供生活照料,滿足日常營養需要,幫助其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三)培養寄養兒童健康的心理素質,樹立良好的思想道德觀念;
(四)按照國家規定安排寄養兒童接受學齡前教育和義務教育。負責與學校溝通,配合學校做好寄養兒童的學校教育;
(五)對患病的寄養兒童及時安排醫治。寄養兒童發生急症、重症等情況時,應當及時進行醫治,並向兒童福利機構報告;
(六)配合兒童福利機構為寄養的殘疾兒童提供輔助矯治、肢體功能康復訓練、聾兒語言康復訓練等方面的服務;
(七)配合兒童福利機構做好寄養兒童的送養工作;
(八)定期向兒童福利機構反映寄養兒童的成長狀況,並接受其探訪、培訓、監督和指導;
(九)及時向兒童福利機構報告家庭住所變更情況;
(十)保障寄養兒童應予保障的其他權益。
第十四條 兒童福利機構主要承擔以下職責:
(一)制定家庭寄養工作計劃並組織實施;
(二)負責寄養家庭的招募、調查、審核和簽約;
(三)培訓寄養家庭中的主要照料人,組織寄養工作經驗交流活動;
(四)定期探訪寄養兒童,及時處理存在的問題;
(五)監督、評估寄養家庭的養育工作;
(六)建立家庭寄養服務檔案並妥善保管;
(七)根據協議規定發放寄養兒童所需款物;
(八)向主管民政部門及時反映家庭寄養工作情況並提出建議。
第十五條 寄養協議約定的主要照料人不得隨意變更。確需變更的,應當經兒童福利機構同意,經培訓後在家庭寄養協議主要照料人一欄中變更。
第十六條 寄養融合期的時間不得少於六十日。
第十七條 寄養家庭有協議約定的事由在短期內不能照料寄養兒童的,兒童福利機構應當為寄養兒童提供短期養育服務。短期養育服務時間一般不超過三十日。
第十八條 寄養兒童在寄養期間不辦理戶口遷移手續,不改變與民政部門的監護關系。
第四章 寄養關系的解除
第十九條 寄養家庭提出解除寄養關系的,應當提前一個月向兒童福利機構書面提出解除寄養關系的申請,兒童福利機構應當予以解除。但在融合期內提出解除寄養關系的除外。
第二十條 寄養家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兒童福利機構應當解除寄養關系:
(一)寄養家庭及其成員有歧視、虐待寄養兒童行為的;
(二)寄養家庭成員的健康、品行不符合本辦法第八條第(三)和(四)項規定的;
(三)寄養家庭發生重大變故,導致無法履行寄養義務的;
(四)寄養家庭變更住所後不符合本辦法第八條規定的;
(五)寄養家庭借機對外募款斂財的;
(六)寄養家庭不履行協議約定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一條 寄養兒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兒童福利機構應當解除寄養關系:
(一)寄養兒童與寄養家庭關系惡化,確實無法共同生活的;
(二)寄養兒童依法被收養、被親生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認領的;
(三)寄養兒童因就醫、就學等特殊原因需要解除寄養關系的。
第二十二條 解除家庭寄養關系,兒童福利機構應當以書面形式通知寄養家庭,並報其主管民政部門備案。家庭寄養關系的解除以兒童福利機構批准時間為准。
第二十三條 兒童福利機構擬送養寄養兒童時,應當在報送被送養人材料的同時通知寄養家庭。
第二十四條 家庭寄養關系解除後,兒童福利機構應當妥善安置寄養兒童,並安排社會工作、醫療康復、心理健康教育等專業技術人員對其進行輔導、照料。
第二十五條 符合收養條件、有收養意願的寄養家庭,可以依法優先收養被寄養兒童。
第五章 監督管理
第二十六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對家庭寄養工作負有以下監督管理職責:
(一)制定本地區家庭寄養工作政策;
(二)指導、檢查本地區家庭寄養工作;
(三)負責寄養協議的備案,監督寄養協議的履行;
(四)協調解決兒童福利機構與寄養家庭之間的爭議;
(五)與有關部門協商,及時處理家庭寄養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第二十七條 開展跨縣級或者設區的市級行政區域的家庭寄養,應當經過共同上一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同意。
不得跨省、自治區、直轄市開展家庭寄養。
第二十八條 兒童福利機構應當聘用具有社會工作、醫療康復、心理健康教育等專業知識的專職工作人員。
第二十九條 家庭寄養經費,包括寄養兒童的養育費用補貼、寄養家庭的勞務補貼和寄養工作經費等。
寄養兒童養育費用補貼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列支。寄養家庭勞務補貼、寄養工作經費等由當地人民政府予以保障。
第三十條 家庭寄養經費必須專款專用,兒童福利機構不得截留或者挪用。
第三十一條 兒童福利機構可以依法通過與社會組織合作、通過接受社會捐贈獲得資助。
與境外社會組織或者個人開展同家庭寄養有關的合作項目,應當按照有關規定辦理手續。
第六章 法律責任
第三十二條 寄養家庭不履行本辦法規定的義務,或者未經同意變更主要照料人的,兒童福利機構可以督促其改正,情節嚴重的,可以解除寄養協議。
寄養家庭成員侵害寄養兒童的合法權益,造成人身財產損害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三條 兒童福利機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設立該機構的民政部門進行批評教育,並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一)不按照本辦法的規定承擔職責的;
(二)在辦理家庭寄養工作中牟取利益,損害寄養兒童權益的;
(三)玩忽職守導致寄養協議不能正常履行的;
(四)跨省、自治區、直轄市開展家庭寄養,或者未經上級部門同意擅自開展跨縣級或者設區的市級行政區域家庭寄養的;
(五)未按照有關規定辦理手續,擅自與境外社會組織或者個人開展家庭寄養合作項目的。
第三十四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門不履行家庭寄養工作職責,由上一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責令其改正。情節嚴重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第七章 附 則
第三十五條 對流浪乞討等生活無著未成年人承擔臨時監護責任的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開展家庭寄養,參照本辦法執行。
第三十六條 尚未設立兒童福利機構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家庭寄養的組織實施,具體工作參照本辦法執行。
第三十七條 本辦法自2014年12月1日起施行,2003年頒布的《家庭寄養管理暫行辦法》(民發〔2003〕144號)同時廢止。

❼ 如何辦理寄養手續

摘要 1、應先帶上當事人(收 養 人)的戶口本、身份證、結婚證等資料,去當地的民政部門辦理收養登記手續。2、再憑民政部門出具的收養登記證明,及上述資料,去當事人的常住戶口所在地的轄區派出所辦理落戶手續即可。3、具體事先咨詢當事人戶口所在地的轄區派出所工作人員,以對方的答復為准。

❽ 寵物寄養有相關規定嗎

記者了解到,北京市已經有針對寵物寄養資格的相關規定,《北京市動物防疫條例》第43條明確提出,從事動物寄養活動應當符合下列條件:有獸醫專業技術人員;有相應的消毒廢物處理或者暫存設施設備;有與其服務規模相適應的隔離飼養器具和動物活動空間;有完善的動物防疫管理制度。

❾ 中國的領養制度

收養的法律解釋:收養是擬制血親的親子關系藉以發生的法定途徑。收養制度是婚姻家庭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領養他人的子女為自己的子女。收養人稱為養父、養母,被收養人稱為養子、養女。收養須符合法律規定的條件和程序。我國保護合法的收養關系。養父母與養子女之間的權利和義務,適用婚姻法對父母子女關系的規定。收養行為是一種設定和變更民事權利、義務的重要法律行為,它涉及對未成年人的撫養教育、對老年人的贍養扶助以及財產繼承等一系列民事法律關系。收養這一法律行為的目的在於使沒有父母子女關系的人們之間產生擬制的法律上的父母子女關系。一般說來,送養人為生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收養人為養父和養母(單方收養時是養父或者養母),被收養人為養子或養女。收養行為一旦發生法律效力,便產生兩個方面的法律效果:一是在收養人和被收養人之間產生法定的父母子女關系,二是對被收養人及其生父母之間的父母子女關系以及基於此的其他親屬關系同時消滅。由於收養法律行為可以導致當事人人身關系和民事權利義務的變化,所以法律對於收養行為一般均規定比較嚴格的條件,其中包括對收養人條件的規定,對被收養人條件的規定以及對被收養人的送養人條件的規定等。符合這些條件的當事人在自願、平等、協商的基礎上,達成收養協議,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報主管機關進行收養登記後,收養關系便產生法律效力。 收養不同於寄養,寄養是父母因特殊情況不能直接履行對子女的撫養義務,把子女寄託在他人家中生活的委託代理行為。寄養不發生父母子女關系的變更,被寄養兒童與受託人之間不產生父母子女的法律關系。 收養不同於撫養和贍養,根據我國婚姻法和繼承法的有關規定,撫養是父母照顧、養育其子女的一種法定義務;贍養是成年(孫子女,子女)照顧、關懷其父母或者祖父母的法定義務。無論撫養還是贍養,都不引起人身關系和民事權利義務的變更,都不是變更人身關系的民事法律行為。公民非因法定義務而自願撫養他人子女也不屬於收養的行為。

❿ 寄養孩子怎麼上戶口

寄(收)養孩子申報戶口需要的手續、證件可以參照如下辦理:
1、應先帶上當事人(收 養 人)的戶口本、身份證、結婚證等資料,去當地的民政部門辦理收養登記手續;
2、再憑民政部門出具的收養登記證明,及上述資料,去當事人的常住戶口所在地的轄區派出所辦理落戶手續即可;
3、具體事先咨詢當事人戶口所在地的轄區派出所工作人員,以對方的答復為准。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收養法》的規定:
第十六條 收養關系成立後,公安部門應當依照國家有關規定為被收養人辦理戶口登記。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的規定:
第七條嬰兒出生後一個月以內,由戶主、親屬、撫養人或者鄰居向嬰兒常住地戶口登記機關申報出生登記。
棄嬰,由收養人或者育嬰機關向戶口登記機關申報出生登記。

第十九條公民因結婚、離婚、收養、認領、分戶、並戶、失蹤、尋回或者其他事由引起戶口變動的時候,由戶主或者本人向戶口登記機關申報變更登記。

熱點內容
法律碩士要事先選定學校 發布:2025-02-07 09:50:03 瀏覽:629
標准輸入法官方 發布:2025-02-07 09:49:23 瀏覽:449
失德之害領導幹部從政道德警示錄下載 發布:2025-02-07 09:49:22 瀏覽:263
四川大學訴訟法考研 發布:2025-02-07 09:16:01 瀏覽:66
新婚姻法女性不婚 發布:2025-02-07 09:15:15 瀏覽:516
遲到罰款是否違反勞動合同法 發布:2025-02-07 08:46:07 瀏覽:824
辯論賽依法治國 發布:2025-02-07 08:40:02 瀏覽:80
南京司法鑒定中心 發布:2025-02-07 08:39:27 瀏覽:956
銀行貸款不還負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2-07 08:27:03 瀏覽:498
婚姻法測題目加答案 發布:2025-02-07 08:00:00 瀏覽: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