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半導體研發部門規章制度

半導體研發部門規章制度

發布時間: 2022-05-08 18:17:22

❶ 研發中心的研發創新工作管理制度

你是指有了創新怎麼管理,還是說怎麼管理創新型的項目?
如果是前者應該跟別的都差不多,如果是後面的不太容易,創新類的項目有太多不確定性,如果有管理只能管理最初的目標和最後的結果,中間過程比較難以管理。

❷ 科技公司研發部管理制度

新產品開發項目管理制度

1.目的和作用
新產品開發是企業在激烈的技術競爭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命脈,它對企業產品發展方向、產品優勢、開拓新市場、提高經濟效益等方面起著決定性作用。為了使新產品開發能夠嚴格遵循科學管理程序進行,取得較好的效果,特製定本制度。
2.管理職責
2.1統籌規劃部負責新產品的調研分析與立項等方面的工作。
2.2技術研發部負責產品的設計、試制、鑒定、移交投產等方面的管理。
2.3物控部、生產部、質管部應在整個開發過程中給予支持和配合。
3.新產品開發的前期調研分析工作
新產品的可行性分析是新產品開發不可缺少的前期工作,必須在進行充分的技術和市場調查後,對產品的社會需要、市場佔有率、技術現狀、發展趨勢以及資源效益等五個方面進行科學預測及經濟性的分析論證。
3.1 調查研究:
3.1.1 調查國內市場和重要用戶以及國際重點市場的技術現狀和改進要求.
3.1.2 以國內同類產品市場佔有率高的前三名以及國際名牌產品為對象,調查同類產品的質量、價格及使用情況。
3.1.3 廣泛收集國內外有關情報和專利,然後進行可行性分析研究.
3.2 可行性分析:
3.2.1 論證該產品的技術發展方向和動向.
3.2.2 論證市場動態及發展該產品具備的技術優勢.
3.2.3 論證該產品發展所具備的資源條件和可行性(含物資、設備、能源、外購外協配套等)。
3.2.4 初步論證技術經濟效益。
3.2.5 寫出該產品批量投產的可行性分析報告。
4. 產品設計管理
產品設計時從確定產品設計任務書起到確定產品結構為止的一系列技術工作的准備和管理,是產品開發的重要環節,必須嚴格遵循"三段設計"程序.
4.1 技術任務書:
技術任務書市產品在初步設計階段內,由設計部門向上級提出的體現產品合理設計方案的改進性和推存性意見的文件,經上級批准後,作為產品技術設計的依據.其目的在於正確地確定產品的最佳總體設計方案、主要技術性能參數、工作原理、系統和主體結構,並由設計員負責編寫(其中標准化規則要求會同標准化人員共同擬定)。現對其編寫內容和程序作如下規定:
4.1.1 設計依據(根據具體情況可以包括一個或數個內容):
a. 國內外技術情報:在市場的性能和使用性方面趕超國內外先進水平,或在產品品種方面填補國內"空白".
b. 市場經濟情報: 在產品功能、特點、形式(新穎性)等方面滿足用戶要求,適應市場需要,具有競爭能力。
4.1.2 產品用途及使用范圍.
4.1.3 對計劃任務書提出有關方面的改進意見.
4.1.4 基本參數和主要性能指標.
4.1.5 總體布局及主要構件結構敘述.
4.1.6 產品工作原理及系統:需簡略勾畫出產品原理圖、系統圖,並加以說明。
4.1.7 國內外同類產品的水平分析比較。
4.1.8 標准化要求:
a 應符合產品系列標准和其他現行技術標准情況,列出應貫徹標準的目的和范圍,提出貫徹標準的技術組織措施。
b 新產品預期達到的標准化系數:列出推薦採用的標准件、通用件清單,提出一定范圍的通用件、標准件系數指標。
c 對材料和元器件的標准化要求: 列出推薦選用的標准化系數和外購件系數指標。
d 與國內外同類產品標准化水平對比,提出新產品標准化要求,並預測標准化的經濟效果。
4.1.9 關鍵技術解決辦法及關鍵元器件、特殊材料資源分析。
4.1.10 對新產品設計方案進行比較,運用價值工程,著重研究確定產品的合理性能(包括消除剩餘功能),並通過不同結構原理和系統的比較分析,從中選出最佳方案.
4.1.11 根據有關方面對新產品設計方案進行的評議情況(A評價),共同商定設計或改進的方案是否能滿足用戶的要求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4.1.12 敘述產品既滿足用戶需要,又適應本企業發展要求的情況.
4.1.13 新產品設計實施、試調周期和經費估算。
4.2 技術設計:
技術設計的目的,是在已批準的技術任務書的基礎上,完成產品的主要計算和主要零件設計.
4.2.1 完成設計過程中必需的實驗研究(原理結構、材料元件工藝的功能和模具實驗),並寫出實驗研究大綱和實驗研究報告。
4.2.2 做出產品設計核算書(如對運動、剛度、強度、振動、熱變形、電路、液氣路、能量轉換、能源效率等方面的核算)。
4.2.3 畫出產品總體尺寸圖、產品主要零部件圖,並校準。
4.2.4 運用價值工程原理,編制技術、經濟分析報告。
4.2.5 繪制系統工作原理圖,並作簡要說明.
4.2.6 提出特殊原件、外購件,材料清單。
4.2.7 對技術任務書提出的某些內容進行審查和修正.
4.2.8 對產品進行可靠性、可維修性分析。
4.3 工作圖設計:
工作圖設計的目的,是在設計基礎上完成試制(生產)及隨機出廠用的全部工作圖樣和設計文件.
5. 新產品試制的管理
新產品試制是在產品按科學程序完成"三段設計"的基礎上進行的,是正式投入批量生產的前期工作.試制一般分為樣品試制和小批試制兩個階段.
5.1 樣品試制:
是根據設計圖紙、工藝文件和少數必要的工裝,由試制車間試制出一件或數十件樣品,然後按要求進行實驗,藉以考驗產品結構、性能和設計圖的工藝性,考核圖樣和設計文件的質量。此階段完全在研究所內進行。
5.2小批試制:
在樣品試制的基礎上進行小批試產,其主要目的是考核產品的工藝性,檢驗全部工藝文件和工藝設備,並進一步校正和審驗設計圖紙.此階段以研究所為主,由工藝科負責工藝文件的編制和工裝設計圖紙的完成,部分試制工作擴散到生產車間進行.
5.3 編制技術文件:
在樣品試制和小批試制結束後,應分別對考核情況進行總結,並編制下列文件:
5.3.1 進行新產品概略工藝設計.根據新產品任務書,安排利用廠房、設備、測試條件等設想簡略的工藝路線。
5.3.2 進行工藝分析.根據產品方案設計和技術設計,作出材料改制、元件改裝、復雜自製件加工等項的工藝分析。
5.3.3 產品工作圖的工藝性審查.
5.3.4 編制試制用工藝卡片.
5.3.5 設計產品試驗的工裝.
5.3.6 計算試制用材料消耗和加工工時.
5.3.7 編寫試制記錄.
5.3.8 編寫試制總結.著重總結圖樣和設計文件驗證情況,以及在裝配和調試中所反映的有關產品結構、工藝及產品性能方面的問題及其解決過程,並附上各種反映技術內容的原始記錄。樣品試制總結由設計部門負責編制,供樣品鑒定用;小批試制總結由工藝部門編寫,供批試鑒定用。
5.3.9 編寫定型實驗報告.定型實驗報告是產品經全面性能實驗後所編的文件,內容包括定型實驗所進行的實驗項目和方法、技術條件、試驗程序、實驗步驟、參照的有關規定等。定型實驗報告由檢驗科編制。
5.3.10 編寫試用(運行)報告。試用(運行)報告是產品在實際工作條件下進行試用試驗後所編制的文件。試用(運行)試驗項目和方法由技術部門規定。試驗通常委託用戶進行,其試驗程序、步驟和記錄表格由研究所設計室負責編制。
5.3.11編制特種材料及外購、外協件定點定型報告,由研究所負責。
6.新產品鑒定的管理
在完成樣品試制和小批試制的全部工作後,按項目管理要求應申請鑒定。鑒定分為樣品試制後的樣品鑒定和小批試制後的小批試制鑒定,不準超越階段進行。屬於已投入正式生產的系列開發產品,經過批准,樣品試制和小批試制鑒定可以合並進行。
6.1鑒定工作需准備的文件:
6.1.1 鑒定應具備的圖樣及設計文件:供鑒定委員會用的成套資料。
6.1.2 正常生產應具備的圖樣及設計文件:供產品定型後,正常投產時,製造、驗收和管理用成套資料(產品圖應備有二十套,發設計、工藝、全資辦、檢驗科、生產科、工具室、裝配和零件加工車間、總工程師辦,並存檔)。
6.1.3 隨產品出廠應具備的圖樣及設計文件:隨產品提交給用戶的必備文件。
6.2 組織技術鑒定,履行技術鑒定書簽字手續。技術鑒定結論的內容是:
6.2.1 樣品鑒定結論的內容:
審查樣品試制結果、設計結構和圖樣的合理性、工藝性,以及特種材料解決的可能性等,確定能否投入小批試制。
明確樣品應改進的事項,搞好試制評價(B評價)
6.2.2 小批試制鑒定結論的內容:
審查產品的可靠性,審查生產工藝、工裝與產品測試設備,各種技術資料的完備性與可靠性,以及資源供應、外購外協、定點定型情況等,確定產品能否投入批量生產。

明確批量製造應改進的事項,搞好產品生產工程評價(C 評價)。
6.2.3 各階段應具備的技術文件及審批程序按照產品圖樣、設計文件、工藝文件的完整性原則和有關的審批程序辦理。
7.新產品移交投產的管理
7.1 新產品移交投產應具備的文件:
7.1.1 新產品要力求結構可靠、技術先進,具有良好的工藝性。
7.1.2 產品的主要參數、形式、尺寸、基本結構應採用國家標准或國際同類產品的先進標准;在充分滿足使用需要的基礎上,做到標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
7.1.3 每一項新產品都必須經過樣品試制和小批試制後方可成批生產,樣品試制和小批試制的產品必須經過嚴格的檢驗,具有完整的試制和檢驗報告,部分新產品還必須具有運行報告。樣品試制、小批試制均由總工程師召集有關單位進行鑒定,並決定投產與否個下一步的工作安排。在同一系列中,個別工藝上變化很小的新產品,經工藝部門同意,可以不進行小批試制,在樣品試制後,直接辦理成批投產的手續。
7.1.4 新產品移交生產線由總工程師辦組織,總工程師主持召開由設計、試制、計劃、生產、技術、工藝、全資辦、檢查、標准化、技術檔案、生產車間等各有關部門參加的鑒定會,多方面聽取意見,對新產品從技術上、經濟上作出評價,確認設計合理,工藝規程、工藝裝備沒有問題後,提出是否可以正式移交生產線及移交時間的意見。
7.1.5 批准移交生產線的新產品,必須有產品技術標准、工藝規程、產品裝配圖、零件圖、工裝圖以及其他有關的技術資料。
7.1.6 移交生產線的新產品必須填寫「新產品移交生產線鑒定驗收表」。
7.2 技術資料驗收:
7.2.1圖紙幅面和制圖要符合有關的國家標准和企業標准。
7.2.2 成套圖冊編號有序,藍圖與實物相符,工裝圖、產品圖等編號應與已有的編號有連貫性。
7.2.3產品圖應按會簽審批程序簽字。總裝圖必須經總工程師審查批准。工藝工裝圖紙資料應由工藝科編制和設計,全部底圖應移交技術檔案室簽收歸檔。
7.2.4 驗收前一個月應將圖紙、資料送驗收部門審閱。
7.2.5 技術資料的驗收、匯總、歸口管理由技術研究部門負責。

XXXXX 公司研發部績效管理制度

一、考核目的
為更好的在公司范圍內提供生產技術支持,切實履行好部門職責,保障員工工作的積極性、有效性,特製定此方案,對部門內各崗位員工實施月度績效考核制度,以推動本部門及員工工作績效的持續改進。

二、考核原則
1.堅持量化與定性指標相結合的方式來衡量其工作績效,不可憑主觀感覺或印象等方式評定,以免造成不公平;
2.對無法實施量化績效考核之崗位,以 360 度績效考核為原型,注重其績效的全面考評,從其所在部門、內協部門、上下級以及關聯同事間收集考評意見,以最大程度還原績效考核真實性、准確性;
3.堅持做到以事實為依據,避免主觀臆斷和個人感情色彩;
4.堅持交流和溝通,及時把考核結果反饋給員工,開誠布公地進行績效面談溝通,肯定成績,指出需要努力改進的薄弱環節,提出應努力和改進的方向。

三、考核范圍 研發部全體員工。

四、考核種類
研發部員工績效考核可分為月度考核、季度考核及年度考核;

五、考核內容
(1)新產品研製:
考核內容為月度內員工本人所承擔的新產品研製開發任務的完成情況;
(2)現有產品改進完善:
考核內容為月度內員工本人所承擔的現有產品改進完善任務的完成情況;
(3)工藝改進:
考核內容為月度內員工本人所承擔的工藝改進任務的完成情況。
(4)內部管理:
考核內容為月度內員工本人所承擔的研發部內部管理改進計劃的完成情況或產品技術項目負責人所承擔的項目內的管理、控制、協調等任務的完成情況。
(5)臨時工作:
考核內容為月度內員工本人所承擔的公司領導交辦的臨時工作任務的完成情況。

六、考核細則:
1、月度考核
(1) 年初公司經和研發部充分溝通後,制定研發部年度計劃,包括新品研製計劃,現有產品改進完善計劃、工藝改進計劃及研發部內部管理改進計劃;
(2) 研發部根據年度相關計劃分解到每個月,每月第一個工作日前制訂當月部門工作計劃;
(3) 研發部根據月度部門工作計劃,將工作任務分解到每個人(其中產品研製及改進完善任務應組成產品技術項目組,明確項目負責人及相關人員所承擔的工作),制訂每位員工月 (附後)度工作計劃及各項工作相應的權重,填寫《研發部員工考績表》 ,於每月第一個工作日提交部門負責人,經部門負責人審核簽字後由本人保存;
(4) 月度工作計劃應明確每項工作任務的考核人,其中在產品技術項目組內承擔的相關任務,考核人為該項目組負責人,項目負責人在該項目中所承擔的相關任務考核人為部門負責人,其它工作任務考核人為部門負責人;
(5) 月底研發部員工填寫經部門負責人審核簽字後的《考績表》說明本月各項工作計劃的完成情況,於次月第一個工作日提交部門負責人,部門負責人組織相關人員進行考評。
(6) 研發部員工月度考核得分由本人所承擔的新品研製計劃、現有產品改進完善計劃、工藝改進計劃、內部管理該計劃及臨時工作任務的完成情況五部分考核結果組成,各項工作考 )核得分加權平均即為員工月度考核得分(考核評分標准詳見《考績表》。
(7) 考核結束後,研發部於每月第三個工作日前將部門全體人員的《考績表》提交人事部;
(8) 人事部將研發部全體人員《考績表》提交總經理審核後存檔備案。

2、季度考核
(1)新產品研製:
(2)現有產品改進完善:
(3)工藝改進:
(4)內部管理:
(5)臨時工作:
季度考核細則:
研發部員工季度考核得分為本人季度內各月考核得分的平均分。
3、年度考核
(1)新產品研製:
(2)現有產品改進完善:
(3)工藝改進:
(4)內部管理:
(5)臨時工作:
年度考核細則:
研發部員工年度考核得分為本人四個季度考核得分的平均分。

七、獎罰
1、月度考核結果作為績效工資發放和季度考核的依據;
2、季度考核結果和季度獎金掛鉤,部門負責人可對工作績效突出的員工提請獎勵,報總經理審批;
3、年度考核結果和年度獎金掛鉤,部門負責人可對工作績效突出的員工提請獎勵,報總經理審批;
4、研發部設計人員連續兩個季度考核結果部門設計人員前兩名者,除發放獎金外,公司予以嘉獎或加薪獎勵,由部門負責人報總經理審批。
5、連續三個月考核結果低於 70 分(不含 70 分)或全年累計四個月考核結果低於 70 分的個人,對其本人除不發放獎金外,公司予以減薪、調崗或辭退處理。
6、未按規定時間提交或未按要求填寫考績表者,當月考核成績為 0。

八、績效面談與復評
1.員工績效考核結果由部門向被考核對象告知,並通過組織績效面談,以達成與員工的共識,由其最後確認考核結果;
2.復評時,在通常情形下對考核分數疑意不大的考核分予以認可,但需對特高分、特低分做出特別復評,必要時要做出適當調查了解或詢問,在事實確鑿後給予判定或修正。

希望上述資料對您有所幫助!

❸ 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的組織章程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本團體的名稱是: 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英文名稱:CHINA SEMICONDUCTOR INDUSTRY ASSOCIATION,縮寫:CSIA。
第二條 本團體是由全國半導體界從事集成電路、半導體分立器件、半導體材料和設備的生產、設計、科研、開發、經營、應用、教學的單位、專家及其它相關的企、事業單位自願結成的行業性的全國性的非營利性的社會組織。
第三條 本團體的宗旨: 遵守國家的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開展本行業的各項活動,遵守道德風尚;為會員服務,為行業服務,為政府服務;在政府和會員單位之間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維護會員單位和本行業的合法權益,促進半導體行業的發展。
第四條 本團體接受登記管理機關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和業務主管單位工業和信息化部的業務指導和監督管理。
第五條 本團體的住所:北京市海淀區萬壽路27號 。
第二章 業務范圍
第六條 本團體的業務范圍:
(一)貫徹落實政府有關的政策、法規,向政府業務主管部門提出本行業發展的經濟、技術和裝備政策的咨詢意見和建議。
(二)做好信息咨詢工作。調查、研究、預測本行業產業與市場,根據授權開展行業統計,及時向會員單位和政府主管部門提供行業情況調查、市場趨勢、經濟運行預測等信息,做好政策導向、信息導向、市場導向工作。
(三)廣泛開展經濟技術交流和學術交流活動。受政府委託承辦或根據市場和行業發展需要,組織舉辦本行業國內外新產品、新技術研討會和展覽會,為企業開拓國內外兩個市場服務。
(四)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發展與國外團體的聯系,促進產業發展,推動產業國際化。作為世界半導體理事會的成員,組織會員單位參加世界半導體理事會活動,推動中國與全球半導體業界發展互利共贏的合作關系。
(五)協助政府制(修)訂行業標准、國家標准及推薦標准。推動標準的貫徹執行。
(六)經政府有關部門批准,在行業內開展評比、評選、表彰等活動;
(七)組織行業各類專業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和技術工人的培訓。
(八)維護會員合法權益,反對不正當競爭,保護知識產權,促進和組織訂立行規行約,推動市場機制的建立和完善。
(九)依照有關規定,編輯出版專業刊物。
(十)完成政府交辦的其它事項。
第三章 會 員
第七條 本團體的會員種類:個人會員和單位會員。
第八條 申請加入本團體的會員,必須具備下列條件:
(一)擁護本團體的章程;
(二)有加入本團體的意願;
(三)在本團體的業務(行業、學科)領域內具有一定的影響。
第九條 會員入會的程序是:
(一)提交入會申請書;
(二)經理事會討論通過;
(三)經秘書處預先研究審查;
(四)由理事會或理事會授權的機構發給會員證。
第十條 會員享有下列權利:
(一)本團體的選舉權、被選舉權和表決權;
(二)參加本團體的活動;
(三)獲得本團體服務的優先權;
(四)對本團體工作的批評建議權和監督權;
(五)入會自願、退會自由;
(六)通過協會向政府反映行業問題和情況。
第十一條 會員履行下列義務:
(一)執行本團體的決議;
(二)維護本團體合法權益;
(三)完成本團體交辦的工作;
(四)按規定交納會費;
(五)向本團體反映情況,提供有關資料;
第十二條 會員退會應書面通知本團體,並交回會員證。會員如果2年不交納會費或不參加本團體活動的,視為自動退會。
第十三條 會員如有嚴重違反本章程的行為,經理事會或常務理事會表決通過,予以除名。
第四章 組織機構和負責人產生、罷免
第十四條 本團體的最高權力機構是會員代表大會 ,會員代表大會 的職權是:
(一)制定和修改章程;
(二)選舉和罷免理事;
(三)審議理事會的工作報告和財務報告;
(四)制定並修改會費標准;
(五)決定終止事宜;
(六)決定其他重大事宜。
第十五條 會員代表大會 須有2/3以上的會員代表 出席方能召開,其決議須經到會會員代表半數以上表決通過方能生效。
第十六條 會員代表大會 每屆 4年。因特殊情況需提前或延期換屆的,須由理事會表決通過,報業務主管單位審查並經社團登記管理機關批准同意。但延期換屆最長不超過1年。
第十七條 本團體設立常務理事會。理事會是會員代表大會 的執行機構,在閉會期間領導本團體開展日常工作,對會員代表大會負責。
第十八條 理事會的職權是:
(一)執行會員代表大會的決議;
(二)選舉和罷免理事長、副理事長、秘書長;選舉和罷免常務理事;
(三)籌備召開會員代表大會 ;
(四)向會員代表大會報告工作和財務狀況;
(五)決定會員的吸收或除名;
(六)決定設立辦事機構、分支機構、代表機構和實體機構;
(七)決定副秘書長、各機構主要負責人的聘任;
(八)領導本團體各機構開展工作;
(九)制定內部管理制度;
(十)決定其他重大事項。
第十九條 理事會須有2/3以上理事出席方能召開,其決議須經到會理事2/3以上表決通過方能生效。
第二十條 理事會每年至少召開一次會議情況特殊的,也可採用通訊形式召開。
第二十一條 本團體設立常務理事會 。常務理事會由理事會選舉產生,在理事會閉會期間行使第十八條第一、 三、五、六、七、八、九項的職權,對理事會負責(常務理事人數不超過理事人數的1/3)。
第二十二條 常務理事會須有2/3以上常務理事出席方能召開,其決議須經到會常務理事2/3以上表決通過方能生效。
第二十三條 常務理事會至少半年召開一次會議;情況特殊的也可採用通訊形式召開。
第二十四條 本團體的理事長 、副理事長 、秘書長必須具備下列條件:
(一)堅持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政治素質好;
(二)在本團體業務領域內有較大影響;
(三)理事長、副理事長最高任職年齡不超過70周歲;
(四)秘書長最高任職年齡不超過70周歲,秘書長為專職;
(五)身體健康,能堅持正常工作;
(六)未受過剝奪政治權利的刑事處罰;
(七)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
第二十五條 本團體理事長 、副理事長 、秘書長如超過最高任職年齡的,須經理事會表決通過,報業務主管單位審查並經社團登記管理機關批准同意後,方可任職。
第二十六條 本團體理事長 、副理事長、秘書長任期4年,最長不得超過兩屆。因特殊情況需延長任期的,須經會員代表大會2/3以上會員代表表決通過,報業務主管單位審查並經社團登記管理機關批准同意後方可任職。
第二十七條 本團體常務副理事長為本團體法定代表人,法定代表人代表本團體簽署有關重要文件。
本團體法定代表人不兼任其他團體的法定代表人。
第二十八條 本團體理事長行使下列職權:
(一)召集和主持理事會、常務理事會;
(二)檢查會員代表大會 、理事會、常務理事會決議的落實情況。
第二十九條 本團體秘書長行使下列職權:
(一)主持辦事機構開展日常工作,組織實施年度工作計劃;
(二)協調各分支機構、代表機構、實體機構開展工作;
(三)提名副秘書長以及各辦事機構、分支機構、代表機構和實體機構主要負責人,交理事會或常務理事會決定;
(四)決定辦事機構、代表機構、實體機構專職工作人員的聘用;
(五)處理其他日常事務。
第五章 資產管理、使用原則
第三十條 本團體經費來源:
(一)會費;
(二)捐贈;
(三)政府資助;
(四)在核準的業務范圍內開展活動或服務的收入;
(五)利息;
(六)其他合法收入。
第三十一條 本團體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收取會員會費。本團體開展評比、評選、表彰等活動,不收取任何費用。
第三十二條 本團體經費必須用於本章程規定的業務范圍和事業的發展,不得在會員中分配。
第三十三條 本團體建立嚴格的財務管理制度,保證資產來源合法、真實、准確、完整。
第三十四條 本團體配備具有專業資格的會計人員。會計不得兼任出納。會計人員必須進行會計核算,實行會計監督。會計人員調動工作或離職時,必須與接管人員辦清交接手續。
第三十五條 本團體的資產管理必須執行國家規定的財務管理制度,接受會員代表大會 和財政部門的監督。資產來源屬於國家撥款或者社會捐贈、資助的, 必須接受審計機關的監督,並將有關情況以適當方式向社會公布。
第三十六條 本團體換屆或更換法定代表人之前必須接受社團登記管理機關和業務主管單位組織的財務審計。
第三十七條 本團體的資產,任何單位、個人不得侵佔、私分和挪用。
第三十八條 本團體專職工作人員的工資和保險、福利待遇,參照國家對事業單位的有關規定執行。
第六章 章程的修改程序
第三十九條 對本團體章程的修改,須經理事會表決通過後報會員代表大會審議。
第四十條本 團體修改的章程,須在會員代表大會 通過後15日內,經業務主管單位審查同意,並報社團登記管理機關核准後生效。
第七章 終止程序及終止後的財產處理
第四十一條 本團體完成宗旨或自行解散或由於分立、合並等原因需要注銷的,由理事會或常務理事會提出終止動議。
第四十二條 本團體終止動議須經會員代表大會 表決通過,並報業務主管單位審查同意。
第四十三條 本團體終止前,須在業務主管單位及有關機關指導下成立清算組織,清理債權債務,處理善後事宜。清算期間,不開展清算以外的活動。
第四十四條 本團體經社團登記管理機關辦理注銷登記手續後即為終止。
第四十五條 本團體終止後的剩餘財產,在業務主管單位和社團登記管理機關的監督下,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用於發展與本團體宗旨相關的事業。
第八章附則
第四十六條 本章程經2009 年10 月21 日第五屆會員代表大會表決通過。
第四十七條 本章程的解釋權屬本團體的理事會。
第四十八條 本章程自社團登記管理機關核准之日起生效。

❹ 企業研發部規章制度有哪些

你們公司沒有嘛

❺ 研發部規章制度管理,以及如何提高效率

新產品開發管理制度文本參考格式

企業新產品開發管理制度

新產品開發工作是指運用國內外在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中所發現的科學知識及其成果轉變為新產品、新材料、新生產過程等一切非常規性質的技術工作.新產品開發是企業在激烈的技術競爭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命脈,是我廠實現 「生產一代,試制一代,研究一代和構思一代」的產品升級換代宗旨的重要階段,它對企業發展方向,產品優勢,開拓新市場,提高經濟效益等方面起著決定性的影響.因此,產品開發必須嚴格遵循產品開發的科學管理程序、即選題(構思、調研和方案論證) 樣(模)試 批試 正式投產前的准備這些重要步驟.

一、調查研究與分析決策

新產品的可行性分析是新產品開發中不可缺少的前期工作,必須在進行充分的技術和市場調查後,對產品的社會需要、市場佔有率、技術現狀和發展趨勢以及資源效益五個方面進行科學預測及技術經濟的分析論證.

(一)調查研究:

1.調查國內市場和重要用戶以及國際重點市場同類產品的技術現狀和改進要求;

2.以國內同類產品市場佔有率高的前三名以及國際名牌產品為對象,調查同類產品的質量、價格、市場及使用情況;

3.廣泛收集國內外有關情報和專刊,然後進行可行性分析研究.

(二)可行性分析:

1.論證該類產品的技術發展方向和動向.

2.論證市場動態及發展該產品具備的技術優勢.

3.論證發展該產品的資源條件的可行性.(含物資、設備、能源及外購外協件配套等).

4.初步論證技術經濟效益.

5.寫出該產品批量投產的可行性分析報告.

(三)決策:

1.制定產品發展規劃:

(1.)企業根據國家和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從企業產品發展方向,發展規模,發展水平和技術改造方向,趕超目標以及企業現有條件進行綜合研究和可行性分析,制定企業產品發展規劃.

(2.)由研究所提出草擬規劃廠總師辦初步審查,由總工程師組織有關部門人員進行慎密的研究定稿後,報廠長批准,由計劃科下達執行.

2.瞄準世界先進水平和趕超目標,為提高產品質量進行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裝備方面的應用研究:

(1)開展產品壽命周期的研究,促進產品的升級換代,預測企業的盈虧和生存,為企業提供產品發展的科學依據;

(2)開展哪些對產品升級換代有決定意義的科學研究,基礎件攻關,重大工藝改革,重大專用設備和測試儀器的研究;

(3)開展哪些對提高產品質量有重大影響的新材料研究;

(4)科研規劃由研究所提出草擬規劃交總師辦組織有關部門會審,經總工程師簽字報廠長批准後由計劃科綜合下達.

二、產品設計管理

產品設計是指從確定產品設計任務書起到確定產品結構為止的一系列技術工作的准備和管理,是產品開發的重要環節,是產品生產過程的開始,必須嚴格遵循 「三段設計」程序.

(一)技術任務書:

技術任務書是產品在初步設計階段內,由設計部門向上級對計劃任務書提出體現產品合理設計方案改進性和推薦性意見的文件.經上級批准後,作為產品技術設計的依據.其目的在於正確地確定產品最佳總體設計方案,主要技術性能參數、工作原理、系統和主體結構,並由設計員負責編寫(其中標准化綜合要求會同標准化人員共同擬定),其編號內容和程序作如下規定:

1.設計依據(根據具體情況可以包括一個或數個內容):

(1)部、省安排的重點任務:說明安排的內容及文件號;

(2)國內外技術情報:在產品的性能和使用性方面趕超國內外先進水平或產品品種方面填補國內 「空白」

(3)市場經濟情報:在產品的形狀、型式(新穎性)等方面滿足用戶要求,適應市場需要,具有競爭能;

(4)企業產品開發長遠規劃和的度技術組織措施計劃,詳述規劃有關內容,並說明現在進行設計時機上的必要必性.

2.產品用途及使用范圍.

3.對計劃任務書提出有關修改和改進意見.

4.基本參數及主要技術性能指標.

5.總體布局及主要部件結構敘述:用簡略畫法勾出產品基本外形,輪廓尺寸及主要部件的布局位置,並敘述主要部件的結構.

6.產品工作原理及系統:用簡略畫法勾出產品的原理圖、系統圖,並加以說明.

7.國內外同類產品的水平分析比較;列出國內外同類型產品主要技術性能規格、結構、特徵一覽表,並作詳細的比較說明;

8.標准化綜合要求:

(1)應符合產品系統標准化和其它現行技術標准情況,列出應貫徹標準的目標與范圍,提出貫徹標準的技術組織措施;

(2)新產品預期達到的標准化系數:列出推薦採用的標准件,通用件清單,提出一定范圍內的標准件,通用件系數指標;

(3)對材料和元器件的標准化要求:列出推薦選用標准材料及外購元器件清單,提出一定范圍內的材料標准化系數和外購件系數指標;

(4)與國內外同類產品標准化水平對比,提出新產品標准化要求;

(5)預測標准化經濟效果:分析採用標准件、通用件、外購件及貫徹材料標准和選用標准材料後預測的經濟效果.

9.技術技術解決辦法及關鍵元器件,特殊材料資源分析;

10.對新產品設計方案進行分析比較,運用價值工,著重研究確定產品的合理性能(包括消除剩餘功能)及通過不同結構原理和系統的比較分析,從中選出最佳方案;

11.組織有關方面對新產品設計的方案進行(A評價),共同商定設計或改進的方案是否能滿足用戶的要求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12.敘述產品既滿足用戶需要,又適應企業發展要求的情況.

13.新產品設計試驗、試制周期和經費估算.

(二)技術設計:

技術設計的目的,是在已批準的技術任務書的基礎上,完成產品的主要計算和主要零部件的設計.

1.完成設計過程中必須的試驗研究(新原理結構、材料元件工藝的功能或模具試驗),並寫出試驗研究大綱和研究試驗報告.

2.作出產品設計計算書(如對運動、剛度、強度、振動、熱變形、電路、液氣路、能量轉換、能源效率等方面的計算、核算);

3.畫出產品總體尺寸圖、產品主要零部件圖,並校準;

4.運用價值工程,對產品中造價高的、結構復雜的、體積笨重的、數量多的主要零部件的結構、材質精度等選擇方案進行成本與功能關系的分析,,並編制技術經濟分析報告;

5.繪出各種系統原理圖(如傳動、電氣、液氣路、聯鎖保護等系統;

6.提出特殊元件、外購件、材料清單;

7.對技術任務書提出某些容進行審查和修正;

8.對產品進行可靠性、可維修性分析.

(三)工作圖設計:

工作圖設計的目的,是在技術設計的基礎上完成供試制(生產)及隨機出廠的全部工作圖樣和設計文件.設計者必須嚴格遵守有關標准規程和指導性文件的規定,設計繪制各項產品工作圖.

1.繪制產品零件圖,部件裝配圖和總裝配圖.

(1)零件圖:圖樣格式、視圖、投影、比例、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表面處理,熱處理要求及技術條件等應符合標准;

(2)部件裝配圖:除保證圖樣規格外,包括裝配、焊接、加工、檢驗的必要數據和技術要求;

(3)總裝配圖:給出反映產品結構概況,組成部分的總圖,總裝加工和檢驗的技術要求,給出總體尺寸;

2.產品零件、標准件明細表、外購件、外協件目錄.

3.產品技術條件包括:

(1)技術要求

(2)試驗方法

(3)檢驗規則

(4)包裝標志與儲運.

4.編制試制鑒定大綱(參照ZH0001-83):

試制鑒定大綱是樣品及小批試帛用必備技術文件.要求大綱具備:

(1)能考核和考驗樣品(或小批產品)技術性能的可靠性、安全性,規定各種測試性能的標准方法及產品試驗的要求和方法.

(2)能考核樣品在規定的極限情況下使可用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3)能提供分析產品核心功能指標的基本數據.

(4)批試鑒定大綱還必須提出工藝、工裝、設備、檢測手段等與生產要求、質量保證、成本、安全環保等相適應的要求.

5.編寫文件目錄和圖樣目錄.

(1)文件目錄包括:圖樣目錄;明細表;通(借)用件;外購件;標准件匯總表;技術條件;使用說明書;合格證;裝箱單;其它.

(2)圖樣目錄:總裝配圖;原理圖和系統圖;部件裝配圖;零件圖;包裝物圖及包裝圖;安裝圖(只用於成套設備);

6.包裝設計圖樣及文件(含內、外包裝及美術裝璜和貼布紙等);

7.隨機出廠圖樣及文件;

8.產品主廣告宣傳備樣及文件;

9.標准化審查報告:指產品工作圖設計全部完成,工作圖樣和設計文件經標准化審查後,由標准化部門編寫的文件,以便對新設計的產品在標准化、系列化、通用化方面作出總的評價,是產品鑒定的重要文件,標准化審查報告分樣品試制標准化審查報告和小批試制標准化審查報告.

三、新產品試制與鑒定管理

(一)試制工作分兩個階段:

新產品試制是在產品按科學程序完成「三段設計」的基礎上進行的,是正式投入批量生產的前期工作,試制一般分為樣品試制和小批試制兩個階段.

樣品試制是指根據設計圖紙、工藝文件和少數必要的工裝,由試制車間試制出一件(非標設備)或數十件(火花塞、電熱塞、管殼等類產品)樣品,然後按要求進行試驗,藉以考驗產品結構、性能和設計圖的工藝性、考核圖樣和設計文件的質量.此階段完全在研究所內進行.

小批試制是在樣品試制的基礎上進行的,它的主要目的是考核產品工藝性,驗證全部工藝文件和工藝裝備,並進一步校正和審驗設計圖紙.此階段研究所為主,由工藝科負責工藝文件和工裝設計,試制工作,部分擴散到生產車間進行.

1.試制總結;

2.型式試驗報告;

3.試用(運行)報告;

(二)試制工作程序:

1.進行新產品概略工藝設計:根據新產品任務書,安排利用廠房、面積、設備、測試條件等設想和簡略工藝路線;

2.進行藝分析:根據產品方案設計和技術設計,作出材料改制,元件改裝,選配復雜自製件加工等項工藝分析;

3.產品工作圖的工藝性審查;

4.編制試制用工藝卡片:

(1)工藝過程卡片(路線卡);

(2)關鍵工序卡片(工序卡);

(3)裝配工藝過程卡(裝配卡);

(4)特殊工藝、專業工藝守則.

5.根據產品試驗的需要,設計必不可工裝,參照樣品試制工裝系數為0.1~0.2,小批試制工裝系數為0.3~0.4的要求.本著經濟可靠,保證產品質量要求的原則,充分利用現有的工裝,通用工裝、組合工裝、簡易工裝、過渡工裝(如低熔點合金模具)等.

6.制定試制用材料消耗工藝定額和加工工時定額.

7.零部件製造、總裝配中應按質量保證計劃,加強質量管理和信息反饋並作好試制記錄,編制新產品質量保證要求和文件.此項工作在批試階段由全質辦牽頭組織工藝料、檢驗科進行.

8.編寫試制總結:著重總結圖樣和設計文件驗證情況,以及在裝配和調試中所反映出的有關產品結構、工藝及產品性能方面的問題及其解決過程,並附上各種反映技術內容的原始記錄.該文件的內容及要求按ZH0001-83試制總結,進行編寫,樣品試制總結由設計部門負責編制,供樣品鑒定用,小批試制總結由工藝部門編寫,供批試鑒定用.

9.編寫型式試驗報告:是產品經全面性能試驗後所編的文件,型式試驗所進行的試驗項目和方法按產品技術條件,試驗程序,步驟和記錄表格參照ZH0001-83試制鑒定大綱規定,並由檢驗科負責按ZH0001-83編制型式試驗報告;

10.編寫試用(運行)報告:是產品在實際工作條件下進行試用試驗後所編制的文件,試用(運行)試驗項目和方法由技術條件規定,試驗通常委託用戶進行,其試驗程序步驟和記錄表格按ZH0001-83試制鑒定大綱規定,由研究所設計室負責編制.

11.編制特種材料及外購、外協件定點定型報告,由研究所負責.

(三)新產品鑒定原則與要求

鑒定是對新產品從技術上,經濟上作全面的評價,以確定是否可進入下階段試制或正式投產,它是對社會、對用戶和對國家負責,要求嚴肅認真和公正地進行.

在完成樣品試制和小批試制的全部工作後,按項目管理級別申請鑒定.

鑒定分為樣品試制後的樣品鑒定和小批試制後的小批試制鑒定,不準超越階段進行.屬於已入正式生產的產品的系列,規格、開發產品,經過批准,樣品試制和小批試制鑒定可以合並進行,但必須具備兩種鑒定所應有的技術文件,資料和條件不得草率馬虎.

1.按ZH0001-83鑒定大綱完成樣品或小批試制產品的各項測試;

2.按ZH0001-83鑒定大綱備齊完整成套的圖樣及設計文件要求:

(1)鑒定應具備的圖樣及設計文件-供鑒定委員會用成套資料;

(2)正常生產應具備的圖樣及設計文件-供產品定型後,正常投產時,製造、驗收和管理用成套資料(產品備應曬四十套,發設計、工藝、全質辦、檢驗科、生產科、工具、裝配、零件加工車間、總師辦、存檔).

(3)隨產品廠應具備的圖樣及設計文件-隨產品提交給用戶的必備文件.

3.組織技術鑒定,履行技術鑒定書簽字手續(鑒定結論表見附表一),其技術鑒定的結論內容是:

(1)樣品鑒定結論內容:

a.審查樣品試制結果,設計結構和圖樣的合理性、工藝性,以及特種材料解決的可能性等,確定能否投入小批試制;

b.明確樣品應改進的事項,搞好試制評價(B評價).

(2)小批試制鑒定結論內容:

a.審查產品的可靠性,審查生產工藝、工裝與產品測試設備,各種技術資料的完備與可靠程度,以及資源供應外購外協件定點定型情況等,確定產品能否投入批量生產;

b.明確產品製造應改進的事項,搞好產品生產工程評價(C評價).

各階段慶具備的技術文件及審批程序按(產品圖樣、設計文件、工藝文件的完整性及審批程序)辦理.

四 新產品試制經費:

1.屬於國家下達的新產品(科研)項目,由上級機關按照有關規定撥給經費;

2.屬於工廠的新產品(科研)計劃項目,由工廠自籌資金中按規定撥給經費;

3.工廠對外的技術轉讓費用可作為開發新產品(科研)費用.

4.新產品試制經費按單項預算撥給,單列帳戶,實行專款專用.費用經總工程師審查,廠長批准後,由研究所掌握,財務科監督,不準挪作他用.

(五)新產品證書辦理:

1.新產品證書歸口由總師辦負責辦理.

2.研究所負責提供辦理證書的有關技術資料和文件.

3.在新產品鑒定後一個月內,總師辦負責辦理完新產品證書的投批手續.

四、新產品開發周期

(一)對於簡單產品,工廠已具有成熟製造和應用技術的產品以及由基型派生出來的變型產品,允許直接從技術設計或工作圖設計開始,開發周期定為1~3個月.

(二)從大專院校或有關科研設計機構移植過來的經過試驗考驗的產品,必須索取全部論證、設計和工藝(含工裝)的技術資料,並應重新調查分析論證,對於這類產品,開發周期定為2~5個月.

(三)屬於老產品在性能和結構原理上有大的改變的研究以及新的類別產品的開發,開發周期一般規定為6~7個月最長為一年(特別情況不得超過一年半時間),具體程序周期規定為:

調研論證和決策周期:一般產品1個月;復雜產品1.5個月.

產品設計周期(含技術任務書、技術設計和工作圖設計):1~2個月

工藝(含工裝)設計周期:1~2個月

產品試制(含工裝製造)周期:

樣試1~2個月(含樣品鑒定)

批試2~3.5個月

產品鑒定和移交生產周期:1個月

五、新產品成果評審與報批

(一)新產品(科研)成果根據鑒定級別,按照國務院、國家科委有關科技成果與技術進步有關獎勵條例和我廠 「關於技術改進與合理化建議管理議」辦理報審手續.

(二)為節省開支,新產品(科研)成果評審會應盡量與新產品鑒定會合並進行.

(三)成果報審手續必須在評審鑒定後一個月內辦理完畢.

(四)成果獎勵分配方案由總師辦研究所共同商定後報總工程師批准執行.

六、新產品移交投產的管理

(一)總則

1.新產品的開發都必須具有批準的設計任務書(或建議書),由設計部門進行技術設計,工作圖設計經批准,審核、會審、會簽後進行樣試,樣試圖標記為 「S」,批試圖標記為 「A」,批生產圖標記為 「B」.A和B的標記必須由總工程師組織召開會議確定.

2.每一項新產品要力求結構可靠,技術先進,具有良好的工藝性.

3.產品的主要參數、尺寸、基本結構應採用國家標准或國際同類產品的先進標准,在充分滿足使用需要的基礎上,做到標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

4.每一項新產品都必須經過樣品試制和小批試制後方可成批生產,樣試和小批試制的產品必須經過來嚴格的檢測,具有完整的試制和檢測報告.部分新產品還必須具有運行報告.樣試、批試均由總工程師主持如集有關單位進行鑒定並確定投產後與否和下一步工作安排,在同一系列中,個別工藝上變化很小的新品,經工藝部門同意,可以不進行批試,在樣品試制後,直接辦理成批投產的手續.

5.新產品移交生產線由總師辦組織,總工程師主持如開有設計、試制、計劃、生產、技術、工藝、全質辦、檢查、標准化、技術檔案、生產車間等各有關部門參加的鑒定會,多方面聽取意見,對新產品從技術、經濟上作出評價,確認設計合理、工藝規程、工藝裝備沒有問凰,提出是否可以正式移交生產線及移交時間的意見.

6.批准移交生產線的新產品,必須有產品技術標准、工藝規程、產品裝配圖、零件圖、工裝圖以及其他有關的技術資料.

7.移交生產線的新產品必須填寫 「新產品移交生產線鑒定驗收表」(附表二),經備方簽字.

(二)技術資料驗收:

1.圖紙幅面和制圖要符合有關國家標准和企業標准要求.

2.成套圖冊編號有序,藍圖與實物相符,工裝圖、產品圖等編號應與已有的編號有連貫性.

3.產品圖應按會簽審批程序簽字.總裝圖必須經總工程師審查批准.工藝工裝圖紙資料由工藝科編制和設計,全部底圖應移交技術檔案室簽收歸檔.

4.驗收前一個月應將圖紙、資料送驗收部門審閱.

5.技術資料的驗收匯總歸口管理由研究所負責.

❻ 研發部門項目管制制度

摘要:出口管制受到先進國家重視,不但認真實施,並且會定期檢討成效.其原始目的
是管制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技術的擴散,以及限制可供作為軍事用途之軍商雙用品之移轉.先
進國家為了達到出口管制之目的成立國際性組織並訂定協議.台灣在高科技領域仰賴美,
日,歐等先進國家之產品,技術或設備輸入,若執行出口管製成效低落,可能導致國際間向
我輸出高科技加強設限,會影響台灣產業之發展.本研究之目的在於探討台灣及世界主要國
家之出口管制制度,希望政府與企業對出口管制制度能有清楚的認識,以便採取必要的措
施.

壹,前 言

出口管制以武器管制為主,乃是為了防止武器或可能用來生產武器之貨物與技術擴散.
隨著台灣科技產業的發展,企業所進口之設備,零件,技術或所生產之產品可用來作為軍事
用途者已愈來愈多;因此,一個完善的出口管制制度,不僅可作到防止武器擴散,協助促進
和平,並可取得科技先進國之信賴,減少其對台灣出口之管制,將有助於台灣之科技與產業
持續發展.
本研究希望透過研究與比較科技先進國家之出口管制制度,加以歸納整理,以供台灣改
善出口管制制度之參考.資料來源包括搜集國內外專業期刊,書籍,法規,政府公告,相關
網站及線上資料,研究機構的調查報告等,以了解出口管制在國內外發展之背景與現況,重
要議題及未來的發展趨勢.
研究范圍包括國際間之主要出口管制組織,如瓦聖那協議,核子供應國集團,澳洲集團
及飛彈技術管制組織,探討其成立的宗旨及目的.另外,介紹美,英,日及台灣之出口管制
法規及制度,並分析比較其差異.
本文共分為伍節,第貳節為出口管制制度之完整介紹與說明,第參節比較各國出口管制
制度,第肆節探討台灣出口管制制度之推展現況,第伍節為本文之結論.

貳,出口管制制度之介紹

一,出口管制之定義與目的
高科技貨品出口管制(以下簡稱出口管制)指的是國家或地區透過立法,制訂政策,或
採取行政手段限制某些貨品或技術輸出,其目的為防止受管制之貨品流入某些特定的國家或
地區.
出口管制的目的是希望透過此種手段,防止軍事武器技術或軍商雙用品不當輸出到可能
會危害世界和平與安全的地區或恐怖份子之手.主要防範的貨品與技術為可用以生產或研發
大規模毀滅性武器者,如:核武,生化武器,飛彈等技術及貨品.因此出口管制本質上是以
武器管制為主.
國際間並不特別在出口管制之前冠上「高科技」三字,因為其管制之物品大多數為軍事
武器或軍商雙用品(Dual-use goods),不限定是否為高科技,所以一般皆以出口管制直接稱
呼此制度.台灣有鑒於此,於2000年將高科技貨品管理辦法之相關法源及施行細則冠上「戰
略性」三字,以凸顯管制之貨品或技術為可供軍事用途者.
二,國際間出口管制之起源與架構
出口管制制度的起源肇因於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以蘇聯為首的共產主義興起,東歐國家
紛紛陷入鐵幕.因此,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為了圍堵共產主義的擴張,於1949年發起成立
「多國出口管制協調委員會」(COCOM, Coordinating Committee for Multilateral Export
Controls).其目的是希望透過採取一致的作法以防止傳統軍事武器,技術,戰略物資流入前
蘇聯及東歐前共產諸國.COCOM成立後國際間為了更進一步加強武器管制,陸續有管制不同
軍事項目之相關產品與技術輸出而成立國際組織,如1977年成立的「核子供應國集團」,
1987年成立的「飛彈技術管制協定」,以及1985年成立的「澳洲集團」.因應美蘇冷戰結束
與世界局勢變遷,COCOM於1994年宣布解散,另於1996年成立瓦聖那協議取代之.除了這些
國際間之非正式組織外,各國亦簽定了三個重要的國際條約,以管制大規模毀滅性核生化武
器擴散:
1.「禁止核子擴散條約」:於1970年簽訂
2.「生物武器公約」:於1975年簽訂
3.「化學武器公約」:於1997年簽訂
三,國際間出口管制之主要組織
瓦聖那協議(Wassenaar Arrangement)被視為是COCOM的後續組織.目的為加強傳統武
器與軍商雙用貨物交易的透明化與責任制.其他與大型毀滅性武器(WMD, Weapon of Mass
Destruction)的出口管制相關的體系有三個,分別是「核子供應國集團」(NSG, Nuclear
Suppliers Group),其目的是管制可發展為核武的軍事設備及原料;「澳洲集團」(AG,
Australia Group),主要是管制與生化武器相關的軍事用途貨物;「飛彈技術管制組織」
(MTCR, Missle Technology Control Regime),主要管制可用於發展飛彈之軍事用途貨物.
這些集團的運作是基於達成的協議和基於誠信原則自發性的合作.參與國開會討論出口
管制之政策和應受管制的貨物與技術,各參與國依協議達成的管制清單制定其國內的貨物
技術管制辦法.
(一)瓦聖那協議 (WA)
1.背景
「瓦聖那協議」於1996年7月成立,取代1994年3月結束的「多國出口管制協調委員會」
(COCOM, Coordinating Committee for Multilateral Strategic Export Control).冷戰時代COCOM
主要目標為加強執行對共產國家的圍堵政策.在COCOM架構下,會影響東西方軍事平衡的策
略性貨物與技術,都遭到嚴格禁止出口,以確保西方集團在軍備,高科技與經濟等領域的優
勢.隨著冷戰的結束,美國政府於1993年9月提案COCOM全面改革,進而於1994年3月正式廢
除COCOM.至於新體制的建立,則是在會員國激烈的討論下,於1995年12月在海牙附近的瓦
聖那成立新的出口管制體系,並依此城命名為「瓦聖那協議」(WA, Wassenaar
Arrangement). 1996年7月33個國家採納了協議的基本法規與文件,瓦聖那協議遂正式成立.
值得注意的是,「瓦聖那協議」的目的是藉由推動傳統武器與軍商雙用途貨物交易的透
明化與責任制,進而防止傳統武器的過度累積,以維護國際安全與區域穩定.與COCOM相反
的是,WA的成立並非為了反對任何國家或集團.兩者之比較如表一.
2.成立目的
(1)「瓦聖那協議」成立的宗旨在於維護區域及國際間的安全與安定,藉由推動一
般武器與軍商雙用途貨物及科技交易的透明化和責任制,來防止不穩定因素的
累積.參與國藉由其國內政策的制定以避免這些項目的交易會形成危害協議宗
旨的軍事力量.
(2)此協議旨在加強針對既有的毀滅性武器及其運送系統的管制,並特別針對軍事
設備和敏感的軍商雙用途貨物及科技交易可能對國際安全與和平造成威脅者.
(3)當參與國嚴重關切某一地區或國家的行為可能危害世界和平與安定時,此協議
亦可加強各國間的合作.
(4)此協議並非要與任何國家或集團作對,也無意妨礙一般誠實的交易,更非要干
預任何國家基於聯合國憲章第51條以合法手段防衛自身安全的權利.
(二)核子供應國集團 (NSG)
1.背景
1974年5月印度進行核子武器試爆,核子技術擁有國意識到核子武器相關貨品與技術的輸
出應加以限制以符合限武的目標,遂在1978年約定了一系列有關核武出口的指導方針,以確
保此類交易不會導致核武技術擴散,此為核子供應國集團成立的背景.
1991年波斯灣戰爭後, NSG發覺核子燃料循環系統專用的貨物或技術出口管制不夠嚴
密,無法防範如伊拉克之類的國家在國際市場取得軍商雙用途核子原料來暗中發展核武.
NSG在1991年3月於海牙召開其13年來首度的會員大會,起草與核武相關的軍商雙用途貨物交
易指導原則.在一年的准備工作之後,NSG於1992年4月在華沙召開全會,同意一系列與核子
相關的軍商雙用途設備及技術交易的指導原則,以防止其他國家用來發展核武.至此NSG已
發展了兩套指導原則,一為規范核子專用的貨物及技術的「NSG 第一部」,以及規范軍商雙
用途貨物及技術的「NSG第二部」.
2.成立目的
NSG是核子技術擁有國間建立的非正式組織.這些參與國家同意針對能用來發展核武的
原料,設備及技術進行出口管制,以防止核武擴散.
(三)澳洲集團 (AG)
1.背景
國際間為防範生化武器(CBW)擴張所作的努力有「生物武器公約」和「化學武器公
約」.依公約規定,任何生化武器的持有,獲得,研發,交易和使用都是禁止的.
1984年3月聯合國秘書處特別調查小組在伊朗發現化學武器,主要的生化技術擁有國認為
兩伊戰爭中使用的化學武器已違反了1925年日內瓦議定書禁止使用有毒或窒息性氣體,因此
決定對可能發展成化學武器的化學品實施出口管制.1985年6月,澳洲政府邀請主要的技術擁
有國參與一非正式會議,討論出口管制的方式,就形成了「澳洲集團」.1992年管制清單中
另加入了軍商雙用途化學設備及技術,生物媒介劑,動物病原體,以及軍商雙用途生物設
備.1993年清單中亦加入了植物病原體.
2.成立目的
AG是非正式的協定,其目的是針對可用來發展和製造生化武器的原料,設備和技術實施
出口管制,以限制生化武器的擴散.每一個AG會員國都同意基於AG協議來執行出口管制.
(四)飛彈技術管制組織 (MTCR)
1.背景
1980年代初期,利比亞,伊拉克及一些發展中國家開始從事核彈的研發,這些國家並積
極向已開發國家購買製造飛彈的相關設備和技術.因此 MTCR遂於1987年成立,以防止能載
運核武的飛彈及無人飛機的發展,以及相關貨物及技術的擴散.1993年管制項目也增加了能
運送生化武器的飛彈及無人飛機.
2.目的
防止飛彈技術的擴散.
(五)參與各管制組織的會員國
參與四大出口管制組織之會員國整理於表二.
參,各國出口管制制度比較
一,美國之出口管制制度
(一)法律機制
美國出口管制制度之法源來自國會通過之出口管理法案(Export Administration Act,
EAA),根據此法案美國商務部訂定出口管理條例(Export Administration Regulations, EAR),
此為美國出口管制制度之主要法規.此外,尚有其它與武器出口管制有關之法律,包括1976
年制定之武器輸出管製法(Arms Export Control Act, AECA)及1954年訂定之原子能法案
(Atomic Energy Act).原子能法案主要管制有關核子物質與技術之輸出,而武器輸出管製法
乃針對可能直接導致他國軍力增長,進而影響國際均勢,有害美國安全的軍用物資,裝備和
科技進行出口管制.
除了上述三項法源依據外,美國政府會視環境變動而訂定新的法案來作為實施出口管制
的依據.例如:1976年,美國為應付緊急需要,保障國家安全,特訂定「國際危機經濟勢力
法案」(International Emergency Economic Power Act of 1976),該法案賦予美國總統在美國面
臨危急情況下或受到非常威脅時,實施出口管制或貿易禁運等措施之權力.
(二)管制政策形成之機制
美國之出口管制政策主要為配合其國家政策需要以及遵守國際之協議.因此,其出口管
制制度之管制對象與范圍會因其國家安全,外交政策或經貿政策改變而調整.此外 ,美國亦
須履行其身為國際組織及協約成員之責任,譬如:美國為聯合國之會員,因此必須遵守聯合
國安理會所達成之禁運決議,如:對伊拉克之禁運.當然此禁運之決議案本也就是美國外交
政策之延伸.美國同時也是歐洲安全合作組織的一員,因此也必須遵守該組織有關出口管制
的決議.此外,亦必須遵守國際間有關禁止核子,生物,化學武器擴散之條約或相關組織之
協議.
(三)執行機制
美國執行出口管制之主管機關為商業部,該部設有出口管理局(Bureau of Export
Administration, BXA),綜理一切出口管制之業務.美國高科技輸出管制的組織架構既完備且
復雜,商務部是主要負責出口管制業務的機構,同時也具有對軍商兩用貨品或技術管制出口
清單的裁決權.但基於外交政策或國家安全考量,也尊重其他部門限制某些特定商品項目出
口的裁決權.例如,軍需品由國務院及國防部負責,核子設備原料和其技術資料由核子管制
委員會(Nuclear Regulation Commission)和能源部負責.因此,在整個輸出管制體系中,商務
部雖為主管單位,但涉及其他部會之管轄權時,輸出許可必須先經過這些部會同意方可核
准.
在執行出口管制方面,除了由商務部,海關實際負責查核之外,美國各部會,海外代表
處,甚至國內的情報單位(如:CIA,FBI)彼此之間皆有資訊流通,形成一個嚴密的網路來
共同執行出口管制.在此復雜的出口管制組織體系中,其中主要的運作單位包括國務院,商
務部,國防部,能源部及財政部海關總署等轄下之單位.
二,英國之出口管制制度
(一)法律機制
英國為瓦聖那協議之一員,且為歐盟之會員,因此,英國之出口管製法規是參考瓦聖那
協議及歐盟綱領所制定.其法規名稱為「軍商雙用途及相關貨物之出口管制」(Dual-use and
Related Goods Regulations).另外,英國出口管制制度亦嚴格遵守聯合國有關武器禁運及貿易
制裁之決議案.由於英國亦屬歐盟及歐洲安全合作組織之一員,因此,也遵守該組織對出口
管制之規范.
(二)管制政策形成之機制
英國之出口管制政策雖亦配合其國家安全,外交與經貿政策而調整,但因英國與美國在
國際外交上步調一致,所以均是參照美國的管制政策,例如推動對伊拉克之禁運.
(三)執行機制
英國執行出口管制之主管機關為貿易工業部(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stry, DTI)所
屬之出口管制局
三,日本之出口管制制度
(一)法律機制
日本之出口管製法律依據為「外匯與外貿法」(Foreign Exchange and Foreign Trade
Law).經濟產業省(前通產省)即根據此法頒布出口貿易管制條例(Export Trade Control
Regulation)作為出口管制的管理辦法.此外,由於日本是瓦聖那協議,NSG,AG,MTCR及
聯合國之會員,因此除日本之國內法外,亦必須遵守國際組織之協議及決議案.
(二)管制政策形成之機制
日本雖然為貿易大國,但在國際政治地位上一向跟隨美國之政策,因此日本除遵守聯合
國決議之禁運及貿易制裁外,並無藉出口管製作為其實行國家安全,外交及貿易政策之目
標.
(三)執行機制
日本經濟產業省在出口管制相關事務上具有直接的管轄權,日本的戰略物資出口管制主
要是由經濟產業省轄下貿易局安全保障貿易管理課(簡稱「安保課」),商品輸出承辦課
(簡稱「商品承辦課」)與沖繩綜合事務局之商品輸出承辦課負責輸出許可之審核及發證業
務.其職權是依照貨品項目與出口地區來區分.
四,小結
針對美,英,日出口管制制度之作一比較,列於表三.
肆,台灣出口管制制度與推展現況
一,法律機制
台灣於1994年3月31日根據「貿易法」制訂「高科技貨品輸出入管理辦法」(2000年修法
將名稱冠上"戰略性"三字),並於1995年7月1日實施.
台灣實施出口管制最早可溯及1990年與美國簽訂之「中美保護戰略性貨品及技術資料貿
易了解備忘錄(MOU)」,以及美方協助台灣建立一套符合COCOM組織規定之「國際進口
證明書與抵達證明書(ICDV)制度」,以管制高科技貨品輸出入之流向及用途.同時,基
於互惠原則,美方亦同意將對輸往台灣之管制予以放寬.此為台灣立法之源由.
此外,與出口管制相關之法規為:
1.貿易法施行細則
2.貨品輸出管理辦法
3.出進口廠商登記管理辦法
4.軍事相關輸出入貨品管理辦法
5.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貿易許可辦法
6.科學工業園區貿易業務處理辦法
7.加工出口管理處及分處業務管理規則
二,管制政策形成之機制
基本上台灣是以出口為導向,因此並不以管制出口作為執行政策的工具.台灣一向配合
國際間普遍遵守之協議與規范,善盡國際社會一員之責任.
三,執行機制
(一)主管機關
台灣出口管制負責之機關為經濟部,在經濟部之下分別由國貿局與工業局負責.國貿局
負責出口管製法規之制訂,而工業局則負責推動執行.各加工出口區,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
及國防部之授權機關為協辦單位.另外,工業技術研究院接受經濟部之委託辦理高科技貨品
鑒定事宜.
(二)許可證分類
台灣出口許可證有二種:分批出口及不分批出口.分批出口之輸出許可證有效期限二
年,一次申請得分批出口,以瓦聖那協議軍商兩用品清單為限,適用管制地區為第二,三類
地區,且申請人需為已建立內部出口管制系統者.不符合分批出口者一律采不分批出口許可
證,須逐次申請.
(三)管制地區分類
管制地區別區分如下:
1.第一類管制地區:
伊拉克(Iraq),伊朗(Iran),利比亞(Libya),北韓(North Korea)須先經簽證機關
專案許可,始得核發高科技貨品輸出許可證.
2.第二類地區:出口管制組織會員國
(1)瓦聖那協議
(2)飛彈技術管制組織
(3)澳洲集團
(4)核子供應國集團
3.第三類地區:前二類以外之其他國家或地區
須依規定申請核發高科技貨品輸出許可證憑方可輸出.
(四)管制清單
由經濟部會商有關機關審核後公告之高科技貨品清單包括以下各清單之集合:
1.瓦聖那協議清單
軍商兩用貨品清單由經濟部工業局匯整訂定,軍品清單則由國防部審定.
2.防止擴散清單
飛彈技術管制清單由國防部審定,澳洲集團管制清單由經濟部工業局匯整訂定,核子供
應國集團管制清單則由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訂定.
3.非屬前項高科技貨品輸出管制清單列管之貨品,其最終用途或最終使用者有可能涉
及生產或發展核武,生化武器,飛彈或其他大規模破壞性武器者亦在管制之列.
伍,結 論
台灣出口管制制度自1995年正式立法實施,政府積極宣導推動,召開多次研討會,並且
參與國外相關組織之活動.於2000年曾召集有關單位組團考察,各國之出口管制制度.目前
台灣之出口管制制度,就法規面而言,不管是法律基礎,執行機制,管制內容,甚至稽核制
度都已大致完備.台灣立法推動出口管制制度雖較先進國家晚了近40年,但是在如此短的時
間內,能有目前之進展誠屬不易.雖然法律上詳細規定了出口管制之細節,然而實務上卻少
見嚴格執行.若非廠商主動申報,則主管機關不見得充分掌握情況,廠商之所以主動申報之
多因其國外廠商或客戶要求.
台灣為海島型國家,資源稀少,因此出口貿易是國家的命脈所系,長久以來,政府協助
出口貿易所做的努力不遺餘力,其手段不外乎簡化進出口申請作業流程,提升行政效能以鼓
勵出口;因此,出口管制對以出口掛帥的台灣來說,常被誤以為不是那麼重要的議題,而被
忽視了.
然而,經過數十年的努力與發展,台灣的進出口產品內容和以往已大不相同.傳統輸出
的工業產品已幾乎被高科技產品所取代,可是政府之出口管制措施在實際執行層面上卻未能
採取與目前產業發展現況相符之作法.因此,整體來看,在法律架構層面上雖較無問題,但
是在執行成效上則尚待努力.

❼ 技術研發部的管理制度一般有哪些

1)、堅決服從上級領導的統一指揮,認真執行其工作指令,如有問題需及時匯報。

2)、負責制定實驗計劃,並組織對計劃的擬定、修改、補充、實施等一系列技術組織和管理工作。

3)、及時指導並處理實驗過程中出現的技術問題,確保試驗的正常進行。

4)、做好與王台鋪礦、天地公司的對接工作,使雙方最大限度實現數據互通、優勢互補。

5)、考核每天的試驗結果,從而決定次日充填的材料配比,並向王台鋪礦出具料漿合格證書。

6)、審核每批次原材料的化驗結果,確保原材料的合格後聯系安全調度部進行充填。

7)、每月組織技術人員進行技術成果及經濟效益的評價工作,並對技術員的每月工作進行考評。

8)、負責編制項目部技術開發計劃,並有計劃的引進、培養專業技術人員,

從而進一步搞好技術研發部的工作。

9)、積極與北京科技大學等科研院所進行技術交流,做好技術對接工作。

10)、按時完成項目部領導交辦的其他有關事項。

❽ 我想要一份公司研發部門的制度章程。可是我沒有懸賞,哪位好心人幫忙

研發部管理制度
1.目的和作用
新產品開發是企業在激烈的技術競爭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命脈,它對企業產品發展方向、產品優勢、開拓新市場、提高經濟效益等方面起著決定性作用。為了使新產品開發能夠嚴格遵循科學管理程序進行,取得較好的效果,特製定本制度。
2.管理職責
2.1統籌規劃部負責新產品的調研分析與立項等方面的工作。
2.2技術研發部負責產品的設計、試制、鑒定、移交投產等方面的管理。
2.3物控部、生產部、質管部應在整個開發過程中給予支持和配合。
3.新產品開發的前期調研分析工作
新產品的可行性分析是新產品開發不可缺少的前期工作,必須在進行充分的技術和市場調查後,對產品的社會需要、市場佔有率、技術現狀、發展趨勢以及資源效益等五個方面進行科學預測及經濟性的分析論證。
3.1 調查研究:
3.1.1 調查國內市場和重要用戶以及國際重點市場的技術現狀和改進要求.
3.1.2 以國內同類產品市場佔有率高的前三名以及國際名牌產品為對象,調查同類產品的質量、價格及使用情況。
3.1.3 廣泛收集國內外有關情報和專利,然後進行可行性分析研究.
3.2 可行性分析:
3.2.1 論證該產品的技術發展方向和動向.
3.2.2 論證市場動態及發展該產品具備的技術優勢.
3.2.3 論證該產品發展所具備的資源條件和可行性(含物資、設備、能源、外購外協配套等)。
3.2.4 初步論證技術經濟效益。
3.2.5 寫出該產品批量投產的可行性分析報告。
4. 產品設計管理
產品設計時從確定產品設計任務書起到確定產品結構為止的一系列技術工作的准備和管理,是產品開發的重要環節,必須嚴格遵循"三段設計"程序.
4.1 技術任務書:
技術任務書市產品在初步設計階段內,由設計部門向上級提出的體現產品合理設計方案的改進性和推存性意見的文件,經上級批准後,作為產品技術設計的依據.其目的在於正確地確定產品的最佳總體設計方案、主要技術性能參數、工作原理、系統和主體結構,並由設計員負責編寫(其中標准化規則要求會同標准化人員共同擬定)。現對其編寫內容和程序作如下規定:
4.1.1 設計依據(根據具體情況可以包括一個或數個內容):
a. 國內外技術情報:在市場的性能和使用性方面趕超國內外先進水平,或在產品品種方面填補國內"空白".
b. 市場經濟情報: 在產品功能、特點、形式(新穎性)等方面滿足用戶要求,適應市場需要,具有競爭能力。
4.1.2 產品用途及使用范圍.
4.1.3 對計劃任務書提出有關方面的改進意見.
4.1.4 基本參數和主要性能指標.
4.1.5 總體布局及主要構件結構敘述.
4.1.6 產品工作原理及系統:需簡略勾畫出產品原理圖、系統圖,並加以說明。
4.1.7 國內外同類產品的水平分析比較。
4.1.8 標准化要求:
a 應符合產品系列標准和其他現行技術標准情況,列出應貫徹標準的目的和范圍,提出貫徹標準的技術組織措施。
b 新產品預期達到的標准化系數:列出推薦採用的標准件、通用件清單,提出一定范圍的通用件、標准件系數指標。
c 對材料和元器件的標准化要求: 列出推薦選用的標准化系數和外購件系數指標。
d 與國內外同類產品標准化水平對比,提出新產品標准化要求,並預測標准化的經濟效果。
4.1.9 關鍵技術解決辦法及關鍵元器件、特殊材料資源分析。
4.1.10 對新產品設計方案進行比較,運用價值工程,著重研究確定產品的合理性能(包括消除剩餘功能),並通過不同結構原理和系統的比較分析,從中選出最佳方案.
4.1.11 根據有關方面對新產品設計方案進行的評議情況(A評價),共同商定設計或改進的方案是否能滿足用戶的要求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4.1.12 敘述產品既滿足用戶需要,又適應本企業發展要求的情況.
4.1.13 新產品設計實施、試調周期和經費估算。
4.2 技術設計:
技術設計的目的,是在已批準的技術任務書的基礎上,完成產品的主要計算和主要零件設計.
4.2.1 完成設計過程中必需的實驗研究(原理結構、材料元件工藝的功能和模具實驗),並寫出實驗研究大綱和實驗研究報告。
4.2.2 做出產品設計核算書(如對運動、剛度、強度、振動、熱變形、電路、液氣路、能量轉換、能源效率等方面的核算)。
4.2.3 畫出產品總體尺寸圖、產品主要零部件圖,並校準。
4.2.4 運用價值工程原理,編制技術、經濟分析報告。
4.2.5 繪制系統工作原理圖,並作簡要說明.
4.2.6 提出特殊原件、外購件,材料清單。
4.2.7 對技術任務書提出的某些內容進行審查和修正.
4.2.8 對產品進行可靠性、可維修性分析。
4.3 工作圖設計:
工作圖設計的目的,是在設計基礎上完成試制(生產)及隨機出廠用的全部工作圖樣和設計文件.
5. 新產品試制的管理
新產品試制是在產品按科學程序完成"三段設計"的基礎上進行的,是正式投入批量生產的前期工作.試制一般分為樣品試制和小批試制兩個階段.
5.1 樣品試制:
是根據設計圖紙、工藝文件和少數必要的工裝,由試制車間試制出一件或數十件樣品,然後按要求進行實驗,藉以考驗產品結構、性能和設計圖的工藝性,考核圖樣和設計文件的質量。此階段完全在研究所內進行。
5.2小批試制:
在樣品試制的基礎上進行小批試產,其主要目的是考核產品的工藝性,檢驗全部工藝文件和工藝設備,並進一步校正和審驗設計圖紙.此階段以研究所為主,由工藝科負責工藝文件的編制和工裝設計圖紙的完成,部分試制工作擴散到生產車間進行.
5.3 編制技術文件:
在樣品試制和小批試制結束後,應分別對考核情況進行總結,並編制下列文件:
5.3.1 進行新產品概略工藝設計.根據新產品任務書,安排利用廠房、設備、測試條件等設想簡略的工藝路線。
5.3.2 進行工藝分析.根據產品方案設計和技術設計,作出材料改制、元件改裝、復雜自製件加工等項的工藝分析。
5.3.3 產品工作圖的工藝性審查.
5.3.4 編制試制用工藝卡片.
5.3.5 設計產品試驗的工裝.
5.3.6 計算試制用材料消耗和加工工時.
5.3.7 編寫試制記錄.
5.3.8 編寫試制總結.著重總結圖樣和設計文件驗證情況,以及在裝配和調試中所反映的有關產品結構、工藝及產品性能方面的問題及其解決過程,並附上各種反映技術內容的原始記錄。樣品試制總結由設計部門負責編制,供樣品鑒定用;小批試制總結由工藝部門編寫,供批試鑒定用。
5.3.9 編寫定型實驗報告.定型實驗報告是產品經全面性能實驗後所編的文件,內容包括定型實驗所進行的實驗項目和方法、技術條件、試驗程序、實驗步驟、參照的有關規定等。定型實驗報告由檢驗科編制。
5.3.10 編寫試用(運行)報告。試用(運行)報告是產品在實際工作條件下進行試用試驗後所編制的文件。試用(運行)試驗項目和方法由技術部門規定。試驗通常委託用戶進行,其試驗程序、步驟和記錄表格由研究所設計室負責編制。
5.3.11編制特種材料及外購、外協件定點定型報告,由研究所負責。
6.新產品鑒定的管理
在完成樣品試制和小批試制的全部工作後,按項目管理要求應申請鑒定。鑒定分為樣品試制後的樣品鑒定和小批試制後的小批試制鑒定,不準超越階段進行。屬於已投入正式生產的系列開發產品,經過批准,樣品試制和小批試制鑒定可以合並進行。
6.1鑒定工作需准備的文件:
6.1.1 鑒定應具備的圖樣及設計文件:供鑒定委員會用的成套資料。
6.1.2 正常生產應具備的圖樣及設計文件:供產品定型後,正常投產時,製造、驗收和管理用成套資料(產品圖應備有二十套,發設計、工藝、全資辦、檢驗科、生產科、工具室、裝配和零件加工車間、總工程師辦,並存檔)。
6.1.3 隨產品出廠應具備的圖樣及設計文件:隨產品提交給用戶的必備文件。
6.2 組織技術鑒定,履行技術鑒定書簽字手續。技術鑒定結論的內容是:
6.2.1 樣品鑒定結論的內容:
審查樣品試制結果、設計結構和圖樣的合理性、工藝性,以及特種材料解決的可能性等,確定能否投入小批試制。
明確樣品應改進的事項,搞好試制評價(B評價)
6.2.2 小批試制鑒定結論的內容:
審查產品的可靠性,審查生產工藝、工裝與產品測試設備,各種技術資料的完備性與可靠性,以及資源供應、外購外協、定點定型情況等,確定產品能否投入批量生產。
明確批量製造應改進的事項,搞好產品生產工程評價(C 評價)。
6.2.3 各階段應具備的技術文件及審批程序按照產品圖樣、設計文件、工藝文件的完整性原則和有關的審批程序辦理。
7.新產品移交投產的管理
7.1 新產品移交投產應具備的文件:
7.1.1 新產品要力求結構可靠、技術先進,具有良好的工藝性。
7.1.2 產品的主要參數、形式、尺寸、基本結構應採用國家標准或國際同類產品的先進標准;在充分滿足使用需要的基礎上,做到標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
7.1.3 每一項新產品都必須經過樣品試制和小批試制後方可成批生產,樣品試制和小批試制的產品必須經過嚴格的檢驗,具有完整的試制和檢驗報告,部分新產品還必須具有運行報告。樣品試制、小批試制均由總工程師召集有關單位進行鑒定,並決定投產與否個下一步的工作安排。在同一系列中,個別工藝上變化很小的新產品,經工藝部門同意,可以不進行小批試制,在樣品試制後,直接辦理成批投產的手續。
7.1.4 新產品移交生產線由總工程師辦組織,總工程師主持召開由設計、試制、計劃、生產、技術、工藝、全資辦、檢查、標准化、技術檔案、生產車間等各有關部門參加的鑒定會,多方面聽取意見,對新產品從技術上、經濟上作出評價,確認設計合理,工藝規程、工藝裝備沒有問題後,提出是否可以正式移交生產線及移交時間的意見。
7.1.5 批准移交生產線的新產品,必須有產品技術標准、工藝規程、產品裝配圖、零件圖、工裝圖以及其他有關的技術資料。
7.1.6 移交生產線的新產品必須填寫「新產品移交生產線鑒定驗收表」。
7.2 技術資料驗收:
7.2.1圖紙幅面和制圖要符合有關的國家標准和企業標准。
7.2.2 成套圖冊編號有序,藍圖與實物相符,工裝圖、產品圖等編號應與已有的編號有連貫性。
7.2.3產品圖應按會簽審批程序簽字。總裝圖必須經總工程師審查批准。工藝工裝圖紙資料應由工藝科編制和設計,全部底圖應移交技術檔案室簽收歸檔。
7.2.4 驗收前一個月應將圖紙、資料送驗收部門審閱。
7.2.5 技術資料的驗收、匯總、歸口管理由技術研究部門負責

❾ 企業研發中心管理制度

企業研發中心管理制度:
1.遵守公司各項規章制度,守時,守紀,守法。
2.嚴格執行國家新材專料研究實驗室規范。屬
3.在日常工作中積極主動地接受工作任務、並努力完成,不管能否完成都要及時復命(匯報工作進展及遇到的問題等情況),一般要求當天內復命。

4.服從研發中心主管的工作安排,不得頂撞、抱怨、推諉、敷衍。 按計劃完成項目進度,對項目中出現的問題及時匯報。
5.在工作中做有心人,能夠及時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處理問題。 堅持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
6.本著對企業利益高度負責的精神,公平、公正地開展日常管理、月度工作績效考核、任務分解、聯絡協調等工作。
7.承擔項目任務,在技術上做帶頭人。
8.對下屬成員在項目上給予技術指導,協助成員按時完成中心下達的研發任務。
9.日常工作中嚴於律己、勇挑重擔,做好榜樣。
10.敢於管理,善於管理,加強學習,不斷提高管理水平。

熱點內容
婚姻方面的法律服務熱線 發布:2025-02-07 07:16:02 瀏覽:671
2017法律碩士10月聯考 發布:2025-02-07 06:42:54 瀏覽:967
騰訊控制立法 發布:2025-02-07 06:31:03 瀏覽:894
婚姻法在在線 發布:2025-02-07 04:52:59 瀏覽:751
酸洗刑法 發布:2025-02-07 04:52:58 瀏覽:894
以下不屬於傳統婚姻法的特徵 發布:2025-02-07 04:47:57 瀏覽:551
俄羅斯司法學院 發布:2025-02-07 04:46:31 瀏覽:449
婚姻法測 發布:2025-02-07 04:40:49 瀏覽:31
轉包土地法律責任 發布:2025-02-07 04:18:36 瀏覽:449
英語專業國際經濟法 發布:2025-02-07 03:36:24 瀏覽: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