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新聞法規有哪些

新聞法規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2-05-09 03:19:03

『壹』 中國在新聞媒體的監管方面的法律有哪些

1、《民法通則》司法解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

兩個法規中,前者是對民事權益保護的一般性規定,後者在第三十六條專門針對網路侵權行為作了界定,因此都需要作詳細的了解和掌握。

2、《信息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本條例是網路版權保護訴訟主要引用的依據,其中需要重點掌握第五條和第六條,主要是對免於版權責任的幾種情況的界定。

3、《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

第十六條 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發現其網站傳輸的信息明顯屬於本辦法第十五條所列內容之一的,應當立即停止傳輸,保存有關記錄,並向國家有關機關報告。

4、《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定》。

本規定是規范BBS論壇服務的,重點把握第九條,即違禁信息范圍界定,內容與《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第十五條完全一致。

(1)新聞法規有哪些擴展閱讀:

中國在新聞媒體的監管方面設置了許可制度。

在現代社會,由政府代表人民或社會,依據特定的法律,對從事公共事業,尤其是對國計民生具有重要影響並且在資源上具有一定稀缺性的新聞業實行許可制度。

即由政府通過特定的程序來分配相關的經營機會、社會資源,約束相關的從業者,設法使之滿足公眾的需要、便利和公共利益,是許多國家採用的較為通行的做法。

從法律角度來講,許可有民法意義上的許可和行政法意義上的許可。民法意義上的許可限於公民個人對自己私權利的處分,顯然不屬於這里所講的許可。

這里所講的許可,應當是公權力機構,比如在本《規定》當中,就是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的主管機關,即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實施的許可行為。被許可或需要在從事新聞服務活動過程中履行許可手續的,也是前面提到的幾類機構。

『貳』 新聞道德法規是什麼

內容真實,以客觀角度把把新聞的真實內容給大家

一、責 任

第一條 廣播電視編輯記者所從事的事業,擔負著傳播先進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維護國家利益, 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推動人類文明的崇高使命和社會責任。

第二條 熱愛祖國和人民,珍視國家和人民賦予的權利,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為黨和國家工作的大局服務。

第三條 忠誠黨的新聞事業,堅持黨性原則,堅定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

第四條 自覺遵守憲法和法律、法規。

第五條 保守國家秘密。

第六條 真實報道新聞,正確引導輿論,努力傳播知識,熱情提供服務,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和文化需要。

二、真 實

第七條 廣播電視編輯記者應該對報道內容的真實和准確負責,報道必須以事實為依據,不編造新聞,不歪曲、誇大事實。

第八條 消息來源必須真實可靠。應深入新聞現場採集第一手信息,保證新聞要素准確無誤;未經證實的消息,應加以說明;除需要對提供信息者保密外,報道中應指明消息來源。

第九條 認真核實報道內容,包括基本事實、背景資料、引述轉述語言等。對稿件中採用的聲音、圖像、數據、文件摘錄及其他材料,做到真實、准確、科學、統一。

第十條 報道中的細節必須真實,不加以拔高、想像和誇張。報道所採用的聲音、圖像均應來自新聞現場或與報道主題相關的采編活動,而非個人編造或拼接。

第十一條 在報道、說明、解釋和評論事實時,要全面把握和正確反映社會生活的本質和主流,避免因為報道膚淺、片面而導致公眾對事物的判斷產生偏差或錯誤。

第十二條 報道一經發布,如果發現錯誤,應立即公開更正。

三、公 正

第十三條 廣播電視編輯記者應堅持客觀公正的職業理念,堅持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忠於事實,追求真理的職業精神。

第十四條 堅持准確、公正、全面、客觀的報道原則。不從個人或小團體利益出發進行影響公共利益的報道。

第十五條 區分報道事實和評價事實,不將評論或猜測作為認定的事實發表。

第十六條 不參與任何可能有損於自身公正和信譽的組織及活動;不在自己服務的媒體上發表本人及親屬涉訴事件的報道和評論;不阻撓正當的輿論監督。

第十七條 正確行使輿論監督職能,勇於批評和揭露違法違紀行為、消極腐敗現象和違背社會公德的不良風氣,弘揚社會正氣,捍衛社會公正,維護社會穩定。

第十八條 批評性或揭露性報道要有利於問題的解決。不追求所謂「轟動效應」、嘩眾取寵;不以個人情緒代替政策法律、發泄私憤、中傷他人。尊重被批評者申辯的權利。

第十九條 案件報道不應影響司法公正和法律判決。不偏袒訴訟任何一方;案件判決前,不作定罪、定性報道;不針對法庭審判活動進行暗訪;報道公開審理的案件,應遵守相關法律規定。

第二十條 報道中避免對種族、性別、年齡、職業、宗教信仰、教育程度、居住地等的任何歧視。

四、導 向

第二十一條 廣播電視編輯記者必須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

第二十二條 把好政治關、事實關、安全播出關。杜絕政治導向問題和政策性錯誤,不給不良言論、有害信息提供傳播渠道。

第二十三條 堅持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及時傳達黨的主張,反映人民呼聲,營造積極健康向上的輿論環境。

第二十四條 報道內容要符合特定的政治、經濟、文化、道德、習俗等社會環境要求。

第二十五條 堅持正確的新聞價值取向,維護國家尊嚴、民族榮譽和社會道德規范。不宣揚利己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生活方式。

第二十六條 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嚴肅認真地考慮新聞傳播的社會效果。不片面追求經濟利益,不報道危害國家安全、影響社會穩定、違背社會公德、損害公共利益的內容。堅持報道的高品質、高品位,不迎合庸俗、低級趣味。

第二十七條 對重大事件、社會熱點和敏感問題的報道,應注意把握分寸、時機、力度,釋疑解惑,積極引導。不炒作和蓄意製造輿論「熱點」,誤導受眾。

五、品 格

第二十八條 廣播電視編輯記者應恪守敬業奉獻、誠實公正、團結協作、遵紀守法的職業道德。

第二十九條 尊重公民和法人的名譽權、榮譽權,尊重個人隱私權、肖像權,不揭人隱私,避免損害他人名譽的報道。

第三十條 努力營造有利於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文化環境。不傳播含有恐怖、暴力、色情、封建迷信和偽科學的內容。

第三十一條 報道意外事件,應顧及受害人及家屬的感受,在提問和錄音、錄像時應避免對其心理造成傷害。

第三十二條 尊重和保護未成年人、婦女、老人和殘疾人的合法權益。報道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和性侵犯的受害者時,錄音、圖像應經過特殊處理,使之不可辨認;不公布其真實姓名,不描述犯罪過程。

第三十三條 涉及使用其他新聞來源的報道時,應尊重其他新聞來源和相關作者的知識產權。對內容的選擇應忠實於原作,不斷章取義。

第三十四條 尊重采訪對象的聲明和要求,采訪時應主動出示工作證件或單位介紹信。

第三十五條 保持良好的社會形象。進行報道活動時,衣著、語言和行為要符合大眾審美情趣,避免在社會上產生不良影響。

第三十六條 同行之間互相尊重,互相學習,互相支持,開展正當的業務競爭。

六、廉 潔

第三十七條 廣播電視編輯記者應該清正廉潔,克己奉公,反對任何形式的「有償新聞」。

第三十八條 不利用職務之便,直接或間接地為本人、親屬及其他人謀取私利。

第三十九條 不擅自組團進行采訪活動,不參加他人擅自組織的采訪活動。不以任何名義索要、接受和借用報道對象的錢物。

第四十條 不以批評報道相威脅或以表揚報道相引誘,為個人和小團體謀利。不以「公開曝光」、「編發內參」等方式要挾他人以達到個人目的或其它不正當目的。

第四十一條 嚴格區分新聞報道與廣告,不以任何形式從事廣告和其他經營活動。不利用新聞報道拉贊助、拉廣告;不以新聞報道形式為企業或產品做變相廣告或形象宣傳;廣告和廣告信息應有明確廣告標識。

第四十二條 自覺遵守有關廉政的規章制度和財經紀律,自覺接受公眾和有關部門的監督。

七、附 則

第四十三條 全國各廣播電視製作、播出機構的編輯記者遵守本准則。

第四十四條 違犯本准則的編輯記者,將在行業內通報批評;觸犯黨紀政紀的,給予黨紀政紀處分;觸犯法律的,移送司法機關處理。

『叄』 中國有哪些新聞有關的法律法規

對於新聞有關的法律法規,我國目前還相對較少,法律目前還沒有,只有一些法規,如《新聞記者證管理辦法》等。

『肆』 廣播電視新聞宣傳方面的法律法規有哪些

一、 廣播電視類法律法規大全
1、《廣播電視安全播出管理規定》
為了加強廣播電視安全播出管理,保障廣播電視信號安全優質播出,維護用戶收聽收看廣播電視的權益,依據《廣播電視管理條例》、《廣播電視設施保護條例》,制定本規定。
2、《無線電管理條例 》
為了加強無線電管理,維護空中電波秩序,有效利用無線電頻譜資源,保證各種無線電業務的正常進行,制定本條例。
3、《廣播電視無線電管理 》
本辦法是《無線電管理規則》在全國廣播電視范圍內的實施細則,全國無線電廣播電視台站和有可能對廣播電視正常接收產生干擾的單位、部門和個人均應認真執行、嚴格遵守。 4、《廣播電視管理條例》
本條例適用於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設立廣播電台、電視台和采編、製作、播放、傳輸廣播電視節目等活動。
5、《有線電視管理辦法細則 》
為加強有線電視的管理,根據《有線電視管理暫行辦法》(下稱《暫行辦法》)制定本細則。
6、《記者、播音員主持人考試辦法 》
廣電總局關於印發《廣播電視編輯記者、播音員主持人資格考試辦法(試行)》的通知 主持人資格管理規定 《廣播電視編輯記者、播音員主持人資格管理暫行規定》經2004年6月15日局務會議通過,現予發布,自2004年8月1日起施行。
7、《廣播電視廣告播放管理 》
《廣播電視廣告播放管理暫行辦法》經2003年8月18日局務會議通過,現予發布,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
8、《廣播電影電視處罰規定》
縣級以上(含縣級)廣播電影電視行政機關和經法律、法規授權具有行政處罰權的縣級以上廣播電影電視管理部門實施行政處罰,適用《行政處罰法》和本規定。
9、《廣告法 》
《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於1994年10月27日通過,現於公布,自1995年2月1日起施行。
10、《廣告管理條例施行細則 》
《廣告管理條例施行細則》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局務會議決定修改,現予公布,自2005年1月1日起施行。
11、《葯品廣告審查辦法 》
《葯品廣告審查辦法》經過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審議通過,現以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局令順序號發布。本辦法自2007年5月1日起施行。
12、《醫療廣告管理辦法》
《醫療廣告管理辦法》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決定修改,現予公布,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13、《 印刷品廣告管理辦法 》
《印刷品廣告管理辦法》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局務會議決定修改,現予公布,自2005年1月1日起施行。
14、《廣告經營許可證管理辦法》
《廣告經營許可證管理辦法》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局務會議審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05年1月1日起施行。
15、《外商投資廣告企業管理規定 》
《外商投資廣告企業管理規定》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審議通過,現予公布。

二、新聞出版類法律法規:
1、《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
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非法出版物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4、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侵犯知識產權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一)
5、關於辦理侵犯知識產權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二)
6、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非法出版物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7、《非法經營罪立案標准》
8、《著作權法行政處罰實施條例》
9、《侵犯著作權罪》
10、《印刷業管理條例》
11、《印刷品承印管理規定》
12、《印刷業經營者資格暫行條件規定》
13、《出版管理條例》 14、《出版物市場管理規定》
15、《出版管理行政處罰實施管理辦法》
16、《內部資料性出版物管理辦法》 17、《報紙出版管理規定》
18、《期刊出版管理規定》
19、《電子出版物出版管理規定》
20、《圖書質量管理規定》 21、《音像製品管理條例》
22、《音像製品批發、零售、出租管理辦法》
23、《報刊記者站管理辦法》
24、《新聞記者證管理辦法》
25、《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
26、《信息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伍』 我國建國所有以來有關新聞的法律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壓縮整頓音像單位的通知

新聞出版署、國家計劃委員會、建設部關於圖書發行網點建設若干問題的通知

重申出版黨中央會議學習輔導材料的有關規定新聞出版署關於認定、查禁非法出版物的若干問題的通知

新華書店圖書發運工作辦法

中國人民銀行、公安部、新聞出版署、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廣播電影電視部關於禁止在宣傳品出版物及有關商品卜

使用人民幣、外幣和國家債券圖樣的通知

關於出版黨代會、黨中央全會和全國人代會文件

及學習輔導材料的暫行規定

關於縮小協作出版范圍的規定

國營報社成本核算辦法

圖書總發行管理的暫行規定

關於加強國營書店多種經營管理的暫行規定

新聞出版署科學技術進步獎勵辦法實施細則(試行)

科學技術期刊管理辦法

新聞出版署、海關總署關於頒發音像製品進口出版許可證的通知

國家版權局關於加強音像版權管理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對個人攜帶和郵寄印刷品及音像製品進出境管理規定

新聞出版署關於轉發國家測繪局《關於調整地圖上表示香港、澳門地區有關技術規定的通知》的通知

國家版權局關於報刊社聲明對所發表的作品享有專有出版權的意見

關於出版社自辦發行圖書的暫行規定

新聞出版署關於重申制止濫編濫印中小學復習資料的規定的通知

新聞出版署關於出版社不得要求作者個人包銷圖書的通知

關於圖書發行浮動折扣的試行辦法

新聞出版署關於加強新華書店門市部圖書宣傳和陳列工作的通知

新聞出版署關於不得擅用中央和國家機關名義編書和推銷圖書的通知

國家版權局關於當前報刊轉載摘編已發表作品付酬標準的通知

新聞出版署、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關於新華書店經營音像製品業務有關問題的通知

新聞出版署重申《關於徵集圖書、雜志、報紙樣本辦法》的通知

關於建立出版企業發展專項資金的規定

新聞出版署轉發《關於民族貿易縣貿易貸款實行優惠利率的通知》的通知

關於加強農村圖書發行工作的意見

新聞出版署關於出版曾任和現任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著作的補充通知

新聞出版署關於調整向北京圖書館繳送雜志樣本數量的通知

新聞出版署關於音像出版單位不得出版圖書的通知

國家版權局關於維護出版社出版外國作品專有出版權的通知

新聞出版署關於期刊出版增刊有關事項的通知

關於加強計劃財務工作的意見

關於調整少數民族省(區)圖書發行折扣的若干規定

新聞出版署關於建立新聞、出版三資企業審批程序的通知

新聞出版署關於貫徹執行國務院《法規匯編編輯出版管理規定》的通知

『陸』 跪求有關新聞必須真實報道的法律法規

新聞出版總署辦公廳關於印發《關於嚴防虛假新聞報道的若干規定》的通知
(新出政專發〔2011〕14號)
《屬規定》共分為五條,分別從新聞記者采訪的基本規范、新聞機構管理的基本職責、虛假報道的處理規則和法律責任追究等四個方面對防止虛假報道做出規定。《規定》要求,記者必須持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核發的新聞記者證采訪;必須堅持實地采訪,不得依據未經核實的社會傳聞等非第一手材料編發新聞;開展批評性報道至少要有兩個以上不同的新聞來源,並在認真核實後保存各方相關證據,確保新聞報道真實、客觀、准確。針對目前媒體未經核實使用網路信息編寫報道造成嚴重虛假新聞等問題,《規定》要求,「新聞機構要嚴格使用社會自由來稿和互聯網信息制度,不得直接使用未經核實的網路信息和手機信息,不得直接採用未經核實的社會自由來稿」。
《規定》還明確要求,新聞機構須建立健全虛假失實報道的糾錯和更正制度,完善虛假失實報道的責任追究制度。凡經調查核實認定報道存在虛假或者失實的,新聞機構應當在本媒體上及時發表更正,消除影響。

『柒』 目前中國有沒有一個比較完整的新聞法律法規

1、中國沒有系統的新聞法部門。2、相關記者法律、法規有《新聞記者證管理辦法》、《報刊記者站管理辦法。3、國外的新聞法在國內無效。

『捌』 清政府制定了哪些新聞法規,清末新聞法律制度的特點是什麼

近代報刊的蓬勃發展是清末新聞法規①出台的重要背景。盡管報刊古已有之,但新聞法的誕生卻是近代以後的事情。由於以邸報為代表的古代報刊,主要由朝廷獨家掌控,所載內容無非是詔令章奏、官吏升降,既無時論,也無社會消息。其內容既無涉平常百姓,與國家政治更無針砭,因此,對於這類報刊很少有管制的必要,更不可能出現專門的法律。在清代,對報刊的管理大都援用「大清律例」中禁止「造妖書妖言」的條款。其中規定:「凡造讖緯妖書妖言,及傳用惑眾者,皆斬」,「凡妄布邪言,書寫張貼,煽惑人心,為首者斬立決,為從者,斬監侯」,「各省抄房,在京探聽事件,捏造言語,錄報各處者,系官革職,軍民杖一百,流三千里。」[1](P6)而舶來的近代報刊其主要特徵在於傳播新聞信息和發表時事評論。隨著近代報刊功能的轉變,加之近代新聞事業的迅猛發展,迫使清政府改變了視報紙為洪水猛獸的態度,轉而開始關注和創辦近代報刊,使之為政府所用。
這個時候,清政府一方面開始官辦報紙,於光緒二十二年(1896)將陳寶琛,黃遵憲所辦的強學會改為官書局,並由總理大學堂大臣孫家鼐主事出版《官書局報》、《官書局匯報》。籌備立憲期間,更有不少的大臣官員紛紛提議籌設官報或者上奏談論官報,如御史趙炳麟請令會議政務處籌設官報局;憲政編查館大臣奕劻等奏辦理政治官報酌擬章程;湖南試用道李頤陳言安內攘外非整治報館不可;福建布政使尚其享請於京師及各大通商口岸設立報館;黑龍江巡撫周樹模奏創辦黑龍江官報等[2](P12)。另一方面清政府開始關注新聞法的設立,「報律」一詞首次在政府的官文書中出現了。光緒二十四年(1898)六月,孫家鼐因籌辦《上海時務官報》事奏稱:「本月十六日工部主事康有為轉傳軍機大臣,面奉諭旨,『將籌辦官報事宜與孫家鼐說』。……至報律,由康有為譯采各國律例,交臣送呈御覽,恭候欽定,臣以為康有為所籌,事尚可行,請俯如所請,謹具摺奏明。」[3](P28)六月二十二日(1898年8月9日),康有為上《請定中國報律折》,明確地提出了設立新聞法的要求,「臣查西國律例中,皆有報律一門,可否由臣將其譯出,凡報單中所載,如何為合例,如何為不合例,酌采外國通行之法,參以中國情形,定為中國報律。……並由總理衙門,照會各國公使領事,凡洋人在租界內開設報館者,皆當遵守此律令。各奸商亦不得借洋人之名,任意雌黃議論,於報務及外交,似不無小補。」[4](P334)針對康有為的奏摺,六月二十九日(1898年8月16日)光緒上諭:「所著論說,總以昌明大意,決去壅弊為要義,不必拘牽忌諱,致多窒礙。泰西律例,專有報律一門,應由康有為詳為譯出,參以中國情形,定為報律,送交孫家鼐呈覽。」 [3](P28)由此,這就成為了中國著手制定新聞法的開始。不過因同年八月初六日(1898年9月21日)發生戊戌政變,主張變法維新的人士或被捕或流亡,翻譯泰西報律,以應研訂中國報律的計劃自然也就成了水中之月。但根據上述記載,可以看出當時光緒指定康有為定報律的主要目的非為管制新聞,而是欲仿照西方報律,制定近代的新聞法。在之後新聞法規的實質制定過程中也說明了這一點。如光緒三十三年(1907)十二月,民政部與法部的會奏稱:「報館之設,原以開通風氣,提倡公論為主,其言論所及,動與政治風俗相關,東西各國,主持報務者,大都為政界知名人士,而政府亦復重視報紙,籍以觀眾意之所歸,惟是言論過於自由,則又不能免越檢逾閑之慮,故各國皆有新聞條例之設,用以維持正義,防制訛言,使輿論既有所發抒,而民聽亦無淆惑,意至善也。」「中國報業,萌芽伊始。京外各報,漸次增設,其間議論公平,宗旨純正者,固自不乏,而發行漸多,則不免是非雜出。若不詳定條規,申明約束,深恐啟發民智之樞機,或為籍端牟利惑世誣民者所波累,而正當之報紙,轉不足以取信於士民。」[3](P32)
再次呼籲新聞法規的制定,已經是到了清末新政的前夕,清末新政為開啟近代新聞立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環境,也使新聞法的制定成為了現實。光緒二十六年(1900),鄭觀應將其名作《盛世危言》修訂為八卷本,第三次印行。他在《日報上》一文中增添了一段有關新聞法制的闡述,並明確提出了報律問題:「中國現無報律,而報館主筆良莠不一,恐如以上所言,當道因噎廢食,則外國報顛倒是非,任意毀謗,華人竟無華報與其爭辯也。故將英國、日本報律譯呈盛杏蓀京卿,奏請選定頒行,准人開設,俾官商各有所遵守。」[5](P347)其後,汪康年在給瞿鴻潟的信中也建議:「近來風氣趨變,宜速定報律。令准民間開設報館,如有不協,皆以報律從事。」「如此則報館多,多則彼此相角而是非以辨析而愈明。」「知照各國各使,無論任何人在我國界內辦報,皆照報辦理。」「欲設日報者可以不必掛洋牌,而忠於國家之論日益多。」 [6](P64)次年,管學大臣張百熙將制定新聞法規的呼聲傳輸到朝廷之上,在其應詔上疏中要求清廷「粗定報律」:不得輕議宮廷;不得立論怪異;不得有意攻訐;不得妄受賄賂。此外,「宜少寬禁制,使得以改革立論,風聞紀事;不然,則恐徒塞銷售之徒,不足問讒慝之口。」[7](P227)光緒三十二年(1906),在載澤等五大臣出洋考察憲政回國後所呈遞的《奏請以五年為期請行立憲政體折》中,更為明確地提出應迅速制定集會、言論、出版三項法律,「集會、言論、出版三者,諸國所許民間之自由,而民間亦以得自由為幸福。然集會受警察之稽查,報章聽官吏之檢視,實有種種防維之法。非若我國空懸禁令,轉得法外之自由。與其漫無限制,益生厲階,何如勒以章程,咸納軌物。宜採取英、德、日本諸君現行條例,編集會律、言論律、出版律、迅即頒行,以一趨向而定民志。」與此相呼應,報界也發出了要求制定新聞法規的呼聲。1903年10月上海《申報》發表社論,擁護清廷制定報律:「考東西洋各國所出各報,必經官吏核明,始行刊布,其於謗議泄露,亦皆懸為厲禁。中國未有報律,故終無法以處之。必欲整頓各報,非修訂報律不可。」[8]1905年8月12日到23日,香港《有所謂報》發布鄭貫公撰寫的長篇論說《拒約須急設機關日報議》,內雲: 「報律不能不先以定也。立憲之國,固有公同認可之報律,舉凡報社,莫不珍重而恪守之。吾國自來無所謂報律者,只有官場勢力而已。今言報律,將從何起?曰:由吾報社自采其合於文明公理者,定其方針。查報律之大要,最重道德,而道德有公私之分,公德有害,報可聲罪以除之也,無論政界、學界、農工商界、及種種社會,皆可評論也。惟個人私德,無關於世者,不能誣捏妄揭也。記者又監督政界及代民鳴不平之特權,惟不能煽亂以壞治安也,又不能造謠以惑人心也,又不能侈譚猥褻以誨淫也,此其要略大綱也。今辦拒約之報,尤當以最文明之引導,以為一般社會之警鍾。歷觀外強自帝國主義之政術發明,專伺野蠻之暴動,以插其藉端償欲之足,而施其酷腕,強權世界,公理泯然,此不可不慎之又慎也。矧今日不銷美貨以為抵制之舉,實逼於強權而無可如何之策,上下社會,共表同情,公憤所在,激變最易。若報紙而不以文明善法為鼓舞,誠恐暴動一起,則大局不可收拾,而抵制之前途,必陷於恐怖之悲境,揆諸理固不合,對於勢又不宜。故曰:報律不能不先認定也。」[9](P52-53)

本文原文
清末籌備立憲期間,新聞法規的制定進入了實質性的階段,從1906年至1911年清政府先後制定了一系列專門適用新聞事業、或與新聞事業有關的、或含有調整和規范新聞事業條款的法律,其中專門適用新聞事業的有《大清印刷物專律》(1906年7月頒布)、《報章應守規則》(1906年10月頒布)、《報館暫行條規》(1907年9月頒布)、《大清報律》(1908年3月頒布)、《欽定報律》(1911年1月頒布)。這些新聞法規是在清政府全面變法修律,吸收西方法律理論,引進西方法律原則,通過移植、重新構建中國新型的法律體系的背景下進行的。當時刑律民律以及商律等主要法案,都是經由沈家本、伍廷芳所主持的法律修訂館,聘請專家進行編纂。晚清的法案主要由各部院、法律修訂館、憲政編查館起草,同時憲政編查館對於草案具有核訂權,是實質意義上的立法機關。從現有掌握的資料來看,起草法案最多的法律修訂館沒有參與新聞法規的制定過程。《大清印刷物專律》由商部、巡警部、學部會定;《報章應守規則》由巡警部擬定;《報館暫行條規》由民政部擬定;《大清報律》由商部擬具草案,巡警部略加修改,由民政部、法部會奏,交憲政編查館議復。從這點看這些新聞法規多屬部訂專章,只有《大清報律》是經過了比較繁復的立法程序,最後交由憲政編查館核訂。這一方面說明了清政府在制定《大清報律》的審慎態度,另一方面也說明了除《大清印刷物專律》之外其他幾部新聞法規在制定過程中的倉促。
光緒三十一年(1905)十一月初二,光緒帝就《御史王步瀛奏請速訂報律頒行》諭令商部擬具報律草案,妥籌辦理,商部提出草案後,由巡警部酌為修改。當時法律修訂館正式開館(光緒三十一年四月初一日)才半年多,其主要工作重在刪削舊律,內容分為刪除、修改、修並、續纂,清末大規模的修律工作並沒有完全展開。而這個時候光緒就諭令部院制定報律,說明其對報律的認識和重視。
光緒三十二年(1906)六月,清政府頒布了作為中國歷史上關於新聞出版的第一個專門法規——《大清印刷物專律》。由於當時中國的整個立法修律工作都是在岡田朝太郎、松岡義正、岩谷孫藏等一大批日本法學家的協助下依日本法律為藍本完成的。故該專律取法於日本明治二年(1869)先後頒布的出版條例和新聞紙印行條例。該專律雖然包括了對新聞事業的管理,但重點並不在新聞事業。另外,在《大清印刷物專律》頒布的3個月後就頒布了《報章應守規則》,這一點也說明《大清印刷物專律》重在對一般出版物的管理,而對於報業管理則需要單獨的立法。

緊接著,清政府又頒布了《報章應守規則》。該規則只是對報紙所登內容做了原則性的規定,基本是禁止性條文,其主旨在於八個「不得」,僅僅149個字。共9條。[10](P30)關於《報章應守規則》的頒布時間,一般認為是1906年10月16日[11](P406)。但根據1906年10月13日的《申報》的《本館接警部頒發報律九條專電》②來看,頒布時間應該是1906年10月12日。假如是1906年10月16日頒布,那就是說巡警部提前4天就將未頒布的《報章應守規則》交由報館,對於頒布法律這樣十分嚴肅的事情,巡警部絕少可能這樣做,因此10月16號之說不大合理。而如果該規則在10月12日公布,於10月13日登載在報紙上,還是較為合理的。
之後,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八月由民政部擬定的《報館暫行條規》在《報章應守規則》的基礎上做了許多具體性的補充。第三條至第六條概括了《報章應守規則》的八個「不得」,而其餘條款主要是就報紙的開設批准事項,以及發行人、編輯人、印刷人等做出規定,還有就是對違犯條規者的處罰規定。但仍如其第十條所說的那樣,「以上所定系暫行條規,俟報律編成奏准後,應照該律辦理。」[12]
在《大清報律》正式頒行之前,報律尚未制定完成的情形下,即先行頒布了《報章應守規則》、《報館暫行條規》。這都是為了適應當時新聞事業迅猛發展,加強新聞事業管理的需要而做的臨時之舉。從《報章應守規則》、《報館暫行條規》這兩部新聞法規的內容上看也反映了這種臨時性。
光緒三十三年(1907)十一月十九日頒布的《令民政部、法部會同妥訂報律之上諭》:「諭軍機大臣報律關系緊要,前據民政部具奏僅系《報館暫行條規》,所有應行編纂之報律,著民政部,法部迅速會同妥訂,奏明辦理,毋再延緩,經憲政編查館嚴定,厘為四十五條,請通敕各省一體遵行。」[13](卷8,P706)十二月,民政部與法部會奏:「查此項報律,先經原設商部擬具草案,由原巡警部酌為修改,共成四十六條。當以事關法律,非詳加討論,不易通行。」會奏還對當時外報占報業中很大比例的實際情況進行了分析和考察,並特別強調報律的制定工作應當咨商外務部。「京外報館,由洋商開設者,十居六七,即華商所辦各報,亦往往有外人主持其間,若編定報律,而不預定施行之法,俾各館一體遵循,誠恐將來辦理分歧,轉多窒礙,迭經咨商外務部,體察情形,妥為核覆。」當然,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政府在外強面前奴顏婢膝的嘴臉。會奏還建議:「各項法律正在修訂之際,尚未悉臻完備,若將此項報律遽為訂定,一時恐難通行,擬應暫從緩議。」同時,還對《報館暫行條規》的頒行做了解釋說明,「報章流弊漸滋,不可不亟為防閑之計,故先將該律草案,摘要刪繁,擬成暫行條規。奏明試辦。」會奏主張對報律的制定工作應當採取慎之再慎的態度,以期達到「務其寬嚴得中,放之皆準,以為推行盡利之地」[3](P32)的目的。
由於光緒帝毋再延緩的訓示以及不少大臣的條陳催促,民政部與法部將擬訂的報律草案由原來的四十六條修改成四十二條,附則三條,在光緒三十三年(1907)十二月十三日即交憲政編查館進行覆議。兩天之後,憲政編查館便將議核報律之事上奏光緒帝。奏章中首先強調了報紙的地位和作用,「環球各國,莫不注重報紙,凡政府之命令,議院之裁決,往往經報紙之贊成,始得實行無阻。」比較俄羅斯,瑞士,挪威等國運用刑律來鉗制報業發展,中國則主張「符合言論自由之通例」。奏章總體肯定了報律草案,「檢閱原案四十二條,蓋折衷於日本新聞條例,酌加損益,尚屬周密」。但因「逆黨會匪……籍報紙之風行,逞狂言之鼓吹」,奏章認為:草案中對違反第十四條第一款詆毀宮廷、第二款混淆政體、第三款擾害公安的行為,僅以二十日至二年監禁、附加二十元至百元罰款的處罰尤顯輕縱,主張對其情節較重者仍照刑律治罪。從該奏章可以看出,雖然憲政編查館認為報律草案「尚屬周密」,但由於革命黨人籍報紙鼓吹革命,其勢正盛,故主張對原報律加以修正,即行奏請公布實施[10](P35)。光緒三十四年(1908)二月,《大清報律》正式奉旨頒布實施。
當時的報刊對報律制定等相關內容的報道也從另一方面反映了報律的制定情況。1908年2月26日,《東方雜志》第五卷第一號的一段記述「先於光緒三十一年准商部咨送擬報律會商具奏,當經原設巡警部酌為增改,以租界外埠多相關涉,咨送外務部會覆在案。嗣以拿辦中華報館主事彭貽孫等一案,臣部以報律關系重要,未易旦夕告成,而報章流弊漸滋,又不可不亟為防閑之際,是以一面酌定約束報館規則,行令內外城巡警總廳遵照辦理;一面復經請旨飭下修律大臣纂訂報律於三十二年九月八日具奏奉旨依議,欽此,欽遵在案。」這說明早在光緒三十一年即1905年時,就已完成了報律(《大清報律》)草案的制定工作,之所以沒有頒布實施,是因為清政府注意到「報律關系重要,未易旦夕告成」,常與租界外埠多相關涉,因此在制定報律時尤為慎重。

《大清報律》頒布實施後,「各報館不遵行,外人所設者尤甚。」[14](P265)宣統元年(1909)九月十七日,《民政部上奏請修正報律條文折》對《大清報律》第七條和第四十二條提出了修改意見。主張實行事後追懲制,以及認為京城報館的違法事宜不應當由巡警廳辦理,因為巡警廳既然是行政機關,對於報館的違法事宜就只有行政檢查權,而沒有審判權,審判權應當歸屬各級審判廳[15](P1039-1040)。民政部的這兩條修改意見,後又由民政部會同法部和修訂法律大臣,交由憲政編查館再行考核,憲政編查館在覆核後,於宣統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具奏,交由資政院議決。後由軍機處再行議覆,憲政編查館在覆核後,「於文義未協之處逐條釐正」[10](P37),將民政部會奏的四十一條,附條四條,改為律文四十條,附條五條,在經過軍機大臣、資政院就該律第十一條和第十二條展開了一場舌戰之後,於宣統二年(1910)十二月二十九日將修正後的《大清報律》更名為《欽定報律》頒布實施。
通常認為:清末這五部新聞法規的制定頒行是一個前後更替的過程,然通過對報律制定期間的上諭和奏摺,以及當時報刊對報律制定相關內容的報道分析對比,發現清末新聞法規制定的代表之作——《大清報律》雖然頒布時間較晚,是清末頒布的第四部新聞法規,但是其制定時間卻早於第一部新聞法規《大清印刷物件專律》。從商部於1905年提交《大清報律》草案,至1908年《大清報律》頒行,《大清報律》的制定歷時近三年,這主要源於清政府對於制定一部較為成熟實用的新聞法規的審慎態度。而清政府之所以採取這樣一種態度:一是由於當時外人在中國辦報十分普遍,為了避免以後產生過多過分的糾紛爭執,在制定過程中須反復徵求各部門的意見,並參考多國新聞法規;二是由於當時其他各項法律都還處於修訂階段,還未頒行,為了使新聞法規與其它法規不致發生沖突,只好留待其他各項法律制定完備,再行頒布《大清報律》。以《大清報律》為代表的清末新聞法規的制定頒行,它標志著中國近代新聞法律制度在封建統治的末年建成,同時也標志著中國近代新聞事業的初步法制化。

注釋:
①本文使用的「清末新聞法規」的概念是一個泛稱,它主要包括光緒三十二年(1906)《大清印刷物件專律》、光緒三十二年 (1906)《報章應守規則》、光緒三十三年(1907)《報館暫行條規》、光緒三十四年(1908)《大清報律》、宣統二年(1911)《欽定報律》。
②該稿件內容:「北京專電雲警部現頒應禁報律九條:一詆毀宮廷。二妄議朝政。三妨害治安。四敗壞風俗。五內政外交秘密者,不得揭載。六詞訟未經定案,不得妄下斷語,庇護犯人。七發人私隱,毀人名譽。八錯誤失實,即需改正。九欲開報館,須呈報總廳批准再開。按九條中除三四五及八九等條,為報館所理應遵守外,余條均與立憲國言論自由之意大相刺謬,容著論以發明之。」
[參考文獻]
[1]潘賢模,呂光.中國新聞法概論[M].台北:正中書局,1973.
[2]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清末籌備立憲檔案史料[M].北京:中華書局,1979.
[3]於衡.大清報律之研究[M].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5.
[4]康有為著.湯志鈞編.康有為政論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1.
[5]夏東元編.鄭觀應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6]汪貽年.汪穰卿先生傳記[A].黃瑚.中國新聞事業發展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7]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新聞研究資料》編輯部.新聞研究資料(總第12輯)[M].北京:展望出版社,1982.
[8]申報[N].1903-10-27.
[9]張之華主編.中國新聞事業史文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10]劉哲民編.近現代出版新聞法規匯編[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2.
[11]方漢奇主編.中國新聞事業編年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
[12]民政部奏擬定報館暫行條規折[J].東方雜志(第5卷第1號),1908-02-26.
[13]德宗景皇帝實錄[A].清實錄[C].北京:中華書局,1985.
[14]戈公振.中國報學史[M].北京:中國新聞出版社,1985.
[15]民政部奏請修正報律條文折[A].大清法規大全(二)[C].台北:考正出版社,19

『玖』 我國目前的新聞立法

一)我國新聞立法現狀
我國新聞方面的立法相當薄弱。1980年全國五屆人大會議期間有代表提出「新聞立法」的議案,1984年由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牽頭新聞立法工作開始啟動,直到現在,新聞方面的專門立法仍遲遲沒有出台。目前,我國新聞方面的法律體系僅由國務院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出版管理條例》等行政法規、新聞出版總署頒布的一系列部門規章以及地方立法組成,政府出台了一些新聞管理條例和規范性的文件,如《突發事件應對法》、《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新出台的《外國常駐新聞機構和外國記者采訪條例》等,也對新聞傳播中出現的一些問題進行了規范。
關於新聞侵權的民事、刑事制裁措施也較為分散,更多方面只能靠規范性文件進行規制。這就造成了我國新聞立法方面存在著效力層次低、缺乏統一制度安排且作用機制單一的問題。因此,探討新聞法制的核心問題,澄清影響新聞立法的模糊認識,抓住當前有利時機完成新聞立法,毫不懈怠地推動我國民主法制建設步伐實為當務之急。
二)我國新聞法制的不足
雖然我國立法機關和行政部門針對新聞活動頒布了大量法律和法規,但我國的新聞法制仍有大量需要完善之處。我國至今尚未有一部完整的《新聞法》,這是我國現行新聞法制的主要不足之處,新聞活動還有相當部分沒有法律予以規范。
1、法律位階不高,約束力不強
在我國法律體系中,憲法、基本法律、其他法律、行政法規、規章、制度和行業規范是一個由高到低的系列。其中部門規章的層次較低,法規以上才是司法機構判案的主要依據,規章及規章以下只能作為司法參考而不能當作主要的、適用的法律依據。效力和級別不高、體系不完善是目前新聞法制的現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2000年7月1日)第七條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也就是說,由人大和人大常委會制定和通過的法律才算的上是法階較高的國家基本法律。反觀現行的針對新聞傳播活動的諸多法規,多為國務院各部委制訂的行政規章, 而非由全國人大、人大常委會制訂,而「國務院部門立法是從屬性和受制性尤為突出的立法」。[ 周旺生,《立法學》,法律出版社,1998 年版,P323
] 因此,總體看來,我國關於新聞傳播活動的法規和制度從法階上講不高,從法律效力上說偏低,而且許多地方還沒有同我國行政法體系接軌,在對新聞活動具體事務和糾紛的調整中,更多地充當的是司法參考的輔助性作用,導致這些規章制度的約束功能難以得到應有的發揮。
2、部門立法相沖突
如前所述,我國與新聞傳播活動相關的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數目眾多,且「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之間具有同等效力」[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八十二條,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 年版]。從法理上講,憲法、基本法律、其他法律、行政法規、規章、制度和行業規范這個由高到低的系列必須在立法精神上一脈相承,並統一於國家最高法律的憲法;但從實踐中看,各種法規之間的相互銜接和各主管部門之間的相互協調情況並不盡如人意,保證不了同等的違規情況承擔同等的責任,從而在法治的執行過程中造成了執法標準的偏差。
3、執法成本高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提高新聞法治效率,盡快完成新聞立法,將降低在新聞管理時交叉混合式管理的決策成本,減少新聞管理部門的執法成本,有力地消遏新聞侵權行為的數量以及國家和當事人在新聞糾紛問題上的消耗。
4、現行新聞法制是彌補型法制
於對新聞立法沒有整體規劃,在許多基本性質問題上未作明確而深入的界定,無法從全局的高度指導新聞法規的具體制定,而在實際操作中又容易出現爭端,這就造成了我國新聞立法只能是在新聞活動的實踐中,哪一方面出現問題,就相應進行彌補式的法規建設,不利於對新聞業的有效管理。沒有宏觀完善的新聞政策或新聞法而代之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構成了我國新聞傳播規范中的軟肋。
5、權利和義務的規定不平衡
我國現行的新聞法中,對新聞傳播活動為主體的禁止性規范和義務性規范比較完備,而授權性規范則比較薄弱。一是有些權利還沒有進入法律范疇。新聞工作者在新聞活動中的權利,如采訪權、報道權,法無明文。不是說我國新聞工作者沒有這些權利,而是說這些權利還沒有成為法定權利。新聞工作者在其正當權利遭到侵犯時,難於得到相應的法律救濟。二是有些已被法律承認的權利也很不完善。如輿論監督雖已寫入法律從而成為新聞活動的一項法定權利,但是輿論監督對象應當對此承擔何種義務以及當輿論監督權利遭到侵犯時應當如何請求法律救濟等還是空白。一項完整的法律規范如果沒有對違反法律後果的規定,那麼法律規范就不具備貫徹實施的條件。一部完善的法律,一套優良的法律制度應是權利和義務完整、平衡的體系。只有這樣,它才能為公民所接受,才能行之有效。

『拾』 中國在新聞媒體的監管方面的法律有哪些

主要有《版抄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世界版權公約》《 民法通則》
新媒體采編相關法律法規 ,在國內新媒體發展的過程中,政策法規的出台以及管理體系的調整可以說是在匆忙之中啟動的。特別是互聯網的跨媒體特徵,給原來按照行業界限劃分的管理體制帶來了挑戰。新媒體面臨的法律環境是比較復雜的,僅僅針對互聯網的相關法律法規就有數十個,其中有憲法與法律,有司法解釋,有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部門通知,還有地方法規和行業規范。而面對新媒體不斷涌現的新應用,已有政策法規還將繼續調整、修改,新的法規還會不斷頒布。作為新媒體從業人員,需要對這些政策法規有面上的了解,樹立相應的法律意識,這也是避免觸碰管理和法規紅線,保障媒體正常運行的基本要求。

熱點內容
騰訊控制立法 發布:2025-02-07 06:31:03 瀏覽:894
婚姻法在在線 發布:2025-02-07 04:52:59 瀏覽:751
酸洗刑法 發布:2025-02-07 04:52:58 瀏覽:894
以下不屬於傳統婚姻法的特徵 發布:2025-02-07 04:47:57 瀏覽:551
俄羅斯司法學院 發布:2025-02-07 04:46:31 瀏覽:449
婚姻法測 發布:2025-02-07 04:40:49 瀏覽:31
轉包土地法律責任 發布:2025-02-07 04:18:36 瀏覽:449
英語專業國際經濟法 發布:2025-02-07 03:36:24 瀏覽:45
深圳市勞動法電話 發布:2025-02-07 03:29:16 瀏覽:38
防金融詐騙法律知識網路競賽題 發布:2025-02-07 03:15:24 瀏覽: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