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問刑條例

問刑條例

發布時間: 2022-05-09 09:40:22

❶ 明孝宗在古代有過哪些壯舉

明孝宗在古代有過哪些壯舉?

在歷史上你知道明孝宗在古代有過哪些壯舉?我們一起來探討了解一下吧。

雖然明孝宗朱佑樘在明朝各個皇帝中的知名度不如朱元璋、朱棣等,但明孝宗的歷史評價卻非常高,他對明朝做出的貢獻實際上被很多人小看了。明孝宗在位18年,期間勤於政事,不近聲色,為人寬厚,處理朝內貪腐十分積極。朱國楨就曾說,稱賢主者只有宋仁宗和明孝宗。和他對比的漢文帝,聽說露台要花很多錢財而罷除。宋仁宗在吃飯的時候,嗑到牙齒自己吞了下去。同樣,明孝宗悲慘的童年,為他仁厚的性格打下了基礎凄慘的童年經歷非但沒有讓朱佑樘心懷怨念、失去理智,反而培養了他堅毅的性格、寬闊的胸懷,以及重振朝綱的決心。面對父親朱見深留給他的朝綱混亂、官場腐朽,奸臣橫行、民不聊生的爛攤子,他沒有抱怨,也沒有退縮,而是依靠自己的堅毅和智慧展開了一場大清理大整治。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有不少偉大的皇帝,例如唐太宗等,但他們當中沒有一個能比明孝宗更偉大。明孝宗把他擁有的一切都奉獻給了自己的國家,甚至包括自己的生命,事實上他並不是“病逝”的,而是活活給累死的。明孝宗既是一位勤儉愛民的好皇帝,又是一個寬厚仁慈的大好人,更是一個只鍾情於妻子的好男人,明孝宗勤於政務,但是由於他年少多難,導致他身體不好,最終被高強度的工作拖垮,年僅三十六歲就死在了乾清宮。到了萬曆年間,內閣首輔朱國楨評價他“三代以下,稱賢主者,漢文帝、宋仁宗與我明之孝宗皇帝”可能他的功績在歷史上略顯一般,但是在人格的偉岸上,明孝宗是一位超凡脫俗的明君。雖然現在一提到皇帝,國人想到的無非就是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這些。絕大多數人都搞不清楚朱佑樘到底是誰,這位偉大的帝王似乎已經被人們所遺忘。

通過以上大概的了解你明白了嗎。

❷ 敕是什麼意思

敕,在古代,就是與皇權聯系在一起的,中國古代帝王詔令文書的文種名稱之一。例如「敕令」即「皇帝下的命令「等。清代付給地方官員依以行使職權的憑證稱之為敕書,也稱敕諭,分坐名敕和傳敕兩種。

讀音:chì

詞性:通常用作動詞和名詞。

例句:他精通佛法,以高深的佛法掙得吐蕃國的護國法師之位,敕封大輪明王。

「敕」組詞:

1、申敕:漢語詞語,拼音shēn chì,意思為告誡;敕命,宣示詔令;整飭,整頓。

2、敕書:即敕命、敕諭。是皇帝任官封爵和告誡臣僚的文書。敕最早是由西漢的戒書發展而來的。後經魏晉南北朝繼承沿用,至唐宋元代敕書的種類有所增加。明清時期,敕的用途更為廣泛,規格形式也更為完備。

3、敕封:皇帝頒詔書封賜臣僚爵號,官位,財物,奴婢,妃妾,其它頭銜,是帝王制度的專屬詞彙。

❸ 明清時的例與律有何特殊關系

明清律是由律正文、律註解、例三者共同組成的。

律正文,是律典各條的正文部分,它是關於某一犯罪及處罰的原始、正式、一般規定。明律有460條這樣的規定,清律有459條這樣的規定。如明清兩律的中的「子孫違犯教令」條:「凡子孫違犯祖父母、父母教令及奉養有缺者,杖一百」[3],這就是律條正文。它規定了什麼是一種具體犯罪及應受何種處罰。

律注或律解,是各條正文的必要註解,一般以小字夾編在各律條相應的文字之間。它的作用是彌補了正文因語言太簡略而帶來的缺漏,或消除由簡約而產生的歧義。如明清律的「子孫違反教令」條,在正文之後均有「謂教令可從而違、家道堪奉而故缺者。須祖父母父母告乃坐」的註解。這一註解消除了下列誤解:祖父母父母非法的命令也不得違反;家道貧困無力供養父祖者也要受罰;外人也可以告發此罪。在明代,律注可能有多家,官方曾把它認可的各家律注集中起來,附編在律典中,稱為《大明律集解附例》。「集解」,就是匯集各種解釋。清初,仍有「集解」之名,但馬上就取消了。此後律文中夾存的小字註解,實際上都是官方統一作出的正式註解。

例,是刑事特別法規。它們大多是在特殊的形勢背景下為懲治特別類型的犯罪而創制。在明代,它叫「問刑條例」或「擬罪條例」;在清代,它叫「條例」、「附例」或「定例」。例的產生,不外三種情形:一是直接來自皇帝對重大疑難案件的判決,判決中的一般規范性文字被抽離出來作為今後處理同類型的案件應遵行的法律規范。二是刑部根據皇帝的有關詔令、批示草擬出某類案件的處理規則,報皇帝批准後頒行。三是刑部或律例館根據司法實踐中顯露的法律漏洞擬出補充或解釋性規范,報皇帝批准後頒行。在明代中葉以前,「問刑條例」單獨編為一書行用。萬曆年間(1573-1614)始將律、例合編為一書。清代一直採取律例合編的方式。將例附編在律條正文之後,實際上起到了對律文進行補充或解釋的作用:「律為正文,例為附註」[4]。如清律「子孫違反教令」條後附有三條例文。如第一條例文:「子貧不能養贍父母,因致父母自縊死者,杖一百,流三千里。」這條例文是對律條正文的補充,把表面上沒有「違反教令」但客觀上造成了與「違反教令」一樣的後果的行為視同「違反教令」加重處理。

❹ 古代刑法有哪些

剝皮,腰斬,車裂,俱五刑,凌遲,縊首,烹煮,宮刑,刖刑,插針,活埋,鴆毒,棍刑,鋸割,斷椎,灌鉛,彈琵琶,抽腸,騎木驢。

1、<剝 皮>

剝的時候由脊椎下刀,一刀把背部皮膚分成兩半,慢慢用刀分開皮膚跟肌肉,像蝴蝶展翅一樣的撕開來..最難的是胖子,因為皮膚和肌肉之間還有一堆油,不好分開。

另外還有一種剝法,不知道可信度多少。方法是把人埋在土裡,只露出一顆腦袋,在頭頂用刀割個十字, 把頭皮拉開以後,向裡面灌水銀下去。由於水銀比重很重,會把肌肉跟皮膚拉扯開來,埋在土裡的人會痛得不停扭動,又無法掙脫,最後身體會從從定的那個口「光溜溜」的跳出來,只剩下一張皮留在土裡...

皮剝下來之後製成兩面鼓,掛在衙門口,以昭炯戒。最早的剝皮是死後才剝,後來發展成活剝。

2、<腰 斬>

由於腰斬是把人從中間切開,而主要的器官都在上半身,因此犯人不會一下子就死,斬完以後還會神智清醒,得過好一段時間才會斷氣。

雍正帝殺俞鴻圖就是用腰斬,傳說一刀下去之後,俞鴻圖還以肘撐地爬行,以手沾血連書「慘」字,一共寫了七個才斷氣

3、<車 裂>

即五馬分屍,很簡單,就是把受刑人的頭跟四肢套上繩子,由五匹快馬拉著向五個方向急奔,把人撕成六塊。 記得商鞅就是受五馬分屍之刑。

要把人的頭跟四肢砍下來都得花不少力氣,更何況是用拉扯的。而受刑人身受的苦處更可想而知。真到撕開的時候,恐怕受刑人已經不會覺得痛苦了。痛苦的是正在拉扯的時候。

4、<俱五刑>

把砍頭,刖,割手,挖眼,割耳和一,即「大卸八塊」,通常是把人殺死以後,才把人的頭、手腳剁下來,再把軀干剁成三塊。

漢高祖死後,呂後把他的寵妾如意夫人抓來,剁去手腳,割掉鼻子耳朵舌頭,眼睛挖出,丟在豬圈裡喂養,取名「人彘」.結果呂後自己的兒子看到,給活活嚇死...

5、<凌 遲>

最早是把人殺死之後再剁成肉醬,稱為「醢」,受過此刑的記得有子路,還有周文王的長子伯邑考。

後來發展更加精細,目的還是要讓犯人受最大的痛苦,因此不但是活的時候施刑,還要求受刑人必須身受多少刀以後才死。

據說發展到後來,每次凌遲要由兩個人執行,從腳開始割,一共要割一千刀,也就是要割下一千片肉片才准犯人斷氣。而據說犯人若未割滿一千刀就斷了氣,執行人也要受刑。發展成"死刑的藝術"

而受此刑最有名的人就是大太監劉瑾,聽說一共割了三天才讓他斷氣...

這是明清的正式刑之一.

6、<縊 首>

在國外,絞刑是普遍使用的刑罰。

中國人的絞刑是用弓弦縊殺... 就是把弓套在受刑人脖子上,弓弦朝前,行刑人在後面開始旋轉那張弓, 弓越轉越緊,受刑人的氣就越來越少,最後終於斷氣...

岳飛父子就是這樣死在風波亭,(因為他是功臣,不能斬首,要留全屍)而明末流亡的桂王也是這樣給吳三桂親手縊殺...

(4)問刑條例擴展閱讀

古代刑法的發展

自唐迄清,不少法典尚存。唐太宗初期,對《武德律》增刪修訂,編成《貞觀律》,高宗永徽二年又有《永徽律》十二篇,後補充完善編成《唐律》,是封建社會一部較為完備的的封建法典。

宋代法律甚多,名稱各異,現存宋《刑統》三十卷,以《唐律疏議》為體例,結合實施的格、敕法令分類編成,猶刑事法規的匯編兼訓釋。

元代刑法名目更雜,其《典章》以中央機關名稱為篇目,是繼《唐律》又一部較為完備的法典。明代有《大明律》、《明令》、《問刑條例》等,刑法條文更加明細。

清代初期,斟酌《明律》制定《大清律集解附例》,從康熙時起,以後各朝代仿《明會典》先後制定《大清會典》、《雍正會典》、《乾隆會典》、《嘉慶會典事例》、《光緒會典》等。

❺ 古代中國如何立法 君主命令就是法律嗎

中國歷代立法指導思想和立法活動的演變陳建華(一)夏商朝的立法思想是神權法思想。神權法思想是從原始社會的宗教信仰發展而來的,人類進入第一個階級社會以後,原始社會的宗教信仰被加上了階級屬性,成為神權法思想。夏朝統治者把自己的統治說成是「受天命」,代表上天對人間進行統治;把他們對奴隸和平民的鎮壓和懲罰說成是「恭行天罰」。從夏朝開始,奴隸主就利用「天命」、「天罰」的神法權思想對奴隸進行欺騙,給他們的統治披上一層神秘的合法的外衣。商朝全部繼承了夏朝的神權法思想,並且較夏朝更進一步,發展為一種典型的神權法思想。立法活動:1、禹刑。《左傳》記載,「夏有亂政,而作禹刑」。它是指夏朝法律的總稱,並不是指一部成文法典,大多是啟及其後繼者根據氏族晚期習俗陸續積累的習慣法,具體內容無可詳考。2、湯刑。《左傳》記載,「商有亂政,而作湯刑。」它是商代法律的總稱,包括不成文的習慣法和國王發布的「誓」「誥」「命」等。誓側重於出兵打仗前的盟誓,主要是發布軍事命令或宣布軍事紀律,大體相當於後來的軍法。誥側重於國王或者權臣對大臣、諸侯或者下屬官吏發出的命令、指示或訓誥。命是君主針對具體事情發布的命令。三者均具有很高的法律效力。(二)西周的立法指導思想是明德慎罰與以德配天以及親親與尊尊,具體到刑事立法指導思想就是「義行義殺」和「明德慎罰」。西周法律思想反映西周統治者立法思想的成熟與豐富,有利於政權和社會的穩定發展。所謂「義行義殺」,就是針對國內不同地區、不同的情勢,選擇最適宜的刑罰手段來對付社會犯罪,反對不分青紅皂白,一味刑殺的方法。所謂「明德慎罰」,就是在對付社會犯罪問題上,要提倡德治,提倡倫理道德的強行灌輸,以期在人們頭腦中構築預防犯罪的精神堤壩,有效地預防可能發生的犯罪。同時在鎮壓時,採取審慎的方針,即區分嚴重犯罪與一般犯罪的界限,對一般犯罪採取寬緩的原則;對嚴重犯罪才施以重刑。立法活動1、呂刑。周穆王為了革新政治,命司寇呂侯作「呂刑」。後因呂國改稱甫,所以又稱甫刑。它是西周中期很有代表性的法典,內容不可考,《尚書•呂刑》有所記載。呂刑論證了敬德於刑,以刑德教的重要性,反映了奴隸製法制的成熟狀態,是在總結商和周前期法制建設經驗基礎上的重大發展,影響深遠。2、九刑。兩種含義,一為周朝初年制定的刑書;一為西周的刑罰,即墨、劓、剕、宮、大辟五刑加上贖、鞭、撲、流等刑罰,合起來稱九刑。3、周公制禮。將夏、商兩代禮制加以折中損益,加上周族自己的禮制,制定了通行全國的較為全面、系統化的周禮,即所謂禮典,規范調整西周時期政治、經濟、軍事、司法、教育、婚姻、家庭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周禮是西周時期法律規范的重要形式之一。(三)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紛紛建立了封建性的國家,為了鞏固從奴隸主手中奪取的政權,封建地主階級採用法家思想作為他們的立法指導思想。具體內容包括以下三方面:1.「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意思是說,取消按照血緣關系而規定的法律特權,取消按照爵位的有無和高低享有不同的待遇,除國君之外,不論是誰,只要違法犯罪,都要按法律論罪處罰。這樣,開始打破奴隸制「刑不上大夫」的壁壘。2.「法者,編著之圖籍,設之於官府,而布之於百姓者也」。意思是說,要制定成文法,並向百姓公布,是人人皆知法而有法可依。從而否定「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的秘密法。3.行刑,「重其輕者」。是指在定罪量刑時,加重對輕罪的刑罰。這樣,輕罪就不致產生,重罪也就無從出現了。立法活動1、鄭國「制刑書於鼎」。公元前536年鄭國執政子產鑒於當時社會關系得變化和舊禮制的破壞,率先制刑書於鼎,以為國之常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動。這是打破奴隸主壟斷法律的一種手段,打破了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的局面。2、鄧析「竹刑」。公元前502年,鄭國大夫鄧析自行修訂鄭國的法律,書於竹簡之上,稱為「竹刑」。它雖屬私人作品,但是影響很大。鄧析後因「私造刑法」有違「國家法制」,被執政駟歂處死,但他的竹刑仍在鄭國流傳並為國家所承認,從而成為官方的法律。3、、晉國鑄刑鼎。公元前513年,晉國趙鞅把前任執政范宣子所編刑書正式鑄於鼎之上,公之於眾。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二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動。4、《法經》。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比較系統、比較完整的封建成文法典,在中國封建立法史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共有6篇,《盜法》、《賊法》、《囚法》(又稱《網法》)、《捕法》、《雜法》、《具法》。其中,將《盜法》和《賊法》放於法典之首,體現了「王者之政,莫急於盜賊」。它是戰國時期法律改革的重要成果,也是戰國時期封建立法的典型代表和全面總結;它的體例和內容為後世封建成文法典的進一步完善奠定了重要基礎。從體例上看,它的六篇為秦漢所直接繼承,成為秦律、漢律的主要篇目,魏晉以後最終形成了以《名例》為統率,以各篇為分則的完善的法典體例。5、商鞅變法。戰國時期一次最為重要的社會改革。,在變法過程中,將《法經》改編為秦律,史稱「改法為律」。法是指春秋中後期對法律規范的總稱,由夏商西周時期的法律「刑」發展而來。要求把法律的普遍性和必行性提到更高的位置上來,改法為律即突出強調法律規范的普遍性、穩定性、必行性,使法律觀念的又一進步,對秦朝法制統一有重要的意義。此後,中國古代的法典基本以律為名。(四)秦朝的法律指導思想仍然採用法家的思想,主要表現為:1.法令由一統。這一思想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全國實行統一的法律;第二層含義就是最高立法權屬於皇帝。2.事皆決於法。秦朝專任刑罰,規定了各種法律來規范人們的行為。3.以刑殺為威。這一思想有三層含義:第一,法網嚴密;第二,嚴刑重罰;第三,濫施刑罰。立法活動秦朝法律制度的許多內容直接來源於商鞅變法期間以及商鞅變法以後秦國所確立的制度。秦統一後主要是頒布各種單行的法律法令,立法活動頻繁,但沒有制定一部大而全的統一法典。(五)漢朝的法律思想經歷了兩個發展時期,漢初到文景帝時期採用黃老的無為而治作為統治思想,到了漢武帝之後確立了封建正統的儒家法律思想。後世封建王朝基本沿襲封建正統法律思想。1.漢初至文景時期漢初至文景時期以黃老思想為主,並輔以法家思想為法治的指導思想。漢初,由於秦朝的苛政和連年戰爭,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統治者需要有一個相對穩定的局面,使人民得以休息生養,恢復和發展生產,以鞏固剛剛建立的封建政權。這時,劉邦總結秦亡的教訓,作為借鑒。劉邦手下陸賈根據黃老思想,結合當時的社會情況,提出「道莫大於無為」。當時統治階級從皇帝到丞相無不尊崇黃老思想。文景時期尤為顯著。無為而治的思想反映在立法指導思想上就是「輕徭薄賦」、「約法省刑」。結果,出現了生產發展、人民生活改善的繁榮景象。2.漢武帝以後漢武帝以後是以儒家思想為主,並輔以法家思想為法制指導思想。其核心是「德主刑輔」。漢初社會政治經濟經過七十年的恢復和發展,國家積累了大量物質財富。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製得到鞏固,但漢初分封的諸侯王室力量也逐漸強大起來,同中央發生了尖銳的矛盾。土地兼並嚴重,加上匈奴不斷入侵,最高統治者就亟需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尋求新的法制指導思想。漢武帝招賢納士,董仲舒以「春秋大一統」思想應對。他指出,要建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首先要統一思想。進而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董仲舒的儒術,是將儒家思想與陰陽家思想結合起來,使之神秘化。他指出,事件萬物都分為陰和陽,德為陽,刑為陰,德主則刑輔。這也是總結秦朝「轉任刑罰」的教訓,提倡先用德禮進行教化,教化無效再輔以刑罰。這種剛柔並濟的治國之道,是漢武帝行之有效的統治方法。這一思想對後世歷代王朝的立法影響很大,是以綱常名教為核心的封建正統法律思想的開端。立法活動1、「約法三章」與《九章律》。劉邦入咸陽後,宣布廢秦苛法,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漢朝建立後,高祖命蕭何參照秦法,取其宜於時者,作律九章。在《法經》的基礎上,增加《戶律》《興律》《廄律》。它是漢朝的基本法律。2、漢律60篇。惠帝時,叔孫通為補充《九章律》所未涉及的官秩、儀品之制,編訂《傍章律》18篇;武帝時張湯制定《越宮律》27篇,規范宮廷警衛等事項;趙禹制定《朝律》6篇,明定朝賀制度。以上四部分共60篇,漢律的框架基本形成。(六)唐朝初年立法指導思想同當時「安民立策」的總方針政策密切相關,大體可以歸納為三點:1.德本刑用。唐太宗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積極推行以教化為宗,刑罰為輔的政策。把「德禮」作為推行政治教化的根本,刑罰只是為保障推行「德禮」而設,二者相輔而行。2.法令簡約。所謂簡約,就是條文簡明,使人易知。3.寬仁慎刑。所謂寬仁就是提倡用輕刑。所謂慎刑,就是對犯罪者處刑採取慎重的態度。立法活動1、《武德律》。為唐高祖武德年間制定頒布,是唐朝立法的開始,以隋朝《開皇律》為基礎,沒有太多變化。2、《貞觀律》。唐太宗命長孫無忌、房玄齡等全面修訂法律,經過11年的時間,完成並正式頒布,共12篇,500條。構築了唐律的基本框架,標志著唐代基本法典即告定型。3、《永徽律疏》。唐高宗以《武德律》和《貞觀律》為藍本,制定頒布《永徽律》,共12篇,500條。後長孫無忌又奉命制定律疏,對律文進行逐字逐句的解釋,與律文具有同等的效力,附於律後合編一起,稱為「永徽律疏」。它總結了漢魏晉以來立法和注律的經驗,不但對主要原則和制度從歷史上尋根溯源,說明其沿革,引用儒家經典,作為律文的理論依據。《永徽律疏》在元代以後被稱為《唐律疏議》,它是現存最早最完整的封建法典,也是中國封建時代最具社會影響的代表性法典,集中體現了唐朝法律空前發達的盛況。(七)宋代立法指導思想宋王朝統治時期社會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部曲轉化為佃農,擺脫地主的私屬地位,躋身為國家編戶。宋初統治者為適應這一變化,總結了唐末五代「君弱臣強」導致變亂的教訓,確立中央集權的基本國策,加強對社會的全面控制和統治。宋代統治者針對國內階級矛盾激化,農民起義不斷,確立了重懲「賊盜」的法制指導思想。主張採用重法,使用酷刑嚴厲鎮壓「賊盜」犯罪,所謂「太祖、太宗頗用重典,以繩奸慝」,就說明了這一點。立法活動1、《宋刑統》的制定。在內容上沿襲《唐律疏議》,但在各篇下分214們,並且律後附有唐中期以後到宋初到敕、令、格、式。2、編敕活動。宋代自太祖制定四卷本《建隆新編敕》後,凡新帝即位或每次改元都有編敕。3、編例活動。宋代也很重視編纂條例和斷例工作,以適應復雜多變的社會形勢。神宗變法期間首頒《熙寧法寺斷例》,南宋時期高宗頒布《紹興刑名斷例》等。北宋哲宗首頒「權宜指揮」,至南宋中期指揮已達數萬件之多,其法律地位也日趨重要。(八)元代立法指導思想一是「參照唐宋之制」,「附會漢法」;二是沿用本民族習慣法。立法活動1、《至元新格》的制定,成為元代立國後第一部成文法典匯編。2、《風憲宏綱》與《元典章》。分別制定與元仁宗時期與元英宗時期。3、《大元通制》。以《風憲宏綱》為基礎,修訂了元代較為完備的成文法典《大元通制》,較為全面地反映了元代法制狀況。(九)明朝處於我國封建社會的後期,為了維持政治、經濟不遭受嚴重的破壞,君主專制統治更加強化,並發展到極端化的程序。這一時期的立法指導思想是開國皇帝朱元璋確立的,對整個明朝的立法活動都有深刻的影響。1.重典治亂世。具體體現在重典治吏和重典治民兩方面。朱元璋認為,國家的穩定,首先取決於封建國家能否實行對於各級官吏的有效管理。他試圖通過重典治吏,來達到更好的治民、治國,強化中央集權。2.禮刑並用。朱元璋也從歷史中意識到,一味強調鎮壓,僅靠嚴刑峻法,雖可以取得一時之效,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他主張禮法並用,將禮的預防犯罪的職能同法的鎮壓的職能有機地結合起來。既堅持嚴刑酷法,又強調德禮教化,儒法結合,禮刑並用。3.加強法制宣傳。朱元璋將立法與法制宣傳結合起來,要求老百姓知曉法律是如何規定的,用實際案例來教育老百姓。立法活動1、《大明律》。《大明律》是明太祖朱元璋在建國初年開始編修,洪武30年完成並頒布於天下的法典,共七篇30卷,460條,一改傳統的刑律體系,更為名例、吏、戶、禮、兵、刑、工七篇格局。《大明律》是有明一代大法,也是我國封建社會後期具有代表性的法典,不僅本朝終世奉守不變,歷代也無敢輕改。2、《明大誥》。朱元璋在修訂《大明律》的同時,為防止「法外遺奸」,親自督導編制了《大誥》四編。主要內容是為懲治臣民各種典型犯罪的案例及朱元璋發布的訓詞誡令,是明朝具有特別法性質的重刑法令匯編,充分體現了「重典治世」的思想。3、《問刑條例》。條例是明律以外的單行法規,一般簡稱「例」。通常來自於司法審判的典型案例,司法機關根據該案例擬定條文,經皇帝批准頒布,成為可以普遍適用的法律形式。明孝宗弘治年間,刑部刪訂《問刑條例》,使之成為正式法律,還將律例合編,例為附註,稱《大明律集解附例》,影響了清朝。(十)清初「詳譯明律,參以國制」的立法思想。清朝統治者從關外時期起,就重視借鑒明代法制的得失,尤其到皇太極時,已從實踐中認識到吸收明代法律文化的重要性,因而形成了「參漢酌金」的立法原則。「參漢」,就是吸收明代的法制;「酌金」,則是有條件地援用女真族的習慣法。在這一原則指導下,開始將明律為代表的漢族封建法律意識與原則吸收到有關的法律、法令中。在漢官的建議下,清代法制建設將「詳譯明律,參以國制」作為基本的立法指導思想。立法活動1、《大清律例》。中國歷史上最後一部封建法典,是清朝較為完整、嚴密的定型大法,它與《大明律》的體系結構基本相同。2、則例。則例是清代最重要的法律形式,分為條例、則例、事例、成例等。則例指清朝針對中央各部門的職責、事規程而制定的基本規則,是規范各部院政務活動、保障其正常運轉的行政規則。可以視為清政府的行政法規,自康熙朝開始制定,分為一般則例和特別則例。

❻ 明代法律規定的官吏貪污受贓罪

明代反貪法規集中在其基本法典《大明律》中。《大明律》是洪武年間(公元1368?398年)經多次修訂而成,共分名例、吏、戶、禮、兵、刑、工7篇,下設 30門,共460條。該律上承唐律,特點是「視唐簡核,而寬厚不如宋」,體現了明太祖刑用重典。為法當簡的法治思想。該律對官吏貪污罪的處罪和量刑作了如下規定:監守自盜,40貫統;枉法贓,80貫絞;不枉法贓,120貫止杖100,流3000里;恐嚇取財,准盜論加一等,不得財杖刑;私用民力,1名笞40,罪止杖80。 《大明律》頒行後,明太祖令後世子孫不得修訂,故終明之世,歷代相沿。但現實的需要,又不得不增加新的內容,以補律之所未備。故永樂以後,歷代都編修條例,稱「問刑條例」,增加了不少反貪條款。如《萬曆問刑條例》規定:文職官吏、監生、知印、承差,犯枉法贓該絞者,發近衛充軍;但遼東、宣府、大同、寧夏等邊關鎮守、總兵至衛所官,犯此罪贓30兩以上降一級,於原處帶俸差操;100兩以上降一級,改煙瘴之地帶俸差操;200兩以上充軍;300兩以上永遠充軍。這與刑律規定的枉法贓80貫續相比,要輕得多。「問刑條例」的許多內容被收入《明會典》中。清律以明律為藍本,變化不大,只是補充了一些條款。 明清律都加大了反貪條款,雖仍沿襲唐、宋時期「六贓」的提法,但增加了罪名,對監守自盜、枉法贓、不枉法贓、行賄、挪用官物、敲詐勒索以及介紹賄賂等罪,都作了明確的量刑規定。其中對監守自盜的處罰最為嚴厲,規定折銀20兩即處流刑,40兩即處斬刑。同時嚴厲追贓,直至賠補全部家產,若犯人已死,即在其子名下追贓。

❼ 中國古代的刑法

你好,最殘酷的是一種叫檀香刑的,把人用一個檀香木經過特殊處理後從後門插入從後頸穿出,但卻用人參等高級補品維持著生命,要好幾天才折磨死,那種痛苦據說比地獄還慘.

❽ 明代立法思想包括

明代立法思想和法律形式 一:明初立法指導思想 二:明代的法律形式 一:明初立法指導思想 (一)刑亂國用重典 (二)明禮以導民 (三)法貴簡當 刑亂國用重典的表現一:重典治吏(以重刑維護統治集團內部的紀律和統一)明太祖曾借胡黨之獄,空印案,郭恆案,藍玉案等重案大肆誅殺「謀反」官員,嚴懲腐化官吏。明初法制雖然號稱恢復漢唐傳統,卻不曾恢復唐律中的「官當」制度,並且制頒了重懲貪贓官吏的《明大誥》 刑亂國用重典的表現二:重典治民(嚴厲鎮壓民間犯上作亂的行為)明太祖認為漢族人民在元朝統治時受到「胡俗」的污染,而且元末大亂,民風姦猾,所以要重典治理舊習污染,矯治民風。 二:明代的法律形式 二:令《大明令》 四:條例《問刑條例》 * 明初重典的原因 (1)明初的確處於亂世 (2)元亡殷鑒不遠 (3)朱元璋生於貧賤,長於亂世,知民疾苦。 明代立法繼承和發展了唐宋成就,法律體系更趨完善,其法律形式主要有律、令、誥、例、典、榜文等。其中律是主要法律形式,其他形式是律的補充。 一:律:《大明律》 《大明律》是明代的基本法典。定型後的《大明律》共有七篇三十門四百六十條。包括《名例律》《吏律》《戶律》《禮律》《兵律》《刑律》《工律》。 意義:大明律的制定和頒布,扭轉了明朝的法制混亂落後狀況,重新回歸了中華法系的立法統治。大明律無論是體例上還是內容上,都較唐宋律有所突破和發展。 《大明令》是唯一一部完整保存至今的中國古代令典,也是中國發展史上最後一部以令為名的法典。 三:大誥《明大誥》 《明大誥》是明初的重要法律規范,因其為御制聖書,故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其主要內容包括明太祖親自審判、自認為有典型意義的案例,皇帝就重大案件的判決批示,欽定的特別刑事規定皇帝對臣民的特別訓導告誡,等等。明大誥與明大律的最大不同主要在於《大誥》更加嚴厲的懲治貪贓官吏和害民強豪,把「重典治國」推向極致。 五:會典:《明會典》

❾ 古代刑法有哪些

法律分析:刑法,是伴隨著氏族制度的解體、階級社會的出現而產生的、用以維護和鞏固階級統治的工具。我國刑法源遠流長,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先秦典籍中不乏記載。《易、噬嗑》:"雷電噬嗑,先王以明罰敕法。"電比喻明察事理,雷比喻刑罰威嚴,噬嗑比喻用獄。前代君王因此有所領悟而申明刑罰,整理法令。《周禮、天官、大宰》:"五曰刑典,以詰邦國,以刑百官,以糾萬民。"《書、呂刑》:"王享國百年,耄荒,度作刑以詰四方。"古時君王對刑法之重視可見一斑。對刑法的作用,漢桓寬《鹽鐵論、詔聖》雲:"禮讓不足禁邪,而刑法可以止暴。"《史記、孝文本紀》雲:"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對知法用法,典籍中亦有論說,《荀子、不苟》雲:"知則明通而類,愚則端愨而法。"唐劉禹錫《天論上》雲:"法大行,則是為公是,非為公非。天下之人蹈道必賞,違之必罰。"

我國刑法成文法典源於夏朝的"禹刑",以後各代均有刑律。據甲骨文記載,商代不但有了刑法,而且有了司法結構,設置了監獄,使用了刑具,並有了專門的司法人員。《書、泰誓》:"罪人以族。"即一人有罪,刑及其家族。《史記、殷本紀》:"於是紂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即炮烙之刑。足見商代刑罰之殘酷。周朝制定了"九刑"。《左傳、昭公六年》:"周有亂政而作《九刑》。"杜預注:"周之衰,亦為刑書,謂之《九刑》。"春秋時期,鄭晉等國把刑法條文鑄刻在鼎上,稱之為"鑄刑書"。《左傳、昭公六年》:"三月,鄭人鑄刑書。"杜預注:"鑄刑書於鼎,以為國之常法。"後來鄧析又用竹簡造刑法書,稱為"竹刑"。《左傳、定公九年》:"鄭駟歂殺鄧析而用其竹刑。"杜預注:"鄧析,鄭大夫。欲改鄭所鑄舊制,不受君命,而私造刑法,書之於竹簡,故言竹刑。"戰國時期,成文法典進一步增多。魏相李悝集各國法典之大成,制定了包括盜法、賊法、囚法、捕法、雜法、具法等篇章的《法經》六篇。商鞅在秦變法時,在《法經》的基礎上制定了《秦律》。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將《秦律》補充修訂,刑法內容相當豐富,刑罰相當殘酷,頒行全國。漢承秦制,成文法典洋洋大觀,總稱《漢律》。程樹德《九朝律考、漢律考序》:"漢蕭何作《九章律》,益以叔孫通《傍章》十八篇及張湯《越宮律》二十七篇,趙禹《朝律》六篇,合六十篇,是為《漢律》。"晉、北齊、北周、梁、隋各朝代都有統一法典,雖原文佚亡,但篇目有史籍為證,斑斑可考。

自唐迄清,不少法典尚存。唐太宗初期,對《武德律》增刪修訂,編成《貞觀律》,高宗永徽二年又有《永徽律》十二篇,後補充完善編成《唐律》,是封建社會一部較為完備的的封建法典。宋代法律甚多,名稱各異,現存宋《刑統》三十卷,以《唐律疏議》為體例,結合實施的格、敕法令分類編成,猶刑事法規的匯編兼訓釋。元代刑法名目更雜,其《典章》以中央機關名稱為篇目,是繼《唐律》又一部較為完備的法典。明代有《大明律》、《明令》、《問刑條例》等,刑法條文更加明細。清代初期,斟酌《明律》制定《大清律集解附例》,從康熙時起,以後各朝代仿《明會典》先後制定《大清會典》、《雍正會典》、《乾隆會典》、《嘉慶會典事例》、《光緒會典》等。

法律依據:《說文解字約注》 卷十 刑字從井,蓋與灋字從水同意。可知古人言法,皆取象於水之平。

❿ 明朝末期為什麼大規模爆發了農民起義運動

明朝,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民族建立的封建大一統王朝。在元末黑暗的統治下,正是朱元璋帶領著農民起義軍,最終推翻了殘暴的元朝統治,將中華民族重新導回了正常的軌道。但僅僅過了276年,農民起義的大規模爆發,又將明朝覆滅。不禁令人不解,興起於農民起義的明朝,為何最終也終結於農民起義?

作為一個因農民起義而建立的封建王朝,在開國初期的幾任帝王,其實都很注意農民的疾苦。尤其以朱元璋為例,作為農民出身的他,清楚的知道封建王朝能夠延續的基礎在於農民的生存,以及政府的清廉。所以才會在明初制定了相關保護農民,限制官員貪腐的政策。

熱點內容
英語專業國際經濟法 發布:2025-02-07 03:36:24 瀏覽:45
深圳市勞動法電話 發布:2025-02-07 03:29:16 瀏覽:38
防金融詐騙法律知識網路競賽題 發布:2025-02-07 03:15:24 瀏覽:830
律師函來了後果嚴重嗎 發布:2025-02-07 03:04:25 瀏覽:153
邊緣性人格障礙負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2-07 02:17:09 瀏覽:585
兒童道德發展包括兒童的發展 發布:2025-02-07 02:09:47 瀏覽:631
道德信念有 發布:2025-02-07 01:37:14 瀏覽:863
端正執法司法理念大討論活動 發布:2025-02-07 01:31:25 瀏覽:312
勞動法不能上夜班 發布:2025-02-07 01:24:16 瀏覽:565
李佳行政法精粹 發布:2025-02-07 01:14:10 瀏覽: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