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信息公開條例實施細則
A. 政府信息公開申請登記回執在條例裡面有規定嗎
《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沒有規定得那麼細致,但在一些部門行政規范性文件、地方政府規章有明確規定。例如《國土資源部政府信息公開工作規范》、《國家旅遊局貫徹落實<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實施辦法》、《北京市政府信息公開規定》、《盤錦市政府信息公開辦法》、《鞍山市人民政府信息公開申請處理辦法》、《上海市港口管理局政府信息公開申請處理工作程序》等
B. 信息公開第一案:政府還能無可奉告多久
所謂的「政府信息公開第一案」不了了之。8月1日,70歲的董銘老太太及其代理律師何國平終於等來了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的行政判決書,即「政府信息公開第一案」的終審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事件起因於,董銘的父親於1947年花200兩黃金購買的一處房產,房屋原始資料在徐匯區房地局保存。2004年5月,董銘老太向徐匯區房屋土地資源管理局申請查閱該房屋產權相關原始材料,被拒絕。因此,董銘以政府信息不公開為由,將徐匯區房屋土地管理局告上了法庭。
一審法院駁回了董銘的訴訟請求,董銘即向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2005年6月21日,二審法庭上,被訴人上海市徐匯區房地局突然提出,上訴人要求查閱其父親董其昌名下的房屋的房地產權屬資料根本不存在。這樣一來,對被上訴人就上訴人訴請公開的信息是否應當公開或免於公開,已無進一步審查的必要。
在此之前的7月26日,在《2005中國信息化發展報告》發布會上,國務院信息辦的有關負責人透露,政府信息公開條例草案已提交相關部門,走上了立法軌道。新華社的消息稱,為了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建設服務型政府,我國將對政府信息公開設強制性要求。
這表明,黨和國家對信息化工作及信息化立法工作高度重視,對於信息化立法,中央多次提出過明確要求。在最近兩年的人代會上,許多代表也曾提交關於政府信息公開的立法議案,表達了人大代表對政府信息公開立法的迫切心情。
建設法治政府,政務公開必須要有立法保證,這已成為人們的共識。然而,從1999年中國社科院成立專門機構開始研究政府信息公開立法問題,到2002年「起草成文」,再到今天「走上立法軌道」,歷時六年。這樣的速度,真可謂「蝸牛式」立法。究其原因,實為認識難題太多。
在條例的起草過程中,專家們會碰到很多難題的困擾,僅政府信息公開與保密的范圍劃定就涉及太多的細節。又比如,政府信息公開的義務主體應該是政府各級部門,但是《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不能給人大、法院、檢察院設立公開信息的義務,也就是說在信息公開的范圍上也受到限制。
《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起草者碰到的最大問題就是,哪些信息應該公開,哪些信息不能公開。這就涉及如何劃定保密范疇的問題。專家在草案里比較詳細地規定了「例外」,當然,每一個例外如何掌握,從各國的經驗來看,需要在實踐當中不斷明確。比如說保護個人隱私。那麼究竟什麼才是個人隱私?需要在實踐中明確界限。
《政府信息公開條例(草案)》的七個例外情況包括:《保密法》規定的應當保密的政府信息;其他法律法規規定的不予公開的秘密;政府機關內部規定的,與公民無關的日常辦事制度;不應公開的公民個人隱私;企業的商業秘密;刑事案件中不應公開的相關信息;政府部門正在研究,尚未形成決議的信息可不公開。
但具體到何為國家機密、個人隱私和商業秘密,其確定標准還不明確,政府可以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權。
繼廣州市政府2003年初率先實施《廣州市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之後,上海、湖北、成都、杭州等省市也先後制定頒布了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但政府信息公開仍然存在內容不夠廣泛、公開形式不夠規范、信息失真等問題。政府信息公開到底難在哪兒?
信息是一種資源,掌握了某類信息實際就是掌握了財富,所以擁有信息的人很難得有願意和人分享,這更說明制定法律的必要性。政府信息公開不是一種簡單的辦事制度,需要通過條例把它作為一個法定的義務。
在實踐中,認識和觀念問題給政務信息公開帶來的阻力最大。另外,從各地政府已推出的政務公開措施看,只是規定了一些基本原則,缺少明確具體的實施細則。例如,個別地方規定要公開「為民辦實事的工程建設、管理等情況」,但具體公開哪些「情況」卻語焉不詳。至於大廣場、寬馬路等形象工程,其建設的依據是什麼、會帶來什麼效益、工程的造價是如何計算、工程為什麼承包給張三而不是李四、工程建設中的資金是如何使用的等等,該不該公開?如果需要公開,由誰來落實?誰來監督落實的情況?誰來保證公開出來的信息的真實性?這些都有待法律法規進一步細化。
此外,現在各級地方政府,包括有關部委對條例的要求准備還不足。現在不光是不願意透露給公眾,就是部門之間的信息都達不到有效的溝通,部門割據、個人利益至上,政府的改革現在到了一個關鍵的時刻,要真正動大手術才行。但是深層的政治體制改革沒有到位,在這個情況下,政府出台的一些新措施就會大打折扣。
那麼,一些官員沒有道理、大事小事的「無可奉告」,究竟還要延續多久呢?這是一個令人們憂心的問題。
(資料來源:網易新聞)
C. 我是上海人上海戶口 在公司轉正式工 公司登記錯了 把我登記成非戶籍 會對我有影響嗎
對於「我是上海人上海戶口 在公司轉正式工 公司登記錯了 把我登記成非戶籍 會對我有影響嗎」的回答:戶籍登記錯誤後,如果僅僅就是公司內部表格那是不會有社會、公司影響的;如果並非內部表格,而是要上報社保、公安部門的政府機構的,那麼對於今後工作調動、購買房產、子女就學等的一定會有影響的。但是我們國家就在今年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2019年5月15日起施行)網頁鏈接,依據其第四十一條規定提問者可以以書面申請方式,要求行政機關更正不準確部分信息的;這樣也就不會對提問者發生社會影響了。
D. 政府信息公開,哪些是必須,哪些是例外
如何理解「以公開為原則,不公開為例外」?核心是要釐清哪些是不公開的「例外」情形。依據《條例》,我們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來解讀。
第一個層次,便是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信息屬於不予公開的范圍。這是國際上的通行做法。從制度設計的完整性、和諧性來說,政府信息公開制度應當與國家秘密保護、個人隱私保護和商業秘密保護三方面的立法相協調、同步。
如美國在20世紀60年代以後,既制定了《信息自由法》,規范政府的信息公開行為,又制定了《隱私權法》和《貿易秘密法》,明確政府在公開信息時,不得不正當地侵犯個人的隱私權和企業的商業利益。
日本在《日本行政機關擁有信息公開法》之外有《行政機關擁有個人信息保護法》,明確在政府信息公開時,對個人信息的公開僅限於兩種情形:一種是公開後對個人不造成不利影響的信息,如獲得榮譽稱號、受到表彰等;另一種是不公開對公共利益會造成危害的信息。
但中國的立法現狀,顯然還未實現完整性與和諧性:
一是已有計劃但還未制定出台《個人信息保護法》;
二是尚無制定《商業秘密保護法》的立法計劃;
三是政府信息公開還只是行政法規,未上升為法律,與其他幾部法律之間的法律位階不對等,影響其法的效力。
我國實踐中,上述不予公開的例外情形還遇到下列實施難點:
一是國家秘密與工作秘密的關系。因為國家秘密在《國家秘密保護法》中有明確界定,而在地方工作中,還涉及不屬於國家秘密但屬於工作秘密的情形,是否也適用政府信息公開的例外情形,沒有明確規定。在《條例》制定過程中,曾考慮明確工作秘密也列為不予公開的范圍,但又擔心在實踐中會被濫用,最後未作表述,讓地方參照國家秘密執行,具體操作難免法律風險。
二是商業秘密的界定問題。因為商業秘密的界定主要依據《反不正當競爭法》里的表述:「不為公眾所知悉、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並經權利人採取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這屬於經濟法調整范疇,已超出了行政法的范疇,不少行政機關認為超出了其業務能力,客觀上影響了該不予公開情形的實施。
三是個人隱私的界定問題。個人隱私更是個民法概念,也超出了行政法的范疇,行政機關普遍認為,由其來認定個人隱私,不僅超出了其能力范疇,且法律風險很大。
根據上海市行政法制研究所編寫的《通往法治政府之路(2010—2012年研究報告集)》,2012年的一項調查顯示,有30.7%的被調查政府信息公開工作機構的人員認為,個人隱私、商業秘密缺乏明確的界定標准,導致應由誰來認定及如何認定難以把握,是工作中遇到的主要困惑。
對此,筆者認為,可以借鑒日本和英美等國政府信息公開中的做法,即不以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為不予公開的標准,而是對可能涉及商業秘密、可能涉及個人隱私的信息都列入不予公開的范圍。
日本《行政機關擁有信息公開法》將個人信息、團體信息列入不公開信息的范圍,朱芒教授研究指出,「與個人相關的信息」涉及的范圍十分廣泛,可包括個人的思想、信念、身份、地位、健康狀況以及其他一切與該個人有關的信息。美國《信息自由法》中豁免公開的信息包括「個人信息、醫療信息與類似的信息」,個人信息與醫療信息的含義比較清晰,但「類似的信息」含義較為模糊。
1982年之前,對「類似的信息」的解釋比較狹窄。在1982年「美國國務院訴《華盛頓郵報》」一案中,聯邦最高法院採取從寬解釋,認為所有「適用於特定個人」的信息都適用於本類例外。英國《信息公開法》也將「與個人信息有關的信息」列入不公開的范圍。
筆者因此建議,立法修改時,將政府信息不予公開的情形,表述為:
「 屬於商業秘密或者可能不當影響其市場競爭力的其他財務信息、商業信息;屬於個人隱私或者可能涉及個人隱私而信息主體不願公開的政府信息,避免因需要對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作出認定而帶來的實施難題。
第二個層次,有兩種情形是國際上普遍列入不公開的范圍,而我國卻沒有排除的:一是正在形成、研究中的過程性政府信息;二是公開可能影響執法和司法公正的政府信息。
上海市於2004年頒布實施的《上海市政府信息公開規定》是將上述兩種情形列為免於公開情形的。這是在研究借鑒國際上普遍做法的基礎上確定的。
如日本《行政機關擁有信息公開法》把「國家機關和地方公共團體內部或相互之間有關審議、討論或協議的信息」作為不予公開情形,因為「公開可能對坦率的意見交換、意思決定的中立性造成不當損害、可能產生國民間的混亂、可能不當地給予特定的人利益或不利益。」
英國的《信息自由法》規定了25種不予公開的信息,其中涉及過程性信息內容的有三類:損害大不列顛聯合王國內部關系的信息,與政府政策的制定有關的信息,與國王、王室成員及其家族的通信有關的信息。
美國《信息自由法》規定,在行政機關作為一方當事人的訴訟中,不得向非行政機關當事人公開機關之間或機關內部的備忘錄或信件。該規定中包含著討論程序特權的內容,行政機關可以依法享有不公開的豁免特權。
事實上,過程性信息的公開在我國實踐中的爭議很大,產生的爭議案件也最多。在《條例》實施後,面對的訴訟案,首先就是這類過程性信息公開的爭議,《條例》實施後的全國第一案就是過程性信息的公開問題。
最後,為解決實踐中面臨的困境,國務院辦公廳於2010年11月發布了《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做好政府信息依申請公開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10]5號),其中明確:行政機關「處於討論、研究或者審查中的過程性信息,一般不屬於《條例》所指應公開的政府信息」。與行政機關內部人事、財務管理信息相類似,為實踐中解決這類難題提供了依據。
其實,將過程性信息認定為不屬於政府信息的范疇,在法理上仍是值得探討的,應當以認定其是政府信息,但屬於不予公開范圍為宜。筆者所要提出的相關立法建議是,
「 在修訂《條例》或者將《條例》上升為法律時,應當將國際上普遍列為免予公開的兩種情形:過程性信息和公開可能影響執法和司法公正的政府信息,也和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一樣列為不予公開的范圍。
第三個層次,屬於我國特有的政府信息不予公開的兩種情形,即「三安全一穩定」和「三需要」。
關於「三安全一穩定」即《條例》第8條規定:「行政機關公開政府信息,不得危及國家安全、公共安全、經濟安全和社會穩定。」此條款從一開始就產生爭議。
爭議之一是該條款的自由裁量權太大,缺乏有效的制約。當年上海邀請德國一位參與起草德國政府信息公開法的議員來作學術交流,其在研究了我國的《條例》後,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條例》第8條關於「三安全一穩定」的規定過於放權,難以約束。對此,上海在制定實施性政府規章時,增設了程序約束,即公開部門認為屬於「三安全一穩定」的情形,決定不予公開的,要向上級行政部門報告,以便上級部門進行審核把關,對認定錯誤的予以糾正。
爭議之二是該條款能否直接執行?在《條例》實施之初,許多地方的人大、法院以及法學專家都認為此條款不能直接引用和執行;理由是,其安排在總則部分,按照立法常理,總則部分一般不直接作為執法依據引用,若需要執行的話,應當在後面的分則部分明確條件和禁止行為。
為此,國務院在有關解釋中專門明確此條可以直接作為執行的依據。從立法本意來看,此條就是為了解決以往行政管理或行政執法中因為不夠規范而讓相對人糾纏於歷史遺留問題不放的現象。所以,從本質上來說,本條是「法不溯及既往」原則的另一種表達。
E. 上海國家綠色發展基金 待遇
各個地區待遇標准都有所不同。國家綠色發展基金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上海市共同發起設立,國務院授權財政部履行國家出資人職責,財政部委託上海市承擔綠色基金管理的具體事宜。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綠色發展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基礎。「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的提出,代表著生態環境保護從認識到實踐,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和全局性的變化。國家綠色發展基金的設立,將為支持生態文明建設注入新動力。基金將聚焦長江經濟帶沿線綠色發展重點領域,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經驗,並適當輻射其他國家重點戰略區域。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機構設置和編制管理條例》
第九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行政機構的設立、撤銷、合並或者變更規格、名稱,由本級人民政府提出方案,經上一級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
第七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積極推進政府信息公開工作,逐步增加政府信息公開的內容。
第八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政府信息資源的規范化、標准化、信息化管理,加強互聯網政府信息公開平台建設,推進政府信息公開平台與政務服務平台融合,提高政府信息公開在線辦理水平。
第九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有權對行政機關的政府信息公開工作進行監督,並提出批評和建議。
民政府機構編制管理機關審核後,報上一級人民政府批准;其中,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行政機構的設立、撤銷或者合並,還應當依法報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
第十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行政機構職責相同或者相近的,原則上由一個行政機構承擔。行政機構之間對職責劃分有異議的,應當主動協商解決。協商一致的,報本級人民政府機構編制管理機關備案;協商不一致的,應當提請本級人民政府機構編制管理機關提出協調意見,由機構編制管理機關報本級人民政府決定。
第十一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設立議事協調機構,應當嚴格控制;可以交由現有機構承擔職能的或者由現有機構進行協調可以解決問題的,不另設立議事協調機構。為辦理一定時期內某項特定工作設立的議事協調機構,應當明確規定其撤銷的條件和期限。
第十二條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議事協調機構不單獨設立辦事機構,具體工作由有關的行政機構承擔。
第十三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行政機構根據工作需要和精乾的原則,設立必要的內設機構。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行政機構的內設機構的設立、撤銷、合並或者變更規格、名稱,由該行政機構報本級人民政府機構編制管理機關審批。
F. 最高法院(2014)行監字第148號
2014 148號
原告劉成春。
被告上海市浦東新區市場監督管理局。
法定代表人陳彥峰。
委託代理人姜子建。
委託代理人劉傑。
原告劉成春不服被告上海市浦東新區市場監督管理局(以下簡稱浦東市場監管局)信息公開答復行政訴訟一案,於2014年4月3日向本院提起行政訴訟,本院於同年4月9日受理,於同年4月14日向被告送達了起訴狀副本及應訴通知書。本院依法組成合議庭,於同年4月29日公開開庭審理了本案。原告劉成春,被告浦東市場監管局的委託代理人姜子建、劉傑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2014年2月11日,被告浦東市場監管局作出《政府信息公開申請答復書》(以下簡稱被訴答復),編號:XXXXXXXXXXXXXXXXXXX1,主要內容為:被告於2014年1月24日收到劉成春要求獲取被告用於受理公民投訴舉報專用電子郵箱地址的申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第二十一條第(三)項的規定,答復如下:原告要求獲取的政府信息不存在。
被告在法定期限內提供了以下證據及依據:1、政府信息公開申請表、原告身份證復印件及信封,證明原告向被告郵寄申請,要求獲取被告用於受理公民投訴舉報專用電子郵箱地址,並要求以書面形式答復原告;2、工作記錄,證明被告並無用於投訴舉報的專用電子郵箱,但投訴舉報途徑有在線投訴舉報、電話投訴舉報等多種方式,投訴舉報路徑暢通;3、被訴答復及郵寄憑證,證明被告於2014年2月11日向原告作出書面答復,告知原告信息不存在,並於當日郵寄送達原告;4、被告官網截屏,證明官網設置有投訴舉報的專門入口;5、《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第四條、第二十一條及其第(三)項、第二十四條,作為被告的職權依據、程序依據和法律適用。
原告劉成春訴稱,原告要求被告公開用於受理公民投訴舉報專用電子郵箱地址,被告答復原告稱信息不存在。原告認為被告拒絕提供政府信息構成違法,同時認為被告具有提供專用投訴舉報電子郵箱的法定義務。故訴至法院,要求撤銷被訴答復,並針對原告申請重新作出答復。原告未出示證據。
被告浦東市場監管局辯稱,其並未設置專用的投訴舉報的電子郵箱,也無法定義務必須設置。被告的投訴舉報路徑暢通,投訴舉報人可以通過信函、電話、在線平台等方式,進行投訴舉報。被告作出的被訴答復程序合法,適用法律正確,並且在法定期限內答復原告,請求駁回原告訴請。
經庭審質證,原告認為被告的相關法律依據由法院審查,對被告的證據認為原告申請信息公開和被告作出答復及郵寄送達的事實無異議,對官網截屏真實性無異議,但對工作記錄製作時間無法判斷故不予質證。
經審理查明,2014年1月24日,被告浦東市場監管局收到原告劉成春郵寄的信息公開申請,原告要求獲取被告用於受理公民投訴舉報的專用電子郵箱地址。被告經審查,發現其並未設置專用電子郵箱,故於同年2月11日作出被訴答復,告知原告要求獲取的信息不存在,並於當日郵寄送達原告。原告不服,遂涉訴。
本院認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第四條、《上海市政府信息公開規定》第五條之規定,被告具有受理和處理向其提出的政府信息公開申請的法定職責。本案中,原告向被告提出信息公開申請,要求公開受理投訴舉報的電子郵箱地址,被告經審查,發現並未設置專用電子郵箱,故告知原告該信息不存在。被告基於信息不存在的客觀事實作出的被訴答復並無不當,也履行了相關的法定程序。原告要求撤銷被訴答復並要求重作之訴請,缺乏事實和法律依據,本院不予支持。綜上,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政府信息公開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十二條第(一)項之規定,判決如下:
駁回原告劉成春的訴訟請求。
案件受理費人民幣50元(原告已預繳),由原告劉成春負擔。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本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並按對方當事人人數提出副本,上訴於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
審 判 長 呂月榮
代理審判員 郭寒娟
人民陪審員 周國蓮
二〇一四年五月五日
書 記 員 衛佳峰
G. 上海市普陀區李子園幼兒園學區范圍
法律分析:學區范圍:武威東路788弄(恆盛鼎城華公館),武威東路821弄(榮和怡景園),武威東路888弄(恆盛鼎城聖都匯),真南路710弄(李子園花苑),真南路744弄(李子園花苑),真南路822弄188支弄(三千里花苑),真南路822弄510支弄,真南路822弄521支弄。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 第九條 規定,行政機關對符合下列基本要求之一的政府信息應當主動公開:(一)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切身利益的;(二)需要社會公眾廣泛知曉或者參與的;(三)反映本行政機關機構設置、職能、辦事程序等情況的;(四)其他依照法律、法規和國家有關規定應當主動公開的。
H. 在國內哪個城市最早開始政府信息公開
上海邁出了非常具有建設性的第一步。2004年1月19日,《上海市政府信息公開規定》正式發布,並且確定於2004年5月1日起施行,這是全國省級地方政府最早出台的政府信息公開規定。
I. 上海工商局的客服電話是多少
上海工商局(上海市市場監察管理局)人工客服電話為54236800。
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是市政府主管全市市場監督管理並行使行政執法職能的直屬機構。主要負責負責本市市場經濟秩序監督管理和行政執法。
加強對市場的監測、預警及信息引導;承擔依法規范和維護各類市場經營秩序的責任,負責監督管理網路商品交易及有關服務。
根據國家工商總局授權,負責壟斷協議、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方面的反壟斷執法工作(價格壟斷行為除外);依法查處不正當競爭、商業賄賂以及走私販私等經濟違法行為。
(9)上海市信息公開條例實施細則擴展閱讀:
為便於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及時、准確獲取上海市人民政府及市政府辦公廳的政府信息,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建設法治政府,充分發揮政府信息對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和經濟社會活動的服務作用。信息公開方式有:
(一)公開范圍
根據《條例》第三章、《規定》第二章規定,應當主動公開的政府信息。
(二)公開渠道
1、「中國上海」門戶網站;
2、《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報》;
3、市政府新聞發布會;
4、「上海發布」新媒體;
5、其他:報刊、廣播、電視等。
同時,在市檔案館、上海圖書館設置本機關政府信息公開查閱點。
(三)公開時限
屬於主動公開范圍的政府信息,自該信息形成或者變更之日起20個工作日內予以公開。法律、法規對政府信息公開的期限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二、依申請公開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向本機關申請獲取主動公開以外的政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