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自治區航道管理條例
Ⅰ 中華人民共和國航道管理條例的修改案
國務院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航道管理條例》的決定
國務院決定對《中華版人民共和國航道管理條例權》做如下修改:
一、刪除第二十四條。
二、將第二十五條作為第二十四條,修改為:「經國家批准計征港務費的沿海和內河港口,進出港航道的維護費用由港務費開支。」
三、將第二十六條作為第二十五條,修改為:「專用航道的維護費用,由專用部門自行解決。」
四、將第二十七條作為第二十六條,修改為:「對中央、地方財政撥給的航道維護費用,必須堅持專款專用的原則。」
此外,對其他條文的順序做相應調整。
本決定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航道管理條例》根據本決定做相應修改,重新公布。
Ⅱ 《航道法》規定負責航道管理的部門應當向社會公布哪些資料
航道工程竣工驗收管理辦
(交通部令2008第1號)
《航道工程竣工驗收管理辦》已於200712月28經第14部務議通現予公布自20083月1起施行
部 李盛霖
二〇〇八月七
航道工程竣工驗收管理辦
第條 加強航道工程建設管理規范航道工程竣工驗收工作保證工程質量根據《華民共航道管理條例》制定本辦
第二條 本辦適用於航道工程竣工驗收工作
本辦所稱航道工程竣工驗收工作指航道工程完工、式交付使用前航道工程質量、家行業強制性標准執行情況、資金使用情況等事項全面檢查驗收及航道工程建設、設計、施工、監理等工作綜合評價
第三條 航道工程經竣工驗收合格式交付使用
第四條 航道工程竣工驗收工作應做公、科、規范
第五條 航道工程竣工驗收工作實行統管理、級負責
交通部負責全航道工程竣工驗收工作監督管理具體負責由家發展改革委員批准或者核准及交通部批准航道工程竣工驗收工作
省級交通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除前款規定外航道工程竣工驗收工作監督管理具體負責由省級民政府關部門批准或者核准航道工程竣工驗收工作其列入家高等級航道且總投資1億元(含1億元)航道工程省級交通主管部門組織竣工驗收前應徵求交通部意見設區市縣級交通主管部門按照省級民政府關規定負責本行政區域內除本條第二款、第三款外航道工程竣工驗收監督管理
負責航道工程竣工驗收工作部門統稱竣工驗收部門
第六條 航道工程竣工驗收主要依據:
()家交通部頒布相關律、規、規章;
(二)家交通部頒布相關技術標准、規范;
(三)建設項目批准、核准、備案文件;
(四)建設項目初步設計文件、施工圖設計文件、設計變更文件及概算調整等文件;
(五)主要設備技術規格或者說明書;
(六)招標文件及合同文本
第七條 航道工程竣工驗收應具備條件:
()已按批准建設規模、標准內容建滿足產使用要求;申請竣工驗收航道建設工程尾留工程尾留工程主體工程影響工程效工程運行投資額能超工程總概算5%;
(二)各單位工程項目經工程質量監督機構檢驗合格;
(三)各單位工程交工驗收合格;
(四)主要工藝設備或者設施調試及聯測試均已完主要技術參數達設計要求;
(五)航運樞紐工程階段驗收合格;
(六)需要實船適航檢驗已選用設計船型進行實船適航檢驗各項檢驗指標滿足設計要求;
(七)工程試運行期滿運行情況;
(八)竣工檔案資料齊全通關專項驗收;
(九)竣工決算報告已編制完並取家審計機構或者具審計資格介機構具審計報告且審計報告保留意見;
(十)工程運行管理部門已落實;
(十)竣工驗收工作報告編制完;
(十二)航運樞紐工程及技術復雜其航道工程已經竣工驗收部門委託關單位初步驗收合格
第八條 航道工程應工程試運行期滿內申請竣工驗收能按期申請竣工驗收應向竣工驗收部門提延期申請延期限般超二
延期仍能按期申請竣工驗收竣工驗收部門應予通報或者警告
第九條 由交通部負責竣工驗收航道工程項目單位應向航道工程所省級交通主管部門提竣工驗收申請;位於江干線航道工程應向江航務管理局提竣工驗收申請其由江口航道管理局管轄航道工程由江口航道管理局直接向交通部提竣工驗收申請
省級交通主管部門、江航務管理局應收申請材料起5工作內航道工程否符合竣工驗收條件進行初審提初審意見並應初審結束起5工作內申請材料初審意見報送交通部
第十條 由省級交通主管部門負責竣工驗收航道工程項目單位向省級交通主管部門提竣工驗收申請向省級交通主管部門委託部門提竣工驗收申請
接受委託部門應收申請材料起5工作內航道工程否符合竣工驗收條件進行初審提初審意見並應初審結束起5工作內申請材料初審意見報送省級交通主管部門
第十條 竣工驗收部門應按照《交通行政許實施程序規定》規范程序限完航道工程 竣工驗收工作
第十二條 竣工驗收部門應根據航道工程項目具體情況邀請相關部門組竣工驗收委員展竣工驗收工作航運樞紐工程及技術復雜其航道工程應邀請關專家參加
項目單位及設計、施工、監理運行管理等單位應參加竣工驗收工作竣工驗收部門邀請關政府部門、單位參加竣工驗收工作
第十三條 竣工驗收委員負責工程實體質量及建設情況進行全面檢查建設項目進行綜合評價形、通並簽署《航道工程竣工驗收鑒定書》
項目單位負責提交竣工報告、工程試運行報告、工程竣工財務決算審計報告及驗收所需其資料協助竣工驗收委員展工作
工程質量監督機構負責提交工程質量監督工作報告及工程質量檢驗意見配合竣工驗收工作設計、施工、監理單位負責提交各自工作報告提供相關資料配合竣工驗收工作
第十四條 航道工程項目單位、質量監督機構、設計單位、施工單位、監理單位應所提交資料完整性、真實性效性負責
第十五條 航道工程竣工驗收主要內容:
() 檢查工程批准、核准、備案等文件否齊全;
(二) 檢查工程否按批准規模、標准、內容全部建;
(三) 檢查家行業強制性標准執行情況;
(四) 檢查工程招投標及合同履約情況;
(五) 檢查工程交工驗收情況;
(六) 檢查工程實體質量及工程效;
(七) 檢查航運樞紐工程階段驗收情況;
(八) 檢查工程試運行情況;
(九) 檢查專項驗收情況;
(十) 檢查工程竣工決算報告審計情況;
(十) 存問題尾留工程提處理意見
第十六條 航道工程竣工驗收合格竣工驗收部門應自《航道工程竣工驗收鑒定書》簽署起10工作內簽發《航道工程竣工驗收證書》
由省級交通主管部門負責竣工驗收航道工程省級交通主管部門應自《航道工程竣工驗收證書》簽發起20工作內關驗收資料報交通部備案
第十七條 航道工程竣工驗收合格項目單位應按照竣工驗收委員提處理意見進行限期整改整改期滿項目單位應重新提竣工驗收申請
第十八條 航道工程竣工驗收完應按家關規定辦理檔案、固定資產交付使用等相關手續
第十九條 航道工程未經竣工驗收合格擅自投入使用由縣級交通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處3萬元罰款
第二十條 竣工驗收部門工作員竣工驗收工作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索賄受賄依給予行政處;構犯罪依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十條 縣級交通主管部門應建立工程竣工驗收舉報制度任何單位發現工程竣工驗收違行應向級交通主管部門舉報
第二十二條 本辦列用語含義:
()航道工程指航道整治、航道疏浚航運樞紐、船建築物等航道設施及其航道附屬設施新建、擴建改建工程
(二)階段驗收指航運樞紐工程建設進入截流、水庫蓄水、通航、機組啟等關鍵階段前進行驗收
(三)工程試運行期指航道主體工程交工驗收合格至竣工驗收前檢驗工程效運行能力階段工程試運行期自航道主體工程單位工程交工驗收合格起算
第二十三條 利用世界銀行、亞洲發銀行等際金融組織或者外政府貸款、援助資金航道工程貸款、資金提供工程竣工驗收另規定適用其規定違背華民共律、規規定社公共利益
際、界河流事航道工程竣工驗收適用本辦我締結政府間協議另規定按照關協議執行
第二十四條 《航道工程竣工驗收證書》、《航道工程竣工驗收鑒定書》應按照交通部規范統格式印製
第二十五條 本辦自20083月1起施行
Ⅲ 中國海洋法規有哪些
中國海洋法規包括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國家規范性文件及地方海洋法律法規,具體內容是:
一、法律
1、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關於領海的聲明
2、《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及毗連區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法》
4、《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
5、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
6、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
7、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
8、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
9、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
10、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上交通安全法
11、《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域使用管理法》
12、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口法
13、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法
14、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
二、法規
1、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實施細則
2、中華人民共和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
3、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港水域交通安全管理條例
4、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合作開采海洋石油資源條例
5、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海洋科學研究管理規定
6、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環境保護管理條例
7、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條例
8、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傾廢管理條例
9、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止拆船污染環境管理條例
10、防治海洋工程建設項目污染損害海洋環境管理條例
11、防治海岸工程建設項目污染損害海洋環境管理條例
12、防治陸源污染物污染損害海洋環境管理條例
13、鋪設海底電纜管道管理規定
14、中華人民共和國水下文物保護管理條例
15、外商參與打撈中國沿海水域沉船沉物管理辦法
16、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和海上設施檢驗條例
17、中華人民共和國航道管理條例
18、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上交通事故調查處理條例
19、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海運條例
20、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
21、基礎測繪條例
22、中華人民共和國航標條例
三、部門規章
1、《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環境保護管理條例實施辦法》(1990年9月20日公布)
2、《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傾廢管理條例實施辦法》(1990年9月25日公布)
3、《鋪設海底電纜管道管理規定實施辦法》(1992年8月26日公布)
4、《海洋行政處罰實施辦法》(2002年12月25日公布)
5、《海底電纜管道保護規定》(2004年1月9日公布)
6、《委託簽發廢棄物海洋傾倒許可證管理辦法》(2004年10月20日公布)
7、海域使用管理違法違紀行為處分規定
四、國務院法規性文件
1、國務院關於國家海洋事業發展規劃綱要的批復(國函[2008]9號)
2、國務院關於國土資源部《報國務院批準的項目用海審批辦法》的批復(國函[2003]44號)
3、國務院關於國土資源部《省級海洋功能區劃審批辦法》的批復(國函[2003]38號)
4、國務院關於印發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綱要的通知(國發[2003]13號)
5、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審批項目用海有關問題的通知(國辦發[2002]36號)
6、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開展勘定省縣兩級海域行政區域界線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國辦發[2002]12號)
7、國務院關於全國海洋功能區劃的批復(國函[2002]77號)
8、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國家海洋局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的通知(國辦發[2008]63號)
五、地方海洋法律法規
(一)海域使用類
1.遼寧省海域使用管理辦法
2、河北省海域使用管理條例
3、天津市海域使用管理條例
4、山東省海域使用管理條例
5、江蘇省海域使用管理條例
6、上海市海域使用管理辦法
7、浙江省海域使用管理辦法
8、福建省海域使用管理條例
9、廣東省海域使用管理條例
10、廣東省鋪設海底電纜管道管理辦法
11、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域使用管理辦法
12、海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域使用管理法》辦法
13、大連市海域使用管理條例
14、青島市無居民海島管理條例
15、廈門市海域使用管理規定
16、廈門市無居民海島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
17、寧波市無居民海島管理條例
(二)海洋環保類
1、遼寧省海洋環境保護辦法
2、山東省海洋環境保護條例
3、江蘇省海洋環境保護條例
4、浙江省海洋環境保護條例
5、福建省海洋環境保護條例
6、廣東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辦法
7、深圳經濟特區海域污染防治條例
8、上海市金山三島海洋生態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
9、海南省海洋環境保護規定
Ⅳ 中國有《海洋法》嗎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法》是沒有的,但其他涉海法律就有。
具體如下:
法律:
1、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關於領海的聲明
2、《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及毗連區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法》
4、《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
5、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
6、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
7、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
8、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
9、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
10、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上交通安全法
11、《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域使用管理法》
12、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口法
13、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法
14、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
涉海行政法規
1、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實施細則
2、中華人民共和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
3、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港水域交通安全管理條例
4、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合作開采海洋石油資源條例
5、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海洋科學研究管理規定
6、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環境保護管理條例
7、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條例
8、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傾廢管理條例
9、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止拆船污染環境管理條例
10、防治海洋工程建設項目污染損害海洋環境管理條例
11、防治海岸工程建設項目污染損害海洋環境管理條例
12、防治陸源污染物污染損害海洋環境管理條例
13、鋪設海底電纜管道管理規定
14、中華人民共和國水下文物保護管理條例
15、外商參與打撈中國沿海水域沉船沉物管理辦法
16、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和海上設施檢驗條例
17、中華人民共和國航道管理條例
18、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上交通事故調查處理條例
19、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海運條例
20、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
21、基礎測繪條例
22、中華人民共和國航標條例
部門規章
1、《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環境保護管理條例實施辦法》(1990年9月20日公布)
2、《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傾廢管理條例實施辦法》(1990年9月25日公布)
3、《鋪設海底電纜管道管理規定實施辦法》(1992年8月26日公布)
4、《海洋行政處罰實施辦法》(2002年12月25日公布)
5、《海底電纜管道保護規定》(2004年1月9日公布)
6、《委託簽發廢棄物海洋傾倒許可證管理辦法》(2004年10月20日公布)
7、海域使用管理違法違紀行為處分規定
(四)國務院法規性文件
1、國務院關於國家海洋事業發展規劃綱要的批復(國函[2008]9號)
2、國務院關於國土資源部《報國務院批準的項目用海審批辦法》的批復(國函[2003]44號)
3、國務院關於國土資源部《省級海洋功能區劃審批辦法》的批復(國函[2003]38號)
4、國務院關於印發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綱要的通知(國發[2003]13號)
5、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審批項目用海有關問題的通知(國辦發[2002]36號)
6、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開展勘定省縣兩級海域行政區域界線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國辦發[2002]12號)
7、國務院關於全國海洋功能區劃的批復(國函[2002]77號)
8、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國家海洋局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的通知(國辦發[2008]63號)
地方海洋法律法規
海域使用類
1.遼寧省海域使用管理辦法
2、河北省海域使用管理條例
3、天津市海域使用管理條例
4、山東省海域使用管理條例
5、江蘇省海域使用管理條例
6、上海市海域使用管理辦法
7、浙江省海域使用管理辦法
8、福建省海域使用管理條例
9、廣東省海域使用管理條例
10、廣東省鋪設海底電纜管道管理辦法
11、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域使用管理辦法
12、海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域使用管理法》辦法
13、大連市海域使用管理條例
14、青島市無居民海島管理條例
15、廈門市海域使用管理規定
16、廈門市無居民海島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
17、寧波市無居民海島管理條例
海洋環保類
1、遼寧省海洋環境保護辦法
2、山東省海洋環境保護條例
3、江蘇省海洋環境保護條例
4、浙江省海洋環境保護條例
5、福建省海洋環境保護條例
6、廣東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辦法
7、深圳經濟特區海域污染防治條例
8、上海市金山三島海洋生態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
9、海南省海洋環境保護規定
Ⅳ 中華人民共和國航道管理條例的第二章 航道的規劃和建設
國家航道發展規劃由交通部編制,報國務院審查批准後實施。
地方航道發展規劃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交通主管部門編制,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審查批准後實施,並抄報交通部備案。
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方航道的發展規劃,由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交通主管部門共同編制,報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聯合審查批准後實施,並抄報交通部備案;必要時報交通部審查批准後實施。
專用航道發展規劃由專用航道管理部門會同同級交通主管部門編制,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 各級水利電力主管部門編制河流流域規劃和與航運有關的水利、水電工程規劃以及進行上述工程設計時,必須有同級交通主管部門參加。
各級交通主管部門編制渠化河流和人工運河航道發展規劃和進行與水利水電有關的工程設計時,必須有同級水利電力主管部門參加。
各級水利電力主管部門、交通主管部門編制上述規劃,涉及運送木材的河流和重要的漁業水域時,必須有同級林業、漁業主管部門參加。 建設航道及其設施,不得危及水利水電工程、跨河建築物和其他設施的安全。
因建設航道及其設施損壞水利水電工程、跨河建築物和其他設施的,建設單位應當給予賠償或者修復。
在行洪河道上建設航道,必須符合行洪安全的要求。
Ⅵ 廣西壯族自治區河道管理規定的簡介
(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於2000年12月2日通過,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加強河道管理,保障行洪安全,發揮江河湖泊的綜合效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自治區實際情況,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 本規定適用於自治區行政區域內河道(包括湖泊、窪淀、人工水道、河道溝叉、行洪區、蓄滯洪區、感潮區、入海河口等)的整治、利用、保護等有關的管理活動。
第三條 開發利用河道水資源和防治水害,應當服從流域綜合規劃和防洪總體安排,實行統一規劃、統籌兼顧、綜合整治、合理利用和積極保護的原則。
第四條 縣級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門是本行政區域內的河道主管機關。
各級河道主管機關按下列分工實施管理:
(一)國界河道、省界河道和跨地區、設區的市的河道,由自治區河道主管機關管理,國家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二)同一地區、設區的市內跨縣河道、縣界河道,由地區行署或者設區的市的河道主管機關管理;
(三)其他河道由所在地的縣級河道主管機關管理。
下級河道主管機關應當協同上級河道主管機關做好本轄區河道的管理工作。
第五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河道整治納入本行政區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按照河道整治規劃確定的分期實施方案,制定年度整治計劃,所需經費按照分級管理的原則,在年度財政預算中專項安排。
第二章 河道保護
第六條 有堤防的河道,其管理范圍為兩岸堤防之間的水域、沙洲、灘地(含可耕地)、行洪區、感潮區、河口沖積扇、兩岸堤防及護堤地。一、二級堤防護堤地為堤防迎、背水坡腳以外20至50米;三、四級堤防護堤地為堤防迎、背水坡腳以外15至30米;四級以下堤防護堤地為堤防迎、背水坡腳以外8至15米。
無堤防的河道,其管理范圍按防洪規劃確定的河道岸線、治導線或者規劃兩岸堤防走線之間的行洪區域、堤基地和護堤地確定。無防洪規劃的河道,按歷史最高洪水位或者設計洪水位之間的行洪河床確定。
根據堤防的重要程度、堤基土質條件等,河道主管機關報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將河道管理范圍以外的相連地域30至50米劃定為堤防安全保護區。
流域管理機構直接管理的河道管理范圍,由流域管理機構會同有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照前款規定界定,並樹立界樁;其他河道的管理范圍,由河道主管機關會同國土資源、交通、建設等有關部門依照前款規定提出,經同級人民政府批准後界定,並樹立界樁。
第七條 在河道管理范圍內,水域和土地的利用應當符合江河行洪、輸水和航運的要求;屬於城市規劃區或者村莊集鎮規劃區的,還應當符合城市規劃或者村莊集鎮建設規劃的要求,服從規劃管理。灘地的利用,由河道主管機關會同國土資源、漁業、建設等有關部門制定規劃,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
第八條 在堤防和護堤地內,除不得從事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禁止的活動外,禁止在堤身種植農作物、鏟草、建窯、鑽探爆破、採石、取土等。
第九條 護堤護岸林木,由河道主管機關會同林業主管部門統一規劃,由河道主管機關組織營造和管理,林業主管部門應當予以支持與配合。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佔、砍伐或者破壞護堤護岸林木。確需採伐的,須經河道主管機關同意後,報林業主管部門批准,依法辦理採伐許可手續,並完成規定的更新補種任務。
第十條 禁止擅自填堵河道。確因建設需要填堵河道的,建設單位應當委託具有相應資質的水利規劃設計單位進行規劃論證,按照河道管理許可權經河道主管機關審查同意,涉及水產養殖的,還應當徵求漁業行政主管部門的意見,並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
填堵河道需要實施水系調整的,所需經費由建設單位承擔。
經批准填堵河道的,建設單位在施工前,應當按照本規定第十八條的規定辦理施工審核手續。
第十一條 確因工程建設需要,在沿河堤防破堤施工或者開缺、鑿洞的,建設單位應當向河道主管機關提出申請,經審核同意後方可施工。跨汛期的工程施工,建設單位必須落實汛期安全措施。
第十二條 在河道中流放竹木或者進行水產養殖、捕撈作業,不得影響河道行洪、排澇、航運和危及水工程的安全,並服從河道主管機關的安全管理。
在汛期,河道主管機關有權對河道上的竹木和其他漂流物進行緊急處置。
第十三條 設置或者擴大向河道排污的排污口,排污單位在向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申報之前,應當徵得河道主管機關的同意。擅自設置和擴大的,由河道主管機關或者有關部門責令其停建、封閉或者採取其他補救措施。
沿江城市環境保護、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定期按水系將河道排污、排水情況的有關資料,抄送當地河道主管機關。
第三章 河道整治與建設
第十四條 河道的整治與建設,應當服從流域綜合規劃,符合國家和自治區規劃的防洪、排澇、防潮、通航標准和其他有關技術要求,維護堤防河岸安全,保持河勢穩定和行洪、航道暢通。
第十五條 河道防洪(含排澇、防潮,下同)整治規劃,按河道管理許可權由河道主管機關會同計劃、交通、建設等有關部門編制,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
河道防洪整治規劃的修改或者調整,應當經原批准機關批准。
第十六條 對淤積嚴重、影響防洪排澇的河道,河道主管機關應當制定河道整治應急方案,並優先安排整治工程。
第十七條 河道主管機關對通航河道進行整治,應當兼顧航運需要,並事先徵求交通行政主管部門的意見。
交通行政主管部門進行航道整治,應當符合防洪安全要求,並事先徵求河道主管機關的意見。
第十八條 在河道管理范圍內建設坑道、取水口、排水(污)口、采砂場、臨時倉庫等工程設施,應當符合防洪標准、岸線規劃、水質要求、航運要求和其他技術要求,不得危害堤防安全、影響河勢穩定、妨礙行洪暢通、污染江河水質;其可行性研究報告按照國家規定的基本建設程序報請批准前,其中的工程建設方案應經河道主管機關根據前述防洪要求審查同意。
前款規定的工程設施建設,需要佔用河道管理范圍內土地以及跨越河道空間或者穿越河床的,建設單位應當經河道主管機關對該工程設施建設的位置和界限審查批准後,方可依法辦理開工手續;安排施工時,應當按照河道主管機關批準的位置和界限進行。工程設施竣工驗收時,應當有河道主管機關參加;未經河道主管機關參加驗收或者驗收不合格的建設項目,不得投入使用。
第十九條 對依照本規定第十八條規定建設的工程設施,河道主管機關有權依法檢查;河道主管機關檢查時,被檢查者應當如實提供有關情況和資料。
第二十條 沿河新建、擴建、改建的建設項目,建設單位在建設項目立項或者申請建設許可時,應當將區域內與建設項目相關的河道整治項目納入建設計劃中,並與建設項目同步實施。所需經費,專用岸段由建設單位負責;非專用岸段的經營性建設項目,由建設單位按收益情況合理負擔。
第二十一條 河道整治工程,在工程設計中應當考慮有關配套性管護基礎設施。工程概預算中必須包含有關配套性管護基礎設施的投資。工程竣工驗收時,應當對有關配套性管護基礎設施一並驗收,並將有關資料移交工程管理單位。
第二十二條 在河道管理范圍內修築臨時圍堰等工程設施,須經河道主管機關審查同意,並在規定的期限內拆除。逾期不拆除的,由河道主管機關申請人民法院強制拆除或者由防汛指揮機構組織強行清除,所需費用由設障者承擔。
第二十三條 河道岸線的利用和建設,應當服從河道防洪整治規劃和航道整治規劃。計劃行政主管部門在審批利用河道岸線的建設項目時,應當事先徵求河道主管機關和有關部門的意見。
河道岸線的界限,由河道主管機關會同交通、建設等有關部門,按照當地習慣岸線及其演變以及防洪規劃確定的治導線提出劃定規劃岸線方案,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四條 城市、村莊集鎮建設和發展不得佔用河道灘地。沿河城市規劃、村莊集鎮建設規劃的臨河界限,由河道主管機關會同城市規劃、建設等有關部門,根據下列標准確定:
(一)有堤防的河道,在護堤地以外15至30米;
(二)無堤防的河道,在防洪規劃治導線以外30至100米;
(三)已規劃展寬的河道,在規劃堤防護堤地以外15至30米。
編制沿河城市規劃、村莊集鎮建設規劃時,應當事先徵求河道主管機關的意見。
第二十五條 市、縣以河道為邊界的,在河道兩岸外側5公里以內,以及跨市、縣的河道,未經有關各方達成協議或者上一級河道主管機關批准,禁止單方面修建排水、阻水、引水、蓄水工程及河道整治工程。
第二十六條 經批准在河道管理范圍內從事建設活動,佔用河道堤防等水工程設施的,建設單位應當予以補償;因施工原因對河道堤防等水工程設施造成毀損或者造成河道淤積的,建設單位應當承擔賠償或者清淤的責任。
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二十七條 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規定設立的水利建設基金,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安排一定數額用於本行政區域內的河道治理、維護和建設。
第二十八條 各級河道主管機關應當按照每年洪、枯來水變化及砂、石運移規律,制定河道采砂規劃和計劃,劃定禁采區和可采區。
在河道管理范圍可采區內采砂、取土、淘金,須先經河道主管機關批准,並依照國家有關規定到有關部門辦理手續後,按批準的范圍和作業方式進行,並向河道主管機關繳納河道采砂管理費。
第二十九條 自治區在防洪保護區范圍內,按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徵收河道工程修建維護管理費。具體徵收、使用和管理辦法,由自治區人民政府制定。
第三十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截留、挪用水利建設基金、河道采砂管理費和河道工程修建維護管理費。財政、審計部門應當加強對上述費用徵收和使用情況的審計、監督和檢查。
第五章 法律責任
第三十一條 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第二十二條第一款規定,未經河道主管機關批准,擅自移動或者拆除防汛、水文監測和測量設施、河岸地質監測設施、通訊照明等設施的,河道主管機關可以處一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可以處一千元以上二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三十一條 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第二十三條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河道主管機關可以處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罰款:
(一)非管理人員擅自操作河道上的涵閘閘門的;
(二)任何組織或者個人干擾河道管理單位的正常工作的。
第三十三條 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第二十四條規定,在河道管理范圍內,擅自修建圍堤、阻水渠道、阻水道路或者種植高稈作物和林木(堤防防護林除外)的,或者在堤防和護堤地建房、放牧、開渠、打井、挖窖、葬墳、曬糧、存放物料、開采地下資源、進行考古發掘以及開展集市活動的,河道主管機關可以處一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可以處一千元以上二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三十四條 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第二十五條規定,在河道管理范圍內,未經河道主管機關批准,或者未經河道主管機關會同有關部門批准,有下列行為之一的,河道主管機關可以處一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可以處一千元以上二萬元以下的罰款:
(一)采砂、取土、淘金、棄置砂石或者淤泥的;
(二)爆破、鑽探、挖築魚塘的;
(三)在河道灘地存放物料,修建廠房或者其他建築設施的;
(四)在河道灘地開采地下資源及進行考古發掘的。
第三十五條 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第二十六條規定,在堤防安全保護區內進行打井、鑽探、爆破、挖築魚塘、採石、取土等危害堤防安全活動的,河道主管機關可以處一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可以處一千元以上二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三十六條 違反本規定第八條規定,在堤身種植農作物、鏟草、建窯、鑽探爆破、採石、取土的,河道主管機關除責令其停止違法行為、採取補救措施外,可以並處警告、一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可以並處一千元以上二萬元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的,予以沒收。
第三十七條 違反本規定第九條規定,未經河道主管機關同意且經林業主管部門批准,擅自採伐護堤護岸林木的,河道主管機關可以處一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可以處一千元以上二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三十八條 違反本規定第十條、第十一條、第二十五條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河道主管機關責令停止違法行為,可以處警告、一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可以處一千元以上二萬元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的,予以沒收:
(一)未經河道主管機關審查同意並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擅自填堵河道的;
(二)建設單位未向河道主管機關提出申請並經審核同意,擅自在沿河堤防破堤施工或者開缺、鑿洞的;
(三)未經有關各方面達成協議或者上一級河道主管機關批准,單方面在市、縣的邊界河道兩岸外側5公里以內以及跨市、縣的河道修建排水、阻水、引水、蓄水工程及河道整治的。
第三十九條 違反本規定第十二條規定,在河道中流放竹木或者進行水產養殖、捕撈作業,影響河道行洪、排澇、航運和危及水工程安全的,由河道主管機關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排除阻礙或者採取其他補救措施,可以處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條 違反本規定第十八條規定,未經河道主管機關對其工程建設方案審查同意或者未按照有關河道主管機關審查批準的位置、界限,在河道管理范圍內從事工程設施建設活動,或者未經河道主管機關參加驗收或者驗收不合格的建設項目就投入使用的,由河道主管機關責令停止違法行為;工程設施建設嚴重影響防洪的,責令限期拆除,逾期不拆除的,強行拆除,所需費用由建設單位承擔;影響行洪但尚可採取補救措施的,責令限期採取補救措施,可以處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一條 河道主管機關工作人員玩忽職守、濫用職權或者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主管部門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二條 國家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處罰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六章 附 則
第四十三條 本規定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
Ⅶ 中華人民共和國航道管理條例的第三章 航道的保護
修建與通航有關的設施或者治理河道、引水灌溉,必須符合國家規定的通航標准和技術要求,並應當事先徵求交通主管部門的意見。
違反前款規定,中斷或者惡化通航條件的,由建設單位或者個人賠償損失,並在規定期限內負責恢復通航。 在通航河流上建設永久性攔河閘壩,建設單位必須按照設計和施工方案,同時建設適當規模的過船、過木、過魚建築物,並解決施工期間的船舶、排筏通航問題。過船、過木、過魚建築物的建設費用,由建設單位承擔。
在不通航河流或者人工渠道上建設閘壩後可以通航的,建設單位應當同時建設適當規模的過船建築物;不能同時建設的,應當預留建設過船建築物的位置。過船建築物的建設費用,除國家另有規定外,應當由交通部門承擔。
過船、過木、過魚建築物的設計任務書、設計文件和施工方案,必須取得交通、林業、漁業主管部門的同意。 沿海和通航河流上設置的助航標志必須符合國家規定的標准。
在沿海和通航河流上設置專用標志必須經交通主管部門同意;設置漁標和軍用標,必須報交通主管部門備案。 禁止向河道傾倒沙石泥土和廢棄物。
在通航河道內挖取沙石泥土、堆存材料,不得惡化通航條件。 本條例下列用語的含義是:
「航道」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沿海、江河、湖泊、運河內船舶、排筏可以通航的水域。
「國家航道」是指:(一)構成國家航道網、可以通航五百噸級以上船舶的內河干線航道;(二)跨省、自治區、直轄市,可以常年通航三百噸級以上船舶的內河干線航道;(三)沿海乾線航道和主要海港航道;(四)國家指定的重要航道。
「專用航道」是指由軍事、水利電力、林業、水產等部門以及其他企業事業單位自行建設、使用的航道。
「地方航道」是指國家航道和專用航道以外的航道。
「航道設施」是指航道的助航導航設施、整治建築物、航運梯級、過船建築物(包括過船閘壩)和其他航道工程設施。
「與通航有關的設施」是指對航道的通航條件有影響的閘壩、橋梁、碼頭、架空電線、水下電纜、管道等攔河、跨河、臨河建築物和其他工程設施。 本條例自一九八七年十月一日起施行。
Ⅷ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海域使用管理法規定海洋功能有幾個
(一)涉海法律
1、中華人民共和國關於領海的聲明
2、《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及毗連區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法》
4、《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
5、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
6、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
7、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
8、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
9、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
10、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上交通安全法
11、《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域使用管理法》
12、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口法
13、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法
14、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
(二)涉海行政法規
1、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實施細則
2、中華人民共和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
3、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港水域交通安全管理條例
4、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合作開采海洋石油資源條例
5、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海洋科學研究管理規定
6、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環境保護管理條例
7、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條例
8、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傾廢管理條例
9、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止拆船污染環境管理條例
10、防治海洋工程建設項目污染損害海洋環境管理條例
11、防治海岸工程建設項目污染損害海洋環境管理條例
12、防治陸源污染物污染損害海洋環境管理條例
13、鋪設海底電纜管道管理規定
14、中華人民共和國水下文物保護管理條例
15、外商參與打撈中國沿海水域沉船沉物管理辦法
16、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和海上設施檢驗條例
17、中華人民共和國航道管理條例
18、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上交通事故調查處理條例
19、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海運條例
20、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
21、基礎測繪條例
22、中華人民共和國航標條例
(三)部門規章
1、《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環境保護管理條例實施辦法》(1990年9月20日公布)
2、《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傾廢管理條例實施辦法》(1990年9月25日公布)
3、《鋪設海底電纜管道管理規定實施辦法》(1992年8月26日公布)
4、《海洋行政處罰實施辦法》(2002年12月25日公布)
5、《海底電纜管道保護規定》(2004年1月9日公布)
6、《委託簽發廢棄物海洋傾倒許可證管理辦法》(2004年10月20日公布)
7、海域使用管理違法違紀行為處分規定
(四)法規性文件
1、關於國家海洋事業發展規劃綱要的批復(國函[2008]9號)
2、關於國土資源部《報批準的項目用海審批辦法》的批復(國函[2003]44號)
3、關於國土資源部《省級海洋功能區劃審批辦法》的批復(國函[2003]38號)
4、關於印發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綱要的通知(國發[2003]13號)
5、辦公廳關於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審批項目用海有關問題的通知(國辦發[2002]36號)
6、辦公廳關於開展勘定省縣兩級海域行政區域界線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國辦發[2002]12號)
7、關於全國海洋功能區劃的批復(國函[2002]77號)
8、辦公廳關於印發國家海洋局主要職責內設和人員編制規定的通知(國辦發[2008]63號)
(五)地方海洋法律法規
海域使用類
1.遼寧省海域使用管理辦法
2、河北省海域使用管理條例
3、天津市海域使用管理條例
4、山東省海域使用管理條例
5、江蘇省海域使用管理條例
6、上海市海域使用管理辦法
7、浙江省海域使用管理辦法
8、福建省海域使用管理條例
9、廣東省海域使用管理條例
10、廣東省鋪設海底電纜管道管理辦法
11、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域使用管理辦法
12、海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域使用管理法》辦法
13、大連市海域使用管理條例
14、青島市無居民海島管理條例
15、廈門市海域使用管理規定
16、廈門市無居民海島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
17、寧波市無居民海島管理條例
海洋環保類
1、遼寧省海洋環境保護辦法
2、山東省海洋環境保護條例
3、江蘇省海洋環境保護條例
4、浙江省海洋環境保護條例
5、福建省海洋環境保護條例
6、廣東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辦法
7、深圳經濟特區海域污染防治條例
8、上海市金山三島海洋生態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
9、海南省海洋環境保護規定
Ⅸ 船舶可否在航道上停泊,有無相關法律依據
不可以
依據《物權法》、《航道管理條例》、《航標條例》等法律與法規,航道版設施是國家重要的水運交通權基礎設施,是國家財產受法律保護。「破壞了航道條件,影響其他船舶正常航行,致使航道部門為恢復該航道航行條件增加大量維護成本,是一種侵權行為,應依法承擔法律責任。《航道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第三十一條規定:船舶、排筏在內河淺險段航行,因違章、超載或走偏航道,發生擱淺,造成航道堵塞,航道條件惡化,航道主管部門採取疏浚、改道等應急措施,其經費由船舶、排筏所有人或經營人承擔。因而,船舶「超吃水」航行破壞航道,應依法承擔賠償等民事責任。此外,還需承擔行政法律責任,《航道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第三十八條規定:侵佔、破壞航道及航道設施的,由縣以上交通主管部門或其受委託的航道管理機構處以不超過損失賠償費40%的罰款。構成犯罪的,還要依照《刑法》第一百一十七條、一百一十九條的規定承擔刑事責任。
Ⅹ 中華人民共和國航道法的草案說明
航道是重要的公益性基礎設施。我國現有內河航道通航里程近13萬公里,沿海航道通航里程8000多公里,作為水路運輸的基礎,這些航道承載著約占社會貨運總量11%和貨物周轉總量47%的貨運量。但是相比於美國、德國等航運發達國家,我國航道的利用率還比較低,水路運輸的效能還有待進一步發揮。實踐中,我國航道保護和利用面臨著航道規劃科學化水平不足,航道建設等級和網路化程度較低,以及建設攔、跨、臨航道建築和進行非法采砂取土等活動造成礙航、斷航等突出問題。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航道事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中央領導同志多次指示,要充分發揮內河航運作用,沿大江大河和陸路交通干線,推進梯度發展,推動產業轉移,發展跨區域大交通大流通,形成新的區域經濟增長極。加強航道的規劃、建設和管理,將有限的航道資源保護好、利用好,對於促進具有運量大、能耗小、成本低、污染少等優勢的水路運輸業發展,進而帶動相關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國務院1987年制定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航道管理條例》,對航道的保護和利用發揮了積極作用,但由於一些規定過於原則、約束力不強,對一些新問題、新情況缺乏規范,已無法適應新形勢下航道保護和利用的要求,有必要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完善相關制度,並與公路、鐵路、機場、管道等重要基礎設施的專門法律相配套,制定航道法。2011年1月印發的《國務院關於加快長江等內河水運發展的意見》(國發〔2011〕2號)中明確提出了「加快出台航道法」的意見。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多次提出抓緊制定航道法的建議或提案。全國人大常委會2011年選擇航道法進行了立法項目論證,並將該項目列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和《全國人大常委會2014年立法工作計劃》。
2006年9月,原交通部向國務院報送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航道法(送審稿)》。法制辦收到此件後,多次徵求國務院有關部門、部分地方人民政府、企業和專家的意見,進行了實地調研,召開了座談會、論證會,通過互聯網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會同交通運輸部等部門對送審稿進行了反復研究、修改,形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航道法(草案)》(以下簡稱草案)。草案已經2014年4月2日國務院第43次常務會議討論通過。 (一)完善了航道規劃的規定。航道規劃是航道保護、利用的具體依據。草案一是規定航道規劃分為全國航道規劃、流域航道規劃、區域航道規劃和省、自治區、直轄市航道規劃(第六條第一款)。二是按照利用的需要,明確了航道規劃應當包括的具體內容(第六條第二款)。三是注重航道規劃與其他規劃的銜接,要求航道規劃應當符合依法制定的流域、區域綜合規劃,水資源規劃、防洪規劃和海洋功能區劃,並與涉及水資源綜合利用的相關專業規劃以及依法制定的其他相關規劃和軍事設施保護區劃相協調(第六條第三款)。
(二)充實了航道建設、養護的規定。航道建設質量安全和規范的養護作業是保障航道安全、暢通的基礎。草案一是針對保障航道建設質量安全的關鍵環節和主要問題,設專章對航道建設作了規定,要求航道工程建設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關於建設工程質量管理、安全管理和環境保護的規定,符合航道規劃,執行有關的國家標准、行業標准和技術規范;明確了航道建設各參與方的質量安全責任和交通運輸主管部門的安全監管責任(第三章)。二是從強化政府和航道管理部門責任著手充實了航道養護的相關規定,要求國務院交通運輸主管部門應當制定航道養護技術規范;負責航道管理的部門應當按照航道養護技術規范進行航道養護,保證航道處於良好技術狀態;並對航道的巡查、維修、搶修等主要養護制度以及疏浚、清障等養護作業的相關要求作了明確規定(第四章)。
(三)強化了航道保護制度。針對攔、跨、臨航道建築物選址和建設對航道通航條件的要求保障不夠,導致航道通航條件惡化的問題,草案明確和強化了航道保護的相關制度:一是建設跨越、穿越航道的建築物、構築物,應當符合該航道發展規劃技術等級對通航凈高、凈寬、埋設深度等通航條件的要求(第二十四條)。二是在通航河流上建設永久性攔河閘壩,建設單位應當按照航道發展規劃技術等級建設通航建築物,並實現同步規劃、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同步驗收、同步投入使用「五同步」(第二十五條)。三是在航道保護范圍內建設臨河、臨湖建築物或者構築物,應當符合該航道通航條件的要求(第二十六條)。四是對在航道內和航道保護范圍內破壞航道通航條件的一些行為作了明確的禁止性規定(第三十四條、第三十五條)。
草案還對違反本法行為的法律責任作了規定。(第六章) 實踐中,攔、跨、臨航道工程造成礙航、斷航的問題較為突出。據交通運輸部統計,建國初期全國內河航道通航總里程約為17萬公里,由於一些攔截航道的工程沒有相應建設過船設施,造成航道中斷4萬余公里。在我國現有的內河航道通航總里程中,三級及以上航道(可通航1000噸級以上船舶)僅佔7.9%,與美國佔61%、德國佔68%的比例相比差距很大。同時,有關普查數據顯示,全國航道上的攔河建築物共4186座,其中建有過船設施的僅有908座,能正常使用過船設施的僅621座;橋梁共40972座,其中不滿足通航標準的佔70%。
現行航道管理條例規定,修建與通航有關的設施或者治理河道、引水灌溉應當事先徵求交通主管部門的意見。但是,由於徵求意見制度約束力較弱,航道保護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解決。對不符合通航標準的攔、跨、臨航道工程,如果沒有必要的事前預防把關制度,一旦建成,事後再要拆除或改建,必然代價巨大。為了解決這方面的突出問題,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中央和一些地方開始對橋梁等與通航有關的工程建設探索實施航道影響審查制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從國外經驗看,美國、俄羅斯、德國等航運發達國家也都設定了獨立的通航條件論證、審查制度,有效促進和保障了水資源綜合利用和航道的發展。根據航道保護的實際需要,在總結實踐經驗並徵求有關部門和專家意見的基礎上,草案設定了航道通航條件影響評價制度。
根據政府職能轉變要求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精神,草案將航道通航條件影響評價作為工程項目審批、核準的條件,並最大限度縮小了需要進行航道影響評價的建設項目的范圍。草案規定:建設與航道有關的工程,建設單位應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階段就建設項目對航道通航條件的影響作出評價,並送有審核權的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審核。通過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對航道通航條件影響評價進行的審核是建設項目審批或者核準的條件,未進行航道通航條件影響評價或者審核認為建設項目不符合本法規定的,負責項目審批或者核準的部門不予批准、核准,建設單位不得建設。同時,明確了不需要進行航道通航條件影響評價的法定范圍。(第二十八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