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站行政法規
⑴ 中國國家關於流浪人員處理有哪些立法
關於依法妥善處理城市流浪乞討人員問題加強社會治安管理的指導性意見 《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以下簡稱《救助辦法》)頒布實施以來,在保護弱勢群體和對流浪乞討人員管理救助上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同時,一些城市流浪乞討現象增多,有的在大陸上向過往車輛行乞,有的向過往行人強討硬要,給城市道路交通秩序、公共秩序和社會治安帶來一定影響,社會各界和群眾對此反映強烈。為保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和注冊的工作生活秩序,公安機關對流浪乞討人員既要堅持救助自願的原則,配合做好救助管理工作,又要嚴格依法加強社會治安管理。根據《救助辦法》和《公安部關於當前依法加強社會治安管理的通知》(公通字[2003]52號)精神,特提出如下意見:一、積極履行對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的告知、引導、護送職責。城市公安機關要主動與當地民政等部門聯系,將救助站所處位置、電話號碼、交通路線等內容印製成救助指引卡,下發至各基層單位和派出所。公安民警在執行公務是發現流浪乞討人員,應通過發放救助指引卡告知其向救助站求助;對其中的殘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和行動不便的其他人員,在自願接受救助的情況下,應主動引導、護送其到救助站。防止發生違背被救助人員意願、強行送往救助站的事件。公安民警對被引導、護送的自願求助人員要逐一登記並填寫引導、護送理由,由被引導、護送人簽字後,送往救助站,並辦理有關手續。救助指引卡和登記表由各社區市公安局根據實際情況自行制定。二、適當限制乞討區域和時間。流浪乞討問題比較突出的城市,公安機關可提請當地政府或由有關部門聯合發布通告,對流浪乞討的區域和時間予以限制。如可將車站、碼頭、繁華街區、廣場、影劇院、風景區、重要公務和外事活動場所等區域列為限制乞討的區域,由城市管理、公安等部門配合做好管理工作。公安機關對發現在禁止區域和限制時間內乞討的,要積極勸離,對經勸離仍不離開的,可採取適當法師將其帶離限制區域後放行。三、依法查處非注冊的乞討行為。對有以下非注冊乞討行為的公安機關要積極依法查處:1、進入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或在門口進行糾纏強索硬討不聽勸阻,致使工作、生產、營業、醫療、教學、科研不能正常進行的,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第十九條第一項,處十五日以下拘留、二百元以下罰款或者警告。2、在車站、碼頭、民用航空站、市場、商場、公園、影劇院、娛樂場、運動場、展覽館或者其他公共場所進行糾纏強索硬討不聽勸阻,擾亂公共場所秩序的,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第十九條第二項,處十五日以下拘留、二百元以下罰款或者警告。3、在公共汽車、電車、火車、船隻等公共交通工具上進行糾纏強索硬討不聽勸阻,擾亂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秩序的,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第十九條第三項,處十五日以下拘留、二百元以下罰款或者警告。4、非正常乞討活動遭拒絕後公然侮辱他人的,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第二十二條第三項,處十五日以下拘留、二百元以下罰款或者警告。5、脅迫或者誘騙不滿十八周歲的人表演恐怖、殘忍節目乞討的,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第二十二條第六項,處十五日以下拘留、二百元罰款或者警告。6、使用音響器材進行賣唱獻藝式乞討,影響周圍居民的工作或者休息,不聽制止的,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第二十五條第七項,處五十元以下罰款或者警告。7、攔截車輛乞討,影響車輛正常運行,不聽勸阻的,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第二十七條第四項,處十五日以下拘留、二百元以下罰款或者警告。8、占據街巷道路,以坐地寫粉筆字或賣唱獻藝等形式掛牌跪地設攤,妨礙交通行為的,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第二十七條第十一項,處五十元以下罰款或者警告。四、嚴厲打擊以乞討為掩護的違法犯罪活動。各級公安機關尤其是基層派出所,要緊密結合治安防控體系和社區警務建設,加強對流浪乞討人員的情況掌握,對結伙流浪乞討的行為,要通過公開和秘密手段,及時開展調查,注意了解掌握是否存在幕後組織和操縱的情況,對其中帶有組織性質的犯罪團伙,要堅決依法打擊;對流浪乞討人員以乞討為掩護進行盜竊、搶奪、敲詐勒索等犯罪活動的,要從嚴打擊;對組織、教唆、利用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孕婦以乞討為掩護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的,要從重從快打擊幕後組織者和操縱者;對被脅迫參與輕微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要及時聯系監護人接回,加強教育和管理,依法做好未成年人的教育和保護工作。
⑵ 救助站是免費救助嗎
救助站是免費救助的。
救助管理站(簡稱救助站)原名為收容遣送站。2003年7月23日,民政部公布民函2003151號文件,決定將「收容遣送站」更名為「救助管理站」,前面冠所在行政區劃地名。
第一
為了對在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以下簡稱流浪乞討人員)實行救助,保障其基本生活權益,完善社會救助制度,制定本辦法。
第二
縣級以上城市人民政府應當根據需要設立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站。救助站對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是一項臨時性社會救助措施。
第三
縣級以上城市人民政府應當採取積極措施及時救助流浪乞討人員,並應當將救助工作所需經費列入財政預算,予以保障。
國家鼓勵、支持社會組織和個人救助流浪乞討人員。
第四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負責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工作,並對救助站進行指導、監督。
公安、衛生、交通、鐵道、城管等部門應當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做好相關工作。
第五
公安機關和其他有關行政機關的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時發現流浪乞討人員的,應當告知其向救助站求助;對其中的殘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和行動不便的其他人員,還應當引導、護送到救助站。
第六條
向救助站求助的流浪乞討人員,應當如實提供本人的姓名等基本情況並將隨身攜帶物品在救助站登記,向救助站提出求助需求。
救助站對屬於救助對象的求助人員,應當及時提供救助,不得拒絕;對不屬於救助對象的求助人員,應當說明不予救助的理由。
第七
救助站應當根據受助人員的需要提供下列救助:
(一)提供符合食品衛生要求的食物;
(二)提供符合基本條件的住處;
(三)對在站內突發急病的,及時送醫院救治;
(四)幫助與其親屬或者所在單位聯系;
(五)對沒有交通費返回其住所地或者所在單位的,提供乘車憑證。
第八
救助站為受助人員提供的住處,應當按性別分室住宿,女性受助人員應當由女性工作人員管理。
第九
救助站應當保障受助人員在站內的人身安全和隨身攜帶物品的安全,維護站內秩序。
第十
救助站不得向受助人員、其親屬或者所在單位收取費用,不得以任何借口組織受助人員從事生產勞動。
第十一
救助站應當勸導受助人員返回其住所地或者所在單位,不得限制受助人員離開救助站。救助站對受助的殘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應當給予照顧;對查明住址的,及時通知其親屬或者所在單位領回;對無家可歸的,由其戶籍所在地人民政府妥善安置。
第十二
受助人員住所地的縣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幫助受助人員解決生產、生活困難,教育遺棄殘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的近親屬或者其他監護人履行撫養、贍養義務。
第十三
救助站應當建立、健全站內管理的各項制度,實行規范化管理。
第十四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應當加強對救助站工作人員的教育、培訓和監督。
救助站工作人員應當自覺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政策和有關規章制度,不準拘禁或者變相拘禁受助人員;不準打罵、體罰、虐待受助人員或者唆使他人打罵、體罰、虐待受助人員;不準敲詐、勒索、侵吞受助人員的財物。
不準剋扣受助人員的生活供應品;不準扣壓受助人員的證件、申訴控告材料;不準任用受助人員擔任管理工作;不準使用受助人員為工作人員干私活;不準調戲婦女。
違反前款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紀律處分。
第十五
救助站不履行救助職責的,求助人員可以向當地民政部門舉報;民政部門經查證屬實的,應當責令救助站及時提供救助,並對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紀律處分。
第十六
受助人員應當遵守法律法規。受助人員違反法律法規的,應當依法處理。
受助人員應當遵守救助站的各項規章制度。
第十七
本辦法實施細則由國務院民政部門制定。
第十八
本辦法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1982年5月12日國務院發布的《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同時廢止。對流浪者實施救助管理的法律依據——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實施細則。
⑶ 關於處置流浪乞討人員求助警情的相關法律法規依據(
1、公安、城管部門和其他有關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在執行公務時發現流浪乞討人員,應當告知其到救助站求助;對流浪乞討人員中的殘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和行動不便的其他人員,應當引導、護送到救助站;對流浪乞討人員中有違法治安管理規定行為的人,公安機關應依照《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規定,依法採取處置措施。對有脅迫、誘騙或者利用他人乞討,反復糾纏、強行討要或者以其他滋擾他人的方式乞討等違反治安管理規定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法予以治安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2、社區居委會對社區范圍內的流浪乞討人員,應進行教育、勸返工作。
3、各級人民政府應加強對救助工作的領導,協調解決救助工作中的問題,採取積極措施及時安置流浪乞討人員。
4、衛生部門負責接收流浪乞討人員中的危重病人、精神病患者和傳染病患者到定點醫療機構救治,醫療費用從各級安排的城鄉特困重大疾病救助資金中解決;公安、城管部門發現街頭流浪乞討人員中有危重病人、精神病患者、傳染病患者的,應及時通知醫療機構實施救治。
5、市級以上救助站應當設立兒童救助保護中心,負責救助教育流浪兒童。
6、救助站救助的對象:因自身無力解決食宿,無親友投靠,又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農村五保供養,正在城市流浪乞討度日的人員。雖有流浪乞討行為,但不具備前款情形的,不屬於救助對象。流浪乞討人員向救助站求助時,應當如實提供本人的相關情況。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救助站不予救助:拒不提供真實情況的(因老年、年幼、殘疾等原因無法提供的,應當先提供救助,再查明情況);救助人員一年內已被同一救助單位救助三次以上的。
救助站對屬於救助對象的求助人員,應當及時提供救助,不得拒絕;對不屬於救助對象的求助人員,應說明捕魚救助的理由,並給予書面答復。
7、救助站不履行救助職責的,可以向當地民政部門舉報;民政部門查證屬實的,應當責令救助站及時提高救助,並對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紀律處分。
⑷ 救助站的法規條例
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摘要)
國務院令第381號
第五條
公安機關和其他有關行政機關的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時發現流浪乞討人員的,應當告知其向救助站求助;對其中的殘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和行動不便的其他人員,還應當引導、護送到救助站。
第六條
向救助站求助的流浪乞討人員,應當如實提供本人的姓名等基本情況並將隨身攜帶物品在救助站登記,向救助站提出求助需求。
救助站對屬於救助對象的求助人員,應當及時提供救助,不得拒絕;對不屬於救助對象的求助人員,應當說明不予救助的理由。
第七條
救助站應當根據受助人員的需要提供下列救助:
(一)提供符合食品衛生要求的食物;
(二)提供符合基本條件的住處;
(三)對在站內突發急病的,及時送醫院救治;
(四)幫助與其親屬或者所在單位聯系;
(五)對沒有交通費返回其住所地或者所在單位的,提供乘車憑證。
第八條
救助站為受助人員提供的住處,應當按性別分室住宿,女性受助人員應當由女性工作人員管理。
第九條
救助站應當保障受助人員在站內的人身安全和隨身攜帶物品的安全,維護站內秩序。
第十條
救助站不得向受助人員、其親屬或者所在單位收取費用,不得以任何借口組織受助人員從事生產勞動。
第十一條
救助站應當勸導受助人員返回其住所地或者所在單位,不得限制受助人員離開救助站。救助站對受助的殘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應當給予照顧;對查明住址的,及時通知其親屬或者所在單位領回;對無家可歸的,由其戶籍所在地人民政府妥善安置。
第十二條
受助人員住所地的縣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幫助受助人員解決生產、生活困難,教育遺棄殘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的近親屬或者其他監護人履行撫養、贍養義務。
第十三條
救助站應當建立、健全站內管理的各項制度,實行規范化管理。
第十六條(部分)
受助人員應當遵守救助站的各項規章制度。
第十七條
本辦法的實施細則由國務院民政部門制定。
第十八條
本辦法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1982年5月12日國務院發布的《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同時廢止。
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實施細則(摘要)
民政部[2003]24號
第二條
《救助管理辦法》規定的「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是指因自身無力解決食宿,無親友投靠,又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農村五保供養,正在城市流浪乞討度日的人員。
雖有流浪乞討行為,但不具備前款規定情形的,不屬於救助對象。
第三條
流浪乞討人員向救助站求助時,應當如實提供本人的下列情況:
(一)姓名、年齡、性別、居民身份證或者能夠證明身份的其他證件、本人戶口所在地、住所地;
(二)是否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農村五保供養;
(三)流浪乞討的原因、時間、經過;
(四)近親屬和其他關系密切親戚的姓名、住址、聯系方式;
(五)隨身物品的情況。
第六條
受助人員不得攜帶危險物品進入救助站,隨身攜帶的物品,除生活必需品外,由救助站保管,待該受助人員離站時歸還。
第七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應當制定救助站受助人員的作息、衛生、學習等制度。受助人員應當遵守救助站的規章制度。
第十條
救助站應當根據受助人員提供的有關情況,及時與受助人員的家屬以及受助人員常住戶口所在地或者住所地的鄉(鎮)人民政府、城市街道辦事處、該地的公安、民政部門取得聯系,核實情況。
救助站發現受助人員故意提供虛假個人情況的,應當終止救助。
第十一條
受助人員返回常住戶口所在地、住所地或者所在單位時沒有交通費的,由救助站發給乘車(船)憑證,鐵道、公路、水運等運輸單位驗證後准予搭乘相應的公共交通工具。救助站應當將有關情況通知受助人員的親屬及前往地的有關組織、所在單位。
第十二條
救助站應當根據受助人員的情況確定救助期限,一般不超過10天;因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報上級民政主管部門備案。
第十三條
對受助人員中的殘疾人、未成年人或者其他行動不便的人,救助站應當通知其親屬或者所在單位接回;親屬或者所在單位拒不接回的,省內的由流入地人民政府民政部門通知流出地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接回,送其親屬或者所在單位;跨省的由流入地省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通知流出地省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接回,送其親屬或者所在單位。
第十四條
對無法查明其親屬或者所在單位,但可以查明其戶口所在地、住所地的受助殘疾人、未成年人及其他行動不便的人,省內的由流入地人民政府民政部門通知流出地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接回,送戶口所在地、住所地安置;跨省的由流入地省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通知流出地省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接回,送戶口所在地、住所地安置。
第十五條
對因年老、年幼或者殘疾無法認知自己行為、無表達能力,因而無法查明其親屬或者所在單位,也無法查明其戶口所在地或者住所地的,由救助站上級民政主管部門提出安置方案,報同級人民政府給予安置。
第十六條
受助人員自願放棄救助離開救助站的,應當事先告知,救助站不得限制。未成年人及其他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離開救助站,須經救助站同意。
受助人員擅自離開救助站的,視同放棄救助,救助站應當終止救助。
第十七條
救助站已經實施救助或者救助期滿,受助人員應當離開救助站。對無正當理由不願離站的受助人員,救助站應當終止救助。
第十八條
受助人員戶口所在地、住所地的鄉級、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幫助返回的受助人員解決生產、生活困難,避免其再次外出流浪乞討;對遺棄殘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的近親屬或者其他監護人,責令其履行撫養、贍養義務;對確實無家可歸的殘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應當給予安置。
第十九條
受助人員在救助站期間應當遵紀守法,不得辱罵、毆打救助站工作人員或者其他受助人員,不得破壞救助設施,不得毀壞、盜竊公私財物,不得無理取鬧、擾亂救助工作秩序。
對受助人員的違法違規行為,救助站工作人員應當及時制止;受助人員違法違規情節嚴重的,或者發現受助人員有犯罪嫌疑的,應當及時報請公安機關依法處理。
第二十四條
本實施細則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
廣東省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規定(摘要)
粵府[2004]10號
第二條
本規定的「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以下簡稱流浪乞討人員)是指因自身無力解決食宿,無親友投靠,又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農村五保供養,正在城市流浪乞討度日的人員。
第三條
對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是一項解決其基本生活困難的臨時性社會救助措施,遵循自願、無償、公開救助的原則。?
第四條
救助站是由縣級以上城市人民政府設立、民政部門主管、專門對流浪乞討人員實施救助的事業單位。救助站的設立和撤銷需經縣級以上城市人民政府批准,並報省民政部門備案。
第七條(部分)
衛生部門負責流浪乞討人員中危重病人、精神病人和傳染病人的救治,同級民政部門或救助站要予以協助。各縣級以上衛生行政管理部門(東莞、中山市以鎮為單位)要指定醫院,對流浪乞討人員中的危重病人、精神病人和傳染病人進行治療,待病情基本穩定後確實需要且符合救助條件的,由醫療單位再告知或護送其到救助站求助。治療費用由各級衛生行政管理部門商同級財政部門核撥。
第十條
求助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救助站不予提供救助並告知其理由:?
(一)雖有流浪乞討行為,但不具備第二條規定情形;
(二)拒不如實提供個人情況(因年老、年幼、殘疾等原因無法提供的除外);
(三)進站前患有危重病、精神病、傳染病;
(四)求助人身上有明顯損傷,但本人拒絕說明情況。
第十二條
受助人員應當遵守如下規定:
(一)服從工作人員的管理,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及救助站規章制度;?
(二)不得擅闖工作人員辦公室、無理取鬧、擾亂救助站工作秩序,不得阻撓救助站工作人
員執行公務,不得辱罵、毆打救助管理工作人員;?
(三)不得盜竊、損毀公共財產,破壞救助站設施;?
(四)不得攜帶危險品進站,隨身攜帶的物品除生活必需品外必須由救助站代為保管;?
(五)不準打架斗毆,不得侵犯其他受助人員的合法權益;
(六)不準在站內進行倒買倒賣和非法傳銷;?
(七)不準在站內進行其他違法犯罪活動。?
受助人員違反上述規定的,可報公安機關依法處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十四條
救助站應當根據受助人員的具體情況確定救助期限,一般不超過10天,因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應報主管民政部門批准。受助人員自願放棄救助離開救助站的,應該事先告知,救助站應及時為其辦理離站登記手續。
第十六條
對留站時間超過一個月,確實無法查明其親屬家庭住址或者所在單位,也無法查明其戶籍所在地或者住所所在地的受助殘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救助站應及時報告主管民政部門,主管民政部門應根據本人的具體情況,將其妥善安置。?
對於當地確有困難無法落實安置的上述人員,經省民政部門批准後,屬深圳、汕頭、韶關、河源、梅州、惠州、汕尾、東莞、潮州、揭陽等地級以上市所轄市、縣救助的可送省楊村救助安置站安置;其它市、縣救助的可送省救助安置中心安置;屬未成年人的可送省少年兒童救助保護中心安置。
第十八條
救助工作應接受社會的監督。救助站應在門口明顯位置設立投訴箱和主管民政部門的投訴電話,對投訴人的申訴、控告和投訴,民政部門及救助站應認真調查並妥善處理。?
第二十條
救助站及其工作人員有下列情況之一的,由救助站、主管民政部門或同級人民政府監察部門視情節輕重對有關責任人給予通報批評及政紀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向受助人員、其親屬或者所在單位收取費用;組織受助人員從事生產勞動;
(二)拘禁或者變相拘禁受助人員;打罵、體罰、虐待受助人員或者唆使他人打罵、體罰、虐待受助人員;敲詐、勒索、侵吞受助人員財物;剋扣受助人員生活供應品;扣壓受助人員證件、申訴控告材料;任用受助人員擔任管理工作;使用受助人員為工作人員干私活;調戲婦女;
(三)救助站工作人員因擅自離崗、瀆職導致受助人員失蹤或者傷亡的。
第二十一條
本規定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民政部關於進一步加強救助管理工作的通知(摘要)
民函[2009]114號
三、嚴格控制現金救助。各地民政部門要遵守救濟資金使用紀律和規定,嚴格控制現金救助,不得以發放現金的形式息事寧人,助長甚至縱容騙助行為,對於求(受)助人員提出的無理要求要堅決予以拒絕。凡受助人員需跨縣(區)返鄉的,救助管理機構只提供乘車憑證和食品,不得提供現金。縣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或外地救助管理機構護送的求助人員,凡符合救助條件的,當地救助管理機構應當予以接收。
關於加強防範和打擊救助管理工作中騙取救助行為的通知(摘要)
粵民福[2007]19號
對少數蓄意鑽國家救助政策空子,騙取救助、無理取鬧、辱罵毆打工作人員、破壞救助站設施及在站內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的不法人員,公安部門應按照《治安管理處罰法》或《勞動教養試行辦法》給予處罰。
轉發民政部關於救助管理工作中防範騙取救助行為的通知(摘要)
粵民函[2005]474號
對涉及以下幾種屬於騙助、鬧事的不法分子,要及時協調公安部門介入處理。
(一)詐騙國家財產的。利用國家救助政策,採用欺騙手段(包括騙車票倒賣、無病裝病和小病裝大病騙治療、半年在我省救助2次並已提供返鄉車票或費用後的再次求助)騙取救助情節嚴重。
惠州市民政局、惠州市公安局、惠州市財政局、惠州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惠州市衛生局、惠州市城市管理委員會辦公室——文件
惠民[2007]3號
關於進一步做好城市流浪乞討人員中危重病人、精神病人救治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
各縣(區)人民政府:
根據省民政廳等《轉發民政部等六個部門關於進一步做好城市流浪乞討人員中危重病人、精神病人救治管理工作指導意見的通知》(粵民福[2006]35號)精神,結合我市實際並經市人民政府同意,提出以下實施意見:
一、 規范救治對象,加強救助管理
本《實施意見》所指的城市流浪乞討人員中危重病人,精神病人為惠城區街道辦事處轄區內的流浪乞討病人,救治的標準是病情基本穩定,救治的對象是:
(一) 在救助管理站內突發急病(含精神病)的城市流浪乞討受助人員;
(二) 有生命危險必須搶救的城市流浪乞討病人;
(三) 正在城市流浪乞討的,危及他人安全或嚴重影響社會秩序和形象的精神病人。
對於以上三種情況之外的,暫時無法判明情況的城市流浪乞討病人,應予以先行救治,病情基本穩定後再根據查明的情況按有關規定進行處理。
二、 明確工作職責,加強協調配合
市民政、公安、財政、勞動保障、城管、衛生等部門是實施城市流浪乞討病人救治工作的主要職能部門。
公安、城管部門按照就近、就快的原則,在執勤中發現的城市流浪乞討人員中的危重病人、精神病人有責任和義務將其護送到定點醫院治療。(屬危重病人送市中心人民醫院或市中醫院,屬精神病人送市第二人民醫院或市復退軍人醫院)。對市民報110或120的危重病人,由接報單位通知定點醫院派車救治,並同時告知市救助站(電話:2600782)。
民政部門:負責在救助站內突發急病的流浪乞討人員救治,對送入定點醫院救治的城市流浪乞討病人身份的甄別,提供流浪乞討病人病情基本穩定後返回住所地或所在單位的乘車憑證,出具流浪乞討病人救治證明,為定點醫院向財政結算核撥醫療費用提供憑據。
衛生部門:指導定點醫院對流浪乞討病人病情的診斷、甄別和救治。病人病情基本穩定或治癒後,出具出院證明,告知民政部門所屬的救助管理站接回,或通過其他方式幫助病人離院。 財政部門:負責城市流浪乞討病人救治經費的統籌和核撥。 三、 增強責任,確保流浪乞討病人救治經費的落實
屬於救助對象的,醫療費用按照財政部、民政部、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關於實施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的管理辦法有關機構編制和經費問題的通知》(財社[2003]83號)的有關規定解決。不屬於救助對象的,醫療費用由病者本人及其家庭負擔,經查核確無能力繳付醫療費用的,地方財政也可以給予專項資金支持。城市流浪乞討病人醫療費由財政部門按季度與定點醫院結算的辦法。屬於救治危重病人的醫療費用,由定點醫院報市民政局審核,屬於救治精神病人的醫療費用,由定點醫院報市殘聯審核,之後報市財政部門核撥。對救治流浪乞討病人治療費用每人次超過壹萬元(含壹萬元)的,醫療單位應及時報財政局社會保障科(電話:2205689)備案。
各縣(區)城鎮流浪乞討病人的救治管理工作可參照本意見制訂救治實施方案。
附:城市流浪乞討人員危重病人、精神病人救治證明
惠州市民政局
惠州市公安局惠州市財政局
惠州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惠州市衛生局
惠州市城市管理委員會辦公室
二00七年一月八日
主題詞:民政 救助管理 實施意見
抄送:各縣(區)民政局、公安局、財政局、勞動保障局、衛生局、城管辦
惠州市民政局辦公室
2007年1月8日印發
⑸ 國家對於流浪老人的政策是怎麼樣的對於流浪老人該怎麼處理
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2]
第一條
為了對在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以下簡稱流浪乞討人員)實行救助,保障其基本生活權益,完善社會救助制度,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縣級以上城市人民政府應當根據需要設立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站。救助站對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是一項臨時性社會救助措施。
第三條
縣級以上城市人民政府應當採取積極措施及時救助流浪乞討人員,並應當將救助工作所需經費列入財政預算,予以保障。
國家鼓勵、支持社會組織和個人救助流浪乞討人員。
第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負責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工作,並對救助站進行指導、監督。
公安、衛生、交通、鐵道、城管等部門應當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做好相關工作。
第五條
公安機關和其他有關行政機關的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時發現流浪乞討人員的,應當告知其向救助站求助;對其中的殘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和行動不便的其他人員,還應當引導、護送到救助站。
第六條
向救助站求助的流浪乞討人員,應當如實提供本人的姓名等基本情況並將隨身攜帶物品在救助站登記,向救助站提出求助需求。
救助站對屬於救助對象的求助人員,應當及時提供救助,不得拒絕;對不屬於救助對象的求助人員,應當說明不予救助的理由。
第七條
救助站應當根據受助人員的需要提供下列救助:
(一)提供符合食品衛生要求的食物;
(二)提供符合基本條件的住處;
(三)對在站內突發急病的,及時送醫院救治;
(四)幫助與其親屬或者所在單位聯系;
(五)對沒有交通費返回其住所地或者所在單位的,提供乘車憑證。
第八條
救助站為受助人員提供的住處,應當按性別分室住宿,女性受助人員應當由女性工作人員管理。
第九條
救助站應當保障受助人員在站內的人身安全和隨身攜帶物品的安全,維護站內秩序。
第十條
救助站不得向受助人員、其親屬或者所在單位收取費用,不得以任何借口組織受助人員從事生產勞動。
第十一條
救助站應當勸導受助人員返回其住所地或者所在單位,不得限制受助人員離開救助站。救助站對受助的殘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應當給予照顧;對查明住址的,及時通知其親屬或者所在單位領回;對無家可歸的,由其戶籍所在地人民政府妥善安置。
第十二條
受助人員住所地的縣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幫助受助人員解決生產、生活困難,教育遺棄殘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的近親屬或者其他監護人履行撫養、贍養義務。
第十三條
救助站應當建立、健全站內管理的各項制度,實行規范化管理。
第十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應當加強對救助站工作人員的教育、培訓和監督。
救助站工作人員應當自覺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政策和有關規章制度,不準拘禁或者變相拘禁受助人員;不準打罵、體罰、虐待受助人員或者唆使他人打罵、體罰、虐待受助人員;不準敲詐、勒索、侵吞受助人員的財物;不準剋扣受助人員的生活供應品;不準扣壓受助人員的證件、申訴控告材料;不準任用受助人員擔任管理工作;不準使用受助人員為工作人員干私活;不準調戲婦女。
違反前款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紀律處分。
第十五條
救助站不履行救助職責的,求助人員可以向當地民政部門舉報;民政部門經查證屬實的,應當責令救助站及時提供救助,並對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紀律處分。
第十六條
受助人員應當遵守法律法規。受助人員違反法律法規的,應當依法處理。
受助人員應當遵守救助站的各項規章制度。
第十七條
本辦法的實施細則由國務院民政部門制定。
第十八條
本辦法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1982年5月12日國務院發布的《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同時廢止。
然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站的現狀一點都不理想,因此碰到流浪老人盡量在物質上幫助他,精神上不要歧視他,而救助站據我看到有一些的新聞報道裡面相當混亂,年老體弱的可能被欺負,尊重他自己的意願,他要去就去,不去拉倒,應該本著自願原則。或者聯系派出所公安局和他們商量是不是聯系得上家人,可以回家鄉養老;如果聯系不上,或者家人老人雙方不願意,可以申請戶籍所在地的政府補助,如果有戶籍問題,比方說是黑戶口,或是無法確認戶籍,應當想辦法辦理暫住證一類的東西,但本人沒有實際經驗,流浪人員符不符合暫住證辦理條件,這點不是很清楚的樣子,應當去居委會咨詢一下。如果有精神疾病健康疾病等問題,應當交與相關機構收治。
⑹ 《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屬於法律嗎
《城市流浪乞抄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也屬於法律。確實是國務院發布的的行政法規。
但這個法現在有好多弊端,已經在「中國法院網」上剖析過了!我國也修正了這個辦法,修正後的稱為「新《辦法》」,兩者的區別是:
新《辦法》在糾正舊《辦法》條款違法的基礎上,也在防止救助人員違法上增加了許多條款,明確了違規者的責任。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應當加強對救助站工作人員的教育、培訓和監督;救助站工作人員應當自覺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政策和有關規章制度,不準拘禁或者變相拘禁受助人員;不準打罵、體罰、虐待受助人員或者唆使他人打罵、體罰、虐待受助人員;不準敲詐、勒索、侵吞受助人員的財物;不準剋扣受助人員的生活供應品;不準扣壓受助人員的證件、申訴控告材料;不準任用受助人員擔任管理工作;不準使用受助人員為工作人員干私活;不準調戲婦女;違反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紀律處分。
⑺ 救助管理站的內容
縣級以上城市人民政府應當採取積極措施及時救助流浪乞討人員,並應當將救助工作所需經費列入財政預算,予以保障。
國家鼓勵、支持社會組織和個人救助流浪乞討人員。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負責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工作,並對救助站進行指導、監督。
公安、衛生、交通、鐵道、城管等部門應當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做好相關工作。 公安機關和其他有關行政機關的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時發現流浪乞討人員的,應當告知其向救助站求助;對其中的殘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和行動不便的其他人員,還應當引導、護送到救助站。
第六條 向救助站求助的流浪乞討人員,應當如實提供本人的姓名等基本情況並將隨身攜帶物品在救助站登記,向救助站提出求助需求。
救助站對屬於救助對象的求助人員,應當及時提供救助,不得拒絕;對不屬於救助對象的求助人員,應當說明不予救助的理由。 救助站應當根據受助人員的需要提供下列救助:
(一)提供符合食品衛生要求的食物;
(二)提供符合基本條件的住處;
(三)對在站內突發急病的,及時送醫院救治;
(四)幫助與其親屬或者所在單位聯系;
(五)對沒有交通費返回其住所地或者所在單位的,提供乘車憑證。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應當加強對救助站工作人員的教育、培訓和監督。
救助站工作人員應當自覺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政策和有關規章制度,不準拘禁或者變相拘禁受助人員;不準打罵、體罰、虐待受助人員或者唆使他人打罵、體罰、虐待受助人員;不準敲詐、勒索、侵吞受助人員的財物;不準剋扣受助人員的生活供應品;不準扣壓受助人員的證件、申訴控告材料;不準任用受助人員擔任管理工作;不準使用受助人員為工作人員干私活;不準調戲婦女。
違反前款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紀律處分。 受助人員應當遵守法律法規。受助人員違反法律法規的,應當依法處理。
受助人員應當遵守救助站的各項規章制度。 《救助管理辦法》規定的「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是指因自身無力解決食宿,無親友投靠,又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農村五保供養,正在城市流浪乞討度日的人員。
雖有流浪乞討行為,但不具備前款規定情形的,不屬於救助對象。 流浪乞討人員向救助站求助時,應當如實提供本人的下列情況:
(一)姓名、年齡、性別、居民身份證或者能夠證明身份的其他證件、本人戶口所在地、住所地;
(二)是否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農村五保供養;
(三)流浪乞討的原因、時間、經過;
(四)近親屬和其他關系密切親戚的姓名、住址、聯系方式;
(五)隨身物品的情況。 救助站對屬於救助對象的,應當及時安排救助;不屬於救助對象的,不予救助並告知其理由。
對因年老、年幼、殘疾等原因無法提供個人情況的,救助站應當先提供救助,再查明情況。
對拒不如實提供個人情況的,不予救助。 救助站應當根據受助人員提供的有關情況,及時與受助人員的家屬以及受助人員常住戶口所在地或者住所地的鄉(鎮)人民政府、城市街道辦事處、該地的公安、民政部門取得聯系,核實情況。
救助站發現受助人員故意提供虛假個人情況的,應當終止救助。 受助人員自願放棄救助離開救助站的,應當事先告知,救助站不得限制。未成年人及其他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離開救助站,須經救助站同意。
受助人員擅自離開救助站的,視同放棄救助,救助站應當終止救助。 受助人員在救助站期間應當遵紀守法,不得辱罵、毆打救助站工作人員或者其他受助人員,不得破壞救助設施,不得毀壞、盜竊公私財物,不得無理取鬧、擾亂救助工作秩序。
對受助人員的違法行為,救助站工作人員應當及時制止;受助人員違規違紀情節嚴重的,或者發現受助人員有犯罪嫌疑的,應當及時報請公安機關依法處理。 救助站應當建立健全崗位責任制、安全責任制、工作人員行為規范等規章制度,實行規范化管理。
救助站應當將受助人員入站、離站、獲得救助等情況如實記載,製作檔案妥善保管。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應當加強對救助站的領導和監督管理,履行以下職責:
(一)監督救助站落實救助措施和規章制度;
(二)指導檢查救助工作情況;
(三)對救助站工作人員進行教育、培訓;
(四)調查、處理救助站及其工作人員違法違紀問題;
(五)幫助救助站解決困難,提供工作條件。 本實施細則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
對流浪者實施救助管理的法律依據——救助管理機構基本規范
⑻ 《救助管理辦法》是不是行政法
救助管理辦法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具有負責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工作,並對救助站進行指導監督的工作職責,因此救助管理辦法規定具備行政法基本特徵。應屬於行政法規。
⑼ 武漢流浪寵物救助站的認養條例
助養又可以稱為抄認養。認襲養是關心救助站救助事業的人對基地一種資助方式,採取完全自願參加的原則,一方面幫助救助站承擔一部分養犬費用,改善花山基地范圍內的小動物生存條件。另一方面通過認養人經常與狗的密切接觸,幫助它們適應人類生活,做好領養准備。具體認養規則如下:
(1)認養費為每隻狗每月50元,全年600元,全部用於購買狗的食物(用肉做飯,喂狗糧拌飯)。可分季度付款,也可一次付清。
(2)認養費繳納方式:
a.匯款到救助站帳號,並給認養負責人提供匯款憑證。
b.直接交款給認養負責人。由認養負責人給認養人提供救助站收據。
(3)一隻狗可以重復認養一次。
(4)凡被認養的狗狗,在論壇都要記載更新,寫上認養人的名字和認養時間,救助站定期給主人提供狗的照片,通報狗的情況。
(5)除認養費之外,沒有其他費用。自己認養的狗,如果發生意外,或者生病,等,這些額外的費用,捐助與否屬於認養人自願行為。不做硬性規定。
(6)個人能力不一樣,捐款、捐物固然是好,但獻愛心、積極參加基地的勞動,一樣偉大。
(7)對於次年的認養,救助站不做強求。有能力的可以繼續認養,不再繼續認養的,救助站並不責怪。
⑽ 救助管理站是什麼性質的單位
事業單位。
救助站是由縣級以上城市人民政府設立、民政部門主管、專門對流浪乞討人員實施救助的事業單位。救助站的設立和撤銷需經縣級以上城市人民政府批准,並報省民政部門備案。
擴展內容
第一
為了對在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以下簡稱流浪乞討人員)實行救助,保障其基本生活權益,完善社會救助制度,制定本辦法。
第二
縣級以上城市人民政府應當根據需要設立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站。救助站對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是一項臨時性社會救助措施。
第三
縣級以上城市人民政府應當採取積極措施及時救助流浪乞討人員,並應當將救助工作所需經費列入財政預算,予以保障。
國家鼓勵、支持社會組織和個人救助流浪乞討人員。
第四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負責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工作,並對救助站進行指導、監督。
公安、衛生、交通、鐵道、城管等部門應當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做好相關工作。
第五
公安機關和其他有關行政機關的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時發現流浪乞討人員的,應當告知其向救助站求助;對其中的殘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和行動不便的其他人員,還應當引導、護送到救助站。
第六條 向救助站求助的流浪乞討人員,應當如實提供本人的姓名等基本情況並將隨身攜帶物品在救助站登記,向救助站提出求助需求。
救助站對屬於救助對象的求助人員,應當及時提供救助,不得拒絕;對不屬於救助對象的求助人員,應當說明不予救助的理由。
第七
救助站應當根據受助人員的需要提供下列救助:
(一)提供符合食品衛生要求的食物;
(二)提供符合基本條件的住處;
(三)對在站內突發急病的,及時送醫院救治;
(四)幫助與其親屬或者所在單位聯系;
(五)對沒有交通費返回其住所地或者所在單位的,提供乘車憑證。
第八
救助站為受助人員提供的住處,應當按性別分室住宿,女性受助人員應當由女性工作人員管理。
第九
救助站應當保障受助人員在站內的人身安全和隨身攜帶物品的安全,維護站內秩序。
第十
救助站不得向受助人員、其親屬或者所在單位收取費用,不得以任何借口組織受助人員從事生產勞動。
第十一
救助站應當勸導受助人員返回其住所地或者所在單位,不得限制受助人員離開救助站。救助站對受助的殘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應當給予照顧;對查明住址的,及時通知其親屬或者所在單位領回;對無家可歸的,由其戶籍所在地人民政府妥善安置。
第十二
受助人員住所地的縣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幫助受助人員解決生產、生活困難,教育遺棄殘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的近親屬或者其他監護人履行撫養、贍養義務。
第十三
救助站應當建立、健全站內管理的各項制度,實行規范化管理。
第十四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應當加強對救助站工作人員的教育、培訓和監督。
救助站工作人員應當自覺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政策和有關規章制度,不準拘禁或者變相拘禁受助人員;不準打罵、體罰、虐待受助人員或者唆使他人打罵、體罰、虐待受助人員;不準敲詐、勒索、侵吞受助人員的財物;不準剋扣受助人員的生活供應品;不準扣壓受助人員的證件、申訴控告材料;不準任用受助人員擔任管理工作;不準使用受助人員為工作人員干私活;不準調戲婦女。
違反前款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紀律處分。
第十五
救助站不履行救助職責的,求助人員可以向當地民政部門舉報;民政部門經查證屬實的,應當責令救助站及時提供救助,並對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紀律處分。
第十六
受助人員應當遵守法律法規。受助人員違反法律法規的,應當依法處理。
受助人員應當遵守救助站的各項規章制度。
第十七
本辦法實施細則由國務院民政部門制定。
第十八
本辦法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1982年5月12日國務院發布的《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同時廢止。對流浪者實施救助管理的法律依據——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實施細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