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依規章履行法定職貴
A. 在履行職責中如不遵守法律法規要求會發生什麼危害
在履行職責中不遵守法律法規要求會發生以下危害:
1、法律制裁風險,根據相關法律法規違法處理依據,每條法律法規都有制裁辦法。
2、社會風險,道德的譴責、社會的譴責、自身名譽與商譽的損傷、不正當行為造成報復性傷害。
作為一個遵紀守法公民,日常生活中應該注意:
1、遵守紀律和法律,依照規定行動,不違背,時時刻刻記住,自己的言行不要偏離道德規范和法律規范的軌道;
2、遵紀守法是現代社會公民的基本素質和義務,是保持社會和諧安寧的重要條件;
3、不僅自己不違法,更要勸慰別人不觸犯法律;
4、認真遵守法規,積極行使自己的權利和義務,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
5、工作上立足本職,恪盡職守,照章作業,不斷學習,樹立大局意識;
6、生活上規范自己的言行,養成為人民服務的習慣,寬容待人,嚴於律己,善於傾聽。
B. 對不履行或不正確履行行政職責的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依什麼法處置
對不履行或不正確履行行政職責的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依《行政訴訟法》處置;
根據《最高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九十六條規定:行政機關拒絕履行人民法院生效判決、裁定的,人民法院可以依照行政訴訟法第六十五條第三款的規定處理,並可以參照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二條的有關規定,對主要負責人或者直接責任人員予以罰款處罰。
《行政訴訟法》第六十五條第三款規定: 行政機關拒絕履行判決、裁定的,第一審人民法院可以採取以下措施:
(一)對應當歸還的罰款或者應當給付的賠償金,通知銀行從該行政機關的帳戶內劃撥;
(二)在規定期限內不執行的,從期滿之日起,對該行政機關按日處五十元至一百元的罰款;
(三)向該行政機關的上一級行政機關或者監察、人事機關提出司法建議。接受司法建議的機關,根據有關規定進行處理,並將處理情況告知人民法院;
(四)拒不執行判決、裁定,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主管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的刑事責任。
C. 消防安全管理人如未履行法定職責將承擔哪些違法後果
這兩條應該可以概括:
第四十五條 單位應當將消防安全工作納入內部檢查、考核、評比內專容。對在消防安全屬工作中成績突出的部門(班組)和個人,單位應當給予表彰獎勵。對未依法履行消防安全職責或者違反單位消防安全制度的行為,應當依照有關規定對責任人員給予行政紀律處分或者其他處理。
第四十六條 違反本規定,依法應當給予行政處罰的,依照有關法律、法規予以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關鍵還是要看火災事故的財產損失、人員傷亡情況、社會影響、消防管理痕跡來定的。
D. 未履行法定職責將承擔哪些法律後果
對未依法履行職責或者違反單位制度的行為,應當依照有關規定對責任人員給予行政紀律處分或者其他處理。
依法應當給予行政處罰的,依照有關法律、法規予以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關鍵看未履行職責所造成的損失。如致人死亡或重大社會事件,那肯定是刑事責任了。
E. 行政機關不履行法定職責違反什麼法規
這個沒有固定的,每一個行政機關所管理的行政事務都會立法以規范這些事務。比如稅務機關,有稅法,海關有海關法,各行政機關的相關法律都會明確行政機關的職責,只要沒有履行法定職責的,就涉嫌違反相關法律
F. 不履行法定職責是什麼行為
不履行法定職責的行為是屬於一種瀆職行為。公安機關依法履行行使正常的行為,這是根據國家法定職責的規定了的,行為屬性的界定,那還是屬於行政行為
G. 當公務員不依法履行或不履行法定義務時,必須承擔哪些法律責任
您好,中公教育為您服務。
您好,當公務員不依法履行或不能履行其法定義務時,必須承擔一定的法律後果,稱為公務員的責任。公務員的責任一般包括接受身份處分、行政處分、承擔行政賠償責任和刑事責任四種。
1身份處分
身份處分,是指公務員不能勝任所擔任的公務或拒不接受工作安排時所引起的法律後果,即 公務員身份的喪失。
2行政處分
公務員由於違反其法定義務的約束而引起的最為常見的法律後果是接受行政處分,即承擔行 政責任。公務員有法定的違紀行為,尚未構成犯罪,或者雖然構成犯罪但依法不追究刑事責 任的,應當給予行政處分;違紀行為情節輕微,經過批評教育後改正的,也可免予行政處分 。
行政處分分為: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和開除六種。
3行政賠償責任
公務員因故意或重大過錯、違法或不當的執行職務行為給行政相對方帶來不必要的財產損失 時所應承擔的賠償責任。
4刑事責任
公務員對其職務犯罪必須依法承擔刑事責任。對公務員刑事責任的追究,適用刑法及刑事訴 訟法的有關規定。
希望能幫到你。
如有疑問,歡迎向中公教育企業知道提問。
H. 請問:不作為與不履行法定職責區別
行政不作為是指行政主體負有積極作為的行政義務,並且具有作為的可能性,但卻在程序上超過法定期間或合理期間消極的有所不為的行政違法行為。 有觀點認為行政不作為就是行政主體不履行法定職責的行為,這種觀點比較符合現行行政訴訟法的規定,行政不作為與不履行法定職責有一定的聯系,但兩者根本不是一個概念,行政不作為所包含的范圍遠大於不履行法定職責,如果依照現行法律規定,勢必有相當一部分行政主體不履行法定職責以外的行政義務侵犯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而無法得到司法救濟,如行政主體不履行行政合同約定的義務、不履行其對行政相對人的承諾等。 無論從不履行法定職責與行政不作為的內涵還是外延來看,二者都有很大的區別。不履行法定職責是指行政主體負有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以及規章規定的職責,有能力履行而明示拒絕履行或不予答復的行為。實際上行政訴訟法所規定的也僅僅是不履行法定職責,而沒有對行政不作為做出規定。行政不作為則是指行政主體負有作為的行政義務,有能力履行而在程序上未予履行或拖延履行的的行為。行政主體所承擔的行政義務既包含法定義務,或者說法定職責,也包含了法定義務以外的其他行政義務,行政主體的行政義務主要有以下幾類:1、法定行政義務。2、規章以下規范性文件為行政主體設定的義務。3、行政主體自己設定的行政義務,主要形式為行政承諾。4、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在行政合同中約定自願承擔的行政義務。5、基於行政主體的自身行為所派生的行政義務,眾所周知,行政機關是依法成立的,它對外代表國家行使行政職權,並且行政機關的內部管理體制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下級行政機關必須服從上級行政機關的領導,因此,上級行政機關的規范性文件、決定和命令為下級行政機關設定的行政義務,下級機關必須履行,如果下級行政機關不履行或拖延履行,應當允許行政相對人請求司法救濟,這既保護了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也有利於從外部監督下級行政機關服從上級機關的決定和命令,保障政令暢通。同時,由於行政主體對外代表國家行使行政職權,因此其對行政相對人的承諾以及其在行政合同中約定自願承擔的行政義務,在人民群眾中具有非常高的公信力,如果行政主體說了不算,又不允許行政相對人啟動訴訟程序,對行政主體的這種言而無信、有損政府形象的行為予以有效監督,會使政府形象一落千丈,行政機關的公信力也會大打折扣,既不利於行政相對人的權利保護,也不利於日後的行政管理。 從不履行法定職責與行政不作為的內涵來看,二者也有很大的區別。不履行法定職責既包括行政主體程序上的不作為,也包括實體處理上的不作為。程序上的不作為是指行政主體對行政相對人申請保護人身權或財產權的法定職責不予理睬或拖延履行。實體上的不履行法定職責是指行政主體對行政相對人認為符合條件的申請明示拒絕的行為,以及行政主體在接到行政相對人的求助申請或依職權發現行政相對人需要立即獲得救助的情形後,不實施救助義務或借故拖延實施救助義務的行為。行政不作為由於行政主體沒有做出行政行為,所以對行政相對人的權利義務不會產生任何影響,而只是維持了現有狀態,明示拒絕行為由於行政主體做出了拒絕的答復,所以會對行政相對人的權利義務產生不利的影響,它從實體上否定了行政相對人從事某一特定職業、生產某種產品、注冊開辦某一企業的資格,所以明示拒絕行為應當屬於行政作為行為。兩類案件司法審查的重點也是不同的,行政不作為的審查重點應當是行政相對人是否有提出申請的事實;在行政主體應當依職權主動履行職責的案件中,行政相對人應提供行政主體已經知道其正在受不法行為或意外事件侵害的事實;申請事項屬於行政主體行政義務方面的事實;以及行政主體是否履行了法定的程序。在不履行法定職責的案件中,如果行政主體明示拒絕,司法審查的重點應當是行政相對人是否符合法定條件;行政主體是否知道行政相對人正在受不法行為或意外事件的侵害以及行政主體是否有法定的作為義務;行政主體拒絕許可或不履行、延遲履行保護義務的事實、理由是否充分;程序是否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