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規章對病犯的管控
『壹』 對精神病人員的管控措施
法律分析:精神障礙患者的人格尊嚴、人身和財產安全不受侵犯。精神障礙患者的教育、勞動、醫療以及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等方面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對精神障礙患者的姓名、肖像、住址、工作單位、病歷資料以及其他可能推斷出其身份的信息予以保密;但是,依法履行職責需要公開的除外。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
第四條 精神障礙患者的人格尊嚴、人身和財產安全不受侵犯。精神障礙患者的教育、勞動、醫療以及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等方面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對精神障礙患者的姓名、肖像、住址、工作單位、病歷資料以及其他可能推斷出其身份的信息予以保密;但是,依法履行職責需要公開的除外。
第六條 精神衛生工作實行政府組織領導、部門各負其責、家庭和單位盡力盡責、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綜合管理機制。
第七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領導精神衛生工作,將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建設和完善精神障礙的預防、治療和康復服務體系,建立健全精神衛生工作協調機制和工作責任制,對有關部門承擔的精神衛生工作進行考核、監督。鄉鎮人民政府和街道辦事處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組織開展預防精神障礙發生、促進精神障礙患者康復等工作。
『貳』 新的職業病防治法新增加了那些內容
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決定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作如下修改:
一、將第二條第二款修改為:「本法所稱職業病,是指企業、事業單位和個體經濟組織等用人單位的勞動者在職業活動中,因接觸粉塵、放射性物質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第三款修改為:「職業病的分類和目錄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會同國務院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制定、調整並公布。」
二、將第三條修改為:「職業病防治工作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建立用人單位負責、行政機關監管、行業自律、職工參與和社會監督的機制,實行分類管理、綜合治理。」
三、在第四條中增加一款,作為第三款:「工會組織依法對職業病防治工作進行監督,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用人單位制定或者修改有關職業病防治的規章制度,應當聽取工會組織的意見。」
四、增加一條,作為第六條:「用人單位的主要負責人對本單位的職業病防治工作全面負責。」
五、將第七條改為第八條,修改為:「國家鼓勵和支持研製、開發、推廣、應用有利於職業病防治和保護勞動者健康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加強對職業病的機理和發生規律的基礎研究,提高職業病防治科學技術水平;積極採用有效的職業病防治技術、工藝、設備、材料;限制使用或者淘汰職業病危害嚴重的技術、工藝、設備、材料。
「國家鼓勵和支持職業病醫療康復機構的建設。」
六、將第八條改為第九條,第二款修改為:「國務院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衛生行政部門、勞動保障行政部門依照本法和國務院確定的職責,負責全國職業病防治的監督管理工作。國務院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負責職業病防治的有關監督管理工作。」
第三款修改為:「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衛生行政部門、勞動保障行政部門依據各自職責,負責本行政區域內職業病防治的監督管理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負責職業病防治的有關監督管理工作。」
增加一款,作為第四款:「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衛生行政部門、勞動保障行政部門(以下統稱職業衛生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加強溝通,密切配合,按照各自職責分工,依法行使職權,承擔責任。」
七、將第九條改為第十條,增加一款,作為第二款:「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統一負責、領導、組織、協調本行政區域的職業病防治工作,建立健全職業病防治工作體制、機制,統一領導、指揮職業衛生突發事件應對工作;加強職業病防治能力建設和服務體系建設,完善、落實職業病防治工作責任制。」
第二款作為第三款,修改為:「鄉、民族鄉、鎮的人民政府應當認真執行本法,支持職業衛生監督管理部門依法履行職責。」
八、將第十條改為第十一條,修改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職業衛生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加強對職業病防治的宣傳教育,普及職業病防治的知識,增強用人單位的職業病防治觀念,提高勞動者的職業健康意識、自我保護意識和行使職業衛生保護權利的能力。」
九、將第十一條改為第十二條,修改為:「有關防治職業病的國家職業衛生標准,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組織制定並公布。
「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應當組織開展重點職業病監測和專項調查,對職業健康風險進行評估,為制定職業衛生標准和職業病防治政策提供科學依據。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定期對本行政區域的職業病防治情況進行統計和調查分析。」
十、將第十二條改為第十三條,第一款修改為:「任何單位和個人有權對違反本法的行為進行檢舉和控告。有關部門收到相關的檢舉和控告後,應當及時處理。」
十一、增加一條,作為第十四條:「用人單位應當依照法律、法規要求,嚴格遵守國家職業衛生標准,落實職業病預防措施,從源頭上控制和消除職業病危害。」
十二、將第十四條改為第十六條,修改為:「國家建立職業病危害項目申報制度。
「用人單位工作場所存在職業病目錄所列職業病的危害因素的,應當及時、如實向所在地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申報危害項目,接受監督。
「職業病危害因素分類目錄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會同國務院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制定、調整並公布。職業病危害項目申報的具體辦法由國務院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制定。」
十三、將第十五條改為第十七條,第三款修改為:「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分類管理辦法由國務院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制定。」
十四、將第十六條改為第十八條,第二款修改為:「職業病危害嚴重的建設項目的防護設施設計,應當經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審查,符合國家職業衛生標准和衛生要求的,方可施工。」
十五、將第十八條改為第二十條,修改為:「國家對從事放射性、高毒、高危粉塵等作業實行特殊管理。具體管理辦法由國務院制定。」
十六、增加一條,作為第二十二條:「用人單位應當保障職業病防治所需的資金投入,不得擠占、挪用,並對因資金投入不足導致的後果承擔責任。」
十七、增加一條,作為第二十八條:「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依法從事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評價工作,接受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的監督檢查。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應當依法履行監督職責。」
十八、將第三十一條改為第三十五條,第一款修改為:「用人單位的主要負責人和職業衛生管理人員應當接受職業衛生培訓,遵守職業病防治法律、法規,依法組織本單位的職業病防治工作。」
第三款修改為:「勞動者應當學習和掌握相關的職業衛生知識,增強職業病防範意識,遵守職業病防治法律、法規、規章和操作規程,正確使用、維護職業病防護設備和個人使用的職業病防護用品,發現職業病危害事故隱患應當及時報告。」
十九、將第三十四條改為第三十八條,第一款修改為:「發生或者可能發生急性職業病危害事故時,用人單位應當立即採取應急救援和控制措施,並及時報告所在地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有關部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接到報告後,應當及時會同有關部門組織調查處理;必要時,可以採取臨時控制措施。衛生行政部門應當組織做好醫療救治工作。」
二十、將第三十七條改為第四十一條,第一款修改為:「工會組織應當督促並協助用人單位開展職業衛生宣傳教育和培訓,有權對用人單位的職業病防治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依法代表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安全衛生專項集體合同,與用人單位就勞動者反映的有關職業病防治的問題進行協調並督促解決。」
二十一、增加一條,作為第四十三條:「職業衛生監督管理部門應當按照職責分工,加強對用人單位落實職業病防護管理措施情況的監督檢查,依法行使職權,承擔責任。」
二十二、將第三十九條改為第四十四條,修改為:「醫療衛生機構承擔職業病診斷,應當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批准。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向社會公布本行政區域內承擔職業病診斷的醫療衛生機構的名單。
「承擔職業病診斷的醫療衛生機構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持有《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
「(二)具有與開展職業病診斷相適應的醫療衛生技術人員;
「(三)具有與開展職業病診斷相適應的儀器、設備;
「(四)具有健全的職業病診斷質量管理制度。
「承擔職業病診斷的醫療衛生機構不得拒絕勞動者進行職業病診斷的要求。」
二十三、將第四十條改為第四十五條,修改為:「勞動者可以在用人單位所在地、本人戶籍所在地或者經常居住地依法承擔職業病診斷的醫療衛生機構進行職業病診斷。」
二十四、將第四十二條改為第四十七條,第一款第二項修改為:「職業病危害接觸史和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情況」。
第二款修改為:「沒有證據否定職業病危害因素與病人臨床表現之間的必然聯系的,應當診斷為職業病。」
二十五、將第四十三條改為第五十一條,修改為:「用人單位和醫療衛生機構發現職業病病人或者疑似職業病病人時,應當及時向所在地衛生行政部門和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報告。確診為職業病的,用人單位還應當向所在地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報告。接到報告的部門應當依法作出處理。」
二十六、將第四十八條修改為:「用人單位應當如實提供職業病診斷、鑒定所需的勞動者職業史和職業病危害接觸史、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結果等資料;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應當監督檢查和督促用人單位提供上述資料;勞動者和有關機構也應當提供與職業病診斷、鑒定有關的資料。
「職業病診斷、鑒定機構需要了解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情況時,可以對工作場所進行現場調查,也可以向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提出,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在十日內組織現場調查。用人單位不得拒絕、阻撓。」
二十七、增加一條,作為第四十九條:「職業病診斷、鑒定過程中,用人單位不提供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結果等資料的,診斷、鑒定機構應當結合勞動者的臨床表現、輔助檢查結果和勞動者的職業史、職業病危害接觸史,並參考勞動者的自述、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提供的日常監督檢查信息等,作出職業病診斷、鑒定結論。
「勞動者對用人單位提供的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結果等資料有異議,或者因勞動者的用人單位解散、破產,無用人單位提供上述資料的,診斷、鑒定機構應當提請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進行調查,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應當自接到申請之日起三十日內對存在異議的資料或者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情況作出判定;有關部門應當配合。」
二十八、增加一條,作為第五十條:「職業病診斷、鑒定過程中,在確認勞動者職業史、職業病危害接觸史時,當事人對勞動關系、工種、工作崗位或者在崗時間有爭議的,可以向當地的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接到申請的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應當受理,並在三十日內作出裁決。
「當事人在仲裁過程中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勞動者無法提供由用人單位掌握管理的與仲裁主張有關的證據的,仲裁庭應當要求用人單位在指定期限內提供;用人單位在指定期限內不提供的,應當承擔不利後果。
「勞動者對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用人單位對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在職業病診斷、鑒定程序結束之日起十五日內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訴訟期間,勞動者的治療費用按照職業病待遇規定的途徑支付。」
二十九、將第五十條改為第五十七條,第一款修改為:「用人單位應當保障職業病病人依法享受國家規定的職業病待遇。」
三十、將第五十三條改為第六十條,修改為:「勞動者被診斷患有職業病,但用人單位沒有依法參加工傷保險的,其醫療和生活保障由該用人單位承擔。」
三十一、將第五十四條改為第六十一條,第二款修改為:「用人單位在發生分立、合並、解散、破產等情形時,應當對從事接觸職業病危害的作業的勞動者進行健康檢查,並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妥善安置職業病病人。」
三十二、增加一條,作為第六十二條:「用人單位已經不存在或者無法確認勞動關系的職業病病人,可以向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申請醫療救助和生活等方面的救助。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採取其他措施,使前款規定的職業病病人獲得醫療救治。」
三十三、將第五十五條改為第六十三條,修改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職業衛生監督管理部門依照職業病防治法律、法規、國家職業衛生標准和衛生要求,依據職責劃分,對職業病防治工作進行監督檢查。」
三十四、將第六十二條改為第七十條,第一項修改為:「未按照規定進行職業病危害預評價或者未提交職業病危害預評價報告,或者職業病危害預評價報告未經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審核同意,開工建設的」。
第三項修改為:「職業病危害嚴重的建設項目,其職業病防護設施設計未經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審查,或者不符合國家職業衛生標准和衛生要求施工的」。
三十五、將第六十四條改為第七十二條,增加一項,作為第五項:「未依照本法規定在勞動者離開用人單位時提供職業健康監護檔案復印件的。」
三十六、將第六十五條改為第七十三條,將第九項修改為:「拒絕職業衛生監督管理部門監督檢查的」。
增加二項,作為第十項、第十一項:「(十)隱瞞、偽造、篡改、毀損職業健康監護檔案、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評價結果等相關資料,或者拒不提供職業病診斷、鑒定所需資料的;
「(十一)未按照規定承擔職業病診斷、鑒定費用和職業病病人的醫療、生活保障費用的。」
三十七、將第七十五條改為第八十三條,修改為:「衛生行政部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不按照規定報告職業病和職業病危害事故的,由上一級行政部門責令改正,通報批評,給予警告;虛報、瞞報的,對單位負責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降級、撤職或者開除的處分。」
三十八、增加一條,作為第八十四條:「違反本法第十七條、第十八條規定,有關部門擅自批准建設項目或者發放施工許可的,對該部門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由監察機關或者上級機關依法給予記過直至開除的處分。」
三十九、將第七十六條改為第八十五條,修改為:「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在職業病防治工作中未依照本法履行職責,本行政區域出現重大職業病危害事故、造成嚴重社會影響的,依法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記大過直至開除的處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職業衛生監督管理部門不履行本法規定的職責,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依法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記大過或者降級的處分;造成職業病危害事故或者其他嚴重後果的,依法給予撤職或者開除的處分。」
四十、增加一條,作為第八十六條:「違反本法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四十一、將第七十八條改為第八十八條,增加一款,作為第二款:「勞務派遣用工單位應當履行本法規定的用人單位的義務。」
四十二、增加一條,作為第八十九條:「對醫療機構放射性職業病危害控制的監督管理,由衛生行政部門依照本法的規定實施。」
四十三、將第一條中的「促進經濟發展」修改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
將第六條、第五十一條、第五十二條中的「工傷社會保險」修改為「工傷保險」。
將第十九條第一項中的「職業衛生專業人員」修改為「職業衛生管理人員」。
將第二十一條中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修改為「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將第二十一條、第二十九條、第六十八條第一項中的「技術、工藝、材料」修改為「技術、工藝、設備、材料」。
刪去第三十條第三款中的「或者終止」。
將第三十二條第一款、第六十四條第四項中的「如實告知」修改為「書面告知」。
將第四十六條第三款中的「職業病診斷鑒定費用」修改為「職業病診斷、鑒定費用」。
將第七十二條、第七十三條中的「認證」修改為「認可」。
四十四、將第十三條第六項、第二十六條第二款中的「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修改為「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
將第十五條第一款、第十六條第三款、第五十六條、第五十七條、第六十條、第六十二條、第六十三條、第六十四條、第六十五條、第六十六條、第六十八條、第七十條中的「衛生行政部門」修改為「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
將第十七條、第二十四條第三款中的「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資質認證的」修改為「國務院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或者設區的市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按照職責分工給予資質認可的」。
將第二十四條第二款中的「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修改為「國務院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所在地衛生行政部門」修改為「所在地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
將第三十二條第一款中的「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修改為「國務院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衛生行政部門」。
將第六十一條第二款中的「衛生行政部門」修改為「職業衛生監督管理部門」。
將第六十七條中的「衛生行政部門」修改為「有關主管部門依據職責分工」。
將第七十二條、第七十三條中的「衛生行政部門」修改為「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衛生行政部門依據職責分工」。
四十五、將第六十三條中的「二萬元以下」修改為「十萬元以下」。
將第六十四條中的「二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修改為「五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
將第七十條中的「三十萬元以下」修改為「五十萬元以下」。
本決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本決定施行前,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已經取得資質認可的,該資質認可繼續有效。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根據本決定作相應修改,重新公布。
如果還有關於職業病的問題,可以去相關職業病網站看看,希望能幫到您。
『叄』 公安機關對精神病人管控規范
法律分析:公安部門要認真管理肇事肇禍精神病人,從社會治安防範等方面進行管理,必要時實施強制治療。
法律依據:《〈精神病防治康復「十二五」實施方案〉實施辦法》 公安部門要認真管理肇事肇禍精神病人,從社會治安防範等方面進行管理,會同衛生等部門對嚴重肇事肇禍精神病患者實施強制治療。
『肆』 新修訂的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法定管理傳染病有幾種
39種,甲類傳染病有2種,乙類傳染病有26種,丙類傳染病有11種。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
第三條
本法規定的傳染病分為甲類、乙類和丙類。
甲類傳染病(2種)是指:鼠疫、霍亂。
乙類傳染病(26種)是指:傳染性非典型肺炎(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質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熱、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腦炎、登革熱、炭疽、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結核、傷寒和副傷寒。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兒破傷風、猩紅熱、布魯氏菌病、淋病、梅毒、鉤端螺旋體病、血吸蟲病、瘧疾。
丙類傳染病(11種)是指: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風疹、急性出血性結膜炎、麻風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傷寒、黑熱病、包蟲病、絲蟲病,除霍亂、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傷寒和副傷寒以外的感染性腹瀉病、手足口病。
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根據傳染病暴發、流行情況和危害程度,可以決定增加、減少或者調整乙類、丙類傳染病病種並予以公布。
(4)新規章對病犯的管控擴展閱讀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
第三十九條
醫療機構發現甲類傳染病時,應當及時採取下列措施:
(一)對病人、病原攜帶者,予以隔離治療,隔離期限根據醫學檢查結果確定;
(二)對疑似病人,確診前在指定場所單獨隔離治療;
(三)對醫療機構內的病人、病原攜帶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觸者,在指定場所進行醫學觀察和採取其他必要的預防措施。
拒絕隔離治療或者隔離期未滿擅自脫離隔離治療的,可以由公安機關協助醫療機構採取強制隔離治療措施。醫療機構發現乙類或者丙類傳染病病人,應當根據病情採取必要的治療和控制傳播措施。醫療機構對本單位內被傳染病病原體污染的場所、物品以及醫療廢物,必須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實施消毒和無害化處置。
第四十三條
甲類、乙類傳染病暴發、流行時,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報經上一級人民政府決定,可以宣布本行政區域部分或者全部為疫區;國務院可以決定並宣布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疫區。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在疫區內採取本法第四十二條規定的緊急措施,並可以對出入疫區的人員、物資和交通工具實施衛生檢疫。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決定對本行政區域內的甲類傳染病疫區實施封鎖;但是,封鎖大、中城市的疫區或者封鎖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疫區,以及封鎖疫區導致中斷干線交通或者封鎖國境的,由國務院決定。疫區封鎖的解除,由原決定機關決定並宣布。
第四十四
條發生甲類傳染病時,為了防止該傳染病通過交通工具及其乘運的人員、物資傳播,可以實施交通衛生檢疫。具體辦法由國務院制定。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
『伍』 公安機關對精神病人的管控措施有哪些
法律分析:具體管控措施各地會有不同。一般措施有積極開展重點人員清理,並與衛計及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建立定期信息交換機制,通過派出所與鄉鎮、街道、綜治、衛計及社區幹部對精神病人底數的再次核查,按照「突出重點、區別對待、有效管理、保證落地」的要求,建安區公安局完善《重點人管控工作實施辦法》等。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十八條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在必要的時候,由政府強制醫療。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醉酒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陸』 關於治安管理處罰法裡面的精神病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規定條款
精神病人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的,區分兩種情況分別對待。
《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十三條規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違反治安管理的,不予處罰,但是應當責令其監護人嚴加看管和治療。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違反治安管理的,應當給予處罰。」
『柒』 對有重大疾病的人違反了治安管理處罰法條例的應該怎麼處理
如果這個重大疾病不適宜治安拘留,派出所只能罰款。
『捌』 監獄如何管理尿毒症病犯
看具體情況來判定:
一、尿毒症犯人在患尿毒症前期,監獄是可以收監的。
二、尿毒症犯人在患尿毒症後期,需要透析治療,監獄不可以收監,可以對該犯人實施保外就醫。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二百六十五條對被判處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罪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暫予監外執行:
(一)有嚴重疾病需要保外就醫的;
(二)懷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
(三)生活不能自理,適用暫予監外執行不致危害社會的。
對被判處無期徒刑的罪犯,有前款第二項規定情形的,可以暫予監外執行。對適用保外就醫可能有社會危險性的罪犯,或者自傷自殘的罪犯,不得保外就醫。對罪犯確有嚴重疾病,必須保外就醫的,由省級人民政府指定的醫院診斷並開具證明文件。在交付執行前,暫予監外執行由交付執行的人民法院決定;在交付執行後,暫予監外執行由監獄或者看守所提出書面意見,報省級以上監獄管理機關或者設區的市一級以上公安機關批准。
『玖』 我國對職業病防治的管理有哪些規定和要求
現實困惑
李某是某玩具廠的一名車間生產工人,2012年1月23日上午10時左右,她突然感到頭暈,胸悶,被同事送到廠醫務室診治。10時多,又有另一名工人暈倒,被抬到廠醫務室救治。此後,又陸續出現多名類似的病人,至下午6點已達18人。廠醫務室向120指揮中心求救。120指揮中心立即組織救護,把這些患者接到市人民醫院救治。至29日深夜,留院觀察的已經有60人。
省職業病防治院派人前往該廠調查,發現這些患者都是粘膠車間的工人,這個車間只有自然通風,但沒有排毒設施。經查該車間使用A-4144粘膠,這種粘膠的揮發性氣體含醋酸乙烯酯62.34%。醋酸乙烯酯是有毒物質,有麻醉作用,可導致頭暈和頭痛,該廠的大部分病人症狀符合醋酸乙烯酯毒性反應表現。該玩具廠嚴重違反了我國法律法規對職業病防治管理的要求。那麼,我國對職業病防治的管理有哪些規定和要求?
律師答疑
目前我國關於職業病防治的管理的法律法規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塵肺病防治條例》、《職業病診斷與鑒定管理辦法》、《工傷保險條例》、《使用有毒物品作業場所勞動保護條例》等。這些法律法規對職業病的診斷方法、職業病患者的待遇等作了規定,它們還特別明確規定了企業對職業病患者所應承擔的責任,為有關部門評價企業中作業場所工作環境的質量,掌握職業病的發病情況,檢查職業衛生工作人員的工作情況等提供了有利條件。我國要求所有有毒、有塵危害的企、事業單位必須在年底以前向所在地的衛生監督機構報告當年年度生產環境有害物質濃度測定和工人健康體檢情況。各級負責職業病報告工作的單位及人員必須樹立法制觀念,不得虛報、漏報、拒報、偽造和篡改。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借口,干擾職業病報告人員正當地執行任務。對於那些嚴格執行職業病報告辦法的單位及人員要給予獎勵;相反,對於那些違反職業病規定的單位及人員根據情節輕重,給予批評、行政處分,直至追究法律責任。
法條鏈接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
第十五條產生職業病危害的用人單位的設立除應當符合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設立條件外,其工作場所還應當符合下列職業衛生要求:
(一)職業病危害因素的強度或者濃度符合國家職業衛生標准;(二)有與職業病危害防護相適應的設施;(三)生產布局合理,符合有害與無害作業分開的原則;(四)有配套的更衣間、洗浴間、孕婦休息間等衛生設施;(五)設備、工具、用具等設施符合保護勞動者生理、心理健康的要求;(六)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關於保護勞動者健康的其他要求。
第十六條國家建立職業病危害項目申報制度。
用人單位工作場所存在職業病目錄所列職業病的危害因素的,應當及時、如實向所在地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申報危害項目,接受監督。
職業病危害因素分類目錄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會同國務院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制定、調整並公布。職業病危害項目申報的具體辦法由國務院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