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石油法規
① 美國石油產業的狀況
美國能源部(doe)刊物
美國能源部有關統計資料顯示,在美國消耗的原油總量中,48%被用於生產汽油等燃料的煉制。由於馬力大、耗油量大的多功能車市場走俏,1990年以來,美國汽油消費增加了24%,9、11以來,特別是今年以來,受國際初級原料市場價格波動加劇和國內自然災害,特別是去年和今年頻頻光顧美國南部有關州(同時也是許多美國大型石油煉廠雲集地)的颶風影響,美國國產石油產品如汽油和取暖用油顯現出供應吃緊的市場態勢,進而引發價格持續上漲。預計2025年汽油消費將比目前水平再增長48%。由於國內生產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進口汽油在美國汽油消費總量中所佔比重已從1995年4%猛增至目前的10%左右。據美國能源信息管理局(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預測,到2025年,美國汽油消費將從目前的890萬桶/日增加至1330萬桶/日水平,屆時,僅汽油一項就將佔美國原油消耗的一半。與此同時,柴油、取暖用油和航空燃料油在成品油需求中所佔比例也會有較大幅度的增長。而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下半期以來,美國國內煉油能力增長幅度還不到1%。
造成油品市場供求失衡的原因主要是:
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由於國際原油市場持續過剩,油價長期在較低價位徘徊,美國煉油企業在此階段一直維持在低收益率和低投資回報率狀況,大大抑制了投資者對煉油設施的擴建和上馬新的煉油廠。事實上,自從1976年以來,美國沒有再興建一座新的煉油廠(只是提高現有設施的生產規模)。目前的石油煉廠數量較 1981年減少了一半以上,而汽油消費卻增長了45%。據美國能源部有關部門統計,目前美國的煉油廠已從1981年的324個減少至148個(其中閑置的 4座),這些煉廠分布在全美32個州中,整體原油加工能力為1712萬桶/日。過去十年來,有近50家煉廠關閉,而現有的企業也大多設備陳舊老化,各種事故不斷。究其原因,主要歸咎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兩次石油危機後煉油企業進行大范圍重整,如出售、關閉過剩生產設備,導致該行業煉廠數目減少。除了八十至九十年代生產能力過剩因素影響對煉油行業的新的投資外,美國的各種規定,如更為嚴格苛刻的環境法、清潔空氣法、如在空氣質量、水質質量、廢料和汽車尾氣排放上的相關法規,更多額外的政府許可和規定汽油柴油中硫含量的進一步降低,另外,煉廠還需根據聯邦標准、州政府標准和地方政府標准要求生產標准各異的汽油和柴油,以及耗費時日去申請更為繁復的政府許可等。清潔燃料標准(如各項環境保護標準的陸續出台,對汽車尾氣排放標准日趨嚴格等),這無疑使煉廠生產難度加大,新的資本投入增加。美國有關統計顯示,過去10年以來,美國的煉油行業已經投入了大約470億美元巨資用於環境保護項目,主要是用於生產更為有利於環境保護的低硫無鉛汽油。在此內外環境制約下,不少石油煉制企業高投入、低產出,一些煉廠則因無法適應日益激烈的行業競爭被迫關閉。
② 石油生產國的石油政策與法規是什麼
OPEC的油氣政策 這個由石油生產國組成的石油卡特爾,從它誕生之日起到今天,一直受到世界的重視。盡管與20世紀70年代相比,OPEC的石油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比例下降了,但是,OPEC成員國的油氣探明總儲量居世界首位,其強大的石油生產與供給能力,尤其是它實行的石油發展戰略及石油政策,對世界石油市場的穩定和發展仍然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OPEC在調整和實施其石油政策的過程中,協調行動、鞏固團結,正逐步走向成熟,在國際石油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
OPEC的石油政策主要從對產量控制和油價控制展開。
OPEC通過對組織聯合產量的控制和各國生產配額的分配來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從1982年開始,OPEC採用配額制度來實現產量控制。配額制度是將產量額度在所有的成員之間分配,以協調削減石油產量。
OPEC在不同階段採取了不同的油價政策。
生效日期會議地點變動(萬桶)日產量上限(萬桶)1998年2月利雅得—27.30*1998年4月利雅得-1.35525.951998年7月阿姆斯特丹/維也納-1.25524.691999年4月海牙/維也納-1.71622.972000年4月維也納+1.71624.692000年7月維也納+0.70825.402000年10月維也納+0.80026.202000年11月維也納+0.50026.702001年2月維也納-1.50025.202001年4月維也納-1.00024.202001年9月電話會議-1.00023.202002年1月開羅-1.50021.702003年1月維也納+1.30023.002003年2月維也納+1.50024.502003年6月維也納+0.90025.402003年11月維也納-0.90024.502004年4月阿爾及爾-1.00023.502004年7月貝魯特+2.00025.502004年8月貝魯特+0.50026.002004年11月維也納+1.00027.002005年3月伊斯法罕+0.50027.502005年7月維也納+0.50028.00
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石油產量政策歷來變動一覽*OPEC 10國產量基準,利雅得減產的依據。
在成立的最初10年,針對國際油價不斷下降的趨勢,OPEC為了維護成員國的石油權益,實行了凍結油價的政策,通過有控制地增產、實現油田費用經費化、減少原油銷售補貼等手段爭取獲得更多的石油收入。1961年至1970年9月,原油標價一直穩定在每桶18美元的水平。
20世紀70年代,OPEC實行大幅度提高油價的政策。通過實施提價、提稅和取消銷售回扣的策略,採取「參股制」及國有化方式,以及運用「石油武器」實行禁運和減產等斗爭手段,從西方石油公司手中爭奪回了石油資源主權和石油標價權,獲得了巨額「石油美元」,並在國際石油市場佔有了超過一半的銷售份額。阿拉伯輕油的官方價格,從1970年9月份之前的每桶1.8美元飆升到1980年4季度的每桶33.33美元,國際市場現貨價格上漲到每桶38.63美元。這期間,爆發了1973年和1979—1980年的兩次世界性「石油危機」。
20世紀80年代,OPEC針對世界石油消費量增長緩慢甚至下降以及非OPEC石油產量上升的形勢,先是實行限產保價政策,以期阻止油價下滑,繼而採取擴大市場份額等政策,以求保證石油收入和維持市場份額。這一時期OPEC遭到了嚴重的損失,其重要原因之一是OPEC前一時期過度提高油價政策而帶來了負面影響。20世紀90年代以來,特別是最近兩年,OPEC調整並交替實行「限產保價」或「增產抑價」政策。前者是在油價長期走低情況下,通過限制或減少產量,縮小市場供應量,推動油價轉跌回升;後者是通過增加產量,擴大市場投放量,抑制油價的暴漲,以達到穩定市場,增加石油收入,保持市場份額的目的。2000年,OPEC建立了「自動油價平衡機制」,明確提出新的政策目標,即抑制油價波動,力求使國際市場的原油價格維持在對產油國和消費國均有利的水平上。
OPEC的石油政策對世界石油市場的供需平衡及國際油價影響重大。OPEC的石油政策從最初的以爭取恢復自身權益為宗旨,到推崇建立公正、合理、有利於各方的油價水平,保證持續、有效的石油供應,從而穩定世界石油市場的政策目標。這對於世界石油業的發展,無疑是一個有益的、新的飛躍。近年來,OPEC能源政策的調整圍繞上面提到的新的目標進行。1999年,OPEC秋季部長會議提出要以庫存量而不是以價格來決定產量的油價政策。2000年3月,OPEC進一步調整其政策,建立了油價「自動平衡機制」,確定了22~28 美元的油價浮動范圍作為其增減原油產量,以保證國際市場石油供應和穩定的油價政策。2001年,OPEC再次作出調整研究,建立新的、能夠反映市場真實供需情況的原油定價基準,除調整油價政策外,各成員國也在修訂其能源發展戰略,包括適度開放由國家壟斷的石油天然氣部門,通過改善投資環境和提供優惠條件吸引外國石油公司參與本國石油開采等。委內瑞拉的能源戰略重視加強同南美洲國家的能源合作,爭取在建立統一自由貿易區的過程中,實現包括能源在內的基礎設施現代化,推動拉美地區經濟的盡快恢復與發展。
非OPEC產油國的石油政策 以俄羅斯為例。油氣行業是俄羅斯國家經濟的主要支柱,關繫到社會的整體發展。合理利用和保護此類資源、確保其再生產水平、提高資源管理效率、在對外資源合作中維護國家利益是俄政府當前的首要任務。作為最重要的非OPEC產油國,俄羅斯非常重視本國油氣資源的開發和保護,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與法規。
(1)制定行業長期發展規劃。
2003年5月俄政府通過《至2020年俄羅斯能源戰略》,詳細分析了能源產業面臨的現實問題,明確了該領域今後20年的主要發展方向和基本框架。為不斷尋找新的礦脈、避免國家可探明資源儲量的枯竭,2004年俄政府通過《2005—2020年國家礦物資源勘探及其可持續發展的長期綱要》,規定了37種主要礦藏的開采量與再生量的比例關系。為加大對大陸架資源的研究開發,2004年俄政府通過《至2020年俄羅斯大陸架石油天然氣資源研究開發戰略》,確定了大陸架油氣資源開採的階段性目標。
(2)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修改稅法,建立促進油氣行業發展的稅收體制。首先,合並稅種,簡化稅收辦法。從 2002年1月起,取消了礦區使用費、礦物原料基地再生產留成和原油開采消費稅,代之以徵收「開采統一稅」。其次,取消不合理優惠,彌補稅收漏洞。2004年1月,俄羅斯政府撤銷了境內的最後三個離岸區設置,杜絕了石油巨頭們利用其逃稅避稅這一漏洞,也避免了企業間的不公平競爭。再次,增強稅收公平性,促進行業均衡發展。為鼓勵對地質條件惡劣、效益低下的油田進行開發,俄羅斯政府擬將現行簡單化一刀切的石油開采稅改為級差開采稅——根據油田質量和開采效益確定不同的稅率。
制定新的《礦產資源法》,完善政策法規和管理機制。俄羅斯現行《礦產資源法》出台於1992年,諸多條款已不適應當前行業發展的需要,特別是個別條款過於空洞,給不法分子造成可乘之機,也導致了嚴重的官員腐敗。為扭轉這種現象,俄羅斯主管部門正在重新制定《礦產資源法草案》,對包括油氣在內的地礦資源勘探、開采和使用等相關問題做出詳細規定,盡量避免人為因素的干擾,保證經營者的合法權益和國家的根本利益。該法有望於2006年最終通過。屆時,它將成為規范俄油氣行業發展的重要法律之一。
(3)建立有效的國家管理部門體系。
要實施國家對油氣工業的有效監控,必須建立健全政府管理部門。
從行政分工看,為減少開采許可證發放的混亂無序現象,正在重新制定的《礦產資源法草案》將明確規定地礦資源歸聯邦所有,開采許可證也將由中央政府獨家發放。從部門設置看,俄工業能源部及其下屬的聯邦能源局、自然資源部及其下屬的聯邦地礦利用局和自然資源利用監督署、經濟發展和貿易部及其下屬的聯邦海關署、財政部及其下屬的聯邦稅收署等部門將從不同的角度對油氣行業的整體發展進行規劃和監督。從人員安排看,總統的親信將被安置在油氣企業中任要職。
(4)加強對進出口運輸環節的管理。
俄羅斯政府牢牢控制著油氣產品運輸渠道,不允許私有油氣公司建設和擁有自己的管道系統。目前,國家控股的俄羅斯石油運輸公司、俄羅斯鐵路股份公司、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分別在油氣產品的管道和鐵路運輸中具有絕對壟斷地位。2003年10月,俄羅斯交通部起草了旨在放開交通運輸業的《至2025年俄羅斯交通發展戰略》,其中惟獨未涉及管道運輸改革,也未談及油氣運輸領域吸引私人投資的問題。
(5)在國家控制的前提下廣開資金來源。
首先,通過《產品分割協議》加大對外資的吸引力。「薩哈林-1號」和「薩哈林-2號」項目均是以這種形式吸引了大量外資。國際油氣巨頭,包括英荷殼牌石油公司、日本三井公司和三菱公司、美國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印度ONGC公司均參與了上述項目的實施。其次,鼓勵油氣公司發行歐洲債券,增強其投融資能力。目前,俄羅斯許多大型石油公司已在歐美股票市場上市,企業資本化程度和資本運作透明度明顯提高。再次,允許外國公司收購俄羅斯公司股票。2004年9月,美國康菲石油公司就以19.88億美元的價格成功收購了俄羅斯最大石油公司盧克石油公司中的國家股(占該公司總股本的7.59%)。
(6)實現油氣出口多元化,大打能源外交牌。
普京執政後,從國家經濟安全形度出發,強調油氣出口多元化,並靈活運用能源牌,巧妙地實現了國家利益最大化。
為實現油氣出口多元化,俄羅斯試圖從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拓展油氣運輸渠道。向東,利用中日石油管道出口之爭,在兩強之間游刃有餘,並最終選擇了對己最為有利的通向太平洋港口的管道走向。向南,為了抗衡美國倡議的跨裏海天然氣管道、阻擋土庫曼天然氣進入歐洲,更為了開拓東南歐的巨大市場,於2003年建成了穿越黑海海底至土耳其的「藍流」天然氣管道。向西,為了減少對烏克蘭、波羅的海三國、波蘭等非友好國家的過境依賴,於2005年12月開工建設穿越波羅的海海底至德國的北歐天然氣管道。向北,幾家大型石油公司已提議建設至摩爾曼斯克的石油管道,以開拓北美市場。
對於傳統勢力范圍——獨聯體其他國家,俄羅斯更是利用油氣出口,打一批,拉一批,加大對地區政策走向的控制。
③ 美國油氣政策發展歷史
美國聯邦政府的石油政策主要體現在制定能源戰略、確立競爭規則和維持資源的可持續開發三個方面,為石油產業提供了經濟、技術和制度框架,從而使私營企業能夠有效地滿足國家目前和將來對石油資源、能源安全、市場公平競爭,以及保持清潔和安全的環境的需要[40]。此外,聯邦政府還根據不同的稅收政策對石油工業經營中的經濟利益進行調節。
20世紀20年代末期,隨著石油供應量越來越多地超過需求量,產生了大量的石油過剩;接著又遇上美國歷史上最大的經濟衰退,石油市場遭到了空前的災難。幾個月之內,原油價格從每桶1美圓跌到10美分以下,美國石油工業的發展逐漸陷於困境。美國政府為了擺脫困境,對石油生產作了規定性的限制。在東得克薩斯油田發現前,俄克拉何馬州就已經實行了配產的做法,得克薩斯州在1931年也效法這種做法。所謂配產實際上就是要求每個石油生產公司壓低產量,以達到供求平衡[41]。
最初,石油公司反對這種配產的實施,但由於當時原油價格一再下跌,石油公司均蒙受了嚴重的經濟損失,到1934年,大多數的州和石油公司都採納了這種政策,油價逐步穩定,同時也使政府對石油工業的控制和管理得到了參與和加強。國會還通過了石油法案,各州也相應制定了產量變化的允許范圍,禁止任何超額生產的原油運出美國。其後,當進口原油開始對美國石油工業形成威脅,危及美國石油限產政策的實施時,美國政府又宣布了進口管制[42]。
由於跨國公司一直控制著石油的定價權和原油生產控制權,因此當1973年「阿以戰爭」爆發時,跨國石油公司與石油輸出國組織之間的問題日趨政治化。阿拉伯產油國對美國實行了石油禁運,同時石油輸出國組織利用這個機會,將油價從每桶2~3美圓提高到1974年初的13美圓,礦區使用費從產量的1/8提高到1/6,所得稅提高到65%。石油輸出國採取的行動給美國等市場經濟國家帶來了能源危機,1973~1974年,美國特別嚴峻地感受到了石油輸出國組織石油禁運的影響。因為當時美國所需石油的35%來自進口,美國政府對國內石油生產實行了價格管制,實行了「老油」(1971年1月1日以前開發的油田所產原油)低價和「新油」(1971年1月1日起開發的油田所產原油)高價政策,但仍無法避免由於油價的突然上漲而引起的世界范圍的經濟衰退,結束了戰後長時期的經濟高速增長,經濟的下降趨勢直到1975年才逐步扭轉過來[43~46]。
由於石油危機給美國帶來的嚴重威脅,鑒於石油在美國能源中占據的重要地位,聯邦政府推行了一系列關於石油的計劃和激勵政策[40,47~50]:
(1)重視石油技術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在合理價格下,確保國內石油的安全供應。積極推進企業、大學和地方政府的合作研究,美國石油界每年的研究開發和技術改進投入都達到數億美圓,這些資金幾乎全部來自公司自身,而不是聯邦政府。
(2)建立戰略石油儲備體系,保障國家能源安全。1975年,美國國會通過了《能源政策與節能法》,授權能源部建設和管理戰略石油儲備系統,並明確了戰略石油儲備的目標、管理和運作機制。美國石油儲備體系分為政府戰略儲備和企業商業儲備。政府戰略石油儲備的目的是防止石油禁運和石油供應中斷,平時不輕易動用,當商業石油供應一旦發生中斷,在美國總統下令的15天之內,應急儲備油才能被迅速運至石油提煉廠。美國戰略石油儲備的運行機制可以概括為:①政府所有和決策;②市場化運作。從建設儲庫、采購石油到日常運行管理費用均由聯邦財政支付。聯邦財政設有專門的石油儲備基金預算和賬戶,基金的數量由國會批准。
為了避免對市場價格的沖擊,戰略石油的采購和投放基本上採取市場招標機制。通常選擇價格低迷時采購,既要避免引起市場價格波動,又要防止造成石油儲備資金損失。戰略石油儲備的投放也採取招標機制,政府向石油公司招標,再由石油公司按市場價格銷售,回收資金交財政部的石油儲備基金專門賬戶,用來補充石油儲備;企業商業儲備遠遠超過政府儲備。2004年,全美的石油儲備相當於150天進口量,其中政府儲備為53天進口量,僅佔1/3,其餘是企業儲備。美國的企業石油儲備完全是市場行為,既沒有法律規定企業儲備石油的義務,政府也不幹預企業的儲備和投放活動,企業根據市場供求和實力自主決定石油儲備量和投放時機。
(3)通過稅收優惠政策鼓勵企業研究開發等活動,引導企業實現國家能源目標。通過政策實踐,近年來聯邦和州的稅收政策被認為能夠較為有效地激勵私人部門實現能源政策目標,如研究開發和投資稅減免,減收礦區使用費等。但總的來看,由於各州之間油氣運營和經濟情況差別很大,多數稅收鼓勵政策是由州政府實施。
(4)政府機構分工合作,通過補貼、技術援助和融資手段支持國內能源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獲取和利用國際資源。能源部、貿易開發署和美國進出口銀行是支持能源企業參與全球競爭的三大主要機構。能源部礦物能源辦公室下的礦物能源國際計劃和石油天然氣進出口辦公室承擔支持美國油氣產業界開發新的商業機會和技術的職責;美國貿易開發署通過資助可行性研究、專業培訓、商業研討會和其他技術援助,幫助國內油氣公司在發展中國家和中等收入國家參與能源項目的競爭。作為政府機構的補充,美國進出口銀行對美國公司的海外銷售活動提供融資支持;進出口銀行也提供信用擔保,以保護美國出口商免受因國外政治或商業原因導致的拒付風險。
美國自1979年6月1日起放寬價格管制,針對石油生產經營者在高油價時期所獲得的超額利潤,於1980年2月2日起對國內生產的原油徵收「意外利潤稅」(即暴利稅);1981年,美國政府終止了對原油的價格管制。到1984年,與在價格管制時的原油進口高峰相比,進口量下降了約50%。美國原油進口量的下降和全球新的原油供應國的出現,導致世界原油價格開始下降。在1985年11月至1986年2月之間,世界原油價格從每桶32美圓跌到每桶10美圓。
1990年的海灣戰爭時期,前總統布希提出了新能源戰略,以緩解油價上升對經濟的沖擊。雖然近些年來美國經濟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轉變,高技術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導因素,但美國仍視能源為確保國家安全的重要因素。1999年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主張提高能源效用、尋找替代能源、確保國外石油來源,更強調保持重要產油區的穩定和安全,以確保擁有得到資源的機會。
2001年,美國的《國家能源政策》報告指出了解決「能源危機」的戰略措施,其中對開發油氣資源的國內政策主要有以下幾點[51~53]:
(1)加強國內油氣資源開發力度,增加國內產量。根據美國目前石油與天然氣資源的開發現狀,阿拉斯加石油蘊藏區成為布希政府增加國內油氣供應的首要地區,除北坡油田外,阿拉斯加還有三個可供開採石油和天然氣的地區,即阿拉斯加國家石油儲備區、北極邊遠大陸架和北極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聯邦政府把開發北極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作為增加美國國內油氣產量的重點。除阿拉斯加外,還要加強對美國西部油氣資源的開發。聯邦政府在大陸48個州擁有31%的土地(多位於美國西部)和全部大陸架。目前,這些地區提供的能源佔全國能源總產量的30%。這些地區有待開發的地下原油儲量約5.6億噸,天然氣儲量4.68萬億立方米。但這些地區地質構造復雜,勘探開發成本高,必須採取現代化高科技手段,才能開采出來。另一方面,還要加快對石油、天然氣開發過程中新技術的運用,提高老油氣田的開采效率,降低開采成本,盡力提高老油氣田的產出水平。
(2)改善石油與天然氣輸送設施,修建新的輸送管道。美國的油氣輸送管道總長度超過320萬千米,是美國油氣產品的主要輸送工具,擔負著美國國內油氣產品66%的輸送任務。但由於使用時間較長,這些管道已出現了嚴重的老化現象,大大降低了輸送效率,既加大了能源短缺程度,又增加了污染環境的可能性。因此,聯邦政府要求負責油氣輸送管道安全的運輸部必須進一步加大對管道設計、修建、維修以及緊急事故處理的監控力度。對跨阿拉斯加輸送管道,聯邦政府尤為重視,因為這條管道自從開通以來一直擔負著美國國內石油產品近20%的輸送量,而且輸送效率極高,在其整個營運歷史上損耗只佔其輸送總量的0.00014%。
(3)修繕、擴大煉油設施。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的煉油設施效率不斷降低,而且對環境污染的程度越來越嚴重,這既制約了煉油業滿足美國經濟對相關石油產品需求的能力,又遭到環保人士愈發激烈的反對。因此,聯邦政府決定在改善原有設施的基礎上,鼓勵新的煉油設施的修建,爭取同時滿足經濟與環保雙方面的需要。
(4)增加國家戰略石油儲備。戰略石油儲備是美國聯邦政府在石油供應出現緊急情況時對石油市場進行干預的主要工具。政府認為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的戰略石油儲備完全沒有跟上石油進口的步伐,1992年儲備量能維持83天的進口量,而2001年只保持54天的水平。因此,政府決定增加戰略石油儲備量,其意義不但在於維護美國石油安全,更在於石油還是國防燃料儲備。
④ 美國與日本戰略石油儲備方法.經驗.政策.基地數量
構想始於二戰 旨在維護經濟安全
美國戰略石油儲備從醞釀到最終建立經歷了長達30多年的「艱苦磨練」。這一構想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戰。1944年,美國當時的內政部長哈諾德·伊克斯提出了建立國家戰略石油儲備的構想。1952年,美國國家礦產資源政策委員會也提出了類似建議。1956年,蘇伊士運河危機的爆發使艾森豪威爾總統認識到了建立國家戰略石油儲備的重要性,再一次提議建立國家戰略石油儲備。由於種種原因,上述建議始終未能在政府和國會間達成一致並付諸實施。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阿拉伯國家對美國和西方國家實行全面石油禁運,導致美國經濟陷入嚴重衰退。美國政府遂下決心建立戰略石油儲備。1975年12月22日,福特總統簽署了國會通過的《能源政策與儲備法》,該法授權美國政府建立高達10億桶的國家戰略石油儲備。美國政府從1977年7月21日正式開始儲備石油,後來最終形成的儲備能力為7億桶。2001年「9·11」恐怖襲擊之後,布希政府認為戰略石油儲備對維護美國經濟安全至關重要,因此提出了擴大石油戰略儲備容量的建議。2003年4月,國會正式批准了布希政府的建議,並批准撥款15億美元用於擴建儲油設施,使之達到10億桶容量的要求。
地點選在沿海 方便安全成本低廉
美國的戰略石油儲備地點幾乎全部集中在墨西哥灣沿岸,主要選在得克薩斯和路易斯安那兩個州的沿海地區,其原因有三:
一是運輸和加工方便。墨西哥灣是美國最重要的石油生產和加工基地。由於緊靠油品生產和加工企業,不僅大大提高了戰略石油儲備的快速反應能力,同時還降低了釋放儲備時的運輸成本。
二是安全性較高。美國的戰略石油均儲藏在該地區地下610米至1200多米深的巨型鹽礦洞穴中,這些鹽洞足夠容下原來的紐約世貿雙塔。如此深度幾乎可以防禦任何人為和戰爭的破壞。
三是有利於儲藏,且成本較低。墨西哥灣沿岸有500多個鹽質洞穴,採用簡單的「水溶技術」,即用清水將鹽溶解便可將鹽洞加工成巨型圓柱狀「地下儲油罐」。由於鹽洞很深,地層壓力將封閉任何裂縫。此外,鹽洞的上下幾千英尺落差所形成的自然溫差,可使原油保持循環流動,有利於保持油品質量。據能源部介紹,採用鹽洞儲油,建造和維護費用很低,平均每桶容積建造成本只有1.5美元,每桶儲備石油每年的日常運行和維護費用為25美分,是採用地上罐儲方式的1/10,是採用岩石礦洞儲存方式的1/20。
政策多次調整 惟有總統有權動用
從1977年開始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美國的戰略石油儲備持續增加。此後,柯林頓政府的戰略石油儲備政策發生了一些改變,幾次動用這一儲備以調控石油市場油價。到2000年底,美國的戰略石油儲備降至5.41億桶,為10多年來的最低水平。布希總統上台以來,特別是「9·11」恐怖襲擊後,美國的戰略石油儲備政策又明顯調整。2001年11月中旬,布希下令能源部迅速增加戰略石油儲備,目標是2005年增加到7億桶。到2002年底,美國的戰略石油儲備升到5.99億桶,2004年3月又增至6.59億桶,創歷史最高水平。
目前,美國的戰略石油儲備約相當於美國目前60天的石油凈進口量。如果加上商業石油儲備,可以替代160天的進口量。戰略石油儲備的最大釋放能力為每天430萬桶,可以連續提取155天左右。
當然,要動用這些深藏地下的戰略石油儲備,只有美國總統一人說了算。一旦總統決定動用,能源部將採取招標方式向市場公布投放數量,通過競標最終決定中標購買石油的公司。從開始決策到投放市場只需13天。
美國國會1990年在重新修訂《能源政策與儲備法》時,放鬆了動用戰略石油儲備的條件,理由是「戰略石油儲備對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戰略重要性有所降低」。根據新規定,除了「進口石油出現嚴重供應中斷」的情況外,在國內石油產品供應出現中斷或嚴重短缺的情況下,總統也可決定動用戰略石油儲備。此外,在企業因突發事件導致其石油供應中斷的情況下,能源部可有償向這些企業借貸戰略石油,但借貸期不能超過6個月,借貸總量不能超過500萬桶。這樣做既可解企業的燃眉之急,也給國家戰略石油儲備帶來一定收益。顯然,布希政府此次動用戰略石油儲備,並不屬於「進口石油出現嚴重供應中斷」的情況。
5月28日,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和俄羅斯尤科斯石油公司簽署了興建中俄原油管道的協議和600萬噸原油的鐵路購銷合同。消息傳出,日本朝野大為震動,雖然俄羅斯已經表示將暫時擱置日本提出的安加爾斯克至納霍德卡港的管道建設方案,但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仍不放棄努力,利用參加聖彼得堡建城300周年慶典的機會再次向普京游說。日本媒體評價,「從中可以看出日本尋求穩定石油供給的心情是多麼急切」。
日本將石油戰略定為國策
記者親身感受到日本社會對石油的重視程度:每天的經濟新聞都會對美國道瓊斯工業品中原油價格的變化進行詳細報道,伊拉克戰爭期間,對世界原油價格的分析更是日本各大經濟類報章的主題。作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日本僅在日本海沿岸擁有為數不多的幾個油田,產量僅佔全國石油供給量的0.2%,日本石油基本上依賴進口。
對於進口石油的高度依賴使日本在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時吃了大虧,此後,日本政府便將石油戰略定為國策,一方面在中東以外的其他地區尋求穩定的石油供給,另一方面積極加強石油儲備。
20世紀70年代,石油主要消費國對石油重要性的認識明顯提高,為此創建了國際能源機構,各加盟國從一開始就被賦予了90天石油儲備和必要時互通有無的義務。在此框架下,日本全面推進民間石油儲備,1975年制定了《石油儲備法》,以法律形式明確了從事石油進口、精煉和銷售業務的公司的責任義務關系。1978年,日本石油公團又開始推進國家儲備,確立了日本現行的國家和民間兩極儲備體制的雛形。1981年,日本民間儲備達到了90天的目標值,1988年,國家儲備數量也達到了50天的使用量。在1994年之後,政府為降低相關石油企業的壓力,將民間儲備的義務額降至70天,同時將國家儲備調高至5000萬KL(千升)。
到1996年,日本相繼建成10個國家石油儲備基地,日本政府還從民間租借了21個石油儲備設施,民間儲備的石油則保存在各石油加工廠和銷售網點。日本的國家儲備全部是原油形式,民間儲備中原油和成品油各佔一半。根據日本政府最新的統計,今年4月的石油儲備為8899萬KL,可用169天,居世界第一。其中國家儲備4844萬KL,可用92天,民間儲備4055萬KL,可用77天。
儲備庫建在海上地下
國家石油儲備基地要建設在儲備費用低、安全程度高、地質條件適宜、運輸方便的地方。日本是一個平原狹小、地形破碎、多火山地震的島國,根據本國的石化工業布局,日本採取了地上半地上油罐方式、海上油罐方式和地下岩洞油庫的多樣化儲備方式。
1983年建成的小川原國家石油儲備基地是日本第一個石油儲備基地,採取了地上半地上油罐方式儲備。上五島國家石油儲備基地位於九州長崎縣,是世界上第一個海上油罐儲蓄基地。在防波堤包圍下並列放置了5條儲藏船。每條儲藏船長390米、寬97米、高27.6米,可以儲藏440萬KL原油。串木野石油儲備基地位於鹿兒島縣,採取地下岩洞油庫方式儲存,基地內現有3個儲油設施,一個寬18米、高22米、長1100米,另兩個寬度高度與上一個相同,但長度為2200米,這三個設施總共儲存著175萬KL石油。地下岩洞油庫儲油的優點是,能夠穩定保持約9攝氏度的溫度,具有較強的抗地震、抗雷擊等防災性能,藉助地下水的壓力可阻止石油外泄的危險。
願意把儲備基地借給中國
在激烈的國際石油市場變化中,日本政府認為本國的石油安全將越來越與亞洲石油供需休戚相關。在不久前的國際能源機構大會上,日本還提出了建立亞洲共同儲備基地和東亞能源安全保障機制的建議。
日本提出,東盟10國除擁有少量民間儲備外均未建立國家儲備;中國雖已著手建立國家儲備,但儲備能力還跟不上進口的增速。東亞這13個國家對中東石油的依賴程度均高達50%以上,中東地區局勢動盪,亞洲各國石油供應都面臨較高風險。而日本的儲油設施尚有一定空閑,為此日本提議,首先將沖繩兩處儲油基地借給離其較近並願意進行合作的東盟各國和中國,隨後在經東盟同意的基礎上,選擇諸如菲律賓和泰國的合適地點,由日本提供技術,合作建設新儲油基地。▲
⑤ 美國和加拿大油氣安全戰略
美國能源部能源信息署預計到2020年美國國內的石油產量將不能滿足本國30%的需求,能源供需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為保證美國經濟發展,美國制定了一系列能源安全政策,確立了能源戰略目標,通過立法建立了政府戰略石油儲備。加拿大的油氣資源比較豐富,因此加拿大的能源政策的目標以能源供應自給為最終目標。
一、美國能源安全政策
1.美國的能源安全政策
美國能源戰略目標有三個,其能源安全政策就是為實現這三個目標而制定的。
戰略目標1:提高能源系統的效率——改進能源的生產能力,提高整體經濟運行能力,同時保護環境並且鞏固國家安全。如:支持富有競爭力和高效的電力系統,實行電力利用的重建、立法,發展先進的煤炭、天然氣發電廠。改進現有的核發電設施;提高在運輸業,工業和建築業領域的用能效率。發展高效節能的運輸業,工業和建築業;採用新/革新的節能和可再生能源技術。
戰略目標2:確保能源中斷時的安全——防止我們的經濟受到外來供應中斷和內部失控。如:降低美國在石油供應中斷時的風險程度,穩定國內生產,保持戰略儲備油品的良好待命狀態,進口渠道多樣化,減輕消費;保證能源系統的可靠性,靈活性和能源反應能力。保證可靠的電力/天然氣供應,煉油和應急能力。
戰略目標3:促進能源生產和鼓勵有利於健康和環境的利用——增進我們的健康和地方型、區域性及全球性環境保護。
能源是美國經濟競爭力和經濟繁榮的重要因素,美國致力於向能源消費者提供安全可靠的和能夠負擔得起的能源。
美國採用的節能措施是:
1)對浪費汽油的汽車征稅;
2)私人建築進行隔熱措施投資時減稅。
2.現階段美國能源安全的國內政策
(1)加強國內石油勘探開發
A.開發阿拉斯加禁區
阿拉斯加曾是美國最大產油區(「北坡」油田),1968年在這塊北冰洋畔的荒灘地下發現了特大油田。1977年6月20日第一批石油開始進入長達1290公里的輸油管道流向美國大陸「下48州」。經過幾十年的開采,北坡油田進入開發後期,產量遞減很大。
地質調查證明,除了北坡油田外,阿拉斯加還有三個可供開採石油和天然氣的地區:阿拉斯加國家石油儲備區(the National Petroleum Reserve-Alaska,簡稱NPR-A)、北極邊遠大陸架(the Arctic Outer Continental Shelf)和北極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the Arctic National Wildlife Refuge簡稱ANWR)。NPR-A位於阿拉斯加北部布魯克斯嶺和北冰洋之間,預計石油儲量為21億桶,天然氣儲量為8.5萬億立方英尺。1999年柯林頓政府決定出租NPR-A東北部地區後,現已簽訂133個租約,涉及范圍達90萬英畝。目前,勘探工作仍正緊張展開。作為聯邦政府的石油儲備區,NPR-A是為應付戰爭緊急需要儲備的,探明後要把資源保留在地下。切尼提出的《國家能源政策》對此諱莫如深。
布希政府把開發北極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作為增加美國國內石油、天然氣的重點。保護區總面積190萬英畝,計劃先開發2000英畝。最高產量可能達到100~130萬桶/日,約為美國石油總產量的20%以上;若按目前的進口量計算,相當於美國從伊拉克進口石油46年。
B.開發美國西部石油天然氣資源
據估計,美國石油剩餘可采儲量仍比較豐富。美國土地分三級所有:聯邦政府、州政府和私人。聯邦政府在大陸48州擁有31%的土地(多位於美國西部)和全部大陸架。目前,這些地區提供的能源佔全國能源總產量的30%。這些地區擁有待開發的地下石油儲量約41億桶,天然氣儲量約167萬億立方英尺。但這些地區地質構造復雜,勘探和開發成本高,必須採取現代化高科技手段,才能把它們從地下開采出來。
(2)強調發展核能的重要性
美國政府認為,解決今後20年日益增長的電力需求,關鍵在於發展核能,這是解決美國電力供應的必由之路。
美國這個世界上最早發展核能的國家現在已遠遠落後於法國。對於美國朝野來說,發展核能是一個非常沉重的話題。三里島事故(1979年)發生後,聯邦政府核能管理委員會(the Nuclear Regulatory Commission簡稱NRC)嚴格限制核能的發展,自此美國沒有再建一座新核電站。1986年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重大事故,在美國再度引起恐慌。20世紀90年代,美國關閉了一些過了時的核電站,現存的103座核電站提供全國電力的20%。美國東北、南部和中西部地區10個州的核電站發電能力占這些州總發電能力的40%。
美政府認為自三里島核事故以來,美國核工業技術水平和安全系數已大為提高,核廢料也將得到妥善處理,聯邦政府積極發展核電站的條件已經成熟。
(3)繼續發揮煤炭在電力發展中的作用
目前,美國擁有發電廠5000座,總發電能力80萬兆瓦,其中煤炭佔50%以上。在中西部、東南部和西部的12個州,煤炭發電所佔比重超過80%,天然氣、水電和燃料油分別僅佔16%、7%和3%左右。聯邦政府能源部通過《潔凈煤技術發展綱要》(Clean Coal Technology Program)的執行,在煤炭潔凈化利用方面已經取得了進展。報告預計美國今後10年電力需求量可能增加25%。為此,美國需要新建1300~1900個發電廠,平均每周新建一座。為了減少發電廠對國內有限的天然氣資源的依賴,今後煤炭將繼續發揮主導作用,煤電比重可能繼續保持在50%左右的水平上。
此外,美國政府還把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提到一定日程上來,並提出了具體的發展計劃,但不在重點之列。
(4)改善和新建能源基礎設施
A.修繕陳舊的輸油和輸氣管道
美國輸油管道遍布全國,總長度達200萬英里,擔負著全國大約66%的原油、汽油和其他油品的運輸任務。然而管道大部分已經老化,既不安全也不符合環保要求,急需修繕。同時為了滿足需求的增長,必須修建新的管道。報告提出計劃新修管道38000英里。
阿拉斯加管道系統(the Trans-Alaska Pipeline System)基本上鋪設在凍土地表面,由北向南縱貫阿拉斯加。每年經此管道輸向美國大陸的石油占國內石油總產量的1/5。北坡油田的原油輸入這條管道後,經太平洋沿岸的不凍港瓦爾迪茲裝上油輪運往美國大陸本土。該管道由美國幾家大石油公司投資興建,所用土地部分由美國聯邦政府提供,部分向阿拉斯加州政府租借,並由聯邦政府和阿拉斯加州政府雙方嚴格管理。雙方就修建和管理這條管道的有關協議將於2004年期滿,需要簽訂新協議。
美國國內生產的天然氣幾乎全部經輸氣管道到達用戶,總輸送能力約23萬億立方英尺。2020年天然氣需求量將增加50%,阿拉斯加北極地區是主要天然氣儲藏地之一。國內現有輸氣管道遠遠不能滿足需求必須新建。此外,連接加拿大的天然氣管道也需要擴建。
B.改善和新建煉油廠
由於國內環保呼聲高漲,聯邦政府出台了清潔空氣等一系列法律法規,增加了煉油廠成本。10年來大約已有50家煉油廠被迫關閉,每年靠擴建現有大煉油廠增加的煉油能力只有1%~2%,加之25年來國內沒有興建大型煉油廠,所以全國煉油能力遠遠不能滿足需求。為了解決這個矛盾,除了提高現有煉油廠的能力之外,還要興建新的煉油廠。另外,還必須重新審查現有的有關環保、清潔空氣等一系列規章制度和法律,為新建煉油廠掃除不必要的障礙。布希政府已經要求各州政府放寬對新建煉油廠的環保限制。
(5)實施並增加政府戰略石油儲備
美國是第一個正式建立國家礦產資源戰略儲備的國家。1923年,美國總統哈丁下令建立了阿拉斯加國家的海軍油儲,以保障海軍石油的安全供應。美國所建立的儲備正是「國家安全保障戰略儲備,防備戰爭時期供應中斷,供國家非常時期使用」。
從經濟上講,美國建立戰略石油儲備也有其必然性。美國石油僅有世界探明儲量的3.2%,而消費量佔全球的25%~28%。目前美國石油50%靠進口,預計到2010年其消費量的70%將依靠進口。而進入世界市場的原油,2/3以上來自中東、非洲和裏海這些政治軍事不安定地區,所以,儲備石油可以保障供應、平抑油價,同時也保障其國家的綜合安全。
為此,美國對戰略性礦產品儲備進行立法,於1946年制定了「重要戰略物資儲備法」,1975年制定了「能源政策與保護法」。
1990年修訂的《能源政策與保護法》規定:在嚴重的能源供應中斷或美國在國際能源機構的義務所要求的情況下,由美國總統決定動用戰略性石油儲備,為保證戰略性石油儲備發揮最大效用,危機期間戰略性石油儲備的出售或分配通過競價方式進行。該法對「嚴重的能源供應中斷」定義如下:進口石油產品的供應中斷或破壞活動或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使得石油供應產生突發性的大范圍的持續時間長的石油供應短缺,並對國家安全和國家經濟造成嚴重負面影響。1992年修訂法又規定,在存在以下情況時總統可認為能源供應嚴重中斷:A.有緊急事態發生,且持續時間相當長,范圍較廣,造成原油供應量顯著減少;B.因發生緊急事態,油品價格大幅度上漲,這種價格上漲可能會對國民經濟帶來重大影響。在上述情況下,國際能源機構也沒有啟動「緊急石油分享系統」,但總統認為原油供應有可能因途徑中斷而造成供應不足,可以決定動用戰略石油儲備。
美國的儲備制度是由四個購買物資法案組成的,即1946年的「戰略物資儲備法」、1950年的「國防生產法」、1954年的「農產品貿易擴大資助法」及1956年制定的「農業法」。美國的現行的儲備制度可以追溯到1939年制定的「儲備法」。美國的儲備制度隨國際形勢的變化,其儲備目標量和儲備品種也在不斷變化。
根據美國國會1975年通過的《能源政策與保護法》授權,美國國會確定了一個90天進口量的戰略石油儲備初步目標,這一目標相當於5億桶儲備,1979年這一儲備目標被提高到7.5億桶。根據美國能源部的報告,美國戰略石油儲備數量在1985年達到頂峰,相當於118天的凈進口量。
美國國會《對能源政策與保護法》進行了多次修訂,最重要的變化是戰略性石油儲備兼有了生產消費性石油儲備所具有的調節市場、穩定價格的作用。1990年的修正增加了附加授權,允許在國內及國際市場石油短缺期間動用3000萬桶石油儲備,此外,立法還允許進行500萬桶戰略性石油儲備的銷售實驗。
美國戰略石油儲備由美國政府授權美國能源部、美國能源部化石燃料局、美國能源部戰略性石油儲備局負責戰略性石油的建立、管理和維護,由能源部長領導下的負責能源的部長協助分管,通過3個辦公室具體管理5個儲備基地和一個中轉基地。重要的政策和決策由總統作出,相關法律由國會通過,總統簽署後頒布執行。
美國石油戰略儲備有兩種方式,一是原油儲備(SPR),由能源部負責購買並儲備原油;二是石油產地的儲備,目前是在阿拉斯加北坡部分重要產油區,劃出大片含油土地只探不採,找到石油儲量後就地封存,以備急需。
阿拉斯加國家油儲:美國在阿拉斯加劃出大片含油土地只探不採,找到石油儲量後就地封存,以備急需(主要是戰爭等緊急狀態下石油的供應),即所謂的石油產地的儲備。阿拉斯加國家油儲是美國應對石油供應中斷的第二道防線,也是最後一道防線。
美國政府不僅要把戰略石油儲備作為應付國外石油中斷的工具,也要把它作為備戰用的「國防燃料儲備」(National Defense Fuel Reserve)。
二、加拿大的油氣儲備及其能源安全政策
加拿大的油氣資源豐富,因此,加拿大的能源政策的目標是著重構建開放的市場框架,加速經濟增長和創造就業機會,堅持效率與公平的原則,注重健康、安全和環保,著眼於資源的長期發展和利用。
加拿大的能源政策的目標
加拿大的能源政策目標是以能源自給為最終目標,將依靠進口石油的程度降到最低限,積極開發,利用替代能源和合理利用能源。
為實現該目標,加拿大能源政策的措施主要是以適當的價格提供能源、保存能源,擴大勘察、開發,加強收集資源情報,促進各種燃料的相互替代,促進新的輸送系統,在能源資源開發方面,加強加拿大的主導作用。同時要加強儲備,供緊急時期使用。加拿大是國際能源署(IEA)的成員國,按照IEA的要求建立有應急石油儲備,不過加拿大的石油儲備全部為商業性的企業儲備。目前儲備規模為496億桶(1998年9月),約相當於75天的需求量,所有儲備均在公司手中,在宣布為緊急狀態時,聯邦政府根據「強制配給計劃」有權管理公司擁有的儲備。政府與業界協商確定緊急狀態時儲備規模的閥值。由於儲備管理成本相當高,而且企業儲備資金主要來源於企業自己,所以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儲備規模有所減少。
⑥ 伊拉克戰爭後, 美國怎麼樣控制伊拉克的石油資源
跑馬圈地是種非常愚蠢的做法,美國人更願意控制價格,而不是實實在在的掌握資源。美國現在主導了伊拉克的石油出口,也就是說,開采多少,出口多少,全要美國說了算。至於誰開采,賣給誰,那都無所謂。控制石油儲備充足的伊拉克,美國有更多手段來控制全球的油價,誰控制了石油,誰就控制了世界。
另外,第一個進入伊拉克開採石油的是中國公司,是中石油吧。
⑦ 石油安全指的是什麼
石油安全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可以及時、足量、經濟地獲取石油供應,以保障社會經濟平穩、健康運行和持續、協調發展的能力和狀態。
由此可見,石油安全是一個內涵豐富而有一定的范疇,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界定:
首先,石油安全屬於國家經濟安全范疇,其內涵是由國家經濟安全戰略核心目標決定的。不同的國家,其經濟戰略安全核心的內涵不同,如石油凈出口國的經濟安全戰略核心是確保生產出來的石油能夠以合理的價格銷售,而石油凈進口國的國家經濟安全戰略核心是確保石油供應的安全。
其次,石油安全是一個有多重含義的復合范疇,可包括石油的供應安全、消費安全、生產安全、產業安全、使用安全乃至生態安全、環境安全等眾多層面,也可特指其中的某一個層面。但通常意義上石油安全是指從國家經濟安全戰略核心角度考慮的石油供應安全。
再次,影響石油安全的因素極其復雜,包括資源、經濟、政治、軍事等眾多方面。這些因素的變化,有些是可控的、常態的,有些是不可控、非常態的。
石油的非一般商品屬性,導致了其對於國家經濟發展、政治穩定和國防安全都具有特別重要的戰略意義。但油氣資源的非再生性、地理分布上的不均衡性、過快增長的需求量,以及偶然發生的政治事件、突發的戰爭,常常促使石油供應中斷和價格暴漲,甚至引發石油危機。
石油供應凈中斷日期持續時間(月)平均總供應量下降量(百萬桶/日)中斷原因1951.03—1954.10440.71951年5月1日伊朗油田國有化,隨後幾個月阿巴丹地區發生動亂和罷工1956.11—1957.0342.0蘇伊士戰爭1966.12—1967.0330.7敘利亞過境費爭端1967.06—1967.0822.0「六日戰爭」1970.05—1971.0191.3利比亞價格爭端1971.04—1971.0850.6阿爾及利亞—法國國有化斗爭1973.03—1973.0520.5黎巴嫩動亂使運輸設施遭嚴重破壞1973.10—1974.0362.6阿以戰爭,阿拉伯石油禁運1976.04—1976.0520.3黎巴嫩內戰,向伊拉克的出口受到影響1977.0510.7沙特油田受到破壞1978.11—1979.0463.5伊朗革命1980.10—1980.1233.3兩伊戰爭1990.08—1990.1034.6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沙漠風暴1999.04—2000.03123.3OPEC(伊拉克除外)為提高價格而削減產量
石油供應中斷的歷史記錄半個多世紀以來,世界范圍內發生了數次重大的石油供應中斷、市場激烈波動的事件,對世界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特別是對那些石油進口依賴程度高的國家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引起了社會經濟的大動盪。
其中,對世界經濟影響最大的是兩次石油危機。
1973—1974年,阿拉伯國家發動了石油禁運。由於美國對以色列在軍事政治上的支持,阿拉伯國家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實施石油禁運。國際市場上的石油價格從每桶3美元漲到12美元,上漲了4倍。石油價格暴漲引起了西方國家的經濟衰退,美國由於缺少1.16億噸標准煤能源,生產損失930億美元;日本缺少0.6億噸標准煤能源,生產損失485億美元。據美國經濟學家研究,該次石油危機不但終結了美國持續高速增長的經濟態勢,使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下降了4.7%,也使得歐洲及日本國內生產總值下降了2.5%和7%。
1979—1981年,爆發了兩伊戰爭。兩伊戰爭的爆發使得油價從每桶13美元飛漲到34美元。伊朗國內革命、兩伊戰爭的爆發,對該地區石油供應能力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石油日產量銳減,國際石油市場價格驟升,每桶石油的價格上漲了近3倍。這次石油危機又一次引起了西方主要工業國的經濟衰退,美國政府估計,美國國內生產總值在這次石油危機中下降了3%。
此外,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引發了海灣戰爭。當時國際油價一路飛漲,三個月的時間內從每桶14美元突破到了40美元。不過,這次高油價持續時間並不長,與前兩次石油危機相比,對世界經濟的影響要小得多。
石油危機的產生,使人們一直憂慮的礦產資源的消耗可能造成枯竭的問題變成了礦產資源的供應中斷和價格暴漲問題,其實質都是必將導致經濟社會和國家安全變得脆弱。石油危機不僅是個石油供應量的問題,也是個經濟問題,更是個軍事問題和政治問題。由於經濟社會和國家安全的需要,各國開始研究和重視保障石油安全問題。
因此,對於石油需求國而言,石油安全主要是指作為重要戰略資源的石油,能夠保持長期以合理的價格,持續、充足、穩定的供應。事實上,各石油需求國早已視「石油供應安全」為其最為核心的能源戰略目標。
影響石油安全的因素是多種多樣且互相關聯的,主要可以分為:資源因素、經濟因素、技術因素、政治因素、制度因素、運輸因素和軍事因素等。
資源因素 資源因素是影響石油安全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一般情況下,資源豐富的國家,石油安全性高,反之則低。但是,由於世界石油資源分布極不均衡,石油資源又是可全球配置的資源,因此,完全自給自足的石油資源供應既不現實也不一定最優,因為進口的風險成本也可能低於完全自給自足所增加的成本。
經濟因素 經濟因素對石油安全的影響不僅表現在經濟發展對石油資源的需求變化,進而影響到國內外石油市場,而且還表現在能否有充足的外匯支持進口,並抵禦石油市場的價格上漲;另外,經濟因素還決定著石油是否會被其他形式的能源所代替。
技術因素 石油行業是技術性極強的行業。技術進步可以降低邊際開采成本,增加石油資源的勘探能力,增加石油可供量。新型能源開發與利用上的重大技術進步將使資源替代成為可能,從而緩解石油安全的緊張狀況。
政治因素 政治因素對石油安全的影響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石油進口國與出口國之間政治經濟關系惡化造成對石油安全供應的影響;二是石油出口國國內的政治因素對石油安全供應的影響;三是地緣政治影響石油進口國國家間、出口國國家間和進口國與出口國之間的關系。
制度因素 制度和政策對石油安全的影響極大,主要表現在國家政府所制定的有關石油資源開發、利用、進出口、消費等的法律、法規及政策上。
運輸因素 在石油生產與消費市場錯位及進口石油比重較大的情況下,運輸狀況是石油安全的瓶頸環節,它與運輸距離、運輸線的安全狀況、運輸方式以及進口國對資源運輸線保衛能力的強弱有關。
軍事因素 軍事因素對石油安全的作用包括對石油運輸安全的保障能力、對重要海峽的控制能力和對主要資源產地的軍事干預能力等方面。
⑧ 主要油氣資源國投資環境優選
6.2.2.1主要石油資源國石油投資環境優選
(1) 快速聚類分析
1) 數據來源與變數選擇。
快速聚類所需數據來源於對全球22 個國家石油投資環境的評價結果 (見第5章),利用快速聚類分析22 個國家石油投資環境的差異與共性。在SPSS的變數視圖中,建立「國家」變數,表示22個國家;建立「油氣資源現狀」、「基礎條件」、「政治經濟環境」、「油氣法律法規與相關政策」、「油氣管理體制」、「國際合作」6個指標,分別表示各個國家石油投資環境評價值。
2) 參數與方法。
在SPSS軟體中,進入快速分類視圖中。聚類數設置為「6」,聚類方法設置為「迭代與分類」法,最大迭代次數為「10」,在選項中選擇「每個個案的聚類信息」。
3) 數據分析結果。
通過執行快速聚類,得到如表6.1和表6.2的結果。表6.1給出了每一個觀測所屬的類,通過聚類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所有的觀測按照與聚心的聚類被分為6類;表6.2給出了最終聚類中心間的距離。
表6.1 主要石油資源國石油投資源環境聚類成員
表6.2 主要石油資源國石油投資環境最終聚類中心間的距離
(2) 聚類結果分析
通過分析表6.1和表6.2,可以得出主要石油資源國石油投資環境的分類以及每一類的主要特徵,結果如表6.3。
表6.3 主要石油資源國石油投資環境聚類分析結果表
(3) 優選結果與結論
從政治形勢看,美國是石油投資環境最優的國家。美國的市場經濟體制比較完善,政局穩定,戰爭風險小,適合投資;但是美國國際合作比較弱,對石油保護比較嚴,這又嚴重影響了石油投資。俄羅斯的基礎條件比較好,基礎設施健全,管道長度較長,氣候也比較好;另外,俄羅斯石油開采管理體制比較好,服務水平高,有長期石油發展歷史,經驗比較成熟,相關管理機構比較多,管理完善。從石油法律法規與相關政策看,挪威比較有優勢,石油法規比較完備,和外國投資商的相關合作法律比較健全,油氣投資促進政策也比較多,比較適合投資。沙烏地阿拉伯的石油現狀非常好,石油總體探明儲量大、儲量潛力大、勘探成功率高。總體上看,英國、羅馬尼亞、烏茲別克、加拿大、土庫曼、哈薩克、亞塞拜然、烏克蘭、德國、澳大利亞、義大利等的石油管理體制比較好,管理完善,有較高的服務水平。伊朗、委內瑞拉、科威特、伊拉克、利比亞、奈及利亞、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的國家石油投資環境比較均衡,石油現狀比較好,但基礎條件較差。
根據聚類分析結果,不同的國家石油投資環境都表現了不同的特徵和優勢。總體看,北美石油投資的政治形勢好,政局穩定;亞洲和非洲石油現狀比較好,但基礎條件較差;而歐洲相對來說,管理體制比較健全,但與國外合作比較少,有一定的限制。中國在選擇石油投資國時需要結合自身的情況,參照投資環境的總體投資評價結構及分類結構,做出最優的選擇。
6.2.2.2主要天然氣資源國天然氣投資環境優選
(1) 快速聚類分析
1) 數據來源與變數選擇。
快速聚類所需數據來源於對全球27個國家天然氣投資環境的評價結果 (見第5章),利用快速聚類分析27個國家天然氣投資環境的差異與共性。在SPSS的變數視圖中,建立「國家」變數,表示27個國家;建立「油氣資源現狀」、「基礎條件」、「政治經濟環境」、「油氣法律法規與相關政策」、「油氣管理體制」、「國際合作」6個指標,分別表示各個國家天然氣投資環境評價值。
2) 參數與方法。
在SPSS軟體中,進入快速分類視圖中。聚類數設置為「6」,聚類方法設置為「迭代與分類」法,最大迭代次數為「10」,在選項中選擇「每個個案的聚類信息」。
3) 數據分析結果。
通過執行快速聚類,得到如表6.4和表6.5的結果。表6.4給出了每一個觀測所屬的類,通過聚類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所有的觀測按照與聚心的聚類被分為6類。表6.5給出了最終聚類中心間的距離。
表6.4 主要天然氣資源國天然氣投資環境聚類成員
表6.5 主要天然氣資源國天然氣投資環境最終聚類中心間的距離
(2) 聚類結果分析
通過分析表6.4和表6.5,可以得出主要天然氣資源國天然氣投資環境的分類以及每一類的主要特徵,結果如表6.6。
表6.6 主要天然氣資源國天然氣投資環境聚類分析結果表
(3) 優選結果與結論
從政治形勢看,天然氣投資環境最好的國家是美國。美國的市場經濟體制比較完善,政局穩定,戰爭風險小,適合投資;但是美國國際合作比較弱,對天然氣保護比較嚴,這又嚴重影響了天然氣投資。俄羅斯的基礎條件比較好,基礎設施健全,管道長度較長,氣候也比較好;另外,俄羅斯天然氣現狀比較好,天然氣總體探明儲量大、儲量潛力大、勘探成功率高,適合投資。伊朗、卡達天然氣現狀較好,其他方面欠佳。從天然氣法律法規與相關政策看,挪威比較有優勢,油氣法規比較完備,和外國投資商的相關合作法律比較健全,天然氣投資促進政策也比較多,比較適合投資。哈薩克、土庫曼、亞塞拜然、烏茲別克、烏克蘭等的天然氣法律法規與相關政策比較完善。德國、英國、澳大利亞、奈及利亞、阿爾及利亞、加拿大、利比亞、玻利維亞、沙烏地阿拉伯、查德、印度尼西亞、荷蘭、緬甸、阿曼、委內瑞拉、義大利、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除了基礎條件相對薄弱以外,其他投資環境比較均衡。
根據聚類分析結果,不同的國家天然氣投資環境都表現了不同的特徵和優勢。總體看,北美天然氣投資的政治形勢好,政局穩定;亞洲和非洲天然氣現狀比較好,但基礎條件較差;而歐洲相對來說,管理體制比較健全,但與國外合作比較少,有一定的限制。中國在選擇天然氣投資國時需要結合自身的情況,參照投資環境的總體投資評價結構及分類結構,做出最優的選擇
⑨ 美國石油學會的API標准
API標准應用廣泛,不僅在國內被企業採用和被美國聯邦和州法律法規以及運輸部、國防部、職業安全與健康管理局、美國海關、環境保護署、美國地質勘查局等政府機構引用,而且也在世界范圍內被ISO、國際法制計量組織和100多個國家標准所引用。
API標准主要是規定設備性能,有時也包括設計和工藝規范,標准制定領域包括石油生產、煉油、測量、運輸、銷售、安全和防火、環境規程等,其信息技術標准包括石油和天然氣工業用EDI、通信和信息技術應用等方面。
⑩ 二十世紀,美國前總統布希批准了一項旨在未來10年內大幅度減少美國對石油依賴的能源戰略是什麼樣的
二十世紀,美國前總統布希批准了一項旨在未來10年內大幅度減少美國對石油依賴的能源戰略是1991年2月下旬公布的。1985年以來,美國的石油進口量持續穩步上升,當時已佔到總消費量的42%。這一戰略,號召節約能源和增加能源生產。為此,將精簡法規,以加速天然氣、石油和水力電廠以及核電廠的建設;通過改革核電廠和核廢料處置廠址許可證頒發手續,開發「下一代」安全反應堆的新型設計方案,來鼓勵更多地利用核能。這些措施使得核工業界能夠通過降低發電成本,增加核電廠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來滿足電力需求。到2010年,核能發電量將比90年代初規劃多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