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法規的論語

法規的論語

發布時間: 2022-05-11 06:08:27

1. 法的重要性的名言

1、 把自己交給了一個立法者的絕對的專斷權力和意志,這不啻解除 了自己的武裝,而把立法者武裝起來,任他宰割。——【英國】洛克《政府論》
2、 法律要成為法律,而不成為簡單的戒律。——【德國】黑格爾《法哲學原理》
3、 法律的用語,對每一個人要能夠喚起同樣的觀念。——【法國】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
4、 立法者們,你們要頒布正義的法律,公職人員們,你們要促使人 們正確地執行法律;希望這將是你們的全部政策。——【法國】羅伯斯庇爾《革命法制和審判》
5、 當立法機關把執行他們所制定的法律的權力交給別人之後,他們 認為有必要時仍有權加以收回和處罰任何違法的不良行政。——【英國】洛克《政府論》
6、 如果同一批人同時擁有制定和執行法律的權利,這就會給人們的 弱點以絕大誘惑,使他們動輒要攫取權力,藉以使他們自己免於服從 他們所制定的法律,並且在制定和執行法律時,使法律適合於他們自 己的私人利益。——【英國】洛克《政府論》
7、 君主們應該服從上帝和自然的法律。任何人和任何權利都不能使 他們不受這個永恆法的約束。——【英國】洛克《政府論》分權原則是由1787年《美國》
8、 制憲會議確定的,其目的是為避免專 斷獨行的現象,而不是為了提高效率。它的目的不是避免摩擦,而是通過 三個部門分享統治權力時不可避免的摩擦來使人民避免遭受獨裁的宰制。——布蘭迪斯——摘自路易斯·亨金《憲政、民主、對外事務》
9、 法律的制定是為人們享受和平的、有德行的生活所必需的。——【義大利】阿奎那《神學大全》《阿奎那政治著作選》
10、 法愈疏而亂愈不作,所謂無法之法也。法愈密而天下治亂即生於 法之中,所謂非法之法也。——【明】黃宗羲《原法》
11、 如果立法者一開始就不集中注意力去建立公民的財產和地位的平 等,那麼,他的一切努力都將徒勞無益。——【法國】馬布利《論法制或法律的原則》
12、 國家通過它的統治權,能夠改變法律的內容。——【英國】拉斯基《國家的理論與實際》
13、 一切法律都必須同國家的體制相適應。一西塞羅——摘自《西方法律思想史資料選編》
14、 專制的國家沒有任何基本法律,也沒有法律的保衛機構。——【法國】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
15、 民主國家乃是這樣的國家:在那裡,主權的人民受自己制定的法 律領導,自己去做所能做的一切事情,並藉助自己的代表去做自己所 不能做的一切事情。——【法國】羅伯斯庇爾《革命法制和審判》
16、 法制數變,國家之大患。——【清】申涵煜《省心短語》
17、 法敗則國亂。——【戰國】《韓非子-難一》
18、 法令行則國治,法令弛則國亂。——【東漢】王符《潛伏論·述赦》
19、 造成各個民族不幸的,並不是人們的卑劣、邪惡和不正,而是他 們的法律不善。——【法國】愛爾維修《十八世紀法國哲學》
20、 如果沒有一個能夠迫使人們遵守法權規范的機構,法權也就等於零。——【蘇聯】列寧《國家與革命》《列寧選集》
21、 政治上的憲法,就是支配人事的大機器,也是調和自由和專制的 大機器。——孫中山——摘自梁鳳榮《中國法律思想史》
22、 一個階級當民主政治的決裁不利於它時,就威脅著要去《且不談 實際要去》
23、 破壞憲法,它就是要使民主政治程序停頓,這對於文明生 活上的精神收益是大有害處的。——【英國】拉斯基《國家的理論與實際》
24、 強力並不構成權利,而人們只是對合法的權力才有服從的義務。——【法國】盧梭《社會契約論》
25、 對人類的弱點來說,權的誘惑是太大了,在同一人的手裡既有立 法之權又有執法之權,就不免使他們不遵守自己所制定的法律。——洛克——摘自《比較憲法與行政法
26、 個人的權力或若幹人聯合組成的權力,只應在法律有所不及的時 候,方才應用它來發號施令,作為補助。——【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
27、 只有法律有權統治人。——馬布利——摘自《西方法律思想史資料選編》
28、 在一切自由的國家裡,法律應當特別保護社會自由和個人自由, 使之不受當權者濫用權力的侵犯。——【法國】羅伯斯庇爾《革命法制和審判》

2. 論語里邊有關行為規范的句子

1、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

出自《論語·陽貨》。棄,鄙棄。傳播從道路上聽聞的傳聞,這是有道德的人所鄙棄的事。這是孔子教導學生的話,意在勸學生要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對人對事要有認真嚴謹的態度。

2、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出自《論語·顏淵》。非禮,不符合禮。勿,不要。動,行動、做。不符合禮的不要看,不符合禮的不要聽,不符合禮的不要說,不符合禮的不要做。這是孔子關於君子行為規范的名言,強調一切以「禮」為依歸、為准繩。

3、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出自《論語·雍也》。仁德之人,自己想成事立身,也讓別人成事立身;自己想人生順達,也讓別人事業順達。這是孔子對「仁者」所提出的道德標准。

4、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

出自《論語·里仁》。方,指確切的方位、去向。父母健在,不遠游他鄉。如果迫不得已一定要遠出,也要告知父母確切的去向。這是孔子教導天下為人之子者的名言。

5、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出自《論語·里仁》。父母的年齡,做子女的不能不知道。一來為他們的健康長壽而高興,一來為他們垂垂老矣而擔憂。這是孔子告知天下人如何做子女的明訓。

6、剛、毅、木、訥,近仁。

出自《論語·子路》。剛,剛強。毅,果斷。木,質朴。訥,語言遲鈍,不善於講話,此指語言謹慎。近,接近。剛強不屈、果決堅毅、質朴誠實、言語謹慎,做到這四條就差不多接近「仁」了。

7、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出自《論語·泰伯》。不知禮儀,而只知一味態度恭敬,就會很累;不知禮儀,只知處處謹慎,就會讓人做事說話縮手縮腳;不知禮儀。

8、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出自《論語·顏淵》。居,在。之,指官位。無倦,指工作不懈怠。行之,指執行國君之命。以,用。忠,忠誠、忠心。為官之人應該在其位,謀其政,勤奮努力;對於君主的指示應該忠誠地予以執行,不打折扣。這是孔子所提出的「為官之道」。

3. 法律有關的名言警句

憲法,就是一張寫著人民權利的紙。

——列寧

法制·法律·勵志

刑罰知其所加,則邪惡知其所畏。

——諸葛亮

法律·諸葛亮·勵志·工作

在民主的國家裡,法律就是國王;在專制的國家裡,國王就是法律。

——馬克思

法律·法制·馬克思·哲理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孔子

孔子·理想·論語·法律

法律是顯露的道德,道德是隱藏的法律。

——林肯

法律·道德·法制·道德修養

法律是無私的,對誰都一視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

——托馬斯

法律·法制·勵志

有多少罪孽就會有多少法律。

——彌爾頓

法律·法制·學生

法律應該是鐵的,像鐵鎖那樣。

——高爾基

法律·工作·勵志

懲罰是對正義的伸張。

——奧古斯丁

法律·法制

法不阿貴,繩不繞曲。

——韓非子

法制·法律·中國·中國古代

小惡不容於鄉,大惡不容於國。

——蘇軾

法律

民眾對權利和審判的漠不關心的態度對法律來說,是一個壞兆頭。

——龐德

法律·法制·工作·人生勵志

自由就是做法律許可范圍內的事情的權利。

——西塞羅

法制·法律·學生·工作

法律不可能給每個人以方便,如果它有益於全體和大多數人,我們就該滿足了。

——李維

法律·法制·工作·勵志

法者,定分止爭也。

——韓非

法律·中國古代

極端的法規,就是極端的不公。

——西塞羅

法律·法制·工作

4. 論語主要講什麼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體是仁禮學說,仁與禮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范疇
1、關於仁
仁的概念,孔子以前就有,春秋前期人們把尊親敬長、愛及民眾,忠於君主和儀文美德都稱為仁。孔子繼承了前人的觀念,並且把它發展成為系統的仁說。
什麼是仁?孔子在《論語》提到仁有一百餘處,涵義甚廣,但其基本涵義有二:一是愛人。他的弟子樊遲問孔子什麼是仁,孔子問答說:"愛人"。《說文》有個解釋:"仁,親也,從二人",甚合孔子思想。仁,就是人與人的關系,要友善相親,相互幫助。愛有差等。按孟子的說法是:"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是先愛自己的親,然後普及到民,再推廣到物;是先已後人,先內後外,既有次第又有厚薄。這是一種從人"自然本性"出發的"仁愛差別"。
2、關於禮
仁的第二個涵義是克己復禮。在答復弟子顏淵時,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顏淵》)。"克己"是自覺地約束自己。"復禮"是一切言行要納於禮。這里強調的是人的道德自覺,人們通過克制自己,達到自覺守禮的境界,達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視聽言動都合於禮,這也就是仁的境界。
"禮"也是一個古老的概念,周公就制定周禮。不過,孔子則是從多方面進行論述的第一人。什麼是禮?禮的含義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屬於根本政治制度方面的規定。《左傳》隱公十一年載:"禮,務國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後嗣者也。"這是說,禮是治理和安定國家,鞏固國家的制度和維護社會所需要的秩序。孔子又說禮是"王之大經也"(《左傳》昭公十五年),是進行統治的根本法規,治國之綱。因此,"壞國喪家亡人必失去其禮"(<禮記·禮運))。丟掉了禮,就要失去一切。可見孔子這里說的"禮"實際是"社會秩序和社會制度"。二是禮儀上的規定,就是有關朝廷的祭祀、出征、朝聘,以至婚喪嫁娶,侍人接物到生活細節,按不同等級、身分,都有不同的禮儀規定,這叫"儀"。這里的"儀"實際是"社會秩序和社會制度"的具體形式。
孔子認為:禮和儀又是統一的,禮是根本的,儀是從屬的,儀是禮的"節文"或形式,或者說儀是用行動規范和禮節的形式來鞏固和體現社會的秩序和制度。因此,禮的實現既靠強制的力量,又靠習俗力量,是內外結合,所以禮又和樂相連。孔子,"克已復禮"實際上是主張建立如周朝一樣的"禮儀社會",即"秩序和制度社會"。
孔子主張禮仁結合,納仁於禮,用仁來充實禮。這是孔子的創新。"關於禮仁關系,他認為,仁是禮的內在精神,禮是仁的表現形式。仁是禮的最高境界,禮是實現仁的途徑。就仁和禮的本質來說,仁,歸根到底,反映的是根源於血緣關系的人與人之間的仁愛關系;禮,主要是規范社會的政治秩序和制度。孔子的思想體系中,注重仁和禮的結合,實質上是注重了人道與政治的結合,從而對周禮作了重大的修改。仁與禮並不矛盾,因為仁是內容,禮是形式,二者的結合,才是一種制度的完善。
3、關於德治主張
同孔子的仁說和禮說相聯系,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實際上已打破了傳統的禮不下庶人的信條,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實行德治的具體辦法:
1)重教化,輕刑罰。孔子認為要治理好一個國家,必須在滿足百姓生活富裕的基礎上,加強教化。在禮刑問題上,孔子主張禮教是根本的,不得已而用刑,必須慎用。認為寬猛相濟,政事才會諧和。寬猛結合,就是文武兩手並用,德治與刑治都要。
2)反對過度榨取,主張"使民也義"。義者,宜也,就是役使老百姓不要過分,要適宜。
孔子看到了當時兩極分化、貧富懸殊過大的現實,認為這是造成社會不安、國家顛覆的基本因素,因而提出來平均主義的經濟主張。他說:"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季氏》)
3)為政需正己。孔子認為要治國正人,必先正已,正己才能正人。他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子路》)所以孔子主張統治者一定要是德高望重、身體力行的"君子",這樣,為政者起表率作用,就會上行下效,自然就會政通民和國家得治。孔子對為政者提出一定的道德水平要求。
4)舉賢才。與孔子的德治思想相聯系,他認為國君要治平天下,就必須舉賢任能,發現和提拔優秀人才,參與國事。關於賢才的標准,孔子認為應該是"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述而》)就是要有政治理想和奮斗目標,要依據仁的精神和擁有高尚的品德,還要能善於憫熟地運用業務知識和技能。簡言之,賢才就是要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識和治國才能。這是一個德才兼備標准。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5. 論語第十章翻譯

譯文:孔子在本鄉的地方上顯得很溫和恭敬,像是不會說話的樣子。但他在宗廟里、朝廷上,卻很善於言辭,只是說得比較謹慎而已。

孔子在上朝的時候,(國君還沒有到來,)同下大夫說話,溫和而快樂的樣子;同上大夫說話,正直而公正的樣子;國君已經來了,恭敬而心中不安的樣子,但又儀態適中。

國君召孔子去接待賓客,孔子臉色立即莊重起來,腳步也快起來,他向和他站在一起的人作揖,手向左或向右作揖,衣服前後擺動,卻整齊不亂。快步走的時候,像鳥兒展開雙翅一樣。賓客走後,必定向君主回報說:「客人已經不回頭張望了。」

孔子走進朝廷的大門,謹慎而恭敬的樣子,好像沒有他的容身之地。站,他不站在門的中間;走,也不踩門坎。經過國君的座位時,他臉色立刻莊重起來,腳步也加快起來,說話也好像中氣不足一樣。提起衣服下擺向堂上走的時候,恭敬謹慎的樣子,憋住氣好像不呼吸一樣。

退出來,走下台階,臉色便舒展開了,怡然自得的樣子。走完了台階,快快地向前走幾步,姿態像鳥兒展翅一樣。回到自己的位置,是恭敬而不安的樣子。

(孔子出使別的諸侯國,)拿著圭,恭敬謹慎,像是舉不起來的樣子。向上舉時好像在作揖,放在下面時好像是給人遞東西。臉色莊重得像戰栗的樣子,步子很小,好像沿著一條直線往前走。在舉行贈送禮物的儀式時,顯得和顏悅色。和國君舉行私下會見的時候,更輕松愉快了。

君子不用深青透紅或黑中透紅的布鑲邊,不用紅色或紫色的布做平常在家穿的衣服。夏天穿粗的或細的葛布單衣,但一定要套在內衣外面。黑色的羔羊皮袍,配黑色的罩衣。白色的鹿皮袍,配白色的罩衣。黃色的狐皮袍,配黃色的罩衣。

平常在家穿的皮袍做得長一些,右邊的袖子短一些。睡覺一定要有睡衣,要有一身半長。用狐貉的厚毛皮做坐墊。喪服期滿,脫下喪服後,便佩帶上各種各樣的裝飾品。如果不是禮服,一定要加以剪裁。不穿著黑色的羔羊皮袍和戴著黑色的帽子去吊喪。每月初一,一定要穿著禮服去朝拜君主。

齋戒沐浴的時候,一定要有浴衣,用布做的。齋戒的時候,一定要改變平常的飲食,居住也一定搬移地方,(不與妻妾同房)。

糧食不嫌舂得精,魚和肉不嫌切得細。糧食陳舊和變味了,魚和肉腐爛了,都不吃。食物的顏色變了,不吃。氣味變了,不吃。烹調不當,不吃。不時新的東西,不吃。

肉切得不方正,不吃。佐料放得不適當,不吃。席上的肉雖多,但吃的量不超過米面的量。只有酒沒有限制,但不喝醉。從市上買來的肉乾和酒,不吃。每餐必須有姜,但也不多吃。

孔子參加國君祭祀典禮時分到的肉,不能留到第二天。祭祀用過的肉不超過三天。超過三天,就不吃了。

吃飯的時候不說話,睡覺的時候也不說話。即使是粗米飯蔬菜湯,吃飯前也要把它們取出一些來祭祖,而且表情要像齋戒時那樣嚴肅恭敬。

席子放得不端正,不坐。行鄉飲酒的禮儀結束後,(孔子)一定要等老年人先出去,然後自己才出去。鄉里人舉行迎神驅鬼的宗教儀式時,孔子總是穿著朝服站在東邊的台階上。

(孔子)託人向在其他諸侯國的朋友問候送禮,便向受託者拜兩次送行。

季康子給孔子贈送葯品,孔子拜謝之後接受了,說:「我對葯性不了解,不敢嘗。」

馬棚失火燒掉了。孔子退朝回來,說:「傷人了嗎?」不問馬的情況怎麼樣。

國君賜給熟食,孔子一定擺正座席先嘗一嘗。國君賜給生肉,一定煮熟了,先給祖宗上供。國君賜給活物,一定要飼養起來。同國君一道吃飯,在國君舉行飯前祭禮的時候,一定要先嘗一嘗。

孔子病了,國君來探視,他便頭朝東躺著,身上蓋上朝服,拖著大帶子。

國君召見(孔子),他不等車馬駕好就先步行走去了。孔子到了太廟,每件事都要問。

(孔子的)朋友死了,沒有親屬負責斂埋,孔子說:「喪事由我來辦吧。」朋友饋贈物品,即使是車馬,不是祭肉,(孔子在接受時)也是不拜的。(孔子)睡覺不像死屍一樣挺著,平日家居也不像作客或接待客人時那樣莊重嚴肅。

(孔子)看見穿喪服的人,即使是關系很親密的,也一定要把態度變得嚴肅起來。看見當官的和盲人,即使是常在一起的,也一定要有禮貌。在乘車時遇見穿喪服的人,便俯伏在車前橫木上(以示同情)。

遇見背負國家圖籍的人,也這樣做(以示敬意)。(作客時,)如果有豐盛的筵席,就神色一變,並站起來致謝。遇見迅雷大風,一定要改變神色(以示對上天的敬畏)。

上車時,一定先直立站好,然後拉著扶手帶上車。在車上,不回頭,不高聲說話,不用自己的手指指點點。

孔子在山谷中行走,看見一群野雞在那兒飛,孔子神色動了一下,野雞飛翔了一陣落在樹上。孔子說:「這些山樑上的母野雞,得其時呀!得其時呀!」子路向他們拱拱手,野雞便叫了幾聲飛走了。

(5)法規的論語擴展閱讀:

《論語》一書,篇幅雖不大,但卻是研究、了解中國文化絕對不可不讀的作品。

《論語》不僅影響中國歷史兩千多年,而且很早就流傳到海外,作為中國文化的代表性著作,在世界范圍內都產生了重大影響,誠可謂東方的聖經。

談到《論語》的歷史地位和影響,是與孔子的名字分不開的。孔子一生在政治上屢屢碰壁,得意時少,失意時多,但畢竟以道德高尚、人品出眾、學問淵博知名於世,受到時人稱頌。當時人說他是上天用來啟發下民的木繹、多能的聖者。

西漢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孔子的地位被推戴到先秦諸子之上。大史學家司馬遷專門在《史記》中為孔子立世家,將他抬到諸侯的地位,稱頌他是至聖。還有的儒者稱孔子是素王,即指有帝王之德而不居帝王之位的人。

此後直到清代,儒學基本上一直處於獨尊的地位。歷代統治者都竭力尊崇孔子,為他建廟祭祀,賜給他的後裔封爵和特權,並給孔子本人加上大成至聖文宣王、至聖先師等多種華貴頭銜。

孔子的名字,幾乎成了中國古代文明的象徵。雖然歷代的儒學經過某種改造,與孔子學說的本來面目有了一些差異,但像孔子思想中強調德治、重視教化、輕鬼神重人事、積極進取等內容,一直是儒家思想的基本准則,仍長期在歷史上發揮著作用和影響。

孔子雖然博學多識,但卻述而不作,除整理《詩》、《書》等古代典籍外,自己並沒有寫出系統闡述思想的論著。而《論語》作為弟子和後學整理的材料,卻在這方面起到了彌補的作用。

《論語》的內容,涉及孔子的社會政治思想、倫理思想、哲學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還記載了他的一些生活習慣和細節。可以說,《論語》是研究孔子思想和生平最珍貴的第一手材料。這也就是《論語》後來能在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原因。

《論語》,是中國古代儒家的一部重要經典,是孔子弟子及後學記述孔子言行的語錄體著作。這部書大約最後編定於戰國初期。因其成於眾手,具體作者已難考定,但它是一部最集中地記載孔子思想的著作。

儒家經典著作《論語》,記錄了春秋時期的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論語》在古代當官從政者中有著重要地位和作用。《論語》中蘊含的領導智慧和領導方法,對今天的領導者仍有借鑒價值。

這里的禮,實際上就是一種行為規范,今天可以理解為國家的法律法規、工作中的行為准則及公民道德標准等。孔子還主張凡是可恥的事情就不要做,要用羞恥之心約束自己的行為。無論是禮還是有恥,都是作用於人的行為,用它們來約束、要求自己。

在工作和生活中嚴以律己,是領導者必備的道德品質和作風要求,是踐行君子之道的必然選擇。常懷律己之心,常思自身之過,既有利於個人道德修養的完善,還能用自身的嚴謹作風打動人,提高領導力。

嚴以律己強調的是自律。自律是對主體的變化起決定性和關鍵性作用的內在因素,是利用自我建設能力調控自己行為的過程和結果。自律要求人具有很高的自覺意識和主動精神,在別人不管、別人不看、別人不知的情形下依然嚴謹守律。

能否嚴以律己,是衡量一個人道德修養高低的標准之一。領導者的地位特殊,尤其是重要部門、重要崗位的領導者,經常要面對各種各樣的誘惑和考驗。只有時刻嚴格要求自己,思想上不鬆懈,才能守住道德和法律防線。

德高望重的朱德一貫對自己高標准、嚴要求。1975年8月,他到青島市工藝美術廠視察工作,看到一幅《三峽夕行》的貝雕畫,被它的精妙構思所吸引,贊不絕口。工廠領導趁朱德在車間參觀時,將這幅畫包裝好,悄悄放進他的汽車里。

朱德發現後,立即派人將這幅畫送回了廠里。這說明,領導者時時處處嚴於律己,才能不為利益所動、不為環境所污、不為世俗所染,才能永葆純潔本色。但是,也有些領導者不能自律,經不起誘惑和考驗,墜入了犯罪的深淵。

武漢市公安局原局長楊世洪因受賄被判處死緩,他說:「自己這樣的執紀執法機關領導幹部,就像是足球場上的球門,一直是處於被人攻門、破門之中。」這話明顯是開脫自己,把過錯歸咎到職務本身及他人身上。

子路也求教相同的問題,孔子回答說:領導者自己帶頭做,才能帶動百姓毫無怨言地一起做。兩個回答雖然不同,但卻表達了一個相同的觀點:領導者的榜樣作用十分重要,能夠帶動和影響世風的走向。

春秋時齊國大夫晏嬰,雖然位高權重,但生活極為儉朴,從不享受特權待遇。他著裝簡朴,駕乘的是劣馬破車。齊景公派人送來好車好馬,晏嬰執意不肯接受。齊景公不解其意,晏嬰解釋說:「我節衣縮食,是為了給黎民百姓作表率,以防止奢華浪費之風盛行。

如果我們君臣都講究穿漂亮衣服,騎寶馬良駒,追求奢靡享樂,老百姓也就會仿效,其結果會導致品行不端,社會風氣敗壞。到那時再糾正就困難了,所以我不能接受您的賞賜。」晏嬰率先垂範,不搞特權,在一定程度上拯救了世風日下、岌岌可危的齊國。

顧名思義,率先垂範就是當好表率,發揮示範作用。領導者的一言一行,群眾都看在眼裡、記在心上;其所作所為不僅是個人道德問題,而且會影響一支隊伍的形象,影響一個部門、一個地區的風氣,甚至會影響黨的事業的健康發展。

因此,領導者應該率先垂範,帶頭加強道德建設,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別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能做。

領導者身體力行做在前面,不用表白就可以發揮示範引領作用。如果領導者思想純潔、道德高尚、行為端正,不僅會樹立良好的自身形象,贏得人民群眾的擁戴,還會影響、帶動一方民眾的風氣積極向上。

道德高尚的君子向來都以誇誇其談、言過其行為恥。古人言語不輕易說出口,就是怕行動趕不上,就是怕言語大於行動。

君子對於自己說出的任何一句話,都不能有半點隨意,能做到的和已經做到的就說,不能做到的和沒有做到的則不能亂說。

明代的改革家、政治家張居正,出台了一系列廉政措施,但遺憾的是,他口頭上倡導清正廉潔,行動上卻大肆鋪張。

《明史》記載,張居正回鄉省親時,不惜巨資製作了史上罕見的32人抬的大轎,有卧室,有客廳,有廚房,並有金童玉女侍奉左右,極盡奢華。

有句俗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有些領導者只尚空談,不務實事,他們在公眾場合、在群眾面前說得頭頭是道,津津有味,回過頭來卻不能身體力行。群眾通常不喜歡聽領導者在台上說什麼、怎麼說,而是希望看領導者在台下做什麼、怎麼做。

真正稱職的領導者往往是沒有豪言壯語,卻有實際行動。成績也好,功勞也罷,都不是說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只有說到做到,言行一致,才能受到群眾信賴。黨的好乾部楊善洲,幾十年如一日,勤奮工作,一心為民。

為了兌現「為當地群眾做一點實事不要任何報酬」的承諾,他退休後毅然放棄了進省城安享晚年的機會,紮根大亮山,義務植樹造林,一干就是22年,建成5.6萬畝、價值3億元的林場,並且無償上交給了國家。

為了一句承諾,楊善洲幾乎付出了一輩子。他謀事實、創業實、做人實。楊善洲這樣的人,才是群眾信賴的領導者,才是言行一致的君子。

6. 論語全文 譯文

復興國學

中華道學目錄 :

第一部 太極心經之善惡有本 ——講述中國民間道德近況
第二部 太極心經之真愛在心 ——理解中國文化須有愛心相通
第三部 太極修世之真理人間 ——追憶中國「道」文化體系
第四部 太極修世之博愛文明 ——講述論語中博愛公平的文明
第五部 太極頓悟之龍行天下 ——講述道德經自然社會哲理
第六部 太極頓悟之大德通天 ——還原中國道家科學邏輯體系
第七部 太極疇謀之旦夕禍福 ——講述中國佞才之另類道文化
第八部 太極疇謀之周易歸真 ——講述周易的萬物易變過程
論語學而第一章
------太略童銠品國學
原文: 1•1 子曰(1):「學(2)而時習(3)之,不亦說(4)乎?有朋(5)自遠方來,不亦樂(6)乎?人不知(7),而不慍(8),不亦君子(9)乎?」

(二)大意:
有著博愛公平之德的人常講(子曰):
一個太極的有道的真愛社會是這樣的:人人生活雅緻,勤業樂道,大家勤於探索發現新知,豐富經歷,並不斷的通過實踐進行創意創新創造(學而時習之),這不也可以象古人一樣建說立業嗎(不亦說乎)?
大家志同道合,時常從五湖四海來聚會,談經論道,禮樂藝術,這是多麼清心高尚文明呀(不亦樂乎)。
大家在學問與生活技藝上平等互助,樂道與善,共同進步,共同營造一個博愛公平的環境(不知不慍),這就是傳說中人性化的、有道的君子社會(不亦君子乎)。

論語學而第二章
——太略童銠品國學

【原文】1•2 有子(1)曰:「其為人也孝悌(2),而好犯上者(3),鮮(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5)。君子務本(6),本立而道生(7)。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8)?」

(二)、大意:
有子說:「大家處事做人都講博愛公平,平等自由,這樣,平白無故違犯道德法規的人,就很少有,不違反道德法規,怎麼會有戰亂發生呢?所以說,君子處事要以人為本。以人為本,仁而愛人,就會使社會行為符合天地博愛公平的大道,這樣,人與人之間的平等自由不就實現了嗎?」

論語學而第三章
——太略童銠品國學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1),鮮(2)仁矣。」

(二)、大意:
沒有法律法規、制度規范的「禮」法「禮」章可循,為事為人模楞兩可,人人巧言令色,裝大充楞,虛偽掩飾,投機取巧,這樣怎麼能保障「孝」的大愛的行使呢?

語學而第四章
----太略童銠品國學
原文: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為人謀而不忠(3)乎?與朋友交而不信(4)乎?傳不習乎?」

(二)、大意
曾子說:有「仁而愛人」的真愛的人會每天多次的反醒糾正自己的言行,與人共事的時侯有沒有偏離「大愛」的信仰呢?在處人上自己的言行是不是做到言而有信、行而有果了呢?那些前人他人留下的寶貴經驗教訓、真理、模範,我學習實踐了嗎?

論語學而第五章
——太略童銠品國學
子曰:「道(1)千乘之國(2),敬事(3)而信,節用而愛人(4),使民以時(5)。」

(二)、大意:
以自然之規律的天道的博愛與公平原則諧調國家,博愛公平而專一持恆,博愛公平且言之有信(敬),節愛民力民財,不撓民事百業,使民能夠安於生產生活。

論語學而第六章
——太略童銠品國學

原文:子曰:「弟子(1)入(2)則孝,出(3)則悌,謹(4)而信,泛(5)愛眾,而親仁(6),行有餘力(7),則以學文(8)。」

(二)、大意
知博愛公平、真愛包容的社會之道的人講:一般的人都具有雙重身份,力所能及的范圍內要博愛且公平,超乎自己能愛的范圍的則講平等自由,恪守博愛公平、平等自由的原則,身體力行,大愛無疆,里於「仁」而與人性真愛為伴,時刻以愛的包容心為做人行事原則,提倡並時尚那種高尚的人格,平時要多看一些名人傳記、孝文禮章,效仿聖賢泰德、智人仁君之人的成功經驗、先進事跡和高尚情操,建立一個勤業樂道,崇尚美德的社會氛圍。

論語學而第七章
——太略童銠品國學
1•7 子夏(1)曰:「賢賢(2)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4);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二)、大意:
子夏說:學習聖賢,控欲向善。學仁者愛人,首先就會做到盡心對待父母;學智者擅社會之事,則可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致力於君子「愛人」的社會大范圍的文明事業;自己力所不能及的,則以朋友之平待自由觀相待,就象天體自然存在一樣,做到天地自然萬物最基本規律——直行無懼,各自做好自己的事情,言而有信。不管是什麼人,如果能做到這樣,即使是沒有滿腹經綸,也是一個合乎天道的聖賢泰斗之人。

論語學而第八章
――太略童銠品國學

1•8 子曰:「君子(1)不重(2)則不威;學則不固(3)。主忠信(4)。無(5)友不如己者(6);過(7)則勿憚(8)改。」

大意
自然而然,依著博愛公平之德為人為事的人常講(子曰):君子愛己愛人,愛自然社會,依不同環境注重大局,合理取捨、天人合一的綜合處理天地間的「愛」,如果不這樣,就稱不上是有「泰」德的品質,「不重」的不知大局觀,是學習自然之度、按自然之度辦事沒有到家的表現。忠於自己的愛的信仰,按天地萬物運行的往復可信的特質做事,才會有太陽光輝下的九星共輝的依靠。以信仰的「忠」來實行人性真愛為主的人,即便是自己成為萬眾楷模,也不會玩弄世人對他的信任,也不會虛飾偽裝,而是根據「愛」的原則大局為人為事,「有錯必改」。

論語學而第九章
——太略童銠品國學
【原文】曾子曰:「慎終(1)追遠(2),民德歸厚矣。」

二、大意
曾子說:我們要實現按自然之度辦事,成就人性真愛的文明大業,就要知道我們永遠要「借鑒歷史,把握現在,著眼未來」,我們的目標是要實現中華真愛文明的厚重道德文明。


論語學而第十章
——太略童銠品國學
1•10 子禽(1)問於子貢(2)曰:夫子(3)至於是邦(4)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5)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6)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7)異乎人之求之與?」

大意
子禽問子貢:孔先生每到一個地方都要從事政治方面的事情,這是他靠關系名望要來的,還是別人主動給他官做的?子貢說:「孔先生博愛而公平,推行禮法禮規道德制度,親力親為,節用愛民,謙學好德,信行信為,這是他能做政治工作的潛質。即便是夫子為推行文明真愛事業去要個實現真愛思想的平台,這種「要」與那些買官賣官的權勢小人的「要」官相比,怎麼能相提並論呢?」

論語學而第11章
——太略童銠品國學
子曰:「父在,觀其(1)志;父沒,觀其行(2);三年(3)無改於父之道(4),可謂孝矣。」

大意
德高望重的人常講:長輩在世的時間,要看一個人的努力行為方向,長輩不在的時間,要看他的行為是否是自然順承了父之道。如果他能自然承延父之道而三年不變,這就說明長輩博愛公平的責任盡到,晚輩自然承載祖輩文明事業,人性真愛文明得以發揚光大。

論語學而第12章
----太略童銠品國學

1•12 有子曰:「禮(1)之用,和(2)為貴。先王之道(3),斯(4)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5)之,亦不可行也。」

大意
有子說:「道德法制制度的建立健全,貴在實現孝愛思想下的厚重和諧文明。通過自然傳承,經過三年驗證無需改變的、特別是那些可以世代相傳的真理道德,正是通過這個「和」的文明的傳承效果體現出來的。保障百姓生存的工作空間、同時給百姓施展聰明才智的餘地與機會,自然流通人才,同時不放任不合「道」的過分縱欲名利的個體行為,用博愛公平的禮法禮規制度作好價值導向的引導,合道則行,不合道則有所不行。一個社會最重要的就是要明白「和」的厚重道德,要「恭」而親為「厚」的「敬忠尚德」的信仰、重的「愛之大局觀」的人生態度。如果沒有這些體現自然之度的孝愛思想的禮法禮規與制度的約束,也是不行了。

論語學而第13章
――太略童銠品國學
1•13 有子曰:「信近(1)於義(2),言可復(3)也;恭近於禮,遠(4)恥辱也;因(5)不失其親,亦可宗(6)也。」

一、 大意
合乎公義的信行信為,合理、合法、適度的親力勤為,這兩個方面是建立美好而文明社會的必要條件。
有子說:「言必信而行必果,信言信為而附合天體運行的公信正直的特質,那麼這種行為原則就可以做為有用的經驗理論,甚至可以成為經得起實踐檢驗的真理,不斷指導人類思想行為正確開展活動。
勤業樂道雅趣,親力親為,且行為符合於禮法、禮規、制度,那就不會招致非議與反對。因為義的公平正直與禮的有序化的實行,就會促進社會上出現孝悌的人與人之間的真愛、真誠關系,如果有孝悌之真愛誠摯關系,那我們就可以實現我們所理想的「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的和諧文明了。」

論語學而第14章
----太略童銠品國學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1)有道(2)而正(3)焉,可謂好學也已。」

一、大意
本章意義還原為:
合乎自然之道德的人常講:「君子應節欲不貪,自然有度,依自然社會存在發展規律而有所為有所不為,凡事以人類所特有的人性真愛的包容互動為原則,逐漸學會做到信、雍、義、仁、智、賢、聖的各層本領能力,提高自己的愛的人性修養,要知愛、能愛、會愛。為此,君子不應該過分的追求名利財權,凡事節制有度,食不貪,居不奢,勤於人性文明之事而重理性與直覺的太極易理,不要過多的相信或濫用佞言佞人,凡事恭行親為,勤勉而有信用。時刻了解掌握自然公平守恆之度,時刻以自然之度辦事,不反其道而行,這就是重視自然之度的好學。

論語學而第15章
-----太略童銠品國學
1•15 子貢曰:「貧而無諂(1),富而無驕,何如(2)?」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3),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4)』,其斯之謂與?」子曰:「賜(5)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6)。」

二、大意
子貢說:「貧窮,但不嫉妒媚俗、陰暗奸詐;富有,但不囂張傲慢,象大自然一樣公平面對名利財權,好嗎?」孔子說:「當然好了,但不斷學習進步,提高愛的能力,從一個長者上升為一個君子仁人,貧窮,但勤道樂業雅趣;富則能按天地大愛的「孝文禮章」處事,長而能仁,仁而進取至智,智而能賢,賢而能聖,最終做到有人性真愛的文明特質,就更不錯了。」子貢說:「切磋琢磨,精益求精,不斷了解自然道理,提高人性特質,明白人性真愛的文明道理,這難道就是「學」習進步的終極目標嗎?」孔子說:「子貢呀,你終於明白古代詩三百的真正意義所在了,用這個終極目標去行不言之教,舉善而教,讓所有的人們都知道這個愛的文明真諦吧。」

論語學而第16章
——太略童銠品國學
子曰:「不患(1)人(2)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大意
注重於個性的才能發揮很重要,但用愛心「周」、「濟」、豐富社會空間更重要,最重要的是「周」的包容融合、「濟」的愛的能力提高、豐富社會空間的好的文明成果不斷發揚傳承。

02-0010 論語為政第一章
——太略童銠品國學

原文:子曰:「為政以德(1),譬如北辰(2),居其所(3)而眾星共(4)之。

一、 大意
有道德的人常講:用太極易理的真愛思想來糾正個人社會的思想行為,就象常為人類指明地理方向的北斗星一樣,永遠值守在北方,成為人類文明的航標。

02-0020 論語為政第二章
——太略童銠品國學

【原文】
2•2 子曰:「詩三百(1),一言以蔽(2)之,曰:「思無邪(3)。」

一、 大意
古代人民大眾留傳下來的科技文化人文的諺語記錄——詩三百,是由古人豐富閱歷的學、習、建說立傳、孝文禮章中來,這些東西之所以會被留傳至今,其原因就是其中有純真無邪的愛。

02-0030 論語為政第三章
——太略童銠品國學

原文:
子曰:「道(1)之以政,齊(2)之以刑,民免(3)而無恥(4),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5)。」

一、大意
倡導從學、習、說、傳、論、孝文愛章中得來的信、久、穩定的憲法制度,公平平等的規范化刑罰規章及立法執法條文,這樣人民就會提前預防觸范而不自取其辱;採用人性化道德規章,並用公平的法律道德規范去平等的對待天下人,人們就會知好歹進行自我約束管理。

02-0040 論語為政第四章
——太略童銠品國學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一、大意
閱歷豐富的有道厚德之人講:我會明白我的一生會有這樣的一個過程:自小立志要做一個合乎自然之度、有人性真愛的人,十五歲左右要勇直信行,學、習、建說、立傳,成就自己,述信而士;到三十歲左右要建立個人的是非曲直標准,做一個合格的守道好德的公民;四十歲左右要真正的熟練運用一套生存本領,並擺脫世俗誘惑的困撓,努力成為一個有益於社會的長者,博愛而公平;到五十歲就要清楚人類真正的價值是要有人與人之間的團結友愛,知道愛人的真諦是要自己心中有人性真愛,個人應該與「仁」為伴,有愛心,仁而愛人,一生伴隨仁愛的個人品質;到六十歲左右,我就會明白法律法規與人性自由之間的辯證統一,凡事想的開,從而游刃有餘的處好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到七十歲,我就會真正認識到人類文明的真諦不但要處理好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而且還要兼顧自然平衡,而要處理好這些關系,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認識到人性真愛的真正作用;到了八十歲,就會明白人類要延續文明,需要一代代人的努力接力,用人性真愛的法寶,逐漸把人類社會逐漸推向文明的:信治、雍治、義治、仁治、智治、賢治、聖治、泰治的各文明段,最終實現人與社會及自然的和諧存在。

02-0050 論語為政第五章
——太略童銠品國學

原文:孟懿子(1)問孝,子曰:「無違。(2)」樊遲(3)御(4),子告之曰:「孟孫(5)問孝於我, 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一、 大意
孟懿子是個比較開明的雍尚大夫,他問孝是什麼。孔子說:不違背人性真愛。樊遲是個需要愛的道德教育的勇信的年輕人,趕車的時侯,孔子對樊遲說:「那天孟懿子問我啥是孝,我說是不違背人性真愛。」樊遲說:「誰知道人性真愛是啥東西呀!」孔子說:「不了解什麼是愛,你只要按愛的禮法禮規做事,一般也不會出啥漏子,親人朋友在世的時間,按道德法規規范去對他們就行;親人朋友過世了,用人情禮儀對他們盡心就行。」

7. 《論語》中有一篇是講述孔子的兩個弟子都救了在他國為奴的魯人,一個領取了獎賞一個沒有。是哪一篇

是《子貢贖人》。

一、出處

《子貢贖人》,出自《呂氏春秋·先識覽·察微篇》。

二、原文

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於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於府。子貢贖魯人於諸侯,來而讓,不取其金。孔子曰:「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魯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見之以細,觀化遠也。

三、釋義

魯國有一條法律,魯國人在國外淪為奴隸,如果有人能把他們贖出來,可以到國庫報銷贖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貢端木賜在國外贖了一個魯國人,回國後拒絕收下國家賠償金。

孔子知道後說:「子貢做錯了。從今以後,魯國人將不會從別國贖回奴僕了。向國家領取補償金,不會損傷到你的品行;但不領取補償金,魯國就沒有人再去贖回自己遇難的同胞了。」

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謝他送了一頭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興地說:「魯國人從此一定會勇於救落水者了。」

夫子見微知著,洞察人情,實在是了不起。

四、重點

1、法:法令,法規。

2、為臣妾:做奴隸。臣妾:古時對奴隸的稱謂,男稱臣,女稱妾。

3、府:指國庫。

4、復:再。

5、拜:感謝。

(7)法規的論語擴展閱讀

一、故事小結

子貢用自己的錢做了一件好事,本應該被樹為道德典範,夫子為何反而要批評他?子貢的錯誤在於把原本人人都能達到的道德標准超拔到了大多數人難以企及的高度,這樣使很多人對贖人望而卻步。違反常情、悖逆人情的道德是世上最邪惡的東西。

把道德的標准無限拔高,或者把個人的私德當作公德,兩種做法只會得到一個結果,這就是讓道德尷尬,讓普通民眾聞道德而色變進而遠道德而去!

所以道德其實應該是一個人人都能夠做到的無損於己而又有利於人的。

二、子貢簡介

端木賜,復姓端木,字子貢,以字行。孔子的得意門生,孔門十哲之一,「受業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稱其為「瑚璉之器」。

子貢在孔門十哲中以言語聞名,利口巧辭,善於雄辯,且有干濟才,辦事通達,曾任魯國、衛國之相。他還善於經商之道,曾經經商於曹國、魯國兩國之間,富致千金,為孔子弟子中首富。

「端木遺風」指子貢遺留下來的誠信經商的風氣,成為中國民間信奉的財神。子貢善貨殖,有「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之風,為後世商界所推崇。

8. 《論語》中講的「四德」的含義是什麼

在《論語》里,孔子先後提倡的儒學的道德范疇,有仁、德、智、勇、孝、悌、忠、信、義、禮、和、溫、良、恭、儉、讓、中庸等。這些品德,孟子都是贊同的;但他從孔子道德思想體系中一再著重提出的是「仁、義、禮、智」這四個並列又相關聯的道德范疇。在他所處的戰國中期,在繼承孔子道德思想的同時,對這四者又做出一些新的解釋,發展了孔子的道德學說。在孟子之後,仁、義、禮、智成為儒家確立的傳統「四德」。這是孟子對中國道德哲學的一大貢獻。

一、什麼是「仁」?孔子說:「仁者,愛人。」「親親為仁」,由「親親」推及愛護社會上所有的人。孟子在孔子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地提出「親親仁民愛物」,這是一大發展。

「親親仁民愛物」,孟子突出了「仁民」和愛護自然萬物。「親親」自然是「仁之本」,愛護親人之外的人,孟子則突出了「仁民」——愛護百姓,把施行仁政作為「親親」之後的第一要務。「仁者無不愛也」,人對自然也要愛護。親親、仁民、愛物三者都是仁愛的對象,又是三種不同層次的仁愛。孟子有以下兩段表述;孟子曰:「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盡心上》第四十五章)(孟子說:「君子對於禽獸草木,愛護卻不施仁德。對於百姓,施行仁德並不等同親愛親人。君子愛自己的父母,對百姓仁愛,對百姓仁愛,也愛護自然萬物。」)孟子曰:「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仁者無不愛也,急親賢之為務。堯、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務也。堯、舜之仁不遍愛人,急親賢也。」

(《盡心上》第四十六章)(孟子說:「智者沒有不想知道的,而急於知道當前最重要的事務。仁者沒有不想愛護的,而親近賢人是最主要的。堯、舜並不能普遍知道天下事物,而急於首要任務。堯、舜的仁不普遍愛所有的人,而首先愛護親人和賢人。」)這就是說,即使是如堯、舜施行仁愛,也不可能把同樣的仁愛同樣地給予所有的人,而有輕重緩急之別。親親是首要的,其次是仁政愛民,再次是愛護自然萬物。所謂愛物,孟子說生物也有生滅消長,「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告子上》)。要使物為民所用,就要愛物。如五穀,如家畜,必須愛養,才能為民所用。親親仁民在愛物之先,而愛要「急親賢之為務」。

孔子說「為仁由己」(《論語顏淵》),「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但沒有說明何以如此,孟子則作了進一步發揮:「仁,人心也。」他說,仁就是人心,人生來就具有對人的憐恤、同情、愛護之心,就是良心;人人本著良心去做就可以行仁,所以說「為仁由己」;問題是你做不做,你做了,你就有了仁,即「我欲仁,斯仁至矣」。

二、孟子經常將仁和義並列連用。

孟子曰:「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告子上》第十一章)(孟子說:「仁是人的心,義是人的路。放棄正路不走,丟失了良心而不知道去找,可悲呀!人的雞犬丟失了,知道去找;人的良心丟失,不知道去找。學問之道沒有別的,找回良心而已。」)照孟子的解釋,「仁」是內心的,表現於行為就是「義」,他把義與人的行為規范、方向、道路聯系起來。仁和義是不可分的。

三、禮孟子有時也把義和禮連用,稱禮義。在西周時代,禮包括國家各種法規制度、道德規范和禮節儀式。春秋末年「禮壞樂崩」,孔子說的禮還是西周的各種禮制和禮儀以及觀念形態。在孟子生活的戰國中期,這些繁瑣的禮制和禮儀落後於社會發展,大多不再通行。孟子把「禮」簡括為「敬」,稱為「恭敬之心」,即以恭敬之心對人對事。「恭敬」可以理解為尊重、嚴肅、認真負責。在政治領域,對君主、上級、同僚和擔負的工作是如此;在社會生活領域,對一切人際關系和面臨的各種事務,也是如此。禮是仁的外在體現,照仁的理念去做,就合乎禮義,所以他說:「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離婁下》),「言非禮義,謂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離婁上》)。

四、智孔子講「知」(智),著重於智慧、智能,即人的才能素質,指明辨、善察。一個自尊的人必定注重禮義,遇事能夠通權達變,這便要求有知識、有智慧。孟子把「智」也和仁聯結,引述孔子的「里仁為美」論,又加以發揮說:「不仁,是不智也。」(《公孫丑上》第七章)這是因為「仁則榮,不仁則辱」(同上第四章),不仁是自暴自棄;一個人不能明辨是非,當然是「不智」了。

孟子的「四德」是對所有人的道德要求,從君主到庶人,都無例外。他也談忠、孝、信、恥,但這些與「四德」是一致的。

9. 論語中主要講的什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體是仁禮學說,仁與禮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范疇
1、關於仁
仁的概念,孔子以前就有,春秋前期人們把尊親敬長、愛及民眾,忠於君主和儀文美德都稱為仁.孔子繼承了前人的觀念,並且把它發展成為系統的仁說.
什麼是仁?孔子在《論語》提到仁有一百餘處,涵義甚廣,但其基本涵義有二:一是愛人.他的弟子樊遲問孔子什麼是仁,孔子問答說:"愛人".《說文》有個解釋:"仁,親也,從二人",甚合孔子思想.仁,就是人與人的關系,要友善相親,相互幫助.愛有差等.按孟子的說法是:"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是先愛自己的親,然後普及到民,再推廣到物;是先已後人,先內後外,既有次第又有厚薄.這是一種從人"自然本性"出發的"仁愛差別".
2、關於禮
仁的第二個涵義是克己復禮.在答復弟子顏淵時,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顏淵》)."克己"是自覺地約束自己."復禮"是一切言行要納於禮.這里強調的是人的道德自覺,人們通過克制自己,達到自覺守禮的境界,達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視聽言動都合於禮,這也就是仁的境界.
"禮"也是一個古老的概念,周公就制定周禮.不過,孔子則是從多方面進行論述的第一人.什麼是禮?禮的含義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屬於根本政治制度方面的規定.《左傳》隱公十一年載:"禮,務國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後嗣者也."這是說,禮是治理和安定國家,鞏固國家的制度和維護社會所需要的秩序.孔子又說禮是"王之大經也"(《左傳》昭公十五年),是進行統治的根本法規,治國之綱.因此,"壞國喪家亡人必失去其禮"。

熱點內容
泰州市姜堰區人民法院 發布:2025-02-06 21:11:45 瀏覽:162
民事訴訟法監督程序 發布:2025-02-06 20:10:29 瀏覽:603
章程適用合同法嗎 發布:2025-02-06 20:08:19 瀏覽:562
北京市法律援助的困難證明 發布:2025-02-06 19:31:09 瀏覽:839
上海對外經貿法學調劑 發布:2025-02-06 18:04:15 瀏覽:464
公司會議紀要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06 17:55:50 瀏覽:966
法治限制黨 發布:2025-02-06 17:53:18 瀏覽:680
勞動法非定時工作制 發布:2025-02-06 17:25:21 瀏覽:638
民法自然年 發布:2025-02-06 16:22:48 瀏覽:542
遼陽司法所 發布:2025-02-06 15:42:18 瀏覽: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