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龍湖管理條例
❶ 求《龍湖物業標准白皮書》2012版 2011版 或者2013版都可以。
《龍湖物業服務標准》全文下載網址
http://wenku..com/view/44e4c6c08bd63186bcebbc22.html?re=view
龍湖房地產公司 《物業管理白皮書》2012版
第一章 物業管理
1.龍湖公司對物業管理的定位
2. 物業管理的特徵
3. 物業管理的市場化特徵
4. 市場原則作為物業管理活動的前提條件
5. 我國物業管理的產生和發展
6. 我國改革開放前城鎮住房制度的主要特徵
7. 物業管理在社會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
8. 我國物業管理制度建設的歷史沿革
9. 政府在我國物業管理發展中的特殊地位
10.龍湖公司物業管理制度建設的主要特點
11.《城市新建住宅小區管理辦法》
12.龍湖公司物業管理制度建設的主要特點
13.龍湖公司的指導思想
14.龍湖公司創設的法律制度及其內容
15.龍湖公司的物業管理制度主要內容
16.龍湖公司法律責任的特點
17.龍湖公司物業管理制確立的基本法律關
第二章 物業管理服務
1. 物業管理服務的特點
2. 物業管理服務的內容
3. 物業服務合同約定以外的服務
4. 物業管理服務標准
5. 物業服務收費的原則
6. 物業服務收費的定價形式
7. 物業服務費用的計費方式
8. 物業服務定價成本監審
9. 物業服務費用的成本構成
10. 物業服務定價成本的原則和依據
11. 物業服務定價成本審核的方法和標准
12. 實行酬金制的物業服務企業的義務
13. 物業服務費的繳納和督促
14. 物業服務企業代收代交各項公用事業費用的規定
15. 物業服務合同的主要內容
16. 物業管理資料的移交
17. 前期物業服務合同的主要條款
18. 前期物業服務合同的特徵
19. 前期物業服務合同的時效
20. 物業服務企業的義務
21. 物業服務企業的責任
22. 物業使用和維護的相關法律規范
23. 利用共用部位、共用設施設備進行經營的相關規定
24. 業主裝飾裝修房屋
第三章 物業管理的基本制度
1. 業主的權利
2. 業主的義務
3. 業主大會的組成
4. 業主大會的性質
5. 成立業主大會的限制和選擇
6. 業主大會的籌備
7. 籌備業主大會的工作要求
8. 業主大會的成立
9. 業主大會的職責
10. 召開業主大會臨時會議的三種情況
11. 業主大會的表決規則
12. 業主委員會的性質
13. 業主委員會的職責
14. 業主委員會的備案
15. 業主委員會委員的資格條件
16. 業主委員會委員的資格終止
17. 業主委員會會議的規范
18. 業主大會、業主委員會的限制性要求
19. 管理規約的性質
20. 管理規約的主要內容
21. 管理規約的特殊作用
22. 管理規約的法律效力
23. 臨時管理規約的特殊主體
24. 臨時管理規約的內容
25. 臨時管理規約的違約責任
26. 《條例》關於臨時管理規約的規定
27. 業主使用物業應當遵守的規則
28. 前期物業管理招投標的原則
29. 前期物業管理招投標的特殊性
30. 前期物業管理招投標的強制性規定
31. 前期物業管理招標文件的內容
32. 物業管理招標的備案
33. 物業管理投標文件的內容
34. 物業管理招標程序規則
35. 物業管理評標專家名冊
36. 物業管理評標委員會
37. 物業管理招投標的中標和備案
38. 違反前期物業管理招投標規定的法律責任
39. 我國實行物業承接查驗制度的現實性
40. 物業承接查驗的內容
41. 建設單位應當移交的物業管理資料
42. 物業的保修責任
43. 房屋的保修范圍和期限
44. 物業服務企業資質管理的必要性
45. 物業服務企業的資質等級
46. 《條例》關於不同資質等級企業承接項目的規定
47. 資質證書的頒發和管理
48. 物業服務企業資質等級的核定
49. 物業服務企業違規行為的行政處罰
50. 物業管理職業道德的主要內容
51. 建立物業管理人員職業資格制度的現實性
52. 物業管理師的注冊
53. 物業管理師的繼續教育
54. 物業管理師的執業能力
55. 物業管理師的執業范圍
56. 住宅專項維修資金的使用
57. 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設施設備的范圍
58. 住宅專項維修資金的管理原則
59. 住宅專項維修資金的交存主體
60. 住宅專項維修資金的交存金額
61. 住宅專項維修資金的交存方式
62. 住宅專項維修資金管理
63. 住宅專項維修資金使用范圍和原則
64. 住宅專項維修資金的分攤規則
65. 住宅專項維修資金使用程序
66. 住宅專項維修資金使用禁止
67. 住宅專項維修資金使用的其他規定
68. 住宅專項維修資金的監督管理
69. 住宅專項維修資金相關主體的法律責任
第四章 業主的建築物區分所有權
1. 建築物區分所有權的作用
2. 建築物區分所有權的構成
3. 行使專有部分所有權的相關規定
4. 住宅改變為經營性用房的條件
5. 行使共有部分所有權的相關規定
6. 道路、綠地、物業管理用房等所有權歸屬
7. 車位、車庫的所有權歸屬
8. 業主共同決定事項的范圍
9. 業主共同決定事項的表決規則
10. 業主大會和業主委員會的設立
11. 業主大會和業主委員會的決定效力
12. 業主大會和業主委員會的處置權
13. 建築物及其附屬設施維修資金的所有權歸屬與使用
14. 管理費用分攤與收益分配
15. 建築物及其附屬設施的管理形式
16. 業主對物業服務企業的監督權
17. 業主的訴訟權利
第五章 房地產相關制度與政策
1. 房地產領域的現行法規體系
2. 房地產開發項目的規劃設計管理
3. 城市規劃與房地產開發項目的關系
4. 房地產開發項目管理應遵循的制度
5. 建築工程質量管理制度
6. 房地產開發的施工許可證制度
7. 工程竣工驗收備案制度
8. 房地產項目轉讓的條件
9. 房地產項目轉讓的程序
10. 禁止房地產轉讓的規定
11. 商品房預售的條件
12. 商品房現售的條件
13. 商品房銷售合同的主要內容
14. 《住宅質量保證書》的要求和主要內容
15. 《住宅使用說明書》的要求和主要內容
16. 房屋租賃合同的主要條款
17. 禁止房屋租賃的規定
18. 房屋租賃登記備案
19. 設立房地產中介服務機構應具備的條件
20. 房地產中介服務合同的主要內容
21. 房地產中介活動中禁止的行為
22. 房地產抵押程序
23. 不得設定抵押權的房地產
24. 房地產抵押合同
25. 房地產抵押登記
26. 房地產權屬登記的種類
27. 房地產權屬登記的要求
28. 房地產權屬登記管理制度的種類
29. 房地產權屬登記的特殊性
30. 房屋權屬證書的種類
31. 房屋權屬登記程序
32. 異產毗連房屋及其使用規則
33. 危險房屋造成損害事故的法律責任
34. 公有住宅售後的維修養護責任。
❷ 微蹼鈴蟾保護措施
摘要 日是第25個世界濕地日。今年世界濕地日主題是「濕地與水——同生命 互相依」,旨在強調濕地對維持全球淡水儲量和水質的重要貢獻,突出水和濕地之間「同生命、互相依」的關系,強調濕地對生態環境和人類生存發展的積極影響和保護濕地的重要性。
❸ 異龍湖管理局是國企嗎
是
異龍湖管理局為石屏縣人民政府派出機構,機構規格為副處級,加掛「石屏縣異龍湖國家濕地公園管理局」牌子。
國有企業,是指國務院和地方人民政府分別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職責的國有獨資企業、國有獨資公司以及國有資本控股公司,包括中央和地方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和其他部門所監管的企業本級及其逐級投資形成的企業。
❹ 各省為治理環境都取得哪些進展
2月8日,內蒙古、黑龍江、江蘇、江西、河南、廣西、雲南、寧夏等8省(區)公開了中央環保督察的整改落實情況。
內蒙古自治區深入推進呼倫湖、烏梁素海、岱海湖綜合治理工作,目前呼倫湖水域面積和濕地面積明顯擴大,鳥類種類和數量增多,水質指標總體趨於好轉。
雲南省深化九大高原湖泊污染防治,滇池流域569個自然村實現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洱海周邊約2500戶餐飲客棧停業整治,異龍湖退耕還湖5620畝。
寧夏回族自治區全面開展自然保護區清理整治,賀蘭山自然保護區169處違規開發點位全部關停並開展生態環境修復治理,沙坡頭、哈巴湖、白芨灘、六盤山等自然保護區內違建項目基本整改到位。
❺ 急!!各位大蝦幫忙找找少數民族生態地區環境保護法律制度探討的英文文獻。找不到啊。
摘要:雲南省的生態環境保護現狀不容樂觀,造成這一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地方立法的不足也是原因之一。我省現有生態環境保護立法的缺陷主要表現在價值理念、立法體系、環境政策和執行機制幾個方面。 關鍵詞:生態環境;地方立法;法律制度 中圖分類號:DF468 文獻標識碼:A 生態環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組成的各種生態系統所構成的整體,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並間接地、潛在地、長遠地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產生影響。生態環境的破壞,最終會導致人類生活環境的惡化。因而,保護生態環境也就是保護人類生存的基礎和條件。為了維持生態平衡、改善自然環境,我省作出了很大努力,但目前我省的生態環境狀況仍不容樂觀,造成我省生態環境破壞的主要原因有自然原因、經濟原因、人文社會原因和法律制度的原因等。本文主要對雲南省現有的生態環境保護法律制度進行分析,以期能為雲南省生態環境保護法律制度的完善拋磚引玉。 一、雲南省生態環境保護的現狀 環境問題自古就有,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產生、發展的。因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不同,可將環境問題分為第一環境問題和第二環境問題。第一環境問題是因自然界自身變化而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如火山爆發、地震、洪水等,人們通常將其稱為自然災害。這類環境問題是人類無法控制的,其危害後果也難以為人們所估量,人類主要是通過採取預防措施,減少或避免危害後果的發生。第二環境問題是因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活動違背自然規律,不恰當地開發利用環境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這類環境問題主要是由於人類活動引起的,因而可以通過對人類活動的調整而減少或避免其發生,同時還可以採取有效手段加以治理。由於人類活動的量大面廣,對環境的影響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因而這類環境問題發生的數量更多、影響范圍更大。正如著名生態學家E·P·Om在《生態學原理》一書中指出:「為了滿足自己的直接需要,人類比任何其他生物更多地企圖改變物理環境;但是在改變環境的過程中,人類對自己生存所必需的生物成員的破壞性,甚至毀滅性影響也越來越增加。」目前,我省生態環境保護所面臨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森林、草地生態功能衰退、水土流失嚴重 據《2006雲南省環境狀況公報》統計,我省現有林地面積1,501.5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49.91%(含灌木林)。但我省森林面積增加主要是人工林和中幼林面積的增加,作為保護生態環境最為重要的天然林及生態效益較為明顯的成熟林仍在不斷減少,森林資源總體質量仍呈下降趨勢,森林的生態功能嚴重退化。全省天然草原面積2.29億畝(可利用面積1.78億畝),建植人工草地777萬畝,退耕還草425萬畝,目前我省局部地區草原生態環境有所改善,但就整體來講,草原石漠化、退化現象日趨嚴重,草原生態惡化的現狀和趨勢還沒有得到有效遏制。由於林草植被遭受破壞,雲南省已成為全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的省份之一,水土流失面積達14.13萬kin2,佔全省國土面積的36.9%。全省年土壤侵蝕總量5.1億噸,平均侵蝕畝數1340噸/平方公里/年,年均侵蝕深1毫米。 (二)生物多樣性面臨危機 生物多樣性是生物及其環境形成的生物復合體以及與此相關的各種生態過程的總和。它包括數以萬計的動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們所擁有的基因,它們與生活環境形成的復雜的生態系統。雲南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成為我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省份。但由於人口的增加、資源的濫用和環境的急劇變化,我省的生物多樣性面臨著它們自身演化和人為干擾的雙重壓力,正迅速下降或滅絕。據統計,雲南的399種魚類中,大概有1/3的種類日趨減少或瀕臨絕跡;約有88種脊椎動物瀕危,佔全省脊椎動物總數的10.8%,高於國家7.7%的比例;生存受到威脅的高等植物至少有500種。 (三)高原湖泊污染嚴重 雲南為我國內陸多山省份,高原湖泊因其具有調節水量、提供工農業及生活用水、養殖水產品、調節氣候、蓄力發電、美化環境等優點而成為我省極為寶貴的自然資源,在我省的社會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由於近年來湖區工農業生產的迅速發展,人口的高速增長,加上長期以來對湖泊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引起湖泊水位下降、湖面減小、水體污染嚴重、生物資源銳減等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據《2006雲南省環境狀況公報》顯示,滇池、星雲湖、杞麓湖、異龍湖水質為劣V類,洱海為III類,程海、楊宗海為II類,撫仙湖和瀘沽湖為I類。伴隨著水體的日益污染,湖泊富營養化進程加快。除滇池為重度富營養,撫仙湖為貧營養外,其他的七大湖泊均為中度營養。富營養化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湖泊系統中各因子的原生作用,改變了系統的機構功能,湖泊的生態調節機制喪失。 (四)礦業污染日趨嚴重 雲南省礦產資源十分豐富,名列全國前矛,現探明有110多個品種。但在礦產資源開發過程中存在嚴重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問題。一方面是在生產加工過程中,礦物資源消耗過大,綜合開發、綜合利用水平低,礦產資源的總利用率低。雲南省礦藏又多共生礦,而在開采中,大多又是單一開采,由於開采利用率低,因而未被利用的那部分以及其它伴生礦均被作為「廢物」排入環境。另一方面,掠奪式的開采方式造成礦產資源極度浪費並使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特別是近年來鄉鎮、村辦小礦及個體礦設備陳舊,工藝落後,更是亂采濫挖,「采富棄貧」,破壞資源、污染環境的情況更為突出。雲南省礦山固體廢棄物歷年累計產生量35,564.8萬噸,其中廢石16,515.5萬噸,尾礦19,049.3萬噸。固體廢棄物既佔用了大量土地,又污染環境。 (五)工業污染物排放量增長加快 隨著我省工業發展的加快,工業污染物的排放量也顯著增長。據《2006雲南省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全省工業廢氣排放總量6,646.08億標立方米,廢氣污染物排放量為:二氧化硫55.1萬噸(其中,工業二氧化硫45.62萬噸,占排放總量的82.9%);煙塵21.73萬噸(其中,工業煙塵15.95萬噸,占排放總量的73.4%);工業粉塵14.78萬噸。與上年相比,工業廢氣排放量增長22.1%;二氧化硫增長5.56%。全省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5,972.37萬噸,比上年增長了28.1%,其中:危險廢物產生量57.31萬噸,比上年增長了88.5%。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99.56萬噸,比上年增長了40.9%,其中:危險廢物排放量0.45噸,比上年增長了80%。工業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會破壞生態環境、影響生態平衡。 二、雲南省生態環境保護立法的簡況 生態環境保護是一個地域性很強的問題,由於中國地域遼闊,各地自然條件和生態環境存在巨大差 ||| 摘要:雲南省的生態環境保護現狀不容樂觀,造成這一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地方立法的不足也是原因之一。我省現有生態環境保護立法的缺陷主要表現在價值理念、立法體系、環境政策和執行機制幾個方面。 關鍵詞:生態環境;地方立法;法律制度 中圖分類號:DF468 文獻標識碼:A 生態環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組成的各種生態系統所構成的整體,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並間接地、潛在地、長遠地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產生影響。生態環境的破壞,最終會導致人類生活環境的惡化。因而,保護生態環境也就是保護人類生存的基礎和條件。為了維持生態平衡、改善自然環境,我省作出了很大努力,但目前我省的生態環境狀況仍不容樂觀,造成我省生態環境破壞的主要原因有自然原因、經濟原因、人文社會原因和法律制度的原因等。本文主要對雲南省現有的生態環境保護法律制度進行分析,以期能為雲南省生態環境保護法律制度的完善拋磚引玉。 一、雲南省生態環境保護的現狀 環境問題自古就有,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產生、發展的。因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不同,可將環境問題分為第一環境問題和第二環境問題。第一環境問題是因自然界自身變化而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如火山爆發、地震、洪水等,人們通常將其稱為自然災害。這類環境問題是人類無法控制的,其危害後果也難以為人們所估量,人類主要是通過採取預防措施,減少或避免危害後果的發生。第二環境問題是因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活動違背自然規律,不恰當地開發利用環境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這類環境問題主要是由於人類活動引起的,因而可以通過對人類活動的調整而減少或避免其發生,同時還可以採取有效手段加以治理。由於人類活動的量大面廣,對環境的影響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因而這類環境問題發生的數量更多、影響范圍更大。正如著名生態學家E·P·Om在《生態學原理》一書中指出:「為了滿足自己的直接需要,人類比任何其他生物更多地企圖改變物理環境;但是在改變環境的過程中,人類對自己生存所必需的生物成員的破壞性,甚至毀滅性影響也越來越增加。」目前,我省生態環境保護所面臨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森林、草地生態功能衰退、水土流失嚴重 據《2006雲南省環境狀況公報》統計,我省現有林地面積1,501.5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49.91%(含灌木林)。但我省森林面積增加主要是人工林和中幼林面積的增加,作為保護生態環境最為重要的天然林及生態效益較為明顯的成熟林仍在不斷減少,森林資源總體質量仍呈下降趨勢,森林的生態功能嚴重退化。全省天然草原面積2.29億畝(可利用面積1.78億畝),建植人工草地777萬畝,退耕還草425萬畝,目前我省局部地區草原生態環境有所改善,但就整體來講,草原石漠化、退化現象日趨嚴重,草原生態惡化的現狀和趨勢還沒有得到有效遏制。由於林草植被遭受破壞,雲南省已成為全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的省份之一,水土流失面積達14.13萬kin2,佔全省國土面積的36.9%。全省年土壤侵蝕總量5.1億噸,平均侵蝕畝數1340噸/平方公里/年,年均侵蝕深1毫米。 (二)生物多樣性面臨危機 生物多樣性是生物及其環境形成的生物復合體以及與此相關的各種生態過程的總和。它包括數以萬計的動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們所擁有的基因,它們與生活環境形成的復雜的生態系統。雲南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成為我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省份。但由於人口的增加、資源的濫用和環境的急劇變化,我省的生物多樣性面臨著它們自身演化和人為干擾的雙重壓力,正迅速下降或滅絕。據統計,雲南的399種魚類中,大概有1/3的種類日趨減少或瀕臨絕跡;約有88種脊椎動物瀕危,佔全省脊椎動物總數的10.8%,高於國家7.7%的比例;生存受到威脅的高等植物至少有500種。 (三)高原湖泊污染嚴重 雲南為我國內陸多山省份,高原湖泊因其具有調節水量、提供工農業及生活用水、養殖水產品、調節氣候、蓄力發電、美化環境等優點而成為我省極為寶貴的自然資源,在我省的社會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由於近年來湖區工農業生產的迅速發展,人口的高速增長,加上長期以來對湖泊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引起湖泊水位下降、湖面減小、水體污染嚴重、生物資源銳減等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據《2006雲南省環境狀況公報》顯示,滇池、星雲湖、杞麓湖、異龍湖水質為劣V類,洱海為III類,程海、楊宗海為II類,撫仙湖和瀘沽湖為I類。伴隨著水體的日益污染,湖泊富營養化進程加快。除滇池為重度富營養,撫仙湖為貧營養外,其他的七大湖泊均為中度營養。富營養化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湖泊系統中各因子的原生作用,改變了系統的機構功能,湖泊的生態調節機制喪失。 (四)礦業污染日趨嚴重 雲南省礦產資源十分豐富,名列全國前矛,現探明有110多個品種。但在礦產資源開發過程中存在嚴重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問題。一方面是在生產加工過程中,礦物資源消耗過大,綜合開發、綜合利用水平低,礦產資源的總利用率低。雲南省礦藏又多共生礦,而在開采中,大多又是單一開采,由於開采利用率低,因而未被利用的那部分以及其它伴生礦均被作為「廢物」排入環境。另一方面,掠奪式的開采方式造成礦產資源極度浪費並使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特別是近年來鄉鎮、村辦小礦及個體礦設備陳舊,工藝落後,更是亂采濫挖,「采富棄貧」,破壞資源、污染環境的情況更為突出。雲南省礦山固體廢棄物歷年累計產生量35,564.8萬噸,其中廢石16,515.5萬噸,尾礦19,049.3萬噸。固體廢棄物既佔用了大量土地,又污染環境。 (五)工業污染物排放量增長加快 隨著我省工業發展的加快,工業污染物的排放量也顯著增長。據《2006雲南省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全省工業廢氣排放總量6,646.08億標立方米,廢氣污染物排放量為:二氧化硫55.1萬噸(其中,工業二氧化硫45.62萬噸,占排放總量的82.9%);煙塵21.73萬噸(其中,工業煙塵15.95萬噸,占排放總量的73.4%);工業粉塵14.78萬噸。與上年相比,工業廢氣排放量增長22.1%;二氧化硫增長5.56%。全省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5,972.37萬噸,比上年增長了28.1%,其中:危險廢物產生量57.31萬噸,比上年增長了88.5%。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99.56萬噸,比上年增長了40.9%,其中:危險廢物排放量0.45噸,比上年增長了80%。工業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會破壞生態環境、影響生態平衡。 二、雲南省生態環境保護立法的簡況 生態環境保護是一個地域性很強的問題,由於中國地域遼闊,各地自然條件和生態環境存在巨大差 |||距,因而各地應在堅持全國法制統一的前提下,根據本地具體生態環境情況,有針對性地對本地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規定具體的防範和治理措施,從而有效保障生態環境與經濟建設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根據憲法和地方組織法賦予的地方立法權以及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授權,雲南省制定了大量地方性生態環境與自然資源保護法規。 根據我國地方立法的理論和實踐,地方立法可以分為三種形式:執行性立法、特色性立法和試驗性立法。環境問題因受社會條件和自然條件的影響很大,因而具有很強的地方差異性,憲法中有關環境保護的規定,以及環境保護法律和法規作為全國性的立法,是從全國整體環境狀況出發,對在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利用過程中的關系進行調整,不可能反映各地生態環境問題的所有特點,而只能就全國范圍內具有共性的問題作一些較原則的規定。為了使這些規定得以執行,必須通過地方立法制定實施細則,這些立法就是執行性立法。《雲南省環境保護條例》、《雲南省地質環境保護條例》、《雲南省礦產資源管理條例》、《雲南省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實施辦法》、《雲南省陸生野生動物保護條例》、《雲南省森林條例》、《雲南省清潔生產促進條例》等均屬於執行性地方立法。特色性立法是指在國家環境法律、法規未作規定的情況下,根據憲法和法律的基本原則和價值取向,針對本行政區域較獨特的環境問題,制定地方性環境法規的立法活動。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復雜、氣候多樣,各地區生態環境的差異性十分明顯,為了彌補國家立法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及時解決地方生態環境問題而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創新性立法非常重要。針對我省九大高原湖泊的污染問題,我省採用了「一湖一法」的特色性立法,分別制定了《雲南省撫仙湖管理條例》、《雲南省杞麓湖管理條例》、《雲南省星雲湖管理條例》、《雲南省陽宗海保護條例》、《雲南省滇池保護條例》、《洱海保護條例》等地方性法規。試驗性立法是國家正在醞釀立法,但要一個調查、研究、論證過程,本地區迫切需要,並且條件已成熟到可以進行立法試驗,則該地區可以先行立法。對於全國來說,法律尚不具備對於一些環境資源保護中的社會關系進行調整的客觀條件,但從某一地區生態環境保護的工作實踐看,已積累有成功經驗和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地方立法機關可以抓住時機,以地方性法規的形式固定下來,使之具有法律效力,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完善後,可為全國立法提供經驗、創造條件。目前雲南省尚未進行試驗性立法,但一直積極參與全國性立法的前期准備、調研工作,例如:對全國人大環資委擬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地法(草案)》,雲南省人大常委會召開多次座談會,根據我省自然保護區立項、建設和管理經驗,提出了書面意見;在全國人大環資委組織起草《循環經濟法》工作中,雲南省人大常委會主動進行調研,結合我省實際提出建議,參加了全國人大環資委舉辦的各次立法研討座談會。 三、雲南省生態環境保護法律制度的缺陷 雲南省現有的生態環境保護法律制度對於保證國家環境法律的實施,加強地方環境執法,改善雲南生態環境狀況和提高自然資源的使用效率,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由於種種原因,也存在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生態環境保護對地方立法的需要與現狀仍差距甚遠。具體表現在以下一些方面: (一)生態環境保護法規體現了對「人類中心主義」的固守 人類中心主義把人看成凌駕於自然之上的主宰者,認為人類可以無限制地改造和開發大自然,否定人類對自然規律的尊重義務。「人類中心、主義的思想自形成以來,使人從神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還人以本來的尊嚴和價值,促進了人類的理性、科學技術的發展。但人類中心主義使人類的頭腦越來越膨脹,造成環境和生態的危機,使人與環境的關系日益惡化」。在傳統的人類中心主義環境倫理觀的影響下,環境立法的目的是以人類為中心的,在立法上反映出「經濟優先」、「人類優先」的思想。《雲南省環境保護條例》第一條規定:「為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與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合理利用和保護各種自然資源,保障人體健康,促進我省環境保護與國民經濟協調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結合雲南省實際,制定本條例。」從上述規定不難看出,我省在生態環境保護立法目的上採用的是「二元論」,即環境法不僅應該保護環境,維護人體健康,還應促進經濟的發展。二元論是人類對經濟發展的矛盾心態在環境法中的表現。經濟發展一方面帶來了物質財富的極大增長,另一方面又引發了生態環境危機。限制經濟增長不得人心也很難:執行,最明智的做法莫過於將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結合起來,這種魚與熊掌兼得的願望反映在了環境立法目的上。但執法的實際效果卻令人沮喪,一旦環境利益和經濟利益發生矛盾,被犧牲的往往是環境利益,這種選擇無疑是符合我省、乃至我國環境立法目的的。這樣的立法目的固守的是「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理念。從內容上看,它僅僅體現了環境與經濟的關系,而沒有體現環境與資源、環境與人口以及環境與社會的關系,法律調整的范圍狹窄,不全面。從時間跨度看,它僅僅以當代人的利益為目標,沒有考慮後代人的利益。在這種價值理念指導下的立法目的以及具體制度都折射出工具價值的狹隘和短視,在一定程度上就成了人類破壞環境和掠奪資源的幫凶。 (二)生態環境保護法規體系不夠健全 近年來,雲南省制定了一系列的生態環境保護法規,但這些法規各自的側重點不同,尚未形成健全的生態環境保護法規體系,存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傾向。雲南號稱「資源王國」,是聞名全國的資源大省,各類資源的配套程度非常高,總的資源豐富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各種資源的開發利用給雲南省的經濟建設和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雲南經濟建設對環境資源的高依存度,直接導致了地方立法對資源保護和利用的重視,《雲南省礦產資源管理條例》、《雲南省珍貴樹種保護條例》、《雲南省森林條例》、《雲南省陸生野生動物保護條例》、《雲南省地熱水資源管理條例》等顯屬此類。另外,由於旅遊產業已經成為我省十分重要的支柱產業,在拉動全省經濟增長,帶動群眾脫貧致富,擴大對內對外開放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了保護雲南省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我省相繼制定了《雲南省風景名勝區管理條例》、《雲南省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雲南省撫仙湖管理條例》等特殊區域環境保護法規。從現有的生態環境保護法規來看,我省尚未制定水污染、大氣污染、固體廢物污染等污染防治法的實施細則,立法存在重自然資源保護輕環境污染防治的傾向,沒有考慮到自然環境的有機整體性和各自然要素的相互依存關系,並未把兩者作為有機整體來看。這樣的立法現狀,是不符合客觀事物本身要求的,不利於按照自然客觀規律和經濟規律來對環境資源進行統一的綜合管理,全面統籌規劃環境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不利於科學的環境資源管理體系和制度的建立,無法避免法律上 |||和管理上的重疊、沖突和不協調,從而難以實現環境資源的全面保護和合理利用開發。 (三)生態環境保護主要採用強制性直接管制手段 從國外的生態環境保護實踐來看,發達國家大多走了一條「先污染、後治理」的路子,自20世紀初到20世紀中葉,先後發生了震驚世界的八大公害事件,引起了全球第一次環境保護高潮,許多國家,尤其是工業化國家開始介入生態環境事務,對於污染和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進行限制和管理。從命令控制發展到引入市場機制,西方國家的生態環境保護較重視兩種手段的配合使用。就目前我省的情況而言,在生態環境保護中雖然引入了一些市場機制,也規定了公眾的參與程序,但就整體而言,政府全面介入、強制性直接管制手段仍是主導。《雲南省陸生野生動物保護條例》第四條規定:「各級人民政府應加強對野生動物資源的管理,執行加強資源保護、積極馴養繁殖、合理開發利用的方針,制定保護、發展和合理開發利用野生動物資源的規劃和措施。」《雲南省礦產資源管理條例》第四條規定:「勘查、開采礦產資源,必須依法申請登記,領取勘查許可證、采礦許可證,取得探礦權、采礦權。」《雲南省排放污染物許可證管理辦法(試行)》第四條規定:「排污單位排放污染物不得超過國家和地方規定的污染物排放標准和排放污染物總量控制指標。排污單位應當依法向環保部門進行排污申報登記或排污變更申報登記,並按照本辦法的規定申請領取排污許可證。」直接管制有其合理性,但是由於行政執法成本的居高不下、環境資源的公共物品屬性以及經濟活動的外部性等原因的客觀存在,通過市場機制更有效、更低成本地控制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充分利用兼備法律效力和調控經濟功能的手段加強環境保護,已成為當前環保政策選擇中的重要議題。 (四)生態環境保護立法中設置的執行機制不夠合理 目前在雲南省生態環境保護立法中,部門立法、利益分割的問題仍然存在,統管部門和分管部門關系不夠明確,呈多頭管理局面。例如:在水資源管理保護方面,《雲南省實施辦法》第八條規定:「全省對水資源實行統一管理與分級、分部門管理相結合的制度。省水利水電廳是省人民政府的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全省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工作。地、州、市、縣水利(水利電力)局是同級人民政府(行政公署)的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工作。縣以上各級人民政府的其他有關部門協同同級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部門職責范圍內的水資源管理工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對水污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地質礦產主管部門參與水資源的調查、評價和規劃,進行地下水資源的勘察管理和地下水監測、統計、分析及開發利用的監督管理;城市建設主管部門歸口管理城市節約用水、城市規劃區地下水的開發利用和保護。」《雲南省城市節約用水管理實施辦法》第四條規定:「各級城鄉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是各級政府主管城市節約用水工作的管理部門,負責城市的計劃用水、節約用水工作,可以授權當地節約用水管理機構負責計劃用水、節約用水工作的具體實施。各地城鄉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在制定城市供水發展規劃的同時,制定節約用水發展規劃和節約用水年度計劃,並負責監督實施。」《雲南省水資源費徵收管理暫行辦法》第五條規定:「水資源費由取水口所在地的縣級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徵收。地、州、市水行政主管部門主管的湖泊,水資源費由地、州、市水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徵收。」在這種政出多門、多頭領導的機制下,各職能部門職責不清、任務不明、關系不順、相互交叉,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開展
❻ 誰知道《環保條例》,重重有賞
環保條例?!城管說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