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南京明城牆保護條例

南京明城牆保護條例

發布時間: 2022-05-11 15:37:45

A. 南京明代都城城牆,周長超過多少公里

其中京城城牆長達35.3千米,現仍完整保存25.1千米,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城牆,也是世界第一大城垣,並入選世界紀錄協會世界第一大城牆 ,而京城外的外郭城牆更是超過60千米,圍合面積逾230平方千米,為世界歷史之最。

現存長度僅為原來的三分之二。內城原有的13座城門,歷經戰火、破壞以及改建之後,現存的明代城門還有聚寶門(中華門)、石城門(漢西門)、神策門(和平門)和清涼門,其中除神策門還保留有清朝時修建的城樓之外,其他城門的城樓都已無存。

1970年代末,南京開始對南京城牆進行系列性管理保護。目前,由南京市城牆管理中心負責全部四重城牆遺跡、遺址的管理保護工作。


布局

南京明城牆的建造被形容為「人窮其謀、地盡其險、天造地設」,體現了「天人合一」、「皇權天授」等思想。由代表朝廷的紫微垣、太微垣以及天市垣規劃內城部局,內外城牆又與天體赤道、黃道二十八宿作對應,有朝有廷有市,並非較簡單的前朝後市布局。

民間傳說南京城牆是「寶葫蘆」形,有專家研究認為是「非方、非圓的不規則的多角不等邊的粽子形」、「呈宮扇形」。最新認為:南京城牆是依照天上南斗星與北斗星的星宿聚合而建。

由於解放門西端存在一段兩百餘米廢置的城牆,即贅城,訛稱為台城。中國學界因此普遍認為內城整體布局有過變更,指內城北部是城牆建築過程中,因軍事或地理原因而進行的擴建。是為將南京城北部的山脈,特別是長江江防制高點——獅子山囊括在內城中,而做出的改動。

亦有學者不認同「內城北擴說」,楊國慶推測,原以金川河為護城河的北部城牆東移,改以玄武湖為護城河,由此形成贅城。他/她推測若以金川河為護城河,內城整體形狀還是南斗星與北斗星的聚合。



(1)南京明城牆保護條例擴展閱讀:

文物價值

南京明城牆在城牆的結構、瓮城的創新、護城河水源的利用、水關涵閘及橋梁的設計建造等諸多方面,匯集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和才智,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用心血築成的一座豐碑。

其作為中國古代軍事防禦設施、城垣建造技術集大成之作,無論歷史價值、觀賞價值、考古價值以及建築設計、規模、功能等諸方面,國內外城牆都無法與之比擬,是繼中國長城之後的又一宏構。

南京明城牆是中國城垣史上最大的一座磚城,也是世界現存最長、規模最大、真實性最好的磚石構造城市城牆,其築城技術也達到了中國築城史上的巔峰,是東亞築城技術的典範。南京明城牆被譽為「高堅甲於天下」,有著傑出的軍事防禦功能,也是中國明清時期千餘座城市城牆所效仿的對象。

南京明城牆是南京的重要歷史文化遺產,是南京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建成以來,對南京的城市空間布局和城市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對南京城市特色的塑造以及城市格局的形成具有關鍵作用。

南京皇城與宮城所形成的布局,在繼承中國傳統的營建皇宮技法的基礎上,利用建築語言體現和強化皇權思想,並形成明清兩代的宮闕制度,對明中都(鳳陽)與北京城的皇宮營建,產生很大影響。


B. 為什麼說明城牆也是「民」城牆

南京市民積極參與,一年回收城磚8萬塊

「藍色的圍擋下面,露出了一截磚石。4∶2∶1的長寬高比例、青灰色的磚身、刻寫著的銘文,是它們獨特的『身份證』,外行人可能不知道,但懂行的人一看就能認出來。」年初,到江寧一處古文化遺址參觀考察的南京市民方青松,在附近忙碌的施工現場與明城磚「偶遇」。他鑽過圍擋,看到眼前的空地上還堆放著約200塊同樣的磚石,便立即將這一線索報告給了文物主管部門。

遺產保護,從單一由政府主導向社會力量廣泛參與轉變

專家介紹,根據以往的資料,南京明城牆磚多為江蘇、安徽、江西、湖北、湖南五省燒制,而這次活動中卻有了新的發現:根據市民提供線索而回收的一塊城磚顯示,浙江的窯匠也有參與城磚燒制的。這塊牆磚兩側有規范銘文,一側有「明州府窯匠」字樣,另一側則標明其產於當時安徽寧國府。「可能由於當時寧國的窯匠人手不夠,就邀請明州府的窯匠前來參與。另外一種可能是窯匠是當地人,但其籍貫是明州(今寧波),為表對家鄉的思念特意加上明州府三字。分析認為第一種可能性更大。」朱明娥說,這樣的銘文在迄今見到的南京城牆磚銘文中實屬罕見,為進一步了解南京城磚的燒造技術及燒造單位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佐證。從這個角度上說,民眾的參與也為這項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

「這項長期而有意義的活動是文物保護的示範,是南京城牆這一文化遺產的保護從單一由政府主導,向整合社會各方力量、群眾廣泛參與轉變的創新模式。」南京市文廣新局局長刁仁昌介紹,要將明城牆這處城市體量最大的文化遺產保護好、傳承好,讓老百姓「看得見、到得了、摸得著」。

據主辦方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負責人介紹,截至今年10月,中心共收到市民提供的城磚線索近300條,有效信息94條,已回收城磚約8萬塊。目前,回收的這些城磚已被妥善保管在南京集慶門庫房中,將來會用於明城牆的修復,可以維修約3公里的明城牆。同時,已收到了愛心企業的捐款,下一步將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進一步整合社會力量,更廣泛地發動群眾,共同為南京城牆「申遺」而助力。

不管如何,都是古跡。

C. 明清城牆的南京城牆


南京明城牆,整體包括明朝時期修築的宮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四重城牆,現多指保存完好的京城(內城)城牆。其中京城城牆聯合其他城市申報世界遺產。
南京明城牆始建於1366年(元至正廿六年),完工於1386年(明洪武十九年),動用全國五省二十八府,一百五十二州縣共28萬民工,歷時達21年,終完成明王朝都城四重城垣的格局。
南京明城牆在設計時,一改以往都城牆取方形或矩形的舊制,根據南京山脈、水系的走向築城,得山川之利,空江湖之勢,形成由內向外形成「南斗北斗」聚合,環套格局,在山水之間,使京城城牆蜿蜒盤桓35.3公里,不僅是中國第一大城垣,還是世界第一大城垣,並入選世界紀錄協會世界第一大城牆,京城外的外郭城牆更是超過60公里。
南京明城牆「因天時就地利」,依山傍水而建,是中國禮教制度與自然相結合的典範,也是古代都城建設的傑出代表,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南京明城牆作為中國古代軍事防禦設施、城垣建造技術集大成之作,無論歷史價值、觀賞價值、考古價值以及建築設計、規模、功能等諸方面,國內外城牆都無法與之比擬,可謂是繼中國長城之後的又一宏構。
1988年1月,南京明城牆被確認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11月,京城城牆作為「中國明清城牆」項目牽頭的城市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D. 南京城牆的明朝南京城

【主詞條:南京明城牆、南京故宮】

南京明城牆,整體包括明朝時期修築的宮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四重城牆,現多指保存完好的京城城牆。南京明城牆始建於1366年(元至正廿六年),全部完工於1393年(明洪武廿六年),動用全國1部、3衛、5省、28府,152州縣共28萬民工,約3.5億塊城磚,歷時達27年,終完成國都應天府四重城垣的格局。
南京明城牆的營造一改以往都城牆取方形或矩形的舊制,在六朝建康城的基礎上,根據南京山脈、水系的走向築城。得山川之利,空江湖之勢,南以外秦淮河為天然護城河;東有鍾山為依託;北有後湖為屏障;西納山丘入城內;形成獨具防禦特色的立體軍事要塞。其中京城城牆蜿蜒盤桓35.3公里,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城牆,也是世界第一大城垣,並入選世界紀錄協會世界第一大城牆,而京城之外的外郭城牆更是超過60公里。
南京明城牆高堅甲於海內,據崗壟之脊,依山傍水而建,是中國禮教制度與自然相結合的典範,也是古代都城建設的傑出代表。其作為中國古代軍事防禦設施、城垣建造技術集大成之作,無論歷史價值、觀賞價值、考古價值以及建築設計、規模、功能等諸方面,國內外城牆都無法與之比擬,是繼中國長城之後的又一宏構。
南京明城牆現完整保存25.1公里,是世界上最長、規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城市城牆。1956年10月,分多段列入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1月,全段被確認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11月,南京明城牆(京城城牆)作為「中國明清城牆」項目的牽頭城市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歷史沿革

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朱元璋攻取定遠後採納大將馮國用:金陵「龍蟠虎踞」適宜建都的建議。三年後攻下集慶,改名應天府。
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升提出「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建議,南京明城牆的建造由此正式拉開序幕。南京明城牆是中國歷史上唯—建造在江南的大一統王朝都城城牆。明南京城在六朝國都建康城的基礎上修建並以此擴大,東連石頭城,南貫秦淮,北帶玄武湖,城周35.267公里,包括南京歷代都城於其中,不僅是中國第一大城垣,也是世界第一大城垣。
元至正二十六年八月(1366年)8月,改築應天府城,並在鍾山(即紫金山)之南建造新宮,即南京故宮,此為第一期工程。
元至正二十七年、明太祖吳元年(1367年)9月,一期工程完工。
明洪武二年(1369年)第二期工程開工,以築新城為主,向北拓寬舊城直至揚子江畔。
明洪武六年(1373年),二期工程完工,第三工程隨即開工。
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12月,三期工程完工,「新築後湖城」止,建造聚寶、三山、通濟各主要城門以及後湖城和主要街道。
明太祖朱元璋耗費二十多年時間,調動全國一部、三衛、五省、二十八府,一百五十二州縣共二十餘萬工匠修築城牆,同時在五省燒制城磚,建成面積43平方公里,京城城牆全長35.267公里公里,囊括了六朝時的建康城和南唐時的金陵城,高14-26米,上寬最窄處2.6米,最寬處19.75米,下寬14.5米左右,垛口13616個,窩鋪200座。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都城建造完工後,朱元璋與諸股肱大臣及皇子登臨鍾山,觀察南京城的形勝,皇四子朱棣提出「紫金山上架大炮,炮炮對准紫禁城」的潛在擔憂。同時,南京城南的雨花台和北面的幕府山留在城外,對都城防守極為不利。遂朱元璋下令建造外郭城牆,以彌補京城城牆之缺憾,外郭號稱180里,各段用磚砌的部分加起來約40里,外部土城高度約在8-10米,上寬6-8米。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南京明城牆四重城垣全部完工。
明建文四年(1402年),南京明城牆首次面臨戰爭損壞危機,燕王朱棣南下進攻南京城。「燕兵至金川門,谷王朱穗與李景隆開門納之,京師失守」。而這次開門降迎,使得明城牆躲過一次大災。
明代時期,南京為「系祖宗根本之地,東南總會之所」,城牆都受到各級中央政府高度重視,僅《明實錄》中關於城垣大規模維修的記載就達40餘次。特別是在極具修城經驗的豐城侯李賢擔任南京守備期間,南京城牆的修繕進行得相當完備。
16世紀中葉先後3次抵達南京的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稱:「這座城市超過世上所有其他的城市」。他在《利瑪竇中國札記》中記載,當地人講了一個故事:兩個人從城的相反方向騎馬相對而行,花了一整天時間才遇到一起,南京城牆規模之大可以想見。
清代南京作為兩江總督所在地和長江下游政治軍事中心城市,明城牆的保護雖然更趨弱化。不過還處於冷兵器與熱兵器結合使用的時代,南京城牆的維護還是有一定保證的。
清代作家吳敬梓,曾在南京秦淮河畔生活多年,他在《儒林外史》中寫道:「這南京乃是太祖皇帝建都的所在,里城門十三,外城門十八,穿城四十里,沿城一轉足有一百二十多里」,清楚地記述了南京城牆的來歷和規模。
清光緒十八年(1892),南京朝陽門城門修復城樓,為仿淮安府城樓樣式重建,尺寸比明朝時期的小,分上下兩層,重檐歇山頂,均用城磚修葺。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當局為交通運輸需要,方便到達秦淮河碼頭。在城西清涼門和定淮門之間,開辟草場門,為單孔拱券結構,城門深約20米,寬約6米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時任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端方奉旨舉辦南洋勸業會,為方便中外來賓游覽玄武湖,決定在靠近勸業會會場的城牆上開辟城門。工程尚未完工,端方調走,次年繼任總督張人駿負責,因張人駿籍貫河北豐潤,故命名為「豐潤門」。
清宣統三年(1911),響應武昌起義,徐紹楨帥江浙聯軍由朝陽門攻打南京,朝陽門瓮城遭到破壞。
民國二年(1913年),袁世凱派北洋軍復奪南京城,以重炮攻擊朝陽門等要地,次日,南京城破。
民國十年(1921年),為繁榮下關碼頭岸線,時任江蘇省民政長韓國鈞的支持下,在儀鳳門西南的城牆上破牆動工,從城門內八字山取土墊築城門口到江邊碼頭的道路,填平小南河(今熱河路),墊成基地2.7萬平方米。新開單孔城門一座,從而縮短了從下關江邊進城的路程。因韓國鈞是泰州人(韓國鈞是海安人,當時海安屬於泰州),泰州古稱「海陵」,這座南京的城門就被命名為「海陵門」。
民國十六年(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提出「以新都建設需要,將標賣南京全城城垣城基」,打算全部拆毀南京城牆。遭到了文化界的強烈反對及譴責,徐悲鴻等人連續在報紙上發表文章進行批評,城牆終得倖免。
民國十七年(1928年)7月,國民政府為整治首都風氣,下令改將南京城門易名。朝陽門為中山門(紀念孫中山先生功績)、儀鳳門為興中門(喻振興中華之意)、海陵門為挹江門(因城門臨近揚子江)、神策門為和平門(喻世界和平之意)、豐潤門為玄武門(因城門臨近玄武湖)、聚寶門為中華門(喻中華之意)、正陽門為光華門(喻光復中華之意)。
同年,國民政府改建單孔朝陽門為三孔中山門,內瓮城已拆,但外瓮城尚在。
民國十九年(1930年),張其昀在《首都之地理環境》中分析沒有拆除城牆的原因是「蓋用城磚拆城,工費太巨,得不償失」,事情當然沒有這么簡單。客觀上促使1930年代至解放前南京明城牆得以保存的還是其與生俱來的軍事防禦價值因素。
民國二十年(1931年),國民政府在中央路筆直向北與明城牆的交點,神策門西側五百米處,破牆開路以便利南京城北交通,並取名中央門。同年為適應南京市的道路現代化建設和改造的需要,在中華門東西兩側開辟中華東門和中華西門,同時滿足向南向北車輛通行。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為開辟漢中路,在城牆上新辟西式牌坊三券城門,將城門命名為漢中門,介於清涼門與漢西門之間。同年,在原在明城牆上的一處豁口,改造興建為一處城門,命名為武定門。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在南京城北開辟城門,位置在金川門西,現新民路西端的護城河西側,新民門修建而成。同時,還採用填土的方法鋪設了護城河中的一段路,為了保持河水流通,又修建了一座橋面長度約六米,跨度約四米的單孔水泥橋。同年,南京警備司令谷正倫提出《關於南京城防建議案》,將明城牆列入城防計劃,南京明城牆得到保護。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在南京明城牆基礎上開辟雨花門,用於將南京市內的京市鐵路在養虎巷處與江南鐵路連接,與京粵線貫通。抗戰勝利後,小鐵路逐漸荒廢。
1948年9月,「南京城防城垣暨護城河工事整頓會議」做出9項修復城牆及相關工事的決議。不過,這一次的防禦功能未能獲得實現。
1954年,於北極閣山下的台城靠近「後湖城牆」的位置,方便內外交通,並為防空疏散的需要,開辟解放門,為單券城門,位於玄武門以南、太平門以西,雞鳴寺東北、玄武湖南岸。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前後,席捲全國的拆城運動波及南京,同其他古都城牆一樣,修復和保護工作曾經走上曲折的歷程。由於受歷史的局限和「左」傾思潮的影響,南京城牆曾幾度歷經被完全拆除的危險,幸而時任江蘇省文化局副局長的朱偰先生立即向南京市領導提出緊急建議,下令停止毀城,四處奔走聯合各界人士共同呼籲。同時向中央文化部發電報,呼籲保護明城牆。在朱偰先生等人的再三努力下,部分市民也紛紛寫信到市政府「提出批評和責難」,最終使南京城牆得以倖存。
1984年,南京成立中華門文物保管所和渡江勝利紀念館,以保護固有文物,展現歷史風貌。
1988年,南京明城牆全段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南京市政府設立南京市城牆管理處,作為保護、維修、管理南京城牆的專業機構,由此明城牆全段保護開始得到重視。
1991年,南京市政府因城市建設和城內交通需要,通中華路,拓寬集慶路,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特邀南京東南大學建築系潘谷西教授設計建設集慶門,城牆具有宋代「過梁式」城門風格,且該城門是南京城牆中首座偶數門,就是說門洞的數為偶數,開南京城牆之先河。
1992年,《南京明城牆保護規劃》正式發布
1993年9月,南京市城牆管理處歸屬南京市文物局領導。
1995~1996年,解放門至玄武門段城牆修繕工程。
1996年4月,江蘇省人大通過南京市為南京明城牆保護制定地方性法規《南京城牆保護管理辦法》。
1997年,在國務院批準的《南京城市總體規劃》中,更是明確提出要加強對明城牆的保護。
1996~1997年,石城門復城城牆修繕工程。
1997~1998年,後標營段城牆排險加固工程。
1998年,太平門段城牆加固工程,同年5月24日,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館正式掛牌成立,與南京市城牆管理處共同承擔南京城牆維修保護的任務,並各有側重。
1998~1999年,九華山西段城牆搶險加固工程。
2000年3月21日,《南京明城牆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可行性報告》調研小組成立,標志著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正式開始。
2000~2001年,集慶門段城牆修繕工程。
2001年,南京挖掘出西華門遺址,僅存三座門券的須彌座和磚石路面,這使得西安門被長期以來被誤傳為西華門的現象徹底被證實。
2002~2003年,石頭城段城牆修繕工程。
2003~2004年,東西干長巷段、紅山土段、神策門瓮城城牆修繕工程。
2004年起,南京頒布《2005—2007年明城牆風光帶保護與建設計劃》。榮獲建設部頒發的「最佳人居環境範例獎」。
2006年,南京城牆、陝西西安城牆、湖北荊州城牆、遼寧興城城牆列入《中國世界遺產預備名單》。
2010年,《南京名城保護規劃》出台,規劃對明城牆一線建築高度作了明確規定。
2015年1月,《南京城牆保護條例》出台,將除南京京城(內城)城牆及皇城、宮城城牆外,總長達60多公里的外郭城牆也納入保護范圍。
2015年8月,南京市規劃局聯合東南大學組織編制《南京城牆沿線城市設計》,已通過南京市政府批復。按照規劃,南京明城牆分為5段打造,成環狀分布,對於沒有牆體的缺失部分,將用綠植牆體補齊。部分城牆和城門今後也將有一定的改動。
2015年9月,南京模範西路的拓寬過程中發現定淮門城牆台基遺址,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市考古所正根據國家局要求開展考古工作。
建築形制

南京明城牆從內到外由宮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牆構成。其中,南京京城牆,不循古代都城取方形或者矩形的舊制,設計思想獨特、建造工藝精湛、規模恢弘雄壯,在鍾靈毓秀的南京山水之間,蜿蜒盤桓達35.267公里,比北京明城牆更長,是世界第一大城垣,而南京明城牆的外廓城周長更是超過60公里。
經歷數百年的滄桑,宮城、皇城、外廓三圈城牆已毀壞殆盡,惟有高大的京城牆,除城門等木構建築不復存在,城牆依然屹立。所以,如今通常所稱的「南京城牆」、「南京明城牆」即指京城牆。南京明代的四圈城牆,其營建思想既有創新又有繼承,在中國都城建造史上顯得標新領異,獨具魅力。
宮城
【宮城與皇城詳細內容參見南京故宮詞條】
宮城,又稱大內、內宮,俗稱紫禁城、紫垣,是朱元璋起居、辦理朝政、接受中外使臣朝見以及皇室成員居住之地,位於南京四重城垣最里邊一重,偏於南京京城東隅有御河環繞。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受朱元璋之命,由精通堪輿術的劉基占卜後填湖而建,因而地勢南高北低。宮城坐北朝南,平面略呈長方形,宮牆主體南北長約0.95公里,東西寬約0.75公里,周長約3.4公里。
該地原為「燕雀湖」,地勢低窪,經清淤、打樁、挑土填湖、鋪墊巨石等項措施。宮城內建築,分為前朝(三大殿)和內廷(六宮)兩部分。
在宮城牆體上,初期開有城門4座,洪武「十年改作大內午門,添兩觀。中三門,東、西為左右掖門」,故共建有6座城門:南面的正門為午門,在午門左右兩側為左掖門和右掖門,西門為西華門,東門為東華門,北門為玄武門。玄武門,俗稱「厚載門」(即今誤稱的「後宰門」)
宮城城牆
修建時間:元至正二十六年-明洪武元年(1366-1368年) 歷時2年
城牆高寬:城高6-7米,城寬2-3米
城牆長度:3.31千米
開啟城門:開有6座城門,午門、左掖門、右掖門、東華門、西華門、玄武門。
消失時間:清末-民國時期(午門、東華門地表建築保存至今,西華門地表僅有須彌座保留)
宮城城門 宮城城門午門(午朝門)左掖門右掖門東華門西華門玄武門(厚載門或後宰門)皇城
【宮城與皇城詳細內容參見南京故宮詞條】
皇城,是護衛宮城最近的一道城垣,環繞宮城但並非等距而建。永樂年間拓皇城西垣,致使西華門至西安門的距離,要比東華門至東安門的距離長一倍左右,平面呈倒凸字形。皇城與宮城以及所囊括的建築,合稱為「皇宮」。
皇宮在形制上,依照《禮記》設五門三殿的舊制,從外向內依次為「洪武門、承天門、瑞門、午門、奉天門」五門;在這五門之後,設「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三大正殿。六宮則依照《周禮》舊制,正殿之後設置乾清宮和坤寧宮,相對兩宮正門設有「日精門」和「月華門」,以喻帝、後之居猶如天地日月長存。
在皇城城垣上共開築城門七座:皇城的正南門是洪武門,位於京城正陽門(即光華門)內北面。進洪武門後,為南北向的千步廊,兩邊建有連續的廊屋,由南而北,到承天門前的橫街分別轉向東西而成為曲尺形。千步廊後面兩側為「五部六府」中央官署的所在地。過了外五龍橋即是承天門(相當於北京天安門)。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改建大內金水橋,在宮城南面正中的午門至皇城南面正中的承天門之間,建端門以及端門和承天門樓各五間,端門兩旁的御道東西兩側,建有南北向的宮牆,把東面的太廟、西面的社稷壇隔在外頭,使得這條御道更加森嚴,成為通向宮城的惟一交通線,因而承天門雖是建在皇城的正南,實際上成為進入宮城的正南第一道門。承天門前南北走向的皇牆上,建有銜接長安街東、西相向的長安左門和長安右門;在皇城主城的東面為東安門,西面為西安門,北面為北安門。
在皇城西南角的皇牆下,為宦官諸監所在地。其他各司、局、庫、房、廠等為朝廷服務的機構,有的設置在宮城裡,有的設在皇城內。
皇宮內、外的河道上,除了建有內、外五龍橋,還在東長安門外附近建有「青龍橋」,在西長安門外附近建有「白虎橋」,即堪輿術中常用的所謂「左青龍,右白虎」之制。
皇城城牆
修建時間:明洪武二十五年-明洪武二十六年(1392-1393年)歷時1年
城牆高寬: 城高6-7米,城寬2-3米
城牆長度:9.95千米(垛口13616個,窩鋪200座)
開有城門:開有7座城門,洪武門、長安左門、長安右門、東安門、西安門、北安門、承天門。
消失時間:清末-民國時期(西安門等地標建築保存至今)
皇城城門 皇城城門洪武門長安左門長安右門東安門西安門北安門承天門京城
京城,又稱內郭城,全長33.676公里,建有雉堞(垛口)13616個、窩棚200座,開築城門13座。其城垣形制獨特,為明初朱元璋、劉基等人所獨創。
它一反《周禮考工記》「匠人營國,方九里,營三門」、「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等傳統形制,放棄了中國古代都城自漢唐以來取方形或長方形的舊制,而是按照山川、湖泊、河流的地理形勢, 從防禦的需要,因形隨勢而建的不規則狀,成為中國古代都市建設史上的一個特例,使京城城牆的形製成為後人所樂道的特例。因此,民間說南京城牆是「寶葫蘆」形;有專家稱南京城牆是「非方、非圓的不規則的多角不等邊的粽子形」、 「呈宮扇形」等。
南京城牆是依照天上南斗星與北斗星的星宿聚合而建。在被人格化的南鬥鬥勺內,設市為民居,既符合當時的經濟條件和民心的向背,又保護了元末明初南京城最繁華的區域,更重要的是道家隱喻在南京城牆建築語言中的設計思想,滿足了朱元璋秉承的封建帝王皇權「至高無上」、「永為人主」的慾望,體現了設計者的「天人合一」與「皇權神受」思想。
京城城牆
修建時間:元至正二十六年-明洪武十九年(1366-1386年)歷時21年
城牆高寬:城高14-21米(最高26米),城寬7-14米(最寬處達30米)
城牆長度:35.267千米
城門水關:開有13座城門,正陽門內二瓮 、通濟門內三瓮、聚寶門內三瓮、三山門內三瓮、石城門內二瓮、清涼門內一瓮、定淮門、儀鳳門、鍾阜門、金川門、神策門外一瓮、太平門、朝陽門外一瓮;設2座水關,東水關,西水關。
消失時間:60年代拆除部分城牆,城牆至今仍存25餘千米,是世界第一大的城牆。
【南京明城牆總長度為35.267公里,其中地面遺存為25.091公里,遺址部分10.176公里】 京城城門明代十三座城門正陽門(今光華門)通濟門聚寶門(今中華門)三山門(今水西門)石城門(今漢西門)清涼門定淮門儀鳳門鍾阜門金川門神策門(今和平門)太平門朝陽門(今中山門)明代後增闢城門
(後注開辟時間) 玄武門(1908年)草場門(1908年)小北門(1908年)挹江門(1921年)中央門(1931年)中華東門(1931年)中華西門(1931年)漢中門(1933年)武定門(1933年)新民門(1934年)雨花門(1936年)解放門(1954年)集慶門(1991年)華嚴崗門(2007年)長干門(2008年)標營門(2009年)【因字數限制詳細內容見各個詞條內鏈,其中小北門又稱四扇門】外郭
外郭,即外郭城,是為彌補和加強南京京城的防衛而營建,由明太祖朱元璋於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下令開始建造。
外郭,俗稱土城頭,城垣本體以丘陵、壘土為主,只在城門等一些防守薄弱地段加築城磚。外郭平面形狀大致呈菱形,周長號稱 180 里,實際為120里。現今外郭城門無存,部分城門有址可尋,有址可考。其中麒麟門至仙鶴門等地還可以依稀看到當年的城垣遺跡。
史載:外郭全長達180里,洪武年間開築城門16座。城垣本體以丘陵、壘土為主,只在城門等一些防守的薄弱地段加築城磚,所以俗稱「土城頭」。就方位而言,外郭的形狀為菱形。最北的城門為觀音門、最東的城門為麒麟門、最南的城門為夾崗門,西邊的外郭城垣未合圍,留下的南北豁口分別延伸至長江邊。
外郭城牆
修建時間:明洪武二十三年-明洪武二十五年(1390-1392年)歷時2年
城牆高寬:城高大概在8—10米左右,城牆上則寬6-8米,城下有過水涵洞。
城牆長度:超過60千米(明代官方稱為180里)
開有城門:開有19座城門,柵欄門、江東門、馴象門、小馴象門、安德門、小安德門、鳳台門、夾崗門、上坊門、高橋門、滄波門、麒麟門、仙鶴門、姚坊門、觀音門、佛寧門、上元門、外金川門、雙橋門。
消失時間:清末-民國時期 外郭城門外金川門上元門佛寧門(佛靈門)觀音門姚坊門(堯化門)仙鶴門麒麟門滄波門高橋門上方門(今上坊門)夾岡門(今夾崗門)鳳台門安德門(大安德門)小安德門馴象門(大馴象門)小馴象門江東門柵欄門雙橋門 【主詞條:浦子口城】
明朝洪武4年(公元1371年)朱元璋下令建築浦子口城,東門建鎮元年。
明初的浦子口城,方圓有兩公里,依山傍水而築,共有五門:東門「滄波」,南門「清江」,西門「萬峰」,北門「暘谷」,另有南便門「望京」。古鎮東門就是沿著明「滄波門」名稱一路發展而來,該名稱使用至今已有600多年。
萬曆丁巳(1617年)仲秋十月至戊午(1618年)季夏之望日,浦子口城重建,前後約一年功夫,「侍御三公者,復月輪一人往涖其事」,督促施工,築城很快完成。共補造南面近江一帶城垣899丈,同時增建了四個門券,一座瓮城,七座敵台,九個水洞。七座城門分別命名:東門「朝宗」,北門「拱極」,西門「萬峰」,南門「金湯」,便門則為「廣儲」、「攀龍」、「附鳳」。各門設門官,門軍若幹人。圓如滿月的浦口城至此變成弓形。為防禦江潮的沖擊,在金湯、廣儲兩門近江一帶又築起一道754.8丈的石堤。
洪武9年,(1376年)為擴大江北防衛,朱元璋又命建江浦縣,直屬應天府管轄,當時的縣衙就在浦口城內今東門大街街北上官林巷附近。 【主詞條:六合城牆】
南京六合明城牆位於南京市六合區,始建於南宋紹興二年(1132年),是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六合明城牆遺址長約160米,高約6米,頂部寬4.8米。頂部外側設有雉堞,內側有女牆。和歷史上的「單邊城牆」不同,這段城牆里側外側,都用城磚砌築,保留了不少老城磚。和南京城牆的城磚相比,六合城牆城磚要小不少,比作為國都的南京明城牆要低幾個級別。
來自《江蘇省文物地圖》的資料顯示,根據清代光緒年間的《六合縣志》記載,六合城牆最初建於南宋紹興二年(1132年),明代初年廢止毀棄。明崇禎九年,六合地方政府重建夯土城牆,建成的城牆周長1323.6丈,高2.5丈,垛口多達1647個,大致上呈正方形,城外有護城河。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六合城垣被水沖塌,其後的雍正、乾隆、道光、咸豐、光緒年間,地方政府相繼修葺城牆。民國時期,經過歷次修繕的六合城牆周長4410米,高達8.33米。1958年,「拆城運動」波及小城六合,六合城牆大部分被拆,僅殘存一小段。
六合城是明朝南京的「衛城」。相比南京主城的明城牆,六合城牆比較特殊,它是單邊城牆。所謂單邊城牆,就是外側城牆是用明城磚壘砌,而中間、內側城牆用夯土夯築的。之所以這么簡陋,是因為明城磚在當時屬於較貴重的物品。六合城牆雖然看似簡陋,但在軍事防禦中也發揮過作用。六合民間有「鐵打的六合紙糊的南京」的說法,就是形容六合城池的堅固。
1858年10月,太平天國英王陳玉成率部攻打六合,與清軍展開拉鋸戰,雙方死亡過萬。最後,面對六合城牆毫無辦法的陳玉成使出最後一招,他命士兵挖掘地道灌入炸葯,炸開城牆,殺入城內,六合清軍守將溫紹原戰死。

E. 南京的明城牆是幾幾年至幾幾年修建完成,歷時多少年

南京明城牆始建於元朝至正廿六年(1366年),完工於明朝洪武廿六年(1393年),歷時達28年。

動用全國1部、3衛、5省、37府、162州縣,共28萬民工,約3.5億塊城磚,終完成四重城垣的格局。

現在通稱的「南京城牆」一般特指其中的內城城牆。內城城牆東傍鍾山,西據石頭,南憑秦淮,北控後湖,周長35.267公里,現存基本完好的明城牆25公里,是世界上現存最長的古代城牆,是中國少有的保存良好的古代城牆,是南京現存最大的古代建築。

布局

南京明城牆的建造被形容為「人窮其謀、地盡其險、天造地設」,體現了「天人合一」、「皇權天授」等思想。由代表朝廷的紫微垣、太微垣以及天市垣規劃內城部局,內外城牆又與天體赤道、黃道二十八宿作對應,有朝有廷有市,並非較簡單的前朝後市布局。

民間傳說南京城牆是「寶葫蘆」形,有專家研究認為是「非方、非圓的不規則的多角不等邊的粽子形」、「呈宮扇形」。最新認為:南京城牆是依照天上南斗星與北斗星的星宿聚合而建。

由於解放門西端存在一段兩百餘米廢置的城牆,即贅城,訛稱為台城。中國學界因此普遍認為內城整體布局有過變更,指內城北部是城牆建築過程中,因軍事或地理原因而進行的擴建。是為將南京城北部的山脈,特別是長江江防制高點——獅子山囊括在內城中,而做出的改動。

亦有學者不認同「內城北擴說」,楊國慶推測,原以金川河為護城河的北部城牆東移,改以玄武湖為護城河,由此形成贅城。他/她推測若以金川河為護城河,內城整體形狀還是南斗星與北斗星的聚合。

(5)南京明城牆保護條例擴展閱讀:

文物價值

南京明城牆在城牆的結構、瓮城的創新、護城河水源的利用、水關涵閘及橋梁的設計建造等諸多方面,匯集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和才智,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用心血築成的一座豐碑。

其作為中國古代軍事防禦設施、城垣建造技術集大成之作,無論歷史價值、觀賞價值、考古價值以及建築設計、規模、功能等諸方面,國內外城牆都無法與之比擬,是繼中國長城之後的又一宏構。

南京明城牆是中國城垣史上最大的一座磚城,也是世界現存最長、規模最大、真實性最好的磚石構造城市城牆,其築城技術也達到了中國築城史上的巔峰,是東亞築城技術的典範。南京明城牆被譽為「高堅甲於天下」,有著傑出的軍事防禦功能,也是中國明清時期千餘座城市城牆所效仿的對象。

南京明城牆是南京的重要歷史文化遺產,是南京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建成以來,對南京的城市空間布局和城市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對南京城市特色的塑造以及城市格局的形成具有關鍵作用。

南京皇城與宮城所形成的布局,在繼承中國傳統的營建皇宮技法的基礎上,利用建築語言體現和強化皇權思想,並形成明清兩代的宮闕制度,對明中都(鳳陽)與北京城的皇宮營建,產生很大影響。

F. 南京明城牆

南京明城牆,整體包括明朝時期修築的宮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四重城牆,現多指保存完好的京城(內城)城牆。南京明城牆始建於1366年(元至正廿六年),全部完工於1393年(明洪武廿六年),動用全國五省二十八府,一百五十二州縣共28萬民工,約3.5億塊城磚,歷時達27年,終完成明王朝都城四重城垣的格局。
南京明城牆營造時,一改以往都城牆取方形或矩形的舊制,根據南京山脈、水系的走向築城,得山川之利,空江湖之勢,形成由內向外"南斗北斗"的環套格局。其中京城城牆蜿蜒盤桓35.3公里,不僅是中國第一大城垣,還是世界第一大城垣,並成功入選世界紀錄協會世界第一大城牆,而京城之外的外郭城牆更是超過60公里。
南京明城牆高堅甲於海內,據崗壟之脊,依山傍水而建,是中國禮教制度與自然相結合的典範,也是古代都城建設的傑出代表。南京明城牆作為中國古代軍事防禦設施、城垣建造技術集大成之作,無論歷史價值、觀賞價值、考古價值以及建築設計、規模、功能等諸方面,國內外城牆都無法與之比擬,可謂是繼中國長城之後的又一宏構。
1956年10月,南京明城牆分多段列入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1月,南京明城牆全段被確認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11月,京城城牆作為"中國明清城牆"項目牽頭的城市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G. 南京明城牆的文物保護

《南京城牆沿線城市設計》的規劃范圍為南京城牆或其遺址與護城河內外兩側各外延約50米的區域,局部擴展,整體呈環狀分布。北至象山路,東至紫金山,南至雨花台,西至外秦淮河。規劃范圍總面積約8.43平方公里。
南京城牆在歷史上不是同一時期建成的,不同分期需要對應不同的保護方式。此外,城牆各段建築基礎不同,面臨的實際問題也不同。例如北面城牆的基礎是山體,西邊則是在石頭城的基礎上建成的。
需要保護的不僅是物質存在,還要保護古人思考的智慧。古人有一個非常好的思路值得借鑒,就是他們能夠尊重歷史,利用遺存,巧用山水。
第一段是從神策門到太平門。這段自然景觀基礎較好,可以看到玄武湖和紫金山,因此主要是修剪樹木,打開視野,同時地面要能走得通,突顯這段城牆看山觀水價值。
第二段是從太平門到東水關。此段東部本身就是鍾山風景區的一部分,還有相當長的一段在軍區內,因此不太主張在城牆上走,可以從鍾山風景區的紫霞湖、琵琶湖欣賞牆體,可以看到純粹的輪廓線。
第三段是從東水關到西水關。此段城牆本體連續性比較強,人氣也很旺,遊客上去走完這段城牆差不多要2個小時。歷史上東水關到西水關就有一個習俗,叫『走春』,在城牆上走一走可以祛邪、驅寒氣。
第四段是從西水關到石頭城再到獅子山。此段沿線是包山牆,在山體上走,水上也有遊船線路。
第五段是從獅子山到神策門。北段相對來說保留較差,清末到近代,通鐵路都在北面這一線,所以基本上拆完。但也有遺址,此段需要把過去的線路表達出來,並把遺址作為節點。 南京城牆是南京的重要歷史文化遺產,是南京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建成以來,對南京的城市空間布局和城市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對南京城市特色的塑造以及城市格局的形成具有關鍵作用。南京城牆的保護工作一直以來受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
1996年4月,南京市制定了地方性法規《南京城牆保護管理辦法》。《辦法》的出台對於加強南京城牆的規劃、保護和管理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城牆保護管理體制的變化,南京城牆保護實際工作中出現了一些新情況和新問題,《南京城牆保護管理辦法》不能滿足實際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現有關於南京城牆保護管理方面的規定,與目前城牆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的要求還存在一定差距,需要從立法上進行完善。
《南京城牆保護條例》經2014年12月30日南京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14次會議制定,2015年1月16日江蘇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14次會議批准。該《條例》分總則、保護和利用、監督和管理、法律責任、附則5章程40條,例自2015年4月1日起施行。1995年11月28日南京市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20次會議制定的《南京城牆保護管理辦法》予以廢止。除現存的20多公里明代京城城牆及皇城、宮城城牆外,總長達60多公里的明城牆外廓也被納入保護范圍。
條例規定,城牆保護范圍劃定前已經存在的建(構)築物,不得翻建、改建或擴建;影響城牆保護的,應當在規定期限內改造、拆除;城牆保護范圍劃定後,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建設影響城牆保護的建(構)築物;宮城遺址范圍內及其城牆遺址外側100米范圍內,不得新建建(構)築物;皇城城牆遺址上不得新建建(構)築物,逐步拆除現存建(構)築物,不能拆除的建(構)築物及原城牆拐點處應設置永久性標志進行展示;外郭牆基(體)兩側各劃定30米至50米的公共綠地,可以採用綠化景觀標示城牆走向。
城牆沿線的建築將被嚴格限制高度。在建設控制地帶內建設建(構)築物的,其高度不得超過所在地區城牆高度。條例對建築的高度也進行了細化:其中,遺址、遺跡段不超過十二米,建設控制地帶以外至一百米范圍內不超過十八米。體量、風格、色調、密度應當符合城牆保護規劃要求,與周邊環境風貌相協調,並依法辦理相關審批手續。因公共利益確需突破上述高度控制標準的,應當進行景觀視線影響分析,向社會公示後,報市人民政府批准。
此外,按照城牆保護條例,城牆的城磚、條石、內包夯土、門楣、碑石、礌石及古建構件等屬文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買賣,城牆上的城磚銘文也不得擅自拓印。 南京歷史名城保護規劃,對老城區、尤其是明城牆周邊的建築有嚴格的控高要求,城牆內外15米內不允許新建建築,15-30米范圍內,建築在7米以下; 明城牆沿線30-50米控制范圍內地塊,新建建築在12米以下;明城牆沿線50-100米控制范圍內地段,新建建築控高18米以下。明城牆內老城區,除重點建設區域(新街口、湖南路、龍蟠路等)都控制在50米以下,若有突破,需經城市設計、景觀分析、交通影響分析,並由專家論證確定。
2013年,南京市委、市政府拆除大院里部分建築以保護明城牆,並自縮地盤還綠於民。此次決定自拆的有6幢樓,為後勤、辦公等用房,它們均建於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樓址緊挨明城牆。對照後來頒布的《南京城牆保護管理辦法》,這些老建築處於明城牆保護紅線內。為帶頭落實文保規定,在相關單位已進行辦公用房調整的基礎上實施拆除,拆出來的5000多平方米空地,建成景觀綠地,免費對市民開放。
2014年3月22日,南京市政府宣布,將帶頭把12層辦公大樓的台城大廈攔腰砍掉六層,也就是從7層開始進行保護性拆除,拆得只剩下面6層,高度降低至24.8米。預計到9月前改造完成,完工後的大樓頂部依舊是綠瓦平頂。這是南京市政府對南京明城牆超高建築實施降層的舉措之一。
台城大廈於2000年建成投入使用,地上12層,地下一層,建築高度約48米,此前一直是南京市發改委、市經信委等10多家機關單位的辦公用房。發改委等單位搬到河西後,台城大廈內一度只有兩個單位在臨時辦公,由於大廈開始改造,這兩個單位也全部搬空。 【詳見相關明清城牆、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中國世界遺產等詞條】
中國明清城牆聯合申遺城市分別為南京、西安、興城、襄陽、荊州、臨海、壽縣和鳳陽,南京為牽頭城市,此外還有河北正定、福建汀州、河南開封、廣東肇慶正積極申請加入。
南京明城牆屬於京師城池規格,西安明城牆屬於二級王城,襄陽、荊州、台州(臨海)屬於府城,興城是中國僅存的明代衛城並一度做過縣城。壽縣古城牆是具備雙重功能的州級行政建制的城牆,鳳陽明中都皇故城是明太祖朱元璋以「中都規制」興建的都城建築,也是後來改建南京和營建北京的重要藍本。在2013年《預備名單》中,明清城牆排在第7位,隨著排名第一的大運河成功晉級世界文化遺產,明清城牆目前排位在第6位。 2015年8月中旬,南京市規劃局聯合東南大學組織編制的《南京城牆沿線城市設計》,已通過南京市政府批復。按照規劃,南京明城牆分為5段打造,成環狀分布,對於沒有牆體的缺失部分,將用綠色的植物牆體補齊。部分城牆和城門今後也將有一定的改動。
以中華門為例,未來中華門將取締鎮淮橋停車場,在水上游線方面,將中華門碼頭移至鎮淮東橋東側。從中華門城堡的西門出來之後,車流就匯集到了長干橋上。在未來的設計中長干橋有望變身為步行橋,同時在它兩邊架設機動車道,這樣一方面是方便遊客的游覽,同時還可以溝通金陵大報恩寺遺址公園。
南京國門「正陽門」(今光華門)將用四道植物牆體重塑,清涼門處將建「石頭津」遊船碼頭,通濟門將建遺址公園,與東水關遺址相連等等。規劃部門表示,此次城牆沿線設計,並不會對城牆附近的民居進行強制性的集中搬遷和拆除。在城牆周邊的新建建築會予以控制,比如說保護地帶不允許新建,除了一些設施以外,對已有的居民小區是擇機進行改造,並不是要求一次性的拆除到位,在條件成熟的時候這些居民需要搬遷的時候,把這些建築拆除。

H. 高分求論文!!急用!!

明城牆的保護與利用的對策
2000年l1月20日至24日,國家文物局在南京舉行了中國古城牆科學保護研討會,就我國古城牆的保護、城牆與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關系、古城牆維修過程中的科技保護以及古城牆的歷史文物價值等問題進行了廣泛的學術研討和交流。會上時任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張柏同志在其《保護古城牆,就是保護人類重要的文化遺產》的論文中指出:「中國古城牆是世界古代文明的一個組成部分。中國城市的出現是以城牆建造為標志的,表明我國古代文明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時代。」由此可知南京城牆所蘊含的文化內涵以及標志的歷史進步意義是極其重要的,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和歷史信息是前人留給我們的知識寶庫。[13]
1982年7月16日南京市人民政府頒布的《關於保護城牆的通告》指出:「南京城牆是我們祖國的重要文化遺產」。1988年1月13日南京城牆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市委市政府為南京城牆申報世界人類文化遺產正積極准備。文物專家羅哲文先生指出:「城牆作為歷史的產物隨著歷史的發展進程已經完成了它的使命,清代康熙、乾隆時期就已經把長城視作『但以雄關存舊跡,但留形勝壯山河』而作為歷史遺物來對待了。」
客觀地說,南京市的歷屆領導為南京城牆的保護已經做了大量工作,如1982年7月16日南京市頒布《關於保護城牆的通告》,1989年5月15日頒布《南京市文物保護條例》,1995年由南京市人大立法、1996年經江蘇省人大批準的《南京城牆保護管理辦法》頒布實施等。將古都城牆列入地方法規的保護南京市走在了前例,但仍需進一步完善和加強。如現行的《南京城牆保護管理辦法》以及其它的文物保護法規中沒有對上世紀20年代深挖在城牆腹中的防空洞如何處理的條文,2001年集慶門城牆維修遇到牆體中防空洞時人防部門認為破壞了國家的人防工事,責令停工接受處罰,而文物部門則認為是維修和保護國家的文物。雙方均有法可依,而僵持不下。又如上述相關法規中沒有對生長(即使是人工栽種)在城牆上的樹木如何處理的條文。2000年8月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ICOMOS世界遺產協調員亨利•克利爾來寧視察城牆,看到城牆上的樹木當即表示:「樹木不能讓它生長在城牆上,它是毀壞城牆的罪魁禍首。」可實踐中由於有《南京市城市綠化管理條例》的制約,要清除這些樹木比較困難。[12]
誠心而論,就南京城牆的保護問題許多領導、專家、學者和新聞媒體均給予高度關注,有關管理部門嘔心瀝血,做了大量工作。現據實踐中情況提出以下三點建議。
1.教育為本,提高整個社會的文物保護意識,是落實城牆保護的重要前提
領導是重點。這里的教育首先是領導幹部自身的教育,使他們切實認識到「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一旦毀壞將無法補救。因此必須增強他們的歷史責任感、現實危機感和搶救緊迫感。近幾年來南京城牆維修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2001年維修了集慶門、神策門、獅子山和東水關等段城牆約4200米,耗資3.4億元;2002年維修石頭城段和前湖段城牆約1100米,耗資600萬元;2003年,維修了下關小桃園段城牆1998米,耗資2600萬元;2004年又大規模維修了東、西干長巷段、神策門鏑樓等約2500米,耗資約6000萬元,同時還對上述城牆周邊環境進行大規模整治。這是南京城牆維修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大、投入最大的階段,深受廣大市民的擁護和贊譽,可謂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民眾是基礎。南京城牆是一個龐大的文物群體,保護工作應當有廣大人民的積極參與。1996年《南京城牆保護管理辦法》頒布以來,經多種形式宣傳教育,關注城牆、城磚的舉報電話與日俱增,城磚回收由開始的每年上千塊猛增到年回收城磚30萬塊;有些人還專程趕到管理部門反映有關問題;維修集慶門南端的西干長巷段城牆,給住在牆邊的人民群眾帶來諸多不便,但他們認為:南京城牆是國家文物,修好它使南京變得更壯美,南京人理應支持,可見南京人民對城牆保護蘊藏著極大的熱忱。
1. 建立統一的權威的管理機構,是落實城牆保護的關鍵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張柏同志指出:「有條件的地方,應建立有力的領導班子和專門機構,實行專業保護機制。針對各地城牆保護管理體制目前不夠完善、政出多門的情況,有必要成立一個在當地政府領導下的由文物部門主管的統一管理機構。此種舉措既可有效地保護城牆,又可以最大限度地展示,宣傳文物保護的意義,發揮城牆在現代化進程中的作用。」
3.充分認識法律在保護城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依法加強對南京城牆的保護工作
法律一方面不僅提供人們具體的行為模式,還作用於社會成員的社會行為及其後果的約束,在規范社會行為上彌補了社會道德的不及,從而有助於解決城牆保護中出現空泛化的弊病。另一方面,社會成員對社會行為准則的遵守開始是被迫的,隨著日久天長養成定勢終成良好習慣,從而有效地激勵著人們主動參與南京城牆的保護事業。同時,法律不僅規范人們的社會行為,而且凝聚人心,促使各級政府部門形成保護城牆的整體合力,避免「空間」和「時間」上的「斷檔」,有利於城牆保護事業規范化、正常化、專業化、群眾化的展開。為此我們的舉措應當是:
首先,進一步完善對南京城牆的立法工作。這項工作應該廣泛聽取有關專家、負責城牆保護和管理的專業人員以及社會各界的意見,形成具有廣泛代表社會各界意願的法律文件,使之有法可依,如:《南京城牆保護管理辦法》中對深挖在牆體中的防空洞和生長在牆體上的樹木應列出如何處理的條文。
其次,加大對南京城牆保護的執法力度,加強和完善對城牆保護的法制環境;促使每個單位、每個人都能從法律的高度自覺地遵守有關規定,形成對南京城牆保護工作的規范化、專業化、群眾化的局面。對於那些無視法律規定,打「擦邊球」、鑽法規空子、侵害城牆的人員和行為依法制裁,決不允許有游離或凌駕於法律之上的特殊單位和特殊公民,切實履行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再次,執法人員應在第一時間趕到出事現場,把問題遏制在初期階段,否則待問題擴大化後遭到破壞的文物再也無法彌補。
最後,城市的規劃部門應具備強烈的文物保護責任感,切實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第十四條:「編制城市規劃應當注意保護和改善城市生態境,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城市傳統風貌、地方色和自然景觀」;在城牆管理機構統一健全和完善後,對其主要負責人設「問責制」。
二、保護明故宮的問題與措施
首先,採用原地凍結保存、博物館式保護、拼貼式保護三種方式相結合的保護方法。對於明故宮歷史文化保護區內的各處地上、地下遺跡和文物建築進行嚴格的保護和修繕,原則上寧可只加固而不「 修理」,寧可只「 修理」而不修復,不主張在廢墟的基礎上重建已毀的明故宮宮殿及其他建築;對於所有遺跡、構築物在修繕的過程中所添加的部分必須有明顯的區別,並做鮮明的標識和說明。[15]
其中,明故宮歷史地段內,位於中山東路的兩處民國建築遺產:原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國民黨中央黨史史料陳列館經過修繕如今分別作為南京軍區檔案館和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實際上這兩處地處明宮城范圍內的民國建築連同東西兩側的南京博物院及軍區總醫院(原中央醫院)等民國中央機構或公共建築是南京民國建築遺產重要的一段,更增加了明故宮歷史地段的歷史多樣性和歷史保護的重要性,應作為重要的節點進行保護和利用。
其次,對明故宮歷史地段的整體空間格局的保護要能夠凸顯明故宮在歷史上的整體意象。明確「一個核心地塊、兩條空間軸線、外加城壕環圍」的空間形態結構,其中將現狀的午門(午朝門)遺址公園和明故宮廣場進行空間整合,連接成一個完整的地塊,作為整個明故宮歷史文化保護區內的核心區進行重點塑造。連通宮城城壕(護城河),整治其水質,使護城河完全顯露出來,沿河設置貫通的濱水步行游覽道路,突出明宮城的邊界意象,使宮城的整體空間覆蓋范圍得以感知。在保護區范圍內控制建築高度,從視覺上保持區域的空間一致性。
再次,無法避免的問題,中山東路對明故宮地段的分割。而對這個問題,目前已經有專家提出一個兩全的建議:將明故宮地段上的中山東路引入地下建造隧道,既發揮中山東路在城市交通上的重要作用,又改變其對歷史地段的分割。這未嘗不是一個好的解決辦法,在此基礎上,把現狀的明故宮廣場與午門遺址公園合為一體,可以將原道路用地改造為線性空間形態的開敞綠地廣場,並設置步行通道;則東西來往的車輛分別由明故宮經南北繞行,從而保護地面遺址區的完整性,保證參觀游覽者步行的暢通和安全。
最後,明故宮歷史地段所處地區密集分布大量居住小區,人口密度較高,從實地的調查中發現明故宮地段內的各處歷史遺址、文物建築以及景觀廣場已成為該地區城市居民社會行為空間的不可缺的構成部分。所以在保護區的保護與發展規劃以及相關的景觀規劃設計的編制過程中必須鼓勵公眾參與,通過問卷式民意調查、遞選方案公眾展示、評選等方式廣泛採納公眾建議,真正做到「人性化」的保護與發展模式。[8]

I. 南京明城牆的歷史沿革

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朱元璋攻取定遠後採納大將馮國用:金陵「龍蟠虎踞」適宜建都的建議。三年後攻下集慶,改名應天府。
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升提出「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建議,南京明城牆的建造由此正式拉開序幕。南京明城牆是中國歷史上唯—建造在江南的大一統王朝都城城牆。明南京城在六朝國都建康城的基礎上修建並以此擴大,東連石頭城,南貫秦淮,北帶玄武湖,城周35.267公里,包括南京歷代都城於其中,不僅是中國第一大城垣,也是世界第一大城垣。
元至正二十六年農歷八月(1366年9月),改築應天府城,並在鍾山(即紫金山)之南建造新宮,即南京故宮,此為第一期工程。
元至正二十七年、明太祖吳元年(1367年9月),一期工程完工。
明洪武二年(1369年),第二期工程開工,以築新城為主,向北拓寬舊城直至揚子江畔。
明洪武六年(1373年),二期工程完工,第三工程隨即開工。
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12月),三期工程完工,「新築後湖城」止,建造聚寶、三山、通濟各主要城門以及後湖城和主要街道。
明太祖朱元璋耗費二十多年時間,調動全國一部、三衛、五省、二十八府,一百五十二州縣共二十餘萬工匠修築城牆,同時在五省燒制城磚,建成面積43平方公里,京城城牆全長35.267公里公里,囊括了六朝時的建康城和南唐時的金陵城,高14-26米,上寬最窄處2.6米,最寬處19.75米,下寬14.5米左右,垛口13616個,窩鋪200座。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都城建造完工後,朱元璋與諸股肱大臣及皇子登臨鍾山,觀察南京城的形勝,皇四子朱棣提出「紫金山上架大炮,炮炮對准紫禁城」的潛在擔憂。同時,南京城南的雨花台和北面的幕府山留在城外,對都城防守極為不利。遂朱元璋下令建造外郭城牆,以彌補京城城牆之缺憾,外郭號稱180里,各段用磚砌的部分加起來約40里,外部土城高度約在8-10米,上寬6-8米。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南京明城牆四重城垣全部完工。
明建文四年(1402年),南京明城牆首次面臨戰爭損壞危機,燕王朱棣南下進攻南京城。「燕兵至金川門,谷王朱穗與李景隆開門納之,京師失守」。而這次開門降迎,使得明城牆躲過一次大災。
明代時期,南京為「系祖宗根本之地,東南總會之所」,城牆都受到各級中央政府高度重視,僅《明實錄》中關於城垣大規模維修的記載就達40餘次。特別是在極具修城經驗的豐城侯李賢擔任南京守備期間,南京城牆的修繕進行得相當完備。
16世紀中葉先後3次抵達南京的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稱:「這座城市超過世上所有其他的城市」。他在《利瑪竇中國札記》中記載,當地人講了一個故事:兩個人從城的相反方向騎馬相對而行,花了一整天時間才遇到一起,南京城牆規模之大可以想見。
清代南京作為兩江總督所在地和長江下游政治軍事中心城市,明城牆的保護雖然更趨弱化。不過還處於冷兵器與熱兵器結合使用的時代,南京城牆的維護還是有一定保證的。
清代作家吳敬梓,曾在南京秦淮河畔生活多年,他在《儒林外史》中寫道:「這南京乃是太祖皇帝建都的所在,里城門十三,外城門十八,穿城四十里,沿城一轉足有一百二十多里」,清楚地記述了南京城牆的來歷和規模。
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南京神策門城門修復城樓,仿淮安府城樓樣式重建,尺寸比明朝時期的小,分上下兩層,重檐歇山頂,均用城磚修葺。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當局為交通運輸需要,方便到達秦淮河碼頭。在城西清涼門和定淮門之間,開辟草場門,為單孔拱券結構,城門深約20米,寬約6米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時任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端方奉旨舉辦南洋勸業會,為方便中外來賓游覽玄武湖,決定在靠近勸業會會場的城牆上開辟城門。工程尚未完工,端方調走,次年繼任總督張人駿負責,因張人駿籍貫河北豐潤,故命名為「豐潤門」。
清宣統三年(1911年),響應武昌起義,徐紹楨帥江浙聯軍由朝陽門攻打南京,朝陽門瓮城遭到破壞。
民國二年(1913年),袁世凱派北洋軍復奪南京城,以重炮攻擊朝陽門等要地,次日,南京城破。
民國十年(1921年),為繁榮下關碼頭岸線,時任江蘇省民政長韓國鈞的支持下,在儀鳳門西南的城牆上破牆動工,從城門內八字山取土墊築城門口到江邊碼頭的道路,填平小南河(今熱河路),墊成基地2.7萬平方米。新開單孔城門一座,從而縮短了從下關江邊進城的路程。因韓國鈞是泰州人(韓國鈞是海安人,當時海安屬於泰州),泰州古稱「海陵」,這座南京的城門就被命名為「海陵門」。
民國十六年(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提出「以新都建設需要,將標賣南京全城城垣城基」,打算全部拆毀南京城牆。遭到了文化界的強烈反對及譴責,徐悲鴻等人連續在報紙上發表文章進行批評,城牆終得倖免。
民國十七年(1928年)7月,國民政府為整治首都風氣,下令改將南京城門易名。朝陽門為中山門(紀念孫中山先生功績)、儀鳳門為興中門(喻振興中華之意)、海陵門為挹江門(因城門臨近揚子江)、神策門為和平門(喻世界和平之意)、豐潤門為玄武門(因城門臨近玄武湖)、聚寶門為中華門(喻中華之意)、正陽門為光華門(喻光復中華之意)。
同年,國民政府改建單孔朝陽門為三孔中山門,內瓮城已拆,但外瓮城尚在。
民國十九年(1930年),張其昀在《首都之地理環境》中分析沒有拆除城牆的原因是「蓋用城磚拆城,工費太巨,得不償失」,事情當然沒有這么簡單。客觀上促使1930年代至解放前南京明城牆得以保存的還是其與生俱來的軍事防禦價值因素。
民國二十年(1931年),國民政府在中央路筆直向北與明城牆的交點,神策門西側五百米處,破牆開路以便利南京城北交通,並取名中央門。同年為適應南京市的道路現代化建設和改造的需要,在中華門東西兩側開辟中華東門和中華西門,同時滿足向南向北車輛通行。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為開辟漢中路,在城牆上新辟西式牌坊三券城門,將城門命名為漢中門,介於清涼門與漢西門之間。同年,在原在明城牆上的一處豁口,改造興建為一處城門,命名為武定門。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在南京城北開辟城門,位置在金川門西,現新民路西端的護城河西側,新民門修建而成。同時,還採用填土的方法鋪設了護城河中的一段路,為了保持河水流通,又修建了一座橋面長度約六米,跨度約四米的單孔水泥橋。同年,南京警備司令谷正倫提出《關於南京城防建議案》,將明城牆列入城防計劃,南京明城牆得到保護。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在南京明城牆基礎上開辟雨花門,用於將南京市內的京市鐵路在養虎巷處與江南鐵路連接,與京粵線貫通。抗戰勝利後,小鐵路逐漸荒廢。
1948年9月,「南京城防城垣暨護城河工事整頓會議」做出9項修復城牆及相關工事的決議。不過,這一次的防禦功能未能獲得實現。
1954年,於北極閣山下的台城靠近「後湖城牆」的位置,方便內外交通,並為防空疏散的需要,開辟解放門,為單券城門,位於玄武門以南、太平門以西,雞鳴寺東北、玄武湖南岸。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前後,席捲全國的拆城運動波及南京,同其他古都城牆一樣,修復和保護工作曾經走上曲折的歷程。由於受歷史的局限和「左」傾思潮的影響,南京城牆曾幾度歷經被完全拆除的危險,幸而時任江蘇省文化局副局長的朱偰先生立即向南京市領導提出緊急建議,下令停止毀城,四處奔走聯合各界人士共同呼籲。同時向中央文化部發電報,呼籲保護明城牆。在朱偰先生等人的再三努力下,部分市民也紛紛寫信到市政府「提出批評和責難」,最終使南京城牆得以倖存。
1984年,南京成立中華門文物保管所和渡江勝利紀念館,以保護固有文物,展現歷史風貌。
1988年,南京明城牆全段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南京市政府設立南京市城牆管理處,作為保護、維修、管理南京城牆的專業機構,由此明城牆全段保護開始得到重視。
1991年,南京市政府因城市建設和城內交通需要,通中華路,拓寬集慶路,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特邀南京東南大學建築系潘谷西教授設計建設集慶門,城牆具有宋代「過梁式」城門風格,且該城門是南京城牆中首座偶數門,就是說門洞的數為偶數,開南京城牆之先河。
1992年,《南京明城牆保護規劃》正式發布
1993年9月,南京市城牆管理處歸屬南京市文物局領導。
1995~1996年,解放門至玄武門段城牆修繕工程。
1996年4月,江蘇省人大通過南京市為南京明城牆保護制定地方性法規《南京城牆保護管理辦法》。
1997年,在國務院批準的《南京城市總體規劃》中,更是明確提出要加強對明城牆的保護。
1996~1997年,石城門復城城牆修繕工程。
1997~1998年,後標營段城牆排險加固工程。
1998年,太平門段城牆加固工程,同年5月24日,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館正式掛牌成立,與南京市城牆管理處共同承擔南京城牆維修保護的任務,並各有側重。
1998~1999年,九華山西段城牆搶險加固工程。
2000年3月21日,《南京明城牆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可行性報告》調研小組成立,標志著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正式開始。
2000~2001年,集慶門段城牆修繕工程。
2001年,南京挖掘出西華門遺址,僅存三座門券的須彌座和磚石路面,這使得西安門被長期以來被誤傳為西華門的現象徹底被證實。
2002~2003年,石頭城段城牆修繕工程。
2003~2004年,東西干長巷段、紅山土段、神策門瓮城城牆修繕工程。
2004年起,南京頒布《2005—2007年明城牆風光帶保護與建設計劃》。榮獲建設部頒發的「最佳人居環境範例獎」。
2006年,南京城牆、陝西西安城牆、湖北荊州城牆、遼寧興城城牆列入《中國世界遺產預備名單》。
2010年,《南京名城保護規劃》出台,規劃對明城牆一線建築高度作了明確規定。
2015年1月,《南京城牆保護條例》出台,將除南京京城(內城)城牆及皇城、宮城城牆外,總長達60多公里的外郭城牆也納入保護范圍。
2015年8月,南京市規劃局聯合東南大學組織編制《南京城牆沿線城市設計》,已通過南京市政府批復。按照規劃,南京明城牆分為5段打造,成環狀分布,對於沒有牆體的缺失部分,將用綠植牆體補齊。部分城牆和城門今後也將有一定的改動。
2015年9月,南京模範西路的拓寬過程中發現定淮門城牆台基遺址,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市考古所正根據國家局要求開展考古工作。

J. 堯化門的立法保護

南京城牆是南京的重要歷史文化遺產,是南京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建成以來,對南京的城市空間布局和城市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對南京城市特色的塑造以及城市格局的形成具有關鍵作用。南京城牆的保護工作一直以來受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
1996年4月,南京市制定了地方性法規《南京城牆保護管理辦法》。《辦法》的出台對於加強南京城牆的規劃、保護和管理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城牆保護管理體制的變化,南京城牆保護實際工作中出現了一些新情況和新問題,《南京城牆保護管理辦法》不能滿足實際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現有關於南京城牆保護管理方面的規定,與目前城牆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的要求還存在一定差距,需要從立法上進行完善。
《南京城牆保護條例》經2014年12月30日南京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14次會議制定,2015年1月16日江蘇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14次會議批准。該《條例》分總則、保護和利用、監督和管理、法律責任、附則5章程40條,例自2015年4月1日起施行。1995年11月28日南京市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20次會議制定的《南京城牆保護管理辦法》予以廢止。除現存的20多公里明代京城城牆及皇城、宮城城牆外,總長達60多公里的明城牆外廓也被納入保護范圍。
條例規定,城牆保護范圍劃定前已經存在的建(構)築物,不得翻建、改建或擴建;影響城牆保護的,應當在規定期限內改造、拆除;城牆保護范圍劃定後,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建設影響城牆保護的建(構)築物;宮城遺址范圍內及其城牆遺址外側100米范圍內,不得新建建(構)築物;皇城城牆遺址上不得新建建(構)築物,逐步拆除現存建(構)築物,不能拆除的建(構)築物及原城牆拐點處應設置永久性標志進行展示;外郭牆基(體)兩側各劃定30米至50米的公共綠地,可以採用綠化景觀標示城牆走向。
城牆沿線的建築將被嚴格限制高度。在建設控制地帶內建設建(構)築物的,其高度不得超過所在地區城牆高度。條例對建築的高度也進行了細化:其中,遺址、遺跡段不超過十二米,建設控制地帶以外至一百米范圍內不超過十八米。體量、風格、色調、密度應當符合城牆保護規劃要求,與周邊環境風貌相協調,並依法辦理相關審批手續。因公共利益確需突破上述高度控制標準的,應當進行景觀視線影響分析,向社會公示後,報市人民政府批准。
此外,按照城牆保護條例,城牆的城磚、條石、內包夯土、門楣、碑石、礌石及古建構件等屬文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買賣,城牆上的城磚銘文也不得擅自拓印。

熱點內容
勞動法非定時工作制 發布:2025-02-06 17:25:21 瀏覽:638
民法自然年 發布:2025-02-06 16:22:48 瀏覽:542
遼陽司法所 發布:2025-02-06 15:42:18 瀏覽:62
僱傭律師 發布:2025-02-06 15:30:25 瀏覽:278
刑事訴訟法第151條具體內容 發布:2025-02-06 15:09:35 瀏覽:271
法考界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教主 發布:2025-02-06 15:08:22 瀏覽:724
勞動法福建哺乳期 發布:2025-02-06 14:58:58 瀏覽:94
審議環保條例發言 發布:2025-02-06 14:57:38 瀏覽:757
信訪聽證會結論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06 14:35:04 瀏覽:602
法院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多久可以消除 發布:2025-02-06 14:32:33 瀏覽: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