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門規章釋義
Ⅰ 請問「法」「法律」、「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的區別相關定義和解釋
1.法的廣義解釋,包含後幾種含義,而且還包括法律制度或法律文化等內其他內容。狹義容就是下面所說的狹義法律。
2.法律的廣義解釋和法相同,狹義指所有的法律規范,最狹義(在我國就是)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規范性法律文件。
3.法規(在我國)一般是指【行政法規 由國務院制定並修改】【地方法規 由省、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並修改、也有部分城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可以制定行政法規】
4.規章(在我國)一般指指國務院各部委以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政府和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以及國務院批準的較大市的人民政府根據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等制定和發布的規范性文件。國務院各部委制定的稱為部門行政規章,其餘的稱為地方行政規章。
5.規范性法律文件指表現法的內容的形式或者載體,它是普遍、多次和反復適用的法律文件,即通常所謂的法律,有憲法、法律、法規和規章等淵源形式。(也就是立法機關制定修改或認可的法律規范,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Ⅱ 法律,法規,規章,司法解釋,國際條約的區別
首先,憲法是國家根本大法,任務形式的法律都不能與之沖突。
1.法律: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內容涉及廣泛,對立法、行政、司法均有規定,例如《刑法》《立法法》《行政復議法》等等,效力僅次於憲法。
2.法規: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有時也有說自治法規、經濟特區經濟法規、特別行政區法規,但這些法規特殊,可以不予考慮)
行政法規:國務院制定,是規定全國行政方面的法律,如《××條例》,效力僅次於法律。
地方性法規: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在本行政區劃內,內容涉及廣泛,但涉及行政內容時,顯然效力比行政法規低。
3.規章:部門規章和地方性規章。
部門規章:是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央人民銀行、審計署和直屬機構制定,規定的具體某一領域的行政事務,效力比行政法規低。
地方性規章:省級和較大市政府制定,規定本行政區劃內的行政事務,效力比行政法規低。
——插曲:當規章之間沖突時,國務院裁決;當規章和地方性法規沖突時,國務院認為適用地方性法規就適用,認為適用規章就請全國人大常委會裁決。
4.司法解釋:最高人民法院作出,是對某一類案件或者某項法律的適用作出的一個法律文件,屬於司法的范疇,效力比法律低。
5.國際條約: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締結條約和重要協定的批准和廢除,按以誰的名義分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部門,一般都是國務院、外資部去做。規定的涉外事務,前面講的都是國內法。
Ⅲ 請問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是屬於法律還是部門規章如果與法律規定相悖怎麼執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起權力屬於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這些表明,在我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和最高國家立法機關,其有權制定並修改、解釋憲法和法律。國務院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是國家最高的行政機關。國務院有權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有關行政機關的活動准則、行政許可權以及行政工作制度和各種行政管理制度等方面的規范性文件。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的法律效力低於憲法和法律,其內容不能與 憲法和法律相抵觸,否則無效。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在工作中對所遇到的法律的條文所作的司法解釋有時特指由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根據法律賦予的職權,對審判和檢察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所作的具有普遍司法效力的解釋。
由此可見,我國的憲法是母法,是根本大法,一切法律法規均不得與其相抵觸。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修改和解釋的法律,是全國人民利益的體現,要充分予以尊重和保護。國務院及其部門的法規,對國家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發揮著及其重要的作用。
最高人民法院的關於法律性的文件,屬於司法解釋的范疇。
如果遇到法律規定相悖的情況,記住:上位法優於下位法;特殊法優於普通法。
明白了嗎?
Ⅳ 法律法規、法規性文件、部門規章和司法解釋等之間的矛盾之處
你想問的是如果有矛盾怎麼解決嗎?
法律法規大於部門規章,如果法律法規之間矛盾,特別法優於普通法,再然後就是新法優於舊法,司法解釋一般是對法條的解釋和補償,不存在矛盾問題。
Ⅳ 求對行政許可法第十六條的解釋
【釋義】 本條是關於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的行政許可規定權的規定。
設定權和規定權是兩種不同的立法權。所謂設定權是指法的創制權,是立法機關創制新的行為規范的權力,是從「無」到「有」。規定權是指現有的法的規范具體化的權力,不創制新的行為規范,是從「粗」到「細」。設定權和規定權都屬於廣義的立法權。在我國,立法主體呈多元化,除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外,國務院、省級人大及其常委會、較大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國務院部門、省級人民政府、較大市的人民政府等都有一定的立法權。但它們的立法許可權不同,立法的目的也不同,有的是創制性的立法,有的是執行性的立法。創制性的立法是立法主體為了填補法律或者法規的空白而進行的立法;執行性的立法是為了執行某個特定的法律或者法規的規定而進行的立法,是對法律或者法規的具體化。根據憲法和立法法的規定,行政法規和規章作為行政機關的立法,它們都需要上位法作為「依據」,是為實施上位法而制定的實施性的規范性文件。地方性法規雖然不需要上位法作為「依據」,只要不與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就可以,但實踐中地方性法規還是以實施法律、行政法規為主。因此,可以說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規章主要是為了保證憲法和法律的實施而制定的,從性質上講,主要是執行性的立法。但實際情況是,我國的法制建設起步較晚,任務重,都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立法,一是進展慢,趕不上發展需要;二是有些事情制定法律的時機還不成熟,需要國務院或者地方先行試驗。因此,不同的立法主體都有一定的創制權。在我國,行政法規創制性的立法比較多,地方性法規和規章創制性的立法比較小,尤其是規章,一般都是執行性的立法。本法第十四條、第十五條規定了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省級人民政府規章在行政許可立法上的創制性立法權,劃分了行政許可的設定權,本條進一步規定了它們在行政許可立法上的執行性立法權,即規定了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規章的行政許可規定權。
一、行政法規的規定權
根據憲法和立法法的規定,行政法規是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或者法律的授權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它的法律位階比較高,既可以設定行政許可,也可以對法律設定的行政許可進行具體化。目前,由於一些領域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沒有立法,行政法規進行創設的立法比較多,大量的行政許可是由行政法規設定的,行政法規對法律設定行政許可作出具體規定的比較少。這是由於我國法制建設初期的任務和特點決定的。隨著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立法越來越多,法律的空白越來越少,行政法規的創制性立法空間相對變小。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一般比較概括、抽象,對拿不準的東西往往授權行政法規去規定,因此,行政法規對法律作進一步具體化的空間還比較大。所以,本法規定行政法規可以在法律設定的行政許可事項范圍內,對實施該行政許可作出具體規定。行政法規對法律設定的行政許可作具體規定,要注意與其創設性立法的區別,也就是說在對法律規定的行政許可作具體規定時,不能創設新的行政許可。
二、地方性法規的規定權
地方性法規是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情況下制定的規范性文件,不需要有上位法作為「依據」,有自主立法的性質。但實際情況是,地方法規創設性的立法比較少,實施性的立法比較多。尤其我國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國家在制定法律時,往往規定得比較「粗」,給地方立法留下一定的「空間」,實踐中地方性法規主要以實施法律為主。因此,本法規定地方性法規可以在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行政許可事項范圍內,對實施該行政許可作出具體規定。根據這一規定,地方性法規既可以對法律設定的行政許可作出具體規定,也可以對行政法規設定的行政許可作出具體規定。同樣需要注意的是,地方性法規在對法律、行政法規設定的行政許可作具體化時,不能增設新的行政許可。
三、規章的規定權
這里的規章包括國務院部門規章和地方人民政府規章。國務院部門規章是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地方政府規章是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制定的規范性文件。無論是國務院部門還是地方人民政府,其主要職能還是執行法律、法規,進一步落實法律、法規的規定。有時法律、法規制定得比較「粗」,如果不進一步細化,執法人員不好掌握,執行起來可能會亂,因此,需要規章進一步具體化。本法規定規章可以在上位法設定的行政許可事項范圍內,對實施該行政許可作出具體規定,賦予規章行政許可規定權,以保證法律、法規的貫徹實施。
這里的「上位法」是指法律效力等級高的法。由於制定機關不同,法的效力等級也不同,在不同的效力等級的法之間,效力等級高的為上位法,效力等級低的為下位法。如在法律與行政法規之間,法律是上位法,行政法規是下位法;在行政法規與地方性法規之間,行政法規是上位法,地方性法規是下位法。對於國務院部門規章來說,法律和行政法規是上位法。對於地方政府規章來說,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都是上位法。
本法沒有賦予國務院部門規章的設定權。在審議中有不同意見,有意見的認為,應當給部門規章一定的行政許可設定權,其主要理由是:(1)在我國目前的法律體系中,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在效力上處於同一位階,在設定行政許可方面應當處於平等的地位,如果給地方政府規章設定權,就應當給部門規章設定權。部門規章作為我國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是公開、透明和規范的,並已成為各部門依法行使行政管理權的重要依據;(2)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需要政府管理的事務越來越多,有些事項必須實行行政許可,但制定法律、行政法規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應當允許各部門不斷探索和調整自己的管理形式和方式,不必事事都要經過國務院討論、決定;(3)在有些行政管理領域,法制還不健全,大量的執法依據是中央和國務院的文件,包括中辦、國辦、中宣部的有關文件和部門規章。如果這些文件設定的行政許可都不能作為執法依據,一時間國家法律又不能出台,管理上就會出現空檔,行政管理就會出現無法可依的局面;(4)我國已加入世貿組織,為了保護人民健康,維護國家利益,需要利用部門規章的形式及時採取一些有針對性的技術貿易措施,設定必要的行政許可,如果不分情況,區別對待,一律禁止部門規章設定行政許可,在今後的管理中有可能陷於被動;(5)賦予部門規章行政許可設定權,只要按照合法、合理、效率、責任、監督的原則,通過嚴格行政許可的設定條件,建立規范的行政許可程序和監督機制,就能保障和監督行政機關有效實施行政管理,實現政府職能的轉變。另一種意見不贊成賦予部門規章行政許可設定權。理由是:(1)在設定權問題上,要繼續體現行政許可制度改革的精神,政府管該管的,放開不該管的,不能幹什麼都要發許可證,政府不能變成萬能的政府,要盡量減少許可;(2)許可太多,會影響效率。現在企業工商登記的前置審批太多,地方政府要營造好的投資環境,要求工商行政部門快發執照,但這些前置的許可程序又不能少,給工商企業登記帶來很多問題;(3)在市場監管上,應當加強事後監督,減少事前許可;在設定權上,所有許可事項,只要兩道手續,搞二重奏就可以了。原則上應當取消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的設定權。
取消部門規章的行政許可設定權是在起草行政許可法過程中國務院所作出的重大決策,是放鬆行政管制,治理行政許可太多、太濫的必要措施。考慮到國務院各部門主要任務是執行法律、行政法規,是執法部門,不宜自我授權,以防止為本部門和本系統設定和擴大權力。雖然取消規章的設定權會有一些問題,但是沒有行政許可並不是放棄監管,對一些必要的行政許可,可以通過國務院發布決定的方式予以保留,因此,取消規章的設定權不會有太嚴重的後果。權衡利弊,最後,行政許可法維持了國務院提交的草案的規定,沒有賦予部門規章行政許可設定權。
法規、規章在對上位法設定的行政許可作具體規定時,主要是對行政許可的條件、程序等作出具體規定,應當注意兩點:
1.不得增設行政許可
如法律規定設立某類企業需要某個部門批准後,就可以到工商局登記注冊,行政法規在作具體規定時,規定還要另外一個部門批准,這就屬於增設了行政許可。對於上位法作出規定的管理事項,如果需要設定行政許可,應當由上位法設定,上位法沒有設定,應當理解不需要用設定行政許可的方式管理,下位法不能增設新的行政許可。這樣規定是為了防止不同立法主體重復設定行政許可。
2.不得增設違反上位法規定的其他條件
上位法在設定行政許可時,有時沒有規定條件,有時條件規定得比較概括,出現這兩種情況,都需要法規、規章進一步具體規定,但不得增設違反上位法規定的其他條件。如何理解是對許可的條件進行具體化還是增設新的條件,實踐中往往難以區分。應當結合設定行政許可的目的來判斷。如煙草專賣法第十五條規定:「經營煙草製品批發業務的企業,必須經國務院煙草專賣行政主管部門或者省級煙草專賣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取得煙草專賣批發企業許可證,並經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核准登記。」沒有對取得「煙草專賣批發企業許可證」的條件作規定,需要法規或者規章作出具體規定。如果法規、規章規定必須經營指定的煙廠生產的卷煙,就屬於增設了違反上位法規定的條件。再比如計量法第十二條第一款規定:「製造修理計量器具的企業、事業單位,必須具備與所製造、修理的計量器具相適應的設施、人員和檢定儀器設備,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計量行政部門考核合格,取得《製造計量器具許可證》或者《修理計量器具許可證》」。但對必須具備什麼樣的設施、人員和檢定儀器設備沒有規定。國務院計量主管部門可以作具體規定,如果計量主管部門規定生產規模必須達到多少才發證,也屬於增設新的條件。
(以上內容出自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委員張春生、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李飛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釋義》)
Ⅵ 名詞解釋規章
規章是行政性法律規範文件,之所以是規章,是從其制定機關進行劃分的。規章主要回指國務院組成部門及答直屬機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及省、自治區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在它們的職權范圍內,為執行法律、法規,需要制定的事項或屬於本行政區域的具體行政管理事項而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Ⅶ 部門規章和地方規章的效力等級如何
廣義上的地方性法規包括地方法規和地方政府規章。地方法規是地方人大制定的,專及權力機關制定。地屬方政府規章是地方政府制定的,即行政機關制定。部門規章是由國務院內的具體部門制定的,及中央政府的職能部門制定,也是行政機關。 一般來說,地方法規的效力等級高於地方規章(人大高於政府)。部門規章一般是針對某一特定領域的規定,全國均需遵守,具有專項性。而地方法規和規章是針對某一特定地域內的具體規定,具有地緣性。部門規章和地方法規規章間沒有嚴格的等級高低之分。 如果部門規章和地方規章發生沖突,由國務院裁決適用。因為兩者都是政府體系內制定的,所以國務院作為中央政府,是兩者的共同上級有裁決權。如果部門規章和地方法規發生沖突,國務院可以決定適用地方性法規,若國務院認為應適用部門規章,則需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裁決。因為此時是政府文件和人大文件出現了沖突,作為中央政府的國務院可以決定放棄適用政府文件,服從人大的規定。如果國務院支持適用部門規章的話,則需要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裁決,因為此時全國人大常委會是兩者的共同上級。
Ⅷ 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及其主管部門對自己根據憲法和法律所制定的行政法規及部門規章所做的解釋叫做什麼
國家最高行政機抄關及其主管襲部門對自己根據憲法和法律所制定的行政法規及部門規章所做的解釋叫行政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