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規章怎麼引用
法院可以採納部門規章。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七十一條的規定,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可以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許可權范圍內,制定規章,亦即部門規章。
同時,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裁判文書引用法律、法規等規范性法律文件的規定》,在行政裁判文書中可以直接引用行政規章(即部門規章);在其它訴訟中,如果經法院審查該部門規章認定為合法有效的,可以作為裁判說理的依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裁判文書引用法律、法規等規范性法律文件的規定》
第三條 刑事裁判文書應當引用法律、法律解釋或者司法解釋。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裁判文書引用規范性法律文件,同時適用本規定第四條規定。
第四條 民事裁判文書應當引用法律、法律解釋或者司法解釋。對於應當適用的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或者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可以直接引用。
第五條 行政裁判文書應當引用法律、法律解釋、行政法規或者司法解釋。對於應當適用的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國務院或者國務院授權的部門公布的行政法規解釋或者行政規章,可以直接引用。
第六條 對於本規定第三條、第四條、第五條規定之外的規范性文件,根據審理案件的需要,經審查認定為合法有效的,可以作為裁判說理的依據。
⑵ 參考文獻中的政府文件或法規怎麼寫呢
參考文獻格式為:
1、技術標准:[序號]標准代號、標准名稱[s]、出版版地、出版社、出版年。權
2、報告:[序號]作者、文獻題名[r]、報告地、報告會主辦單位、年份。
3、或者是找到頒布該文件或文件的組織或單位的官方網站上發布的原始文件,引用電子文獻即可。
(2)行政規章怎麼引用擴展閱讀:
1、參考文獻按照其在正文中出現的先後以阿拉伯數字連續編碼,序號置於方括弧內。一種文獻被反復引用者,在正文中用同一序號標示。一般來說,引用一次的文獻的頁碼或頁碼范圍在文後參考文獻中列出。
2、多次引用的文獻,每處的頁碼或頁碼范圍,有的刊物也將能指示引用文獻位置的信息視為頁碼分別列於每處參考文獻的序號標注處,置於方括弧後,僅列數字,不加「p」或「頁」等前後文字、字元;頁碼范圍中間的連線為半字線並作上標。
3、作為正文出現的參考文獻序號後需加頁碼或頁碼范圍的,該頁碼或頁碼范圍也要做上標。作者和編輯需要仔細核對順序編碼制下的參考文獻序號,做到序號與其所指示的文獻同文後參考文獻列表一致。另外,參考文獻頁碼或頁碼范圍也要准確無誤。
⑶ 公安機關行政處罰最低能引用哪一級規章制度,市政府要不就是縣政府下發的規章制度能引用嗎
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省政府規章和省級人大和法律規定的較大市所頒發布的地方行政法規均可以引用,其他的均不能引用。
⑷ 如何引用法律規定中的條、款、項、目
1.條是法律規定中具體條文的基本劃分,是構成具體法律規定的基本單位。
如《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就是由六十條組成的。
2.款是條的組成部分。在一般情況下,每一款都是一個獨立的內容或是對其前一款內容的補充表述。款的表現形式為條中的自然段。每個自然段為一款。該自然段前不冠以數字以排列其順序。
如《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二十七條有兩款,分別是企業所得稅法第八條所稱有關的支出,是指與取得收入直接相關的支出和企業所得稅法第八條所稱合理的支出,是指符合生產經營活動常規,應當計入當期損益或者有關資產成本的必要和正常的支出。款前均無數字。有數字排列的不稱為款。
3.項是以列舉的形式對前段文字的說明。
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第三十五條第一款規定,納稅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稅務機關有權核定其應納稅額:(一)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可以不設置帳簿的;(二)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應當設置帳簿但未設置的;(三)(四)(五)(六),該六項是對前段文字中下列情形的說明。項前冠以數字以對列舉的內容進行排列。
根據立法技術的不同需要,項可以依附於條,也可以依附於款。即條中可以有項,款中也可以有項。
4.目隸屬於項,是法律規范中最小的單位。目的特性與作用與項相似,不同的是項對條或款的列舉式說明,而目是對項的列舉式說明。
如《行政訴訟法》第五十四條第二項規定,具體行政行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判決撤銷或者部分撤銷,並可以判決被告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1、主要證據不足的;2、適用法律、法規錯誤的;3、違反法定程序的;4、超越職權的;5、濫用職權的。這五種情形,就是該項的五個目。
拓展資料
法律條文中的條款項目的區分,是由編、章、節、條、款、項、目構成的法律條款項目區分。弄懂法律規范中條、款、項、目的含義,在執法活動中正確使用法律規范的條、款、項、目,對於規范執法行為,提高執法質量是大有益處的。
網路法律條文中的條款項目的區分
⑸ 引用政府文件和某組織文件的參考文獻格式怎樣標注
引用政府文件和某組織文件的參考文獻格式應該是「技術標准」或者「報告」。
技術標准格式:[序號]標准代號,標准名稱[S].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報告格式:[序號]作者.文獻題名[R].報告地:報告會主辦單位,年份。
參考文獻介紹:
參考文獻類型及文獻類型,根據GB3469-83《文獻類型與文獻載體代碼》規定,以單字母方式標識:
專著M ; 報紙N ;期刊J ;專利文獻P;匯編G ;古籍O;技術標准S 。
學位論文D ;科技報告R;參考工具K ;檢索工具W;檔案B ;錄音帶A 。
圖表Q;唱片L;產品樣本X;錄相帶V;會議錄C;中譯文T。
樂譜I; 電影片Y;手稿H;微縮膠卷U ;幻燈片Z;微縮平片F;其他E。
⑹ 地方性法規可以直接引用嗎
可以。
【拓展資料】
《行政強製法》第十三條規定,行政強制執行由法律設定。這也就意味著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及規章以下的規范性文件均不得設定行政強制執行。其中,地方性法規只可以設定查封場所、設施或者財物和扣押財物。本文給大家介紹的是個區政府強制清理農作物的案子,歷經一審、二審、再審,可謂一波三折,希望通過對案情及各級法院的裁判理由進行梳理能對遭遇行政強制的被拆遷人有所啟發。
一審法院認為,根據《水污染防治法》第六十三條的規定,國務院和省一級的政府根據水環境保護的需要,可以規定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採取禁止或者限制使用含磷洗滌劑、化肥、農葯以及限制種植養殖等措施,遼寧省政府根據該規定製定《甲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區政府據此作出一級保護區內禁止耕種的行政命令並告知趙先生所在村,一系列行為均有法可依,符合法律規定,因趙先生未遵守區政府禁止耕種的命令,到封區范圍內搶栽搶種,區政府依據《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的規定強制將玉米清除,其行為並無不當,所以判決駁回趙先生的訴訟請求。
二審法院認為,根據《水污染防治法》第四條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採取防治水污染的對策和措施,對本行政區域的水環境質量負責。該地的《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第二十一條規定,環保、水行政等部門和飲用水水源管理單位、供水單位,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建立巡查制度,組織對水源保護區、準保護區及相關設施進行巡查,並做好相關巡查記錄。環保、水行政等部門對巡查中發現可能造成水源污染的行為應當及時制止,並依法處理。根據上述法律、法規的規定區政府具有做出案涉強制清理行為的法定職權。
該地的《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第十條規定,在一級保護區內,除準保護區、二級保護區內禁止的活動外,禁止從事網箱養殖、種植農作物活動,趙先生承包的土地在一級保護區范圍內,區政府履行了告知義務後將玉米清理的行為符合法律規定,故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一二審法院的審理看似合法合理,但是忽略了一點,即《行政強製法》第十三條規定的「行政強制執行由法律設定」。法律沒有規定行政機關強制執行的,作出行政決定的行政機關應當申請法院強制執行。也就是說只有法律才能設定行政強制執行,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規章及規章以下的規范性文件均不得設定行政強制執行。本案中,區政府組織有關部門對趙先生所種植農作物實施強制清理行為,屬於行政強制執行。根據《行政強製法》的規定,《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是遼寧省地方性法規,無權設定行政強制執行,區政府實施強制清理行為,沒有法律依據,超越法定職權。一、二審法院認定區政府具有實施強制清理的法定職權,屬於適用法律錯誤。
⑺ 評價報告如何引用有關的法律法規、標准、行政規章、規范
引用國家法律、國務院條例、國務院部門規章、省市地方規章、技術標准——關鍵是內適用性、容有效性、符合性;是有技巧性,不是面面俱到;
上次××安科院做了一個××化工園區的綜合評價報告,審查中我對其評價報告引用的有關的法律法規、標准、行政規章、規范等,提出了13個問題,主要是「現行、有效、適用」?對報告提出了共56個問題,A4、小五號、最小行距,共8頁,我是比較認真的。
⑻ 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可以參照適用行政規定嗎
規章可以作為參照,但其他行政規定法院是不予適用的: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內裁判文書引用法容律、法規等規范性法律文件的規定》
第四條 民事裁判文書應當引用法律、法律解釋或者司法解釋。對於應當適用的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或者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可以直接引用。
第五條 行政裁判文書應當引用法律、法律解釋、行政法規或者司法解釋。對於應當適用的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國務院或者國務院授權的部門公布的行政法規解釋或者行政規章,可以直接引用。
⑼ 引用法律條文規范寫法
法律分析:在製作法律文書時,我們經常引用法律條文,對「條」的引用不存在爭議,但涉及款、項、目的引用時則出現一些混亂,很容易使人誤解,影響了引用法律的准確性。一般來講,一件(部)法律由章、節、條、款、項、目組成,個別重要的法典還分編。編、章、節是對法條的歸類,所以,在適用法律時只需引用到條、款、項、目即可,無需指出該條所在的編、章、節。因此,弄懂法律規范中條、款、項、目的含義,在執法活動中正確適用法律規范的條、款、項、目,對於規范執法行為,提高執法質量是大有益處的。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二條 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制定、修改和廢止,適用本法。 國務院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的制定、修改和廢止,依照本法的有關規定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