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地方法規
Ⅰ 自治區的法律與中央的法律一樣嗎
自治區的地方法規,一般是依照國家法律法規制定的!地方享受一定的自治權力,所以,應該是有一定的區別!
Ⅱ 寧夏省2016年產假新規定,寧夏省產假多少天
寧夏回族自治區2016年產假新規定,產假為158天。
根據以下兩個文件規定:產假天數為98天加上60天等於158天。
根據《女職工勞動保護特別規定》第七條女職工生育享受98天產假,其中產前可以休假15天;難產的,增加產假15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個嬰兒,增加產假15天。女職工懷孕未滿4個月流產的,享受15天產假;懷孕滿4個月流產的,享受42天產假。
根據《寧夏回族自治區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規定:
第三十七條對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生育的產婦,除享受國家規定的產假外,增加產假60天,並給予其配偶25天護理假;產假和護理假視同出勤,工資、獎金照發。
(2)寧夏地方法規擴展閱讀:
除了90天法定基本產假天數,由於一些特殊原因,女職工能享受增加天數的產假。
難產、多胞胎的因素,有《勞動法》和《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明文規定;但是,晚育、獨生子女的因素,各地方的規定有所不同。
難產的,增加產假15天;多胞胎生育的,每多生育一個嬰兒,增加產假15天。在廣東省,實行晚育者(24周歲後生育第一胎)增加產假15天,領取《獨生子女優待證》者(生育一胎但生的是多胞胎,不屬於獨生子女),增加產假35天。
有些單位在女職工產假天數問題上自行制訂標准,只要產假天數不短於現行法律、法規、政策的規定,保護女職工合法權益的力度更強,應當予以認可。
至於產假期間男方能否休假照顧,在廣東省,領取《獨生子女優待證》者,產假期間給予男方看護假10天。
不論是女職工產假,還是男方看護假,期間用人單位應當按照不低於員工本人標准工資的標准支付假期工資。
Ⅲ 銀川或者寧夏省有沒有出台關於地方性節假日的規定
有的。寧夏回族自治區,屬於少數民族地區,一般每年都有兩個地區性的節假日,開齋節和古爾邦節,都是放假兩天。如果這兩天上班或者加班,工資待遇按2倍發放。和國家法定節假日有一定的區別。
Ⅳ 寧夏回族自治區的立法主體有哪些
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回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答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
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方性法規,制定規章,
我國的立法主體有:(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可以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許可權范圍內,制定規章;(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方性法規,制定規章。(另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也有一定的立法權)
Ⅳ 自治區與省有哪些區別呢
自治區和省在行政級別上是一樣的,自治區是新中國成立後,為方便少數民族聚集區的管理而設立,現有5個自治區,主要的特點是行政自治。自治區(Zìzhìqū)是一種行政區劃名稱。在我國成立初期對民族自治地方統稱為自治區;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分自治區、自治州和自治縣(自治旗)三級。自治區的行政地位相當於省,所以自治區其實也可以理解為有自治權的省。為中國最高一級行政區——省級行政區。自治是在國家的統一領導下,以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為基礎,建立相應的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由少數民族人民自己當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內部地方事務.民族自治區享有憲法、民族區域自治法和其他法律規定的民族自治權,這種制度稱為「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中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自治區的設置是從中國的具體國情出發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統一行使主權的地方行政區域,是中國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受中央人民政府管轄,與國家的關系是地方與中央的關系,不具有獨立主權的性質,它們的實施都有利於國家經濟的發展,有利於祖國和平統一,有利於鞏固中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省份是中國的一級行政區劃,地方最高行政區域名。源於古代省制。在古代,省指天子所居之所,宮禁。唐有三省六部,「尚書省」為其一。最初是金國在重要的地方設置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元代中央行政機關叫「中書省」,又於各路(各行政區)設「行中書省」(中書省派出的機關),簡稱「行省」,最後簡稱為「省」。「省」由此發展而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省人民政府,是省人民代表大會的執行機關,由省長、副省長、秘書長、廳長、局長、委員會主任組成,每屆任期5年,對省人民代表大會和國務院負責並報告工作。省人民政府實行省長負責制,主要職權有:貫徹執行省人民代表大會的決議及國務院的決議和命令,依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規章,發表決議和命令,規定行政措施,領導所屬部門和各級人民政府的工作,依法定許可權和程序任免、獎懲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管理本省的經濟、文化、教育、科學、衛生、民政、公安、民族事務、計劃生育、精神文明建設等。 截至2011年中國共有34個省級行政區域,其中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民族自治區和省(市)行政區都屬省級行政區。民族自治區的自治機關和省(市)行政區的國家機關都享有《憲法》規定的地方國家機關的職權,但與此同時,民族自治區的自治機關還依照《憲法》《民族區域自治法》和其他法律的規定行使自治權,這是民族自治區與省(市)行政區的主要區別。《憲法》對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權作出了11條法律規定,《民族區域自治法》又進一步對自治機關的自治權作出了27條規定。從法律層面講,《憲法》的11條和《民族區域自治法》的27條,就是民族自治區與省(市)行政區的區別。但結合實踐層面和政策層面分析,兩者的主要區別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立法權民族自治區有自治立法權,而省(市)行政區沒有自治立法權。民族自治區與省(市)行政區都有制定地方性法規的權力,同時,民族自治區還有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權力,也就是享有自治立法權。從目前的立法實踐來看,5個民族自治區自治立法不斷發展,由於對自治條例地位的認識問題以及制定中的程序問題等原因,無論是調整經濟關系的立法還是調整民族事務的立法,都是以地方法規的形式立法的。在具體內容上,各民族自治區都結合民族地區實際,出台了大量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性法規。據有關資料統計,截至2010年,新疆出台380多件,西藏出台220多件,內蒙古出台310多件,廣西出台180件。寧夏從1980年至今,制定了《寧夏回族自治區清真食品管理規定》《寧夏回族自治區民族教育條例》《寧夏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規定》等地方性法規近170多件,有力地促進了民族法制建設的進程,保障和推動了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健康發展。二、行政法規的變通權對法律、行政法規進行變通或者補充規定是《憲法》《立法法》《民族區域自治法》等法律賦予民族自治地方一種特殊的立法自治權。如《民族區域自治法》規定,上級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指示,如有不適合民族自治地方實際情況的,自治機關可以報經該國家機關批准,變通執行或停止執行。寧夏在地方立法中,對執行《婚姻法》《人口與計劃生育法》《選舉法》等進行了變通和補充,這些法規的制定和實施,保障了少數民族的平等權利和自治權利。但與其他自治區相比,寧夏在立法中行使自治權還不夠,對可以制定變通和補充規定的法律相對較少。比如新疆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文物保護法、語言文字法、義務教育法等進行了變通和補充。三使用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我國55個少數民族中除回族和滿族通用漢語文字外,其他53個民族都有本民族語言,有22個民族使用28種民族文字。民族自治區使用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有一定的自主權。《民族區域自治法》第二十一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在執行公務的時候,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條例的規定,使用當地的一種或幾種語言文字。同時使用幾種通用的語言文字執行公務的,可以以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的語言文字為主。新疆、西藏、內蒙古自治區在執行公務中,在使用漢語的同時,還把維吾爾語、藏語和蒙古語作為官方語言,在文件、報紙、教材中都普遍使用。寧夏少數民族主體是回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在與清真有關的商標、匾牌等上通常使用阿拉伯文字。四、民族幹部使用和民族人才培養《憲法》《民族區域自治法》對民族幹部使用和民族人才建設作出了具體規定。比如,民族自治區主席、自治州州長、自治縣縣長由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擔任。少數民族人大代表要佔一定的比例,據有關資料統計分析,新疆、西藏、內蒙古、廣西、寧夏5個自治區的全國人大代表中,區域自治民族代表占當地全國人大代表總數的36.7%、40%、33.9%、46.6%和40%。重視在少數民族中培養各級幹部和專業技術人才,機關、企事業單位錄用工作人員時,對少數民族人員給予適當照顧,等等。各民族自治區都非常重視少數民族幹部的培養,新疆、西藏、內蒙古、廣西區域自治的民族分別占當地總人口的41%、95%、18%和33%,民族幹部分別占當地幹部總數的51.7%、73.9%、32%、36%。近年來,寧夏在加強少數民族幹部和人才隊伍建設方面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每年選送一批少數民族幹部到中央和經濟發達地區掛職鍛煉,自治區各機關和各級領導班子都配備一定數量的少數民族幹部,高考錄取及機關事業單位招考工作人員時對少數民族考生給予加分照顧。全面實施「基層之光」人才培養計劃、「牽手工程」人才培養計劃、農村實用人才工程等,培養了一大批少數民族人才。目前,全區各級機關共有少數民族幹部3.8萬人,佔全區幹部總數的24.7%。五、發展經濟自治權民族自治區由於地理位置、發展條件的特殊性,國家在其發展經濟方面給予充分的自主權。《民族區域自治法》第二十五、二十六條規定,民族自治區在國家計劃的指導下,根據本地方的特點和需要,制定經濟建設的方針、政策和計劃,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經濟建設事業。並根據法律規定和本地方經濟發展的特點,合理調整生產關系和經濟結構,努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西部大開發以來,一方面,國家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制定了一系列促進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優惠政策,實施了西部大開發重大戰略。另一方面,各自治區結合區情實際,制定不同的措施,加快經濟發展。比如,新疆在優勢資源轉化、產業結構調整、基礎設施建設,內蒙古在循環經濟發展、「六大」特色優勢產業、加快能源化工等方面都出台了一系列符合自身實際的措施,發展勢頭強勁。2013年,新疆地區生產總值8510億元,比上年增長11.1%;內蒙古地區生產總值1.68萬億元,比上年增長9%;西藏地區生產總值802億元,比上年增長12.5%;廣西地區生產總值1.4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0.3%。增速超過全國平均水平。2013年,寧夏生產總值2600億元,比上年增長10%以上,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08億元,比上年增長16.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13元,比上年增長11%,農民人均純收入6922元,比上年增長12%。六、對外貿易政策《民族區域自治法》第三十一條對民族自治區開展對外經貿活動,開辟對外貿易口岸,開展邊境貿易等作出了規定。從5個自治區的地理位置來看,其中有4個自治區和國外接壤,新疆有陸地邊境口岸15個、西藏有5個邊境口岸、內蒙古有16個邊境口岸、廣西有14個邊境口岸,對外經貿活動和邊境貿易活躍,在促進本地區對外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寧夏雖然地處內陸,但通過舉辦中阿論壇(2013年升格為中阿博覽會),開通惠農、銀川陸路口岸,調整進出口產品結構等,進一步擴大對外貿易,2013年寧夏進出口總額實現30億美元,同比增長45.2%。七、財政政策實施更加優惠的財政政策是國家重視和支持民族地區發展的重要手段。《民族區域自治法》第三十二條規定,自治區有管理財政的自治權,凡是依照國家財政體制屬於自治區的財政收入,都應當由自治區自主地安排使用。自治區在全國統一的財政體制下,通過國家實行的規范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享受上級財政的照顧。自治區的財政預算支出,按照國家規定,設機動資金,預備費在預算中所佔比例高於一般地區。以2013年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為例,新疆1128億元、西藏95億元、內蒙古1719.5億元、廣西2000億元、寧夏308億元,這些地方財政收入都由各自治區自主安排使用。改革開放以來,中央一直對自治區實行財政扶持政策,逐年加大轉移支付力度,30年(截至2009年)累計向民族地區轉移支付2萬多億元。近10年來,中央財政向西藏轉移支付1541億元,新疆近4000億元。從民族地區人均轉移支付來看,西藏、寧夏人均轉移支付較多。八、稅收及金融政策《民族區域自治法》第三十四、三十五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在執行國家稅法的時候,除應由國家統一審批的減免稅收項目以外,對屬於地方財政收入的某些需要從稅收上加以照顧和鼓勵的,可以實行減稅或者免稅。西部大開發以來,國家在稅收政策方面,不斷進行調整,對西部地區特別是民族地區進行傾斜,給予更加優惠稅收政策。以第二輪西部大開發稅收政策調整為例,在稅收優惠方面,提出了對西部地區的鼓勵類企業減按15%稅率徵收,實行企業所得稅「三免三減半」優惠,推進資源稅改革,對進口自用設備免徵關稅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民族自治區大多有豐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氣等資源,實行資源稅改革,對幾個民族自治區來說是非常利好的政策。九、發展民族教育《民族區域自治法》第三十七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要自主地發展民族教育,不斷提高人口素質,培養各少數民族人才。寧夏實施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百所回民中小學標准化建設工程等一批重點教育工程,全區中小學辦學條件得到普遍改善。加大教育扶貧力度,在銀川新建了規模較大、師資水平較高的六盤山和育才兩所示範性高中。每個縣建設1—2所寄宿制優質高中。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組建了9所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努力使未升入高一級學校的初中畢業生接受職業教育。全面實施義務教育「一費制」和「兩免一補」政策,解決貧困家庭子女上學難的問題。新疆在農牧區建立寄宿制學校,西藏實施農牧民子女義務教育「三包」政策等等。十、計劃生育《民族區域自治法》第四十四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根據法律規定,結合本地方實際,制定實行計劃生育辦法。目前,5個自治區都結合本地實際,對《人口與計劃生育法》進行了變通,計劃生育政策各有不同,國家對新疆、西藏少數民族在計劃生育方面政策比較寬松。寧夏對回族群眾在計劃生育方面也有照顧政策,農村可生2—3胎,城鎮可生2胎,寧夏在全區開展了「少生快富」工程,從2007年開始,人口自然增長率連續控制在10‰以下。中國有23個省 河北省(冀) 山西省(晉) 遼寧省(遼) 吉林省(吉) 黑龍江省(黑) 江蘇省(蘇) 浙江省(浙) 安徽省(皖) 福建省(閩) 江西省(贛) 山東省(魯) 河南省(豫) 湖北省(鄂) 湖南省(湘) 廣東省(粵) 海南省(瓊) 四川省(川、蜀) 貴州省(黔、貴) 雲南省(滇、雲) 陝西省(陝、秦) 甘肅省(甘、隴) 青海省(青) 台灣省(台) 4個直轄市 北京市 天津市 上海市 重慶市 5個自治區 廣西壯族自治區 內蒙古自治區 西藏自治區 寧夏回族自治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2個特別行政區 香港特別行政區 澳門特別行政區自治區與省有哪些區別呢
Ⅵ 教師不能有婚假合法嗎
不合法,教師是享有婚假的,可向相關部門發起投訴。
根據《婚姻法》以及《計劃生育條例》的規定,符合法定結婚年齡的初婚公民可享受3天法定婚假;晚婚初婚者可享受15天晚婚假(包含3天法定婚假)。
國家關於婚假的規定:
1、按法定結婚年齡(女20周歲,男22周歲)結婚的,可享受3天婚假。
2、符合晚婚年齡(女23周歲,男25周歲)的,可享受晚婚假15天(含3天法定婚假)。
3、結婚時男女雙方不在一地工作的,可視路程遠近,另給予路程假。
4、在探親假(探父母)期間結婚的,不另給假期。
5、婚假包括公休假和法定假。
6、再婚的可享受法定婚假,不能享受晚婚假。
Ⅶ 多少個省出台了愛國衛生地方性法規
我國有十八個省級行政區出台了愛國衛生地方性法規,分別是:吉林省、遼寧省、黑龍江省、內蒙古自治區、山東省、山西省、河南省、河北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陝西省、重慶市、貴州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廣東省,福建省和海南省。另有四個省市有政府頒布的管理辦法,分別是:上海市、天津市、四川省和青海省。
Ⅷ 行政法律法規的目錄
國家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禁毒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沙治沙法
寧夏回族自治區地方性法規
寧夏回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
寧夏回族自治區勞動合同條例
寧夏回族自治區勞動保障監察條例
寧夏回族自治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條例
寧夏回族自治區獎勵和保護維護社會治安見義勇為人員條例
寧夏回族自治區清真食品管理條例
寧夏回族自治區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
·收起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