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生態農業法規

生態農業法規

發布時間: 2022-05-13 01:37:15

⑴ 國家對生態庄園有什麼樣的扶持和政策

寧夏賀蘭山東麓地區是中國釀酒葡萄優質栽培區之一,能生產出優質釀酒葡萄和高品質的葡萄酒。但是要培養出被世界承認、在市場上有很大競爭力、有相對穩定的消費群體的葡萄酒和葡萄酒品牌,需要我們認真借鑒和吸取以法國為主的一些傳統葡萄酒國家發展葡萄酒產業、拓展市場的成功經驗,還需要不斷努力奮斗。面對世界葡萄酒市場生產過剩,競爭激烈,傳統和非傳統葡萄酒國家都把葡萄酒生產和市場的銷售方向轉向中國的新形勢,如何抓住機遇,迎接挑戰,這是我們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 確定賀蘭山東麓地區為寧夏葡萄酒法定產地品牌。賀蘭山東麓地區大溫差、高光照、少降雨、可控水、無污染的條件,使該地區成為我國優質釀造葡萄產區之一。我國葡萄酒市場正在發育和成熟,加入WTO後,要和國際接軌。在國家還沒有健全葡萄酒產業的法律、法規之前,作為自治區支柱產業的葡萄產業要率先立法,率先靠近國際葡萄酒管理的要求,以法律的形式確定賀蘭山東麓地區為寧夏葡萄酒的法定產地品牌,制定品牌標准,在國內市場樹立品牌形象,使其逐步演變成國家級的法定產地。 建立促進葡萄酒產業持續發展的科技支撐體系。葡萄酒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成熟的技術。因此,啟動人才培育計劃、實施科技興酒戰略是當務之急。目前,要成立自治區葡萄酒產業技術研究中心。其任務是為全區葡萄酒產業持續發展引進優良品種和技術,做好品種和砧木的組合,對優質釀酒葡萄生產技術如水肥管理、控產、修剪、越冬防寒等進行試驗、研究和示範,制定規范化管理技術規程,建立規范化標准示範園;對優質葡萄酒生產的品種配置、酵酶菌的選擇和釀造工藝進行研究,開發釀造出具有地方特色、適宜中華民族口味和習慣的葡萄酒。同時,要把培養釀酒葡萄栽培、葡萄酒釀造和葡萄酒品嘗人才隊伍納入產業發展的主要內容來抓。區內有關院校應開設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釀造專業,培養寧夏自己的葡萄酒人才,培養造就一支具備國家水平的栽培、釀造、品嘗、勾兌技術隊伍。 提出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葡萄酒產業發展指導意見。規模是一個產業發展的基礎。國內外葡萄酒市場的競爭,很大程度將是原料之爭的趨勢。利用賀蘭山東麓地區適宜種葡萄的100多萬畝土地資源,尤其是氣候資源優勢,抓機遇、搶速度、上規模,就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堅持在發展中調整,在發展中提高的原則,樹立葡萄園為葡萄酒生產的第一車間的概念,加強新原料基地建設。要培育市場,通過舉辦葡萄酒節、葡萄旅遊節、各酒廠建立葡萄酒品嘗室、展覽室等途徑,正確引導和提高消費者對葡萄酒的認識,引導消費,逐步提高消費品位。注意建立葡萄酒文化品位,宣傳促銷。要有良好的政策環境,出台一些有利於葡萄酒產業發展的投資政策,鼓勵各方投資推動產業發展上規模。重點扶持和發展有產地特色的小酒廠和庄園型酒廠。建立良好的生態環境。要改善釀酒葡萄產區的生態環境,建立健全葡萄園防護林體系;在葡萄園行間推廣生草制和節水灌溉,採用免耕法搞生態農業,防止漫長冬季風蝕、春季起沙。 建設良種苗木繁育基地,加強種苗管理。葡萄種苗定點專業化生產是法國葡萄酒發展的成功經驗。葡萄酒的質量「先天在葡萄、後天在工藝」,品種選擇和栽培技術對酒的質量極為重要。建園品種選擇不當或品種混雜,將貽害無窮。保證建園品種純正,唯一的途徑就是嚴格控制種苗的生產和流通。目前,我區各基地、廠家各自為政,多頭引種,多家繁育,潛伏著隱患。從長遠考慮,應結合成立「葡萄酒產業技術研究中心」,同時建立自治區級葡萄良種繁育中心,作為我區無病毒葡萄種苗和種條生產基地,同時也作為品種和砧木引進繁育的科研基地。對基地建設所用良種實行許可證制度,從嚴控制,防患未然。 建立適應市場發展的葡萄酒行業協會管理體制。葡萄酒行業協會是市場經濟的產物,它兼有政府行為,是一種合作互助的民間組織。其主要宗旨在於規范寧夏葡萄酒行業,使各家相互協作,共同發展。其主要職能:一是對賀蘭山東麓地區的葡萄酒生產制定土壤、品種、栽培、釀造和包裝等方面的技術規程,並對賀蘭山東麓地區原產地葡萄酒品牌的使用進行管理;二是以協會為主,聯合酒廠和批發商開展各類促銷活動;三是研究全國及世界葡萄酒的市場供求關系和發展態勢,分析市場變化和消費者心理及消費趨勢,為葡萄酒生產者和營銷者提供市場商情和信息技術咨詢服務;四是協調葡萄種植者、酒廠和批發商的利益,使各方相互合作,共同發展;五是制定產業發展規劃、政策和法規,進一步規范葡萄酒產業的發展;六是擬訂研究計劃,解決我區葡萄酒產業發展中的重大技術問題。

⑵ 辦農業生態園的法律規定有哪些

辦農業生態園的法律規定有
1、土地手續
2、工程規劃、施工許可
3、項目備案立項審批
4、環評批復
農業生態園,是採用生態園模式進行觀光園內農業的布局和生產,將農業活動、自然風光、科技示範、休閑娛樂、環境保護等融為一體,經濟、生態、社會效益三者相統一。

⑶ 1924年至今,國外生態農業的發展,對中國有何啟示

生態農業最早於1924年在歐洲興起,20世紀30-40年代在瑞士、英國、日本等得到發展;60年代歐洲的許多農場轉向生態耕作,70年代末東南亞地區開始研究生態農業,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成為世界各國農業發展的共同選擇。如今在中國,生態農業的浪潮也已撲面襲來,做生態農業成了這個時代頗為時髦的一件事。怎麼做才能讓名號響起來,讓盤子大起來,讓腰包鼓起來,成就一番雖不轟轟烈烈但細水長流的事業,是個值得各位農人們思考的問題。知己知彼方可百戰不殆,看看其他國家在怎麼做生態,也許會對您有所啟示。
1、世界生態農業典範——菲律賓瑪雅農場

菲律賓是東南亞地區開展生態農業建設起步較早、發展較快的國家之一,其中以瑪雅農場最具有代表性。瑪雅農場位於菲律賓首都馬尼拉附近,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經過10年建設,農場的農林牧副漁生產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的農業生態系統。瑪雅農場的前身是一個麵粉廠,經營者為了充分利用麵粉廠產生的大量麩皮,建立了養畜場和魚塘;為了增加農場的收入,建立了肉食加工和罐頭製造廠。隨著農場的發展,經營主開拓了一塊24公頃的丘陵地,擴大了生產規模,取名為瑪雅農場。

為了控制糞肥污染和循環利用各種廢棄物,瑪雅農場陸續建立起十幾個沼氣生產車間,每天產生沼氣十幾萬立方米,提供了農場生產和家庭生活所需要的能源。另外,從產氣後的沼渣中,還可回收一些牲畜飼料,其餘用做有機肥料。產氣後的沼液經藻類氧化塘處理後,送入水塘養魚養鴨,最後再取塘水、塘泥去肥田。農田生產的糧食又送麵粉廠加工,進入又一次循環。

像這樣一個大規模農工聯合生產企業,不用從外部購買原料、燃料、肥料,卻能保持高額利潤,而且沒有廢氣、廢水和廢渣的污染。這樣的生產過程由於符合生態學原理,合理地利用資源,實現了生物物質的充分循環利用。1980年,在瑪雅農場召開了國際會議,與會者對該生態農場給予高度評價。

2、缺水少地也能做生態 節水先行的以色列生態農業

以色列是一個農業自然資源相對貧乏的國家,全國一半以上土地位於乾旱和半乾旱地區,因此土地和淡水資源十分匱乏。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以色列在20世紀50年代末期,發展了滴灌和其他微量灌溉技術,大大提高了水資源的利用率。節水成為其農業管理的中心任務,單位土地面積和單方水最大的經濟效益是節水農業研究和管理的主要目標。農作物、綠樹、草地、鮮花幾乎全用滴灌。滴灌按時按量地把水及營養直接輸送到植物的根部,避免了水的流失,可以以少量的水達到最佳效果,水、肥利用率高達80~90%,節水50~70%,節約肥料30~50%;同時,防止了土壤次生鹽漬化的發生,節約了傳統灌溉溝渠佔地問題,使單位面積產量成倍增長。

此外,以色列還重視研究利用廢水進行農田灌溉的再循環利用。他們將廢水通過不同的過濾裝置,降低其污染物質和細菌含量,使廢水變為適宜灌溉的水源。灌溉時,綜合考慮水質、土壤質地與狀態,制定出合理的灌溉策略與方式,並選定適宜的作物,以利於水中物質的分解和避免地下水質的污染。

藉助科技手段,以色列特色節水農業不僅保證了農產品的質量和產量,還提高了農業生產全過程機械化、集約化、規模化程度。達到以水為中心的田間水——土壤——作物——大氣系統的協調關系,保持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和作物水之間的適應於農業生產用水要求的相互轉化的平衡,提高了水源到作物產量轉化環節的水分利用率,形成了對農業生態環境的最大程度的優化和利用。

3、嚴謹的德國人嚴格的德國生態農業

德國早在1924年就有了生態農業的概念,如同德國人行事的嚴謹作風一般,德國對生態農業的要求也相當嚴格:不使用化學合成的殺蟲劑、除草劑,而使用有益天敵或機械除草方法;不使用易溶的化學肥料,而使用有機肥或長效肥;利用腐殖質保持土壤肥力;採用輪作或間作等方式種植;不使用化學合成的植物生長調節劑;控制牧場載畜量;動物飼養採用天然飼料;不使用抗生素;不使用轉基因技術。

歐盟於1991年6月21日頒發了《關於生態農業及相應農產品生產的規定》,該規定明確指出,作為生態產品的生產必須符合國際生態農業協會(FOAM)的標准,如產品如何生產,哪些物質允許使用,哪些物質不可使用等。在生產過程中,生態產品所採用的原料必須是生態的。所採用的附加料,如在生產過程中必須使用,則允許部分附加料來自傳統農產品,但不得高於25%。一旦使用了傳統農業附加料,就應在產品中標明使用的比例。只有95%以上的附加料來自生態的,才可作為純生態產品出售。

德國生態農業協會(AGOEL)的標准高於歐盟的「生態規定」。如一企業欲加入AGOEL,將其產品作為生態產品銷售,必須經過3年的完全調整方可。由國家授權的檢測中心對申請轉入生態農業生產的企業進行檢查,每年至少進行1次。此外,也可不定期進行抽查。如檢查不合格,則要延長調整期。此外,德國農業部每年還設立了生態農業獎,獎勵對促進生態農業改善、開發產品技術等有突出貢獻的企業,獎金總計25000歐元,足以見德國政府對於生態農業的大力提倡和支持。

4、看一衣帶水的鄰邦日本如何做生態農業?

日本生態農業概念的提出始於20世紀70年代,而生態農業發展經歷了強調農產品(加工品)質量安全、農業生態環境質量保全,到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過程。

由於日本本國農業資源有限,因此日本的生態農業的形式往往因地制宜、多種多樣。主要有:第一,再生利用型。即通過充分利用土地的有機資源,對農業廢棄物進行再生利用,減輕環境負荷。如,將家畜糞便經堆放發酵後就地還田作為肥料使用,將污水經處理後得到的再生水用於農業灌溉等,這都是充分利用農業再生資源的措施;

第二,有機農業型。即在生產中不採用通過基因工程獲得的生物及其產物,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葯、化肥、生長調節劑、飼料添加劑等物質,而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協調種植業和養殖業的平衡,採用一系列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技術,維持農業生產過程的持續穩定。其主要措施有:選用抗性作物品種,利用秸稈還田、施用綠肥和動物糞便等措施培肥土壤,保持養分循環;採取物理和生物的措施防治病蟲草害;採用合理的耕種措施保護環境,防止水土流失,保持生產體系及周圍環境的基因多樣性;

第三,稻作——畜產——水產三位一體型。即在水田種植稻米、養鴨、養魚和繁殖固氮藍藻的同時,形成稻作、畜產和水產的水田生態循環可持續發展模式。這種模式的做法是在種植水稻的早期開始養鴨,禾苗長大後,田中出現的昆蟲、雜草等為鴨提供飼料,鴨的糞便作禾苗的肥料,又可為水田中的紅線蟲、蚯蚓、水蚤及浮游生物提供食物來源,同時又給魚等提供餌料,從而實現生態循環。這種生態農業技術已在日本農村推廣和普及,該技術所產生的綜合效益亦被眾多水稻種植農戶所認可;

第四,畜禽——稻作——沼氣型。即農民在養鴨、牛等家畜過程中,將動物的糞便作為供製造沼氣的原料。同時,農作物的秸稈經過加工用來作家養畜禽的飼料,或作為沼氣的原料,沼氣又可為大棚作物提供熱源等。這樣,經過能量轉換實現生態的均衡,並且生產的農作物比較環保,又能實現經濟效益。

5、大棒+胡蘿卜:老牌農業帝國的生態農業之路

美國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也是世界上第一大農產品出口國。據了解,美國農業勞動力約200萬人,僅佔全國勞動力總數的2%左右,以高度商業化的家庭農場為基礎。另外,早在1914年,美國就很大程度上實現了種植的專業化,農業產銷也實現了「從田間到餐桌」的一體化。以此成就了美國農業現代化、集約化、高度機械化的老牌農業帝國的地位。但是美國對保護農業後備資源和農業生態建設無論在規模上,還是在水平上都是名列世界前茅的。而這與其完善的法律體系和有力的財政支持是分不開的。

美國的生態農業發展有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作為保障。早在1990年,美國頒布的《污染預防法》中就對生態農業做出過明確規定,經國會通過的《美國的1990年農業法》通過立法形式選擇研究和教育途徑來建立一種可持續的、有利可圖的與保護資源的農業生產體系。為了實施低投入發展模式,還對農葯、化肥等投放量標准制定了專門的法律規定。

如果說完善的法律體系是生態農業發展的前提,那麼有力的財政扶持就是生態農業持續壯大的基礎。目前美國已有2萬多個生態農場,從20世紀90年代起美國便開始對農業進行「綠色補貼」,要求受補貼農民必須檢查自身環保行為,除此之外還暫行減免農業所得稅;在生態農作制度改革過程中,為了引導農場採用休閑方式降低生產成本與保持水土,美國政府制定了休種補貼政策,對農戶進行直接的補助補貼。

6、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中國式生態農業發展之路

中國擁有數千年農耕歷史,農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近些年農業生產也的確取得舉世矚目的成績。但是在取得豐碩成果的同時,我們不得不清楚地認識到,現今中國農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是以犧牲資源和生態環境為代價的,造成生態環境惡化、抵抗自然災害能力下降,生物多樣性被破壞等負面問題也隨之而來,給農業生產造成了不可逆轉的打擊。因此,人們開始重新審視農業發展的道路,重視生態農業發展方能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在我國,生態農業發展源遠流長,稻田養魚、桑基魚塘等模式已有上千年歷史,至今仍興盛不衰。20世紀80年代初,國家有關部門提出了發展生態農業的總體思路。經過30年的發展,全國開展生態農業建設的縣已達300多個,其中國家級生態農業試點示範縣102個,省級試點示範縣200多個,遍布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但是就現今整體市場環境而言,生態農業雖然前景被看好但是實際推進仍困難重重。由於政府目前還沒有制定出嚴格的生態農業行業標准,生態農業准入門檻低。導致目前生態農業領域魚龍混雜。在各環節監管的缺失下,大量假冒偽劣的農產品披著「生態產品」的外衣充斥於市場,攫取高額利潤,嚴重擾亂了產業的健康發展。此外,生態農業投入時間長、成本高,優質優價本無可厚非,但是常因為市場環境不成熟或者銷售渠道所限,造成好產品也「愁嫁」,大大打擊了生態農業從事者的積極性和產業健康發展。

眾所周知,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要以世界總耕地7%的土地生產出滿足世界22%以上人口的糧食,壓力不容小覷。如果完全拋棄集約化、機械化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將對於國內的糧食安全造成重大威脅。

對於現階段的中國而言,生態農業應當是現代化的生態農業,是生態農業與現代農業的復合體系,既不能只重視生態效益而忽視了投入產出,也不可以生態環境為犧牲換取經濟效益。總之,中國生態農業的發展將是一個長久的艱巨的工程。

⑷ 在我國發展生態農業的制約因素有哪些

(一)發展生態農業的意識淡薄
一部分農村幹部認為,發展生態農業投入大,見效周期長,因而對發展生態農業不重視,他們往往只考慮開發現存資源,很少考慮到農業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只重視經濟利益和眼前利益,對於提倡和實施生態農業不重視。一部分農村群眾由於文化水平低,不願採用新技術,只願採用過去的老辦法。農業中的一些「短、平、快」技術往往受歡迎,而那些有利於保護資源、培肥地力、減少環境污染的技術,卻難以在農業生產中得到推廣和運用。
(二)法律政策保障不到位
法律政策的支撐是生態農業發展的保障。一方面,我國雖然已頒布了《食品安全法》和《全國生態農業建設技術規范》,但關於全國生態農業的總體目標、指導思想、發展措施和保障機制等缺乏綱領性的規劃文件,對地方生態農業建設也缺乏必要的要求。更為重要的是,目前我國還沒有專門的生態農業立法,缺乏生態農業建設的法規或條例,這直接影響到生態農業建設的成效。另一方面,對現有法律和法規宣傳和執法力度不夠。雖然國家制定了一系列環保法律法規和標准,但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法制建沒相對滯後,許多條款可操作性不強,再加上農業環境監測和環境執法力量較為薄弱,影響了法律法規的執行效果,難以適應生態農業建設的需要。
(三)資金投入不足 生態農業的發展由於見效周期長,往往在資金方面較為短缺。目前,很多生態農業建設項目處於起步階段,需要財政和金融部門的支持。但各級政府的財力有限,能夠補貼的范圍和程度難以適應生態農業發展的需求,這就導致許多生態建設項目難以全面地展開,而已經上馬的項目由於資金不足又難以順利開展。金融部門往往因為生態農業投入周期長、見效慢,存在惜貸傾向。一些小額農貸沒有很好地落實,一些農戶得不到貸款,生產發展困難。金融部門對農業貸款的發放量不大,不能滿足生態農業生產和生態農業企業的發展需求,一些貸款抵押要求過高,還款時限過短,不符合農業生產周期長的實際。一些農業龍頭企業由於資金短缺,不得不支付高額利息,從民間融資渠道獲取資金,背上沉重的高利息負擔。資金缺乏問題已經成為制約生態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如果沒有政府政策的人力支持,無論是農戶還是牛態農業企業的生產經營都將會遇到困難。
(四)生態農業技術發展滯後 首先,由於目前我國農業科技投入不足,導致生態農業技術創新不足;在農業新品種、病蟲害防治技術創新方面,不能適應生態農業生產的需要;一些地方的科研投入存在重復設置和人、財、物浪費現象;在農業產業化技術、防腐技術、包裝技術等關鍵技術的開發卜,還沒有進行系統的研究,開發能力遠遠不能適應生態農業發展的需要;在技術結構上,往往偏重現代工業技術,輕視生物技術,造成技術結構不合理,難以有效解決土壤污染、地力減退等農業資源破壞問題。其次,在技術推廣方面,因技術推廣服務體系不健全,技術引入農業經濟速度緩慢,成果轉化或技術轉讓與效益脫鉤,造成生態農業效益低下。
(五)環境污染制約生態農業發展 生態農業發展需要有一個無污染的良好外部環境,但日前許多地方污染嚴重。

⑸ 我國保護農業農村生態環境具體有哪些措施

第一,要加快構建農業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制度體系。具體內容更包括:構建農業綠色發展制度體系,建立農業產業准入負面清單、耕地休耕輪作、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等制度;構建農業農村污染防治制度體系,推動建立工業和城鎮污染向農業轉移防控機制,構建農業農村污染防治制度體系,加強農村環境整治和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加快補齊農業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突出短板。

第四,要大力推動農業資源養護。加快發展節水農業;加強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強化農業生物資源保護,加強水生野生動植物棲息地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建設。

第五,要顯著提升科技支撐能力。突出創新聯盟作用,依託畜禽養殖廢棄物等國家科技創新聯盟,開展產學研企聯合攻關;加強產業技術體系建設,促進產業與環境科技問題一體化解決;集成推廣典型技術模式,發布重大引領性農業農村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技術,推介一批優質安全、節本增效、綠色環保的主推技術。

⑹ 如何大力發展生態農業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認真研究和解決的一個重要戰略問題.威信縣是農業縣,目前全縣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著兩大難題:一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滯後,農業經營粗放,農業發展經濟條件比較差;二是農業生產自然條件比較嚴酷,各類自然災害發生頻繁,農業生態環境脆弱.在這兩大難題雙重擠壓下,全縣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著艱難的戰略選擇.我認為,解決這兩大難題,是威信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著眼點.\x0d一、堅持發展農業生產和農業經濟,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x0d努力改善農業生產基本條件,持續提高農業生產力.其中,一是大力改造中低產田地,努力建設高產穩產農田.改造中低產田地的關鍵是治水改土,要針對中低產田地的成因,採取相應的措施:在25度以下坡耕地上,繼續抓好成效顯著的「五小」水利工程建設,大力推廣節水灌溉技術,提高有效灌溉面積;土壤的改良治理要注意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結合,同時改變不科學的耕作方式和耕作制度.二是要積極發展水利產業的多種經營,搞好水產養殖業,提高水域生產力和水的綜合經濟效益.\x0d調整優化農業經濟結構.立足地域農業自然資源的特點,不斷拓展農業功能,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大力開發與農業相關的原料供給、就業增收、生態保護、觀光休閑、文化傳承等新產品新產業.當前,要在保證糧食生產安全的前提下,結合退耕還林,努力發展林果、蔬菜、園藝、中葯材、山嵛菜等高附加值產業;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延長農產品產業鏈;加快名、優、新、特農產品基地開發建設,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服務水平.要樹立「以生豬生產為主導,草食畜禽為補充,突出特色產品開發,積極發展健康養殖業」的畜牧產業發展思路.在穩定生豬生產的基礎上,大力發展以黃牛為主的草食型、節糧型畜牧業和以烏骨雞為主的名優畜禽,發展畜產品加工,優化畜牧業結構,提高畜牧生產品質和效益,使畜牧業在農業經濟中的比重有較大上升.\x0d依靠科技和教育,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大力推廣農業綜合開發示範項目,以點帶面.為此,必須穩定農村科技隊伍和加快農村科技體制改革;大力培育、引進、推廣優良品種,繼續建設好縣內育種基地;深入改革農村教育體制,密切「農科教」結合,不斷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建立健全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積極鼓勵和促進各類農業專業技術協會和科技農戶的發展,以推廣豐產技術為中心,為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後搞好服務.真正把農業的增長轉移到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促進農業從粗放型索取性開發經營向集約型保護性開發經營轉變.\x0d二、以合理利用保護農業自然資源和環境為基礎,加強生態建設和生態管理\x0d加強生態環境的建設和保護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要以合理利用保護農業自然資源和環境為基礎,建立具有保護環境和較高經濟生產功能的農業體系.總體上,實行山、水、田、林、路綜合規劃,農、林、牧、副、漁全面安排.在山頂建設林牧生態系統,實現林牧協調發展;在山腰建設果園生態系統,實行果糧、果肥間套種;在山腳建設農田生態系統,推廣立體高效栽培的地埂農業、田埂農業;在農戶庭院形成「種植-加工-養殖-沼氣」的良性循環.達到生態農業「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建設目標.\x0d合理利用和保護農業自然資源.要堅持農業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節約並舉的方針,把節約放在首位,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效率.按照地域農業自然資源的特點進行農業林牧資源的合理配置,發展方向各有側重.要保護好基本農田,培育土壤地力;要通過增加復種、立體種植、帶狀種植等形式,提高光、熱資源利用效率和土地生產力;要建立科學的灌溉制度和推廣節水技術,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以防止和減少水土流失.\x0d根據地域性的農業經濟條件和生態環境條件,規劃設計出各具特色的可持續發展農業生態系統的生產結構體系.總的原則是:兼顧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這兩個中心,從資源狀況和經濟目標出發,在較大范圍內,結合各地的氣候、水利、農田、山地等自然資源的實際情況,著力搞好農業區域性開發規劃,建立各具特色的農業生態經濟系統.在小范圍內,以建立良性農田生態系統為中心,調整種植、養殖結構.\x0d以防護林體系、水源涵養林體系、水土保持林體系為重點,以改善中小氣候為中心,建立區域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的環境系統,同時結合經濟林、草山、草坡建設進行.一是認真實施好生態環境建設重點縣工程、長治工程、長防工程、綠色扶貧工程、天然林保護工程,搞好封山綠化、封山育林,減少水土流失,切實改善農業生態環境.二是要完善退耕還林政策,延長退耕還林補助期限,鞏固退耕還林成果.\x0d抓好生態管理.一是注意在不斷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的前提下,根據農業生產地域特點和農業生態系統的實際,採取相應的管理措施;二是按所採取的生態技術和農業生產技術特點,採取相應的管理措施.要擺正開發與生態建設的關系.建立由政府主導的農業風險防範機制,提高降低各類災害對資源環境破壞的能力.要通過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減輕災害造成的損失.與此同時,要大力加強農業生態環境建設保護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增強農村廣大群眾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的可持續發展意識和環境保護意識,同時加大農業生態環境執法保護力度.

⑺ 什麼是生態農業

學界公認首次提出「生態農業」一詞的是美國土壤學家 Ablerche,他於1970年提出這一概念。在我國,「生態農業」的概念是1982年在寧夏銀川召開的全國生態經濟學術研討會上提出來的。業內專家認為生態農業是作為一種現代化的農業發展模式,應以生態學和生態經濟學原理為基礎,綜合運用現代管理手段和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作用於傳統農業,以期獲得較高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兩次獲得諾貝爾獎、人稱科學怪傑的萊納斯·卡爾·鮑林在上世紀就說過:「每一種疾患、每一種病痛都可以追溯到礦物質缺乏上去。」我們今天所遭遇的大多數問題都肇始於在礦物質匱乏的土地上栽種的糧食,以及吃這些食物的動物。

土壤礦物質是岩石經風化作用形成的,是土壤固相的主體物質,構成了土壤的「骨骼」,占土壤固相總質量的95%~98%。按成因分為原生礦物和次生礦物。土壤中有機質、微生物體等只佔土壤固相質量的不到5%。土壤礦物質的組成、結構和性質對土壤理化性質、生物與生物化學性質有著深刻的影響。

事實上,土壤礦物質流失速度驚人。專家認為,正由於長期耕種中使用化肥使土壤礦物質嚴重流失,導致食物缺乏礦物生命元素,造成人體元素失衡,從而導致今天的各種慢病井噴式高發。

生態農業

關於良種:

袁隆平在接受央視《新聞1+1》節目時說:良種是一個核心,良田是基礎,同時我們還要加上一個,就是良心。農業種質資源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與重要農產品供給的戰略性資源,是種業原始創新的物質基礎。「從源頭破解『卡脖子』難題,是種業打翻身仗的密匙。」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說,我國地域廣闊,氣候和自然環境差異大,物種豐富,是我國種業全鏈條自主創新極其有利的條件。

環球網發表的《向良種良田要高質量發展》(經濟新方位·2021怎麼干),文章指出:良種是糧食安全的根基;良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保障糧食安全,進一步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

關於良肥

測土配方施肥是建設健康農田的關鍵。測土配方施肥是以土壤測試和肥料田間試驗為基礎,根據作物需肥規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應,在合理施用有機肥料的基礎上,提出氮、磷、鉀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數量、施肥時期和施用方法。通俗地講,就是在農業科技人員指導下科學施用配方肥。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核心是調節和解決作物需肥與土壤供肥之間的矛盾。同時有針對性地補充作物所需的營養元素,作物缺什麼元素就補充什麼元素,需要多少補多少,實現各種養分平衡供應,滿足作物的需要;達到提高肥料利用率和減少用量,提高作物產量,改善農產品品質,節省勞力,節支增收的目的。

生態農業對氮、磷、鉀、鈣、鎂等一些要素和營養的損失要求降到最低限度,並盡可能做到能源自給,這就要求將農業廢棄物及人畜糞尿進行綜合利用和循環使用。

《中國農業網》發文對農戶提示:有良種、用良肥、變良田、出良品、講良心是新時期新農人理應遵循的」五良生態農業」標准,有良肥還得有良法,物盡其用。並舉例農作物的施肥禁忌。

生態農業的大量肥料來自系統本身,六畜興旺才能五穀豐登。在少量的土地面積上,可以提供大量的食物種類,生態農業的食物多樣性是其他農業方式做不能比擬的。沒有健康的生態農業無從談生態農業,農業重點害蟲和雜草其實都是自然界正常的物種,能夠用物理方法干擾控制的,就不使用化學辦法,能夠恢復生態平衡,對產量不造成明顯影響的,盡量減少人為干預,既節約了人工成本,還保護了生態環境。

關於良田

土壤有多珍貴?1000年才能形成1厘米厚的耕作層,土壤是難以再生的資源;沒有健康的土壤,哪有人類的未來?保護土壤是歷史的選擇。

地球生物多樣性的四分之一存在於土壤之中。一湯勺土壤中所含的活生物體數量要多於地球上的人口數量。自然界中沒有任何地方能像土壤那樣匯集如此之多的物種。生物多樣性對我們這個星球的健康具有重要意義,它幫助物種生存並適應自然界的變化。保護生物多樣性意味著我們正在幫助地球保持抵禦力、適應力和健康力。

生態有機農業、輪牧輪作和保護性耕作農業可以保護土壤中的生物多樣性。這些方法在保持土壤和水資源不退化的情況下可持續地提高農業生產率。

山東省《壽光市蔬菜產業「良田-良品」工程實施方案》中,體現以環境農業一體化發展為指導思想,以質量為先、生態為本為原則,以良田出良品為主線,打造「從無序變有序、從資源到價值、從良田到良品、從花錢到掙錢」的壽光蔬菜產業服務鏈,創建「壽光鮮蔬」品牌,開拓中高端市場,引領壽光蔬菜產業振興,實現新時代「壽光模式」。

良田是作物賴於健康生長的有效環境,土壤有機質是土壤固相的組成成分之一,是土壤中形成的和外部加入的所有動植物殘體不同分解階段的各種產物和合成產物的總稱。良田的土壤肥力就是指土壤能夠滿足作物生長發育所必需的水分、養分、空氣、熱量的能力。土壤肥力分為自然肥力和人為肥力;潛在肥力和有效肥力,我們從土壤有機質、土壤微生物、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土壤酸鹼度、土壤鹽分、土壤有害物質六個方面進行改良。

關於良品

影響農產品品質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發展兩個因素,自然環境因素:種植農作物的土壤肥沃,環境的質量好(如水質好、空氣質量高等);光照充足,晝夜的溫差大;四季天氣明顯,細菌和害蟲難以越冬;地理環境,外界的不利因素難以干擾。社會發展因素:農業技術比較發達,對品種進行改良選擇;少使用的農葯、少使用化肥等。

農產品質量通常包括營養品質、商品品質和衛生品質三方面。傳統的農產品質量的含義多指農產品的營養品質,具體地說,是農產品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必需氨基酸、脂肪、膳食纖維、維生素及礦物質等的含量。

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農業生產的規模化、產業化和商品化特徵越來越趨於明顯。農產品的商品質量已成為提高農業生產經濟效益以及現階段效益農業發展的主要決定因素之一。農產品的商品質量在整體上主要包括農產品的儲運質量、外觀質量(如果品和蔬菜的形狀、大小、著色、光澤等)、風味質量及加工質量等。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食物安全及自身健康的日益關注,對農產品的衛生質量(如農葯殘留、病原體沾染以及有毒重金屬蓄積等)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農產品的衛生質量無疑也是農產品質量的重要內容之一。

關於良心

農業生產是一個很長的產業鏈,從有良種、用良肥、變良田、出良品的生態農業全產業鏈中,遵循五良生態農業標准行為准則,放心用自己生產的食品分享自己家人和親朋食用,嚴格執行安全食品生產職業道德行為規范,才是一個合格的、有良心的新農人。

五良生態農業標准體系的推出正逢其時,農業專家組介紹,該體系中的五良標准細分解釋如下:良種:種子及種苗健康無毒、抗病蟲害、易種易管、有高產基因。良肥:肥料(包括農葯)高效、低毒、安全、環保、無殘留、多功能。良田:有害物質含量低、有機質含量高,土壤生態健康平衡。良品:綠色有機、營養美味、健康優質、安全放心。良心:遵循以上四點行為准則從事農業活動的新農人職業道德行為規范。

食品安全是消費者最為關心的問題,農產品生產規范化和可視化是打消消費者對食品安全顧慮可行方式。五良生態農業標准體系認證是根據不同農作物產品,每一個單一項目都有細化的標准和規定,五良生態農業標准體系建設單位評價和五良生態農業標准產品認證是打造現代生態農業產業鏈的新型標准,包括環境、土壤、肥料、產品品質、種植管理、銷售渠道、循環可持續發展和新農人職業道德行為規范等因素在內,結合農業生產中各生產資料、生長階段、各種技術、法規、現有標准而形成的新型生態農業標准體系,通過標准管理及規范生產,並建立產品溯源系統查詢平台,以保證食品的安全,擴大消費者對五良認證農產品的品牌認知度,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打造中國安全食品良字型大小。

生態文化是從人統治自然的文化過渡到人與自然和諧的文化, 生態農業產業化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目標,將生態文化的培育與發展貫穿於生態農業的發展進程之中。依託本地生態資源優勢,對生態農業進行區域化戰略布局、專業化規模生產建設、系列化生產加工及經營以及經濟管理一體化進行優化布局,走出一條符合「三農」、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生態農業發展模式。

我國的生態農業建設不僅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一種創新和戰略決策,也是我國倡導的農業生產發展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五良生態農業標准建設單位認證(五良生態農場)和五良生態農業標准產品認證(五良生態農產品)體系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的重要內容。開展五良生態農產品認證工作是促進結構調整、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實施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戰略、提升農產品競爭力和擴大出口的重要手段。

⑻ 生態農業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原則是什麼

為實現生態農業旅遊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在認可旅遊開發的效益、特色、市場等原則基礎上,應把「保護」作為生態農業旅遊資源開發的首要原則。

(1)開發與保護相結合的原則。生態農業旅遊區的建設應力求做到與自然景觀相協調,促進生態農業與旅遊業協調發展,不得破壞景觀和污染環境。應以其自然之美與鄉土之奇,充分利用豐富的動植物資源,體現自然與人和諧統一的生態之美,使農業旅遊與生態環境相輔相成。

(2)整體開發原則。生態農業旅遊資源既具有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特點,又是區域旅遊資源的一個組成部分。要把生態農業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納入區域旅遊開發的系統工程中,從區域旅遊的角度出發,統籌安排,全面規劃,形成統一的區域旅遊路線,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3)當地居民參與旅遊活動的原則。當地居民參與到旅遊服務中,可以增強地方特有的文化氣氛,提高資源的吸引力。更為重要的是讓居民真正從旅遊服務中受益,實現旅遊增收的功能,並能使自覺保護更有動力。

(4)資源開發與協調互補原則。生態農業旅遊景區建設應以突出獨特性、新穎性為原則,避免單調和重復建設,注重景點與周圍環境互補結合,形成自然景觀與農業旅遊景觀的和諧統一。

(5)承載力控制原則。生態農業旅遊資源及環境對其旅遊開發和利用都有一個承載力的范圍,超出這一范圍,生態農業旅遊資源及環境就會受到破壞。因此,應該把旅遊活動強度和遊客進入數量控制在資源及環境的「生態承載力」范圍內。

(6)原汁原味原則。在旅遊開發時,要盡量保持旅遊資源的原始性和真實性,不僅表現大自然的原生韻味,而且保護當地特有的傳統文化,避免因開發造成文化污染,避免把城市現代化建築移植到旅遊區。

(7)環境教育原則。生態農業旅遊與傳統大眾旅遊最大區別之一是對遊客的環境教育功能。旅遊開發時,必須認真考慮在旅遊區設計一些能啟迪遊客環保意識的設施和旅遊項目。

(8)依法開發的原則。旅遊開發必須遵循相應的保護法規。

(9)資源和知識有價原則。只有充分認識「資源有價」,開發者、管理者、旅遊者才會自覺地去保護旅遊資源。只有讓資源占旅遊開發效益的一部分,這種保護才有經濟支撐。「資源有價」能減少傳統大眾旅遊的粗放性開發,避免開發中的破壞,同時還能避免管理低水平所帶來的破壞。

(10)清潔生產,節約資源原則。清潔生產就是要在生產過程中,精心設計,使一個生產流程中的「廢物」變成另一個生產過程的生產原料,以達到最大限度地限制生產向環境中排放廢物,將其不利影響控制在環境承載力范圍之內。節約資源,即開發中以「消耗最小」為准則,具體是一要節約自然資源;二要適度消費,提倡用諸如太陽能、風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資源,倡導建築時盡量使用磚瓦、石頭、沙子等不會造成污染的建築材料。

(11)資金回投原則。為了使保護資源環境落到實處,旅遊所得的經濟收入要回投到環境中,用於保護和修復因旅遊造成的對環境的不利影響,保證其具有可持續利用的潛力。

(12)技術培訓原則。保護要落到實處,旅遊從業人員的保護意識、保護素質是保證。沒有保護意識和保護知識的人是難以勝任保護性的生態農業旅遊服務的。

(13)保護遊客的原則。遊客作為消費者,其合法權益應該得到保護。為此,在旅遊開發的市場營銷上,一定要堅持對遊客負責任的態度,為遊客提供真實信息,以保證遊客的合法旅遊消費利益。

此外,在生態農業旅遊資源開發利用中,還應注意其他一些原則,如突出農業地域特色原則、兼顧觀光與參與並重原則、增加農業科學內涵原則、地域綜合開發原則、可持續開發原則等。

⑼ 生態農業有怎樣的發展前景

隨著農業的發展,生態環境也隨著化肥使用、資源開采等遭到破壞。因此,農業的出路必定是要建立在保障生態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基礎上,也就是說生態農業是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生態農業的本意是農田推行輪作、間作、套作,多種牧草,防止水土流失,讓肥沃的土壤長出良好的作物,飼養出健康的牲畜,發揮農牧結合的作用。但是,生態農業中的「生態」二字,隨著生態學的迅速發展,不斷賦予了新的意義和內容。

我國的農業、生態、經濟等方面的科學工作者,在進行生態農業理論研究的同時,和農民一道,創辦了許多如「生態戶」、「生態村」和「生態場」的生態農業點,甚至還出現了「生態縣」的雛形。盡管這些試點存在規模小、現代科技和設備缺乏等不足之處,但是,它們代表了農業的發展方向。

我國南方的農田栽種水稻,已經是歷代相傳,習以為常了。前些年,有些聰明的農民不甘守舊,他們想到過去有人在稻田養魚及田裡放養紅萍,能夠使稻田水肥沃,水肥了會長出很多的水生浮游植物和動物來。水稻田又常常有許多害蟲,而這些浮游生物和小蟲及紅萍又是魚兒求之不得的餌料。何不把它們結合起來呢?這就是生態農業的觀點。農業科技工作者根據生物「共棲」的原理,把農民的實踐經驗集中起來,提出了「稻、萍、魚」共棲的技術方案,在和農民一道進行試驗、示範後發現:水稻開溝栽培,通氣,根系長得好。肥料增加,害蟲減少,產量提高。水上放萍,固氮肥遮蔭,相當於30~35千克尿素的氮素化肥。水裡養魚,可鬆土、吃蟲,又吃多餘的萍。畝產鮮魚50~75千克。一項小小的生物「共棲」技術,就使稻田產值翻了一番,把稻田中的小蟲、雜草變成高價值的魚的動物蛋白。現在,這種「稻、萍、魚」技術正在南方稻區發展起來。

你看,生態農業巧奪天工,不是一項很有希望的現代化工程嗎?

在農業生態系統中,人們利用農作物的生物物質,僅佔20%~30%,而70%~80%的生物物質,如秸稈、糠蝣和動物的血、毛、骨、內臟、糞便等,含有大量的營養物質和能量,往往作了肥料或燃料。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研究,動物糞便中的粗蛋白質的含量,比動物採食飼料中的粗蛋白質的含量高出50%。草食動物瘤胃裡的微生物,幾乎能分解動物糞便的全部代謝物。因此多級利用生物物質,大幅度提高生物物質的利用率,是生態農業面臨的又一項任務。

1987年,北京市大興縣長子營留民營村被確定為我國第一個生態農場,有120個國家的朋友曾前來參觀訪問。

1982年起,留民營村走生態農業之路,發展養殖、加工業,實行有機廢棄物綜合利用。全村初步形成了生物物質多級利用體系。村級規模體系是:將秸稈粉碎作飼料送入牲畜場,動物糞便送入沼氣池生產出沼氣燃氣,沼渣送入魚塘、蘑菇房、菜田等,用作飼料和培養肥。家庭規模體系是:雞糞和豬糞送入家庭小沼池,沼渣作為自留田和承包田的肥料。由於推行了生態農業,每年節煤100噸,環境污染減少,村裡衛生狀況得到改善,人均收入也有了增加。

生態農業的成功範例,國內外已有很多。它們雖都尚在萌芽之中,卻已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它還有巨大的潛力正等待人類去開發。

⑽ 新環保法關於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規定

新環保法關於農業環境保護的規定:
1、縣級、鄉級人民政府應當提高農村環境保護公共服務水平,推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
2、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農業環境的保護,促進農業環境保護新技術的使用,加強對農業污染源的監測預警,統籌有關部門採取措施,防治土壤污染和土地沙化等情形。
【法律依據】
《環境保護法》第三十三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農業環境的保護,促進農業環境保護新技術的使用,加強對農業污染源的監測預警,統籌有關部門採取措施,防治土壤污染和土地沙化、鹽漬化、貧瘠化、石漠化、地面沉降以及防治植被破壞、水土流失、水體富營養化、水源枯竭、種源滅絕等生態失調現象,推廣植物病蟲害的綜合防治。
縣級、鄉級人民政府應當提高農村環境保護公共服務水平,推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

熱點內容
教師資格證教育法律法規責任 發布:2025-02-06 08:59:27 瀏覽:636
職業道德第 發布:2025-02-06 08:39:44 瀏覽:2
法院書記員記錄 發布:2025-02-06 08:21:07 瀏覽:803
司法考試費 發布:2025-02-06 08:18:49 瀏覽:62
司法局年度總結 發布:2025-02-06 08:03:47 瀏覽:304
道德實踐日記500字 發布:2025-02-06 07:31:52 瀏覽:321
江蘇預備法官培訓 發布:2025-02-06 07:26:12 瀏覽:727
甘州區法院 發布:2025-02-06 07:19:19 瀏覽:147
民法典和婚姻法 發布:2025-02-06 06:55:17 瀏覽:728
看社會與法寫一篇小故事 發布:2025-02-06 06:33:11 瀏覽: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