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自治的規章制度建設情況
1. 怎樣推進村民自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
加強和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的對策
1、改進鄉鎮工作的方式方法 ,建立服務型、指導型的基層政府。一是尊重村民自治的法律地位 , 尊重村民自治的權利 ,相信群眾、依靠群眾自己管好自己 ,逐步做到群眾的事情由群眾自己依法去辦;二是放權。鄉鎮應從過去傳統的統治型觀念為主向現代的服務型觀念轉換 , 要從過去的政治經濟社會合一 , 向以公共服務為主轉變 ,從控制村級組織為主轉到放手讓村民自治 ,給予支持、幫助指導上來 ,凡屬村民自治的事務 ,鄉鎮政府不越權、越位干預 ,不搞強迫行政命令; 三是指導和引導管理。在村民自治制度下 , 政府對村的管理又是必要的 , 而且應該積極提倡中國農村發展的緩慢和停滯業已證明該體制的不足與局限 ,只不過管理的方式由計劃經濟時代政府對村內事物的直接管理 , 轉為以村民自治為前提 , 依法定許可權和程序進行的間接管理。政府與村民自治組織具有指導與被指導、管理與被管理的雙重屬性。鄉鎮政府要運用思想教育、法律手段、行政管理、經濟管理和開展服務的方式指導、幫助村委會工作 ,不幹涉屬於村民自治范圍內的事項。村民委員會則要自覺接受鄉鎮政府的指導 ,依法協助鄉鎮政府開展工作 ,保證完成各項工作任務。
2、解決兩委關系不協調問題。要解決農村兩委關系不協調的問題 ,必須堅持標本兼治。
(1) 科學劃分農村兩委的許可權 ,明晰兩委班子的權責關系。農村工作是一個有機整體 , 作為農村工作的組織機構 ,村委會和黨支部必須在整體利益的原則下形成高度的統一。明確規定村黨支部與村委會的職責范圍 ,使各自的工作職責與范圍有清晰的界限 , 避免出現實際操作中的相互扯皮或相互推諉的現象。最重要的是確認村黨支部和村委會之間的領導和被領導的關系。黨支部是黨在農村的基層組織 ,是黨在農村的全部工作和戰鬥力的基礎 , 是村級各種組織和各項工作的領導核心。在村民自治中堅持黨的領導,主要體現在:首先是要村黨支部在帶領村民在對日常事務的處理中體現黨的意志,按照國家政策辦事,而不是要村黨支部凌駕於村委會之上;其次是帶領村民積極參與村內事務的民主管理 ,教育黨員和村幹部自覺遵守 《村組法 》及各種法律和政策規定;再次是搞好組織和監督,確保各項程序的合法 ,同時對村委會日常管理工作進行監督,建議把組織村務公開的權力交給黨支部 , 讓村黨支部享有真正的監督 ,確保依法治村。黨支部的領導應是一種宏觀層面的指導和幫助,而不是對具體事務的包辦和代替。村委會要依法接受村黨支部的領導,在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國家法律、法規限定的范圍內履行職責 ,開展工作 ,使村民自治在黨組織的指導和支持下健康發展。
村委會行使的權力是廣大村民通過選舉後賦予的,村委會與村民的關系是代理與委託的關系。村民對自已的權力既擁有委託出去的自由,也有收回的自由。村委會應對村民負責。村黨支部在領導村民自治中也要尊重村民的意志,盡最大的努力使黨和國家的意志與村民的利益吻合起來。不能使國家利益和村民利益統一起來的村黨支部和村委會是難以完成其使命的。
(2) 加強制度建設,建立科學高效的村兩委工作運行機制。在目前村兩委組織自身發育尚不成熟,功能難以界定清楚的背景下,要確保兩委班子工作的協調,必須建立一套合理的公共權力配置和運行體系。一是在法定程序上鼓勵村黨支部成員參與村委會競選或村委會成員參與村黨支部競選 ,實現村兩委成員交叉任職或 「一肩挑 」。「一肩挑 」的方式是一種大膽的、符合實際的選擇;這一做法既為我黨在鄉村提供了尋求 「新的合法性 」的機會 , 又與當代世界民主發展的潮流相一致。實踐中有三種做法。一種是:在村委會選舉中,能夠獲得大多數村民選票的黨員,可以再由村黨員大會選舉為村黨支部書 ,任村主任的年限與任村黨支部書記的年限相同;第二種做法是,把時任村黨支部書記的同志作為村主任的正式候選人向村民推出 ,若能被選上村主任,這也就合理合法的 「一肩挑 」了; 若不能選上 , 村黨支部書記的位置也要空出來;第三種做法是 ,對選舉產生的非黨員村主任 ,上級黨組織加快培養步伐 ,使其早日成為合格的黨員。從必要性看 ,在做到民主選舉的基礎上 , 通過交叉任職或一肩挑;使村的各項大事與具體事務都能在一體化的組織里得到落實 ,可以避免彼此之間因為爭權奪利或相互推諉而帶來的功能浪費;從實際效用上看 ,既可以加強黨的領導 ,提高村委會地位 ,有效避免黨的領導地位被架空的可能以及村委會權力虛化的局面 ,又能使村民在更大的范圍內篩選 ,真正實現好中選優。此外還有利於組織合力的形成 ,提高辦事效率以及減少幹部職數 ,減輕農民負擔。二是規范兩委的內部決策運行機制 , 建立黨支部領導下的集體決策體制。凡涉及到村莊整體利益、長遠利益和村民切身利益的重大問題,可以由村黨支部或村委會提出初步議案 ,提交村兩委聯席會議討論並擬定初步決策方案 ,然後將初步決策方案向群眾公布,在廣泛徵求群眾意見的基礎上,由兩委聯席會議形成決議,最後召開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大會,經討論、表決通過後付諸實施。
(3) 積極推進領導創新,切實改善黨支部的領導。村黨支部在摒棄傳統包攬型領導方式後 , 要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 ,關鍵是推進領導創新。一是創新幹部產生機制。村委會實行直選後,兩委幹部產生方式有了明顯不同,因為直選 ,村委會的威信和群眾基礎相應提高 ,如果村黨支部委員的產生還停留在「由少數人選人 」、「在少數人中選 」的模式中 , 那麼雖然同樣是村幹部,但在群眾心中就有了高下之別。要創新選舉辦法 , 把黨員、群眾公認的優秀黨員選進村黨支部班子,這是與村委會成員的直選相銜接,提高村黨支部公認度和號召力的有效措施。二是實現工作方式創新。村黨支部要有所為 ,有所不為 ,保證黨組織的先進性。首先要把有知識、有能力、有奉獻精神的農村青年團結在黨組織周圍,適時吸收進黨員隊伍,同時加強黨員的教育和管理,健全激勵和約束機制,在民主政治建設中發揮 「一個黨員一面旗 」的先鋒模範作用。其次要改進思想政治工作 ,增強黨組織的滲透力。在幫助村民釋疑解惑、排憂解難、增收致富上下功夫 ,不斷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和影響力。
此外,應發揮上級黨委和政府的引導功能,如確定正確的輿論導向,提供良好的服務環境,以促進兩委的有機協調。
3、改革現行的村委會選舉制度,變 「海選 」為 「組合選舉制 」。所謂 「組合 (閣 ) 選舉 」是安微省社會科學院辛秋水研究員首次提出的。其主要做法是:
(1) 提名。召開村民小組會議 ,採取無記名投票 ,由具有選舉權的村民在全村范圍內 , 分別按村委會主任、副主任和委員三個職位各提出一名候選人。村民選舉委員會將各村民小組的提名票數進行匯總統計 ,以得票多少為序分別確定村委會主任、副主任和委員人選。然後 ,由每位村委會主任候選人 ,分別在得票較高的副主任和委員人選中 ,以差額的原則 「組合 (閣 ) 」各自的村委會 「競選班子 」。村委會主任候選人及其 「組合 」名單 , 都必須在選舉日之前張榜公布 ,讓村民甄別、審查。
(2) 競選。一般要求在人口較易集中的村子裡舉行全村 「競選大會 」(只設一個主會場 ) , 在 「競選大會 」上各競選班子輪流發表 「競選演說 」, 當場回答村民問題 , 營造民主競爭氛圍。而在人口較難集中的村子裡 (如偏遠山區 ) , 各競選班子則要分片開展競選活動 , 發表 「競選演說 」, 接受村民質詢 , 增進村民對競選班子的了解。
(3) 投票。分兩步進行 ,首先 ,由村民直接投票選舉村委會主任;然後 ,由村民對當選村委會主任的組合班子進行投票選舉 ,以得過半數票者當選為村委會副主任和委員。該做法較 「海選 」是有較大的進步 ,但是仍有值得進一步完善的地方。可做以下調整: 一是變村民無記名投票推選村委會成員候選人為凡是有意競選村委會主任者 , 首先必須要組建自己的競選班子 ,包括副主任和村委會委員的人選和駐選舉委員會的代表;規定只有獲得村全體選民的 1/15———1/10以上聯名支持 , 並且繳納必要的選舉經費者 ,才有資格參與競選。二是規定正式候選班子確定與投票日必須相隔兩個月 , 以便各路競選班子能有充分時間進行各種合法形式的競選活動 , 使選民能夠充分了解自己的主張。三是選民只投票給某一競選班子 ,不再投票給單個候選人。四是凡是競選失敗的競選班子皆可選擇 1———2名常年在本地務農或務工、有一定文化修養的人擔任村務公開監督委員會委員 , 享有一定的物質補貼。村務公開監督委員會重點監督村級財務、村重點工作的落實情況等,凡發現重大問題,一經查實,基層政府必須嚴肅處理。
4、加強村民自治的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建設 ,為村民自治提供可靠的法律與制度保障。民主政治的推進與法制的完善緊密相連 ,在依法治國的今天 ,也必須依法治村。首先 , 要通過立法、修法 ,使村民自治制度更加細化 ,更具有可操作性。健全的法律制度是村民自治合理運行的基本條件 ,法律制度的漏洞往往成為外來力量干擾村民自治的幫凶。現行的 《村組法 》較以前更貼近實際 ,但仍需要進一步修訂和完善 ,如選民資格的認定、村民代表選舉時間和方式、候選人條件的限制、辭退、違法選舉的處理等問題都需要進一步明確。尤其是為真正更好地保障廣大村民的選舉權利 ,約束行政權力 ,及時處理好選舉中出現的諸多問題和糾紛 , 我國應當盡快建立健全村民選舉權利的法律救濟制度 , 完善對村委會選舉糾紛和違法行政行為的處理機制。具體說來 ,可以通過建立和完善下列制度來達到上述目標: 一是村委會選舉的訴訟救濟。應爭取盡快制定統一的 《村委會選舉法 》, 並在該法中確立有關選舉的行政訴訟救濟制度 ,將現有的刑法和三大訴訟法加以修改 ,使其擴大並適用於村委會選舉 , 尤其是將相關行為納入現行刑法的破壞選舉罪中 , 並規定行政機關應負相應的行政責任和行政賠償責任; 二是村委會選舉的行政復議救濟、信訪救濟、行政處分救濟、人大監督救濟。法律必須明確各救濟的主體及其職責、工作程序和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以增強法律的可操作性 , 充分發揮救濟的實效。其次 ,加強村委會日常工作制度的建設 ,從而實現對村委會成員的監督和制約。要根據法律、法規 ,加強村民委員會工作制度的建立 , 如建立健全議事制度、財務制度、村務公開制度、罷免制度等鄉規民約 , 使村民委員會更好地為廣大村民服務
2. 什麼是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制度
村民自治,簡而言之,就是廣大農民群眾直接行使民主權利,依法辦理自己的事情,創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一項基本社會政治制度。村民自治涉及而廣,包括的內容很多,概括起來主要是「三個自我、四個民主」。「三個自我」,即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自我教育就是通過開展各種民主自治活動使村民受到教育和提高,每一個村民既是教育者,又是被教育者。自我管理就是村民依法組織起來,管理本村事務。自我服務就是通過村民委員會組織村民解決生產、生活等問題,促進農村發展。「四個民主」即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
(1)民主選舉。就是由本村有選舉權的村民依照法律法規規定的程序,直接選舉村民委員會主任、副主任和委員,真正把村民群眾擁護的思想好、作風正、有文化、有本領、真心實意為群眾辦事的人,選進村民委員會領導班子。
(2)民主決策。就是凡涉及全體村民利益的事項和村中的重大問題,都要提請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討論決定,按多數人的意見辦理。民主決策制度是村民自治的關鍵。
(3)民主管理。就是依據黨的方針政策和國家的法律法規,結合本村的實際情況,由全體村民討論制定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規民約,加強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民主管理是村民自治的核心。
(4)民主監督。指村民對村民委員會的工作及村幹部的行為實施監督。《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規定:「村民委員會向村民會議負責並報告工作。村民會議每年審議村民委員會的工作報告,並評議村民委員會成員的工作。」並規定村民委員會實行村務公開制度,村民委員會應當及時公布特定事項,其中涉及財務的事項至少每六個月公布一次,接受村民的監督。
3.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與完善
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中國在少數民族聚居地方
實行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在我國統一的多民族
國家內聚居的少數民族人民行使當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內
部地方性事務的制度。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
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一
律平等。民族區域自治,就是在國家不可分割的完整的領
土內,在最高國家機關的統一領導下,根據憲法規定的原
則精神,以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為基礎建立民族自治地
方,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則,建立自治機關,充分行使自
治權利;遵照國家的法律和政策,根據本民族、本地方的
實際情況,自主決定具體的方針、政策,管理本民族、本地
方的事務。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實施,體現了國家充分尊
重和保障各少數民族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的權利的精
神,體現了國家堅持實行各民族平等、團結和共同繁榮的
原則。它的主要特點有:(一)實行區域自治的各民族自治
地方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以內,不是脫離祖國的獨
立或半獨立的行政區域,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
的部分;(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全國各族人民制
定的根本大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是實
施憲法規定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律,各民族自
治地方都必須遵循,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執行國家的
政策,履行應盡的義務。(三)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
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
國家。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都是在中央和上級國
家機關領導下的一級地方政權。按民主集中制原則,實行
以工農為主體的少數民族的人民民主專政。各民族自治
地方同中央人民政府的關系,都是地方同中央的關系。
(四)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以少數民
族聚居的地區為基礎建立起來的,實行區域自治。它既不
同於脫離一定地域的「民族自治」,也不同於實行地方分
權國家所實行的「地方自治」。脫離一定的地域,就會成為
空中樓閣,無法實行真正的自治,無法行使自治權利;離
開少數民族,就成為「地方自治」,就達不到保證各少數民
族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的權利的目的。所以,我國的民族
區域自治地方,必須以各少數民族聚居區為基礎才能建
立。各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是民族自治和地方自
治的結合,是不同的政治形式同一定的民族形式相結合
的地方政權。它能保障各少數民族人民充分發揮他們參
加社會主義建設的積極性,按照自己的特點發展本地區
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各項事業。(五)在少數民族聚居區實
行區域自治,並不是說我國所有的民族自治地方都由單
一的民族構成。恰恰相反,我國民族自治地方的民族構成
具有多樣性和靈活性的特點。其表現為我國建立的民族
區域自治基本上有三種形式:(1)有的由單一的少數民族
為主實行區域自治,如西藏自治區、吉林延邊朝鮮族自治
州、內蒙古鄂倫春自治旗等。(2)有的以一個較大的少數
民族為主體(其中又包括幾個其他少數民族)建立的自治
地方。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其境內又建立昌吉回族自治
州、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等。(3)有的是由兩個或者兩個以
上的少數民族聯合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如青海省海西
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貴州省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等。在
上述各民族自治地方內,通常都包括了一定數量的漢族
居民。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
分,是在少數民族地區實現人民民主專政的一種政治形
式,也是我國地方制度的重要內容,因而又是一個具有特
殊性的部分。我國是個由56個民族組成的統一的多民族
國家。憲法要求:「國家根據各少數民族的特點和需要幫
助各少數民族地區加速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第4條)根
據憲法的規定,民族區域自治的主要內容有:凡是聚居的
少數民族,都有權實行區域自治;同時,也只有在少數民
族聚居的地方,才能夠實行區域自治。在民族自治地方,
設立自治機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是該自治地方
的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
關除行使憲法規定的地方國家機關的職權外,還可以按
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行使自治權。根據這些原則,憲法
第3章第6節「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和《民族區域自
治法》中作了具體的規定。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
大會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
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依照國
家的軍事制度和當地的實際需要,經國務院批准,可以組
織本地方維護社會治安的公安部隊等等。還規定,自治區
主席、自治州州長、自治縣縣長由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的
公民擔任。國家從財政、物資、技術等方面幫助各少數民
族加速發展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事業。國家幫助民族自
治地方從當地民族中大量培養各級幹部、各種專業人才
和技術工人。
民族區域自治,是我們黨和國家運用馬克思列寧主
義關於國家結構的基本原理解決我國民族問題和政權問
題的一項根本政策和基本原則。馬克思主義在民族問題
上,一貫主張在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內部,無產階級革命勝
利之後,必須鏟除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實現各民族間的
一律平等、團結合作和共同繁榮。在國家結構形式上,主
張建立統一的單一制社會主義國家實現民族平等團結的
形式,應該是民主集中制原則下的民族的區域自治,認為
這種自治是共產黨解決民族問題時應該遵循的。列寧說:
「自治制是我們建立民主國家的計劃。」(《列寧全集》第19
卷第502頁)他認為:「凡是國內居民生活習慣或民族成分
不同的區域,都應當享有廣泛的自主和自治。」(《列寧全
集》第19卷第239頁)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是中國歷史發
展和中國革命勝利的必然結果,是中國共產黨解決民族
問題和我國關於民族工作的經驗總結。
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經過幾十年的實踐,充分顯
示出它的優越性。(1)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既能維護
國家的統一,保證中央人民政府的統一領導和國家總的
方針、政策和計劃在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貫徹執行,又能照
顧各民族自治地方的特點和需要,保證各少數民族自主
管理本民族的內部事務的權利。我國實行的民族區域自
治是在單一制條件下的自治,自治地方與國家的關系是
統一和自治的關系。只有把國家的統一領導與自治機關
的自治權統一起來,才能正確理解民族區域自治的概念;
(2)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利於維護和發展各民族的
平等、團結、互助的關系;(3)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
利於國家的富強和民族的繁榮。實行民族區域自治不僅
可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和發揮少數民族地區的人力、物力
等各方面的積極因素,為民族區域自治地方和國家的建
設服務,而且,統一的國家還可以根據少數民族的特點和
需要,採取特殊的政策,幫助少數民族地區加速經濟和文
化的發展,改變少數民族地區的落後狀況。總之,實行民
族區域自治,有助於把國家的集中、統一和民族的自主、
平等結合起來;有助於把黨和國家總的方針、政策和少數
民族地區的具體特點結合起來;有助於把國家的富強和
民族的繁榮結合起來;有助於把各民族人民熱愛祖國統
一的感情和熱愛自己民族的感情結合起來。中國共產黨
和國家堅持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加強民族區域自治的法
制建設,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數民族管理本民族內部事
務的權利。歷史經驗證明,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經
過實踐考驗適合中國國情的正確的制度,它完全符合中
國各民族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
4. 村民自治管理制度
法律分析:「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依照憲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選舉的成員組成居民(村民)委員會,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的制度。
法律依據:《村民自治管理制度》
第十二條 本村年滿十八周歲的村民可村民代表的推選,但是依法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除外。
第十三條 村民代表由村民小組召開本組村民會議推選產生,每個小組推選三名村代表,其中至少有一名女代表。
第十四條 村民代表會議由村民委員會主持召開,村民代表會議召開應有應到會的2/3以上代表到會,會議所作決定應當經到會人員的過半數通過,方有效。
第十五條 村民委員會應當在召開會議前十日將會議內容公告村民,會後應公告結果,接受村民監督。
第十六條 村民代表會議的職責:依村民會議授權決定本村重大事項。
第十七條 村民代表出席村民代表會議會前應充分徵求所在村民小組村民的意見、建議。
5. 如何在農村建立完善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要切實加強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建設(村委會、居委會)要進一步完善城市農村居民自治,建設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區。不斷完善基層民主的選舉的具體辦法,普遍推行村務公開、居民公開、財務公開等制度,使廣大人民群眾對身邊的經濟、政治和社會事務,能真正有效地實行民主管理、民主決策和民主監督。
6. 試論述如何加強和完善農村村民自治制度建設
一、黨對發展基層群眾自治的認識,是與時俱進、逐步深化的。
二、基層群眾自治的實 踐,基本是由點到面、由淺入深,由單領域向多領域逐步推開的。
三、基層群眾自治的各項制度、法律和法規,是逐步健全的。
四、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能力,也是 在實踐中逐步提高的。
基層群眾自治的這一特點和優勢有利於調動人民群眾參與 的積極性,增強民主的廣泛性和真實性,使之成為廣大人民群眾學習民主、實踐民主的成本低、效益高的大學校,有利於培養具有公民意識的現代公民。
我國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的建設與實踐活動是在黨和政府的主導下開展 的,這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一大特點,也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一大政治優勢。堅持黨的領導,是基層群眾自治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有計劃、有步驟地 穩定有序發展的根本保證。
通過基層的民主實踐鍛煉,廣大人民群眾逐步提高了參政議政能力,逐步學會了依法、理性地行使民主權利,這種漸進推進式的發展,避免 了不切實際的極端冒進,降低了風險和成本,使國家能夠集中精力解決發展尤其是經濟發展問題,也使得億萬人民群眾在穩定有序的基層民主實踐中逐步提高自身素 質。實踐證明,沒有漸進的民主建設,就沒有民主制度、民主程序和民主精神的攜手並進、和諧發展。
7. 社區怎麼加強組織建設和制度建設
一是加強社區黨建保障機制建設,發揮組織先導作用。積極推進社區黨建工作規范化,健全完善了基層黨務公開、黨內情況反映和徵求意見、幹部評議考核、黨員聯系服務群眾等制度;堅持「抓基層、打基礎」思路,整合黨組織資源,發揮黨建先導作用,理順管理組織,增強執行力;著力解決社區管理工作中常見的「管不了、管不好」的問題,為構建社區大黨建格局奠定堅實的組織基礎;完善黨組織共駐共建協調機制,按照優勢互補、資源共享、活動共建、工作共擔的目標和平等、自願、協商的原則,充分挖掘並合理配置農村社區資源,廣泛開展結對黨組織共建活動。二是加強社區運行管理機制建設,規范社區工作行為。進一步理順社區運行管理工作關系,改進工作作風和方法,變街道各辦公室分別部署工作、下發通知,為統一集中開會部署工作,減少了社區頻繁應對各類會議的現象;建立健全了機關內部各辦公室聯動機制,完善了社區聯席會議制度,通過定期召開社區建設工作研討會,統籌社區各項工作,集中解決社區存在的問題。三是加強社區人才管理機制建設,提升社區服務水平。以建立社區服務站為契機,不斷完善社區幹部選拔任用機制,形成「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的選人用人模式;積極吸納關心群眾、熱心公益事業的下崗失業人員充實社區幹部隊伍;完善外來人口協管員、勞動協管員、司法助理員、城管協管員、殘疾人專干、計生專乾等各類協管員的綜合管理機制,切實做到「建好站,配好人,分好工」,實現社區工作社會化管理。
8. 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建設由哪些內容
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指城鄉居民群眾以相關法律法規政策為依據,在城鄉基層黨組織領導下,在居住地范圍內,依託基層群眾自治組織,直接行使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等權利,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的制度。它主要包括城市的居民自治制度和農村的農民自治制度。
9. 我國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的建立有什麼重要意義
1、發展基層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實際的民主權利,是我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內容,實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擔保人民群眾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管理基層公共事物和公益事業,是人民當家做主最有效的途徑。
2、實行農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擴大基層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最為廣泛而深刻的實踐,必須作為發展社會主義政治的基礎性工程重點推進。
(9)居民自治的規章制度建設情況擴展閱讀
我國的基層群眾自治與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能夠直接反映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在自治的內容上,群眾自治的事務涉及群眾方方面面的切身利益,人民群眾能夠獲得看得見、摸得著的利益,能夠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能夠保護自己的權利不受侵犯。
在行使民主權利的方式上,人民群眾在自己生活的社區內,通過選舉、決策、管理和監督,直接參與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的管理,使得民主參與具有直接性和有效性。基層群眾自治的這一特點和優勢有利於調動人民群眾參與的積極性,增強民主的廣泛性和真實性,使之成為廣大人民群眾學習民主、實踐民主的成本低、效益高的大學校,有利於培養具有公民意識的現代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