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食品攤販管理條例
⑴ 地攤經濟、攤販經濟、流動商販,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是什麼性質的經濟成分
地攤經濟是城市的一種邊緣經濟,一直是影響市容環境的關鍵因素,但地攤經濟有其獨特優勢,在金融危機背景下能一定程度上緩解就業壓力。
2020年5月27日,中央文明辦明確,在2020年全國文明城市測評指標中不將馬路市場、流動商販列為文明城市測評考核內容 。6月1日上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山東煙台考察時表示,地攤經濟、小店經濟是就業崗位的重要來源,是人間的煙火,是中國的生機。
(1)廣東省食品攤販管理條例擴展閱讀:
開放地攤經濟地區
2020年受疫情影響最大的湖北省正在恢復消費活力,湖北宜昌、大冶嘗試放開夜市地攤經濟。截至2020年5月末,鄭州、長沙、西安、大連、青島等多個城市提出放開地攤經濟。
截至2020年6月4日,已經有濟南、南寧、鄭州、南京、成都、合肥、廈門、長春、杭州、長沙、石家莊、青島、宜昌、黃岡、德陽、攀枝花、廣安、南充、資陽、遂寧、彭州等城市,以及上海、陝西、遼寧、江西、甘肅等省份先後明確鼓勵發展地攤經濟。
2015年10月,《廣東省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攤販管理條例》開始實施,被媒體稱為「廣東省試水地攤合法化」。
⑵ 廣東省食品攤販實行什麼管理
法律分析:食品小作坊實行登記管理。
法律依據:《廣東省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攤販管理條例》 第八條 食品小作坊實行登記管理。食品小作坊在生產加工前應當向所在地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申請食品小作坊登記證。申請登記證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具有與生產經營的食品品種、規模相適應的生產加工場所,並與有毒、有害場所以及其他污染源保持安全距離;
(二)具有相應的生產設備、設施以及衛生防護設施;
(三)有食品安全管理人員和保證食品安全的規章制度;
(四)具有合理的設備布局和工藝流程,防止待加工食品與直接入口食品、原料與成品交叉污染,避免食品接觸有毒物、不潔物。
⑶ 廣東地攤經濟政策
法律分析:2020年5月27日,中央文明辦明確,在2020年全國文明城市測評指標中不將馬路市場、流動商販列為文明城市測評考核內容 [2] 。6月1日上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山東煙台考察時表示,地攤經濟、小店經濟是就業崗位的重要來源,是人間的煙火,和「高大上」一樣,是中國的生機。
法律依據:《廣東省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攤販管理條例》 第三條 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攤販應當依法從事食品生產經營活動,自覺遵守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保證食品安全。
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攤販對其生產經營的食品安全負責,生產的食品應當符合相關食品安全標准,不得生產銷售危害人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食品。
⑷ 食品安全法處罰條例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第九章內容,將涉及處罰的條例列舉如下:
第一百二十二條
違反本法規定,未取得食品生產經營許可從事食品生產經營活動,或者未取得食品添加劑生產許可從事食品添加劑生產活動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沒收違法所得和違法生產經營的食品、食品添加劑以及用於違法生產經營的工具、設備、原料等物品;違法生產經營的食品、食品添加劑貨值金額不足一萬元的,並處五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貨值金額一萬元以上的,並處貨值金額十倍以上二十倍以下罰款。
明知從事前款規定的違法行為,仍為其提供生產經營場所或者其他條件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所得,並處五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應當與食品、食品添加劑生產經營者承擔連帶責任。
第一百二十三條
違反本法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尚不構成犯罪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沒收違法所得和違法生產經營的食品,並可以沒收用於違法生產經營的工具、設備、原料等物品;違法生產經營的食品貨值金額不足一萬元的,並處十萬元以上十五萬元以下罰款;貨值金額一萬元以上的,並處貨值金額十五倍以上三十倍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吊銷許可證,並可以由公安機關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五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
(一)用非食品原料生產食品、在食品中添加食品添加劑以外的化學物質和其他可能危害人體健康的物質,或者用回收食品作為原料生產食品,或者經營上述食品;
(二)生產經營營養成分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專供嬰幼兒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輔食品;
(三)經營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獸、水產動物肉類,或者生產經營其製品;
(四)經營未按規定進行檢疫或者檢疫不合格的肉類,或者生產經營未經檢驗或者檢驗不合格的肉類製品;
(五)生產經營國家為防病等特殊需要明令禁止生產經營的食品;
(六)生產經營添加葯品的食品。
明知從事前款規定的違法行為,仍為其提供生產經營場所或者其他條件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所得,並處十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款;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應當與食品生產經營者承擔連帶責任。
違法使用劇毒、高毒農葯的,除依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給予處罰外,可以由公安機關依照第一款規定給予拘留。
第一百二十四條
違反本法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尚不構成犯罪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沒收違法所得和違法生產經營的食品、食品添加劑,並可以沒收用於違法生產經營的工具、設備、原料等物品;違法生產經營的食品、食品添加劑貨值金額不足一萬元的,並處五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貨值金額一萬元以上的,並處貨值金額十倍以上二十倍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吊銷許可證:
(一)生產經營致病性微生物,農葯殘留、獸葯殘留、生物毒素、重金屬等污染物質以及其他危害人體健康的物質含量超過食品安全標准限量的食品、食品添加劑;
(二)用超過保質期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劑生產食品、食品添加劑,或者經營上述食品、食品添加劑;
(三)生產經營超范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的食品;
(四)生產經營腐敗變質、油脂酸敗、霉變生蟲、污穢不潔、混有異物、摻假摻雜或者感官性狀異常的食品、食品添加劑;
(五)生產經營標注虛假生產日期、保質期或者超過保質期的食品、食品添加劑;
(六)生產經營未按規定注冊的保健食品、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嬰幼兒配方乳粉,或者未按注冊的產品配方、生產工藝等技術要求組織生產;
(七)以分裝方式生產嬰幼兒配方乳粉,或者同一企業以同一配方生產不同品牌的嬰幼兒配方乳粉;
(八)利用新的食品原料生產食品,或者生產食品添加劑新品種,未通過安全性評估;
(九)食品生產經營者在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責令其召回或者停止經營後,仍拒不召回或者停止經營。
除前款和本法第一百二十三條、第一百二十五條規定的情形外,生產經營不符合法律、法規或者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食品添加劑的,依照前款規定給予處罰。
生產食品相關產品新品種,未通過安全性評估,或者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相關產品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依照第一款規定給予處罰。
第一百二十五條
違反本法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沒收違法所得和違法生產經營的食品、食品添加劑,並可以沒收用於違法生產經營的工具、設備、原料等物品;違法生產經營的食品、食品添加劑貨值金額不足一萬元的,並處五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貨值金額一萬元以上的,並處貨值金額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責令停產停業,直至吊銷許可證:
(一)生產經營被包裝材料、容器、運輸工具等污染的食品、食品添加劑;
(二)生產經營無標簽的預包裝食品、食品添加劑或者標簽、說明書不符合本法規定的食品、食品添加劑;
(三)生產經營轉基因食品未按規定進行標示;
(四)食品生產經營者采購或者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劑、食品相關產品。
生產經營的食品、食品添加劑的標簽、說明書存在瑕疵但不影響食品安全且不會對消費者造成誤導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處二千元以下罰款。
第一百二十六條
違反本法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責令改正,給予警告;拒不改正的,處五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責令停產停業,直至吊銷許可證:
(一)食品、食品添加劑生產者未按規定對采購的食品原料和生產的食品、食品添加劑進行檢驗;
(二)食品生產經營企業未按規定建立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或者未按規定配備或者培訓、考核食品安全管理人員;
(三)食品、食品添加劑生產經營者進貨時未查驗許可證和相關證明文件,或者未按規定建立並遵守進貨查驗記錄、出廠檢驗記錄和銷售記錄制度;
(四)食品生產經營企業未制定食品安全事故處置方案;
(五)餐具、飲具和盛放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使用前未經洗凈、消毒或者清洗消毒不合格,或者餐飲服務設施、設備未按規定定期維護、清洗、校驗;
(六)食品生產經營者安排未取得健康證明或者患有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的有礙食品安全疾病的人員從事接觸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七)食品經營者未按規定要求銷售食品;
(八)保健食品生產企業未按規定向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備案,或者未按備案的產品配方、生產工藝等技術要求組織生產;
(九)嬰幼兒配方食品生產企業未將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劑、產品配方、標簽等向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備案;
(十)特殊食品生產企業未按規定建立生產質量管理體系並有效運行,或者未定期提交自查報告;
(十一)食品生產經營者未定期對食品安全狀況進行檢查評價,或者生產經營條件發生變化,未按規定處理;
(十二)學校、托幼機構、養老機構、建築工地等集中用餐單位未按規定履行食品安全管理責任;
(十三)食品生產企業、餐飲服務提供者未按規定製定、實施生產經營過程式控制制要求。
餐具、飲具集中消毒服務單位違反本法規定用水,使用洗滌劑、消毒劑,或者出廠的餐具、飲具未按規定檢驗合格並隨附消毒合格證明,或者未按規定在獨立包裝上標注相關內容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依照前款規定給予處罰。
食品相關產品生產者未按規定對生產的食品相關產品進行檢驗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依照第一款規定給予處罰。
食用農產品銷售者違反本法第六十五條規定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依照第一款規定給予處罰。
第一百二十七條
對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食品攤販等的違法行為的處罰,依照省、自治區、直轄市制定的具體管理辦法執行。
第一百二十八條
違反本法規定,事故單位在發生食品安全事故後未進行處置、報告的,由有關主管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分工責令改正,給予警告;隱匿、偽造、毀滅有關證據的,責令停產停業,沒收違法所得,並處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款;造成嚴重後果的,吊銷許可證。
第一百二十九條
違反本法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依照本法第一百二十四條的規定給予處罰:
(一)提供虛假材料,進口不符合我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食品、食品添加劑、食品相關產品;
(二)進口尚無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食品,未提交所執行的標准並經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審查,或者進口利用新的食品原料生產的食品或者進口食品添加劑新品種、食品相關產品新品種,未通過安全性評估;
(三)未遵守本法的規定出口食品;
(四)進口商在有關主管部門責令其依照本法規定召回進口的食品後,仍拒不召回。
違反本法規定,進口商未建立並遵守食品、食品添加劑進口和銷售記錄制度、境外出口商或者生產企業審核制度的,由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依照本法第一百二十六條的規定給予處罰。
第一百三十條
違反本法規定,集中交易市場的開辦者、櫃台出租者、展銷會的舉辦者允許未依法取得許可的食品經營者進入市場銷售食品,或者未履行檢查、報告等義務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並處五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款;造成嚴重後果的,責令停業,直至由原發證部門吊銷許可證;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應當與食品經營者承擔連帶責任。
食用農產品批發市場違反本法第六十四條規定的,依照前款規定承擔責任。
第一百三十一條
違反本法規定,網路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未對入網食品經營者進行實名登記、審查許可證,或者未履行報告、停止提供網路交易平台服務等義務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並處五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款;造成嚴重後果的,責令停業,直至由原發證部門吊銷許可證;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應當與食品經營者承擔連帶責任。
消費者通過網路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購買食品,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入網食品經營者或者食品生產者要求賠償。網路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不能提供入網食品經營者的真實名稱、地址和有效聯系方式的,由網路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賠償。網路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賠償後,有權向入網食品經營者或者食品生產者追償。網路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作出更有利於消費者承諾的,應當履行其承諾。
第一百三十二條
違反本法規定,未按要求進行食品貯存、運輸和裝卸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食品安全監督管理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分工責令改正,給予警告;拒不改正的,責令停產停業,並處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吊銷許可證。
第一百三十三條
違反本法規定,拒絕、阻撓、干涉有關部門、機構及其工作人員依法開展食品安全監督檢查、事故調查處理、風險監測和風險評估的,由有關主管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分工責令停產停業,並處二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吊銷許可證;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
違反本法規定,對舉報人以解除、變更勞動合同或者其他方式打擊報復的,應當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承擔責任。
第一百三十四條
食品生產經營者在一年內累計三次因違反本法規定受到責令停產停業、吊銷許可證以外處罰的,由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責令停產停業,直至吊銷許可證。
第一百三十五條
被吊銷許可證的食品生產經營者及其法定代表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自處罰決定作出之日起五年內不得申請食品生產經營許可,或者從事食品生產經營管理工作、擔任食品生產經營企業食品安全管理人員。
因食品安全犯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終身不得從事食品生產經營管理工作,也不得擔任食品生產經營企業食品安全管理人員。
食品生產經營者聘用人員違反前兩款規定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吊銷許可證。
第一百三十六條
食品經營者履行了本法規定的進貨查驗等義務,有充分證據證明其不知道所采購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標准,並能如實說明其進貨來源的,可以免予處罰,但應當依法沒收其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造成人身、財產或者其他損害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第一百三十七條
違反本法規定,承擔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風險評估工作的技術機構、技術人員提供虛假監測、評估信息的,依法對技術機構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技術人員給予撤職、開除處分;有執業資格的,由授予其資格的主管部門吊銷執業證書。
第一百三十八條
違反本法規定,食品檢驗機構、食品檢驗人員出具虛假檢驗報告的,由授予其資質的主管部門或者機構撤銷該食品檢驗機構的檢驗資質,沒收所收取的檢驗費用,並處檢驗費用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罰款,檢驗費用不足一萬元的,並處五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依法對食品檢驗機構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食品檢驗人員給予撤職或者開除處分;導致發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食品檢驗人員給予開除處分。
違反本法規定,受到開除處分的食品檢驗機構人員,自處分決定作出之日起十年內不得從事食品檢驗工作;因食品安全違法行為受到刑事處罰或者因出具虛假檢驗報告導致發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受到開除處分的食品檢驗機構人員,終身不得從事食品檢驗工作。食品檢驗機構聘用不得從事食品檢驗工作的人員的,由授予其資質的主管部門或者機構撤銷該食品檢驗機構的檢驗資質。
食品檢驗機構出具虛假檢驗報告,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應當與食品生產經營者承擔連帶責任。
第一百三十九條
違反本法規定,認證機構出具虛假認證結論,由認證認可監督管理部門沒收所收取的認證費用,並處認證費用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罰款,認證費用不足一萬元的,並處五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責令停業,直至撤銷認證機構批准文件,並向社會公布;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負有直接責任的認證人員,撤銷其執業資格。
認證機構出具虛假認證結論,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應當與食品生產經營者承擔連帶責任。
第一百四十條
違反本法規定,在廣告中對食品作虛假宣傳,欺騙消費者,或者發布未取得批准文件、廣告內容與批准文件不一致的保健食品廣告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的規定給予處罰。
廣告經營者、發布者設計、製作、發布虛假食品廣告,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應當與食品生產經營者承擔連帶責任。
社會團體或者其他組織、個人在虛假廣告或者其他虛假宣傳中向消費者推薦食品,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應當與食品生產經營者承擔連帶責任。
違反本法規定,食品安全監督管理等部門、食品檢驗機構、食品行業協會以廣告或者其他形式向消費者推薦食品,消費者組織以收取費用或者其他牟取利益的方式向消費者推薦食品的,由有關主管部門沒收違法所得,依法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記大過、降級或者撤職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開除處分。
對食品作虛假宣傳且情節嚴重的,由省級以上人民政府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決定暫停銷售該食品,並向社會公布;仍然銷售該食品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沒收違法所得和違法銷售的食品,並處二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
第一百四十一條
違反本法規定,編造、散布虛假食品安全信息,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
媒體編造、散布虛假食品安全信息的,由有關主管部門依法給予處罰,並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處分;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依法承擔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償損失、賠禮道歉等民事責任。
第一百四十二條
違反本法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記大過處分;情節較重的,給予降級或者撤職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開除處分;造成嚴重後果的,其主要負責人還應當引咎辭職:
(一)對發生在本行政區域內的食品安全事故,未及時組織協調有關部門開展有效處置,造成不良影響或者損失;
(二)對本行政區域內涉及多環節的區域性食品安全問題,未及時組織整治,造成不良影響或者損失;
(三)隱瞞、謊報、緩報食品安全事故;
(四)本行政區域內發生特別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者連續發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第一百四十三條
違反本法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警告、記過或者記大過處分;造成嚴重後果的,給予降級或者撤職處分:
(一)未確定有關部門的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職責,未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全程監督管理工作機制和信息共享機制,未落實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責任制;
(二)未制定本行政區域的食品安全事故應急預案,或者發生食品安全事故後未按規定立即成立事故處置指揮機構、啟動應急預案。
第一百四十四條
違反本法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衛生行政、農業行政等部門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記大過處分;情節較重的,給予降級或者撤職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開除處分;造成嚴重後果的,其主要負責人還應當引咎辭職:
(一)隱瞞、謊報、緩報食品安全事故;
(二)未按規定查處食品安全事故,或者接到食品安全事故報告未及時處理,造成事故擴大或者蔓延;
(三)經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得出食品、食品添加劑、食品相關產品不安全結論後,未及時採取相應措施,造成食品安全事故或者不良社會影響;
(四)對不符合條件的申請人准予許可,或者超越法定職權准予許可;
(五)不履行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職責,導致發生食品安全事故。
第一百四十五條
違反本法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衛生行政、農業行政等部門有下列行為之一,造成不良後果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警告、記過或者記大過處分;情節較重的,給予降級或者撤職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開除處分:
(一)在獲知有關食品安全信息後,未按規定向上級主管部門和本級人民政府報告,或者未按規定相互通報;
(二)未按規定公布食品安全信息;
(三)不履行法定職責,對查處食品安全違法行為不配合,或者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
第一百四十六條
食品安全監督管理等部門在履行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職責過程中,違法實施檢查、強制等執法措施,給生產經營者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予以賠償,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第一百四十七條
違反本法規定,造成人身、財產或者其他損害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生產經營者財產不足以同時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和繳納罰款、罰金時,先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第一百四十八條
消費者因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受到損害的,可以向經營者要求賠償損失,也可以向生產者要求賠償損失。接到消費者賠償要求的生產經營者,應當實行首負責任制,先行賠付,不得推諉;屬於生產者責任的,經營者賠償後有權向生產者追償;屬於經營者責任的,生產者賠償後有權向經營者追償。
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經營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除要求賠償損失外,還可以向生產者或者經營者要求支付價款十倍或者損失三倍的賠償金;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一千元的,為一千元。但是,食品的標簽、說明書存在不影響食品安全且不會對消費者造成誤導的瑕疵的除外。
第一百四十九條
違反本法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4)廣東省食品攤販管理條例擴展閱讀:
根據《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五十條,部分用語含義如下:
食品,指各種供人食用或者飲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葯材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療為目的的物品。
食品安全,指食品無毒、無害,符合應當有的營養要求,對人體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亞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預包裝食品,指預先定量包裝或者製作在包裝材料、容器中的食品。
食品添加劑,指為改善食品品質和色、香、味以及為防腐、保鮮和加工工藝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質,包括營養強化劑。
用於食品的包裝材料和容器,指包裝、盛放食品或者食品添加劑用的紙、竹、木、金屬、搪瓷、陶瓷、塑料、橡膠、天然纖維、化學纖維、玻璃等製品和直接接觸食品或者食品添加劑的塗料。
用於食品生產經營的工具、設備,指在食品或者食品添加劑生產、銷售、使用過程中直接接觸食品或者食品添加劑的機械、管道、傳送帶、容器、用具、餐具等。
用於食品的洗滌劑、消毒劑,指直接用於洗滌或者消毒食品、餐具、飲具以及直接接觸食品的工具、設備或者食品包裝材料和容器的物質。
食品保質期,指食品在標明的貯存條件下保持品質的期限。
食源性疾病,指食品中致病因素進入人體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包括食物中毒。
食品安全事故,指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等源於食品,對人體健康有危害或者可能有危害的事故。
對於備受關注的保健品問題,食品安全法亦有所涉及。以下為兩則案例。
處罰案例一:江蘇張家港市查處金港鎮領康食品商行虛假宣傳案
基本案情:
張家港保稅區市場監管局對張家港市金港鎮領康食品商行的經營場所進行了現場檢查,在當事人處發現有大量老年人聚集,還在當事人進行宣傳的電腦中發現用以推銷的台詞、劇本、方案。
經調查,當事人通過舉辦健康講座等形式宣傳其銷售的固源芳膠囊、五蛇苗草酒、介入因子膠囊、心血活力肽壓片糖果等產品,上述產品均不屬於葯品,當事人卻通過播放事先錄制好的視頻(假稱是直播)及口頭宣講等方式虛構上述產品具有醫療效果,誘使消費者認為使用上述產品可以治病。
當事人以上述商品以遠高於進貨價的價格進行銷售,至案發,可查明的固源芳膠囊獲利5000元,五蛇苗草酒3萬元,介入因子1萬元,心血活力肽150元。
法律依據及處罰:對於當事人虛假宣傳的行為,依據《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十條的規定,責令當事人停止違法行為,處以27萬元罰款。對於當事人經營無標簽食品的行為,依據《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五條第(二)項規定,責令當事人停止違法行為,處以3萬元罰款。
處罰案例二:廈門市查處保健食品店虛假廣告宣傳案
基本案情:
執法人員到現場檢查時,該經營場所的銷售人員正在會議室向20多位老年人進行產品宣傳,宣傳的產品為美益源有機全脂羊乳粉。辦公室設有「全國長壽工程廈門工作站」的店堂廣告。
執法人對現場的手提電腦進行檢查發現,手提電腦中存儲的羊奶專家點評和美益源視頻課件包含有以醫生名義宣傳羊奶粉對疾病具有預防和治療功效等違反廣告法規定的內容。
經查,當事人銷售的美益源有機全脂羊乳粉屬於普通食品,通過組織消費者參加講座,介紹產品的方式進行銷售,播放的視頻課件中使用醫生的名義和形象宣傳羊奶粉對腸炎、胃炎、胃潰瘍、癌症、腫瘤、心臟病等疾病具有治療作用。
當事人無法提供證據證明羊奶粉有上述治療作用的材料。在經營場所懸掛「全國長壽工程廈門工作站」和「全國長壽工程廈門補硒工作站」的招牌,沒有取得授權。
法律依據及處罰:
當事人未取得授權書,在經營場所懸掛「全國長壽工程廈門工作站」和「全國長壽工程廈門補硒工作站」的招牌,其行為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第四條之規定,已構成廣告含有虛假和引人誤解的內容,存在欺騙和誤導消費者的違法行為。
當事人在經營場所通過播放視頻向老年人宣傳羊乳粉對疾病具有預防和治療的功效,其行為違反了《食品安全法》第七十三條第一款、《食品廣告發布暫行規定》第七條和《廣告法》第十七條之規定,已構成食品廣告含有涉及疾病預防、治療的功能的違法行為。
當事人在食品廣告中使用醫生的名義和形象,其行為違反了《食品廣告發布暫行規定》第九條之規定,已構成在食品廣告中使用醫生的名義和形象的違法行為。
市場監管部門已責令當事人停止發布廣告等違法行為,在相應范圍內消除影響,並予以罰款的行政處罰。
⑸ 小作坊可以依據食品安全法處罰嗎
食品安全法不適用小作坊小攤販,《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九條規定食品小作坊攤販管理由地方人大立法解決。
【拓展資料】
北京:北京市XX關於印發《北京市XX的通知
天津:天津市XX關於印發天津市XX2013年度立法計劃的通知(津政辦發〔2013〕35 號)【2013年已列入天津市政府立法計劃】
上海:上海市XX關於轉發市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市食品葯品監管局制訂的《上海市XX的通知(滬府辦〔2015〕4號)
關於公布《上海市XX的通告(2016年第1號)
DB31/ 2019-2013 食品安全地方標XX(2014-1-1實施)
重慶:重慶市XX和食品攤販管理條例【2017-05-01實施】
重慶市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關於印發重慶市XX食品流通攤販餐飲服務攤販及家庭集體宴席服務者備案管理辦法的通知(渝食葯監法[2015]21號)
重慶市XX關於進一步加強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監督管理的指導意見(渝質監發〔2011〕125號)(2013年修正本)
河南:河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關於印發《河南省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備案辦法(試行)》的通知(豫質監字〔2012〕89號)
河南省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攤販管理辦法(河南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告〔十一屆〕第六十二號)
吉林:吉林省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關於印發《吉林省食品小作坊生產加工許可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
吉林省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攤販管理條例(吉林省人大常委公告第66號)
吉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關於印發《吉林省食品小作坊生產加工許可管理辦法(試行)》及《吉林省食品小作坊生產加工許可審查通則(試行)》的通知(吉質監食[2012]144號)
內蒙古:關於徵求《內蒙古自治區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審查登記及監督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的通知
內蒙古自治區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攤販管理條例(內蒙古自治區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告第十號)【2015-10-01實施】
關於印發《內蒙古自治區質量技術監督局食品加工小作坊審查登記及監督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
內蒙古自治區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攤販管理條例(送審稿)
山西:山西省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攤販監督管理辦法
福建:福建省人民政府關於修改〈福建省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監督管理辦法〉的決定(省政府令第124號)
福建省食品安全委員會關於印發《福建省食品攤販經營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閩食安委〔2012〕2號)
山東:山東省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關於印發山東省規范旅遊景區及周邊餐飲店食品店食品攤販經營管理工作方案的通知(魯食葯監餐飲〔2015〕84號)
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加強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攤販監督管理工作的意見(魯政辦發〔2011〕13號)
湖南:湖南省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小餐飲和食品攤販管理條例【2017-01-01實施】
寧夏:寧夏回族自治區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攤販管理辦法
廣東:關於印發《廣東省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登記管理辦法》的通知(粵食葯監局食產〔2016〕29號)【2016-04-01實施】
廣東省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攤販管理條例(送審稿)
浙江:浙江省食品小作坊小餐飲店小食雜店和食品攤販管理規定(浙江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告第53號)【2017-05-01實施】
甘肅:甘肅省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關於徵求《甘肅省食品小作坊小餐飲小攤販管理條例(草案)》(第一稿)意見建議的通知
甘肅省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關於印發《甘肅省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攤販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甘食安辦發〔2015〕27號)【2015-10-01實施】
江蘇:江蘇省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攤販管理條例【2016-07-01實施】
⑹ 如何用法理學的角度看待地攤經濟
地攤經濟作為國內鄉鎮區域主要的經濟體之一,並非新興事物,即使在各大城市中心位置,也普遍存在,只不過表現出來的是和城管玩貓抓老鼠的持久戰。目前,國家松綁地攤經濟,最深層次的意義是緩解就業壓力,降低老百姓的生活成本,在新冠疫情對經濟造成極大的影響之下,國家適時出台相關政策鼓勵地方通過地攤經濟解決民生問題,可謂是暖心之舉,廣大老百姓絕對擁護,但全國上下,無節制地一窩蜂推廣地攤經濟,是否合適,則有待商榷。
1、每個城市需根據自身屬性和功能定位因城施策。對於國內特大城市,更應該冷靜理性思考,仔細研判,權衡利弊得失,在管理措施完善之前,可以合理地適時適量推出地攤經濟試點,但切不可盲目大面積推廣,慎防影響多年以來城市建設取得的碩果,破壞來之不易的國際形象。
2、傳統地攤經濟存在的普遍問題,例如堵塞交通、食品安全,道路衛生,攤主誠信、噪音擾民等等,這些都需要有針對性地制定相關管理措施,在松綁的同時加以監管、扶持,讓地攤文化散發出來的是濃濃煙火氣而非烏煙瘴氣,這無疑是對城市管理的一大考驗。
3、關於地攤經濟的討論之聲,多年以來不絕於耳,有跡可循的政策法規有:2015年7月,廣東省12屆人大常委會通過的 《廣東省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攤販管理條例》以及2017年10月,國務院頒布的《無證無照經營查處辦法》,都已傳遞出為地攤經濟留一席之地的政策信號,而今年的新冠疫情導致的經濟困局,只是全面松綁地攤經濟的導火索,既然當下的政策層面已經發出積極鼓勵的信號,那麼接下來的首要任務是將其打造成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模式。因此,政府應盡快制定相關的准入制度、從業條件、經營規范等精細化管理措施,讓經營者擁有合法化的身份和地位,並不與現有的法律法規相抵觸。同時應慎防城市回到從前臟亂差的局面,讓地攤經濟變成一種有特色的文化資源。
任何一種有爭議性的經濟模式,往往都是好壞參半的,地攤經濟亦然。近日,國內一些主流媒體也開始陸續發聲,為當前火熱的地攤經濟適當降降溫。而我們應該以包容的眼光看待地攤經濟有可能帶來的一系列城市亂象,更要從積極、客觀的角度去為其發展提供法律法規保障,讓城市的煙火氣長流不息,讓老百姓的生活更加接地氣。
⑺ 廣東保健食品經營衛生許可證管理辦法
廣東省食葯局發放「保健食品經營企業衛生許可證」惹爭議韓懷忠據媒體報道,今年11月以來,廣東省一些市地的食品葯品監管部門相繼出台文件,要求保健食品經營企業辦理「保健食品經營企業衛生許可證」,對無證經營此類商品的將予以重罰。這種行為對於廣東省所有銷售功能性飲品和生產保健食品的企業來說,無疑是一場災難,其合法性也受到廣泛質疑。12月3日,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副教授、北京市展達律師事務所周澤律師等組成的律師團,已向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發出律師函,代表這些企業向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討要公道,吁請該局糾正廣東省地方食葯局的行為,否則將訴諸法律。現將有關媒體的相關報道和律師團的核心觀點綜述如下。一、食葯局自行設立行政許可涉嫌違法據了解,今年11月份以來,廣東順德、東莞等地經營保健食品的商戶收到當地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的通知或告知書,稱「不辦理『保健食品經營企業衛生許可證』則不允許經營保健食品,否則予以取締,沒收違法所得,並進行罰款」。接著,紅牛飲料、王老吉、椰島鹿龜酒、魚翅燕窩等企業的產品在廣東一些超市被當地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勒令下架。相關通知稱商家「屬無證經營保健食品,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第27條、第40條」。 (一)設立衛生行政許可的主體是衛生行政部門我國《行政許可法》規定「一個許可應由一個行政機關行使」。全國人大1995年頒布的《食品衛生法》,已設定了食品衛生行政許可,規定食品生產經營企業需要取得衛生行政部門的《衛生許可證》。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要求辦理的《保健食品經營企業衛生許可證》與《食品衛生法》要求食品生產經營企業辦理的《衛生許可證》雖然名稱不同,但性質完全一樣,實質上是同一種行政許可行為。《食品衛生法》第27條的規定是:「食品生產經營企業和食品攤販,必須先取得衛生行政部門發放的衛生許可證方可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申請登記。未取得衛生許可證的,不得從事食品生產經營活動」。第四十條則是對違反第二十七條的相關罰則。顯然,《食品衛生法》所指的衛生許可證當由衛生行政部門頒發,《食品衛生法》的執法主體是衛生行政部門。 而廣東省一些地方葯監部門設立的所謂《保健食品經營企業衛生許可證》屬於違反行政許可法,自行設立的行政許可,其從內容到形式都與衛生部門對銷售食品的經營者實施的衛生許可相重疊,是二次重復衛生許可行為,應予撤銷。(二)設立保健食品經營企業衛生許可證的法律依據不足行政許可法規定,「尚未制定法律的,行政法規可以設定行政許可」。在一些地方葯監部門要求保健食品零售企業辦理《保健食品經營企業衛生許可證》的依據,竟然是衛生部制訂的《保健食品管理辦法》和衛生部根據《食品衛生許可證管理辦法》制定的《保健食品衛生許可證管理辦法》。例如,北京市葯品監督管理局下發的《北京市保健食品監督管理辦法(修訂稿)》的通知竟赫然寫道:「根據衛生部《食品衛生許可證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我局對《北京市保健食品監督管理辦法(暫行)》進行了修訂,現予以發布。」在《北京市保健食品監督管理辦法(暫行)》的第一條也寫著:為加強保健食品的監督管理,保證保健食品衛生安全,保障人民身體健康,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以下簡稱《食品衛生法》)、《保健食品管理辦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特製定本辦法。大家知道,衛生部的《保健食品管理辦法》和《保健食品衛生許可證管理辦法》僅僅是部門規章,其本身只是為了實施食品衛生法而設定的食品衛生許可的規范性文件,不能作為葯監部門設定保健食品經營企業衛生許可的依據,葯監部門以不是自己的上級主管部門制定的規章為依據設定保健食品經營企業衛生許可,讓人感到多少有些荒唐。2004年《國務院對確需保留的行政審批項目設定行政許可的決定》中,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無食品衛生許可項目,更無獨立的保健食品經營企業衛生許可項目。而且,從《中編辦關於進一步明確食品安全監督部門職責分工有關問題的通知》中已明確:「衛生部門負責食品流通環節和餐飲業、食堂等消費環節的衛生許可和衛生監管,負責食品生產加工環節的衛生許可,衛生許可的主要內容是場所的衛生條件、衛生防護和從業人員健康衛生狀況的評價與審核,要嚴厲查處上述范圍內的違法行為,並將衛生許可證的發放、吊銷、注銷等情況及時通報質檢和工商部門」的規定來看,食品葯品監管部門對保健食品的職責沒有涉及經營許可范圍。正因為如此,才引來了眾多商戶對廣東省食葯局的做法的紛紛質疑:賣保健食品為何要辦兩個許可證?二、部門利益驅動是自行設立許可的原動力長期以來,保健食品多在超市、便利店或葯店保健食品專櫃等場所銷售,這些場所一般都有衛生部門的衛生許可證。如今再由葯監部門辦理一個《保健食品經營企業衛生許可證》實屬多餘。正如周澤律師所說:保健食品經營當然應包含在經營食品的衛生許可之內。即使衛生行政部門的經營食品的衛生許可不包含保健食品衛生許可,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設定保健食品經營企業衛生許可,要求這些超市、便利店《保健食品經營企業衛生許可證》也是根本不必要的。雖然行政許可法第二十五條規定,經國務院批准,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根據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可以決定一個行政機關行使有關行政機關的行政許可權。只要廣東省政府報經國務院批准,可以決定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行使衛生行政部門的衛生許可權。但同時行政許可法還明確規定,「行政機關採用事後監督等其他行政管理方式能夠解決的」的事項,可以不設定行政許可,已經設定的行政許可,「應當對設定該行政許可的規定及時予以修改或者廢止」。既然銷售者一直就沒有《保健食品經營企業衛生許可證》,銷售保健食品並沒有出現什麼問題,而且在保健食品的生產環節也有嚴格把關的情況下,銷售保健食品實際上也不可能出現什麼問題,就算可能出現問題,各監管部門也可以通過對有關經營者的例行檢查等方式予解決,因而完全沒有必要設定保健食品經營企業衛生許可。雖然食品衛生許可是按經營項目分類的許可,但是將不同項目的許可權分離,將保健食品經營的衛生許可由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負責,勢必會增加監管環節和行政成本,加重企業負擔。有業內人士稱,食品葯品監督部門之所以要求已經有食品衛生許可證的經營者另行辦理保健食品衛生許可證,目的在於部門攬權,謀取利益,表面上是抬高行政許可門檻,實際上是越權執法,嚴重增加企業負擔、擾亂公平競爭市場秩序。不僅如此,其濫許可、亂收費行為還催生出一個數億元的辦證市場。據了解,在廣東,衛生部門依據《食品衛生法》頒發給食品零售商衛生許可證的綜合成本一般為每證200元,而食葯局同樣發一個從內容到形式完全一樣的保健食品經營企業衛生許可證,收費卻遠遠高於衛生部門的《衛生許可證》。以廣州市為例,辦理一個保健食品經營企業衛生許可證的綜合成本最低為每證1000多元,這裡麵包括辦證費200~400元,培訓費300~800元,辦理健康證費150元。有人算了一筆賬,「力保健」、「王老吉」、「紅牛」等功能性保健食品在廣東地區有30萬個銷售終端,若均辦理此證的話,重復辦證費用將達到3億元。這也就難怪廣東省葯監部門為了部門利益,不惜鋌而走險,違法設立行政許可了。由於沒有《保健食品經營企業衛生許可證》就不準經銷,一時間,廣東各地葯監部門辦證窗口門庭若市,保健食品經銷商紛紛跑來辦證,因為手續繁瑣,辦證緩慢,一些商家急於想拿到證件,不惜花高價買證,而在市場經濟發達的廣東省,隨著對保健食品重復設立行政許可行為的實施,一些專門辦這類證的地下中介公司應運而生。有媒體記者曾以經銷商的名義與這些地下中介公司聯系,其工作人員表示,辦理一個證需要4000元,可以不參加業務培訓,同時該價格還可商量,而且保證他們辦理的許可證是真實有效的。另外已有商家與這類的中介公司達成協議,委託其辦理保健食品衛生經營許可證,總金額為人民幣2000元,先期預付人民幣400元,余額在雙方到職能部門領取衛生許可證後付清。三、國家食葯局的答復避重就輕轉移話題,一些被扣壓的保健品已解封據遞交律師函的周澤律師介紹,在他詢問國家食葯局律師函事宜時,接待他的信訪辦的工作人員告訴他,律師函已收到並轉給了政策法規司。該工作人員還告訴他,這些事情是地方食葯局做的,目前還在了解情況,但國家食葯局並沒有制發過相關的文件。廣東省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工作人員在接受媒體記者采訪時說,他們已將這件事情的回應於12月5日提交給了國家食葯局。針對律師函所指的「葯品監管部門涉嫌違法設立行政許可,而且與衛生部門對銷售食品的經營者實施的衛生許可相重疊,應予撤銷」一事,廣東省食葯局的工作人員明確表示,廣東各地要求當地零售商必須取得《保健食品經營企業衛生許可證》是因為當前保健食品市場混亂,冒牌產品、虛假宣傳的產品層出不窮,此舉在於規范市場,統一管理,並不違法,而且是有文件可查。筆者不知道他所說的這些文件的制定依據是不是衛生部制定的《食品衛生許可證管理辦法》和《保健食品衛生許可證管理辦法》,如果是的話,執行一個本不是其上級的部門制定的規章,無論從形式上還是程序上都讓人感到別扭和不嚴肅,甚至有些滑稽可笑。 12月7日,據《新京報》報道,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給該報記者發來的書面文字稱:「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2003年機構改革後,依法承擔原由衛生部承擔的保健食品注冊職能,即根據申請人的申請,對申請注冊的保健食品的安全性、有效性、質量可控性等內容進行評價、審查,並決定是否准許其注冊。」還稱:「2003年機構改革時,由省級人民政府對保健食品監管職能調整作出規定,各地情況不一。就廣東省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發放保健食品衛生許可證一事,經向廣東省局了解,該項行政許可是2003年機構改革時廣東省人民政府核定的。」對此,周澤表示,律師團並沒有否定葯監部門擁有保健食品「注冊權」,律師函指出的是地方政府要求必須辦理《保健食品經營企業衛生許可證》一事是「涉嫌濫施收費」,國家葯監局顯然「轉移了話題」。 周澤強調,廣東省政府雖然有將「保健食品衛生許可」實施權力由廣東葯監部門行使的文件,但這並不意味著葯監局對銷售保健食品的商家推行保健食品經營企業衛生許可證是合法的。食品衛生許可涉及生產許可和經營許可,許可權的法定主體都是衛生行政部門,同時銷售食品和保健食品的商家在已獲得衛生部門食品經營衛生許可的情況下,對其再實施保健食品經營衛生許可,缺乏合理性。因此,葯監部門推行《保健食品經營企業衛生許可證》很明顯「不合法」。 近日,有消息稱,湛江市的徐聞縣食葯局已將其先期扣壓零售商的保健食品予以解封。之所以這么做,據說是緣於湛江市食葯局有指令,而湛江市食葯局是否又是執行廣東省食葯局的指令,其行為與律師函有沒有關系,尚不得而知。但不管怎麼說,解封,對經營者來說,總是一件好事。 有關此事的走向我們將繼續予以關注。
⑻ 針對擺地攤的小商販,各地政府都保持什麼樣的態度呢
這兩天來刷爆網路平台的最熱的就是地攤經濟。地攤經濟就是在城市街邊擺攤的一種經濟文化,通俗來說就是小商販把攤位擺在路邊,但在之前一直是因為影響吵鬧臟亂等原因一直被城市管理者所排斥,但是地攤經濟有著其獨特的優勢,能夠在疫情背景下全球經濟不樂觀的情況下緩解人們一定的經濟壓力。而上海市則推行了上海夜生活體驗這一活動,上海市決定在6月6號-6月30日舉辦首屆上海事業生活節,讓上海人民盡享豐富夜生活。
⑼ 新食品安全法對違法行為的處罰適不適用與小作坊小攤販
食品安全法不適用小作坊小攤販,《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九條規定食品小作坊攤販管理由地方人大立法解決。如下:
北京:北京市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關於印發《北京市食品生產加工作坊監督管理指導意見》的通知
天津:天津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天津市人民政府2013年度立法計劃的通知(津政辦發〔2013〕35 號)【2013年已列入天津市政府立法計劃】
上海: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轉發市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市食品葯品監管局制訂的《上海市食品攤販經營管理辦法》的通知(滬府辦〔2015〕4號)
關於公布《上海市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食品品種目錄(2015版)》的通告(2016年第1號)
DB31/ 2019-2013 食品安全地方標准 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衛生規范(2014-1-1實施)
重慶:重慶市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攤販管理條例【2017-05-01實施】
重慶市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關於印發重慶市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食品流通攤販餐飲服務攤販及家庭集體宴席服務者備案管理辦法的通知(渝食葯監法[2015]21號)
重慶市質量技術監督局關於進一步加強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監督管理的指導意見(渝質監發〔2011〕125號)(2013年修正本)
河南:河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關於印發《河南省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備案辦法(試行)》的通知(豫質監字〔2012〕89號)
河南省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攤販管理辦法(河南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告〔十一屆〕第六十二號)
吉林:吉林省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關於印發《吉林省食品小作坊生產加工許可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
吉林省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攤販管理條例(吉林省人大常委公告第66號)
吉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關於印發《吉林省食品小作坊生產加工許可管理辦法(試行)》及《吉林省食品小作坊生產加工許可審查通則(試行)》的通知(吉質監食[2012]144號)
內蒙古:關於徵求《內蒙古自治區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審查登記及監督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的通知
內蒙古自治區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攤販管理條例(內蒙古自治區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告第十號)【2015-10-01實施】
關於印發《內蒙古自治區質量技術監督局食品加工小作坊審查登記及監督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
內蒙古自治區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攤販管理條例(送審稿)
山西:山西省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攤販監督管理辦法
福建:福建省人民政府關於修改〈福建省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監督管理辦法〉的決定(省政府令第124號)
福建省食品安全委員會關於印發《福建省食品攤販經營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閩食安委〔2012〕2號)
山東:山東省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關於印發山東省規范旅遊景區及周邊餐飲店食品店食品攤販經營管理工作方案的通知(魯食葯監餐飲〔2015〕84號)
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加強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攤販監督管理工作的意見(魯政辦發〔2011〕13號)
湖南:湖南省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小餐飲和食品攤販管理條例【2017-01-01實施】
寧夏:寧夏回族自治區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攤販管理辦法
廣東:關於印發《廣東省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登記管理辦法》的通知(粵食葯監局食產〔2016〕29號)【2016-04-01實施】
廣東省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攤販管理條例(送審稿)
浙江:浙江省食品小作坊小餐飲店小食雜店和食品攤販管理規定(浙江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告第53號)【2017-05-01實施】
甘肅:甘肅省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關於徵求《甘肅省食品小作坊小餐飲小攤販管理條例(草案)》(第一稿)意見建議的通知
甘肅省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關於印發《甘肅省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攤販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甘食安辦發〔2015〕27號)【2015-10-01實施】
江蘇:江蘇省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攤販管理條例【2016-07-01實施】
⑽ 廣東省查處生產銷售假冒偽劣商品違法行為條例的條例內容
第一條為了加強市場監管,引導生產者、銷售者誠信經營,維護市場經濟秩序,保護生產者、銷售者、用戶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查處生產、銷售假冒偽劣商品,以及為生產、銷售假冒偽劣商品提供服務的違法行為的活動。
第三條 查處生產、銷售假冒偽劣商品違法行為,實行統一領導、分工負責、社會監督、打防結合、綜合治理的原則,堅持日常監管與專項查處相結合,重點查處食品、葯品等與人體健康、生命安全密切相關的假冒偽劣商品。
第四條各級人民政府負責組織領導本行政區域內查處生產、銷售假冒偽劣商品違法行為的工作。
縣級以上質監、工商、食品葯品監督管理、衛生、農業、知識產權、公安等部門(以下統稱監督管理部門)按照各自職責負責查處生產、銷售假冒偽劣商品違法行為,法律、法規規定由其他有關部門負責的,從其規定。
監察、稅務、財政、物價、通信管理等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配合監督管理部門做好查處生產、銷售假冒偽劣商品違法行為的工作。
第五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依法保障查處生產、銷售假冒偽劣商品違法行為的經費。
第六條 生產者、銷售者應當遵守法律法規,對其生產、銷售的商品質量負責。
第七條鼓勵行業協會、消費者協會、新聞單位和其他有關組織對生產、銷售假冒偽劣商品違法行為進行監督。
鼓勵單位和個人對生產、銷售假冒偽劣商品,以及為生產、銷售假冒偽劣商品提供服務的違法行為進行監督和舉報。 第八條 生產者應當建立健全商品質量管理制度,銷售者應當建立商品進貨查驗和索證索票制度、進銷台賬制度,保障商品的質量。
禁止生產、銷售假冒偽劣商品;禁止為生產、銷售假冒偽劣商品提供服務。
第九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支持、包庇、縱容生產、銷售假冒偽劣商品的行為。
第十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為假冒偽劣商品:
(一)不符合保障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准、行業標准、地方標準的;
(二)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舊充新,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的;
(三)未依法取得許可或者假冒許可證編號的;
(四)使用假冒偽劣原材料、零部件進行生產、加工、製作或者組裝的;
(五)使用國家禁止使用的原料生產食品添加劑的;
(六)食品中有違反國家標准超范圍、超限量使用的添加劑的;
(七)過期、失效、變質的;
(八)國家明令淘汰或者禁止生產、銷售的;
(九)篡改生產日期、安全使用期、有效期、失效日期或者保質期的;
(十)偽造商品產地、偽造或者冒用廠名、廠址的;
(十一)假冒認證標志、採用國際標准產品標志、名優標志、防偽標志、地理標志產品專用標志、保健食品專用標志、商品條碼等標志標識,或者假冒合格證書、檢驗報告、質量保證書等質量證明文件的;
(十二)商品質量不符合標識、說明書表明的質量狀況的;
(十三)盜版復制或者假冒注冊商標、專利的;
(十四)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假冒偽劣商品。
第十一條使用本條例第十條所列商品提供經營性服務,或者將其作為促銷贈品、有獎銷售活動的獎品的,視為銷售假冒偽劣商品。
第十二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於為生產、銷售假冒偽劣商品提供服務:
(一)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他人生產、銷售假冒偽劣商品,而為其提供場地、設備、物資、資金等生產經營條件或者倉儲、保管、運輸及網路平台服務的;
(二)傳授、提供生產、銷售假冒偽劣商品技術和方法或者為生產假冒偽劣商品提供監制服務的;
(三)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他人生產、銷售假冒偽劣商品,而以設計、製作、代理、發布或者其他方式為其提供廣告服務的;
(四)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他人生產、銷售假冒偽劣商品,而為其提供票據、賬戶、合同或者虛假證明材料的;
(五)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他人生產、銷售假冒偽劣商品,而為其製作或者提供商品標識、包裝、說明書的;
(六)展銷會的舉辦者未履行審查等責任,致使假冒偽劣商品進入展銷場所的;
(七)為他人隱匿、轉移、銷毀被查封、扣押的假冒偽劣商品的。 第一節 日常監管
第十三條 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建立健全監督檢查制度,通過巡查、抽查等方式加強日常監督,及時查處生產、銷售假冒偽劣商品違法行為。
監督管理部門進行監督檢查,應當製作監督檢查記錄,如實記載監督檢查的情況和處理結果等內容。監督檢查人員應當在監督檢查記錄上簽名。
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加強執法隊伍的裝備建設,增加現場快速檢測和調查設備的配備,提高監管執法能力。
第十四條 監督管理部門應當組織制定本行政區域監督抽查商品目錄,對可能危及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的商品,影響國計民生的重要商品以及消費者、有關組織反映有質量問題的商品進行抽查。監督管理部門根據監督實際、市場變化、社會需求等情況,可以對監督抽查商品目錄進行調整。
監督管理部門根據監督抽查的需要,可以對商品進行檢測。檢測抽取樣品的數量不得超過檢測的合理需要,並不得收取檢測費和其他任何費用。
第十五條 監督管理部門對食品、葯品、兒童用品以及其他涉及人體健康、生命安全的商品的日常監督管理信息,應當及時向社會公布。
第十六條 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加強對提供網路交易平台服務網站的監管,查處銷售假冒偽劣商品的網店。
運用網路交易方式銷售假冒偽劣商品的,任何單位和個人可以向發生違法行為的網站的經營者住所所在地或者銷售者所在地的監督管理部門投訴、舉報。
需要採取措施制止違法網站繼續從事違法活動的,監督管理部門應當依照有關規定,提請網站許可地通信管理部門依法責令暫時屏蔽或者停止該違法網站接入服務。
第十七條 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加強跨部門、跨地區的執法協作,及時通報信息統計數據,定期進行工作交流,實施案件協查和證據互認, 對重點、疑難案件實施聯合執法。
第十八條監督管理部門查處案件時,可以依法行使下列職權:
(一)詢問有關的生產者、銷售者、提供服務者和利害關系人、證明人,並要求其提供有關資料;
(二)檢查有關的財物、場所,查閱、復制、登記保存有關的合同、原始記錄、銷售憑證、帳冊等資料;
(三)查封、扣押有假冒偽劣重大嫌疑的商品以及有關的原材料、半成品、工具、設備;
(四)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職權。
第十九條監督管理部門依法查處案件時,執法人員不得少於兩名,並應當出示執法證件。
行政執法人員依法查處案件時,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予以配合,不得拒絕和干擾;被詢問的生產者、銷售者、提供服務者,應當如實提供有關情況和資料。
第二十條實施查封、扣押的,必須經縣級以上監督管理部門負責人批准,對被查封、扣押的商品需要檢測的,應當自查封、扣押之日起七日內送檢測。
未經實施查封的監督管理部門批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啟封、轉移、使用、改動、銷毀、銷售被查封的物品。
第二十一條涉嫌假冒偽劣的商品需要檢測的,監督管理部門應當按規定抽取樣品,由法定的檢測機構進行檢測,檢測機構應當在規定的期限內作出書面檢測報告;涉嫌假冒他人商標或者廠名廠址的,可由被侵權人進行鑒別。
檢測費和樣品費由送檢的監督管理部門在辦案經費中列支或者按國家有關規定開支。
查封、扣押的商品經檢測、鑒別不屬於假冒偽劣商品的,監督管理部門應當依法及時作出解除查封、扣押決定並立即退還;因監督管理部門過錯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予以賠償。
生產者、銷售者對檢測結果有異議的,可以自收到檢測結果之日起十五日內向監督管理部門或者其上級部門申請復檢,由受理復檢的部門作出復檢結論;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二十二條 監督管理部門查處案件時,發現制假窩點和假貨集散地的,應當予以取締。
第二十三條假冒偽劣商品被查獲公告後,違法行為人自公告之日起滿十五日不到監督管理部門接受處理的,監督管理部門可以將假冒偽劣商品連同涉案物品予以沒收,但不免除違法行為人的其他法律責任。
第二十四條監督管理部門依法查處案件,發現違法行為涉嫌犯罪的,應當在七日內移送公安機關查處,並抄送同級人民檢察院和監察機關。
公安機關依法查處案件,對未構成犯罪的違法行為,應當在七日內移送有關監督管理部門查處。
接到移送的案件後,有關機關或者部門應當在案件移送書的回執上簽字;決定受理的,應當將查處結果書面告知移送部門;不受理的,應當書面說明理由,並通知移送案件的部門。移送案件時,應當將調查材料和查封扣押財物一並移送,不得將涉案人員和財物分開處理。
第二十五條 人民檢察院和監察機關應當加強對監督管理部門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公安機關刑事立案和偵查活動的監督。
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向公安機關移送涉嫌犯罪案件而不移送的,任何單位和個人有權向人民檢察院、監察機關舉報。
公安機關對應當立案的案件不立案的,人民檢察院應當依法進行監督。
第二節 專項查處
第二十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可以組織有關行政部門,對重點商品、重點市場、重點地區實施專項查處。
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將群眾反映強烈、社會危害性較大的假冒偽劣食品、葯品、農葯、化肥、種子、醫療器械、特種設備等作為重點查處的商品;將群眾反映強烈、假冒偽劣商品充斥的集散地和制假售假嚴重的地區或者市場作為重點查處的區域。
第二十七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專項查處工作的組織和協調,制定專項查處工作方案,落實工作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度。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各有關部門應當相互配合、聯合執法。
第二十八條發生嚴重危及生產、人體健康、生命財產安全的假冒偽劣商品事件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其列為重點案件。
重點案件實行領導責任制。政府主要負責人是查處重點案件的第一責任人,負責督促案件的查處。
查處重點案件時,公安機關和監察機關應當加大對有關商業賄賂等犯罪行為的查處力度。
第二十九條對生產、銷售假冒偽劣商品的重點地區進行查處時,應當加強對大宗假冒偽劣商品批發商,以及為生產、銷售假冒偽劣商品提供運輸、倉儲、保管等服務的單位和人員的查處。
第三十條 專項查處假冒偽劣食品,應當加強對分散在社區、城鄉結合部、村鎮、中小學周邊的各類食品批發市場、集貿市場、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食品攤販、食品店、餐館的監督檢查。
專項查處假冒偽劣葯品,應當重點查處生產、銷售與標准規定不相符合、變質、過期失效的假葯、劣葯、醫療器械的行為。
專項查處假冒偽劣農業生產資料和農產品,應當加強對農資批發市場、集散地、經營門店和物流配送中心的監控巡查。
第三十一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本地區查處假冒偽劣商品的工作部署和查辦重點案件情況報告上一級人民政府,並依法將查處情況向社會公開。
第三節 信用信息與分類監管
第三十二條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建立生產者、銷售者違法行為記錄制度,將因生產、銷售假冒偽劣商品受到行政處罰的生產者、銷售者記入監管檔案並加強監管。
第三十三條 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將因生產、銷售假冒偽劣商品受到行政處罰的生產者、銷售者及其法定代表人、負責人和直接責任人員的有關信息,及時通過政務網站或者其他方式公布。
公布事項包括違法生產者、銷售者的名稱、字型大小、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者負責人以及直接責任人員的姓名、職務、假冒偽劣商品名稱、違法事由、行政處罰決定、公布起止日期等信息。
第三十四條省、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建立和完善信息系統,實現部門之間案件查處情況和企業信用信息等資源的共享。
第三十五條 監督管理部門應當按照國家和省的有關規定,根據生產者、銷售者的信用信息記錄等情況實施分類監管。
第三十六條 生產者、銷售者多次違法或者違法行為情節惡劣的,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將其列入重點監管對象名單。
在日常監督檢查和專項查處中,監督管理部門對列入重點監管對象名單的生產者、銷售者,應當增加檢查和抽檢頻次,並可以責令其定期報告質量管理情況。
第三十七條 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將重點監管對象名單通報同級發展改革、財政、稅務、衛生、環保、科技、質監、工商、經濟和信息化、金融等部門,供其在產業規劃實施、招標采購、行政審批、進出口管理、金融信貸等相關決策時參考。
對列入重點監管對象名單的生產者、銷售者,有關部門應當依法實施限制准入的措施。
第三十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誠信宣傳教育,督促生產者、銷售者嚴格守法、誠信經營;鼓勵和支持企業進行企業質量體系認證、產品質量認證,爭創名優品牌。
監督管理部門、認證機構應當依法將馳名商標、著名商標認定和企業產品質量認證等情況向社會公開,方便公眾了解企業信用狀況和商品質量狀況。
對於誠信經營,沒有違法紀錄的生產者、銷售者,相關行業協會可以給予表彰並向社會公開。
第四節 監管工作考核與責任追究
第三十九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查處假冒偽劣商品違法行為工作納入社會管理綜合治理考評范圍,建立健全責任考核制度,定期對其監督管理部門和下級人民政府的下列工作進行考核:
(一)對本行政區域內生產、銷售假冒偽劣商品違法行為的查處情況;
(二)對本行政區域內重點商品、重點市場、重點地區的整治情況;
(三)監管制度和執法隊伍建設情況;
(四)對上級政府及其職能部門或者外地執法部門查處本行政區域內生產、銷售假冒偽劣商品違法行為的支持配合情況;
(五)本行政區域內各相關部門在查處生產、銷售假冒偽劣商品違法行為工作中的配合、協調情況;
(六)其他查處工作的開展情況。
考核的標准、程序和結果應當向社會公開。
第四十條 對生產、銷售假冒偽劣商品違法活動情況嚴重而又屢禁不止的地區,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明確提出整治期限和要求,並可以直接督查、督辦。
第四十一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監察機關應當加強對本級人民政府監督管理部門及行政執法人員的監督,對不依法行使職權或者推諉、不履行法定義務的行為予以查處。
第四十二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加強執法隊伍建設,對執法人員嚴格管理,嚴格監督,加強培訓考核。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建立行政執法監督制度,對執法人員的行政執法行為進行監督檢查。
第四十三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建立執法責任追究制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依法追究其主要負責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的責任:
(一)監督管理部門監管不力、造成嚴重後果的;
(二)監督管理部門及其他有關負有查處職責的部門,對依法應當受理的移送案件推諉或者不受理,造成嚴重後果的;
(三)濫用職權,給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
國家工作人員與制假售假人員相互勾結,或者包庇、縱容生產、銷售假冒偽劣商品違法活動的,應當依法查處。 第四十四條行業協會應當建立健全守信表彰、失信懲戒的行業自律機制,指導、監督生產者、銷售者的經營活動,引導其依法生產經營、履行社會責任、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行業協會發現行業內生產、銷售假冒偽劣商品違法行為的,應當及時報告監督管理部門。
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向行業協會、生產者、銷售者了解行業內商品質量的有關情況,及時發現問題並處理。
第四十五條 消費者協會等保護消費者權益的組織就消費者反映的商品質量問題,有權建議有關部門負責處理,支持和協助消費者對因商品質量造成的損害向人民法院起訴。
第四十六條 產品質量認證機構應當依照國家規定對准許使用認證標志的商品進行認證後的跟蹤檢查;對不符合認證標准而使用認證標志的,要求其改正;情節嚴重的,取消其使用認證標志的資格。
第四十七條報刊、廣播、電視、網路等媒體應當加大輿論監督力度,重點曝光制假窩點,假貨集散地,數量巨大、情節嚴重的重點案件以及包庇、縱容制假售假等違法犯罪行為。
第四十八條 鼓勵社會團體、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和媒體開展商品安全知識及相關法律、法規的普及宣傳工作,引導消費者選擇合法生產者、銷售者生產、銷售的商品以及有合法標識的商品,增強消費者商品安全意識和防假辨假能力。
第四十九條 用戶和消費者有權要求生產者、銷售者提供的商品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的要求;有權就商品質量問題,向商品的生產者、銷售者查詢、提出意見和進行監督,對查處生產、銷售假冒偽劣商品違法行為的工作提出批評、建議。
用戶和消費者因購買、使用商品受到人身、財產損害的,享有依法獲得賠償的權利。
鼓勵和支持用戶、消費者通過投訴、調解、仲裁和民事訴訟等方式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第五十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有權對生產、銷售假冒偽劣商品的違法行為,向監督管理部門舉報。鼓勵和支持生產者、銷售者對假冒其商品的違法行為進行調查和舉報。
舉報人的合法權利受法律保護,禁止打擊、報復舉報人。監督管理部門應當為舉報人保密。
第五十一條 監督管理部門應當暢通投訴舉報渠道,向社會公布舉報電話、電子郵件地址等信息。
監督管理部門接到投訴、舉報後,應當及時、完整地進行記錄並妥善保存。投訴、舉報的事項屬於本部門職責的,應當受理,並及時依法進行核實、處理、答復;不屬於本部門職責的,應當轉交有權處理的部門,並告知舉報、投訴人。
第五十二條案件依法查處後,監督管理部門給予舉報人罰沒款數額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獎勵;沒有罰沒款的,給予適當獎勵。獎金在辦案經費中列支。
獎勵的具體辦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五十三條 生產者、銷售者不得捏造、散布虛假信息,損害競爭對手的商業信譽、商品聲譽。 第五十四條生產、銷售假冒偽劣商品或者為生產、銷售假冒偽劣商品提供服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十五條生產、銷售本條例第十條第一、二、三、四、五、六項所列商品的,責令停止生產、銷售,沒收銷售收入和違法生產、銷售的商品,並處以該批違法商品貨值金額等值以上三倍以下罰款。
生產、銷售本條例第十條第七項所列商品的,責令停止銷售,沒收違法銷售的商品,並處違法銷售商品貨值金額二倍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的,並處沒收違法所得。
生產、銷售本條例第十條第八、九、十、十一、十二項所列商品的,責令改正,沒收違法生產、銷售的商品,並處違法生產、銷售商品貨值金額等值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的,並處沒收違法所得。
生產、銷售本條例第十條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項所列商品,法律法規對處罰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生產、銷售本條例第十條第十三項所列商品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等相關法律、法規予以處罰。
第五十六條 生產、銷售本條例第十條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項所列食品,危害人體健康、生命安全的,沒收違法所得、違法生產經營的食品和用於違法生產經營的工具、設備、原料等物品,吊銷許可證;違法生產經營的食品貨值金額不足一萬元的,並處五萬元罰款;貨值金額一萬元以上的,並處貨值金額十倍的罰款。
生產、銷售本條例第十條第一、二、三、四、七、八項所列葯品,危害人體健康、生命安全的,沒收違法生產、銷售的葯品和違法所得,有葯品批准證明文件的予以撤銷,責令停產、停業整頓,吊銷許可證;並處違法生產、銷售葯品貨值金額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
生產、銷售本條例第十條第一、二、三、四、七、八項所列其他商品,危害人體健康、生命安全的,責令停止生產、銷售,沒收銷售收入和違法生產、銷售的商品;屬第十條第一、二、三、四項的,並處以該批違法商品貨值金額三倍的罰款;屬第十條第七項的,並處以該批違法商品貨值金額二倍的罰款;屬第十條第八項的,並處以該批違法商品貨值金額等值的罰款。
第五十七條 有本條例第十一條所列行為之一的,依照本條例第第五十五條、五十六條的規定處罰。
第五十八條有本條例第十二條所列行為之一的,責令改正,沒收服務收入,處以十萬元以下罰款,服務收入在十萬元以上的,處以服務收入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罰款;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代印、代制或者提供假冒標識或者包裝物的,除按照前款規定處罰外,並沒收假冒標識、包裝物、模具、原材料、半成品,情節嚴重的,沒收生產設備,依法吊銷許可證。
第五十九條生產者、銷售者違反本條例規定,被依法吊銷許可證的,其單位法定代表人或者負責人以及直接責任人五年內不得從事同行業的生產經營管理活動;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六十條違反本條例第二十條規定,擅自啟封、轉移、使用、改動、銷毀、銷售被查封物品的,處物品貨值金額等值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的,並處沒收違法所得。
第六十一條 違法行為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按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從重處罰,並可以依法責令停業整頓、關閉、吊銷許可證:
(一)大規模批量生產、銷售假冒偽劣商品的;
(二)以生產、銷售假冒偽劣商品為常業或者生產、銷售假冒偽劣商品被查處後再犯的;
(三)以賄賂、回扣等方式推銷假冒偽劣商品的;
(四)生產、銷售假冒偽劣商品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
第六十二條違法行為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從輕、減輕處罰:
(一)主動停止違法行為並召回假冒偽劣商品的;
(二)檢舉其他違法犯罪行為,有立功表現的;
(三)銷售者有充分證據證明其不知道該商品為本條例第十條所列的商品並如實說明其進貨渠道的;
(四)採取有效措施防止假冒偽劣商品造成危害的。
第六十三條當事人對監督管理部門作出的處罰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
第六十四條依法沒收的假冒偽劣商品和生產工具、設備、原材料、半成品,依照有關規定處理,不得直接銷售。
第六十五條 生產者、銷售者的違法行為造成用戶、消費者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消費者因購買、使用商品,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向銷售者要求賠償的,銷售者應當首先承擔賠償責任,不得拒絕。銷售者賠償後,屬於生產者的責任或者屬於向其提供商品的其他銷售者的責任的,銷售者有權向生產者或者其他銷售者追償。屬於生產者責任的,消費者也可以依法向生產者要求賠償。
第六十六條國家工作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任免機關、監察機關依照管理許可權及有關規定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利用職權包庇違法單位或者個人的;
(二)負有查處責任而不履行職責,或者為違法行為人通風報信,幫助其逃避查處的;
(三)對依法應當將違法行為人移交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而不移交或者對依法應當受理的移送案件不受理的;
(四)對應當受理的投訴、舉報案件不受理或者拖延的;
(五)泄露舉報人信息或者利用職權對舉報人進行報復、陷害的;
(六)利用職權干擾和妨礙查處工作的;
(七)濫用職權,給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
第六十七條監督管理部門及其執法人員違法行使職權,使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應當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的有關規定給予賠償。
第六十八條阻礙行政執法人員依法執行職務,未使用暴力、威脅方法的,由公安機關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的相關規定處罰;使用暴力、威脅方法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相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第六十九條本條例自2012年11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