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條例
A. 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
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名著
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名著就是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溫病條例。中醫學有數千年的悠久歷史,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產與生活實踐中同疾病作斗爭的經驗總結,是飽含我國優秀文化底蘊的醫學科學,是世界傳統醫學寶庫中的一枝奇葩。
中醫四大經典指的是中醫發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四部經典巨著,對古代乃至現代中醫都有著巨大的指導作用與研究價值。關於四大經典的具體組成存在爭議。目前學術界一般將《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看做是中醫四大經典。也有部分中醫教材把《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當作四大經典。目前採用前者說法的較多。
《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其餘三者為《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
《難經》是戰國時期 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扁鵲 ,原名《黃帝八十一難經》,古代中醫學著作之一,傳說為戰國時期秦越人(扁鵲)所作。
《傷寒雜病論》是中國傳統醫學著作之一,作者是張仲景,至今是中國中醫院校開設的主要基礎課程之一。
《神農本草經》又稱《本草經》或《本經》,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作為現存最早的中葯學著作約起源於神農氏,代代口耳相傳,於東漢時期集結整理成書。
B. 扶陽脈怎麼診有何意義
趺陽脈又稱沖陽脈。切脈部位之一。位在足背脛前動脈搏動處。屬足陽明胃經的經脈。
趺陽脈最早出於《傷寒雜病論》。現行版本《傷寒論》、《金匱要略》兩書中對趺陽脈的論述達29處之多(包括傷寒論條例辨脈、平脈篇)。對主病、主症、病機及治法方葯有部分的闡述。晉王叔和《脈經》中亦有論及多處,下此以往少聞。仲景在原序中鄭重指出:「……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所謂窺管而已,夫欲死別生,實為難矣……。」對那些馬虎草率診視病人的不良醫療作風給予嚴厲的批評。可見古人對趺陽脈的切診是重視的。古人切得趺陽脈時謂:「樹無葉而有根,人困如斯,垂死而當治也」(注:木刻本瀕湖脈學,辨生死脈訣歌註解文。)更加證實了趺陽脈的診斷實用價值。
張仲景《傷寒論》原序中所說的「 三部」脈之一,「三部」是指「人迎」(結喉旁頸總動脈)「寸口」(腕部橈動脈) 和「趺陽脈」(足背部脛前動脈)。
擴展閱讀: 1.語出《素問.三部九候論》 。是古代最早的一種全身遍診法,它把 人體頭部、上肢、下肢分成三部,每部各有上、中、下三處的動脈, 在這些部位診脈,稱為三部九候。 頭部:上--兩額動脈(太陽),候頭部病變; 中--兩側耳前動脈(耳門),候耳目病變; 下--兩頰動脈(地倉、大迎),候口齒病變。 上肢:上--手太陰肺經動脈(寸口),侯肺; 中--手少陰心經動脈(神門),侯心; 下--手陽明大腸經動脈(合谷),候胸中。 下肢:上--足厥陰肝經動脈(五里、婦女取太沖),候肝; 中--足太陰脾經動脈(箕門),侯脾,侯胃氣配足陽明胃經動 脈(沖陽); 下--足少陰腎經動脈(太溪),候腎。 根據臨床實踐,簡化遍診法,一般只侯寸口脈,稱為「獨取寸口」 。寸口脈分寸、關、尺三部,每部各以輕、中、重的指力相應分為浮 、中、沉三侯,共為九候。
C. 懸賞人民幣1000元求解3問題中的任一個
五行論人:
我們說過了五行是天地陰陽運化之體,而人又生於天地之間,所以人的一切,都與五行息息相關,其實也就是和天地陰陽息息相關。所以內經說了:「天地之間,六合之內,不離於五,人亦應之」。但是同時,他又在文中說了很多種人。我們知道,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感覺到身邊有許多種不同性格、身形的人,他們各具秉性,別有心思。這一切,也都是陰陽五行不同演化的結果。我們以前說過,天地乾坤生六子,坎水離火獨得其中正之氣,而人秉著,但是,由於每個人的出生時天象地氣、秉性、生活狀態又不同,所以又各具偏性。用我們現代科學理論說,要在系統演化過程中,維持一個有序結構(他們叫耗散結構)的平衡,需要有三個條件,一、要遠離平衡狀態(這個就是偏性了);二、系統要開放(我們可以說生活在社會環境中);三、能進行能量交換。回到我們說的,就是每個常人,要在社會的演化中維持平衡,也都是大致需要這三個條件,所以,一般人都各具秉性。但是內經另外給出了四種人是例外的。
《上古天真論篇》提到四種人,一是「上古真人」,他能夠提挈天地,把握陰陽,所以他可以壽敝天地,無有終時。第二種是「中古至人」,淳德全道,和於陰陽,所以,他能益其壽命而強。第三種是「聖人」,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他也可以百歲。最後一種是「賢人」,法則天地,逆從陰陽,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我們可以看到,這四種人對於天地陰陽的遵循和同化程度是不同的,所以層次也不同,最厲害的,能夠把握陰陽,下來是和於陰陽,把握就象作曲一樣,能控制這個陰陽了,和於陰陽,當然就象跟著音樂起舞一樣,下來是在世俗之間而處陰陽之和,再下來是在世俗間法於陰陽。所以,他們都因為或把握陰陽、或和於陰陽而有那樣的生命。那些,就是真人、至人、聖人、賢人,也就是許多修行人想要達到的目標。
但是普通人呢?比如我們平時看病人的時候,我們先來個四診,但有些人,一見面,就可以看出病人的問題,八九不離十,然後根據詳細診斷,就可以得萬全。所以,治療效果自然就很好,所以,作為一個醫生,我覺得應該具備這些能力的。所以,古時候的一些大醫,對於相學也都有很深的研究,醫生,是需要很深思維的人才能勝任,因為司人性命,萬全才能活人,否則就糟糕了,無形中就成了拿屠刀的人,那就是罪過了,所以,為什麼當醫生的人多,名醫的人少,因為不可能人人都會那麼用心苦於修行自己的醫術,以醫生為職業的朋友看看身邊的同事,看看整個社會的醫生,就會明白了。所以,要做好醫生,用一輩子來學習,都不為過,而且,還要深得門路的學。否則,窮其一生,也只是個過客。
內經中對於常人,分為五五二十五人之政,其實大致也就是五種,只是其中又小分為五,所以是25,其實就是五種為主,也就是我們說的五行人種。
第一、水形之人,比於上角,似於蒼帝。
第二、火形之人,比於上做,似於赤帝。
第三、十形之人,比於上官,似於上古黃帝。
第四、金形之人,比於上商,似於白帝。
第五、水形之人,比於上羽,似於黑帝。
這些人裡面的各種解說很多,也涉及到許多名詞,以後我們分段來說,今天時間不夠了,就是每種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秉性、外形,大家有興趣可以自己閱讀黃帝內經的陰陽二十五人篇,那裡有詳細解說。不過,得好好學學古文,呵呵。
而古人有很多相學書,也可以給我們做個總結。民間流傳著一本叫《鬼穀子神奇相法全書》,我在新華書店沒見過,在舊書攤、那些廉價書攤見過,裡面怎麼說呢?
木色青兮火色紅,土黃水黑是真容,只有金形是帶白,五般顏色不相同。
青主憂兮白主喪,黑主重病及官方,若還進職並添喜,看取所黃滿面光。
同時還有最容易分辨人的四句詩說:「木瘦金方水主肥,土形敦厚背如龜,上尖下闊名為火,五樣人形仔細推。」這個很好理解,就不多說了。其實各種不同人各具秉性,而聖賢告訴我們要去除個人的不良秉性、習性以合天之德,所以,不管是哪種人,都應該發揮他特性里正面的特性,去除負面陰暗的,每類人如何,我們接下來詳細說,我們先說總綱,我們知道,佛教里有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儒家講守仁義禮智信。其實都是針對這五類人的偏性。具體如何修正,我們以後詳細說,所謂醫者,不僅僅是開葯打針,其實從根本上的醫,才是真正的醫,所以在醫道心源說了這些,望許多僅僅想看到醫術闡述的人海涵,當有一天,你發現葯石無功的人的時候,就會知道,醫者,心之所醫也。
人迎脈法有關的文章:
寸口主中,人迎主外,兩者相應,俱往俱來,若引繩大小齊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
《素問六節藏象論篇第九》
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陽,二盛病在太陽,三盛病在陽明,四盛已上為格陽。寸口一盛病在厥陰,而二盛病在少陰,三盛病在太陰,四盛已上為關陰。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以上為關格,關格之脈贏,不能極於天地之精氣,則死矣。
《靈樞終始第九》
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陽,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陽;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陽,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陽;人迎三盛,病在足陽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陽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數,名曰溢陽,溢陽為外格。
脈口一盛,病在足厥陰,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脈口二盛,病 在足少陰,二盛而躁,在手少陰。脈口三盛,病在足太陰,三盛而躁,在手太陰。脈口四盛,且大且數者,名曰溢陰,溢陰為內關,內關不通死不治。人迎與太陰脈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關格,關格者與之短期。
從以上經典脈法的論述來看,寸口脈和人迎脈在臨床診斷時是並駕齊驅的,兩者是互相參照的。其實按照內經陰陽理論上為陽,下為陰。頭(頭應該包括頸部)為陽,手足為陰。但是自從《難經》寸口脈法取代《內經》遍身診脈法後,歷代醫家對寸口脈法的實踐和研究可謂是登峰造極!可是即便是與寸口脈法同樣重要的人迎脈的應用和研究卻略而不詳。
連人迎脈法都幾乎忽略不計,所以仲景的 趺陽診法與少陰診法不受人重視和被遺忘更是理所當然的事!
所以請對人迎脈法有研究的高人,不秘己學,向大家展示一下心得和研究成果!
趺陽脈:
又稱沖陽脈。切脈部位之一。位在足背脛前動脈搏動處。屬足陽明胃經的經脈。
趺陽脈最早出於《傷寒雜病論》。現行版本《傷寒論》、《金匱要略》兩書中對趺陽脈的論述達29處之多(包括傷寒論條例辨脈、平脈篇)。對主病、主症、病機及治法方葯有部分的闡述。晉王叔和《脈經》中亦有論及多處,下此以往少聞。仲景在原序中鄭重指出:「……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所謂窺管而已,夫欲死別生,實為難矣……。」對那些馬虎草率診視病人的不良醫療作風給予嚴厲的批評。可見古人對趺陽脈的切診是重視的。古人切得趺陽脈時謂:「樹無葉而有根,人困如斯,垂死而當治也」(注:木刻本瀕湖脈學,辨生死脈訣歌註解文。)更加證實了趺陽脈的診斷實用價值。
張仲景《傷寒論》原序中所說的「 三部」脈之一,「三部」是指「人迎」(結喉旁頸總動脈)「寸口」(腕部橈動脈) 和「趺陽脈」(足背部脛前動脈)。
全是在網上查的,你也可以去專門的網站查這方面的具體內容,應該可以查的到的。
分給不給在你,錢就不了!呵呵。
D. 傷寒診82條原文!
《傷寒論》原文背誦條例整理版(
2013
)
太陽病辯證綱要
【太陽病提綱】
1.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太陽病分類
-
太陽中風】
2.
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中風。
【太陽病分類
-
太陽傷寒】
3.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
太陽病本證
【太陽病經證
-
中風表虛證
-
桂枝湯證】
4.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
發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
5.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
6.
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桂枝湯主之。
【太陽病經證
-
中風表虛證
-
兼證
-
桂枝加葛根湯證】
7.
太陽病,項背強幾幾者,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太陽病經證
-
中風表虛證
-
兼證
-
桂枝加厚朴杏子湯證】
8.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湯主之。
9.
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朴杏子佳。
【太陽病經證
-
中風表虛證
-
兼證
-
桂枝加附子湯證】
10.
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
主之。
【太陽病經證
-
中風表虛證
-
兼證
-
桂枝去芍葯湯證】
11.
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葯湯主之。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葯加附子湯主
之。
【太陽病經證
-
中風表虛證
-
兼證
-
桂枝新加湯證】
12.
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葯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
【太陽病經證
-
傷寒表實證
-
麻黃湯證】
13.
太陽病,頭疼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太陽病經證
-
傷寒表實證
-
兼證
-
葛根湯證】
14.
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
15.
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太陽病經證
-
傷寒表實證
-
兼證
-
葛根加半夏湯證】
16.
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太陽病經證
-
傷寒表實證
-
兼證
-
大青龍湯證】
17.
太陽中風,脈浮緊,惡寒發熱,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
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
18.
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
【太陽病經證
-
傷寒表實證
-
兼證
-
小青龍湯證】
19.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
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20.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
【太陽病腑證
-
蓄水證
-
五苓散證】
21.
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
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22.
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
23.
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水逆,五苓散主之。
【太陽病腑證
-
蓄水證
-
茯苓甘草湯證】
24.
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太陽病腑證
-
太陽蓄血證
-
桃核承氣湯證】
25.
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
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
太陽病變證
【治則及辯證要點
-
變證治則】
26.
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之也。
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治則及辯證要點
-
辨寒熱真假】
27.
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
熱在骨髓也。
【治則及辯證要點
-
辨標本緩急】
28.
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里;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
當救表。救里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
【證候分類
-
熱證
-
梔子豉湯類證】
29.
發汗後,水葯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
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湯主之;若嘔者,梔
子生薑豉湯主之。
【證候分類
-
熱證
-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證】
30.
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31.
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
【證候分類
-
熱證
-
葛根黃芩黃連湯證】
32.
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
連湯主之。
【證候分類
-
虛證
-
心陽虛證
-
桂枝甘草湯證】
33.
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
【證候分類
-
虛證
-
心陽虛證
-
桂枝加桂湯證】
34.
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沖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
與桂枝加桂湯更加桂二兩也。
【證候分類
-
虛證
-
心陽虛證
-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證】
35.
發汗後,其人臍下悸,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證候分類
-
虛證
-
脾虛證
-
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證】
36.
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
搖者,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
【證候分類
-
虛證
-
脾虛證
-
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證】
37.
發汗後,腹脹滿者,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主之。
【證候分類
-
虛證
-
脾虛證
-
小建中湯證】
38.
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
【證候分類
-
虛證
-
脾虛證
-
桂枝人參湯證】
39.
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
,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裡不解者,桂枝
人參湯主之。
【證候分類
-
虛證
-
腎陽虛證
-
乾薑附子湯證】
40.
下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
熱者,乾薑附子湯主之。
【證候分類
-
虛證
-
腎陽虛證
-
真武湯證】
41.
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
之。
【證候分類
-
虛證
-
陰陽兩虛證
-
炙甘草湯證】
42.
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
【證候分類
-
結胸證
-
結胸辨證】
43.
問曰:病有結胸,有臟結,其狀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脈浮,關脈沉,名曰結胸也。
【證候分類
-
結胸證
-
熱實結胸證
-
大陷胸湯證】
44.
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湯主之。
【證候分類
-
結胸證
-
熱實結胸證
-
大陷胸丸證】
45.
結胸者,項亦強,如柔痙狀,下之則和,宜大陷胸丸。
【證候分類
-
結胸證
-
熱實結胸證
-
小陷胸湯證】
46.
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
【證候分類
-
痞證
-
成因及證候特點】
47.
脈浮而緊,而復下之,緊反入里,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耳。
【證候分類
-
痞證
-
熱痞證
-
大黃黃連瀉心湯證】
48.
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
E. 請問趺陽脈是什麼脈
又稱沖陽脈。切脈部位之一。位在足背脛前動脈搏動處。屬足陽明胃經的經脈。
趺陽脈最早出於《傷寒雜病論》。現行版本《傷寒論》、《金匱要略》兩書中對趺陽脈的論述達29處之多(包括傷寒論條例辨脈、平脈篇)。對主病、主症、病機及治法方葯有部分的闡述。晉王叔和《脈經》中亦有論及多處,下此以往少聞。仲景在原序中鄭重指出:「……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所謂窺管而已,夫欲死別生,實為難矣……。」對那些馬虎草率診視病人的不良醫療作風給予嚴厲的批評。可見古人對趺陽脈的切診是重視的。古人切得趺陽脈時謂:「樹無葉而有根,人困如斯,垂死而當治也」(注:木刻本瀕湖脈學,辨生死脈訣歌註解文。)更加證實了趺陽脈的診斷實用價值。
張仲景《傷寒論》原序中所說的「
三部」脈之一,「三部」是指「人迎」(結喉旁頸總動脈)「寸口」(腕部橈動脈)
和「趺陽脈」(足背部脛前動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