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葯葯事法律法規規章
A. 哪裡可以查詢我國中葯飲片相關法規及政策現狀
了解中葯飲片相關法規及政策現狀無論是為了論文還是調研報告,都可以在資料庫中查詢,利用資料庫了解國內相關的中葯飲片相關政策法規。
政策法規資料庫目前收載了14萬余條數據,包括了國內外(中國、美國、歐洲、WHO等)權威部門(政府機關、NMPA、FDA等)的葯政法規、技術指導、衛生防疫、大健康戰略等多維度的指導信息。內容豐富、詳實、准確,是及時應對疾病風險,預測行業動態,把握政策走向提供不可或缺的助力。
了解中葯飲片法規和相關政策
B. 近十年來我國頒布的有關葯事管理的法律法規,要全哦
高分懸賞 請把改成的內容一並給我 我急需列印 一定要改過的具體內容不需要 修改的通知 謝謝各位 以下是具體通知2010年執業葯師葯事管理與法規科目內容調整通知近日相繼有考生來電詢問,2010年執業葯師葯事管理與法規的情況,我們從相關單位獲悉2010年執業葯師葯事管理與法規的相關消息。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葯品監督管理局):根據《國家執業葯師資格考試大綱》有關規定,結合2009年度國家修訂與頒布的葯事管理法規情況,我司在充分徵求專家意見的基礎上,對《國家執業葯師資格考試大綱》葯事管理與法規科目的部分內容進行調整。現將有關調整內容通知如下:一、將《國家執業葯師資格考試大綱》第一大單元「葯事管理相關知識」第一小單元「國家葯物政策與相關制度」的考核內容更新為2009年發布的「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相關內容。第二小單元「葯事管理體制」的考核內容,要求按照2008年《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和《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的通知》(國辦發〔2008〕100號)確定的內容掌握葯品監督管理機構和葯品技術監督管理機構的主要職責。第三小單元「葯品質量及其監督檢驗」增加「國家葯品編碼」的考核內容。二、將《國家執業葯師資格考試大綱》第二大單元「葯事管理法規」第四小單元「高法、高檢關於辦理生產、銷售偽劣商品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更新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生產、銷售假葯、劣葯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9〕9號)。在第二大單元「葯事管理法規」中增加《關於建立國家基本葯物制度的實施意見》和《國家基本葯物目錄管理辦法(暫行)》兩個規范性文件。三、對《國家執業葯師資格考試大綱》第三大單元「葯學職業道德」第三小單元「中國執業葯師協會對執業葯師的道德要求」的考試內容,要求按照中國執業葯師協會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並發布的《中國執業葯師職業道德准則》和《中國執業葯師職業道德准則適用指導》的內容掌握。
C. 試列舉由國務院制定發布的葯事法規有哪些
.葯事來法律的概念狹義的葯事法自規是由國務院制定、發布的葯事管理行政法規。如:《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實施條例》、《麻醉葯品和精神葯品管理條例》、《醫療用毒性葯品管理辦法》、《放射性葯品管理辦法》、《中葯品種保護條例》、《野生葯材資源保護管理條例》、《關於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決定》等。
D.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葯條例的條例內容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繼承和發展中醫葯學,保障和促進中醫葯事業的發展,保護人體健康,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中醫醫療、預防、保健、康復服務和中醫葯教育、科研、對外交流以及中醫葯事業管理活動的單位或者個人,應當遵守本條例。
中葯的研製、生產、經營、使用和監督管理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執行。
第三條
國家保護、扶持、發展中醫葯事業,實行中西醫並重的方針,鼓勵中西醫相互學習、相互補充、共同提高,推動中醫、西醫兩種醫學體系的有機結合,全面發展我國中醫葯事業。
第四條
發展中醫葯事業應當遵循繼承與創新相結合的原則,保持和發揚中醫葯特色和優勢,積極利用現代科學技術,促進中醫葯理論和實踐的發展,推進中醫葯現代化。
第五條
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中醫葯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使中醫葯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在制定區域衛生規劃時,應當根據本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和居民醫療需求,統籌安排中醫醫療機構的設置和布局,完善城鄉中醫服務網路。
第六條
國務院中醫葯管理部門負責全國中醫葯管理工作。國務院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負責與中醫葯有關的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中醫葯管理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負責與中醫葯有關的工作。
第七條
對在繼承和發展中醫葯事業中做出顯著貢獻和在邊遠地區從事中醫葯工作做出突出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給予獎勵。
第二章 中醫醫療機構與從業人員
第八條
開辦中醫醫療機構,應當符合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制定的中醫醫療機構設置標准和當地區域衛生規劃,並按照《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的規定辦理審批手續,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後,方可從事中醫醫療活動。
第九條
中醫醫療機構從事醫療服務活動,應當充分發揮中醫葯特色和優勢,遵循中醫葯自身發展規律,運用傳統理論和方法,結合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發揮中醫葯在防治疾病、保健、康復中的作用,為群眾提供價格合理、質量優良的中醫葯服務。
第十條
依法設立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鄉鎮衛生院等城鄉基層衛生服務機構,應當能夠提供中醫醫療服務。
第十一條
中醫從業人員,應當依照有關衛生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的規定通過資格考試,並經注冊取得執業證書後,方可從事中醫服務活動。
以師承方式學習中醫學的人員以及確有專長的人員,應當按照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的規定,通過執業醫師或者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核考試,並經注冊取得醫師執業證書後,方可從事中醫醫療活動。
第十二條
中醫從業人員應當遵守相應的中醫診斷治療原則、醫療技術標准和技術操作規范。
全科醫師和鄉村醫生應當具備中醫葯基本知識以及運用中醫診療知識、技術,處理常見病和多發病的基本技能。
第十三條
發布中醫醫療廣告,醫療機構應當按照規定向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申請並報送有關材料。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應當自收到有關材料之日起10個工作日內進行審查,並作出是否核發中醫醫療廣告批准文號的決定。對符合規定要求的,發給中醫醫療廣告批准文號。未取得中醫醫療廣告批准文號的,不得發布中醫醫療廣告。
發布的中醫醫療廣告,其內容應當與審查批准發布的內容一致。
第三章 中醫葯教育與科研
第十四條
國家採取措施發展中醫葯教育事業。
各類中醫葯教育機構應當加強中醫葯基礎理論教學,重視中醫葯基礎理論與中醫葯臨床實踐相結合,推進素質教育。
第十五條
設立各類中醫葯教育機構,應當符合國家規定的設置標准,並建立符合國家規定標準的臨床教學基地。
中醫葯教育機構的設置標准,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會同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制定;中醫葯教育機構臨床教學基地標准,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制定。
第十六條
國家鼓勵開展中醫葯專家學術經驗和技術專長繼承工作,培養高層次的中醫臨床人才和中葯技術人才。
第十七條
承擔中醫葯專家學術經驗和技術專長繼承工作的指導老師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具有較高學術水平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技術專長和良好的職業品德;
(二)從事中醫葯專業工作30年以上並擔任高級專業技術職務10年以上。
第十八條 中醫葯專家學術經驗和技術專長繼承工作的繼承人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具有大學本科以上學歷和良好的職業品德;
(二)受聘於醫療衛生機構或者醫學教育、科研機構從事中醫葯工作,並擔任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
第十九條
中醫葯專家學術經驗和技術專長繼承工作的指導老師以及繼承人的管理辦法,由國務院中醫葯管理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制定。
第二十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應當依據國家有關規定,完善本地區中醫葯人員繼續教育制度,制定中醫葯人員培訓規劃。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應當按照中醫葯人員培訓規劃的要求,對城鄉基層衛生服務人員進行中醫葯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訓。
醫療機構應當為中醫葯技術人員接受繼續教育創造條件。
第二十一條
國家發展中醫葯科學技術,將其納入科學技術發展規劃,加強重點中醫葯科研機構建設。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充分利用中醫葯資源,重視中醫葯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採取措施開發、推廣、應用中醫葯技術成果,促進中醫葯科學技術發展。
第二十二條
中醫葯科學研究應當注重運用傳統方法和現代方法開展中醫葯基礎理論研究和臨床研究,運用中醫葯理論和現代科學技術開展對常見病、多發病和疑難病的防治研究。
中醫葯科研機構、高等院校、醫療機構應當加強中醫葯科研的協作攻關和中醫葯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培養中醫葯學科帶頭人和中青年技術骨幹。
第二十三條
捐獻對中醫葯科學技術發展有重大意義的中醫診療方法和中醫葯文獻、秘方、驗方的,參照《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的規定給予獎勵。
第二十四條
國家支持中醫葯的對外交流與合作,推進中醫葯的國際傳播。
重大中醫葯科研成果的推廣、轉讓、對外交流,中外合作研究中醫葯技術,應當經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批准,防止重大中醫葯資源流失。
屬於國家科學技術秘密的中醫葯科研成果,確需轉讓、對外交流的,應當符合有關保守國家秘密的法律、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的規定。
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二十五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根據中醫葯事業發展的需要以及本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狀況,逐步增加對中醫葯事業的投入,扶持中醫葯事業的發展。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將中醫葯事業經費挪作他用。
國家鼓勵境內外組織和個人通過捐資、投資等方式扶持中醫葯事業發展。
第二十六條
非營利性中醫醫療機構,依照國家有關規定享受財政補貼、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
第二十七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勞動保障行政部門確定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應當包括符合條件的中醫醫療機構。
獲得定點資格的中醫醫療機構,應當按照規定向參保人員提供基本醫療服務。
第二十八條
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加強對中醫葯文獻的收集、整理、研究和保護工作。
有關單位和中醫醫療機構應當加強重要中醫葯文獻資料的管理、保護和利用。
第二十九條
國家保護野生中葯材資源,扶持瀕危動植物中葯材人工代用品的研究和開發利用。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加強中葯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鼓勵建立中葯材種植、培育基地,促進短缺中葯材的開發、生產。
第三十條
與中醫葯有關的評審或者鑒定活動,應當體現中醫葯特色,遵循中醫葯自身的發展規律。
中醫葯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評審,中醫醫療、教育、科研機構的評審、評估,中醫葯科研課題的立項和成果鑒定,應當成立專門的中醫葯評審、鑒定組織或者由中醫葯專家參加評審、鑒定。
第五章 法律責任
第三十一條
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的工作人員在中醫葯管理工作中違反本條例的規定,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收受他人財物或者獲取其他利益,濫用職權,玩忽職守,或者發現違法行為不予查處,造成嚴重後果,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夠刑事處罰的,依法給予降級或者撤職的行政處分。
第三十二條
中醫醫療機構違反本條例的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責令停業整頓,直至由原審批機關吊銷其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取消其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資格,並對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紀律處分:
(一)不符合中醫醫療機構設置標準的;
(二)獲得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資格,未按照規定向參保人員提供基本醫療服務的。
第三十三條
未經批准擅自開辦中醫醫療機構或者未按照規定通過執業醫師或者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取得執業許可,從事中醫醫療活動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和《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給予處罰。
第三十四條
中醫葯教育機構違反本條例的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原審批機關予以撤銷:
(一)不符合規定的設置標準的;
(二)沒有建立符合規定標準的臨床教學基地的。
第三十五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造成重大中醫葯資源流失和國家科學技術秘密泄露,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夠刑事處罰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責令改正,對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紀律處分。
第三十六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損毀或者破壞中醫葯文獻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責令改正,對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紀律處分;損毀或者破壞屬於國家保護文物的中醫葯文獻,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七條
篡改經批準的中醫醫療廣告內容的,由原審批部門撤銷廣告批准文號,1年內不受理該中醫醫療機構的廣告審批申請。
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撤銷中醫醫療廣告批准文號後,應當自作出行政處理決定之日起5個工作日內通知廣告監督管理機關。廣告監督管理機關應當自收到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通知之日起15個工作日內,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的有關規定查處。
第六章 附 則
第三十八條
本條例所稱中醫醫療機構,是指依法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中醫、中西醫結合的醫院、門診部和診所。
民族醫葯的管理參照本條例執行。
第三十九條
本條例自2003年10月1日起施行。
E. 結合葯事法規談談中葯的概念及作用
中葯是指在中醫基礎理論指導下用以防病治病的葯物。中葯包含中葯材、中葯飲片、中成葯。(一)中葯材是指葯用植物、動物、礦物的葯用部分採收後經產地初加工形成的原料葯材。
(二)中葯飲片,就廣義而言,凡是供中醫臨床配方用的全部葯材統稱「飲片」。狹義則指切製成一定形狀的葯材,如 片、塊、絲、段等稱為飲片。中葯飲片大多由中葯飲片加工企業提供。
(三)中成葯是指根據療效確切、應用廣泛的處方、驗方或秘方,以中葯材為原料配製加工而成的葯品。
作用當然是為人服務的,而且我一直都挺相信中國的草葯調理身體比較好。
F. 我國葯品管理領域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有哪些
有關葯品的法律法規主要有:
《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實施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典》、《野生葯材資源保護管理條列》、《醫療用毒性葯品管理辦法》、《放射性葯品管理辦法》、《血液製品保護條列》、《麻醉葯品和精神葯品管理條例》、《易制毒化學葯品管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葯條列》、《疫苗流通與預防接種管理條列》、《中葯品種保護條列》、《葯品行政保護條列》等。
有關葯品的行政規章主要有:
《葯品監督行政處罰程序規定》、《葯品進口管理辦法》、《葯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管理辦法》、《生物製品批簽發管理辦法》、《葯品注冊管理辦法》、《葯品非臨床研究質量管理規范》(GLP)、《葯品臨床研究質量管理規范》(GCP)、《葯品注冊管理辦法》、《葯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MP)、《葯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附錄、《葯品經營質量管理規范》(GSP)、《葯品經營質量管理規范》實施條例、《葯品生產監督管理辦法》《葯品經營許可證管理辦法》、《葯品流通監督管理辦法》、《處方葯與非處方葯分類管理辦法》、《蛋白同化制劑、肽類激素進出口管理辦法》》等。有關醫院配製制劑的《醫療機構制劑配製監督管理辦法》等。 《互聯網葯品信息服務管理辦法》、《葯品說明書和標簽管理規定》、《葯品廣告審查辦法》、《葯品廣告審查發布標准》、《中葯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AP)、《葯品召回管理辦法》等等。
為了鼓勵葯品領域的研究開發活動和技術創新,規范新葯的研製和審批,加強葯品的監督管理,維護葯品市場的秩序,保障用葯安全,維護人民身體健康,我國已經先後出台了許多有關的知識產權法律和行政法規。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新葯審批辦法》、《新葯保護和技術轉讓的規定》、《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等。
G. 近五年發布的有關葯事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
不知道是全部,分列如下:
可感染人類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種或樣本運輸管理規定 2005年12月28日頒布
全國流行性腦脊髓膜炎防控工作方案 2006年1月27日頒布
醫療機構制備正電子類放射性葯品管理規定 2006年1月5日頒布
醫療器械生產日常監督管理規定 2006年1月19日頒布
衛生部接受社會捐贈財產管理暫行辦法 2006年1月17日頒布
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聽證規則(試行) 2005年12月30日頒布
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行政復議案件審查辦理辦法 2006年1月16日頒布
葯品說明書和標簽管理規定 2006年3月15日頒布
重大活動食品衛生監督規范 2006年2月13日頒布
出入境口岸食品衛生監督管理規定 2006年3月1日頒布
瘧疾突發疫情應急處理預案 2006年2月23日頒布
疫苗儲存和運輸管理規范 2006年3月8日頒布
非葯品類易制毒化學品生產、經營許可辦法 2006年4月5日頒布
衛生部、國家中醫葯管理局關於印發《鄉村醫生中醫葯知識與技能基本要求》的通知 2006年3月6日頒布
衛生部關於印發人類輔助生殖技術與人類精子庫校驗實施細則的通知 2006年2月7日頒布
關於進一步加強全國打擊非法行醫專項行動的通知 2006年4月10日頒布
關於單采血漿站轉制的工作方案 2006年3月25日頒布
關於《醫療器械注冊管理辦法》重新注冊有關問題的解釋意見 2006年6月26日頒布
關於戒毒治療中使用麻醉葯品和精神葯品有關規定的通知 2006年5月31日頒布
關於進一步加強葯包材監督管理工作的通知 2006年6月30日頒布
《放射性葯品說明書規范細則》 2006年6月16日頒布
進口葯材抽樣規定 2006年6月6日頒布
全國葯品生產專項檢查實施方案 2006年6月28日頒布
化學葯品和生物製品說明書規范細則 2006年6月28日頒布
醫療器械經營企業跨省轄區增設倉庫監管規定 2006年5月29日頒布
關於印發中葯、天然葯物處方葯說明書格式內容 書寫要求及撰寫指導原則的通知 2006年6月22日頒布
農村偏遠地區葯櫃設置規定(試行) 2006年4月30日頒布
濫用阿片類物質成癮者社區葯物維持治療工作方案 2006年7月4日頒布
全國醫療器械專項整治工作方案 2006年7月10日頒布
.葯品檢測車使用管理暫行規定 2006年6月30日頒布
.醫院感染管理辦法 2006年7月6日頒布
葯品質量抽查檢驗管理規定 2006年7月21日頒布
衛生部關於修改《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辦法》 2006年8月22日頒布
人間傳染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實驗室和實驗活動生物安全審批管理辦法 2006年8月15日頒布
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應急預案 2006年8月30日頒布
國家中醫葯管理局網站信息管理辦法 2006年8月22日頒布
整頓和規范葯品研製、生產、流通秩序工作方案 2006年9月8日頒布
蛋白同化制劑、肽類激素進出口管理辦法(暫行) 2006年7月28日頒布
建立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輻射事故分級處理和報告制度 2006年9月26日頒布
國家醫療器械質量監督抽驗管理規定(試行) 2006年9月7日頒布
麻黃素類易制毒化學品出口企業核定暫行辦法 2006年10月10日頒布
.單采血漿站質量管理規范 2006年9月18日頒布
《中醫葯繼續教育規定》《中醫葯繼續教育登記辦法》 2006年11月03日頒布
葯品廣告審查辦法 2007年03月13日頒布
葯品廣告審查發布標准 2007年03月03日頒布
葯品流通監督管理辦法 2007年01月31日頒布
處方管理辦法 2007年02月14日頒布
醫院中葯飲片管理規范 2007年03月12日頒布
軍隊麻醉葯品和精神葯品供應管理辦法 2007年03月15日頒布
人體器官移植條例 2007年03月31日頒布
新資源食品管理辦法 2007年07月02日頒布
.葯品召回管理辦法 2007年12月10日頒布
葯品、醫療器械、保健食品廣告發布企業信用管理辦法 2007年10月16日頒布
中醫葯繼續教育基地管理辦法 2007年10月18日頒布
單采血漿站管理辦法 2008年01月04日頒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衛生檢疫法 2007年12月29日頒布
血脂異常與心肌梗死和腦血栓防治知識宣傳要點 2008年4月01日頒布
單采血漿站管理辦法 2008年01月04日頒布
.護士條例 2008年01月31日頒布
新葯注冊特殊審批管理規定 2009年01月07日頒布
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管理辦法 2009年03月02日頒布
台灣地區醫師在大陸短期行醫管理規定 2009年01月04日頒布
醫院投訴管理辦法(試行) 2009年11月26日頒布
衛生系統電子認證服務管理辦法(試行) 2009年12月25日頒布
醫療器械召回管理辦法(試行) 2011年7月1日頒布
H.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葯法的中醫葯法全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葯法(徵求意見稿)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繼承和弘揚中醫葯,保障和促進中醫葯事業發展,保護人體健康,制定本法。
第二條 本法所稱中醫葯,即中國傳統醫葯,是我國各民族醫葯的統稱,是反映中華民族對健康和疾病的認識、具有特定理論和中華文化特徵的醫學體系。
中醫葯是我國醫葯衛生體系的特色和優勢,是國家醫葯衛生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三條 國家實行中西醫並重的方針,充分發揮中醫葯在醫葯衛生事業中的作用。
第四條 發展中醫葯應當遵循其自身規律,建立符合中醫葯特點的管理制度。堅持繼承和創新,保持和發揮中醫葯特色和優勢;堅持統籌規劃,促進中醫葯全面協調發展;堅持中醫西醫相互學習,鼓勵西醫學習中醫,促進中西醫結合。
第五條 國家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投資中醫葯事業,採取措施支持組織、個人捐助中醫葯事業。
第六條 國家鼓勵和支持中醫葯對外交流與合作,促進中醫葯的國際傳播和應用。
第七條 國家發展中醫葯文化,將中醫葯文化建設納入國家文化發展規劃。
每年10月11日為「中醫葯日」。
第八條 國務院中醫葯主管部門負責全國的中醫葯管理工作。國務院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與中醫葯管理有關的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中醫葯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中醫葯管理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與中醫葯管理有關的工作。
第九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中醫葯工作協調機制,統籌解決中醫葯事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
第十條 對在中醫葯事業發展中做出突出貢獻的組織、個人,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表彰、獎勵。
第二章 中醫葯服務
第十一條 開展中醫葯預防、保健、醫療、康復服務,應當以中醫葯理論為指導,運用中醫葯技術方法。
第十二條 國家建立覆蓋城鄉的中醫葯服務體系,保障公民享有接受中醫葯服務的權益。
第十三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合理規劃和配置中醫葯服務資源,將中醫醫療機構建設納入本行政區域醫療機構設置規劃。
第十四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加強醫療機構中醫葯服務能力建設,舉辦適當規模的中醫醫療機構,在政府舉辦的綜合醫院和具備條件的專科醫院設置中醫葯科室、配置一定比例的中醫病床,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設置中醫葯科室,保障社區衛生服務站和村衛生室能夠提供中醫葯服務。
第十五條 國家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舉辦中醫醫療機構。社會力量舉辦的中醫醫療機構與政府舉辦的中醫醫療機構在准入、執業等方面享有同等權利。
第十六條 舉辦中醫醫療機構應當依照醫療機構管理的規定辦理有關手續。但是,舉辦僅提供傳統中醫葯服務的傳統中醫診所,向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中醫葯主管部門備案後即可執業。傳統中醫診所的備案和監督管理辦法由國務院中醫葯主管部門制定。
本法所稱傳統中醫葯服務,包括中醫辨證論治,中葯治療和中葯調劑、中葯湯劑煎煮等中葯葯事服務以及針灸、拔罐、推拿等非葯物療法。
第十七條 政府舉辦的中醫醫療機構不得隨意合並、撤銷或者改變中醫醫療性質;確需合並、撤銷或者改變中醫醫療性質的,應當經舉辦該醫療機構的人民政府的上一級人民政府中醫葯主管部門審核同意。
第十八條 醫療機構開展中醫葯服務,應當遵守國務院中醫葯主管部門制定的中醫葯服務基本要求。
第十九條 中醫醫療機構配備醫務人員應當以中醫葯技術人員為主,主要提供中醫葯服務;採用現代科學技術方法的,應當有利於保持和發揮中醫葯特色和優勢。
第二十條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應當合理配置中醫葯技術人員,推廣和運用中醫葯適宜技術。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中醫葯主管部門應當以有中醫葯技術優勢的醫療機構為主要依託,建立中醫葯適宜技術推廣培訓基地。
第二十一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發展中醫葯預防、保健服務,並將其納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
醫療衛生機構應當在疾病預防與控制中積極運用中醫葯技術方法。
第二十二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發揮中醫葯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工作中的作用,加強中醫葯應急物資、設備、設施、技術與人才資源儲備,制定應急預案應當包括運用中醫葯技術方法預防、處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內容。
省級以上人民政府中醫葯主管部門可以根據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或者控制傳染病疫情的需要,發布中醫葯防治技術方案。醫療衛生機構可以根據中醫葯防治技術方案採取調劑或者煎煮湯劑等預備措施。
第二十三條 國家對中醫醫療人員實行分類管理。中醫醫療人員分為中醫醫師和傳統中醫師。
中醫醫師的執業資格、執業范圍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的規定執行。
傳統中醫師僅從事傳統中醫葯服務。傳統中醫師執業應當經縣級人民政府中醫葯主管部門實績考核、登記,在登記的地域范圍、執業范圍內開展中醫相關診療活動。具體辦法由國務院中醫葯主管部門制定。
第二十四條 全科醫生應當學習和運用中醫葯技術方法防治常見病和多發病。
鄉村醫生應當能夠運用中醫葯適宜技術防治常見病和多發病。
第二十五條 中醫醫療廣告應當經醫療機構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中醫葯主管部門審查批准。未經批准,不得發布中醫醫療廣告。
第二十六條 國家加強中醫葯標准體系建設,明確中醫葯服務中需要統一的事項的技術要求。中醫葯國家標准、行業標准由國務院有關部門依據職責制定並公布,供公眾免費查閱。
第二十七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中醫葯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中醫葯服務的監督檢查。被檢查單位應當予以配合,不得拒絕或者阻撓。
第三章 中葯發展
第二十八條 國家保護葯用野生動植物資源,對葯用野生動植物資源實行動態監測和定期普查,建立葯用野生動植物資源種質基因庫,劃定自然保護區,鼓勵葯用野生動植物實現人工種植養殖,支持開展珍稀瀕危葯用野生動植物的繁育及其相關研究。
第二十九條 國家鼓勵發展中葯材規范化種植養殖,支持中葯材良種繁育,提高中葯材質量。
第三十條 國家建立道地中葯材評價體系,支持道地中葯材品種選育、良種繁育,扶持道地中葯材生產基地建設,鼓勵採取地理標識產品保護等措施保護道地中葯材。
第三十一條 採集、貯存中葯材以及對中葯材進行初加工,應當符合國家葯品標准。
第三十二條 鄉村醫生、傳統中醫師自種、自采並自用地產中葯材的,應當具備中葯材知識和識別能力。
第三十三條 國務院中醫葯主管部門定期組織中葯材質量監測,向社會公布監測結果。
第三十四條 國家保護中葯飲片炮製技術,支持應用傳統工藝生產中葯飲片,鼓勵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研製中葯飲片。
第三十五條 為了滿足臨床需要,醫療機構可以憑本醫療機構醫師開具的處方炮製市場上沒有供應的中葯飲片,在本機構內使用。醫療機構炮製中葯飲片,應當向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葯品監督管理部門備案。
第三十六條 根據臨床需要,醫療機構可以憑本醫療機構醫師開具的處方對中葯飲片進行再加工。
第三十七條 國家鼓勵中葯新葯研製與生產,支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安全有效的中葯新葯研發。
國家保護傳統中葯加工技術和工藝,支持傳統劑型中成葯生產,鼓勵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研究開發傳統中成葯。
第三十八條 國家鼓勵醫療機構配製和使用中葯制劑,支持利用傳統工藝配製中葯制劑。
第三十九條 醫療機構配製中葯制劑,應當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的規定取得《醫療機構制劑許可證》。未取得《醫療機構制劑許可證》的醫療機構,可以委託取得《葯品生產許可證》的葯品生產企業或者取得《醫療機構制劑許可證》的其他醫療機構配製中葯制劑。委託配製中葯制劑,應當向委託方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葯品監督管理部門備案。
醫療機構配製的中葯制劑品種,應當取得制劑批准文號。但是,僅利用傳統工藝配製的中葯制劑品種,向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葯品監督管理部門備案後即可配製。
醫療機構對其配製的中葯制劑的質量負責;委託配製中葯制劑的,委託方對所配製中葯制劑的質量負責。
第四十條 中葯的研製、生產、經營、使用,本法沒有規定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的規定執行。
葯品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加強對中葯研製、生產、經營、使用的監督管理。
第四十一條 國家支持中葯國際貿易,促進服務貿易發展,涉及葯用野生動植物及其產品進出口的,應當遵守相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
第四章 人才培養
第四十二條 國家發展中醫葯教育,建立適應事業發展需求、規模適宜、結構合理、形式多樣的中醫葯教育體系。加強全科醫生、專科醫師和城鄉基層中醫葯技術人員培養和培訓,鼓勵開展高層次中西醫結合教育。
第四十三條 中醫葯教育應當遵循中醫葯人才成長規律,以中醫葯內容為主,注重中醫葯理論教育和中醫葯臨床實踐,注重現代教育方式和傳統教育方式相結合,注重體現中醫葯特色文化。
第四十四條 國家完善中醫葯院校教育。
中醫葯院校教育的培養目標、修業年限、教學形式、教學內容及教學評價等,應當體現中醫葯學科特色,符合中醫葯學科發展規律。
中醫葯教育機構和中醫葯專業設置標准,由國務院教育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中醫葯主管部門制定。
設立中醫葯教育機構,應當建立臨床教學基地,基地設置標准由國務院教育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中醫葯主管部門制定。
第四十五條 國家發展中醫葯師承教育,鼓勵中醫醫師和中葯技術人員在執業、業務活動中帶徒授業,傳授中醫葯理論和技術方法,培養中醫葯技術人員。
第四十六條 國家發展中醫葯繼續教育。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中醫葯主管部門應當健全繼續教育網路,制定繼續教育規劃,組織開展繼續教育。加強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服務人員中醫葯基本知識和技能的培訓。
中醫葯技術人員應當按照規定參加繼續教育,所在機構應當為其接受繼續教育創造條件。
第四十七條 國家發展中醫葯職業教育。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採取措施支持開展中醫葯職業教育,培養實用人才。
第五章 繼承創新與文化傳播
第四十八條 國家支持中醫葯理論和技術方法的繼承和創新,鼓勵中醫葯科學研究和學術爭鳴,支持學術流派發展。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扶持有中醫葯特色和優勢的中醫醫療機構或者中醫科室發展,發揮其在中醫葯繼承和創新中的主體作用。
第四十九條 國家保護中醫葯傳統知識。中醫葯傳統知識持有人享有傳承使用的權利,並對他人獲取和利用傳統知識享有知情同意、惠益分享的權利。具體辦法由國務院知識產權行政部門會同國務院中醫葯主管部門制定。
第五十條 國家支持對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中醫葯理論和技術方法進行傳承。省級以上人民政府中醫葯主管部門組織遴選本行政區域內的中醫葯學術傳承項目和傳承人,並為其開展傳承活動提供必要的條件。
傳承人應當開展傳承活動,培養後繼人才,總結、收集整理並妥善保存相關的學術資料。
第五十一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支持中醫葯古籍文獻、著名中醫葯專家的學術思想和診療經驗以及民間中醫葯診療方法和技術的整理、研究和利用。
鼓勵組織、個人捐獻具有研究和應用價值的中醫葯文獻、秘方、驗方、診療方法和技術。
第五十二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中醫葯科研納入科學技術發展規劃,多渠道投入資金,加強和促進中醫葯科研工作。
國家鼓勵跨行業、跨地區和跨學科的中醫葯科研協作,支持中醫葯科技資源整合、多學科融合和產學研結合。
第五十三條 中醫葯科技創新應當以中醫葯理論為指導,以提高臨床療效為核心,注重現代科學技術的運用。
第五十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完善中醫葯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採取措施鼓勵和扶持技術轉讓和技術推廣,健全中醫葯科技服務體系。
第五十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中醫葯文化宣傳和知識普及,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中醫葯文化和知識傳播平台,鼓勵組織、個人創作中醫葯文化和科普作品。
第五十六條 開展中醫葯文化宣傳和知識普及活動,應當遵守國家有關規定,堅持科學精神。任何組織、個人不得對中醫葯作虛假、誇大宣傳,不得以中醫葯名義牟取不正當利益。
第五十七條 出版中醫葯圖書或者其他中醫葯出版物,出版單位應當組織中醫葯技術人員進行審定,並對出版物的內容承擔出版責任。
廣播、電視、報刊、網路等媒體開展中醫葯養生保健知識宣傳的,應當聘請中醫葯技術人員進行。
第六章 保障措施
第五十八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為中醫葯發展提供政策支持與條件保障,健全中醫葯管理體系。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制定醫葯衛生政策,應當鼓勵提供和利用中醫葯服務。
第五十九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應當將符合條件的中醫醫療機構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定點醫療機構范圍,將符合條件的中醫診療項目、中葯飲片、中成葯和醫療機構中葯制劑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支付范圍。
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基本醫療保險支付政策和基本葯物政策,應當發揮中醫葯的優勢,支持提供中醫葯服務。
第六十條 涉及以下事項的,應當成立專門的中醫葯評審、評估、鑒定組織或者由中醫葯專家參加評審、評估、鑒定:
(一)中醫醫療、保健、教育、科研等機構的評審、評估;
(二)中醫醫療、保健服務質量評估;
(三)中醫葯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評審;
(四)中醫葯新技術的評估;
(五)中醫醫療損害的技術鑒定和中葯不良反應的評價;
(六)中醫葯科研課題的立項和成果評審;
(七)中醫葯機構、人員、技術的資質資格評審和中醫葯職業技能鑒定;
(八)其他需要由中醫葯專家參加評審、評估、鑒定的事項。
開展上述評審、評估或者鑒定活動,應當體現中醫葯特色,遵循中醫葯自身規律。
中醫葯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評審和中醫葯職業技能鑒定,應當以中醫葯實踐技能為主。
第七章 法律責任
第六十一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中醫葯主管部門及有關部門,未依照本法的規定履行職責的,由本級人民政府或者上級中醫葯主管部門及有關部門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對負有責任的領導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第六十二條 傳統中醫診所超范圍提供中醫葯服務的,由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中醫葯主管部門責令改正並沒收違法所得;情節嚴重的,責令停止執業。
傳統中醫診所被責令停止執業的,其主要負責人和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自決定作出之日起五年內不得從事醫療機構的管理工作。醫療機構聘用不得從事醫療機構管理工作的人員從事管理工作的,由原發證部門吊銷許可證或者由原執業備案部門責令停止執業。
第六十三條 傳統中醫師在登記的地域范圍外執業或者開展登記的執業范圍以外的診療活動的,由登記的中醫葯主管部門責令暫停六個月以上一年以下執業活動;情節嚴重的,吊銷登記證書。
第六十四條 違反本法第十七條的規定,未經上級人民政府中醫葯主管部門審核同意,擅自合並、撤銷政府舉辦的中醫醫療機構或者改變其中醫醫療性質的,由上級人民政府中醫葯主管部門責令改正;造成嚴重後果的,對負有責任的領導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第八章 附 則
第六十五條 民族自治地方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和本法的有關規定,制定促進本地方中醫葯發展的辦法。
第六十六條 本法自 年 月 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