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門規章司法解釋
Ⅰ 法律法規、法規性文件、部門規章和司法解釋等之間的矛盾之處
你想問的是如果有矛盾怎麼解決嗎?
法律法規大於部門規章,如果法律法規之間矛盾,特別法優於普通法,再然後就是新法優於舊法,司法解釋一般是對法條的解釋和補償,不存在矛盾問題。
Ⅱ 部門規章能否作為裁判依據
法律分析:在現實司法實踐中,法院作出的裁判依據只能是法律和法規。部門規章僅僅是國務院各部委制定的規章,法院做裁判時不能作為法律依據使用。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裁判文書引用法律、法規等規范性法律文件的規定》
第四條 民事裁判文書應當引用法律、法律解釋或者司法解釋。對於應當適用的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或者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可以直接引用。
第五條 行政裁判文書應當引用法律、法律解釋、行政法規或者司法解釋。對於應當適用的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國務院或者國務院授權的部門公布的行政法規解釋或者行政規章,可以直接引用。
第六條 對於本規定第三條、第四條、第五條規定之外的規范性文件,根據審理案件的需要,經審查認定為合法有效的,可以作為裁判說理的依據。
Ⅲ 部門規章和地方規章的效力等級如何
廣義上的地方性法規包括地方法規和地方政府規章。地方法規是地方人大制定的,專及權力機關制定。地屬方政府規章是地方政府制定的,即行政機關制定。部門規章是由國務院內的具體部門制定的,及中央政府的職能部門制定,也是行政機關。 一般來說,地方法規的效力等級高於地方規章(人大高於政府)。部門規章一般是針對某一特定領域的規定,全國均需遵守,具有專項性。而地方法規和規章是針對某一特定地域內的具體規定,具有地緣性。部門規章和地方法規規章間沒有嚴格的等級高低之分。 如果部門規章和地方規章發生沖突,由國務院裁決適用。因為兩者都是政府體系內制定的,所以國務院作為中央政府,是兩者的共同上級有裁決權。如果部門規章和地方法規發生沖突,國務院可以決定適用地方性法規,若國務院認為應適用部門規章,則需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裁決。因為此時是政府文件和人大文件出現了沖突,作為中央政府的國務院可以決定放棄適用政府文件,服從人大的規定。如果國務院支持適用部門規章的話,則需要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裁決,因為此時全國人大常委會是兩者的共同上級。
Ⅳ 法律,法規,規章,司法解釋,國際條約的區別
首先,憲法是國家根本大法,任務形式的法律都不能與之沖突。
1.法律: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內容涉及廣泛,對立法、行政、司法均有規定,例如《刑法》《立法法》《行政復議法》等等,效力僅次於憲法。
2.法規: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有時也有說自治法規、經濟特區經濟法規、特別行政區法規,但這些法規特殊,可以不予考慮)
行政法規:國務院制定,是規定全國行政方面的法律,如《××條例》,效力僅次於法律。
地方性法規: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在本行政區劃內,內容涉及廣泛,但涉及行政內容時,顯然效力比行政法規低。
3.規章:部門規章和地方性規章。
部門規章:是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央人民銀行、審計署和直屬機構制定,規定的具體某一領域的行政事務,效力比行政法規低。
地方性規章:省級和較大市政府制定,規定本行政區劃內的行政事務,效力比行政法規低。
——插曲:當規章之間沖突時,國務院裁決;當規章和地方性法規沖突時,國務院認為適用地方性法規就適用,認為適用規章就請全國人大常委會裁決。
4.司法解釋:最高人民法院作出,是對某一類案件或者某項法律的適用作出的一個法律文件,屬於司法的范疇,效力比法律低。
5.國際條約: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締結條約和重要協定的批准和廢除,按以誰的名義分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部門,一般都是國務院、外資部去做。規定的涉外事務,前面講的都是國內法。
Ⅳ 法院判案是不是依據部門規章
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可以參照適用行政規定。規章可以作為參照,但其他行政規定法院是不予適用的: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裁判文書引用法律、法規等規范性法律文件的規定》第四條 民事裁判文書應當引用法律、法律解釋或者司法解釋。對於應當適用的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或者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可以直接引用。
第五條 行政裁判文書應當引用法律、法律解釋、行政法規或者司法解釋。對於應當適用的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國務院或者國務院授權的部門公布的行政法規解釋或者行政規章,可以直接引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五十二條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以法律和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為依據。地方性法規適用於本行政區域內發生的行政案件。人民法院審理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案件,並以該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為依據。
第五十三條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參照國務院部、委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制定、發布的規章以及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制定、發布的規章。
人民法院認為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發布的規章與國務院部、委制定、發布的規章不一致的,以及國務院部、委制定、發布的規章之間不一致的,由最高人民法院送請國務院作出解釋或者裁決。
(5)部門規章司法解釋擴展閱讀:
行政訴訟中的法律適用基本原則為:依據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民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參照部門規章、地方性規章及其他規范性文件。分析其基本含義就是法律、行政法規、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法律解釋、國務院或者國務院授權的部門公布的行政法規解釋所規定的內容在行政審判中是必須運用的。
地方法規在其行政區域內發生的行政案件必須適用,民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在其民族自治的地方是必須適用的;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在法律規定比較抽象以及法律規范存在漏洞是具有直接可適用性。
部門規章、地方性規章、規章制定機關作出的與規章具有同等效力的規章解釋以及規章以下的規范性文件在行政審判實踐中不是必須適用和執行的,是有條件的適用,法院在行政審判實踐中在某些情況下可以拒絕適用。法官不僅要准確理解和掌握行政審判法律適用基本原則,而且要在行政審判的法律適用過程中堅持和貫徹這一基本原則。
Ⅵ 法規資源涵蓋了()、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司法解釋以及其他的規范性文件,信息+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0-19
Ⅶ 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的區別
法律分析:法律法規,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現行有效的法律、行政法規、司法解釋、地方法規、地方規章、部門規章及其他規范性文件以及對於該等法律法規的不時修改和補充。部門規章是國務院所屬的各部、委員會根據法律和行政法規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七十二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設區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對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的事項制定地方性法規,法律對設區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規的事項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設區的市的地方性法規須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施行。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對報請批準的地方性法規,應當對其合法性進行審查,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不抵觸的,應當在四個月內予以批准。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在對報請批準的設區的市的地方性法規進行審查時,發現其同本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的規章相抵觸的,應當作出處理決定。除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國務院已經批準的較大的市以外,其他設區的市開始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具體步驟和時間,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綜合考慮本省、自治區所轄的設區的市的人口數量、地域面積、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以及立法需求、立法能力等因素確定,並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可以依照本條第二款規定行使設區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規的職權。自治州開始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具體步驟和時間,依照前款規定確定。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國務院已經批準的較大的市已經制定的地方性法規,涉及本條第二款規定事項范圍以外的,繼續有效。
Ⅷ 部門規章可以作為判決依據嗎
法律分析: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可以參照適用行政規定。規章可以作為參照。民事裁判文書應當引用法律、法律解釋或者司法解釋。對於應當適用的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或者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可以直接引用。行政裁判文書應當引用法律、法律解釋、行政法規或者司法解釋。對於應當適用的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國務院或者國務院授權的部門公布的行政法規解釋或者行政規章,可以直接引用。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六十三條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以法律和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為依據。地方性法規適用於本行政區域內發生的行政案件。人民法院審理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案件,並以該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為依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參照規章。
Ⅸ 請問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是屬於法律還是部門規章如果與法律規定相悖怎麼執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起權力屬於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這些表明,在我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和最高國家立法機關,其有權制定並修改、解釋憲法和法律。國務院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是國家最高的行政機關。國務院有權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有關行政機關的活動准則、行政許可權以及行政工作制度和各種行政管理制度等方面的規范性文件。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的法律效力低於憲法和法律,其內容不能與 憲法和法律相抵觸,否則無效。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在工作中對所遇到的法律的條文所作的司法解釋有時特指由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根據法律賦予的職權,對審判和檢察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所作的具有普遍司法效力的解釋。
由此可見,我國的憲法是母法,是根本大法,一切法律法規均不得與其相抵觸。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修改和解釋的法律,是全國人民利益的體現,要充分予以尊重和保護。國務院及其部門的法規,對國家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發揮著及其重要的作用。
最高人民法院的關於法律性的文件,屬於司法解釋的范疇。
如果遇到法律規定相悖的情況,記住:上位法優於下位法;特殊法優於普通法。
明白了嗎?
Ⅹ 部門規章能否作為判決依據
法律分析:部門規章在法院審理案件時可以作為判決參照,但不能作為判決依據。部門規章、地方性規章、規章制定機關作出的與規章具有同等效力的規章解釋,以及規章以下的規范性文件在行政審判實踐中不是必須適用和執行的,是有條件的適用,法院在行政審判實踐中在某些情況下可以拒絕適用。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裁判文書引用法律、法規等規范性法律文件的規定》
第四條 民事裁判文書應當引用法律、法律解釋或者司法解釋。對於應當適用的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或者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可以直接引用。
第五條 行政裁判文書應當引用法律、法律解釋、行政法規或者司法解釋。對於應當適用的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國務院或者國務院授權的部門公布的行政法規解釋或者行政規章,可以直接引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五十二條 人民法院既不立案,又不作出不予立案裁定的,當事人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起訴。上一級人民法院認為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立案、審理,也可以指定其他下級人民法院立案、審理。
第五十三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行為所依據的國務院部門和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門制定的規范性文件不合法,在對行政行為提起訴訟時,可以一並請求對該規范性文件進行審查。前款規定的規范性文件不含規章。